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

2017-10-01 8页 doc 37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0122

暂无简介

举报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50岁以上中老年人是主要受害者,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其夺去生命。每年,全世界直接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800万,间接死亡人数超过3000万,并且逐年攀升,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 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病症特点...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50岁以上中老年人是主要受害者,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其夺去生命。每年,全世界直接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800万,间接死亡人数超过3000万,并且逐年攀升,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 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病症特点,此外,医疗费用高也成为我国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难关。 表一: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 疾病 患病人数 心血管病 2.9亿 高血压 2.6亿 脑卒中 700万 心肌梗死 250万 心力衰竭 450万 肺源性心脏病 500万 风湿性心脏病 250万 先天性心脏病 200万 我国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即每天9590人,每小时400人,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首位,远远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 然而暂时摆脱了死亡的危险后,又存在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问题:治疗后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度残疾;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在人类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高达89%,脑中风病人康复后五年的复发率高达59%。 血管是相通的,所以血管疾病往往不单一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本身病症繁多,同时还伴随着多种并发症,如三高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此外,心脑血管疾病还有第五高——高费用。2014年心血管疾病的住院费用中,急性心肌梗死为133.75亿元,颅内出血为207.07亿元,脑梗死为470.35亿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2.02,、18.90,和24.96,。2014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次均住院费用为24706.0元,颅内出血为15929.7元,脑梗死为8841.4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72,、6.63,和2.81,。 一些事业巅峰期企业家、明星的赫然离世令人惋惜,对国家和人民都 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更警惕世人关注心脑血管疾病。如下列举一些因心脑血管疾病而受害的名人和企业家: 2004年4月,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先生利用闲暇时间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跑步时,因心脏骤停突然逝世,终年54岁; 2005年7月,以扮演毛泽东而闻名的特型演员古月,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8岁; 2006年1月,上海中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南民,患急性脑血栓去世,享年37岁; 2006年12月,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先生因高血压引起的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享年72岁; 2007年4月,扮演周总理的特型演员柴云清,因肺心病引发的脑梗塞脑出血去世,享年76岁; 2007年4月,绿野木业公司董事长许伟林,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逝世,年仅42岁; 2007年6月,中国著名相声作家、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侯耀文因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享年59岁; 2008年7月,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生瑜,在家中时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39岁; 2010年1月,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懂事长张守才先生出差途中突发心脏病逝世,终年47岁; 2010年4月,我国著名反病毒专家,北京江民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江民先生突发心脏病逝世,享年59岁; 2010年10月,湖南张家界亿万富商章汉胜突发脑溢血逝世,年仅59岁; 2010年12月,江苏丰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岳明先生,以39亿元的资产在2010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第270位,却因突发脑溢血病逝,年仅45岁; 2011年3月,著名浙商、汉帛(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志伟因突发心肌梗塞,猝然离世,享年55岁; 2013年7月,御泥坊创始人吴立君突发脑部静脉窦血栓逝世,年仅36岁; 2014年1月,小马奔腾董事长李明因心肌梗塞去世,年仅47岁; 2014年8月,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天津荣程钢铁集团董事长,慈善家张祥青先生突发心脏病逝世,享年47岁; 2015年11月,广东金莱特公司董事长田畴先生义气风发刚登上胡润富豪榜,正是人生高峰时,却突发心肌梗死逝世,享年43岁。 与某一疾病发病率增高相关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包括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和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两类。对心脑血管疾病而言,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发病史等因素;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症或血脂异常、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体力活动减少、情绪应激等因素。 