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商品流通基本理论

2017-09-21 15页 doc 33KB 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6595

暂无简介

举报
商品流通基本理论商品流通基本理论 第一章 商品流通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商品流通的产生、运行和演进的原因、性质及其绩效后果等商品流通基本理论,认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把握纯交换经济理论、简单商品流通理论、发达商品流通理论等商品流通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关于商品流通的产生、运行和演进的原因、性质及其绩效后果等根本问题。研究分工与交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资源配置理论,按照交换制度变迁的逻辑的和历史的顺序,依次分析纯交换经济理论、简单商品流通理论、发达商品流通理论等商品流通基本理论。 【教学形式和...
商品流通基本理论
商品流通基本理论 第一章 商品流通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商品流通的产生、运行和演进的原因、性质及其绩效后果等商品流通基本理论,认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把握纯交换经济理论、简单商品流通理论、发达商品流通理论等商品流通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关于商品流通的产生、运行和演进的原因、性质及其绩效后果等根本问题。研究分工与交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资源配置理论,按照交换变迁的逻辑的和历史的顺序,依次分析纯交换经济理论、简单商品流通理论、发达商品流通理论等商品流通基本理论。 【教学形式和方法】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第一节 分工与商品流通 一、分工与交换 分工的经济性使其成为经济分析的起点,社会分工既引起并促进了商品交换,又受到交换能力的限制。 1(分工经济 以亚当?斯密为代的古典经济学关注的核心是国民财富的增加。根据斯密逻辑,国民财富源自劳动,取决于劳动生产力,而“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即是说,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源自分工,分工引致国民财富的增加。 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 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并因此而增加国民财富。 2(社会分工引致商品交换 亚当?斯密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发现,分工能够增加财富,但这种分工经济却不是分工的原由而是分工的结果;分工不是人们的主观故意,分工的原由在于物物交换与相互交易的人类倾向,在于交换倾向。 之后,马克思在区分自然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更加清楚地阐述了交换与分工产生的关系。自然分工是由于纯生理差别或自然禀赋的生产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分工;社会分工是由于生产主体(个人或组织)自主选择的不同而形成的分工。这两种分工的区别在于,在自然分工中,生产主体对于分工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权力;而在社会分工中,生产主体对于分工是主动的,可以相对自主地选择或安排生产方式。自然分工的差别在公社互相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互相交换,从而使这些产品逐渐变成商品。交换没有造成生产领域之间的差别,而是使不同的生产领域发生关系,并把它们变成社会总生产的多少互相依赖的部门即社会分工,也就是说,“社会分工是由原来不同而又互不依赖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产生的。” 根据以上经典理论,我们认为分工与交换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自然分工?产品生产? 产品交换 ? 社会分工 ?商品生产? 商品交换 ?社会分工 图1-1 分工与交换产生的关系 建立在自然分工基础上的不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称为产品生产;以产品生产的剩余品进行的交换就是产品交换;产品交换引致社会分工;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称为商品生产;建立在商品生产基础上的交换就是商品交换;由商品生产引致的社会分 工是更高层次的分工,依此循环下去。 3(斯密定理:分工受交换能力的限制 具体含义是,只有当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随着交换能力的增强、市场范围的扩大而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专业化的生产者才能出现和存在。随着交换能力的增强、市场范围的扩大,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反过来,如果交换能力很弱、市场范围没有大到一定程度,即专业生产者的剩余产品不能够全部卖掉时,专业生产者就不会实际存在。