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龙应台辞职信全文

2017-10-07 15页 doc 32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龙应台辞职信全文龙应台辞职信全文 龙应台辞职信全文 篇一: 龙应台辞官声明全文 龙应台辞官声明全文(略有删节) 第一里路 “文化部”一千天,是一个披荆斩棘的拓荒工作。在这一千天中,纠结长达三年的公视僵局解决;艺术银行正式推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国家电影中心”、台湾戏曲中心、台湾摄影中心逐一底定;“博物馆法”、“水下文化资产保存法”、“电影法”、“公广法”等等新立或翻修;“文化外交”网络规模初建;影视音及出版政策成熟,蓄势待发。“文化部”的“第一里路”虽然万分艰辛,但已气魄跨出。 能为自己的人民低头流汗服务,是人生最光荣的付出。我向...
龙应台辞职信全文
龙应台辞职信全文 龙应台辞职信全文 篇一: 龙应台辞官声明全文 龙应台辞官声明全文(略有删节) 第一里路 “文化部”一千天,是一个披荆斩棘的拓荒工作。在这一千天中,纠结长达三年的公视僵局解决;艺术银行正式推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国家电影中心”、台湾戏曲中心、台湾摄影中心逐一底定;“博物馆法”、“水下文化资产保存法”、“电影法”、“公广法”等等新立或翻修;“文化外交”网络规模初建;影视音及出版政策成熟,蓄势待发。“文化部”的“第一里路”虽然万分艰辛,但已气魄跨出。 能为自己的人民低头流汗服务,是人生最光荣的付出。我向马英九先生、江宜桦先生深深鞠躬,感谢他们给了我“俯首甘为牛”的机会。虽然“在水泥地里种花”备极艰辛,但仍是看得见许多青翠嫩苗从地底钻出,迎向灿烂阳光。 我们处在一个被“不信任”紧紧笼罩的时代氛围中。支撑着我逆风迈进的,是许许多多文化界、企业界、小区界的朋友。他们放下手边的工作,为每月百场的各种政策咨询奔走,为文化做超级志工。企业家在听完我的理念陈述后,为文学、为电影、为艺术、为台湾的“文化外交”,以捐款作为行动。小区工作者挽起袖子带我走遍部落和城乡的角落。 与我并肩工作的453个同仁,加上从台湾头到台湾尾在小区、在博物馆、在各种工地里埋头干活、服务“国民”的总共是两千位公务员。对所有勤勤恳恳、任怨任谤的公务员伙伴,我想垂眉低声说: 亲爱的,你辛苦了。对所有过去两年严厉批评的,我想说,谢谢你,毕竟批评也让我们成长。但是对那深知实务艰难而从不吝啬给我们一个温暖的简讯、几句公开鼓舞的,我想说: 感恩,请给我们公务员更大的鼓励吧,他们会因而更有力量,为台湾的进步更加努力,真的,因为善念吸引善念,阳光辐射阳光。 即使是人在香港的九年期间,我隔周必飞台湾,“跋涉”到屏东乡下探视母亲。母亲明年初将跨入90岁,我决定以更多时间陪伴她走人生的“最后一里路”。 “文化部”的“第一里路”只有一次,母亲的“最 后一里路”,也只有一次,同属人生中不可错失的饮水思源报答时机。 接受任命之初衷已达,我满怀感恩之深情,回到文人安静的书桌。 龙 应 台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一日 篇二: 1龙应台4篇经典美文阅读 一、龙应台: 1、作家简介: 因父亲姓龙,母亲姓应,生于台湾,得名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著 名华文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中国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龙应台,女,台湾高雄人,祖籍湖南衡山县,教授、作家、社会评论家、思想家。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台湾中央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台北市文化局长等。现任香港大学传媒及新闻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台湾)徐贤修讲座教授。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目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 2、链接: 《只慢八分钟》(201X年湖北宜昌中考)《怎么跌的有尊严》(201X年成都中考)《番薯》(201X年淄博中考) 3、名句赏析: 1、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龙应台《目送》 2、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 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3、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目送》 4、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 ——龙应台 5、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 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龙应台《目送》 6、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龙应台《目送》 7、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8、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龙应台《目送》 9、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 懂 ,作最后的转身离开。 ——龙应台《目送》 10、人总要慢慢成熟,将这个浮华的世界看得更清楚,看穿伪装的真实,看清隐匿的虚假,很多原本相信的事便不再相信。但是,要相信,这个世界里美好总要多过阴暗,欢乐总要多过苦难,还有很多事,值得你一如既往的相信。 ——龙应台《不相信》 1 1、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龙应台《目送》 1 2、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龙应台《目送》 1 3、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 再见 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1 4、 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1 5、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1 6、我们都知道了,母亲要回的 家 ,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 家 ,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龙应台《目送》 1 7、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还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还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龙应台《目送》 1 8、我的人生里没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去揣测别人对我的看法与评价;该做的事太多了。 ——龙应台《野火集》 1 9、想想看,你用什么东西量时间,一只漏沙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炷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 ——龙应台《时间》 20、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最后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如生命 。 4、甄选精读: 1、 如果 龙应台 ?他一上来我就注意到了,老伯伯,留着平头,头发灰白,神色茫 然,有点像个走失的孩子。他裹 结构: 开门见山,直接叙述文章,引出文章主人公。内容: 这一句话从作者的角度对老伯伯进行了神态描写和外貌描写,“头发灰白”可以看出老人年纪很大,“神色茫然,像个走失的孩子”(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知道)突出强调了老伯伯对家乡的强烈的思念之情。 着一件浅褐色的夹克,一个皮包挂在颈间,手里拄着拐杖,步履艰难地走进机舱。其他乘客拖着转轮行李箱,昂首疾步往前,他显得有点慌张,低头看自己的登记证,抬头找座位号码。不耐烦的人从他 ?担心妨碍他人 ?对于即将归家感到紧张 身边用力挤过去,把他压得身体往前倾。里头可能是他 说明老伯伯对皮包里的东西很重视 所有的身份。拐杖有点长,他弯腰想把它塞进前方座椅下面,一阵忙乱,服务员来了,把它抽出来,拿到前面去搁置。老伯伯伸出手臂,用很浓的甘陕乡音向着小姐的背影说: “要记得还给我啊。” 老伯伯的老家 ?我低头读报。 ?台北往香港的飞机,一般都是满的,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去香港的。他们的手,紧紧握着台胞证, 他们要去哪里,经由香港转机,回到大陆老家 在香港机场下机、上机,下楼,上楼,再飞。到了彼岸,就消失在大江南北的版图上,像一小滴水无声无息地落入茫茫大漠里。老伯伯孤单一人,步履蹒跚行走千里,在门与门之间颠簸,在关与关之间 第1题: 走路缓慢不稳的样子(却步缓慢不稳的样子)。(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折腾,不必问他为了什么。我太知道他的身世。 老伯伯是什么身份,作者从什么方面看出了老伯伯的身份,作者为什么用“太”字(结合下文描写父亲的内容找答案),第3题 ?他曾经是个眼睛清亮,被母亲疼爱的少年,心里怀着莺飞草长的轻快欢欣,期盼自己长大,幻想人生大开大合的种种方式。唯一他没想到的方式,却来临了,战争像突来的飓风把他连根拔起,然后恶意弃置于陌生的荒地。在那里,他成为时代的孤儿,堕入社会底层,从此一生流离,半生坎坷。当他垂垂老时,他可以回乡了,山河仍在,春天依旧,只是父母的(坟, 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盖,无法跪拜。乡里,已无故人。这一自然段的内容有什么含义,你有什么理解,第5题 ?我不敢看他,因为即使是眼角余光瞥见他颓然的背影,我都无法遏è止地想起自己的父亲。 过渡: 承上启下。由上文对独自返乡的老伯伯的描述,引出下文对想象中陪父亲返乡的情景的描述。第2题 ?父亲离开三年了,我在想,如果,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仅仅是一次机会,让我再度陪他返乡作者为什么两次强调“如果”“一次机会”,想要表达什么, ——我会做什么, ?我会陪着他坐飞机,一路牵着他瘦弱的手。 ?我会一路听他说话,不厌烦。我会固执地请他把他当年做宪兵队长的事迹讲完,会敲问每一个细节——哪年,驻扎在镇江还是无锡还是杭州,我会问清每一个环节,我会拿出我的笔记本,用一种认真到不能再认真的态度,仿佛我在访问一个超强大国的国家元首,聚精会神地听他每一句话。