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017-10-06 50页 doc 117KB 5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3593

暂无简介

举报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4(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6(资本主义政治制...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4(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讲授法、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时数:6学时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又经过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同以往其他社会的更替一样~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图示:在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下五种社会形 态发展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是: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劳动者,农奴或农民,。由于封建地主占有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农民为了取得必要的生活资料~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忍受地主的剥削和奴役。 在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生产关系同当时比较低下的生产力是相适应的~但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生产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促使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城乡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产生。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图示两种途径, 1(最初的资本主义关系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封建社会末期城市的出现和手工业行会制度。在城市手工业中,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日益扩大,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些为较大市场进行生产的行东,不顾行会规章的限制~擅自增加帮工和学徒的人数~延长劳动时间,采用效率较高的生产方法~使自己富裕起来变成资本家,把帮工和学徒变成自己的雇佣工人。与此同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行东,则贫困破产,连同他们的帮工、学徒一起, 成为富裕行东的雇佣工人。行东和帮工、学徒之间的师徒关系逐渐变成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行会制度因而逐渐瓦解。 2(商人和高利贷者支配生产, 成为工业资本家,图示:商人演变成资本家的过程, 起初,商人只是小生产者交换商品时的中介,随后,他们成了定期向小生产者收购产品的包买商,接着,包买商又利用小生产者的经济困难,贷给现金和原料而以低价预购其产品,最后,商人直接将原料甚至劳动工具分发给小生产者, 让他们按照自己规定的日期、规格、数量和质量生产商品,付给一定的酬金~从而全 面控制了小生产者。这时,小生产者就完全丧失了独立地位, 实际上变成了雇佣工人,包买商则执行着工业资本家的职能。列宁指出:‚手工业者成了在自己家中为资本家工作的雇佣工人,包买主的商业资本在这里就变成了工业资本。?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要迅速地发展资本主义,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的无产者,第二,少数人手里集中了大量的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财富。,图示: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其成长身份缓慢。马克思指出:‚这种方法的蜗牛爬行的进度, 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十五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求。?于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借助于野蛮的暴力来加速这两个条件的形成,这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 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 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告结束。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图示:两个途径, 1(用暴力掠夺农民的土地,是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它在英国表现得最为典型。在英国,由于地理大发现~引起对羊毛需求的增加和羊毛价格的上涨,大地主和农场经营主把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赶走,拆毁和焚烧他们的房屋,把土地变为牧场,逼得广大农民到处流浪。这个过程从15世纪末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 经历了300多年掠夺农民土地的过程, 这就是有名的‚圈地运动?。,图示莫尔的话, 同时~资本家和封建贵族还通过‚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转化为现代私有财产?~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 2(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 资产阶级远涉重洋,通过征服殖民地、残杀土著居民、搜掠黄金和财物、贩运奴隶、进行掠夺性的殖民贸易、进行商业战争等, 在少数人手中集中了大量的、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资本。 例如,英国资产阶级向中国贩卖鸦片,就是殖民贸易的一种。15世纪末在海地岛上的土著居民有100万人,由于被掠夺残杀,到1914年只剩下139000多人。在奴隶贸易方面,英、荷等国资产阶级贩运到美洲的黑人竟达1,500万人之多。马克思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 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新兴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掠夺的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资本的原始积累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初期都存在过,尽管采取的形式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借助于暴力,迫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并把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上字幕,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资产阶级充当了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的领导者并取得胜利 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萌芽并不断发展~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则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因此,新兴的资产阶级从自身的阶级利益出发,充当了推翻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利用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力量~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斯大林说:‚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例如,在法国, 资产阶级就曾经利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个大家知道的规律来反对封建制度~推翻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建立了新的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并且使这种生产关系适合封建制度内部生长起来的生 产力的性质。?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 , 西欧各国封建制度的灭亡,都是资产阶级利用农民、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力量,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来完成的。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建立 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的手段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进而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这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主要阐述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规律~为进一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提供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而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为一种庞大的商品堆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将从商品经济开始。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什么是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存在的。那么~什么是自然经济呢, 1(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指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即自给自足的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要素的全部或大部分是在本经济单位内生产的~并直接从本经济单位的总产品中得到补偿或再生产。 第二~自然经济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封建社会以前~由于分工和协作还不发达~小而全的生产方式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联系异常薄弱~生产被封闭在一个个分散的家庭或经济单位内~劳动生产率低下。 第三~自然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生产者为获得供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而生产~奴隶主、封建主对剩余劳动的榨取也受到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的实物形式限制~整个社会生产基本上停留在简单再生产水平上。 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原始社会~是完全的自然经济。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漫长的发展时期~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即使在当今世界~自然经济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一些国家和地区。,图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图, 2(商品经济 那么~作为自然经济对立物的商品经济是什么意思呢,所谓的商品经济~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式~即生产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缝隙中~逐渐产生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式。它的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社会分工的出现 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社会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公社之间的交换提供了条件。由于农业部落和游牧部落各自都需要获得本部落内部不能生产的产品~就开始出现交换。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同时~由于私有制的出现~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发展起来~使产品变成商品~产品的生产变成商品生产。商品生产使商品交换经常化~进而产生了货币~于是就有了商品经济。 由于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交换的产品日益增多~交换的地区范围日益扩大~从而出现了不从事生产只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这就产生了第三次社会分工。商人的出现~缩短了商品的买卖时间~开拓了远方市场~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发展~使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日益发展起来。 当然~我们这里讲的社会分工不仅仅是三次社会大分工~当今社会~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越来越精细。因为有了社会分工~生产者各自生产不同的产品~而他们对产品的需求又是多样的~于是就必须用自己生产出来的某种产品换取他人生产的其他种类的产品~以满足各自对多种消费的需要。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和前提。但有了社会分工~不一定会产生商品经济~如古印度氏族社会已经存在社会分工~但当时并没有出现商品经济。所以~商品经济的产生~还必须有另外的条件。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这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如果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人们共同占有~不存在不同利益要求的利益主体~劳动创造的产品就不存在你我之分~那么~彼此之间就不需要把产品当作商品来交换~商品经济也就不存在。 3(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图示商品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处于简单商品经济发展阶段。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到其发达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刚才我们已经讲过~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为一种庞大的商品堆积~所以~在了解了什么是商品经济以后~我们再来看看资本主义的细胞——商品。 1(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对于这个概念~我们要掌握三点: 第一~商品是有用的~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毫无用处的东西是不能成为 商品的。 第二~商品是劳动产品。举例~如阳光、空气不是商品。 第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举例~如农民自己生产自己吃的粮食不是商品。 ,可以让同学们自己举例,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2 ,1,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要能够交换首先必须是一个有用的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商品的这种有用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如食品可以果腹并提供各种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相机用来拍照~书籍用来阅读~电视用来观看等。,图示商品的使用价值, 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决定物品使用价值的是物的自然属性~如衣服、食品等~其使用价值和社会生产条件无关。在任何社会条件下~物品的使用价值都不会发生变化~都具有相同的使用价值。所以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种商品往往具有多种使用价值。一种物品的多方面的使用价值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该物品属性的认识而逐渐发现的。例如~煤不仅可以提供热量~现在还发现从煤中还可以提炼化学产品。所以~在任何社会~使用价值都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不一样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即是为别人、为社会~而不是为生产者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要通过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来相互满足对方的需要。