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神农尝百草150字

2017-09-01 27页 doc 54KB 1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神农尝百草150字神农尝百草150字 《神农尝百草》读后感 暑期里,一本名叫《小学生一定要知道的200神话故事》的书吸引了我,听后大家可别笑我幼稚哦,它之所以能吸引我,是因为它里面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意义,让人读后感到舒畅万分。 这样吧,我先来给大家讲一下其中一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谁也分不清它们,当时人们只能靠打猎为生,如果有人生病了,也不懂如何医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死去。经历了许久年之后,有一个名叫神农的部落首领,带着他的众多手下去寻找治病救人的草药,在一座山上,发现了许多花草,但山又高又陡,没...
神农尝百草150字
神农尝百草150字 《神农尝百草》读后感 暑期里,一本名叫《小学生一定要知道的200神话》的吸引了我,听后大家可别笑我幼稚哦,它之所以能吸引我,是因为它里面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意义,让人读后感到舒畅万分。 这样吧,我先来给大家讲一下其中一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谁也分不清它们,当时人们只能靠打猎为生,如果有人生病了,也不懂如何医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死去。经历了许久年之后,有一个名叫神农的部落首领,带着他的众多手下去寻找治病救人的草药,在一座山上,发现了许多花草,但山又高又陡,没有人敢上去,虽然手下不断地劝阻神农放弃,但他却信心百倍地想登上山顶去采摘。经过了百般周折,神农终于爬到了山顶,而且亲自去品尝各种百草的味道。传说中他成仙了,后人又称他为炎帝。 从故事中,我理解了万事开头难,而且要做好做成一件事情更难的道理。要取得成功,不是十分简单的事,它会有许多的困难险阻,如果退缩放弃了,那成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但相反,如果面对困难我们能迎头赶上,并且不怕苦,不怕 1 累,持之以恒,那成功一定会是我们的,就象神农一样,努力了,奋斗了,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对我来说,知识就象是高山上的百草,我只有好好学习,不怕辛苦,多学、多问、多练,高山上的百草也一定会属于我。 这只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一个小故事,其它的故事也都非常的精彩,真是让人百读不厌。 清苑县三小四年级:刘傲 篇二: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以茶解之 传说,神农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神农氏因此被誉为我国中医医药及医药文化的创始人。这个传说来源于《神农本草经》,其原文是这样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一个与神农氏、炎帝共生的传说,三者有一个产生、加工、完善以至于最后定型和传播的过程,是人们共同“工作”的结果。正因为这样,我们很有谈一谈这个记载的必要。 一、关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来源与转述 《神农本草经》又叫《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医药典籍。它的原书已经散佚,现在看到的由后人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而成,所以,该书有三卷、四卷、八卷的不同记载。这本书按上、中、下三品分类记载了365种药物的主治、功效。除此之外,它还总 2 结概括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及服药方法、剂型忌宜等中医方药基本理论。这个典籍托名神农所著,实际上是历代医家医药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关于这个典籍的成书年代,一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一说是汉代。我们不妨笼统一点说,成书于秦汉时期吧。这正是炎帝、神农氏传说的形成时期(主要集中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转述这个传说的文字大多数也是这个时期出现的。 除《神农本草经》之外,还有下面的这些书籍也记载了这个传说: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曰:“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羸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饶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读音xiù,泛指各种气味)味所主,以播百谷。”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 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谓:“(神农氏或炎帝)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 宋?罗泌《路史?外记》说:炎帝神农氏“磨蜃鞭茇,察色腥,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 3 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间而遇七十毒,极含气也。” 宋?