在这里,斯密定理可以反过来表达:交换能力的增强、市场范围的扩展是分工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交换经济 1(商品交换的基本假设 社会分工的直接后果是生产与消费的分离,即作为商品生产的生产是为他人的生产,作为消费品的商品是他人的生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分离包括生活资料生产与生活消费的分离和生产资料生产与生产消费的分离。产消分离意味着产消矛盾,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对称。这种由于社会分工引致的产消不对称性是商品交换理论分析的基本假设和前提。 2(商品交换的基本特征 人类专业化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和交换活动。生产活动是人对自然的经济活动,是人们从对自然界的交往中获得消费资源和生产资源的活动;交换活动是人对人的经济活动,是以某种让渡为代价获得消费资源和生产资源的活动。交换是生产品的交换,交换活动作为在经济活动中与生产活动相对应的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关系与生产活动相比有同有异。 3(交换成本与交换收益 发生在商品交换中的市场交易成本称为交换成本。用函数形式表达交换成本概念: C = f(S,N,E) (1. 1) j 式中: C代表交换成本 j S 代表搜寻成本,包括搜寻交换对象、了解和检验对方产品的成本,C / S > 0 jN代表谈判成本,C / N > 0 j E代表实施成本,交货与付款等履约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费用成本,C / E > 0 j 交换活动所产生的收益表现在社会收益(Y)和交换主体收益(Y)两个方面。从社会sg 收益(Y)看:专业化生产由于交换活动而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水平,这是交换的社会分工收s 益;生产要素的交换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这是交换的资源配置收益;消费品的交换使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得到提高,这是交换的消费收益。从交换主体收益(Y)来看,交换收益直接表现为与交换成本对应的交换收入,或者,用效用的增g 加来表示,称为交换效用。交换的边际收益(MR)是多从事一次交换活动所获得的收益。j 交换收益与交换成本之比就是交换效益(R = Y/ C)。 jg j 4(交换能力 即销售能力,表现以一定成本(比如运费)为代价实现的销售量、销售额;从需求的角度看,就是市场的范围。 分工引致的产消不对称是交换理论分析的假设前提,商品交换就是要通过消除产消不对称实现商品生产与消费的衔接。由此,交换能力可以理解为跨越产消不对称性而使商品交换得以实现的能力。交换能力越强,实现的销售量、销售额越大,商品就越能够在更广大的范围和领域实现产消衔接。 当然,每个交换主体是否进行商品交换,取决于对交换活动的成本收益比较。就交换活动本身而言,当完成一次交换活动所支付的交换成本超过其所带来的收益时,这种交换活动就不可能发生。据此,交换能力(用“F(A)”表示)的大小取决于交换的边际收益与边际1j 成本的比较,用公式表示: F(A)= F(MR,MC) (1. 2) 1j1j j F / MC< 0 1j 另一方面,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投入到交换活动中的资源和投入到生产活动的资源是同样的资源。交换活动中资源的投入意味着交换能力(用F(A)表示)的增强。将资源投2j 入到交换活动抑或生产活动,取决于两种活动的边际生产率(MV)孰高孰低。所谓交换活动的边际生产率(MV),是指对交换活动增加一单位的资源投入引起的销售量的增加;生产活j 动的边际生产率(MV),是指对生产活动增加一单位的资源投入引起的产量的增加。当一个s 人的交换活动的边际生产率高于他的生产活动的边际生产率时,他就可以将资源继续投入到交换活动中。当两者相等时,再将资源投入到交换活动中就不经济了。因此,交换能力取决于交换活动的边际生产率与生产活动的边际生产率之间的比较。用公式表示: F(A)= F(MV,MV) (1. 3) 2j2j s F / MV> 0 2j 综合公式 (1. 2)和(1. 3),可得交换能力函数式: F(A)= F [ F(A),F(A)] j1j2j = F [ F(MR,MC),F(MV,MV)] (1. 4) 1j j2j s 进一步推导,第一,假设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则边际收益MR 等于价格,为一常j 数,设为p ,即 假设1: MR= p j 第二,生产活动或交换活动任何一方面的生产率或成本的变化,都会引起资源在两种活动之间的分配比例的变化;在不考虑生产活动和交换活动交互影响的情况下,如果生产活动的生产率提高,会导致资源从交换活动向生产活动转移;而用于交换活动资源的减少意味着交换能力的降低、市场空间的缩小,反之亦然。在这里,对于交换活动来说,我假设生产活动的边际生产率为给定,即 假设2: MV = b s 第三,生产率是单位成本的倒数,则边际生产率是边际成本的倒数,即: MV = 1/ MC (1. 5) j j 综合公式 (1. 4)、假设1、假设2和公式(1. 5),交换能力函数表示为: F(A)= F [ F(p,MC),F(1/ MC ,b)] (1. 6) j1 j2j F / MC< 0 1j F / MC< 0 2j F / F> 0 1 F / F> 0 2 F / MC< 0 j 从公式(1. 6)可以看出,交换能力函数是边际成本的减函数。随着边际成本的降低,与边际收益的差额增大,交换能力增强;同时,边际成本的降低,使商品交换的边际生产率提高,从增大交换投资,增强了交换能力。反之亦然。