对每一个听不懂的地名、弄不清的时间,坚持请他“再说一遍,你再说一遍,三点水的“淞”,“江水”的“水”,“羊坝头”怎么写,怎么来台湾的,坐什么船,船叫什么名字,几吨的船, ?我会陪他吃难吃的机舱饭。我会把面包撕成一条一条,跟空中小姐要一杯热牛奶,然后把一条一条面包浸泡牛奶,让他慢慢咀嚼。他颤抖的手打翻了牛奶,我会再叫一杯,但是他的衣服不会太湿,因为我会在之前就把雪白的餐巾打开铺在他的胸口。 ?下机转机的时候,我会牵着他的手,慢慢地走。任何人从我们身边挤过而且露出不耐烦的神色故意给我们看,我会很大声地对他说: “你有教养没有~” ?长长的队伍排起来,等着过关,上楼,重新搭机。我会牵着他的手,走到队伍最前端。我会把他的包放在行李检查转轮上,扶着他穿过电检拱门。如果检查人员说: “请你退回去,他必须一个人穿过。”我会坚持说: “不行,他跌倒怎么办,我会不管三七二十一,牵着他的手,穿过。 ?当飞机“砰”一声触到长沙的土地,当飞机还在滑行,我会转过身来,亲吻他的额头——连他的额头都布满了老人黑斑,我会亲吻他的额头,用我此生最温柔的声音,附在他耳边,跟他说: “爸爸,你到家了。” 6-11自然段中,作者叙述了由以为老伯伯 引起的对已故父亲的深深的怀念。在6-11自然段中作者叙述的内容是作者的联想,而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特别是回到家乡是父亲特别希望去做的,但又都是作者没能在父亲的有生之年陪他做的。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的思念与愧疚之情。 ?“砰”的一声,飞机真的着陆了,这是香港机场。我的报纸,在降落的倾斜中散落一地。“飞机还没停稳,请不 马上就能回到家乡了,内心无比激动 要离开座位~” (本文有删改) 破折号作用: 破折号表示他后面有个注释,或表示语意的转折、递进,表示语音的中断、延长,或 表示总结上文,或对事物的分项列举等。 ?表示后面是解释、说明的部分,有括号的作用。如: 我班的冯峙纯——高高的,胖 胖的——是我最好的朋友。 ?表示意思的递进。如: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何 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鲁迅《藤野先生》) ?表示意思的转折。如: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 去游乐园 ——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表示声音的延长。如: “呜——”火车来啦~ 卖——西瓜嘞~ ?表示提示和总结全文、引起下文。如: “不是嗟来之食”——这就是我么的骨气~/ 他就纳闷了——这道题怎么就算不出来呢, ?话题突然转变。如: “今天的天真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事项列举,更像之前用破折号。如: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 个分支学科: ——**; ——**?? ?用在副标题的前面。如: 与广寒宫的约会——嫦娥三号飞行日记 ?谚语、歇后语 对比词 等等。 破折号与括号: ——破折号如果表示文中的解释说明部分,这种用法与括号的用法相似,区别是“ A破折号引出的解释内容属于正文的一部分,必须连读,缺少这部分,文章的意思不 准确 B括号里的内容只是注释, 附属部分,没有他不影响文意。 破折号与冒号: ——冒号中总说与分说的用法与破折号的混淆: A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要用冒号;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注释,用破折 号。 B凡是用破折号的注释,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与形式仍是完整的;用冒号表示总数 与分说的句子则不能删去分说部分 1.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老伯伯孤单一人,步履蹒跚行走千里,在门与门之间颠簸,在关与关之间折腾,不必问(((( 他为了什么,我太知道他的身世。 步履蹒跚: 步履瞒跚: 走路缓慢不稳的样子(却步缓慢不稳的样子)。(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注 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牢记其含义。 2.请结合具体内容,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答案示例: 承上启下(过渡);由上文对独自返乡的老伯伯的描述,引出下文对想象中陪父亲返乡的情景的描述。(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篇三: 龙应台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著名华文作家,现任“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中国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 知名作家余秋雨认为,龙应台是一名真正的文化批评家和优秀的文化建设者。 知名学者余光中认为,龙应台是才学并高的性情中人,一生的作为其实都取决于自己的真性情,她同样用直接而有力的杂文,“笔锋常带情感”,来揭示我们社会的病情。 著名作家林达认为,龙应台不仅仅是一名将野火烧向专制的斗士,她出现的时机也是一种优势,也是一个容易被误读的指针,龙应台从一开始就放弃有利地势,选择站在一 个孤立位置,不仅批评政府,更多的是尖锐的刺向每一个人的内心。 