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八脉交会穴的研究

2019-06-11 19页 doc 41K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4050

暂无简介

举报
八脉交会穴的研究八脉交会穴的研究 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 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
八脉交会穴的研究
八脉交会穴的研究 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 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 胸膈部位。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她还从杨甲三教授应用八脉交会穴之病案入手,从单独用、相生配穴、同气配穴、灵活配穴及与其他腧穴配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杨甲三教授运用八脉交会穴辨证、立法、处方用穴、针刺手法等方面的经验,尤其对杨甲三教授对八脉交会穴有独特见解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八脉交会穴固定配穴法中,阴经为何要用相生配,阳经为何要用同气配,八穴中为何用了四个络穴、两个输穴、两个蹻脉穴,为什么无手足阳明、足厥阴、手少阴四经之经穴,而单用此八穴就能治疗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的病症等。 二、八脉交会穴的交通途径在八脉交会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八脉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相交通而 会于其穴,是经交而穴通。 (一)公孙通冲脉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与冲脉在腹部 关元、大趾和胸中等处相交通。《灵枢·经脉》载:“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入腹。”元·滑伯 仁《十四经发挥》曰:“…历公孙…入腹经冲门、府舍,会中极、关元……上膈,注于膻中。”《灵枢·逆顺肥瘦》曰:“冲脉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下循跗入大趾间。”《素问·举痛论》曰:“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难经·二十八难》载:“冲脉者……至胸中而散也。” (二)内关通阴维脉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与阴维脉 在胸膈部互相交通。《灵枢·经脉》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下膈……下臂,行两筋之间。”《十四经发挥》载:“循郄门、间使、内关……”《奇经八脉考》曰:“阴维起于诸阴之交……上胸膈……” (三)足临泣通带脉足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与带脉在 季胁及带脉、五枢、维道穴处相互交通。《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循胁里……循胸过季胁。”《十四经发挥》曰:“过季胁,循带脉、五枢、维道。” 《难经·二十八难》载:“带 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奇经八脉考》载:“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凡八穴。” (四)外关通阳维脉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与阳维脉在肩臂部臑会、天髎处相互交通。《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循臑外上肩。”滑伯仁注曰:“上肩循臑会……天髎……肩井。”《针灸甲乙经》:“天髎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奇经八脉考》:“阳维(起于诸阳之会)……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 (五)后溪通督脉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互交通。《灵枢·经脉》曰:“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交肩上。”