郑樵《通志》记载:“民有疾病未知药石,乃味草木之滋,察寒热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又作方书以救时疾。” 清?袁了氏《增补资治纲鉴》云:“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温平寒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常一日遇十二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 二、“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原始记载与转述给我们的暗示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最初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于民间,最后为文人记载。我们不妨假设《神农本草经》为这个传说最早的文字记载来源,此后的文献(除上面罗列的文献,还有诸如《太平御览》等文献资料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里不一一罗列)记载就是对这个记载的转述了。细读这些转述,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加工成分。这些加工成分与神农氏、炎帝传说的演变、定型和流传在步调上有惊人的一致性,显示出加工者对这个传说加工“与时俱进”的思路。其中,下面几个方面的尤其引人瞩目: 4 其一,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和中医术语 上述转述材料中出现了有关中医药的术语,这是一个应该值得注意的现象。在《神农本草经》中,著述者仅言“尝百草”,到淮南王刘安编著《淮南子?修务训》时则称说“尝百草之滋味”,再到干宝编著《搜神记》时就有了“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了,此后,转述者的叙述中有了“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等描述,稍具中医药常识的人就知道,转述者在转述这个传说时使用了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晰与接近准确的中医药术语。归纳起来,这些术语涉及到了后世医家所说的“四气五味”、“十八反”、“十九畏”、“君臣佐使”及药物的有毒无毒、适应病症等问题。 听人们转述这个传说时,一定有人会问: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那么,在当时,神农氏辨明了药物的四气五味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转述者也许先会一愣神,然后说:当然,当然。我们现在做一番如此的合理想象,一定会引出对此感兴趣的人一连串的相关问题。 这里面隐含有这样的逻辑:神农氏是医药的始创者,焉有不知药物的“四气五味”、“十八反”、“十九畏”、“君臣佐使”及药物的有毒无毒、适应病症的,若说神农氏对此一无所知,你能信吗,你还会相信神农氏是医药的始创者吗,转述者引用这些知识有用以印证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的真实可靠的目的,也有弘扬神农氏首创中医药的历史功绩的目的,即 5 神农氏是医药的始创者,也就是举凡与医药有关的知识的始创者。中医药的发现,对中医药知识的总结并使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医一系列的理论体系,这是历代医家共同劳动的结果。将中医药的发现及中医药知识、理论体系的建立归功于神农氏这个个体,乃是一种英雄史观的体现,可以理解但并不据以说明史实,也就是说:不可信以为真。 那么,转述者在转述这个传说时为什么要引用这些中医术语呢, 一种可能是转述者用当前的科学知识和话语方式诠释远古史实记载,在凸显局部真实的同时,使传说的主人公变得越来越“无所不能”,也就是越来越具有神话色彩:传说的主人公之所以如此神奇是因为他是神、是圣,而不是人——传说的主人公的能与不能及功绩因此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借用现在的词汇来说,这是用当代人的科学知识和话语方式来重塑传说,结果是将有关于人的传说引入了神话领域,传说人物及其事迹因此被无限放大,染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这是这个传说演变的基本方向之一。 其二、“赭鞭”之说与星际分野、五行理论 赭,即红褐色,赭鞭就是红褐色的鞭子。在五行理论体系中,这是与南方丙丁火相应的一种颜色,因为火是红色的。 在我国历史上虽然有神农非炎帝之说,但是,直到现在, 6 炎帝即神农的说法乃是一种主流意见。据《史记》等文献记载,炎帝最初乃是天上一颗星的名字,具有天文意义上的星宿定位意义。按星际分野理论的说法,炎帝星位居南部天空,与我国南方地区相应。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之一是炎热,故有南方炎天之说。五行理论综合上述现象,将其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火”这一行与南方、红色、炎热、丙丁等等串联为一个系列的述。五行家们把这种表述比附于人间帝王,则有南方之帝为炎帝之说。现在,人们将神农氏与炎帝视为一人,又将南方之帝名为炎帝,再将炎帝神农氏纳入神话体系,人们说这位南方之帝拿着红褐色的鞭子这种法宝也就是顺理而生、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神农氏或者炎帝真的“以赭鞭鞭百草”“磨蜃鞭茇”吗,这种说法是转述者结合星际分野和五行理论,在神农氏口尝百草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加工演化的结果。说神农氏“以赭鞭鞭百草”“磨蜃鞭茇”,神话色彩更为明显。从现象上来说,这也是用当代人的科学知识和话语方式来重塑传说。 其三、“七十二”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神农尝百草的过程中真的会“日遇七十二毒”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个“七十二”并非实指而是泛指。