那么~商品按照什么来交换呢, ,2,交换价值 是商品就必须交换~因而作为商品又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这时~两把斧子就是一只羊的交换价值。在这个交换价值的等式中~羊和石斧的使用价值成为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 质承担者。 那么~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 ,3,价值 回答这个问~我们需要引入另外一个重要概念:价值。 我们现在来看这个问题。第一~很明显~羊和斧子之间的交换~不是在比较它们的使用价值~因为我们在前面讲过~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而不同质的东西是没有办法比较的。如~你能告诉我1公斤和1公里那个长吗,第二~这种量的比例和关系也并非是偶然的~1只羊可能会交换到2把或5把或10把斧子~但不太可能交换到1000把斧子。所以~在1只羊和2把斧子背后~肯定有某种同质的东西~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出两种商品背后同质的东西。 如果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那么商品只剩下一种属性了~即他们都是劳动产品~而劳动产品都要耗费一定的体力和脑力。这种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即人类一般的劳动耗费~凝结在商品中~就形成为商品的价值。,图示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凝结成商品的价值, 作为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无差别的、同质的。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表现了商品生产者互相比较其劳动的关系。所以~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就可以按照这种同质的东西~即价值的大小进行比较了。一只羊和两把斧子相交换~就是因为一只羊和两把斧子凝结了同质等量的人类劳动。 ,4,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其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5(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作为商品两个因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1,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如建房子要建筑工人的劳动~织布要纺织工人的劳动~各种不同的生产劳动都是在特定的形式下进行的~都有不同的生产目的~不同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生产结果。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一过程~是人们以特定的劳动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以适应自身的特定需要的过程。因此~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2,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各种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的商品如布匹、衣服、食品、鞋子等之所以可以按一定量的比例关系互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凝结了这种抽象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成为商品之间在交换中相互比较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矛盾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4,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一~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劳动价值论方面的重大缺陷~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 第二~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论证了具体劳动 创造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价值量 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在商品交换中~生产者之间所重视的是价值的量。 ,1,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商品中凝结的劳动量。 劳动量用什么衡量呢,劳动时间。 但是~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千差万别~生产条件不同~生产同一商品所耗费的实际劳动时间各不相同。商品价值量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吗, 个别劳动时间是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如果商品价值量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那么交换时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现象:如同样的商品~个别劳动时间不同~从而有许多不同的交换价值~这样交换无法顺利进行,再如生产某种商品所花时间越长~商品价值量越大~这样就奖懒罚勤了~这是有悖于常理的。所以~商品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所谓‚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一个大多数的概念。如挖掘煤矿~80%用机器挖掘~20%用手工挖掘~则挖掘煤矿的‚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则是机器挖掘煤矿。而劳动强度和劳动熟练程度则是一个平均的概念。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很重要。因为只有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 私人劳动~才能全部为社会所承认~超过部分的私人劳动不被社会承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被社会更多的承认。它们之间的差额形成超额收入。所以~不同的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差别不同~生产者有亏、有赚、有持平~有的可能破产~有的可以进行扩大再生产~最后形成两极分化。要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就必须采用先进技术~改善管理。在商品经济中~对每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参与者~都要在竞争中取得自己的利益。竞争无所不在。所以~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 所以商品生产者在生产中~必然会尽可能地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图示,注意~这里的劳动生产率~是部门劳动生产率。 ,3,商品价值量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不同的商品~其生产者的劳动的复杂程度是不同的。不同复杂程度的劳动生产的商品在交换中该如何进行比较呢,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是由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所以~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它们的衡量标准是不同的~具有相对性。比如~汽车驾驶员的劳动~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是复杂劳动~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则是简单劳 动。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过去的复杂劳动现在就可能成为简单劳动。比如~一个中学毕业生能胜任的劳动~在我国五、六十年代是比较复杂的劳动~而现在则成为简单劳动了。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从全社会看~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是相对固定的。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的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比如~我国出口一件名贵工艺品的外汇收入要胜于出口几十吨粮食。目前我国生产几十吨粮食要几十个劳动力忙一年~而一件价值连城的象牙雕刻也许只要一位老艺人在一年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可见~一小时象牙雕刻的劳动要比一小时种田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多得多。这主要是因为从事象牙雕刻的复杂劳动包含着比较多的技巧和知识~要掌握这些技巧和知识~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需要花费一定的劳动时间~需要消费一定的物质资料~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和简单劳动相比~复杂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内在商品中凝结了更多的价值。 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地实现的。,图示:二者量的比例关系, 2(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在商品经济中~每个生产者按照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生产~但却使整个社会经济运转起来。是什么在调控社会生产和流通以及各个部门、各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呢,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即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生产者之间要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即商品价格和价值相符合。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 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往往是不一致的。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商品的供求关系是经常变化的~往往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所以~商品价格总是不停地围绕着价值这个轴心上下波动。 ,2,价值规律的作用 一般而言~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的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资源配臵和经济活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变动和价格波动对生产者生产行为的调节~实际上是背后的经济利益关系在起作用。正是通过价格的波动~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着资源在不同部门的配臵~使资源在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的部门中进行流动~实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大体平衡。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并在竞争中获胜~就会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力求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结果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在商品经济中~各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是不同的。一些生产条件好的商品生产者~由于劳动生产率高~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竞争力强~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会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一些生产条件差的生产者~劳动生产率低~商品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竞争力差~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不断亏损~甚至破产。价值规律的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推动力。 价值规律也有消极影响:第一~导致垄断的产生。第二~引起两级分化。第三~自发调节~可能会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所以~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经济是在价值规律和国家主持的社会计划共同调节下运行的。,举例说明~如我国的DVD生产情况,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那么~相应地~它就有两种表现形式~即 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和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不同的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商品的价值如何体现呢,如一筐粮食~一头牛的价值是多少,怎样才能体现出来,它只有通过所交换的商品才能表现出来~这种商品之间相互交换的关系和比例~即为交换价值或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随着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得以产生。 1(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简单价值形式 商品价值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 用等式表示为:1只羊=2把斧子 它反映了原始部落之间偶然发生的交换关系。因为原始部落很少有剩余产品~不可能有经常的交换。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图示, 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增加~用于交换的产品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商品交换关系日益扩大~交换已经不再是偶然的行为~而是经常的活动。 这时~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通过另外一种和它相交换的商品来表现~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和它相交换的不同的商品上。在这一价值形式中~起等价物作用的商品已经不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系列不同的商品。 但是~扩大的价值形式也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和局限性~即每个商品的价值表现系列都是不同的~这说明一切商品还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价值表现~还没有社会公认的共同的等价形式~也就是说~这时还处在直接的物与物交换阶段。商品之间的交换经常受到使用价值形态的限制而发生困难。如:羊的所有者需要茶叶~但是茶叶的所有者不需要羊而需要石斧,羊的所有者和茶叶的所有者交换产品就有了困难。 ,3,一般价值形式 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人们发现可以用自己的产品先去交换一种其他人都乐于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换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于是从商品世界中逐渐分离出一种商品~作为其他所有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这就是一般价值形式。 这时价值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原来的物与物直接交换发展为由一般等价物充当媒介的商品交换。这时~商品之间有了一种可以相互比较的外在形式。人们可以将自己的商品先换成这个一般价值形式~在用这个一般价值形式去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 从总和的价值形式到一般的价值形式体现了价值形式的飞跃。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统一、不固定的。这又严重阻碍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 ,4,货币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由某一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经过长期交换活动的实践~贵金属金和银被用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时~一般价值形式就发展到货币价值形式。货币得以产生。 从一般价值形式发展到货币形式~价值形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不同的只是在货币形式中一般等价物已经固定地由贵金属,黄金或白银,来充当了。 贵金属本来只是普通的商品~由于贵金属金银具有质地均匀、体积小、价值大、便于分割、携带方便、不易腐烂变质、可以长期保存等特点~使它们成为货币最为理想的。