《十四经发挥》载:“循手外侧之前谷、后溪……乃上会大椎,因左右相交于两肩之上。” 《奇经八脉考》载:“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于肾下胞中……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 (六)申脉通阳蹻脉足太阳膀胱经之申脉与阳蹻脉直接相交。《针灸甲乙经》“申脉为阳蹻脉所生也。” 《十四经发挥》“阳蹻脉者……本太阳之别……生于申脉。” (七)列缺通任脉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与任脉在腹部中焦胃脘相互交通,又通过手太阴经别与仔脉在喉咙部相互交通。《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 肠,还循胃口……其支者,从腕后(列缺穴)直出……”《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上出缺盆,循喉咙。“《奇经八脉考》“任为阴脉之海。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 之内……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会足太阴于下脘,历建里,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上喉咙……” (八)照海通阴蹻脉足少阴肾经之照海穴与阴蹻脉直 接相交,且照海又通过足少阴肾经与阴蹻脉在喉咙部位相互交通。《针灸甲乙经》“照海,为阴蹻脉所生。”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循喉咙。”《难经·二十八难》“阴蹻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 《奇经八脉考》“阴蹻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至喉咙。” 三、八脉交会穴的会合途径(一)公孙与内关脾 经公孙(通冲脉)和心包经内关(通阴维),主要通过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冲脉和阴维脉会合于胃、心、胸。其具体途径分别是:①会于脾胃。如《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故滑伯仁注:“历络于三焦之上脘、中脘。”而《十四经发挥》也说:“冲脉者……其在腹也,行于幽门、通谷。”又说:“阴维……与足太阴会于腹哀。”滑伯仁注曰:“历腹哀过日月、 期门之分,循本经之里,下至中脘、下脘之际,以属脾络胃 也。”②会于心。如《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注心中……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③会于胸。如《素问·骨空论》:“冲脉者一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奇经八脉考》又说:“阴维……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上行入小腹……循胁肋……上胸膈。” (二)足临泣与外关胆经足临泣(通带脉)和三焦经外关(通阳维),主要通过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肩及目外眦。其具体途径是:①会于肩。如《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三焦手少阳之脉……上贯肘.循臑外上肩。”②会于目外眦。如《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三焦手少阳之脉……至目锐眦。” (三)后溪与申脉小肠经后溪(通督脉)和膀胱经申脉(通阳蹻脉),主要通过足太阳经、手太阳经、阳蹻及督脉会合于肩胛、目内眦。其具体途径是:1会于肩胛。如《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2会于目内眦。如《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小肠手太阳之脉……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素问·骨空论》载:“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奇经八脉考》载:“阳蹻者……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五脉会于睛明穴。” (四)列缺与照海肺经列缺(通任脉)和肾经照海(通阴 蹻),主要通过足少阴、手太阴、任脉及阴蹻会合于肺、胸膈、喉咙。其具体途径是:①会于肺。