稍具文言常识的人都知道,在文言文中以“三”、“十二”等特定数字泛指数量、数目之多乃是文言文的一个特点。这里的“七十二”以及其他转述材料中的“七十”与“三”、“十二”有同样的功能,作者以 7 “七十二”这个泛指多的数字来描述神农氏遭遇中毒的次数之多,目的在于彰显传说主人公首创医药的艰辛。 那么,著述者为什么要用“七十二”这个数字而不用其它数字呢, 解释这个问题或许要联系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物候知识,尤其是历法知识。我国古代有“七十二候”之说,这是我国古代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而形成的最早的历法。“七十二候”之说源于黄河流域,完整的记载在公元前2 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中。它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即一年;一年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天(只取其整数)。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物候现象;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物候现象;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物候现象。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循环往复,反映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著述者用“七十二”这个数字,隐喻七十二候,暗示神农氏在一年三百六十天中,每一天都有“遇毒”的遭遇。 解释这个问题似乎还要涉及阴阳及《易经》等术数理论。在《易经》等术数理论中,一至九这九个基本数字归属为阴、阳两大类: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之中的极致,八为阴数之中的极致,而七十二则是两者相乘之积,也就是阴阳两个极致生成的结果和极致。按阴阳理论的解释,“阴阳 8 合和而万物生”(语见《淮南子?天文训》),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相生的结果。换一句话说,阴阳相交可以变生万事万物达到一个无穷无尽的境界。这就是说,七十二这个数字隐含有无穷多之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著述者用“七十二”这个数字,乃是夸张之词,目的还在于彰显传说主人公首创医药的艰辛。 事实上,“七十二”这个数字应该不止上述两个来源,限于我的知识,无法作进一步的说明。这是十分遗憾的事情。 郑樵在转述这个传说时说先民们在口尝百草的过程中“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又说“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中的“七十”、“百”应该是“日遇七十二毒”的变通说法,其意义是一样的。 其四、“周天之数”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在郑樵的转述中出现了“周天之数”,什么是“周天之数”,“周天之数”是多少,这两个问题涉及到了我国古代的天文学知识。“周天”一词源于天文周天说,它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术语,是观测者眼睛所看到天体上的大圆周。在这个大圆周上,我们的肉眼能看到太阳绕地球运行一周,它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即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太阳在这个圆周上一共运行了约三百六十五度一十五秒,所以,《淮南子?天文训》说:“(五星)反复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成一岁。”这大圆周又称为大圜,也就是黄道。黄 9 道对应的度数为三百六十五度一十五秒,对应的日期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取其整数就是三百六十五度、三百六十五天。再取其整数,就是三百六十度、三百六十天了。 郑樵引用传说,说神农尝百草“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两者都有一个暗示:周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一个周天共三百六十五天,对应在神农氏尝百草这件事情上,就是神农氏最后发现了三百六十五药物。为什么是这个数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在古人的意识中,人事与天体是彼此对应交相感应的,我们必须顺应天意而行事,这就是我国古代盛行的“天人合一”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其五、“蜡祭”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蜡祭”之“蜡”读音为zhà。蜡祭,是我国古代一年一度的年终大祭万物仪式。《礼记?郊特牲》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和聚万物而索飨之也。”郑玄注释说:“所祭有八神也。”这八神就是先啬、司啬、农、邮表、猫虎、坊、水庸、昆虫,都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神灵。这就是说,蜡祭乃是祭祀农神,含有酬谢农神的恩惠并祈愿来年丰收之意。据说,蜡祭用的祭品是粮食。陆德明在解释蜡祭时说:“(蜡祭之名)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蜡。”