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弹性下降,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2)性别, 心脑血管疾病在男性中较为多见,发病年龄早于女性,而女性发病年龄晚,当女性绝经后,发病危险明显增加,这可能与体内激素分泌、各人社会活动不同有关;(3)遗传,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如果有高血压病史、肥胖、冠心病史或脑中风史,则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人的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增加;(4)发病史,对于单个人本身而言,先前有过心肌梗死或脑中风病史的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再发风险也高于普通人。 可干预性危险因素:(1)生活压力,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2)生活习惯,抽烟、酗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黏度迅速提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的症状: (1)经常心慌、气短、胸闷,干活时加重; (2)干重活时心前区有疼痛感或左部放射性麻木发痛; (3)干轻活时感觉很累,且伴有胸闷气喘; (4)饭后,胸骨后会憋胀得厉害,有时会冒冷汗; (5)睡觉时,经常会胸闷难受,往往不能平躺; (6)感情激动时心跳加快、胸部有明显不适应感,一般会立即消失; (7)胸闷时,偶而伴有刺痛感,一般1~2秒后即消失; (8)走路速度稍快或走路时间稍长时,便胸憋气喘、心跳加快; (9)长时间躺卧后突然坐起来,感到胸部很难受; (10)80%的缺血性脑血栓病患者,在发病前5~10天会出现哈欠不断的现象; (11)若血压突然持续升高至200/120mmHg以上,是出现脑出血的先兆;若血压突然降低至80/50mmHg以下,是形成脑血栓的先兆; (12)高血压病人若出现几次大量鼻出血或出现眼底出血、血尿,病人可能在半年内发生脑血栓; (13)走路腿无力、步态蹒跚,是偏瘫的一个前兆症状。如果老年人突然发生步态变化,并伴有肢体麻木无力,则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信号。 (14)眩晕是脑血栓的发病前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其可在脑血栓病前的任何时段发生,尤其早晨起床时。此外,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高血压患者若1~2天内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则患者发生脑出血或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15)呛咳、吞咽困难、突然出现半身麻木、疲倦、嗜睡、耳鸣以及突然发生剧烈头痛等,都是脑血栓的前兆表现。 误区一:“我这么年轻,不用担心会有心脏病和高血压。” 你现在的生活方式会影响你未来患心脏病的风险性。童年或青少年时期,血小板就开始在动脉中积聚,随后导致动脉阻塞,而冠心病是心脏血管的动脉硬化,目前我国冠心病发病年龄明显提前。肥胖的人、患有二型糖尿病或有其它危险因素的人更容易在年轻时患心脏 病。此外,在我国6-18岁的中生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就已达到8%。因此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应定期测量血压。 误区二:“会有警报信号告诉我自己有没有高血压。” 因为人们通常不知道自己是否患有高血压,因此高血压又被称为“无声杀手”。你不会有任何患高血压的症状,因此别在等着身体警示你了。要想知道自己是否患有高血压,方法就是用一个简单的血压计测量一下你的血压。高血压的及早治疗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如果不及早治疗它会导致心脏病、中风、肾衰或其它严重的疾病。 误区三:“一患心脏病我就会知道,因为会胸痛。” 不一定如此。虽然心脏病常伴有胸痛或胸部不适,但它还有可能导致其它轻微的症状,包括气短、恶心、眩晕、单侧或双侧胳膊疼痛或不适、下颌、颈部、背部疼痛或不适。即使你不确定是否是心脏病发作,也要立即就医。 误区四:“运动量越大越好。” 现代人特别是办公室族,平时没时间锻炼,偶尔放松便到健身房狂练一番。其实,这样的危害更大。长期工作紧张,体能透支,疾病已悄然而至,一旦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运动后有点喘,微微流汗,讲话不累,则表示此次运动强度适当。 误区五:“尽量不吃药。” 很多冠心病患者,犯心绞痛时,总是尽量忍着不吃药,以为经常吃药,以后就无效了。其实,如硝酸甘油等急救用药,只有长期吃且每天吃的频率又很高时,才可能产生耐药性,间断服用,不会形成耐药性。 误区六:“高血压没症状不用治疗,血压低于140/90毫米汞柱就可以了。” 大约有50%的早期高血压病人没有任何症状,这只是由于个体差异,对高血压不敏感,但高血压所造成的危害却不会消失。只要是降压药大家通用是不对的。高血压病因复杂,不能用同一个固定的模式服药,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个体化”的用药原则。 大于55岁的血压正常者,90%可能发生高血压。所以,应尽量将血压控制在135/85毫米汞柱以下。对于还患有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者,血压水平应低于130/80毫米汞柱。 误区七:“化验结果正常就无需降脂药,或用药后血脂恢复正常即可停药。” 国内外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血脂化验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并不一定就不需要治疗,关键要看个体情况。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135毫克/分升,健康人而言,属正常范围无需降脂治疗。但对患过心肌梗死,做过支架治疗、冠脉搭桥手术,患糖尿病或同时有多种 危险因素的患者,则该血脂水平就偏高。 高血脂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疾病,和高血压一样是终身性疾病。通过服用降脂药物,血脂可以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并不等于高脂血症就治愈了。一旦停药,血脂会很快再次升高。 误区八:“腿疼一定是年老的标志,我确定它和心脏没有关系。” 腿部肌肉疼痛可能是外周血管疾病的标志。外周血管疾病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堆积导致腿部动脉阻塞而引起的。患有外周血管疾病的人患心脏病或中风的几率要比常人高出五倍。 误区九:“放上支架就万事大吉。” 很多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做完支架手术后症状迅速消失,甚至恢复了体力活动。但由于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其他部位同样也会发生狭窄,危险性仍然存在。因此,即使放了支架,同样应注意按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根据病情按医生要求继续服药治疗。 误区十:“患心脏病后我应该避免运动。” 不~尽快有的锻炼对你有利~研究表明:经常锻炼或做其它有益心脏健康的事情会延长心脏病患者的寿命。慢性病患者发现适度的锻炼对自己是安全、有益处的。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心脏病患者每周至少要进行两个半小时的适度锻炼。通过加入心脏康复计划来寻求你所需要的帮助;咨询医生了解自己应如何制定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锻 炼计划。 血液循环是人体生命的最基本保证,人体的任何组织、任何器官,包括心脏,都必须要有一个正常而健康的微环境血液循环,否则相应的器官就会出现病变。人们通常说的“微循环通不中风,微循环好心肌梗塞少,微循环流畅健康长寿”,就是这个道理,反之,血管不通,循环不畅,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
本文档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