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论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分化与党的执政基础

论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分化与党的执政基础

2018-03-20 13页 doc 32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9973

暂无简介

举报
论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分化与党的执政基础论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分化与党的执政基础 论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分化与党的执政基础 第5卷第2期 2007年4月 西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malofSouthwest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_5,No.2 Apr.2007 论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分化与党的执政基础 邱世绪,杜葵娟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广州510053)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的当代中国,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引起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显...
论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分化与党的执政基础
论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分化与党的执政基础 论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分化与党的执政基础 第5卷第2期 2007年4月 西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malofSouthwest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_5,No.2 Apr.2007 论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分化与党的执政基础 邱世绪,杜葵娟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广州510053)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的当代中国,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引起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显着变 级阶层分化和群体化,社会流动加快,各阶级阶层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不断动,阶 加深的趋势日益凸显.这种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 既表现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基本面,又对党的执政基础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党在执政基础问题上面临新的挑战.为此, 必须协调阶级阶层分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增强党的社会基础;创新社会利益整合机制,促进阶级阶层的有序流 动;构建有利于党的执政基础的现代社会结构. 关键词:阶级;阶层;分化;党的执政基础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79(2007)02—0077—05 ONDIFFERENTIArIONOFCLASSESANDSTRAI,AIN COJ1,EM正'ORARYCHINAADTHERUUNGF(]『【DON()FTHEPARTY QIUShi-xu,DUKui-juan (DepartmentofPartyConstruction,PartySchoolofGuangdongCommitteeofthe ChineseCommunistparty,Guangzhou,Guangdong510053,China) Abstract:SinceChina'Sreformandopening-up,contemporaryChinaisfacedwiththereadju stmentofproductionrelationsand thepromotionofsocialistmodernizationandsocialistmarketeconomy.Therefore,therehavebeensignificantchangesinthe structureofsocialclassesandstratawithinthecountryandatendencyofacceleratedclassdifferentiation,fastersocialmobility andsharpconflictsamongvariousclassesandstrata.Thedrasticchangesofsocialstructuremaycontributealottosocialist modernization,ontheonehand,andmaygreatlyaffectandchallengethefoundationofgovernancefortheCommunistParty. Therefore,itisnecessarytocoordinatetheinterestsofvariousconflictingclassesandstrata,consolidatetheParty'Sruling foundation,strengthenthesocialbasisofCPC,constructinnovativemechanismstointegratetheinterestsofvariousclasses, promoteanorderlyflowofclassesandstrataandconstructamodernsocialstructureconducivetotheconsolidationofthePar— ty'SRulingFoundation. Keywords:class;stratum;differentiation:foundationofgovernanceoftheParty 众所周知,任何政党的执政都必须依托特定的 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基础,这是执政党最重要的 执政基础.当前,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 的推进,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分化日益加快.这种 分化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既呈现出与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基本面,又使中国共产党在执政 基础问题上面临新的挑战.正确判断现阶段中国不 断变化着的阶级阶层关系及其分化态势,代表和整 合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 增强阶级基础,扩大社会基础,不断巩固执政基础的 迫切需要. 一 ,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分化的现状与趋势 工农两个阶级的分化和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是 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变动的集中体现.自20世 *收稿日期:2007—03—16 作者简介:邱世绪(1957一),男,贵州龙安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党 建理论. 西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4月 纪50年代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以后,随着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消灭,我国 社会阶级阶层结构趋于简单,只剩下两大阶级(即工 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和一个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引起社 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显着变动,除原有阶级阶层进一 步分层外,出现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目前的演进 趋势主要体现在: (一)阶级阶层分层化和群体化趋势日益加剧 中国已经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阶层状况及其 内在矛盾结构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根本不同, 总体上具有简单清晰和本质上非对抗性的特点.