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2017-09-19 5页 doc 25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简称类风关),以关节肿痛、畸形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学“痹症”。又因为本病可累及脏器和其他系统,近年来统归于“痹病”范畴。亦有学者认为本病更接近于“历节风”,或改称“尪痹”、“顽痹”。近年来广大中医工作者采用中草药内服、结合蜂针、中药外用以及穴位注射、理疗等方法,配合西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辩证论治]       痹证的发生外因为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内因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初病、早期病位浅,症状表现以邪实为主;久病屡发、晚期者病渐入里,临床以正虚为主或以正虚邪恋、虚实夹...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简称类风关),以关节肿痛、畸形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学“痹症”。又因为本病可累及脏器和其他系统,近年来统归于“痹病”范畴。亦有学者认为本病更接近于“历节风”,或改称“尪痹”、“顽痹”。近年来广大中医工作者采用中草药内服、结合蜂针、中药外用以及穴位注射、理疗等方法,配合西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辩证论治]       痹证的发生外因为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内因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初病、早期病位浅,症状现以邪实为主;久病屡发、晚期者病渐入里,临床以正虚为主或以正虚邪恋、虚实夹杂。本病临床上大致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多以急性发作或慢性活动、复发等形式出现。缓解期即是稳定状态、相对静止阶段。急性发作经过治疗后,可转入缓解期,病情相对稳定,或关节已变形,或不痛不肿,寒热不甚明显。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为治疗痹症的基本原则,日久根据正气亏损之不同而采用益气养血、补养肝肾、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等治疗方法。     [活动期]       活动期根据关节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以偏寒或偏热为主,辩证可分为寒湿痹和湿热痹两类。     1、 寒湿痹     症状:发热,恶风,畏寒,汗出,晨僵明显,周身关节疼痛剧烈,甚则骨骱屈曲不利,遇冷则痛甚,得热熨则可安,舌淡,苔薄,脉浮紧或沉紧。     治法:祛寒除湿,和营通络。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防风汤加减。     防己、防风各10g 黄芪15g 白术10g 秦艽10g 羌活、独活各10g 桂枝10g 当归10g 茯苓10g 甘草5g 生姜2片     大枣5枚。 或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蠲痹汤、身痛逐瘀汤等加减治疗。     加减:阳虚寒盛加附子、川乌、细辛等,温通十二经脉;关节肿胀者,可加萆薢、木通、姜黄利水通络;肌肤不仁加海桐皮、豨莶草祛风通络;湿盛者宜予苍术、川朴、苡仁等;风盛酌加防风、白芷、羌活。     中成药:寒湿痹冲剂,每袋5g,每日3次,每次1~2袋。     临床体会:本证邪在浅表,抓着时机。一般经过阶段治疗,效验不佳,不宜久服。因祛风燥湿之剂耗伤阴液,使病邪转入里。     2、 湿热痹     症状:恶风,发热,关节红肿热痛,得凉则痛减,关节活动受限,手不能握摄,足难以展步,骨骱灼热、肿胀、疼痛、重着感,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饮,溲黄赤,大便不爽或不实,苔腻或黄腻,舌质偏红,脉数。     治法: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方药:宣痹汤合三妙散加减。     防已10g 蚕砂20g 薏苡仁30g 连翘15g 苍术15g 赤小豆30g 滑石30g 焦山栀15g 黄柏10g 淮牛膝30g     土茯苓15 白花蛇舌草15或选用白虎桂枝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丹溪痛风方治疗。     加减:皮肤红斑者,酌加丹皮、生地、地肤子、赤芍等凉血散风;热痹化火伤阴,可加犀角、生地、玄参、双花、知母、石膏等以养阴清热、泻火解毒;兼有疲乏无力困倦等气虚表现,宜加太子参、生黄芪、炒白术、生地以益气养阴而清热除湿。     中成药:湿热痹冲剂,每袋5g,或我科室自制的风湿安冲剂,每袋6g,均为每日3次,每次1~2袋。     临床体会:本证发病较急,全身症状明显,常伴有感染。应积极寻找感染病灶,一旦感染控制,症情即趋于稳定,起效亦迅速。