如《灵枢·经脉》“肺手太明之脉……属肺……肾足少阴之脉……入肺中。”《灵枢·营气》认为任脉“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②会于胸膈。《灵枢·脉度》载:“蹻(阴)脉者,少阴之别……上循胸里入缺盆。”《灵枢·经脉》“肺手太明之脉……上膈……肾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③会于喉咙。《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上出缺盆,循喉咙。”《素问·骨空论》“任脉者……循腹里……至咽喉。”《灵枢·脉度》“蹻(阴)脉者,少阴之别……上出人迎之前。” 四、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一)阴经八脉交会穴《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孙配内关(1)公孙①冲脉病候《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气机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孙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孙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病。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是古代预防医学的方法。它不但运用在未病前的预防上(如《内经》中的摄生法),也可用来预测疾病的传变及发展趋向,及早地加以处理,达到防止疾病传变、缩短病程的目的。 ③公孙治妇科病《奇经八脉考》“冲为经脉之海,又曰血海,其脉与任脉皆起于少腹之内胞中。”因此,冲脉功能为主胞宫孕子育胎.滋养肾之精气,以荣发充鬓和精成,故通冲脉之公孙能治妇科疾病。 ④公孙与内关相应配伍《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日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取之两筋间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阴维为病、苦心痛。” 《灵抠·经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其别者入络肠 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由上可见,冲脉、内关、公孙病候均有里急和腹内作痛拘急。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内关病候为实则心痛。公孙与内关均主脏腑的痛证,故两穴相应配伍。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公孙属足太阴脾经络穴,心包属火,脾属土,故内关与公孙上下配伍属五行相生(火生土)配伍法。 (2)内关①阴维脉病候与内关病候手厥阴之别 络内关病候,《灵枢·经脉》载:“手心主之别……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 《难经·二十九难》“阴维为病苦心痛。” 手厥阴心包经别络之病候与阴维脉之病候均有心痛。 ②内关主治心病,兼治其他四脏之病手少阴心经循行,《灵枢·经脉》载:“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心系,是指心与肺、脾、肝、肾相联系之络脉。 《类经》七卷第二注曰:“心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之系连脾、肝、肾,故心通五脏之气而为主也。”所以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肺在胸,肝胆脾在两胁,故能治心胸痞胀.积块坚横胁抢,如胁痛、心痛、结胸里急等症。总之主要治心,其他四脏为兼治,如肺宜肃降,心宜宁神(宁神即肃静之意),当肺干咳不已,用手太阴肺经腧穴外配内关以镇其咳。又如肝病胁部胀痛时配用内关 以疏其肝,因心包属火,肝属木,木生火,木为母,火为子,这是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 ③内关主治神志病《素问·五脏生成》“心之合脉也。”心包络代君受邪,从治疗言,心包经代君行事,所以从病理角度来讲,心与心包是相合的。心生血而藏神,脉为血体而神用,故称脉舍神。心包经主脉所生病,故内关能治神志病。 ④内关主治疟疾疟疾是外邪入于少阳半表半里,营卫相持,正邪交争而病发。邪入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故寒热往来,先寒后热,汗出而息,发作定时。先寒治阴,后热治阳,故先刺与手少阳互为表里经之里经手厥阴之内关以出阴邪,后刺手少阳经之外关以治阳邪。 