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及对苏州的启示

2017-10-19 9页 doc 26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6623

暂无简介

举报
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及对苏州的启示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及对苏州的启示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及对苏州的启示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是建立在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基础上的。在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加上世界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灾害的增加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随之成为威胁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正大问题。针对这种不断加重的环境危机,人类开始致力于通过各种办法来缓解这种危机,生态化建...
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及对苏州的启示
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及对苏州的启示 毕业论文开题 题 目: 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及对苏州的启示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是建立在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基础上的。在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加上世界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灾害的增加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随之成为威胁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正大问题。针对这种不断加重的环境危机,人类开始致力于通过各种办法来缓解这种危机,生态化建设概念的提出为我们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 (二)选题意义 自从工业园区这一概念在我国出现后,各式各样的工业园区便在一夜之间出现在全国各地。在这些盲目开发的工业园区中有的只讲经济效益,不管生态效益,而更多的虽然了解到环境的重要性,却仍停留在“末端治理”的阶段,在污染面前手忙脚乱,最终结果是投入资源多,返回自然的废弃物多,导致生态恶化,资源匮乏,效率低下,成本增高。近十年来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生态学和工业生态园区理论正好为我国这一方面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目前经济正处在高增长时期,在大规模建设工业园区的时候,我们不必再重复西方发达工业国走过的路???先污染后治理???而应借鉴发达国家目前建设工业生态园区的 经验尝试直接建设工业生态园示范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以及资源匮缺、但同时又存在原材料和能源浪费严重的问题。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尝试也为我国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实践起到了借鉴作用。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生态工业园区是通过模拟自然系统建立产业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实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互利共生网络,实现物流的“闭路再循环”,达到物质、能量的最大利用。借助生态工艺技术和系统工程学方法,将资源的加工链尽量延伸,既达到资源价值增值,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截至2007 年6 月,国家环保总局已主持通过论证了26 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规划,还有十几家生态工业园区正在规划中。目前我国的工业园区建设在经济规模、规划布局、管理体制、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园区规划对生态建设引导不够、污染防治能力有待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资源配置有待加强、环境监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一)生态工业园区管理与建设的动因 张攀、耿涌、姜艳玲(2008)阐述了高新技术园区的生态问题和隐患。指出在现阶段,国内诸多高新区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境质量,相继开展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仍然有很多的生态问题和隐患并没有得到识别、和处理。文中重点论述了有毒有害原材料的多重污染、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加剧、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人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这几大问题。 张攀、耿涌、姜艳玲(2008)阐述了高新技术园区的生态问题和隐患。指出在现阶段,国内诸多高新区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境质量,相继开展积极的探 索和尝试,但仍然有很多的生态问题和隐患并没有得到识别、分析和处理。文中重点论述了有毒有害原材料的多重污染、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加剧、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人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这几大问题。 截至2007 年6 月,国家环保总局已主持通过论证了26 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规划,还有十几家生态工业园区正在规划中。路超君、乔琦(2007)在文中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环境管理、组织形式、制度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生态工业园区认识不够,项目建设快而不实;相关的法律制度等保障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缺少约束力;园区内企业间信息沟通不畅;工业园区环境风险凸现等。 二关于国外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 李慧明、崔晓莹(2006)指出了日本北九州工业园区针对生态化问题实施的措施,被称为“北九州模式”,包括政府治理、社区治理、市民治理、合作治理、企业治理、财政支持、国际交流、环境教育,有效地平衡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北九州为例,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互为矛盾的关系,运用北九州模式,将废弃物作为资源来循环使用,环保产业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环境与经济并驾齐驱。 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2005)指出日本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以地方自治体为主体,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辅助和管理,企业、研究机构、行政部门积极参与,形成了“产学官民”一体化的园区管理和运作模式。日本是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在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方面,日本环境省和经产省起着重要的作用,两省共同负责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实现双重管理。中央还制定生态工业园区补偿金制度,日本经济部门负有对新建企业进行资金援助的主要责任, 而环境部门除对入园企业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外,在园区环境管理、废弃物回收和处理指导等方面起主要作用。 邹阳(2005)总结了国外工业生态学家们对生态工业园区的两种不同模式,即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前者是针对能够相互形成生态链的企业群,在印度、瑞典、南非、荷兰、加拿大和美国都有类似的生态工业园项目;后者的重心在于整个区域及其将来的发展变化,其中涉及到多个层次的利害关系,而且他们各自还有自身发展的要求。 三关于国内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 甘永辉(2007)提出了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共生的基本模式,具体指出了基于逆向物流管理的恢复链模式及供应链的竞争与协调模式在生态工业园中共生企业之间的应用,逆向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都是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最终目标都是要达到整个系统资源配置最优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同时,根据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理论,两者都强调绿色设计、资源使用最小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最大化。但生态工业园和逆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还是有所区别,例如:共生企业群落的构建方式不同、激励因素不一样、适应能力存在差异、循环利用的物质有所区别。因此,在生态工业园区的构建过程中,较为理想的模式就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鼓励各企业积极寻找共生伙伴,实现生态工业园共生系统健康、持续的发展。 吴松毅(2005)针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工业部门,将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设计为三种模式,即网络藕合式生态工业园区、关联共生式生态工业园区和混合式生态工业园区。无论是网络藕合式生态工业园区、关联共生式生态工业园区还是混合式生态工业园区,都是以产品系统(原材料采掘?原材料产生?产品制造?产品 使用?报废产品回收再循环)为主线,尽可能将相关工业部门组合成完整的工业循环系统,从而减少甚至消除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所不同的是,网络耦合式生态工业园区是尽量用一个个接口将众多的工业企业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网络,而关联共生式生态工业园区则是以一个个主导工业企业为主,将相关部门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业循环系统,实现三大效益高度统一。 