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10-2011-2《概论Ⅱ》(本科)期末考试大纲

2010-2011-2《概论Ⅱ》(本科)期末考试大纲

2020-03-09 20页 doc 40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2010-2011-2《概论Ⅱ》(本科)期末考试大纲2010-2011-2 《概论Ⅱ》(本科)期末考试大纲(讨论稿) ★考核形式:闭卷(90分钟) ★试卷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二、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三、辨析题(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四、材料分析题(1小题,共24分) ★考核内容: 第六章 基本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社会性质】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
2010-2011-2《概论Ⅱ》(本科)期末考试大纲
2010-2011-2 《概论Ⅱ》(本科)期末考试大纲(讨论稿) ★考核形式:闭卷(90分钟) ★试卷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二、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三、辨析题(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四、材料题(1小题,共24分) ★考核内容: 第六章 基本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社会性质】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发展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基本理论: 1、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它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邓小平为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认真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全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较好地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拓展和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它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科学依据。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首先在于对国情的正确判断和把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也是最大的实际。从初级阶段出发,我们就可以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和立足点。我们党正是从这一根本依据和立足点出发,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以及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 第三,它是我们防止在反对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错误倾向,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强大思想武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右倾错误思想表现为对待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上机械论,即在近代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要求中国补资本主义的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左”的错误倾向表现为社会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即认为不经过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左”的错误还是右的错误,都和我们不能够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直接的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表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克服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主张“全盘西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观点;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是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956年起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初级阶段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 1 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十七大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邓小平及时提出了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 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二,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5、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统一?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第二,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6、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更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根据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 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盛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某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 7、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三个阶段性目标内容 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部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盛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某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 结合实际:从“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谈当代青年的社会历史责任。 第七章 1、“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2、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的国内、国际背景(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改革开放(20世纪30年代末)的目的、性质和意义 【性质】自我意义: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他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意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古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目的】1、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2、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认识 ①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他是否是应当是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②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由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③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这样就必须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④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4、评价和判断改革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 5、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实施对外开放的意义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把对外开放定位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国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途江泽民所说:“必须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2001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后,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阶段。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③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结合实际: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谈一谈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八章 基本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型国家】【经济发展方式】【新型工业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基本理论: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论述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①突破了过去公认的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 ②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的经济关系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重社会公平个,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时候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加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内容; 6、确定这一制度的基本依据;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7、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实现了哪些重大突破和创新 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8、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的内容 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下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9、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作用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内容 ①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以可分为三种类型。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1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2、正确认识国民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 13、“三农”问题的基本内容;“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结合实际: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第九章 基本概念:【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利由社会的哪个阶段或哪些阶段掌握 PS: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家的 具体政治制度【依法治国】【政治体制(改革)】 基本理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 民主作为政治范畴,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同时也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包括国体和政体。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四个方面): 就国体来说,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就政体来说,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就政党制度来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 2、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 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的统一起来。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本质区别 ①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中没有议会党团,也不以界别开展活动; ③我国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专门委会组成人员,大家肩负的责任都是人民的重托,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法履行职责,为人民服务,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的“两党制”、“多党制” 5、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6、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基本方略】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和形式管理国家事物,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 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注意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 ④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案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是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 当前,强调依法治国,就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0一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拓展和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结合实际: 1、结合实际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2、结合实际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的重要性。 第十章 基本概念:【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基本理论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观念形态上反映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这种协调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文化。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各自的内涵和地位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③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 ④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条件。 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 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它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麽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国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打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 结合实际:结合实际谈当代青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系 第十一章 基本概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基本理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2、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能性(或有利条件)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 8、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重点 结合实际:结合社会现实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基本概念: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基本理论: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3.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第十三章 主要内容: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四、十五章 基本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领导力量 基本理论: 1.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队伍的新特点 2.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说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本文档为【2010-2011-2《概论Ⅱ》(本科)期末考试大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