2、列缺配照海(1)列缺①任脉病候与列缺病候《灵抠·经脉》谓肺经别络列缺病证:“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音去,指张口状,欠,即呵欠,张口呵欠之意),小便遗数。” 《素问·骨空论》谓任脉病证:“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于带下瘕聚。” 肺经别络病证小便遗数与任脉病证带下都是前阴病。 ②列缺兼治肾病手太阴肺经络穴列缺,其病候虚则欠,小便遗数。肾主纳气,肾虚则失其纳气为呵欠。小便遗数,遗指小便不禁,数指小便频数。肾者,为水脏,主津液。水有清浊,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清中之浊者,由三焦决渎 下行至肾,归肾之水为浊,由膀胱排出体外,浊中之清者,复经三焦上升至肺。如此循环,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水液的升清降浊,必赖于肾阳的气化作用与肺气化水下降于肾的功能。如果肾阳气化失司,水液升降失常,则膀胱开合不利,以致小便遗频,小便不通,或全身水肿,呕逆,喘咳等,故列缺能兼治肾病。 ③列缺能兼治胃肠病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经脉所至,主治所在”.故列块穴能兼治胃肠病。 ④列缺能兼治妇科病任脉起于胞中,任有妊之义,任脉交会列缺,故列缺能兼治妇科疾病,尤其治月经来潮时两乳胀疼为常用穴。如《席弘赋》云:“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 ⑥列缺与照海相应配伍肺主宣发肃降,其位最高,后天水谷精微须赖肺之宣发肃降的作用才能输布全身,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如肺阴不足,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则后天失养,就会引起以肾阴虚为主的虚损病证。临床采用“与其专补肾水,不如补肺以滋其源”的主张。肺肾在五行是相生关系,故列缺与照海相应配伍。 (2)照海①照海主治肾病,兼治肺、脾、胃、肝等内脏疾病 肾开窍于二阴,故照海治前阴之小便淋涩、难产积块, 后阴之肠风下血等。 肺、肾两经有共同的循行经线,如肾经循行入肺中,循喉咙,肺经循行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为此,照海为治疗喉塞、梅核气等疾病的常用穴。 照海治嗜睡症与脾有关系。《灵枢·寒热病》“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阴气盛则湿邪乘,致脾阳为湿邪所因,清阳不能上升。”即采丹溪所云:“脾胃受湿,沉困乏力,怠惰好卧。” ②照海主治运动疾病蹻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所以蹻脉失调常出现肢体运动的异常。《难经·二十九难》“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缓,指阳虚,阳侧肌肉瘦弱;阴急,指阴盛,阴侧肌肉拘急。故治偏瘫手足拘急、痫证夜发等病,照海是主穴。 筋是联络关节肌肉、主管运动的组织,对肌肉、骨节有约束和保护作用。筋要依赖肝血、肾精和水谷精气的濡养。当肝血不足,肾水不能涵木,或水谷精气供给不足时,均可出现精力疲惫、运动乏力等现象,严重时可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痉挛拘急。此时,亦可以照海治之。 (二)阳经八脉交会穴《标幽赋》“阳蹻阳维共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1、后溪配申脉(1)后溪 《西江月》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头痛眼肿泪涟 涟.腿膝背腰痛遍。项强伤寒不解.牙齿颐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秆后溪先砭。 后溪主治头、脑、面、颈、项部位病证,体重节痛,表热,及体液病。 ①后溪主头、脑、面、项、颈部位病证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穴,通督脉。督脉循行: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经脉所至,主治所在”,因此能主治头、脑、面、颈、项等疾病。 ②后溪能治体重节痈后溪穴是输穴。《难经·六十八难》“输主体重节痛。” ③后溪能治表热手足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太阳之气行于体表,邪伤太阳其病在表,故治表热。 ④后溪主治液病心主液,如心阳不足,则失于敛摄,心液不藏,多见自汗;心之阴不足,则血不养心,心气浮越,心液外泄,为盗汗。