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生活中的哲学

2017-09-05 19页 doc 41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9018

暂无简介

举报
生活中的哲学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3.从辩证法角度看,“典型引路.示范引导”体现了 A.矛盾双方是不可分的 B.主次矛盾相比较而存在 C.共性与个性是有严格区别的 D.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
生活中的哲学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3.从辩证法角度看,“典型引路.示范引导”体现了 A.矛盾双方是不可分的 B.主次矛盾相比较而存在 C.共性与个性是有严格区别的 D.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是能动的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5.“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A.物质具有客观性,意识不能替代物质 B.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D.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6.“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物质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 ?意识决定于物质 A. ???? B. ??? C. ??? D. ??? 7. “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8.“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A. 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B.具有创造性思维,善于逆向思维 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了规律D.改变和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9.“智子疑邻”告诉我们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 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10.“审时度势”是说 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 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 11.“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1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13.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 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 D.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4.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A. ??? B. ???? C. ??? D. ??? 15.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1)滴水穿石 (2)物极必反 (3)刻舟求剑 (4)断章取义 (5)墨守成规 (6)浅尝辄止 (7)统筹兼顾 (8)固步自封 A.(1)(2)(6)(7) B.(3)(4)(5)(6)(8) C.(1)(3)(4)(5)(6) D.(3)(4)(5)(6)(7) 16. “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 ?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无视规律的客观性 ?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 A. ??? B. ??? C. ?? D. ?? 17. “舍卒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 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18.“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量变和质变关系 19.“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 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 D.陷入唯心主义 20.“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世界的物质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特殊性 D.运到的绝对性 21.“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22. “怨天尤人”错在 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 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 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 23.“实事求是”体现了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A. ?? B. ?? C. ??? D. ???? 24.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 ?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千里之堤,潰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 A. ?? B. ??? C. ?? D. ??? 25.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1)守株待兔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4)物极必反 (5)墨守成规 (6)吃一堑长一智 (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8)失败为成功之母 (9)断章取义 (10)统筹兼顾 A.(2)(3)(4)(7) B.(4)(5)(6)(8) C.(1)(9)(10) D.(3)(6)(9) 26.“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7.“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 ?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 A. ?? B. ?? C. ?? D. ?? 28.“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 ?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原理 A. ???? B. ??? C. ??? D. ??? 29.“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学寓意是 (1)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4)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5)事物内部特殊矛盾规定其特殊本质和发展方向 A.(1)(2)(3)(4) B.(1)(2)(3)(5) C.(1)(2)(5) D.(2)(3)(5) 30.“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该成语主要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 31.下列看法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性的是 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32.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 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C.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D.满招损,谦受益 3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 A.包含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C.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D.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3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认识论看是 A.实事求是的态度 B.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态度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D.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方法 35. “生不逢时”包含的哲理是 A.人生价值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人生价值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D.提高全面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36.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 人之恶辽也辍广”。这表明规律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7.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8.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正确阐述了( )关系 A.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B.金钱和人生价值 C.事业理想和艰苦奋斗 D.个人与社会 39.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体现了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0.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 ?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双方是统一的 ?双方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 ??? B. ??? C. ??? D. ??? 41.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 42.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这一段话体现哲理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的过程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43.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这 段话说明 A.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B.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C.事物都是相互对立的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4.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 ??? B. ??? C. ??? D. ??? 45.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 ?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A. ???? B. ??? C. ??? D. ??? 46.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了下列哲理 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B.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C.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D.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47.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 A.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从现象开始 C.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 D.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过程,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48.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 话体现哲理是 ?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读书和实践都是知识的来源 A. ??? B. ??? C. ??? D. ??? 49.《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表明了 A.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的 C.人们不能否认或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50.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 ?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承认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A. ???? B. ??? C. ??? D. ??? 51.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从哲学上看,这 句话 A.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的条件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52.《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 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自然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A. ?? B. ?? C. ?? D. ??? 53.《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B.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D.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4.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 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上述两种观点都是 对 ( )的回答 A.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 B.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问题 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55.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A.都肯定了世界观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 C.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 D.都肯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56.亚里士多德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 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他 是用( )的观点看问题。 A.发展 B.矛盾 C.唯物主义 D.联系 57.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从自然 B.按规律办事则事倍功半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D.客观规律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58.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 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是 A.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获得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B.在充分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D.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59.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 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的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D.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60.“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D.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61.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其中包含哲理是 A.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B.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D.崇高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62.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认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用 ?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实践是社会和历史性的活动 A. ?? B. ?? C. ?? D. ?? 6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句话表明 ?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矛盾具有普遍性 A. ???? B. ??? C. ??? D. ??? 64.“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寓意是 ?事物是普遍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具体的 ?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 ??? B. ??? C. ??? D. ???? 65.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 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 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A.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B.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的 C.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66.“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67.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 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 A.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 D.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68.“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 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 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 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B.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C. 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 D. 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 69.“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 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着 B. 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0.“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 这段话是一个( )命题。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7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7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统一的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3.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这首诗主要说明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74.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75.人们要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主观方面来讲,必须做到 ?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 ?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 ?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A. ?? B. ?? C. ??? D. ???? 76.“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7.“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78.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 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 安石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79.“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 80.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 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 A.物质是运动的 B.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C.规律具有客观性 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81.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8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83.“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此诗 错在 A.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B.否认了矛盾双方转化条件 C.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 否认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统一的 84.毛泽东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要把握适度原则 B.办事情要抓重点 C.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8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规律是客观的 86.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 诗蕴含的哲理是 A.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 D. 规律具有客观性 87.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 的哲理是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8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 的 A.超前反映 B.如实反映 C.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D.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89.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 反映了唯物论中的( )原理 A.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90.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 )原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91.“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A.??? B. ?? C. ??? D. ???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据此回答 92 .在有的情况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 A.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B.从实际出发是我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C.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利用和改变 93.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可见 A.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 B.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制约 C.人的努力程度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 D.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94.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对此的正确理解是 ?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 ?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 ?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意识有时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 A. ??? B. ??? C. ??? D. ??? 95.“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 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这些农谚告诉我们 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善于承认矛盾 96.“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 别是 A.本质和现象 B.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C.真象和假象 D.真理与谬误 9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 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D.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98.“名师出高徒”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A.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99.“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一谚语包含这样哲理 A.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B.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C.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客观规律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00.“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认识 D.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101.俗语说:“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段话的哲学寓意 是 A.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离不开整体 C.既要通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02.“心动不如行动”,主要体现了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03.“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俗语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04.“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俗语反映认识论的道理是 A.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B.任何现象都能反映本质 C.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 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 105.“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106.“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107.中国的民间谚语说:“瑞雪兆丰年”。这一说法 A.属于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 B.反映了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 C.说明农作物收成好坏是“天”主宰的 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一种无根据的猜测 108.下列说法中蕴涵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的是 ?善战者,求之于势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实是求是 A.??? B. ???? C.??? D. ??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D D C D C C C C C D D C C B B C A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B B A C D B A B C B B A D B C D C D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C D D A C D A C B D A A A B C B B D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C D C B B B A B C B D B A B B B D D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D C D C B A A B C D C C C A D D B A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D A D B C A C D B A B B B C C B B B
/
本文档为【生活中的哲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