因此,结论是清晰的:交换能力的大小,是交换成本不同使然;交换能力增强的过程就是交换成本不断降低的过程。 三、交换制度变迁与商品流通 1(商品交换的制度基础 交换制度是商品交换中一种行为规则,是用于降低交换成本的制度。 商品的交换制度可以分为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的制度。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创造的关于商品交换的一系列政策、规章、法律和管理规定等。非正式约束则是人们在商品交换中无意识形成的约束和规范商品交换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交换 制度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具体形式,但是,作为商品交换的行为规范,最终体现为商品交换的样式,即商品交换的制度安排。商品交换的制度安排,是交换制度的具体化,是商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样式,具体体现为商品交换过程样式和商品交换组织及其行为样式。 商品交换过程的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商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过程和渠道,具体表现为商品从生产者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直销样式、以专业中间商为媒介的迂回销售样式、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混合销售样式等。而商品交换组织及其行为样式主要是指交换主体在从事商品交换时所表现出的组织形态、经营形式和交换方式等。过程样式的制度安排可以说是交换客体运行的体现,而组织样式的制度安排是关于交换主体的制度安排,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商品交换的制度安排。 2(交换制度的功能 交换制度的基本功能是降低交换成本,其它功能都可以通过这一基本功能来体现。 交换制度节约交换成本的功能可以体现在交换成本的各构成要素上。 交换成本关系到商品交换能否进行,产消能否衔接。 3(商品交换的制度变迁与商品流通 商品交换的制度变迁伴随着分工的进展而进展;随着交换媒介的介入与演进,商品交换的层次不断提高。按照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联系的直接程度,可分为直接交换、迂回交换和混合交换;按照商品交换的发达程度,可分为物物交换、简单商品流通和发达商品流通;详细的对应关系如下表1-1所示。 表1-1 交换制度变迁与商品流通 直接交换以物易物的交换 纯商品交换 物物交换 ? 直接交 换 直接交换货币媒介的交换 简单商品流通 ? ? 简单商品流 通 迂回交换商人媒介的交换 简单商品流通 ? ? 迂回交 换 迂回交换流通企业媒介的交发达商品流通 ? 换 ? 发达商品流 通 混合交混合交换 互联网媒介的交换 发达商品流通 换 ? 直接交换是商品由生产者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交换,简称直销,又分为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直接交换?)和以货币为媒介的直接交换(直接交换?)两种形式。物物直接交换是以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者、既是销售者又是购买者为假定的(见图1-2),生产者(消费者)A以商品A*与消费者(生产者)B的。 生产者 A* ? 消费者 (消费者) ? B* (生产者) A B 图1-2直接交换? 商品B*相互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直接交换将销售者与购买者的双重身份分开(见图1-3),生产者C将商品C销售给消费者D,同时消费者D将货币支付给生产者C。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的制度安排从直接交换?过渡到直接交换?。其中,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称作纯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直接交换?称作简单商品流通?。 生产者A* ? 消费者 A ? G B 图1-3直接交换?(单商品流通?) 直接交换向迂回交换的制度变迁是以专业商人的出现为标志的,交换的专业化分工出现了不从事商品生产而只从事商品交换的人即商人。商人阶层的诞生是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商人的出现使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表现为迂回交换的形式,即商品经过第一次交换从生产者转移给中间商人,再经过第二次交换从商人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商人的出现是交换活动的专业化,交换活动因而获得了专业化所带来的所有好处,使得社会的单位交换成本大幅度下降。这种以商人为媒介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交换过程称为简单商品流通?(见图1-4)。 生产者A* ? 商人A* ? 消费者 A ? G C ? G B 图1-4 简单商品流通? 简单商品流通与小商品生产相对应,在人类历史上是从奴隶社会初期到产业革命。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与500年前大同小异的商人仍然是商品流通的组织者。