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随着货币的产生~商品的交换由以物易物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此后~整个商品世界就分化成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一切商品只要转换成货币~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能得到解决~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所以~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 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在交换中商品不能转换成货币~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就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商品的价值也不能实现。因此~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能否转换为货币~对商品所有者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的过程~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而且说‚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2(货币的职能 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货币的职能逐渐完备起来。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以下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尺度~这是货币的最基本的职能。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即为价格。价值是商品价格的基础~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为什么具有这种职能,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自身没有价值的东西~不能衡量商品的价值。如衡量长度的尺、衡量重量的砝码本身具有长度和重量~才能衡量其他商品的长度和重量。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是劳动~各种商品的价值之所以能互相比较~不是因为有货币~而是因为他们本身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只是因为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一切商品的价值量才必须以货币来衡量。 为了使这一衡量可以直观地表现出来~需要对货币商品加以计量。对货币商品的计量称为价格标准。历史上~最初的货币单位名称同金属重量单位名称一致~如英国曾以1磅重的白银表示1英镑货币单位~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我国的货币单位‚两?等都是价格标准。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有一个特点: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如商店里货架上的价格标签~而不必是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这是货币的又一个基本职能。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使商品的交换脱离了物与物直接交换的阶段~一 切商品的交换都以货币为媒介~表现为商品流通。即W—G—W。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使得商品交换关系分解为买和卖两个过程。因此~它在方便商品交换的同时也可能引起买和卖的脱节~如一个人可以现在买也可以以后买~可以在此处卖~在到别处去买~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使得 商品经济中存在着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简单介绍:货币形式的发展。货币产生之后~货币的具体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货币形式的发展中~大体上经历了非金属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等几个阶段。,图示, ,3,贮藏手段 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的职能就是贮藏手段。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作用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最初~人们出卖商品以后~把暂时不用于购买商品的那部分货币储存起来~以备以后需要购买的时候用。随着货币权力的增大~拥有货币的多少决定人们掌握社会权力的大小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因此人们贮藏货币的欲望越来越强。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贵金属货币或者贵金属条块。贵金属货币在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起的是调节流通中货币供应量的蓄水池的作用。当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时~多余的货币会退出流通而成为贮藏货币。反之则进入流通中~从而保证了流通中的货币量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4,支付手段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购买了商品~没有支付货款,有时偿还债务~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商品流动。货币被作为延期支付和清偿债务的手段时~充当了支付手段的职能。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还被用于缴纳租金、发放工资等。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不仅解决了商品交换中的矛盾~而且可以减少流通中的 货币需要量。因为在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相互抵消的支付不需要现实的货币来支付。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有助于商品生产者克服在商品交换中暂时缺乏现金的困难~从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同时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因为赊购赊销~在商品生产者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连锁的债权、债务的关系。如果在一些关键的债权债务环节发生问题~就会引起整个债权债务关系的混乱~使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扩大。 ,5,世界货币 货币在世界范围内执行上述职能的职能~充当世界市场的一般等价物时的职能就是世界货币~它是随着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以及其他贸易活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货币在执行世界货币职能时~一般为贵金属形态。在现代国际经济中~某些货币币值比较稳定的、经济发达国家的货币—纸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世界货币的作用~如美元和欧元等。 ,6,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与纸币的发行有关。真正的货币应为金银等贵金属~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纸币。纸币是国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它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纸币的发行量应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这样纸币才具有和金属货币同等的购买力~物价就可以保持稳定。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这种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就叫做通货膨胀。 ,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为什么呢, 首先看~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由于社会分工~各个商品生产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联系~他们都是为别人需要、为社会需要而生产~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他们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都是社会劳动,另一方面~私有制度的存在~又把商品生产者分开了~各自独立经营~劳动成为他们的私事~劳动产品也归私人占有。 所以~他们的劳动又具有私人的性质~是私人劳动。 所以~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既是社会劳动~又是私人劳动。在商品生产条件下~私人劳动必须为社会所承认~但私人劳动是不是一定就是社会承认的呢,如一个生产鞋的人~事先并不知道他的生产的鞋的款式、颜色和数量是否被社会所承认~又有多少能被承认。这就构成了矛盾。矛盾怎样解决,即私人劳动怎样取得社会承认呢,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商品交换。交换成功~说明私人劳动被社会承认~交换不成功~说明社会没有承认他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第三~这个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走向。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劳动价值论从其形成到科学化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它形成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那里~但在马克思这里得到科学化和发展。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和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的很多知识点~不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对我国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肯定了古典经济学提出的劳动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源泉这一科学命题~并创造性地提出商品二因素理论。马克思阐述的劳动二重性是对劳动价值学说的创造性发展。马克思区分了创造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从质的方面分析了 价值实体~揭示了价值本质~抽象劳动形成价值。既然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因而商品和商品的交换~反映着价值和价值的交换~也就是劳动和劳动的交换。同时~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阐明了在商品生产中~具体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起着转移原有价值的作用。只有抽象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从而解决了价值形成问题。并为后面的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从后面的分析我们会看到~剩余价值的生产其实就是超过了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2(实践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的本质、价值量的规定、价值形式的发展及货币的产生~价值规律的理论等~都是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揭示。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这些理论对我国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自从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发表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期间~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其主要表现是: ,1,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向其他领域延伸。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经过上升后~比重逐渐减少~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如金融业、教育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高科技产业~如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工程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另一方面~大量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近年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高达70%左右。总之~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导致劳动向其他领域转移和延伸~生产劳动的领域~不仅仅局限在物质生产领域~而且延伸到服务领域和精神文化领域。 ,2,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细化、专业化。一是劳动分化~从而使劳动过程的管理、协调、监督、技术开发等许多职能从直接劳动过程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职业,二是劳动过程的环节增多~链条拉长~从而使生产商品的劳动很难在同一个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完成,三是使劳动过程成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种相对独立的劳动职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同一个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从而使劳动的综合性或整体性大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当年所说的‚总体工人?、‚协作劳动?等概念~就有了更丰富、更普遍、更具体的内容。 ,3,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的创造性、智能化大大加强~劳动正由以体力劳动为主向以脑力劳动为主转变。 第一~科技创新劳动渗透到各种具体劳动以及劳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劳动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如机器人、电脑控制操作等~被广泛应用到劳动过程之中。 第二~脑力劳动的主导作用日益突现。在现代社会总劳动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构比例发生了根本变化~在三大产业中~体力劳动的主导地位正在或已经被科技创新劳动、科学管理劳动、信息劳动、精神文化劳动等所取代。劳动正在从以体能、技能为主逐步向以智能为主转变。 第三~活劳动推动的物化劳动不断增加~集中体现在人均使用的资本量呈倍加的增长趋势。 第四~劳动的知识含量特别是科技含量不断增大~现代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并逐渐转向终身教育。在经济活动中~越来越要求劳动者具有高知识积累、高水平专业技术和熟练的操作能力。 2(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我们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因此~不能再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这实际上是要我们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2,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劳动分工也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与直接生产劳动的分离~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是局限在直接生产工人的认识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从‚总体工人?的角度来认识价值创造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要我们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拓展。 ,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应该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基本观点~同时~要充分跟定一些新的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如科学技术的作用我们是有目共睹的。 ,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是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价值分配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这一部分主要阐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要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认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必须从劳动力成为商品讲起。