龙应台信奉民主自由,在批判中共的文章里写道: “民主并非只是选举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维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回转的空间。这,在小方格窗里是看不到的。所以如果你对小方格里的混乱失望,不要忘记,真正的民主在生活里,在方格以外的纵深和广度里。”她也批判台湾的执政者: “一介不取是基本操行,诚实是第一原则”;在面对中共的统治者时,她的文章里这么写着: “你容不容许媒体独立,你尊不尊重知识分子,你用什么态度面对自己的历史,以什么手段去对待人民,每一个细小的决定,都系在“文明”这两个字上头。”龙应台曾经说过: “我其实只是不相信,人权应该以政治立场来区隔。国民党、共产党、民进党、他妈的党,如果人的尊严不是你的核心价值,如果你容许人权由权力来界定,那么你不过是我唾弃的对象而已。不必吓我。 龙应台前夫为德国人,是一个外交官,育有两子,长子为安德烈,次子为菲利普(龙在201X年的著作《亲爱的安德烈》就是把她与她长子安德烈的通讯结集而成的); 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县, 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 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 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5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 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专心育儿。 1988年迁居德国,开始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开台湾文学课程,每年导演学生戏剧,并为《法兰克福汇报》撰写专栏。 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了十天。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 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颇受注目。自1995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受台北市市长马英九之邀, 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 201X年辞职。 201X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聘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龙应台,台湾地区著名作家。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具有很大的影响。” 《亲爱的安德烈》共有36封信 创作背景 在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的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龙应台觉得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 “我可爱的安德烈哪里去了,”她感到: 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龙应台觉得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她一定要认识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就这样,他们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书评 龙应台称自己“人生课至今没有毕业,而且成绩不佳”,所以绝不提供解决人生困扰的答案,但注重审视自身。 母亲告诉儿子,金钱与名声绝不是快乐的核心元素。一半人在赞美的同时,总有另一半人在批判,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如何宠辱不惊。母亲的言说像熨斗的强大热力,一下子烫平了儿子心中的焦躁和郁闷。天下间罕有这样仁慈而又聪慧的母亲。 《目送》共分为三个两部分 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最强新作,花枝春满、悲欣交集,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 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26) ?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32) ? 满山遍野茶树开花(15) 念经典名句 放映 共73个小故事篇四: 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辞职: 陪母亲走最后一里路 中新网12月1日电 据台湾“中广新闻网”报道,台湾当局“文化部长”龙应台确定请辞,1日下午龙应台召开记者会,发表辞职声明。 龙应台是在201X年2月出任“文建会主委”,同年5月台当局组织改造,“文建会”升格“文化部”,她成为首任“部长”。 龙应台在声明中列举“文化部”成立1000天,所完成的法案和政策。