直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出现了现代流通企业,开始出现的是大型批发企业,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第一种大零售商百货公司开始出现,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连锁商店以其遍布各地的分店构成的网络,完成了由百货公司开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零售业革命。大规模流通企业的发展的结果是单位交换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交换活动的空间范围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以流通企业为中介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交换过程称作发达商品流通?。 生产企业A* ? 流通企业A* ? 消费者 A ? G C ? G B 图1-5 发达商品流通? 在当代,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贸易,绝不仅仅是流通技术上的创新,更不仅是营销渠道的创新,而是代表着商品流通的制度创新,是新兴的商品流通制度安排。网络贸易与传统的商品交换在制度层面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属于在更高层次上综合了直接交换和迂回交换的混合交换模式。我们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贸易称为发达商品流通?(见图1-6) 网上中间商 生产企业 消费者 流通企业 图1-6 发达商品流通? 当然,商品交换的制度变迁并不意味着新的交换制度完全取代了旧的交换制度。在今天的世界上,甚至在一个国家中,许多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商品交换形式并存和交织在一起。但无论如何,以流通企业和互联网为生产与消费之间联结媒介的发达商品流通在今天的商品流通中居主导地位。 第二节 纯交换经济理论 纯交换经济的理论模型具有严格的假设:(1)全部商品的数量是固定的,因而可以忽略经济体系中的生产方,消费者是唯一的经济行为主体,他们为了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目的而进行交换;(2)不存在交换媒介,消费者之间直接以物易物。同时,新古典纯交换经济理论分析还隐含着交换成本为零的假设。这里我们首先讨论新古典纯交换经济理论,然后讨论存在交换成本的假设下交换均衡问题。 一、新古典纯交换经济理论 新古典纯交换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交换双方知道对方的偏好、交换商品的交换成本为零。 1(消费者效用及其约束 设有n个消费者,每个消费者i的特征,便是他的特殊的偏好或效用函数u和他的一i定数量的各种“禀赋”w。效用函数的一般形式是 i 1 2 m u,u(x, x, „ x) (1.7) iiii1 2 m式中的x, x, „ x分别代表不同的消费品,一定数量的各种消费品就构成一种“消费iii 集”。函数表明,消费者不是只消费一种商品,而是消费多种商品,问题在于如何在各种消费品之间有一合理的比例,取得一定的“均衡”。 w是某人(第i个消费者)交换之前拥有的各种“禀赋”商品,可表示为 i1 2 mw=(w, w, „ w) (1.8) i iii 一个人可以直接消费w或其中的一部分(w直接转变为x),也可用它们或其中的一部分去同iii 别人相交换。w在这里实际就是一个人所面对的“资源约束”。 i 任何一种“消费集’,都可视为商品的一种配置。所谓“可行配置”,则是一种人们用自己的“收入”能够买得起的“消费集”。而所谓的“收入”,就是人们“卖掉”一部分或全部“禀赋”的所得,一个人的总收入等于他所有的禀赋乘以价格的总和: 1 2 m Y = pw+ pw+ „ + pw(1.9) i1i2ini 而一个人的总支出是他所购买的各种商品与价格的乘积的总和: 1 2 m E = px+ px+ „ + px(1.10) i1i2ini 原则上说,一个人的支出不能超出其收入,他的收支要满足以下条件: E ? Y (1.11) ii 可以看出,Y是“禀赋”的价值总额,同时,它也就是可以支配的“预算”或“预算约束”。可见,所谓“预算约束”就是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可支配收入;它由两个因素决定,即“禀赋”量和价格;当禀赋量为一定时,预算约束的大小就取决于价格高低;而当价格给定,一个人预算约束的大小就取决于他所拥有或在交换行为发生之前所得到的禀赋量或资源量的多少。所谓禀赋,也就是人们的“收入源泉”,就是财富,只不过需要明确的是,我们要把人的劳动能力或劳动时间,与土地和资本一样,也当成一种财富。 2(理论模型:埃奇渥斯方盒 如果两种商品初始的配置状况是能够使两个消费者通过相互交换而得益的,这就意味着初始的商品配置是经济上无效率的,因为在商品有效率的配置中,没有人能够在不使别人受损的情况下使自己得益;如果交换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在不降低一些人的效用水平的前提下通过交换不能够使另一些人的效用水平得到提高,则称为交换均衡。 埃奇渥斯方盒表示的是一个“两人、两种商品的纯交换经济模型”,一切有关交换均衡的决定因素都可在方盒中得到发现。 二(存在交换成本的交换均衡 交换所引起的效用变化称作交换效用(Y);交换成本(C),即发生在商品交换中的市gj 场交易成本,是对交换效用的扣除;扣除了交换成本的交换效用称作交换净效用(Y),它j 可以为正、为负、为零。 第三节 简单商品流通理论 在对纯交换经济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将进一步放松假设,使生产者这一经济行为的又一主体进入模型,并且引入交换媒介即货币和商人。