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是如何成为商品的呢,我们需要分析一下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来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在这个标题里~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资本。其实它并不新~我们一直在接触它~如‚资本主义?里也有这个词汇。那么~到底什么是资本呢,如果现在讲台上放了一万元人民币~它是资本吗, 1(什么是资本, 为了搞清楚什么是资本,资本和货币有什么区别,我们需要来观察两个公式~把这两个公式搞清楚后~对于什么是资本~同学们应该也明白了。,图示, 商品流通公式: W—G—W ,简单商品流通形式, 资本流通公式: G—W—G ,资本流通形式, 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来这两个公式的区别。我们先请同学观察一下~然后告诉我这两个公式有哪些区别,,提问, ,1,两个公式的区别 第一~流通形式不同。主要表现在: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即前者是为了买而卖,先卖后买,~后者是为了卖而买,先买后卖,,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即前者两极都是商品~后者两极都是货币,流通的媒介不同~即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第二~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前者获取使用价值的目的达到了~流通过程就结束了,而后者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这就决定了它的运动是无止境的。 第三~流通目的不同。W—G—W是为了买进使用价值~满足自身需要, G—W—G是为使卖出商品的价值量大于买进商品的价值量~所以完整的流通公式是G—W—G' (G'=G+ΔG ) ~?G即为剩余价值。所以~资本流通的目是要实现价值增殖~即取得剩余价值。 ,2,结论 在商品流通里~货币是交换的媒介~是购买手段~它仍然是货币, 在资本流通里~货币经过流通过程发生了增殖~带来了剩余价值~此时的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所以~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的流通公式G-W-G′表明了资本运动的最根本特点~即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价值增殖~因而可称为资本的总公式。,图示:资本总公式, ,1,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表现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 律的客观要求~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等价交换。那么~也就是说~无论是G—W~还是W—G都必须进行等价交换~商品价值量是不能会增加。但是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却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既要等价交换~又要价值增殖。 ,2,矛盾的解决 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要说明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第一~剩余价值能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首先~等价交换肯定不会产生价值增殖~因为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在货币和商品之间转化。其次~不等价交换呢,从一个人来看~确实有价值增殖产生~但注意了~某个人多得的正好是另一个人失去的~所以~就整个社会的商品价值量来说~一点也没有增加。总之~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字幕,所以~剩余价值是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 第二(离开流通领域剩余价值能不能产生,对这个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离开流通领域后人和商品的关系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人消费这种商品~二是人和商品结合~自己生产。好~第一种情况很简单~消费了商品之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消失了~更不用说价值增殖了。关键是第二种情况~这种情况很像小商品生产者的情况。我们看一下支出~主要是生产资料和劳动~收入是新产品的价值~支出和收入之间有没有差额呢,没有。为什么,新产品的价值有两部分构成~一是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二是生产者自己的劳动形成的新价值。所以支出和收入是没有差额的。通俗点说~就是生产者将自己劳动形成的新价值全部发给了自己~一份付出~一份收获。所以~离开流通领域剩余价值也不能产生。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或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可是价值确实是增殖了~价值增殖究竟是从哪里产生的,我们在回到资本流 通公式~来看看: 会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G上。在这里的货币~充当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其既定的价值量没有变化。 会不会发生在W—G阶段上。在这里商品的价值是已定的~W—G只是使商品从自然的物的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并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价值增殖必然是发生在G—W阶段的W上。在这里的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他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他的使用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至此~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解决了。原来~我们只要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就可以实现价值的增殖了~它就是劳动力。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图片, 劳动力是指存在于人体中的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它才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三,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所以劳动力的价值只能还原为劳动者为了维持自己及家属的生存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可以说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它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劳动者繁衍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者所需要的教育和培训费用。劳动力价值的决定不同于一般商品。在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中~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劳动力的价值是不同的~存在着国别差异。 当然~在一个国家的一定历史时期~劳动力的价值是既定的。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提问:苹果、布使用价值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其他商品,苹果或布,在消费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其价值也同时消失或者转移到其他商品中。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力在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过程中~不仅能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而更为重要的是劳动者的劳动可以创造出新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这部分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可以形成剩余价值。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劳动力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利润或超额利润)。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了现实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并表现了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使所有制关系上升到法的关系的高度~所有制的现实经济形态就具有了法律形态~即所有权范畴。是一种排他性权利~强制地规定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对占有物行使权利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实际利用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 所有制是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 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从历史上看~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都是剥削制度~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 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正因为如此~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在这里~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那么~到底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呢,下面我们主要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作为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物质产品的活动~这是人类社会劳动的共性的一面。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但直接分析价值增殖过程不好理解~所以我们先从一般商品的生产过程开始。 1(一般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以他的具体劳动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与此同时~工人也支出了他的抽象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即把生产过程中所支出的劳动凝结在新产品中。这时~新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预付的价值没有增殖~没有产生剩余价值。这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但这样的生产任何一个资本家也不愿意去进行~因为没有价值增殖。所以~我们再来分析价值的增殖过程。 2(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价值形成过程是如何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呢,我们同样用一个例题来说明。 资本家既然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也就获得了一天劳动力的使用权。所以~他要让工人劳动更长的时间,此例题中是12小时,。如果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可以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原理来分析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是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雇佣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如果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正好等于劳动力的价值~则这个价值形成过程就仅仅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就发生了价值的增殖~这个过程也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再生产劳动力自身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资本家只要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就能获得剩余价值。 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资本的本质 资本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一般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物~如机器、设备、厂房等。它只有在不停的运动中才能够带来价值增殖。资本的另一属性是资本归谁所有~即它的社会属性~体现在一定物上的生产和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正如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所说的那样:‚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第一~划分的依据。为了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必须把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来购买生产资料,一部分用来购买劳动力。马克思根据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两个部分。 第二~划分的内容。其中~不变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这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只是随着生产资料的消耗将其原有的价值借助于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而转移到新的产品当中去~没有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可变资本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自身的价值~而且创造出一个超过自身价值的余额~即剩余价值~使资本价值发生了增殖。 第三~意义。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首先~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剩余价值不是由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创造的~而是由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部分创造的。所以~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其次~这种区分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这种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如果用m表示剩余价值~用v表示可变资本~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那么~剩余价值率的公式就是:m′=m/v。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m′=剩余劳动,必 要劳动。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举例图示, 这种方法一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主要使用~它对技术要求不高~主要是压缩工人的其它时间来提高剩余价值率。在英国~在从14世纪到18世纪中叶这段期间~政府就曾经颁布过各种劳工法令~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日。在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叶~资本家依然强迫工人每日劳动12、14、16个小时~有的时候甚至达到18个小时以上。 然而~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是有其限制的。工作日的长度要受到劳动者生理因素和社会道德因素的制约。正是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产生了雇佣工人为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经过长期的斗争~在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等地的工人大罢工中提出了8小时工作日的要求。,图片数张,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方面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受到了工人越来越强烈的反对~另一方面~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所能提高的剩余价值率还是有限的。