但也表示,处在一个被“不信任”紧紧笼罩的时代氛围中,支撑她逆风迈进的是许多文化界、企业界、社区界的朋友。 龙应台的母亲罹患失智症,这几年她每隔两周就会到屏东潮州探望妈妈,龙应台表示,母亲明年初将跨入90岁,她决定以更多时间陪伴母亲走人生的最后一里路。“文化部”的第一里路只有一次,母亲的最后一里路,也只有一次,是人生不可错失的饮水思源报答时机。 龙应台辞官声明全文: “文化部”一千天,是一个披荆斩棘的拓荒工作。在这一千天中,纠结长达三年的公视僵局解决;艺术银行正式推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国家电影中心、台湾戏曲中心、台湾摄影中心逐一底定;博物馆法、水下文化资产保存法、电影法、公广法等等新立或翻修;文化外交网络规模初建;影视音及出版政策成熟,蓄势待发。“文化部”的“第一里路”虽然万分艰辛,但已气魄跨出。 能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低头流汗服务,是人生最光荣的付出。我向马英 九、江院长深深鞠躬,感谢他们给了我“俯首甘为牛”的机会。虽然“在水泥地里种花”备极艰辛,但仍是看得见许多青翠嫩苗从地底钻出,迎向灿烂阳光。 我们处在一个被“不信任”紧紧笼罩的时代氛围中。支撑着我逆风迈进的,是许许多多文化界、企业界、社区界的朋友。他们放下手边的工作,为每月百场的各种政策谘询奔走,为文化做超级志工。企业家在听完我的理念陈述後,为文学、为电影、为艺术、为台湾的文化外交,以捐款做为行动。社区工作者挽起袖子带我走遍部落和城乡的角落。 与我并肩工作的四百五十三个同仁,加上从台湾头到台湾尾在社区、在博物馆、在各种工地里埋头干活、服务国民的总共是两千位公务员。对所有勤勤恳恳、任怨任谤的公务员夥伴,我想垂眉低声说: 亲爱的,你辛苦了。对所有过去两年严厉批评的,我想说,谢谢你,毕竟批评也让我们成长。但是对那深知实务艰难而从不吝啬给我们一个温暖的简讯、几句公开鼓舞的,我想说: 感恩,请给我们公务员更大的鼓励吧,他们会因而更有力量,为台湾的进步更加努力,真的,因为善念吸引善念,阳光辐射阳光。 即使是人在香港的九年期间,我隔周必飞台湾,“跋涉”到屏东乡下探视母亲。母亲明年初将跨入九十岁,我决定以更多时间陪伴她走人生的“最後一里路”。“文化部”的“第一里路”只有一次,母亲的“最後一里路”,也只有一次,同属人生中不可错失的饮水思源报答时机。 接受任命之初衷已达,我满怀感恩之深情,回到文人安静的书桌。篇五: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阅读答案 7(本文的标题只是一个假设复句的前一个分句。通读全文后,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下一个分句。(2分)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 8(龙应台在她的文章《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中谈到了文学的一种“功能”是 “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你通过《如》文能看见哪些感动,(4分) 9(简要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4分) (1)看《四郎探母》时,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请说说你对“只好”一词的理解。 (2)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请结合全文,简析“柔弱”和“强韧”的含义。 10(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两个角度谈谈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6分) 参考答案: 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7.(如果你为四郎哭泣,)那么你就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或“你就找到了灵魂的归属”或“你就找到了精神的家园”或“你就会懂得文化为什么是公民社会里最重要的黏合剂”。)(2分) 16(. (1)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父辈们被四郎自责而痛苦的孝心所感动 (2)生活在他乡已是故乡的中年儿女被父辈们发自心底的思乡之情所感动 ( 3)作者感动于文化的内涵与力量,感动于美的顿悟。 (每个角度各2分,只需写出2个角度)(4分) 9. (1)题: 一句唱腔,灼痛了几十年的老伤疤。作者能够理解父亲—一那个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的痛苦,但此情此景,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于是只好紧握着他的手,用这样一种无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抚慰。(关键词“理解”“安慰”各1分) (2)题: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看起来是柔弱无力的(或“文化在强权政治、战争或命运面前往往柔弱无力”);但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使人具有归属感(或文化认同)。(“柔弱”与“坚韧”的理解各1分) 10.答案略。能揭示意义并能结合体验展开分析即可。各个角度观点各1分,结合体验分析各2分。
/
本文档为【龙应台辞职信全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