换一句话说,蜡祭这种祭祀仪式至少起 10 源于夏朝,到秦汉时代则改名为“腊祭”,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腊八。现在,我们还能看到腊八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由多种粮食及干水果熬制而成,这是古代蜡祭祭俗仅存的影子。 司马贞、袁了氏将蜡祭与尝百草而始创医药并列,显示转述者已经将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开创农业和医药之功整合在一起,神农氏、炎帝的传说已经成熟和定型。 三、“荼”与“茶”给我们留下了悬念 “荼”是什么,这是在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时应该一问的问题。要弄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阅读下列两段资料: 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记》中写道:“‘茶’之始,其字为‘荼’。如《春秋》书‘斋荼’,《汉书》书‘荼陵’之类,陆(德明)、颜(师古)诸人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也。??惟自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赞《茶禁》以后,则遂易‘荼’为‘茶’,其字为艸、 为入、为木,而谓‘荼’为芽秀,为苦菜,终无有命为‘荼’者矣。” 顾炎武在《唐韵正》(卷四)中说:“荼,宅家切,古音涂。按:‘荼荈’之‘荼’与‘荼苦’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荼荈’字亦只读为‘徒’。汉魏以下乃音宅加反,而‘加’字音居何反,犹在歌戈韵,梁以后始有今字。又妄减一画为‘茶’字??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 11 上述子告诉我们:“荼”和“茶”是古今字,或者说“荼”是“茶”的本字,从中唐陆羽、卢仝、赵赞以后,两者的音、形、义才正式分开,“荼”专指一种学名叫游冬的苦菜,茶则专指饮茶之茶、油茶之茶。 事情应该还没有完,因为在《神农本草经》里面,苦菜和茶都是药物。我们不妨再来读一读《神农本草经》里关于苦菜和茶的主治、功效记载: 清代孙星衍、孙冯翼辑本的记载如下: 《本草?菜部》(上品):“苦菜味苦寒。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一名荼草,一名选。生川谷。” 名医曰:“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凌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阴干。” 案说文云:荼,苦菜也。广雅云:游冬,苦菜也。尔雅云:荼,苦菜,又槚,苦荼。郭璞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陶弘景云:此即是今茗,茗,一名荼,又令人不眠,亦凌冬不凋而兼其止,生益州,唐本注驳之非矣,选与荈,音相近。 《茶经?七之事》引《神农本草经》得记载如下: 《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 12 《注》云:‘春采之。’”《本草?菜部》:“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凌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亁。《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诗》云:‘谁谓荼苦,’又云:‘堇荼如饴’皆苦菜也。陶谓之苦 茶,木类,非菜流。茗,春采谓之苦搽。途遐反。”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前者为现存流传较广的版本,从其原文和注解文字来看,著述者事实上是把“荼”、“茶”并列在一起来记载的。后者不知源自哪一种版本,它将“荼”、“茶”分开来记载,但是,注解文字却又将两者视为一物的暗示。但是,无论哪一种版本的记载都没有明言茶有解毒的功能,倒是在记载苦菜——荼——时,说它“主五脏邪气”,有类似解毒的功能。 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段文字公案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个“荼”是什么,是苦菜吗,是茶吗,有论者认为这里的“荼”指的是茶。如果“荼”指的就是茶的话,所谓的“得荼而解之”可能只有一种解释:在食物极端匮乏的远古时期,茶叶最初是作 篇三:茶文化赏析_在线作业_A 茶文化赏析_在线作业_A 用户名:W130231131009最终成绩:100.0 13 篇四:上海市零陵中学2011学年第—学期初三语文测试卷C 上海市零陵中学2011学年第—学期初三语文12月测试卷 2011(12 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50分 一、文言文(42分) (—)、默写(18分) 1(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 2(__________,雪尽马蹄轻。 3(__________,人约黄昏后。 4(昨夜江边春水生,__________。 5(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 6(__________,匹马戍梁州。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 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7(本曲中的“飞鸿”指的是__________。(2分)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14 黄生借书说(节选)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于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巳,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A、开篇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 B、作者选取秋天的景物,由远及近,渐显出一派色彩绚丽的秋景。 