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怎样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怎样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017-10-14 20页 doc 41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9254

暂无简介

举报
怎样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怎样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怎样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思考问题时有一个概念常常被人们提及,它就是——逻辑。 那么,什么是逻辑呢, “逻辑”,或称为“理则”。源自古典希腊语 λ?γος (logos),最初的意思有词语、思想、概念、论点、推理之意。1902年严复译《穆勒名学》,将其意译为“名学”,音译为“逻辑”;日语则译为“论理学”。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逻辑的涵义是思维的规律或客观的规律性,逻辑学被定义为研究思维形式和规律的科学。 从本质来看,逻辑更像是由“道理”构成的系统结构。所谓合乎逻辑就是指没有破坏“道理”的系统结构,不合...
怎样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怎样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怎样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思考问题时有一个概念常常被人们提及,它就是——逻辑。 那么,什么是逻辑呢, “逻辑”,或称为“理则”。源自古典希腊语 λ?γος (logos),最初的意思有词语、思想、概念、论点、推理之意。1902年严复译《穆勒名学》,将其意译为“名学”,音译为“逻辑”;日语则译为“论理学”。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逻辑的涵义是思维的规律或客观的规律性,逻辑学被定义为研究思维形式和规律的科学。 从本质来看,逻辑更像是由“道理”构成的系统结构。所谓合乎逻辑就是指没有破坏“道理”的系统结构,不合乎逻辑就是破坏了“道理”的系统结构。为了更全面准确的把握“逻辑”的本质,下面我们来探讨几个重要的概念。 客观逻辑与主观逻辑 如果我们把逻辑视为“道理”的系统结构,那么它就可以衍生出两大逻辑领域:一是客观自然所遵循的“道理”(客观逻辑);二是主观思维所遵循的“道理”(主观逻辑)。由于主观思维是建立在人的大脑物质基础之上的,而人既是自然环境中的一员,同时又是自然的进化产物,所以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是相交的两个圆,它们的“道理”有重叠部分,也有各自不同之处。 假如婴儿诞生后有两个脑袋,在我们看来是不合逻辑的事情,因为按照正常的基因信息系统“制造”的人只有一个大脑,婴儿有两个大 脑是不正常的,这破坏了造物主对人体系统结构的“道理”界定。 假如思维活动中有人告诉你“白马非马”,你会感觉这是不合逻辑的结论,因为按照正常的主观感知白马也是马的一种,说白马非马破坏了人们主观思维中对概念系统结构的“道理”界定。 通过上述两个假设我们可以看出,逻辑实质上就是一种“道理”法则的体现,人们认为有理或合理的事情、行为、过程、结论等就视为是逻辑的,否则就视为是非逻辑的。 那么,“道理”法则又是由谁来规定的呢, 过去人们把神、造物主、天之道来作为“道理”法则的制定者,现代的人们则不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个“道理”法则的制定者,而将“道理”法则视为自然规律、客观存在的体现。今天,人们习惯于将客观世界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律性视为客观逻辑法则,将主观思维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律性视为主观逻辑法则。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对“道理”法则的认识是一个渐进发展过程,即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或人类思维层次的提升将有更高级的客观逻辑或主观逻辑被发现或被创造出来。 比如,当科学基因技术制造出狮身人面、人头马身的怪物时,人类就需要创造更高级的逻辑法则去证明它存在的合理性,因为按照旧的客观逻辑规则来讲,在自然进化的道路上这些是不可能出现的物种,是不合逻辑的生命。在人类的初级阶段,主观逻辑需要遵循客观逻辑,而当人类成为可以“随心所欲”的造物主,像传说中的神一样为万物制定“道理”法则时,主观逻辑就开始有能力为大自然“制 订”新的客观逻辑法则。 不过,从宏观来看,完整的逻辑体系是由宇宙万事万物的“道理”构成的一个庞大深邃的网络系统,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都受无数根线的制约,这些节点就是每个事物的本质,而这些线就是界定和限制事物本质的“道理”法则。局部的“道理”法则虽然可以被人为改变或破坏的,但在更宏观的尺度上,人类仍然是受整个逻辑系统制约和限定的,任何妄图超越或挑战宏观逻辑系统的行为必然会受到“天之道”的惩罚,“人之理”抛弃,最终结果就是死亡或者失败 推理逻辑与创新逻辑 在中古时期,逻辑的研究就已经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据已知的材料记载,公元前有关逻辑学的研究有三大流派,它们分别是:印度的因明学;中国的墨家与名家;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创建的形式逻辑。