这样,交换行为首先变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用以交换的商品中就包含了生产品。消费者通过交换实现效用最大化,生产者通过交换实现利润最大化,并由此实现经济的一般均衡。这就是“消费者——生产者”两分法分析框架内的交换经济理论,即简单商品流通理论?。当商品交换引入商人媒介时,即称为简单商品流通?。 一(以货币为媒介的简单商品流通理论 1(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 2(新古典商品流通理论:简单商品流通? 二(以商人为媒介的简单商品流通理论 一百多年来,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生产者——消费者”两分法分析框架未有根本改变,专门媒介生产与消费的中间商虽然在现实中普遍存在,但在两分法理论框架中却一直被忽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中间商的介入使分析框架从“两分法”过渡到“三分法”,即“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显然,“三分法”的理论模型较之“两分法”的更能解释经济现实。 1(商人的诞生 2(理性生产者选择中间商的条件 3(理性的中间商: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 第四节 发达商品流通理论 发达商品流通包括以流通企业为主体的发达商品流通?和以网络贸易为特征的发达商品流通?。从实践基础看,前者是基于十九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大生产和大流通;后者是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信息革命与商品流通的结合。当今时代是一个流通企业与网络贸易相并行的时代,因而两者都属于发达商品流通。 一、以流通企业为主体的发达商品流通 1(商品流通领域的专业化分工发展 2(现代流通企业的兴起与流通革命 二、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发达商品流通:网络贸易 网络贸易(Trade On Internet),指的是经济组织和个人通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讯网络在特定和不特定的贸易伙伴之间完成商品的生产、订购、销售、分发和支付的贸易方式。简而言之,网络贸易就是通过计算机电讯网络进行的商品贸易,它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网络贸易越来越成为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忽视网络贸易的商品流通理论是一种不完善的流通理论。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网络贸易已成为发达商品流通的重要形式。 1(网络贸易产生的背景 网络贸易的产生有两个重要基础,即技术基础和经济制度基础。 现代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网络贸易产生的技术基础。 网络贸易产生的经济制度基础是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 2(网络贸易的类型 依据市场主体的不同,可将网络贸易划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网络贸易(Business to Consumer, B2C),即企业同消费者通过网络实现商品和服务的买卖,例如美国亚马逊公司(Amazon.com)的网上售书;第二类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网络贸易(Business to Business, B2B),即在中间市场上通过网络实现的交易,例如美国沃尔玛(Wal-Mart)公司开展的网上商品采购;第三类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网络贸易(Business to Government, B2G),即组织市场上的网络贸易,例如企业通过互联网对政府采购项目进行的投标活动;第四类是消费者个人与政府之间的网络贸易(Consumer to Government, C2G),例如个人通过网络为政府提供有偿服务;第五类是消费者个人之间的网络贸易(Consumer to Consumer, C2C),例如消费者个人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例如个人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邮票、古玩买卖等等。 3(网络贸易的经济性 (1)交换成本低 (2)交换速度快 (3)服务水平高 (4)信息更“完全” (5)交换时空更广大 4(网络贸易对商品流通的影响 (1)对零售企业的影响 (2)对批发商的影响 5(网络贸易的“双道流通模式”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分工经济、交换成本、交换收益、交换能力、商业、简单商品流通?、 简单商品流通?、发达商品流通、网络贸易、双道流通模式。 2(简述分工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3(简述商品交换的基本特征。 4(简述交换制度变迁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5(网络贸易的类型、网络贸易的经济性及其对商品流通的影响。 6(简述纯交换经济理论、简单商品流通理论、发达商品流通理论。
/
本文档为【商品流通基本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