但 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关系调整,社会分工日益发达 和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作用所引起的劳动者内部及各 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利益多元化趋势,在当代中国 社会进程中是客观存在和明显加剧的.无论是工人 阶级还是农民阶级都分化出许多不同的阶层和利益 群体.仅从职业来看,工人阶级内部就有如下不同 阶层: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产业工人阶层,从事流 通,服务活动的商业劳动者阶层,从事精神产品创造 和传播的知识分子阶层,从事国家和社会管理的管 理者阶层,从事企业管理职能的经理者阶层以及因 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制等形成的下岗工人阶层等; 农民阶级也发生了重大的分化,主要有从事种植业 和林牧副渔业的传统农民阶层,农民企业家阶层,乡 镇企业的农民工阶层,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阶层(农民 工阶层具有农民和工人双重性质)等;而新兴社会阶 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 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 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的出现和发展更 是充分说明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化和群体化趋势的凸 显和加剧. (二)阶级阶层成员间的流动波浪式加强.具有 阶段性特征.中间化端倪初现 改革开放前,由于体制束缚原因,先赋性因素是 人们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以致中国社会流动 率很低.改革开放以后,阶级阶层间的流动成为中 国社会变迁中最为突出的现象,并呈波浪式加强的 特征,社会阶层正朝着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演变. 其一,社会结构的下层逐步缩小.农业劳动者不断 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农业劳动者阶层正在逐渐缩 小,商业服务员工和产业工人阶层也在分化.其二, 社会中间层己经出现,并不断扩大.1978年以来, 中国的社会中间层规模有了非常快的扩张,成为吸 纳力最强的阶层.这样,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便开始 从原先的金字塔型逐渐向橄榄型转变.毫无疑义,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社会中间层还 将继续发展,最终成为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中的最重 要部分和最稳定的社会力量.其三,掌握或运作经 济资源的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在这类阶层中,除 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外,还有私营企业主与经理人 员.在过去二十多年中,私营企业主阶层从无到有, 经理人员从干部队伍和企业主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 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这两个阶层在社会结构中所 占比例都在逐年稳步上升.总的看,当代中国社会 阶级阶层间成员的流动一般表现为水平流动和向上 流动.向上流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来说都显得更为重 要,它意味着社会在进步.勿庸置疑,中国改革开放 以来的社会流动主要以向上流动为主,展现了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的社会进步.需要指出的 是,这种向上的社会流动并非是线性的,是波浪式的 发展,时快时慢,时强时弱,时易时难,呈现出阶段性 特征.究其原因,跟社会政策密切相联并与社会现 代化进程高度相关.此外,中国社会阶级阶层中间 化虽然已露端倪并在发展,但还没有形成现代社会 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 (三)阶级阶层分化导致各阶级阶层间的利益冲 突和矛盾不断加深 社会分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社会各阶级阶层利 益重新分配,组合的过程,或者说是各阶级阶层争取 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的过程.因而,这一 过程必然导致某些阶级阶层利益受损并引发阶级阶 层之间的冲突.从整体上说,改革开放使绝大多数 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即使是当前社会 中的贫困阶层,其生活水平也明显高于改革开放前. 然而,人们评价社会进步及本人对社会进步的满意 度,既看纵向的历史对比,也看横向的现实对比.从 社会改革的长远目标来说,各阶层,群体的利益根本 上是一致的,但具体到某一发展阶段,不同社会阶 层,个人所获得的利益不尽相同,有时甚至会造成某 些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受到暂时损害.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平均主义的利益格局必然被打破,一部分 人会先富起来,而一部分人则不可避免地会进入相 对贫困的状态,出现利益差距.这里的关键不是差 距本身,而是差距的限度.现实情况是差距已经明 显过大,已经到了承受的临界和边缘.纵观改革开 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的经济社会地位排序情况,我 第5卷第乏期邱世绪等:论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分化与党的执政基础79 们不难看出,产业工人,普通职工和农民劳动者阶层 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下降,处于劣势;与此同时,非公 有制经济高速发展,新兴社会阶层位序则迅速上升. 近十年来,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阶层发展很不平 衡,阶层差别更加明显,各种力量,各种利益主体之 间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加剧,使新时期的人民内部 矛盾呈现出复杂化,扩大化,显性化和尖锐化的新 特点. 二,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分化使党的执政 基础面临新挑战 党的执政基础主要是党依靠谁,依靠什么执政 的问题,是执政的前提条件.一般而言,执政基础包 括政治基础,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社会基础,经济基 础等,其中,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是最重要的基础. 离开了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一个政党的执政不仅 只是空想,甚至连自身的生存都是不可能的.而当 代中国阶级阶层分化及其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既 表现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基本面,又 无疑对党的执政基础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党在执政 基础问题上面临新的挑战. 一 方面,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分化是与中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历史进程相适应的,是社会的 进步,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积极作用.当代中 国阶级阶层分化的总趋势是逐步走向中间大,两头 小的橄榄型的现代化社会结构,而这种结构是一个 现代化国家稳定的基础.