上肢关节酸痛者,选加羌活、威灵仙、川芎、桑枝;疼痛以膝踝等下肢关节为主,可选用独活、牛膝;腰背酸痛者,酌加杜仲、寄生、续断等。     [缓解期]       病久耗伤气血,气血亏虚,逐渐损及肾精,病程后期因肾虚精亏、筋骨失养、气血痹阻而致关节变形、不能屈伸、甚至筋肉挛缩。临床中常见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病情日益加重,以致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给辨证用药带来困难。     1、 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证     症状:关节肿痛且变形,活动时痛,屈伸受限,肌肉刺痛,痛处不移,皮肤失去弹性,按之稍硬,肌肤紫暗,面色黧黑,或有皮下结节,或肢体顽痹,眼睑浮肿,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合指迷茯苓丸加减。     当归10g 秦艽I0g 桃仁10g 红花10g 香附10g 地龙10g 五灵脂10g 没药10g羌活15g 川芎 10g 牛膝30g     甘草5g 制半夏10g枳壳10g 或选用桃红饮治疗。     加减: 伴见血管炎、脉管炎患者,合四妙勇安汤(元参、银花、当归、甘草)以清热解毒,活血养阴,量大力专。痛剧加乳香、延胡索、地鳖虫。肿胀明显者,“类风关”伴淋巴回流阻塞,臂肘肿胀,一般以侧多见,双侧少见,加莪术,或指迷茯苓丸配以水蛭、泽兰、蜈蚣。     临床体会:本证虽处于缓解、稳定期,但静中有动,活动演变极缓慢、符合病久必瘀,久病必虚。因此祛邪为的是安正,抓着时机,及时治疗,则关节功能有得到改善之可能。临床切记,本病晚期大多出现血管病变,运用好本法,还须顾及体弱扶正的一面,应注意攻补得当。     2、 肝肾同病,气血两亏证     症状:形体消瘦,关节变形,肌肉萎缩,骨节烦疼,僵硬活动受限,关节功能Ⅳ级,筋脉拘急,常伴见腰膝酸软无力、眩晕、心悸、气短、指甲淡白,脉细弱,苔薄,舌淡无华,或舌淡红。     治法:益肝肾,补气血,除痹痛     方药:十全大补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     党参15g 独活10g 桑寄生30g 秦艽10g 防风10g 细辛5g 当归10g 芍药10g川芎10g 地黄10g 杜仲15g     牛膝15g 获芬15g 黄芪15g 白术10g 肉桂3g甘草5g     加减:偏阴血虚者,咽干耳鸣,失眠梦扰,盗汗,烦热,颧红,加左归丸治之。偏阳虚者,面晄白,浮肿,畏寒喜温,手足不温,加右归丸治之。肿胀甚者加白芥子、皂角,外敷皮硝。关节疼痛甚者,宜予石桶叶、老鹳草、忍冬藤、虎杖、金雀根等。     中成药:尪痹冲剂,每袋6g,益肾蠲痹丸,每包8g,均为每日3次,每次1~2袋。     临床体会:本证多见于晚期,以虚为主。扶正目的是达邪,邪驱则肢体关节功能亦能得到改善,但是只顾服药,忽视康复锻炼及心理医疗,这对晚期患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综合治疗,才能使疴沉之疾,得以回春。     [运用虫类药、活血药]       类风关病痼日久,治疗棘手,单用草木之品难以透达,往往需要配用虫类走窜之物方能收效。根据性味功效,虫类药可分为三类:温阳祛风通络药,如乌梢蛇、白花蛇、全蝎、蜈蚣、蜂房等;清热通络祛风药,有地龙、僵蚕;破瘀逐痰药,包括地鳖虫、穿山甲、虻虫、水蛭等。临证之时,结合各药特点,随证选用。这些药物作用较猛,有一定的毒性,用量不可过大,亦不宜久服,中病即止。     类风关一般病程长,“痛久必有瘀血”(《医林改错》),因此临床上多应用活血化瘀之法治疗,经常选用丹参、川芎、桃仁、红花、当归、泽兰、牛膝、鸡血藤、莪术、苏木、乳香、没药、水蛭、虻虫、穿山甲等。在疾病的各个阶段,应将活血化瘀法与其他治法结合并用,有助于提高疗效。     此外,根据辨证分型,综合近几年的临床研究,还提出以下治则:发汗通痹、理气行痹、温通经络、补肾祛寒、补肾活血、扶正培本等治法,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使这些方法贯通于临证加减中。     [其它疗法] 除采用全身用药外,尚应重视局部的施治,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蜂针疗法]        公元二世纪,古罗马的学者盖伦记述了蜂毒治疗疾病的方法。我国早在《内经》中即有记载“蜂螫有毒可疗痉”,在《本草纲目》虫部第三十九卷也有记载。欧洲自十九世纪以来,有关蜂毒治疗风湿病的报道屡见不鲜。国内房柱先生自1956年即开始对蜂螫疗法进行系统研究,并成立了连云港市蜂疗医院,将民间的蜂螫治病经验结合针灸技术,提出蜂针概念。取活蜜蜂,镊子轻夹其胸部,将尾部螫针对准已选定的穴位稍碰皮肤即可。首次需试1~2针,若无过敏,可渐增,隔天一次,每次最多不超过10只,配合中药内服,经观察有效率85%。     [穴位注射]       是用注射器在人体腧穴中注入某些药液,使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发挥治疗作用。本疗法具有具有针刺、注射物对穴位刺激及药理作用的综合效能,并在穴位内维持较长时间的刺激的中药注射液有:红花、丹参、川芎嗪、鱼腥草、复方当归液等。西药注射液有骨宁注射液、维生素C、B1、B12等。主穴:肩髃、曲地、臂中、合谷、环跳、足三里等,或根据疼痛部位而定穴。