遗憾的是,前两大学派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湮没,唯有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形式逻辑被不断发扬光大,流传至今,成为现代逻辑学的基础。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以及它所创立的形式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被恩格斯誉为世界上“最博学的人”。他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他的思想曾经统治过全欧洲。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 重要分支学科。他建立了第一个逻辑系统,即三段论理论。其论述形式逻辑的代表作有《形而上学》和《工具论》。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 形式逻辑学被认为是研究演绎推理及其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于词项和命题形式的逻辑性质的研究、思维结构的研究与必然推出的研究,它提供检验有效的推理和非有效推理的。它总结了人类思维的经验教训,以保持思维的确定性为核心,用一系列规则、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要工具,是人类认知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出现思维方法。 继亚里士多德之后,麦加拉-斯多阿学派逻辑揭示出命题联结词的一些重要性质,发现了若干与命题联结词有关的推理形式和规律,发展了演绎法。而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伊壁鸠鲁则认为归纳法是唯一科学的方法。中世纪的一些逻辑学家,发展和丰富了形式逻辑学。到了近代,培根和约翰•缪勒则进一步发展了归纳法。 今天,人们所见到的形式逻辑学主要是研究推理思维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整合包含了演绎法和归纳法两大思维工具。由于形式逻辑的研究核心是“推理思维”,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将形式逻辑等同于推理逻辑。 关于形式逻辑学并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在这里之所以要详细介绍逻辑学的发展源头是想揭示逻辑学在创建之初存在的一个巨大缺陷。 从逻辑的归属上来看,推理是主观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推理逻辑属于主观逻辑的范畴,当然由于绝大多数的推理思维活动对象是客观自然,所以推理逻辑又需要在一定客观逻辑限定内“舞蹈”,这样推理思维活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现代思维科学的发展让人们认识到,创新也是主观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而且创新也遵循一定的客观自然规律和主观思维规律的,那么创新思维活动是否存在着自己的创新逻辑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推理逻辑是否能包含创新逻辑。 在形式逻辑学中演绎法和归纳法的功效主要体现在在观察、分析、决策领域。 演绎法:大前提产生小结论。男人都是好色的,你是男人,所以你是好色的(必然率) 归纳法:小前提产生大结论。100只鹅是白色的,可能所有的鹅是白色的。(或然率) 从形式逻辑的作用来看,它对创新思维活动有理清思路的辅助作用,但不具备主体作用。它可以对创新思维的最终结果作修饰和整理,不过从整个创新思维过程而言,人们无法靠三段论推理出一个绝妙的创意,形式逻辑不会告诉人们电灯的灵感是如何突然在头脑中“蹦”出来的,它只能规范修饰这个创意使之更完善规范。 创新的逻辑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能够激发创意灵感的思维规则~ 从这一点来看,形式逻辑显然不具备这一功能。所以,我们可以推断:以跳跃联想、发散思考为主要形式的创新思维与以因果联想、 收敛思考为主要形式的推理思维遵循着两套截然不同的逻辑体系。 显然,逻辑学在诞生之初是带着巨大的残缺降临于世,以“推理思维”为研究主体的推理逻辑学本应有一个双胞胎弟弟,但却迟迟未降生,从这个角度来讲,形式逻辑学一直缺少自己的另一半。遗憾的是,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却仍未看到以“创新思维”为研究主体的创新逻辑学诞生。传统的逻辑学家们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旧体系的细化与修饰上,却没有人想到低头关注一下逻辑学大厦的地基是否有问题。 源于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形式逻辑就像是古代的炼金术,而不是现代的化学学科。它虽然是源头,包含了许多真知灼见,但却不是终点,没有构成完整的逻辑学体系。纵观科学发展史,任何学科的进化都是靠不断的自我否定来获得新生,逻辑学也不例外。