C、“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D、本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天净沙.秋思》) (《观猎》) (《生查子?元夕》) (《观书有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诉衷情》) 9(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3分)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项()(3分) A、作者在本段中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B、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证明“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15 C、作名将借书者与藏书者进行对比,分析“天下物皆然”的原因。 D、作者写《黄生借书说》 —文, 目的是勉励青年发奋求学。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以身居作 梁鸿牧豕于上林苑中, 曾误遗火,延及他舍。乃寻访烧者、 问所失财物、 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因为执勤不解。邻家耆老察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鸿,还其豕,鸿不受。偿之方去。 (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其主犹以为少()(2)偿之方去()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梁鸿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梁鸿赔偿“烧者”的力法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 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作者笔下的梁鸿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 16 __________的人。(3分) 二、现代文(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2分) 牡丹的魅力 ?作为庭园珍品的牡丹, 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喜爱,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寻常人家,都会被绚丽多姿的牡丹花吸引。正是出于喜爱,牡丹被人们赋予了“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常常出现在我国绘画和刺绣作品中,从庭院一隅登上大雅之堂。 ?芍药科仅芍药属1属,约35种,主要分布于欧亚太陆、少数产于北美洲西部;中国有11种,分布在西南、西北、华中、华北和东北。牡丹足芍药科芍药属的代表品种,原产中国,虽然是著名的观赏花卉,却属于 小灌木。成年的牡丹高l一2米,花朵较大,有黄、紫、红白等多个颜色,盛开时直径可达20—30厘米,常常单生于茎的顶端,在周围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出众。 ?芍药是牡丹的近缘种,其不同点是牡丹为灌木,花盘包住心皮,小叶有分裂;而芍药为多年生草本,花盘不发达,仅包心皮基部,小叶不分裂。人们视芍药为“花相”,与“花王”一一牡丹相映戍趣。 ?除了观赏价值,牡丹还有药用价值。牡丹的根皮称为“牡丹皮”,也叫“丹皮”,为著名中药;是凉血、活血、散瘀的 17 有效药。另可活血消痈,用以治疗肠痈之症。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牡丹皮还有降血压的作用。 ?史料记载,牡丹最初是作为药用植物被人发现的。从神农尝百草时代开始,就有人接触到了牡丹,但经过很长时期,直到《神中农本草经》问世,牡丹才被世人知晓。此书中记载的上品药物中就有牡丹,指出用的根皮入药,可以活血化瘀。由于牡丹为良药,人们开始大量引种栽培,在精心培育下,牡丹的花朵越来越大,色泽也越来越多。人们逐渐发现牡丹除药用之外,还可以赏其花朵。现在,在河北省柏乡县还流传有“汉牡丹”的故事。这间接证明了从汉代开始,人们转向以观赏为目的栽种牡丹。首先引种牡丹用以观赏的应是民间百 姓,后来,由于隋炀帝在河南洛阳建西苑,民间进贡了大量牡丹,这才使牡丹从寻常人家飞入皇宫,一下子身价百倍,被后人冠以“花中之王”、“国色天香”等美名。 ?牡丹是原产于我国的野生植物之一,后经人们长期引种驯化,才发展成为庭园观赏花卉。经科学家调查证明,野生牡丹原产分布地主要在西北高原至秦岭一带。后来的长期考察又发现,在我国其他地方也有多处野生牡丹,如湖北省神农架地区。 ?湖北省保康县境内曾发现上万株野生牡丹,品种达1 0多个,花色多样,有纯白色、白色带斑和大红等。本来国际上认为,世界上的野生白牡丹已经绝迹,但却在保康县境内 18 发现了,实在是一奇迹。而且,这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牡丹的野生种足否仅限于西北高原, ?1989--1992年,湖北省林业厅组织的科学考察队在神农架林区以及襄樊、勋阳、恩施土家族自治州的一些深山中,意外发现了大批野生牡丹,专家们推测这里可能是南方牡丹的原生地区。 ?令人兴奋的是,在安徽巢湖、湖南龙,山县、云南大理苍山及五龙雪山乃至西藏灵芝地区均有野生牡丹被发现。野生牡丹在我国分布之广,为培育牡丹新品种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因库。 16(第?