所以~资本家在生产力发展起来之后~就开始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出的剩余价值。,举例说明, 从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似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要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好很多~稍微缩短一点必要劳动时间~就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率的大幅度提高~并且还可以没有限制的提高剩余价值率。但是注意~这是理论上的~实际中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必须注意一下两点: 1,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图示,, 我们先来从后往前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减少必要劳动时间~那么~怎样减少必要劳动时间呢?我们知道~必要劳动时间是用于再生产劳动力自身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而生活资料的价值又是由生产生活资料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要缩短工人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缩短生产生活资料所必要的劳动时间。而生产生活资料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的缩短~依赖于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好~这是反推~我们正过来~就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社会劳动生产率又是如何提高的呢, ,2,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并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是要通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而获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但是~个别资本不可能长久地、稳定地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所有的资本所有者都想得到超额剩余价值~都在激烈地竞争。一个资本所有者采用了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多赚了钱~得到了超额剩余价值~其它的资本所有者都会如法炮制~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所有的资本所有者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造成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而使得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于是超额剩余价值不见了。但由于商品的社会价值降低了~劳动力价值也就随之而降低了~所有的资本所有者又都得到了相同的、却比过去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有人说~当今社会~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臵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因此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对这种观点~应当如何认识,,字幕, 问题解析: 第一~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不会创造一个价值原子。 因为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相关图片、图示, 第二~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在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这意味着创造剩余价值的场地从台前换到了幕后~但主体没有变~依然是工人~是在社会分工链条中各个环节劳动的‚总体工人?。,相关图片、图示, 第三~‚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相关图片、图示, 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全体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 结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资本积累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资本积累是为了再生产。什么是再生产呢,在任何社会中~人们都不能停止消费~同样也不能停止生产。所以~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必须周而复始、不断更新。这种周而复始、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 再生产按其规模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在其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过程。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的再生产过程。扩大再生产有外延与内含两种形式。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指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内含的扩大再生产是以技术进步为前提~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但我们先从简单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就可以消除仅从一次孤立的生产过程来考察而产生的一些假象~可以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举例简单再生产, 从简单再生产我们可以看出:即使资本家最初的资本不是依靠剥削劳动者来的~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也会完全变成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 2(扩大再生产 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资本家垫支的资本部分需要经过一段时期后~才变成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而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资本家新增加的资本从一开始就是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是剥削雇佣工人的结果。 3(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含义: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所以~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2,原因: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必然性在于:第一~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在推动。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每一个资本家为了获得比其他的资本家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外~就必须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要求扩大资本的规模。第二~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外部强制。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大企业在生产、销售和融资方面比小企业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为了提高在竞争中的地位~免遭被淘汰的命运~就不得不进行资本积累。 ,3,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4,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积累基金的比重越高~资本积累越多。 在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比例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积累的数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从而一切能够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的数量。这些因素有: 第一~对劳动力的使用程度。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期主要采用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等加重对劳动力使用程度的方法~促进资本积累。 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也会降低~所以~资本家取得的剩余价值会更大。同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价值降低~同样的资本可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扩大再生产~取得更多的价值。 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所用资本指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全部劳动资料的价值。所费资本指每次在生产过程中耗费掉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劳动资料的价值。由于有一部分劳动资料的价值是逐步转移的~因此在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就有一个差额。资本家可以把损耗作为折旧基金提取出来用于资本积累。 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小。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在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比例不变的情况下~预付资本量越大~剩余价值就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就越大。 ,5,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其表现是:生产资料的使用社会化了~生产过程成为许多人协同进行的社会化的大生产,各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加强,社会分工不断扩大~生产的范围从一个企业扩展到一个国家~甚至扩展到全球~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密切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 按照资本家个人的意愿来进行,生产出来的产品完全由资本家所占有~并按照他们的私利来进行交换和分配。这样~在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4(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的影响 ,1,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 在资本主义企业内部~资本家投入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自然形式上看~总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着一定比例~这个比例取决于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愈高~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就愈多,生产技术水平愈低~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也就愈少。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在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生产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存在着不断提高的趋势~即不变资本的比例越来越大~可变资本的比例越来越小。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导致技术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劳动者的劳动力大幅度提高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资本所有者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资本所有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尤其是为了取得超额剩余价值~总是想尽一切方法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也就是降低v在整个资本中的比重~因而也就必然提高了c与v的比例。也就是出现了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在这里主要强调了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它的条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即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 采用先进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工人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和由此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得在社会资本总额中用于可变资本的数量会相对减少。与此相应地~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少了。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绝对地增加了:首先是女工和童工在生产中的使用,然后是破产农民的加入,还有破产的中小资本家的加入。结果~相对于资本增值对劳动力的需求而言~劳动力日益成为过剩的了。这就是相对人口过剩规律。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相对过剩人口基本上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流动的过剩人口~第二种是潜伏的过剩人口~第三种是停滞的过剩人口。相对人口过剩规律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它既是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结果~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一规律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发展和加重对在业工人剥削的需要。所以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存在的失业人口称为产业后备军。 ,4,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而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而实现的。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大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 第一~资本积聚不仅增大个别资本总额~还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而资本集中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与组合~并不增加社会资本总额。 第二~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它的增长速度是受制约的~增长起来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不会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它可以是单个资本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如组织股份公司等。它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集中大量的资本~建立起现代大生产。为此~马克思曾风趣地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 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经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资本集中~特别是以股份公司形式来实现的资本集中~日益成为扩大个别资本规模的主要形式。,图示:马克思关于股份公司的话语,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第一~资本积聚使单个资本规模扩大~它们可以利用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打败中小资本~从而加快资本集中的速度。第二~资本集中使资本规模迅速扩大~这为采用先进技术创造条件~使资本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加快了资本积聚。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要深刻认识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除了考察资本的生产~还必须考察资本的流通。