国际经验表明,在社会中 间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 理,经济社会分配差距适度,大多数社会成员在经济 发展过程中从事体面的职业,获得比较丰足的经济 收入,生活比较安定,他们是社会变迁中缓和社会矛 盾的稳定力量.从长远看,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分化 的总趋势是有利于政治稳定的,有利于增强党的执 政基础,扩大党的社会基础,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 础.但另一方面,在社会转型的特殊阶段,阶级阶层 分化客观上使党在处理各阶级阶层利益关系的问题 上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从而使党的执政基础面临 新的挑战. 【一)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社会构成复 杂化 当前中国阶级阶层的分层化和群体化发展,不但 导致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出现,而且无论是工人阶级还 是农民阶级内部都出现许多不同的阶层,社会阶层的 绝对数量陡增.这种情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前 所未有的,阶级阶层多元化结构的出现,使党执政的 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由改革开放前"两个阶级一个阶 层"的结构走向复杂化,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 【二)随着社会分化的加深.各阶级阶层的价值 取向多元化.思想意识多样化 与之同步,阶级阶层分化的群体化作用也在加 深,各阶层会逐步形成对本阶层共同特征的认知和 价值观.这种阶级阶层分化中的意识运动,必然使 党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挑战,使巩固党 的执政基础的难度加大. 【三)阶级阶层分化导致各阶级阶层间的利益冲 突.容易产生社会隔膜心态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下,各阶级阶层容易从 各自的本位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必然导致相互间的 利益冲突和观念冲突,进而影响相互间的价值认同, 产生社会隔膜,甚至互不信任.尤其是新兴社会阶层 的崛起,进一步增加了执政党整合社会的难度. 【四)阶级阶层分化加深所导致的位序错位现象 增加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难度 阶级阶层位序错位主要表现为现实位序排列与 传统位序排列差异,某些阶级阶层的政治地位与经 济地位甚至出现了错位.比如,改革开放前,工人阶 级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位序居于社 会前列,而目前如果按照占有,拥有或者占用经济资 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的多寡情况考察,其位序明 显下降,排在较低的位置.农民阶级则排在更低的 位序.而一些新兴社会阶层由于占有较多的经济资 源和政治影响力日益增大位序靠前,成为社会主流 阶层.显然,这就使当代中国的阶层位序与传统位 序发生了错位.这种错位现象无疑使巩固党的执政 基础增加了难度. 三,应对阶级阶层分化,巩固党的执政基 础的基本思路 面对阶级阶层分化所引发的党的执政基础问 题,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 发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的态度积极应对, 努力巩固和增强党的执政基础. 【一)进一步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社会 基础.努力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工农两个阶级的分化和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是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变化的集中 80西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4月. 体现.如何对待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也就成 为考量党的执政基础问题的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 的性质决定了党必须坚持工人阶级作为党的阶级基 础这一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坚持工农联盟作为社 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工 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始终是党的阶级基础和主要群众 基础,是党执政的主要依据和支撑,是必须首先巩固 的执政基础.因此,必须确保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 位不动摇,切实提高工人阶级中产业工人,职工群体 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必须积极推进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的实现,切实解决"三 农"问题,缩小农民与其它阶级阶层的差别和城乡差 距,化解农村矛盾,维护农民利益,使农民成为党可 以长期依靠的基本力量. 同时,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决定必须确保 党在全社会的威望和影响,不允许存在党领导的真 空地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党的代表性问题,扩 大社会基础.代表性是执政党执政的重要条件,代 表的广泛程度是执政党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检验标 准.社会阶层多样化是执政党的代表性具有广泛性 要求的基本前提.能不能最大限度地代表社会各阶 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关系到能否得到最大多数人 的拥护和支持,从而关系到党执政的合法性和基础. 现在,我们党已经是在全国范围内执掌政权并长期 执政的党,面对社会阶层结构多样化的客观现实,跳 出传统的阶级阶层结构局限,有效延伸党的代表性, 使党能够最大限度地代表社会各阶层和多数成员的 利益,已经成为有效提升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 紧迫问题.因此,必须兼顾和整合新的社会阶层的 利益和要求,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努力增强党在全社 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特别要注意加强在新经济组 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扩大党的工作覆 盖面,吸收新兴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以增强 党的执政基础. (二)与时俱进深化党执政的理论基础,加强主 流意识形态的引导 伴随阶级阶层分化产生的社会意识多样化是正 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能放任社会阶级阶层之 间由此而产生的对抗心理.必须加强主流意识形态 的正确引导,这是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中的无形工程. 首先要与时俱进地深化党执政的意识形态范畴 的理论基础.执政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其先导和 前提必须在包括意识形态范畴的理论体系指导下进 行.我们党历经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几个历史阶段, 党的执政基础,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都发生了根本 性的变化.在现阶段阶级阶层分化加剧,各阶层逐 步形成具有本阶层共同特征的认知和价值观,"阶层 意识"日益凸显的情况下,深化对意识形态重要理论 范畴的认识,发展指导执政的科学理论基础,是提高 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需要指出的是,深化对党的 执政理论基础包括意识形态范畴理论的认识,必须 以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鲜明的政治立场.只有 这样,才能让理论认识深深扎根于社会大众,执政的 基础才会牢固和持久. 