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液小肠主液所生病,为脏病治腑。 (2)申脉阳蹻脉交会足太阳膀胱经申脉穴,与后溪相应。 《西江月》腰背屈强腿肿,恶风自汗头疼,雷头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挛臂冷。吹乳耳聋鼻衄,痫癫肢节烦憎,遍身 肿满汗头淋,申脉先针有应。 ①阳蹻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病候上的联系足太阳经,主筋所生病者,筋主管运动。 《难经·二十九难》“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阳蹻脉失常,会出现内侧肌肉弛缓、外侧肌肉拘急的病症。 足太阳与阳蹻的病候均有运动方面的病症。 ②申脉主治筋病足太阳筋,为多为巨,它有一起一别一直与五支的经筋分布。《灵枢·经筋》云:“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月耑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臀,上夹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九页;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出于九页。” 故凡为挛为弛为反张戴眼之类疾病,皆足太阳之水亏,筋失濡养,申脉主治之。 ③申脉主治表热太阳主一身之表,外邪侵入,太阳经首当其冲能治表热。 ④申脉主治痈毒症痈毒症见局部肿高痛,其邪在表,太阳主一身之表,故申脉可治之。 2、足临泣配外关(1)足临泣《西江月》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急,头风痛肿项腮连,眼肿赤疼头旋。齿痛耳聋咽肿,浮风瘙痒筋牵,腿疼胁胀肋肢偏,临泣针时有验。 ①足临泣主治骨病足少阳胆经主骨所生病者,可治诸节皆痛。 ②足临泣可治皮肤疾病少阳主风,风为阳邪,风热循经上越,轻则头目眩晕,重则伤脑中风,风热外窜,伤及血分,则致皮肤疾病,足临泣可治之。 (2)外关《西江月》肢节肿疼膝冷,四肢不遂头风,背胯内外骨筋攻,头项眉棱皆痛。手足热麻盗汗,破伤眼肿睛红,伤寒自汗表烘炽,独会外关为重。 ①外关主治头颈、耳、眼疾病手少阳经支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额,至目锐眦。” 本经所过耳后、耳前、耳中,至眼外,故能主治头、耳、眼疾病。另外,手少阳病候“是动则病,耳聋浑挥焞焞”(焞,音吞,形容听觉模糊不清,耳内出现烘烘的响声),外关可治之。 ②外关主治水肿手少阳三焦经为水渎之府,又是主气所生病者,所以三焦是水液气化的场所,有通行水道的作用。水肿多由三焦气化失常而致,如《类经》“三焦为水渎之 府,水病由于气也。”故水肿以外关治之。 ③外关治皮肤病《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王冰注;“心寂则痛微,躁则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痛痒疮疡,生于心也。” 又,高世本:“心作火。”注;“火旧本作心,今改诸痛痒疮,皆属手少阳三焦之火。心病由心包代君行事,心包与三角相表里,皮肤病需脏病治腑。”故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穴能治皮肤病。 ④外关能治半表半里热阳维为病苦寒热。苦寒热指发寒发热或寒热往来,病在半表半里,故主治半表半里之热。 五、八脉交会穴的配伍特点1、阴经相生配穴的意义《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针灸甲乙经·精神五脏论》“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五脏主藏精.精是人生的基本物质,不可泻,精泻则阴虚,阴虚则阳失其守,不能化气,人即不能生存。为此,八脉交会配穴中的属脏经之两对配穴,如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配足太阴脾经之公孙,手厥阴心包经属火,足太阴脾经属土,火能生土。又,手太阴肺经之列缺配足少阴肾经之照海,手太阴肺经属金,足少明肾经属水,金能生水.两者均是相生配穴法。此法目的在于不伤其五脏的精气。 2、阳经用同气相应配穴及选用输穴的意义八脉交会,阳经有两对配穴,即外关配足临泣,后溪配申脉,称同气相应配穴法,又称同名经配穴法。即手少阳经外关与足少阳经足临泣相配,两经于目外眦连接,足太阳经申脉与手太阳经后溪相配.于目内眦连接。足临泣穴和后溪穴都是输穴,两对配穴中,各有输穴。《难经·六十八难》云:“输主体重节痛。”阳经两对穴都主治体表有病。阳经配穴特点是同气相应,连点成线,经气贯通,连线成面,是为提高治疗效果而设的。 3、八脉交会穴取络穴的意义八脉交会穴的八个穴位中,有四个络穴,即内关、公孙、外关、列缺。