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流通过程中~首先详尽地分析了个别资本的运动~即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揭示了资本循环周转规律。在对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也进行了深入分析~阐明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性~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所包含的对抗性矛盾。 1(产业资本的循环 ,1,资本循环的概念 产业资本是指投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如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图示, 资本的本质在于运动~只有在不断运动中资本才能获得增殖。而资本的循环~就是资本运动的典型形式。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2,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从产业资本这一循环运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要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这三个阶段。,图示三个阶段和公式, 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生产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资本家以商品购买者的身份到市场上去~购买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产业资本循环的生产阶段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进行剩余价值生产的阶 段。这一阶段~资本家使用购买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在生产中~劳动者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新商品。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 售卖阶段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产业资本从生产领域重又回到流通领域~资本执行着商品资本的职能~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阶段。经过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资本家既收回了最初预付的资本~同时也实现了在生产阶段新创造的价值。因此~这一阶段既是第一个循环的终点~又是第二个循环的起点。,用框图图表的形式表述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通过以上对产业资本全部循环运动的考察~可以看出~产业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三种职能形态~实现了价值增殖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资产资本循环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它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3,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第一~必须保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空间上的按比例同时并存性。 资本家为了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必须根据生产中的要求~按比例地把全部资本分成三部分~使它们分别处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只有这样~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才不会中断~才能使资本不断地依次更替~反复地循环下去。 第二~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这就是说~每一种职能资本~都必须同时连续不断地通过三个阶段~依次变换它们采取的职能形式~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如果某一循环形式上的资本~在任何一个阶段上发生停顿~都会使整个资本的循环发生中断或停滞。 继起性决定于并存性,并存是继起的结果。没有并存性就不可能有继起性~而没有继起性也就不可能保持并存性。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之间的并 存性和继起性~实际上就是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不断地进行下去。 2(资本周转 资本循环主要考察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而资本周转主要考察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1,概念 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考察资本周转则着眼于资本周转的速度~分析有哪些因素影响资本周转的快慢~以及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2,资本的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可以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两个方面来表示。 资本的周转时间是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产业资本循环一次需要的时间。 由于资本循环一次需要经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所以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 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处于生产领域的时间。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劳动时间~即劳动者为生产某种产品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制造的全部时间。劳动时间在生产时间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时间的主要构成部分。劳动时间的长短首先取决于不同生产部门所生产的产品的性质和特点~如纺纱的劳动和造船的劳动。其次取决于企业的技术水平。劳动时间与之成反向关系。 第二~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劳动过程全部地或者局部地中断~而生产过程继续进行。例如农作物、树木的自然生产时间~酿酒生产的发酵时间以及制陶生产的干燥时间等等。 第三~生产资料储备时间以及正常的停工时间。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任何企业都需要有一定的原材料储备。这时~尽管原材料未被使用~但是作为资本形态已经进入生产领域。生产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产品的性质和特点。 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处于流通领域的时间。 所以~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购买时间是指用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要素的时间。销售时间是指把包括剩余价值在内的商品出售给购买者的时间。 流通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市场的供求状况和产地与市场之间距离的远近~交通、通讯和运输条件的方便程度。对流通时间影响最大的是销售时间。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资本周转的次数~其计算公式是: n(周转次数)=U,1年的时间,/u(周转时间)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假定~有甲乙两个企业~甲企业资本周转时间为3个月~那么它一年可周转4次,乙企业资本周转时间为一年~它一年只能周转一次。可见~资本的周转次数与周转时间成反比。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越短~一年内周转次数就越多~资本周转速度也就越快,反之~资本周转时间越长~一年内周转次数就越少~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慢。 ,3,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另一重要因素即生产资本的构成~也就是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图片, 按照生产资本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马克思把它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其中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厂房、机器设备等在实物形态上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中~并多次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它们的价值则随着在物质形态上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例如~一台机器的价值是10万元~使用期限为10年。这样它每年只有1万元的资本价值被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而逐 渐收回。资本家可以将转移到新产品中的1万元的固定资本价值从销售商品收入中提取出来~并积累起来~以备十年以后该机器更新的需要。当然~如果企业使用的机器是10台时~资本的所有者完全可以及时更新之~从而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 流动资本是以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和转化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生产资本中的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的实物形态在一次生产过程中~会发生形态变化或被消耗掉~其价值也就随之一次性全部地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并随着产品的销售一次全部收回。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部分~尽管其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再生产出来的~不同于原材料价值的转移。但是~在资本的投入和收回方式上与原材料的价值则是相同的~因而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与原材料统称之为流动资本。 资本的周转速度首先与固定资本比重,反向关系,和流动资本的比重,正向关系,有关,在比重一定时~则取决于它们各自的周转速度。 为了比较这两种划分~可以表示如下: 第一~划分的依据不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依据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来划分的,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照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来划分的。 第二~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中的厂房、机器设备等属于固定资本~而不变资本中的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则属于流动资本。 第三~划分的目的不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证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研究资本的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 ,1,社会资本 相互联系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形成为社会资本~也称社会总资本。 在社会资本运动中~则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既包括与生 产消费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生活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因为从社会资本运动来看~资本家和工人用货币购买个人生活消费品的过程~也就是经营消费品生产的资本家销售生活消费品的过程~即把他们的商品资本转变为货币资本的过程。这个过程成为社会资本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既然社会资本的运动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生活消费两个方面~因此考察社会资本的运动就应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 所谓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出的全部物质产品的总和。所以社会总产品~既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消费的生活资料。 ,2,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的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取得剩余价值,卖的出去,,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的替换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即资本家如何在社会总产品中购买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及资本家和工人如何在社会总产品中购买到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的问题,买的回来,。只有解决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所生产的总产品的供给与社会对产品的需求正好平衡~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才能顺利地进行。 ,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方面看~社会总产品包含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因此~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可以表示为c+v+m。 马克思把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用?表示,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用?表示。 ,4,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举例说明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 v + m ) = ?c 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更要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上述比例不只是总量上的比例~还是结构上的比例。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当长时期内~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所决定~两大部类的生产都是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自发进行的~具有很严重的盲目性~两大部类生产在规模上和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和脱节状态~表现为生产过剩~以至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难以顺利进行~最严重的就是引发经济危机。 ,五,工资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1(工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从现象上看~劳资关系与其他商品关系一样~按照自由平等的原则在进行~工人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劳动一天得一天的工资~劳动一个月得一个月的报酬~似乎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回报。这是一种假象。 ,1,劳动力是商品~劳动不是商品 要认清这个假象~就要弄清楚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工人提供劳动力获得的收入采取了货币工资的形式。由于工资的支付方式是在工人提供劳动之后、工资的数量与劳动者劳动时间的长短之间的联系和劳动力与资本之间交换的特点~使得工人获得的工资被认为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要正确地理解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必须科学地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我们说~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只能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也没有价值。这是因为~第一~如果工人与资本相交换的是自己的劳动~那么劳动要能够在交换之前就已经存在。可是~资本在市场上与工人的劳动力交换时~工人的劳动还没有开始~所以工人不可能有劳动与资本相交换。如果工人有劳动可以与资本相交换~那么他必须拥有劳动的凝结物~即商品~但是这时工人正因为没有商品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换~才不得不向别人提供自己的劳动力。