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

2017-10-08 7页 doc 52KB 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210

暂无简介

举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 李家巷镇中心小学 杭亚雷 语文教学是一项效应周期很长的工作,往往一两年才能见其效果。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教师心理不免急功近利,认为只要习题答案正确,学生记住,考试就没问题。于是课堂上学生一旦回答出错,教师就很难沉得住气,不免训斥几句。久而久之,造成课堂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就不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 打破上述语文教学上的僵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发展,只有顺应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疏其障碍,导其志趣,畅其情流,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 李家巷镇中心小学 杭亚雷 语文教学是一项效应周期很长的工作,往往一两年才能见其效果。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教师心理不免急功近利,认为只要习正确,学生记住,考试就没问题。于是课堂上学生一旦回答出错,教师就很难沉得住气,不免训斥几句。久而久之,造成课堂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就不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 打破上述语文教学上的僵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发展,只有顺应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疏其障碍,导其志趣,畅其情流,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以“境”唤起学习兴趣 语文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学科,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还有很强的人文性。在教学中如果过分偏重语言文字训练,而忽视其人文精神,会使其索然无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被称为“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永远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能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育思想。”我在教学实践中,借鉴李老师的教育思想,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语言描绘、幻灯、投影、录像、音乐、绘画、角色表演等等,再现教材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某一角色,经历情感的体验,产生深切的感受。也可以打破常规,让学生充任教师的角色,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还可以运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描述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保持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古诗《山行》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每句诗中表现的各种不同色彩,然后边交流每句诗边逐句用投影出示诗句所体现的情景,叠合成一副深秋山间美图,学生亲眼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一句句赞美的话脱口而出,理解了诗中蕴含的思 想感情。然后,我抽去前句诗所表现的投影画面,没有了“寒山”“石径”“人家”映衬的枫叶林显得单调,没原先美,从而直观地让学生一下子明白:前两句诗是为后两句诗作铺垫的。几种创设情境的手段综合应用,互相补足,效果更佳。《火烧云》一文和线自然段,通过地面上各种事物颜色的变化,体现火烧云上来后霞光的美丽,其中有5个“了”字,让学生体会这5个“了”字可否删去,我先用挂图再现霞光流彩的情景,让学生结合本朗读体会。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再指着图中的小孩子让学生移情体验:“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其中一位孩子,周围一瞬间都被绚丽浓郁的霞光笼罩,心情如何,”学生体会到了“了”表现出高兴新奇的心情,可朗读还是不到位,于是,我又让学生在每一句写景的话前添加适当的感叹词,以表达高兴新奇的心情,同桌之间表演孩子们看到这种景象时奔走相告的情景,学生个个表演得兴致勃勃,兴奋、新奇之情溢于言表,终于懂得了“了”字的作用。可见,创设情境提供了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外部刺激,是培育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 二、以“争”催化学习兴趣 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已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的体现,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培养标新立异和开拓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契机,适时地点燃争论的“导火线”,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尽好一个引导者的职责。如《火烧云》一课,我让学生课外观察并想象云的形状及变化像什么。上课时,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通过描写三种不同动物的形态来表现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和变化快的特点,老师就问学生:如果让你写,你会怎样写出火烧云的这一特点。学生课外观察有了基础,有的学生说象书中选取三种都是动物的形状写,让人读了感觉单调,不利于表现云形状的变化多的特点,可选取不同类别的事物来描写更能突出云形状变化多的特点,这是我让学生开展讨论,马上有同学反对上述说法,说都选动物的形状来写,有利于表现云的动态美,突出变化快。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老师偏向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的培 养,于是我鼓励他们在实际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按自己的建议也写一写火烧云的形状,与对方比到高低。学生写得兴致盎然,因为他是在主动创作,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三、以“动”强化学习兴趣 让活动进入学科课程,是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活动的前提条件,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抑制自我中心意识,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学习面前人人平等,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争得学习成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争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有灵活的教学方法,不轻易指责批评学生,常常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尤其是关爱那些中差生。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环节后,及时进行学习评估,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保持、提高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但是从“学生”到“学生”的固有角色,往往摆脱不了“被教授”、“被接纳”的习惯地位的羁绊。这种角色的消极状态,也会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或朗读复述,或报告见闻,或演示操作,或描画表演,或主持裁决,都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活动中学生担当、扮演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兴奋不已。学生在情感趋动下,主动投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这正是在特定情境下,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结果。教学过程随着学生的活动推进,再利用角色效应进行,课堂教学比起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就丰富多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既然如此,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就不能游离于教学 内容之外,而要突出教材重点,针对教材特点,突破教材难点,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能力训练相结合,从而强化基础。应该看到,人的诸多能力,事实上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逐惭形成,并得到提高的。很难想象一个关在屋子里死读书与外界很少交往的人,能具有较强的交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他们似乎发现了自己,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活动为学生开拓了宽阔的的创造空间,一种更高的追求,希望自己能表现得更完善的渴望,随着活动日愈趋增。这时,作为他们的老师,也会猛然发现,活动使学生变得聪明、能干。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如此循循善诱,必然水到渠成。 四、以“情”内化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师生之间没有心理沟通,缺乏情感共鸣是难以产生“合力效应”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课堂更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如在教学《万里长城》一课时,教师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学生、教师与教材之间的情感沟通,运用饱含深厚情感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对具体词句进行阅读、讨论,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自由赞叹。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体会,教师细心点拨,巧妙“移情”,在感受长城的伟大中激发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再如《小音乐家杨科》的悲愤之情,《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猫》的爱怜之情,《大海的歌》的喜悦之情……全都可以通过教师艺术地传递出来,震撼一个个学生的心灵,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学充满了活力,理性的光芒就会在情感共鸣的火花中放射出来,学生的知识“跃迁”也因此有了物质基础。 教学活动原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学生,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散文,若仅仅是通过内容的,词语的解释以及一道道没有实际价值 的习题的练习,这类抽象的缺乏美感的教学手段,要使学生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同时,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那是艰难的。而美感性的教学,运用艺术的直观,学生所得就丰富多了。当老师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时,老师描述着:“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图画”。随即出示一张放大的课文插图,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老师以导游的身份范读了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漓江宁静的美,老师把情境延续下去,并加以强化:“漓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呢~老师和你们一起坐上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那真是„荡船舟漓江?,让我们眯着眼看看这图画般的美景,想象漓江的水怎么静得不觉得它的流动”。学生轻轻地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子,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运动觉感受的是优美的乐曲,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想象悄然展开。稍后,老师悄声地问:“你们听到漓江水流动的哗哗的声音吗”,“潺潺的呢”,学生在此柔美的情境中,不想高声语,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沉浸在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教学手段的美感,使学生身临其境。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课文语言的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得到了一次陶冶。正由于美感的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着课文,品尝着语感,主动地甚至是忘我地倾向教学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是美的享受。 人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对学生活动亦是如此。因此,学习兴趣问题,历来受到了众多教育家的重视,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习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兴趣是学习、创造的泉源和动力,能够激发学生执著地去探索,在探索中,他们的思维才会灵活多变,他们才会去创造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
/
本文档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