段中加点词“大雅之堂”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第 ? 段采用了____________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4分) 18(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__ 。(3分) A(牡丹被赋予“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故能从庭院—隅登上大雅之堂。 B(芍药科属类丰富,芍药是牡丹的近缘种,都是芍药属。 C(牡丹并非天生就是花朵硕大,色泽丰富艳丽,而是人们精心培育的结果。 D(野生牡丹的价值在于为培育牡丹新品种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因。 19(纵观全文,牡丹的魅力在于:(9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生活中还有许多花被赋予了深刻的寓意,请再举二例 说明。(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26分) 你是一盏灯 ?夏商醒来时发现长途汽车趴在了路边。他迷迷糊糊地问 邻座的高颧骨姑娘:“车抛锚了,”高颧姑娘看了他一下,低 声说;“我也不清楚”。 ?从前面传来的消息证实了夏商的猜测。嘈杂声迅速变成 了坚硬的愤怒,在车厢里扔来扔去。有人后悔自己不该坐这 种破车;有人则叫嚷着退票。其实外面黑咕隆呼的,除了司 机,大概没有人知道所居何处。不过夏商觉得大家的心情可 以理解:腊月二十七,谁不想早点儿赶回家去吃顿团圆饭 呢,况且长脸司机蛮横地把车票从70元提到1 00元,现在 这种愤怒终于找到了释放点。憋闷使夏商离开了座位。夏商 把旅行包交给邻座的高颧骨姑娘,请她照看一下,自己则费 劲地钻出人墙挤下了车。四周黑透了,山风像一把冰刀划着 夏商的脸。他扶了扶头上的军帽。长脸司机钻在车底下,嘭 嘭的敲打声被黑暗放大又吞没了。夏商站了片刻,搓着手回 20 到了车上。高颧骨姑娘缩在座位上。看着她浮在灯影里的疲惫,夏商心里像被铁块撞了一下。车厢里不断有人上上下下,打听着修车的进度。但消息似乎和外边的夜色一样黑暗。过了10分钟,一脸憔悴的长脸司机告诉大家,车没法修了。愤怒像冰山一样压向司机,责骂声变得杂乱无章。长脸司机无奈地说:“你们当中谁能把车修好,我出300元。”嘈杂声像一把枯草被割去了,整个车厢一片静寂。夏商迟疑了一下说:“我来试试。”听有的目 光不约而同地贴到夏商的身上。长脸司机一看有人修车,又是个军人,仿佛找到了救星。 “我有个要求。”夏商说:“300元我不要,但是你得把多收的车费退还给大家。”长脸司机明显感到为难,后来终于说:“好吧。不过,如果你修不好,我就不能照办了。” ?故障被排除是半个小时以后。当夏商汗涔涔地钻出车底时,长脸司机对夏商的精湛技术赞不绝口。现在,夏商关心的是他和长脸司机的约定。 ?“天太黑了。”长脸司机嬉着脸说,“等到站了再说行不行,” ?“不行~”夏商斩钉jié铁地说,“车上多少人,你可以把钱交给我~” ?长脸司机意识到自己的尾巴被踩住了,嘴角一牵,牵出一脸的无奈。车上坐了62人,按约定,多收的1860元全部 21 交到了夏商手里。夏商拿着钱环视着大家说:“请安静,有件事我想跟大家商量一下。”夏商说着,用手指了指邻座的高颧骨姑娘,“昨天下午,她在车站被人偷了钱包,连车票也买不起了。她是出门打工的, 也就是说她一年的血汗白流了。和大家一样,我与她素不相识,可她的遭遇让人同情,所以我建议,大家把自己的30元钱捐出来,让她也能过一个欢乐的春节。”车厢里静得出奇,所有的怜悯都聚焦到高颧骨姑娘的脸上。 ?“也算我一个吧。”长脸司机说着,也掏出几张钞票交给夏商。有人鼓掌,噼噼啪啪的,弄得长脸司机反倒不自然起来。夏商啪地立正,对着车厢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回到家的晚上,夏商打开旅行包,意外地发现了一叠钱和一张纸条,上面草草写着:原谅我吧,我不该欺骗你。你是我生命中的一盏灯…… 2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斩钉jié铁() 22(下列句子标点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___。 (2分) A(有人后悔自己不该坐这种破车:有人则叫嚷着退票。 B(夏商觉得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腊月二十七,谁不想早点儿赶回家去吃顿团圆饭呢, C(“我有个要求。”夏商说:“300元我不要,但是你得把多收的车费退还给大家。” D(“也算我一个吧。”长脸司机说着,也掏出几张钞票交 22 给夏商。 23(阅读第?段划线句,完成下列题目: (7分) (1)句中两个 “扔” 字的妙处在于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嘈杂声迅速变成了坚硬的愤怒”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暗线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表现了夏商的可贵品质。(7分) 25(阅读第?段划线句,联系上下文,体验姑娘当时的心情,写一段80字左右的心理活动。(8分) 三、写作(60分) 题目:距离并不遥远 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篇五:2016上海市杨浦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杨浦区2016年度初三语文一模试题 2016-1 (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00分钟,在答题纸上完成) 考生注意: 1、本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 23 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当年万里觅封侯, 。 (《诉衷情》) 2、 ,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3、, 带月荷锄归。 (《归田园居》) 4、 舜发于畎亩之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 (《捕蛇者说》)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6-7题。(4分) 【甲】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乙】 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栏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6、以上两首词曲,都表达了主人公 (2分) 7、下面对两首词曲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两首词曲都景中含情,蕴含了词人的愁绪。 24 B、两首词曲都借春景抒发了主人公内心的感受。 C、两首词曲都先绘景后抒情,做到了情景交融。 D、两首词曲都描摹了凭栏远眺的主人公的形象。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 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 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奕,其 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 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8、选文的作者是 ,他是时期的思想家。(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0、选文设喻说理,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下列观点不是出自选文的一项是( )(3 分) A、为人处世贵在向善有恒,半途而废必将远善失道。 B、即使对待小技艺(小数)也应加以重视,认真研究。 25 1 C、为学必须杜绝三心二意,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成就。 D、研究学问或历练品格,都应坚持不懈,自觉上进。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 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 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 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二、 现代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20分) 说茶 陈漱渝 ?在中国,几乎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老话讲得明白:? 26 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 作家老舍甚至说:?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 活着,? ?喝茶是家常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喝茶有学问,种茶、制茶、沏茶,也 都有讲究,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经济、文学、美学、植物等方面的知 识。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尝百草滋味,一日遇七十二毒,幸亏喝茶才解了毒。这件 事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即有记载。到了晋代,喝茶蔚然成风,唐代则成为喝 茶的鼎盛期,出现了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这部书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 2 茶树在我国有一个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 树,据说云南镇沅县千家寨的一株树龄有2700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有关 茶的诗文、书画、歌舞不胜枚举。 ?弘扬文化的目的是?化人?,即用文明去教化人,感化人,使人类社会趋 27 于和谐。科学饮茶,艺术品茶,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 ?喝茶其实是在练内功,使人内心变得宁静。人们在喝酒时往往觥筹交错, 你劝我推,那种喧嚣之形、张扬之态,容易让人乱了心性。而品茶时神清气爽, 心气平静,乐而忘喧,能使人心沉下来。 ?喝茶有助于培养俭朴的品质。古代虽然有?茶贡?,但茶终究不是权贵的 专宠,而是寻常百姓的家常事。在北京、四川、广东、扬州等地到处可见大大小 小的茶馆,人们在其中,一杯清茶,一碟差点,就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抗战时期 昆明的西南联大,宿舍少桌椅,图书馆缺座位,很多学生就在茶馆里?穷泡?。 他们有些论文、著作就是在茶馆诞生的。现在每年春节政府举行团拜,也是清茶 一杯,纵谈国事,呈现出一股廉政清风。 ?喝茶更能喝出和睦。三五友人,数盅清茶,几碟茶点,推心置腹,气氛温 馨,可以化解矛盾,增进缘分。在旧中国,一些地方的人发生冲突,常到茶馆?吃 28 讲茶?。?讲?就是评理。冲突双方各自陈述立场,中间人调解斡旋,矛盾化解 之后,彼此把茶水混合在一起,顿时化干戈为玉帛。 ?文化需要交流融合,茶叶充当的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国是茶 叶的故乡,明代郑和下西洋,把茶叶作为国礼赠送友邦,增进了国与国的友谊。1607年,英属东印度公司从澳门、厦门、岭南收购茶叶,销往欧美各地,形成 了当今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当今全世界已有 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人饮茶,人均每年茶叶的消费量有一斤多,位 居前三名的是爱尔兰、英国、科威特。