络穴可以联络阴阳表里两经,能扩大治疗范围。络穴可以治表里经病、络脉病。 4、八脉交会穴无足厥阴、手少阴、手足阳明经穴为什么只有八条经与奇经有交会穴.而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计四条经没有交会穴呢? (1)见肝之病,当传之于碑,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受肝之邪,所以治肝先实其脾气。为此,八脉交会穴中无足厥阴肝经穴位。 (2)心包代君行事,故心有病多取手厥阴心包经穴。为此,八脉交会穴中无心经穴。 (3)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肺经循行先行胃肠。“经脉所至,主治所在”,故手太阴肺经络 穴列缺能治胃肠病。为此,八脉交会穴中没有手足阳明经穴。 六、病例1、杨某,女,22岁。初诊:1992 年11月23日。 经期少腹胀痛半年余,半年来,患者每逢月经来潮前一天开始少腹胀痛,来潮后第一天痛剧,经期尚准,经色稍暗,经量偏少。此次正值经期,腹痛甚剧,少腹拒按,舌质暗红,苔簿黄,脉弦。既往无特殊记载。 诊断:中医:痛经(气滞血瘀,冲任失调)。 西医:痛经。 治法:理气活血,调理冲任。 针灸处方:公孙(双) 刺法:毫针直刺1寸,行捻转泻法,强刺激,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次。 方义;公孙为脾经络穴,通冲脉。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宫。冲为血海,十二经脉之海,任主胞胎.二脉对女子月经、生育至关重要,公孙可通调冲任及十二经脉气血,通则不痛.故可治痛经。 针刺后,患者痛止,嘱其下次月经来潮前3日来诊,治疗同上、一直治疗3天到月经来潮。连续治疗2月.后又随访2月,未见复发。 2、李某,女,45岁。初诊;1992年9月4日。 呃逆反复发作2月余。患者2个月前因进食时精神紧张出现呃逆,自此饭后时常发作,曾服中药和西药治疗效不显。 刻下呃声洪亮,口渴心烦,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诊断:中医:呃逆(肝胃不和,胃火上逆)。 西医:膈神经痉挛。 治法;和胃降逆,疏肝理气。 针灸处方:内关(双) 公孙(双) 刺法:内关、公孙均直刺l寸,捻转泻法,强刺激。 方义: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通阴维。公孙为足太阳脾经络穴,通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且因心包经属火,肝属木,“实则泻其子”,故内关、公孙相配有和胃降逆、琉肝理气之功。 依上法.每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1周后症状明显减轻,改隔日治疗1次。巩固治疗2周后,诸症悉除。 3、张某,女性,56岁。初诊:1993年4月5日。 胸闷,咽喉部异物感1周余。1周前患者因与家人生气而出现胸闷不适,咽喉部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曾到耳鼻喉科检查,末见异常,进来我科求治。刻下症见:咽喉部异物感,伴呃逆连声,胸闷憋气,胃脘不适,纳差,睡眠欠佳,二便调,舌质淡暗,苦白腻,脉弦滑。既往无特殊记载。 诊断:中医:梅核气(情志郁结,痰气凝滞)。 西医:神经官能症。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针灸处方;内关公孙列缺照海天突膻中神庭天枢中脘气海 刺法:内关宜刺透至外关,泻法;公孙直刺1.5寸,补法;列缺逆经脉循行方向刺0.2寸,泻法;照海直刺1寸,泻法,天突直刺到气管壁为止,泻法(深度约1.2寸);膻中沿胸骨向下平刺1.5寸,泻法;神庭浅刺到皮下,泻法;天枢、中脘直刺15寸,泻法;气海直刺1.5寸,平补平泻。 方义:内关和公孙,列缺和照海,分别是八脉交会穴中主治胃心胸和膈、喉咙病症的两对配穴,用之可宽胸理气,化痰利咽;天突直刺可直捣病位,利咽效果颇佳:膻中为气会,是理气要穴;神庭可安神宁志;因为脾胃为生痰之原,故用胃募中脘、脾经别络公孙以化痰健脾;治胃必通肠,故用胃经上的大肠之募穴天枢;化痰必理气,故用气海配膻中。 依上法治疗1次后,患者胸闷、咽喉部位异物感即减轻,连续治1周后,诸症消失。 4、王某,女,50岁。初诊:1992年9月11日。 眩晕、烦躁、阵发性潮热10天。10天前无明显原因突发眩晕,耳鸣,站立不稳,烦躁,潮热,急来我院急诊室就诊,未明确诊断.予乘晕宁等药治疗,随后到耳鼻喉科诊治,排除美尼尔氏综合征,未予特殊处理。2天后患者又出现剧烈眩晕,血压21.33/16kPa(160/120mmHg),在陆军总医 院作CT未见异常,予降压灵、维脑路通、安定等药治疗,效果欠佳,遂来我院就诊。刻下眩晕,耳鸣,头重脚轻,烦躁,心悸,失眠多梦,午后潮热,汗出,腰膝酸软,纳呆,大便软,小便正常,舌红,苔薄白。月经已2月未来潮。血压21.33/16kPa (160/120mmHg)。