其次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在承认当前 各阶级阶层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同时, 通过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倡导符合社会发 展进步态势的主导价值观,引导各阶级阶层和社会 方方面面求同存异.要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符合人民 大众的利益,围绕社会大众的利益,在各阶级阶层之 间倡导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使主流意识 形态真正体现"主权在民","人民至上",使执政党倡 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得到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支持. (三)协调阶级阶层分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创 新社会利益整合机制 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阶级阶层分化中存在韵利 益冲突.一般而言,在社会分化中产生一定的利益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但绝不可放任利益 冲突,让利益分化过度.因为社会利益分化过度既 会破坏社会公平,诱发严重社会冲突,导致社会不稳 定甚至动乱,影响社会良性运行,同时又有悖于执政 党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宗旨,从根本上削弱和动摇 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党在政治战略的选择上,必须 以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自己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制 定政策的主要依据.因此,执政党必须发挥在社会 利益整合中的政治核心和主导作用,构建利益整合 机制,以保持经济,政治和社会和谐发展,保持阶级 阶层之间利益的系统平衡.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广大 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 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巩 固执政的社会基础. 提高党对社会利益整合的能力.主要是提高党 的预测洞察,统筹兼顾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对社会利 益矛盾发展程度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强烈的忧 患意识,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在利益整合中,既要 第5卷第2期邱世绪等:论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分化与党的执政基础81 关心和促进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利益,又 要保护在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中富裕起来的利益群 体的利益. 创新社会利益整合机制.一是要明确利益规 则,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利益分化,树立合理 公正的利益获取观,引导人们以合法途径追求个人 利益以形成社会阶级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二是要规范利益行为,实 现利益共享.要狠抓和惩处非法的逐利行为;同时 尤其注重二次分配中利益调节力度以满足最大多数 人民的利益要求.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补偿 利益受损的利益主体,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 会福利的途径,实现社会利益共享. (四)促进各阶级阶层人员的有序流动,构建有 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现代社会结构 在公正,合理,开放,和谐的现代社会结构中,社 会各阶级阶层成员将更能各得其所,各展所长,更积 极有效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构建现代社会 结构既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 总的来说,要构建这样的现代社会结构,从社会流动 的角度看,最关键的出路,就是要促进各阶级阶层间 成员的有序流动和向上流动,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 现代化社会流动模式.其着力点是: 1.继续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使社会流动的 渠道更加畅通,加快社会流动的速度 现行的户籍,社会保障制度等先赋性因素, 对很多社会成员的正常流动仍起着阻碍性的影响. 深化体制改革,就是要消除这些制度性障碍,使社会 流动的渠道更加畅通,社会流动的速度加快,使社会 各类人员各得其所,使各种人才顺利脱颖而出.尤 其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社会阶层结构 中该缩小的社会阶层尽快缩小. 2.调整和创新社会政策,使各种公正合理的开 放性流动机制发挥主导机制作用,促进社会阶层结 构形态向橄榄型转化 公正合理的开放性流动机制实际上是指各种重 视个人能力并鼓励以个人努力的后致性因素来促进 社会流动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只要人们在社会 竞争中遵守公平原则,每个人都有向上流动的机会. 从而使该扩大的阶层大起来,尤其加快培育中间阶 层的成长,促进社会阶层结构向橄榄型转化. 3.调整和创新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实现公共资 源公平合理的配置 对于社会流动而言,公共资源配置发挥影响最 大的领域是公共教育的投入.教育是现代社会流动 机制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社会阶层实现代际流动 最为主要的途径.因此,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努力调 整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格局,促进社会代际流动. 总之,继续深化改革,创新社会利益整合机制, 促进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构建现代社会结构,既是 党巩固其执政基础的战略选择,也是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E1]阎志民.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EM].北京:中共中 央党校出版社,2002:448—504. E2]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65— 403. E3]李拓.和谐与冲突——新时期中国阶级阶层结构问题 研究E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30. E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4:33—97. E5]张雷,程林胜.转型与稳定[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83—88,121—125. [6]孔德元.政治社会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52,125—134. E7][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89:198. E8][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 体的社会剖析E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80— 82. E9]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 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93— 203. Elo]何福.略论政党合法性视野下党必须树立的三个基本 执政观EJ].西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6 (4):164—166. 责任编辑:秦俭
/
本文档为【论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分化与党的执政基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