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对创新逻辑学的一些构想,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有志之士对这个课题的兴趣和研究,共同来完善逻辑学的结构体系。 我个人认为完整的新逻辑学的结构体系就像是太极模式,它包含了阴阳两部分: 1)以推理思维,推理逻辑为代表的“阴”。 2)以创新思维,创新逻辑为代表的“阳”。 在新逻辑学体系中有两条基本规律——收敛律和发散律。 1)收敛律:归纳法和演绎法遵循的根本法则(适用观察,分析——以是非为评价体系) 2)发散律:多维法和跳跃法遵循的根本法则(适用设计,创新—— 以优劣为评价体系) 关于发散律的界定可以用三条规则来说明: 规则1:创意的结果维度越多,越不重叠包容越好,即发散面越广越好。(多维法) 规则2:创意的结果越远离前提,联系越不紧密越好,即发散点越远越好。(跳跃法) 规则3:当规则2优于规则1,跳跃法得到的是必然的“优”,多维法得到的是或然的优。 最后,我想用一个简洁的公式来表示完整的逻辑学结构体系: 新逻辑学,推理逻辑学,创新逻辑学 注: 万物负阴抱阳,逻辑律也不例外。逻辑律同样遵循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的法则。 阴型逻辑律:收敛律(观察,分析的逻辑) 例,分层、分类、分元(于发散中求收敛的确定性,阳极生阴。) 阳型逻辑律:发散律(设计,创新的逻辑) 例,求同、求和、求创(于收敛中求发散的模糊性,阴极生阳。) 静态逻辑与动态逻辑 当大自然赐予人类一个会思考的大脑时,同时也做了无形的制约,尽管平常我们感觉不到这种约束的存在,但每当人类想获得更高层次的智慧时,头脑中的这种制约就会像透明的玻璃天花板一样阻隔思维的触角,让人类对客观世界更高层次的认知处于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状态。 大千世界是以多维状态展示在人类的眼前,但人类对它的理性认识却只能是一维的,即在同一时间人们只能在一个维度上思考。比如当人们看到一朵美丽的鲜花,对它的视觉感知是多维的,这包括花的形状、颜色、茎叶、花蕊等,但如果对它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只能一条一条分别描述,不可能同时将花的形状、颜色、茎叶、花蕊等要素呈现出来。这种一维的思考方式就是大自然对人类头脑的无形制约。 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会明白以形式逻辑学为代表的逻辑思维实质上就是在一维逻辑规则下的思维活动。形式逻辑学清晰地将事物界定为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就是为了方便人们的思考和交流,如果在一维逻辑规则下出现同时亦此亦彼、亦黑亦白、亦对亦错的情况,大脑就会很难理解,思维就会陷入混乱,人们也将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按照形式逻辑学的规定,这种情况就属于矛盾的、不合逻辑的、错误的。 人脑思维的局限性使它只能在一维逻辑规则下运行,而现实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又是多维的,这就产生两个重要的问题: 1)一维的主观思维能否认知多维的客观世界, 2)低维的主观逻辑能否解释高维的客观逻辑, 众所周知,人脑不能理解或很难理解的事情不等于现实中不存在的。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同时存在亦此亦彼、亦黑亦白、亦对亦错的情况出现,比如: 一个人既是善的也是恶的; 一件事情既是对的也是错的; 一个公式既是简单的也是复杂的; 一对矛盾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一种竞争既是利己的也是利他的; …… 对这类“超常规”的现象,一维逻辑是无法解释的,但在多维逻辑看来则很容易理解,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从属包含关系来剖析一维逻辑与多维逻辑之间区别: 一维逻辑规则:(A包含B,B包含C)成立,且(A不包含B,B不含C)不成立。 多维逻辑规则:(A包含B,B包含C)成立,且(A不包含B,B不含C)成立。 在多维逻辑规则下,对立矛盾的关系是可以并存的,这就像一个蛋 塔型结构,你从上往下看是A包含B,B包含C,大圆套小圆,环环相嵌。如果你从侧面看则是A不包含B,B不含C,小塔坐大塔,层层叠叠。在二维空间无法理解的事情,在三维空间则一目了然。 假设人类的思维被限定在只能理解二维空间的现象,显然在三维空间出现的正确结论人类是无法理解的。不过人类是幸运的,尽管人脑的主观思维方式是一维的,但人们可以将多维的事物剖析分解,逐一认知,然后输入到头脑中重组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至于这种虚拟仿真的拟真度有多少,这就要取决于个人的思维能力的高低了。一般情况下,思维能力越强,头脑可控的思维维度越多;思维能力越弱,头脑可控的思维维度越少。这就像杂技演员可以同时抛接七八个球轻松自如,而普通人抛接三个球却手忙脚乱,最后一个球也接不住。 纵观科学发展史,人类最早的科学研究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分解—还原”的局部观基础上的,这并非是人们不知道整体观的好处,只是受人类的思维能力低下所限,当时一维一维分解事物的局部观是唯一能帮助人类深度认识复杂事物的思维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1)一维的主观思维是可以认知多维的客观世界。不过这种认识是建立在一维分解多维基础之上,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饭是一口一口吃的,事是一步一步做的。 