所以~这时工人用于交换的只能是属于他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则劳动的价值的决定就成了同义反复。第三~说劳动是商品将否定价值规律或资本价值增殖的规律。因为~如果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交换是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则按照价值规律实行等价交换的要求~资本家应该支付工人全部劳动的等价~这将否定资本价值的增殖规律,反之如果资本家在等价交换中获得了价值的增殖~即剩余价值~则会否定价值规律的要求。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只能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可能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但当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时~却掩盖了雇佣工人劳动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区别~抹杀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造成了工人已经得到了他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假象。 ,3,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计时工资、计件工资、血汗工资制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利润是什么, ‚惟利是图?、‚一本万利?—这都是资本家最希望的得到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直接目的是榨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利润对于资本家的重要性~可以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评论家季刊》的一段话看得清清楚楚:‚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 是证明。?,字幕, 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并不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而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资本带来的~即由c+v这个成本价格带来的。所以~剩余价值被资本家看作是成本价格以上的增加额。更进一步~剩余价值被资本家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当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部分。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利润便不同于剩余价值了。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哪一部分资本的产物。把它作为可变资本的产物时就是剩余价值,而看成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是利润。 ,2,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由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相应地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所用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P′=m/(c+v)。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 1,内容不同,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前者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剥削率,~而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或能赚多少钱,赚钱率,二者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 2,数量大小不同~预付总资本总是大于可变资本的~所以利润率在数量上要小于剩余价值率。 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各个不同的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每个部门以平均数计)~它们的利润率也就不同。那些投在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或周转速度较快的部门中的资本~在同一时间内获得的剩余价值多~利润率就较高,相反那些投在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或周转速度较慢部门中的资本~同一时间内获得的剩余价值较少~利润率便较低。投入等量的资本获得不等量的 利润。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资本的本性要求~既然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资本家无论投资于哪一个生产部门~都要求相等的利润率。这就要求实现利润的平均化。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由于存在差别利润率~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产品的生产和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率升降~使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率~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4(价值分配的结果之一: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 是指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职能资本。它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发挥作用的商品资本。商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G-W-G,,~即专门销售商品~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职能。 ,2,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从事商业活动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且也要与投向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同样~按照平均利润率得到平均利润。这是社会经济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如果资本家投入商业活动的资本得到的商业利润低于其他社会经济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商业资本家就会把资本转移到其它经济部门去,如果投资于商业获得的利润率高于平均利润率~一些其他经济部门的资本家就会把资本转移到商业部门来。竞争的结果~使商业利润率大体保持在平均利润率的水平。这时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可以表示为: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本+商业资本,。 从表面上看~商业利润获得的具体方法是通过商品的买卖差价。产业资本家用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批发价格把商品批发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相当于商品生产价格的零售价格将商品卖给消费者。商业资本家好像是从所经营的 商品的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的差额中取得了商业利润。但是~在事实上~商业利润则是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商业资本家是通过商业店员的劳动来获得商业利润的。 5(剩余价值分配的结果之二:利息 ,1,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是指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等是职能资本家)借贷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部分~是货币资本的独立形式。借贷资本主要来源于产业资本循环和周转中产生的大量暂时闲臵的货币资本。拥有闲臵货币资本的资本家把这些闲臵资本贷给急需货币的资本家使用~这样~在资本家之间就发生了借贷关系~货币资本转化为借贷资本。 ,2,利息 借贷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利息收入。那么利息是什么、是从哪儿来的呢, 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支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就是利息。 借贷资本家贷出货币资本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一定的报酬~借入和使用货币资本的职能资本家~到期必须连本带息偿还给货币资本所有者。所以~职能资本家的平均利润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利润~一部分是作为使用借贷资本的报酬~即利息。,图示, 所以利息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借贷资本家也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分割。 ,3,利息率的大小 职能资本家支付给借贷资本家利息的多少~一般用利息率的高低来表示。利息率是指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率。即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即我们叫的‚利率?。 利率的大小如何确定呢,很明显~职能资本家用借来的货币资本进行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活动~在获得平均利润之后~不可能全部转让给借贷资本家。而借贷资本家也不可能分文不收。所以~利息率存在着一定的界限:0,利息率,平均 利润率。利息率在这个范围内波动。 那么~我们看到各国各地区的利率水平并不完全一样~也就是说~在这个范围之内~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 第一~平均利润率的高低, 第二~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第三~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 第四~其他因素~如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等。 ,对上述影响因素分别举例说明, 6(剩余价值分配的结果之三:银行利润 货币资本的借贷关系主要是通过银行来进行的。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充当货币资本借贷关系中介的企业。 银行所支配的资本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自有资本~即银行资本家为了开办银行而自己投入的资本。另一部分是借入资本~即银行资本家在银行的存款业务中所吸收的客户存款。后者占银行资本的绝大部分。 在表面上~银行利润是由职能资本家的贷款利息和银行吸收存款的利息之间的差额构成的。一般而言~贷款利息率高于存款利息率。银行在取得存贷款利息的差额和其它业务收入后~扣除银行的各种业务费用~便形成为银行利润。从分析中可以看出:银行利润主要来自于向职能资本家发放贷款所获得的利息收入~而利息是使用银行借贷资本的职能资本家得到的剩余价值,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所以~银行利润的来源仍然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银行利润率=银行利润/银行自由资本~银行利润率在大小上要相当于平均利润率。因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资本家在经营货币资本中~如果得不到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利润~他就会将资本转移到其它部门。正是这种竞争的结果~使得银行资本家得到按银行自有资本计算的平均利润。 7(剩余价值分割之四: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经营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 其土地所有权取得的一种收人~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不同~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是指由于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而交纳的地租。是由于优等土地和中等土地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劣等地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形成的农业超额利润。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分为两种形态:级差地租?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造成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绝对地租的实质是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部分超额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六,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3(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这些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形式。如果撇开制度因素~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 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巨大生产力~它的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生产的社会化。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表现在:第一~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第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第三~生产产品的社会化。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整个社会分工和各个企业内部的分工~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日益专门化~各个生产部门、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密切联系~整个社会经济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相互依赖,紧密衔接。 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社会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对社会生产实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按照劳动者的利益分配社会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地调节~使生产、交换、分配的方式符合生产力的本性~使各个生产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协调起来~使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地进行。 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服从于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狭隘利益~广大劳动者处于被剥削、受压迫的无权地位。这就不能不使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占有的资本主义私人性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一开始就具有对抗性~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尖锐起来。 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也必然使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种矛盾激化起来。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在资本运行过程中~自1825年资本主义第一次爆发经济危机以来~每隔若干年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扰乱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进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存在、激化和集中暴露的证明。 1(经济危机的表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过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在危机期间~大量商品卖不出去或被人为地毁弃,企业破产、倒闭~生产急剧下降,大批工人失业,信用关系遭到破坏,整个社会经济陷于一片混乱之中。这种危机的状况往往要持续数月乃至一年或更长时间才能缓解。然而过不了多久~这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又会重演。