配穴:指关节取八邪,腕关节取阳溪、大陵,肘关节取曲泽,肩关节取肩髎,髖关节取风市,膝关节取膝眼,踝关节取昆仑,趾关节取八风,脊椎取华佗夹脊。每次注射2~8个穴位,隔日一次。     [敷贴疗法]        即外敷疗法,是将药物直接敷贴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敷贴的药膏可以自制,也可以采用成药膏。我科室常用麝香壮骨膏、狗皮膏、多克自热炎痛贴。麝香壮骨膏性偏凉,用于局部关节发热,狗皮膏性偏温,用于关节受寒发凉。多克药贴由十多种中药配制而成,可自行发热12小时以上,可缓解关节和周围软组织疼痛。膏药可贴在穴位处,亦可敷于疼痛局部。     [中药外洗]        我科室近年来配合中药外洗关节局部,对症状缓解很有帮助。分寒热辩证。偏寒者,予温阳散寒:麻黄15g、桂枝15g、细辛5g、川芎15g、当归15g、羌活15g、汉防己15g、苍术15g、蜀椒10g、制附子15g、伸筋草15g、威灵仙15g。偏热者,以清热除湿:苍术15g、黄柏15g、大黄15g、双花15g、芒硝10g、土茯苓15g、川芎15g、当归15g、红花15g、刘寄奴15g、木瓜15g、威灵仙15g。     一剂共煎成1000毫升,一个部位每日泡洗一次,注意水温不可过高,以免烫伤。某些中药透皮吸收,可能会发生过敏现象,如局部皮肤瘙痒、红肿等。病人若有过敏,则应停用,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中药离子导入]        治疗单关节的急性炎症,关节局部红肿热痛,主要用于大关节部位,如膝、肘关节,将两片作用极布放入中药煎液中浸泡,对应放置罹患部位,固定好,接电极,每次15~20分钟,可同时治疗两个部位。隔日一次或每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本法对消炎、消肿均有疗效。我科室以中药外洗的湿热方用于关节局部离子导入。     [中药涂膜剂]        最近配制中药复方涂膜剂较前增多,临床应用的有复方雷公藤涂膜剂[2]、风湿消涂膜剂等,涂在疼痛关节处,形成薄膜,起到止痛作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评估。     类风关治疗中还可以应用物理疗法,如针灸、理疗、按摩等。     [调摄]        一、调摄     1.防范风寒湿邪。潮湿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炎热之天,切不可汗出当风,或睡于风口,或卧于地上,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截其来路,乃是预防之良策。     2.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乐观,对本病治疗有着积极的影响。     3.适度锻炼,提高抗病能力,使全身气血流畅,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有利于巩固疗效、提高疗效。     4.有病早医。病在初,治尚易,病延长,病情深,难治愈。     二、护理     1.精神护理(心理护理) 是本病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减轻病人精神负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心态。尤其是对急性活动期患者,病情一时不能控制,情绪急躁,求愈心切,更需加以宽慰,说明本病反复发作的特征,告之只有及时治疗,才能使病情得到控制。     2.生活护理 疾病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需要帮助与指导。每日测体温,汗出及时擦干,勤洗澡或洗脚,促使血流通畅。对肢体功能丧失卧床不起者,要防止褥疮发生。对严重关节功能障碍者,还须防止跌仆、骨折等意外发生。饮食要有节制,正确对待药补及食补,决不能蛮补滥补,应在医师指导下选择应用。     3.姿态护理(体位护理) 为了减轻疼痛,患者往往寻求一种固定姿势,造成关节的畸形。姿态护理的目的就是及时纠正病人的不良姿态、体位。如膝部伸直时疼痛更甚,病人就在平卧时于膝腘下垫一小枕头,以求舒适,但久而久之,膝关节便固定于半屈曲位,不能伸直,行走时屈膝、鸭步。急性发作时关节肿痛、活动不利,但当症状减轻后应注意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姿态护理是指对患者的站、坐、行、睡的姿态和四肢安放的体位等,经常地予以指导,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姿势,以免贻害终生。     4.功能锻炼 通过关节功能锻炼,避免出现僵直挛缩,防止肌肉萎缩,恢复关节功能,保持体质。如手捏核桃或弹力健身圈,锻炼手指关节功能;两手握转环旋转,锻炼腕关节功能;脚踏自行车,锻炼膝关节;滚圆木,踏空缝纫机,锻炼踝关节等等。锻炼时,切勿超过自己的耐受力,适可而止,活动量应逐步增加,循序渐进。     5.并发症的护理 本病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有无其他并发病症,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避免病情恶化。
/
本文档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