茶叶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15、从全文看,作者围绕“茶”介绍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6分) ? ? ? 16、第?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3分) 17、从全文看,第???段顺序不能调换的理由是 (6分) 29 18、第?段中“化干戈为玉帛”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19、对选文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3分) 3 A、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在中国,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 B、第?段画线句以时间为序,说明在我国喝茶的历史非常悠久。 C、各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东印度公司收购茶叶,销往世界各地。 D、全文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说明茶文化。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20分) 快乐的蒲公英 朱成玉 ?那天阳光明媚,路边一大片一大片的蒲公英开着黄灿灿的花朵,给我沉重 的心情带来一丝安慰。在进入村子的前20多公里是不通车的,只能步行。路越 走越难,先前那蒲公英带来的安慰也如同杯水车xīn ,失去了功效。 ?得知自己被分配到大后部落做小学教师,我觉得完全有必要先去考察一 下,这可是关系到我一辈子前途的大事,于是,便有了此 30 次的出行。 ?总算走到村子了,眼里看到的都是低矮破旧的房子,鼻子闻到的都是火烧 粪便的味道,偶尔传来几声犬吠,算是给这个死寂的世界敲敲门提了个醒儿:我 们还活着。 ?这一派萧条荒凉的景象让我顿时傻了眼,我在心里暗暗发誓:哪怕动用所 有关系,也要逃离这个苦海。 ?我问了一个小姑娘学校的位置,她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放下手里的猪食桶, 在裤子上抹了抹手,说她领着我去。这是个大概有10来岁的孩子吧,扎着两个 活泼的小辫子,脏兮兮的小脸上缀满了灿烂的微笑,一双大眼睛写满了好奇。她 欢快地走在我的前边,热情地问我为什么来这里。我嗫嚅着说:?哦,没啥事, 就想到处走走看看。??哦。?不知道为什么她忽然间显得有些失望。 ?到学校了。与其说那是学校,不如干脆说就是一间稍微大一点的房子和一 个稍微大一点的可以勉强当操场的院子,一个旗杆和一面 31 有些破旧的红旗证明着 这里的与众不同。 ?教室里,黑板擦干干净净的,座椅整整齐齐,窗户纤尘不染,但就是没有 一个人。我问她怎么没人上课呢,?没有老师啊,大概有两个月了,老师们一个 个的来了又走了,大人们说,没人愿意来我们这里当老师。?小姑娘说。 ??那这里怎么会这么干净呢,??我和我那几个好朋友说好了的,每天都 要有一个人来负责来这里打扫卫生,我们要把这里拾掇得干干净净的,这样老师 来了,就不会嫌弃这里脏,就会留下来了。? ?孩子的话,好似在我心头猛地扎了一针。 ??好几次,几个淘气小子在黑板上乱写乱画的,我们和他们吵了好久呢, 最后,到底是我们赢了,他们现在也经常来帮我们呢。?她一脸骄傲地说着,?正 好今天轮到我了,你先坐着歇会儿,我要开始打扫卫生了。? (11)我看她拿着一块抹布,开始忙碌起来。那小小的身影,在阳光下闪着 4 32 动人的光芒…… (12)从学校回来,小姑娘在路边蹲了下去,小心翼翼地折下一朵蒲公英递给 我,她说: ?吹蒲公英的时候,先许一个愿望。然后一口气吹下去,要把蒲公英 吹得一个不剩,愿望就会实现的。?我看她自己也折了一朵,然后很虔诚地闭上 眼睛,把蒲公英缓缓地送到自己的唇边,然后?呼?地一下吹散。?你也吹啊, 快,赶紧许个愿望。?她催促着我。 (13)我闭上眼睛,在心里默念了很久,然后真的就很认真地一口气吹过去,那蒲公英的种子漫天飞舞,像轻盈的雪花,霎时间丝丝缕缕荡漾开去。小姑娘灿 烂地笑着,好像每个人许下的愿望,都可以实现一样。 (14)她微笑着问我,?你许下的是什么愿望呢,?我微笑地反问她,?你呢,? 她说她的愿望是来一位好老师,她想回学校上课。 (15)她不知道我许下的愿望是什么,其实,我许下的愿望和她有关,和这里 的每个孩子都有关。我的愿望就是希望这里的每个孩子都能像她一样快乐。我决 33 定留下来,因为我喜欢这里一大片一大片的蒲公英。那些蒲公英虽然生在这贫瘠 之地,但依然可以很快乐。 (16)?你还没告诉我你的愿望呢,?小姑娘刨根问底儿。 (17)?我的愿望就是……?我故意卖着关子,?你能实现你的愿望。? (18)小姑娘把我送出很远,一直到我坐上了通往县城的客车。我向她挥手,大声地向她喊道:?明天,学校见,不见不散。? (19)远处,大片大片的蒲公英正开得灿烂…… 20、在第?段的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21、第?段运用 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5分) 22、文中第?段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23、请简述以“快乐的蒲公英”为题的好处。(6分) 24、下列对“我”决定留在大后部落教书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以小女孩为代表的孩子们的真诚执着感动了“我”。 B、以小女孩为代表的孩子们的勤劳淳朴感动了“我”。 C、以小女孩为代表的孩子们的乐观懂事感动了“我”。 D、以小女孩为代表的孩子们对学习的渴盼感动了“我”。 三、综合运用(11分)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班级拟开展?茶文化?主题活动,请 34 你完成下面的任 务。 5 35
/
本文档为【神农尝百草150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