,视频资料:1929年经济危机, 2(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尽管经济危机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生产过剩是最基本的、共同的现象~其他经济上的混乱现象都是由生产过剩引起的。但是~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或实际购买力而显得过剩。所以~一方面~商品大量积压~卖不出去~甚至被销毁,另一方面~大批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缺衣少食。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的。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在资本运行过程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要改进生产技术、完善劳动组织和经营管理~使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具有相当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但是~由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个别资本家并不能准确地了解市场信息~只是根据自己的私利和对市场的估计来决定和指挥企业的生产~因而必然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自发性和盲目性之中。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 的破坏~当这种比例关系失调发展到十分严重程度~引起大量商品过剩~就会导致经济危机。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受剩余价值绝对规律和资本主义竞争规律作用的支配~资本家会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此相适应~也要求市场的扩大。但是~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广大人民群众陷入失业和半失业的贫困之中。与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相比~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严重对立。当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市场上的大量商品就找不到销路~就会出现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导致经济危机。 3(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即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一次的周而复始现象。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供求矛盾得到缓解~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但由于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会重新激化~导致经济危机的再一次爆发。 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的爆发~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周期。它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既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往往在经济呈现最繁荣现象时爆发。危机过后是萧条阶段~整个经济生活呈现一片萧条停滞景象。萧条持续一段时间后~市场状况有所好转~经济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当社会生产和流通能够复苏到赶上或超过经济危机以前的最高点时~复苏阶段便进入高涨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的高涨只是暂时的~新的高涨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当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就会再次爆发~资本主义再生产就会进入下一个周期。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实现其阶级专政的统治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包括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法律制度等等。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它包括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伦理思想、宗教思想等各种观念形式~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为错综复杂的巨大精神网络。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的经济及政治特点~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从思想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我们要全面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必须进一步剖析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根据。和其他国家一样~资本主义国家职能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1(对内进行政治统治 即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手中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 2(对内的社会管理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还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即国家要运用各种权力和资源对包括邮政、铁路、水利、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进行公共管理~有很多经验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可以借鉴。 3(对外职能 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国际交往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如资本主义国家要承担起保卫本国领土和主权完整、抵御外来侵略的任务。又如为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获取新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不惜发动对他国或地区的战争。 4(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义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相比~显然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一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阶级统治的国家~所以仍然会存在一个阶段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 ,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1(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分权制衡?、‚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思想~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国家在不危及资本主义国家安全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民众以一定的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迁徙等权利和自由。 资本主义法制也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资本主义法制是与资本主义民主结合在一起的。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建设法制、实行法治的法律基础。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是在几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一~基本原则是私有制原则。私有制原则是整个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支柱~‚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资产阶级最强烈要求保障的权利。第二~‚主权在民?的原则。这里的‚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主要是指由选民每隔数年进行一次议会或总统选举或公民投票~以决定谁来统治、管理国家的政治形式。但是~这种民主形式并未改变国家权力实际上是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在资产阶级手中。第三~分权与制衡原则。强调立法、行政、司法是三种不同的、相互制约的政治活动方式~必须由不同的人组成的机关分别行使其职能。美国宪法是对分权与制衡原则表述得最为典型的宪法,第四~人权原则。强调‚自由的和自主的个人?具有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 2(政权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所谓权力制衡~就是指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之间的互相制约~彼此平衡。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分权制对于保证国家能代表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保证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有效的全面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又是非常有限的。它使资产阶级政府行动迟缓~权力分散~威望不高。因此~当内外危机发生时~资产阶级就会抛弃这种形式~转而采取‚内阁专权?或行政首脑独裁的形式~使资产阶级国家权力能够迅速而集中地采取行动。 (选举制度 3 普选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用所谓普遍、平等和秘密的原则~选举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选举制度。普选制名义上是资本主义国家公民参政中的公民选举权的体现~似乎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所谓公民参政的一种形式~但是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保持自己政权的一种手段。资本主义国家所规定的选民和候选人资格~选区的划分与选票计算制度~以及竞选运动的过程~都十分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特别是竞选运动~资产阶级各政党为了能够达到自己上台执政的政治目的~都会全力以赴~采取游说、利益诱导、暴力胁迫、宣传等方式拉选票~力求赢得选举胜利。选举实际上是少数人包办~多数人观望,有钱人的游戏~‚美元的民主?,往往是闹剧~又是丑剧。一些资产阶级学者把竞选运动吹捧为‚民主的橱窗?~但是我们透过这个窗口看到的却是西方国家选举闹剧中的金钱政治、政党操纵以及政治道德的堕落。 4(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为达到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政党往往围绕着政权开展活动~形成一定的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这就是所谓政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采取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等各种不同形式~其中以两党制影响较大。两党制是由阶级本质相同的两个主要的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的制度~它表现为一党执政时~另一个党就成为反对党~自由地对执政党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攻击~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执政党起牵制和监督的作用。但是~无论两个党之间进行怎样的斗争~维护的都是 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资本主义的制度~它们‚不是靠把政权经常保存在同样一些手中而使自己永存下去的~而是采用这样的办法:它轮流地使政权从一只手中放下~又立刻被另一只手抓住。?它们都是以资产阶级作后台~从根本上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 5(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评价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维护自身利益和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政治成果。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这种进步作用表现在: 第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曾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第二~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人们摆脱了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的分封割据状态、等级压迫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因而使人民群众享有了比在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更多的社会政治自由。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获得了更有利的条件、更广阔的空间~因而历史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第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这对于社会进步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也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直接理论依据。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的经济及政治特点~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从思想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一,形成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在封建社会内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产物。 14、15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以人为本~反对神权统治,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束缚,树立理性权威~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文化和世界观。,图片、视频:文艺复兴, 17、18世纪~资本主义在封建专制制度的躯壳中迅速成长起来。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与自己的阶级要求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形成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观念~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图片:民主、自由、平等、博爱, ,二,内容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伦理、理事会、文学、宗教等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学说或意识形态都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 ,三,评价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有些是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如经济学中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这些理论对于促进社会进步~丰富文化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这些理论我们也可以借鉴。 ,2,我们要看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局限性。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它们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服务。所以意识形态都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阅读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7(曾璧钧:《政治经济学新编》~中国物质出版社2002年版。 8(逄锦聚:《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七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
本文档为【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