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血压最高达24/18.67kPa(180/140mmHg),一般在21.33/16kPa(160/120mmHg)左右,间断服用降压药。 诊断:中医:经断前后证候(冲任脉虚,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心火偏亢)。 西医:更年期综合征。 治法:调理冲任,滋阴潜阳,兼清心火。 针灸处方;列缺照海外关足临泣本神神庭 百会通天前顶后顶太冲风池大椎 方义:列缺、照海为八脉交会穴的一组配穴,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蹻,列缺属肺经的络穴,与肾金水相生,虚则补其母,再配肾经之照海,其滋阴补肾之功更著。外关和足临泣也是八脉交会穴的一对配穴,功可平肝潜阳,外关深刺至内关,还可清心泄热。本神配神庭可以健脑安神。百会、通天、前顶、后顶这头五针配风池、太冲可清利头目,镇肝潜阳。大椎泄热。 刺法:列缺、照海用补法,风池、大椎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依上法治疗十余日,到9月23日患者眩晕明显减轻,耳鸣消失,但仍烦躁,失眠,心悸,午后潮热,汗出,腰膝酸软,纳差,二便调,舌边尖红,脉弦细。继续巩固治疗1周,而后改为隔日1次针刺治疗。10月10日患者来诊,除眩晕、烦躁明显减轻外,余症同前,处方如下:列缺照海公孙内关合谷太冲阴郄天枢中脘气海 本神神庭四神聪 方义:列缺、照海见上述。公孙配内关也是一对八脉交会穴,主治胃心胸病症。且列缺配公孙可调理冲任,内关配照海可交通心肾,使心经之浮阳下交于肾阴。合谷配太冲可平肝泄热。阴郄配本神、神庭、四神聪可宁心安神,再与通腑和胃之四门穴相配,取其“心胃同治”之理。 依上法坚持治疗一个半月,诸症悉除。 按语:中医认为,妇女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脉虚,使机体阴阳失于平衡而导致该病的发生。本例患者在发病初期以眩晕为最痛苦的症状,所以,治疗重点放在解决眩晕的问题上,即“急则治标”,治疗时在滋阴补肾的基础上,重用多用平肝潜阳之穴,待眩晕减轻,再继以调理冲任、交通心肾治之。因此,临证时认清疾病的标本缓急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5、郭某,男,7岁。初诊;1993年2月1日。 小便淋漓失禁5年。患儿自2岁时开始出现无尿意时的 小便淋漓失禁,但有尿意时,却能正常排尿,到儿童医院就诊,无异常发现,曾进行针灸、按摩、药物治疗,效果不显,遂来我院诊治。刻下小便淋漓失禁,每当情绪激动、接 触凉水或饮水后,或被询问“你有没有尿”时则小便失禁(当时并无尿意)、量极少,伴食欲不振,睡梦磨牙,大便1~2日一行。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弱。既往无特殊记载。 中医诊断:小便淋漓失禁(肾气不足,固摄无权)。 治法:补益肾气,以助气化。 针灸处方:列缺照海脾俞目俞肾俞命门胞盲 刺法:列缺顺经斜刺0.3寸,照海刺1寸,脾俞、胃俞、肾俞向脊柱方向平刺1.2寸,胞盲向脊柱方向平刺1.5寸至膀胱俞,命门直刺0.3寸,以上各穴均用补法。 方义;列缺和照海是八脉交会穴中的一对配穴.两穴金水相生(列缺属肺属屑金,照海属肾属水),在治疗因肾气亏虚引起的病症时效果颇佳。脾俞、胃俞是后天之本,脾胃气血输注之处,肾俞是先天之本肾之气血输注之处,三穴相配健脾养胃补肾.以后天养先天,先天与后天相互滋生,相互促进。命门为督脉腧穴,位两肾俞之间,补肾培元,温阳健脾,壮命门火以助肾气化。胞肓是膀胱经背部第二例线上的腧穴,位在两膀胱俞之外.补之以助膀胱和肾的气化功能,使小便恢复正常。 配合口服金匮肾气丸,1次1丸,日2次。 依上法治疗l周,息者症状改善不明显,改用以下穴位:列缺照海百会神庭中极关元 方义:列缺、照海同上。百会为督脉腧穴,位居巅顶,而头为诸阳之会.取之用补法可升清阳。中极为膀胱募穴,是膀胱经气聚集之处,配百会补之化气行水,约束膀胱。关元为任脉穴,位于人身阴阳元气交会之处.可大补元阳,以助气化,乃强壮要穴,又为小肠募穴,小肠经“主液所生病”。因患儿病久,思想压力较大,紧张、恐惧时亦可发病,故取神庭安神定志。 针第4次后,患儿病情明显好转,继续巩固治疗1个月,小便淋漓失禁之症基本消失,食纳转佳,睡眠较好,身体也较健壮。 按语:此患儿所患之病较为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小便失禁,或尿后余沥或小便频数,也不属遗尿范畴。小便失禁是指小便失去控制而自行尿出(在意识清醒状态下),量较多。本例患儿在有尿意(膀胱充盈)时.还是可以正常排尿的,只是在无尿意时常常自通,故量极少。尿后余沥是指小便后仍有余沥点滴不净,但排尿仍可控制;小便频数是小便次数明显增加,亦能控制;而遗尿是在正常睡眠时小便不知不觉地自行排出,一般量也较多。
/
本文档为【八脉交会穴的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