赵玲玲、罗涛、刘伟娜(2007)从政府和管理主体两方面对比中外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的特点,认识到不同的管理模式对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有不同的影响。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主要是由政府规划建设的,在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上采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依托重点企业在园区成立循环经济联谊会的形式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各级政府和环保等主管部门主要在编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方面给予指导,从政策、资金和技术上予以支持。(四)生态工业园区管理的具体措施 肖鹏程(2010)认为政府需强化行政管理,保障政策落实,以北九州生态工业园为例,环保局承担为入园企业协调办理各种手续,为企业合作利用废物资源提供信息和技术指导,通过政策引导和信息传递,指导和服务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相互利用产业间的能源与副产品,形成园区内企业间的产业链接,并与生活社区开展联合,实现园内外资源最优化。 付启敏、刘伟、谭莉(2007)提出工业园区“一体化”建设战略,通过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辅助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以指导化工园区、化工企业走向成功。 李娜、周瑞红(2008)认为在园区内开辟专门的实验研究区域,产、学、政府部门共同研究废弃物处理技术、再利用技术和环境污染物质合理控制技术,为 企业开展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周欣华、赵旭(2001)总结在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长期影响下,我国人民普遍存在着环境意识薄弱的严重问题,如果想真正推广工业生态园区的,取得长期的成果,就一定要使生态思想深入人心。不仅要对工业生态园区中的企业成员加强环境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还要把环境和生态知识普及到每一个居民。要让人们参与到计划和设计的过程中,使人们认识到一项共同的使命,即工业生态化会为整个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保护环境并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从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来探讨苏州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优化问题,重点是分析和论述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及其对苏州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启示。具体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分析和研究: 首先,通过对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其成功经验; 其次,在了解苏州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情况及其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找出苏州生态工业园区管理上的不足; 最后,借鉴日本的经验以提高苏州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绩效,推动苏州生态工业园区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生态工业园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较多,为此,论文首先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检索与查 阅,了解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内容和进展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工业园的内涵和发展实践进行综述和展开国际比较研究,使整个研究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证支持;同时,比较研究中揭示出的问题也成为下一步专题研究的切入点。 统计分析法:统计已有的有关生态工业园区的资料,对苏州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归纳与演绎的逻辑分析方法:按照提出的问题,评述现有文献资料,选择经济学理论解释,并用事实验证,得出结论,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应采取的政策建议的思路来进行。(三)研究难点 1、对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的特点及其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时,资料和数据较难获得。 2、如何借鉴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苏州工业园区管理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四)预期目标 1、分析以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上的特点,并总结其成功经验; 2、总结苏州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模式缺失,同时结合国情,借鉴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功模式,完善苏州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2010年10月 确定选题,检索文献; 2010年11月 下达任务书; 2010年12月 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等; 2011年3月上交论文初稿; 2011年4月论文修改和完善; 2011年5月中旬 论文定稿、评审; 2011年5月下旬 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慧明,崔晓莹. 日本北九州市生态工业园区驶上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新干线[J]. 循环经济,2006,(02):11-13. [2] 董立延,李娜. 日本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模式与经验[J]. 现代日本经济,2009,(06):11-16. [3] 林健,吴妍妍. 日本生态工业园探析?以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为例[J]. 华东森林经理,2008,(01):53-57. [4] 甘永辉. 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共生研究?江西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 南昌大学.2007. [5] 付启敏,刘伟,谭莉. 促进生态化工业园区建设 [J]. 经济论坛,2007,(16):65-67. [6] 张攀, 耿涌, 姜艳玲. 高新技术产业园生态建设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08:96-98. [7] 盛国滨.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青海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J]. 青海师专学报. 2009, 02:47-50. [8] 路超君 乔琦. 发展中国家生态工业园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 环境保护. 2007,(12):65-67. [9] 周才用. 探寻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路径[J]. 区域. 2008, 10:58. [10] 于现荣. 生态工业园区理论与实践[D]. 浙江大学.2005. [11] 吴松毅. 中国生态工业园区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2005. [12] 邹阳. 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支持系统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2005. [13] 赵玲玲,罗涛,刘伟娜. 中外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 当代经济.2007,09:88-89. [14] 王慧珍. 从日本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对比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J]. 天津科技. 2006,(05):31-32. [15] 肖鹏程. 日本北九州生态城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启示[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0,02:29-34. [16] 李娜,周瑞红. 日本发展生态工业园的实践及启示[J]. 经济纵横. 2008,03:91-93. [17] 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 生态工业园区如何搭台唱戏?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和管理模式[EB/OL].2005. [18] 岳思羽,王军,刘赞,史云娣. 北九州生态园对我国静脉产业园建设的启示[J]. 环境科技. 2009,10:71-74. [19] 王玖河,郑海明,安军玲.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研究?以曹妃甸工业园区为例[J]. 中国科技论坛. 2009,09:32-36. [20] 周欣华,赵旭. 西方工业园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 城市规划汇刊. 2001,02:63-68. [21] John Ehrenfeld Nicholas Gertler. Industrial Ecology in practice ?The Evolution of Interdependence at Kalundborg[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1999 [22] Dara O'Rourke, Lloyd Connelly, Catherine Koshland. Industrial Ecology:A Critical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2005.
/
本文档为【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及对苏州的启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