2)低维的主观逻辑不能解释高维的客观逻辑。人们要想认识理解 复杂事物就必须培养与之相应的复杂逻辑,一维逻辑永远解释不了三维逻辑世界中的规律。这就像毛毛虫感受不到天空的存在一样,只有当它作茧化蝶后,它才会知道空舞飞翔的滋味。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主观逻辑的维度呢, 简单讲,当一个人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时,他的思维维度是一维的,主观逻辑是一维的。如果他可以“同时”从多个不同角度看问题时,他的思维维度是多维的,主观逻辑是多维的。当然,人是不可能同时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的,但经过长期实践训练人们可以做到在短时间内,从多个不同角度看问题。而当这一时间足够短的时候,人们就获得了“近似”多维思考的本领。一般情况下,个人的经验阅历越丰富,思维层次越高,他在思维活动中“同时”可控的思维维度就越多,主观逻辑的维度就越高,这样的头脑在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时自然就灵活机敏,智慧超群。相对而言,那些只会从一个角度分析问题的思考方式就显得机械僵化,反应迟钝,喜欢钻牛角尖。 从某种程来讲,一个人头脑聪明与否与他的主观逻辑维度的高低成正比。在现实中,成人比儿童的主观逻辑维度高,所以成人比儿童更聪明;领导者比员工的主观逻辑维度高,所以领导者比员工更机敏;专业学者比普通人的主观逻辑维度高,所以专家学者比普通人更睿智。 在柔性思维理论中通常把一维逻辑称为静态逻辑,一维逻辑思维活动称为静态逻辑思维;把多维逻辑称为动态逻辑,多维逻辑思维活 动称为动态逻辑思维。 一维逻辑思维的特点是:清晰的,确定的,机械的,直线型的; 多维逻辑思维的特点是:模糊的,非确定的,灵活的,立体型的。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认识静态逻辑和动态逻辑在思维活动中的应用,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1 围魏救赵 1)直接逻辑维——救赵或不救赵 2)间接逻辑维——围魏救赵 动态逻辑思考——既救赵也不救赵。 案例2 打人对不对, 这个问题在不同的背景环境(逻辑维)下,结果不同。 1) 日常逻辑维:不对 2) 比赛逻辑维:对 3) 法律逻辑维:正当防卫对,防卫过当不对。 动态逻辑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案例3 善恶的标准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圣人。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 1)论迹逻辑维——万恶淫为首 2)论心逻辑维——百善孝为先 动态逻辑思考——善恶评定需要双重标准。 案例4 阿喀琉斯追不上海龟 有关时间的悖论,最著名的是“芝诺悖论”: 阿喀琉斯追不上海龟~ 若海龟在阿喀琉斯前一段,则阿喀琉斯永远赶不上海龟,因为追赶者必须首先跑到被追者的出发点,而当他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慢跑者又向前了一段,又有新的出发点在等着它,有无限个这样的出发点。所以,阿喀琉斯追不上海龟。 1)微观逻辑维——阿喀琉斯与海龟之间的起点无限多的。 2)宏观逻辑维——阿喀琉斯与海龟之间的距离有限长。 动态逻辑思考——阿喀琉斯能追上海龟。 案例5 上帝是否能造出自己搬不动的石头, 几个世纪前,罗马教廷出了一本书,书中用当时最流行的数学推论,导出“上帝是万能的”。一位智者针锋相对地问:“上帝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吗,”如果教廷回答说能的,那上帝不能搬动他创造的那块石头,所以上帝不是万能的。如果教廷回答说不能,那么 上帝不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所以上帝也不是无所不能的。由此那位智者导出“上帝不是万能的”。 1)神我逻辑维——上帝不是万能的(上帝造不出自己搬不动的石头) 2)常人逻辑维——上帝是万能的(上帝相对对人类而言有无限大能) 动态逻辑思考——上帝既是万能的也不是万能的。 元概念2 智力 智力是一个很麻烦的概念~说它麻烦是因为似乎人人都知道什么是智力,而且都可以对智力发表一番自己的“独立见解”,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关于“智力”的见解是模糊的、错误的。 有位哲人曾经无奈地说:学习的最大障碍不是来自于新知,而是来自于旧识。 所以,当我们重新开始认识什么是“智力”的时候,请首先清空自己的头脑,让知识归零,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超越文字概念的束缚,真正触摸到智力的本质。 定义1:智力就是智能,是系统自组织处理外部环境信息的能力。 公式:智力,智能,系统自处理外部环境信息的能力 定义2:智力是由内智力和外智力两部分构成的,内智力就是大脑 思维能力(10种思维智能的总和),外智力是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总和。 公式:智力,内智力×外智力,大脑思维能力×(知识,技能,经验) 如果说,第一个定义是从系统学的角度来界定“智力”的本质,那么第二个定义更多是从人脑的角度来界定“智力”在现实中的实用形态。 在本书中,思维训练的理论基石是建立在第二个定义的基础上,所有关于人脑智力潜能开发和训练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公式里: 智力,内智力×外智力 下面让我们来揭开这个智力公式的秘密吧…… 内智力与外智力的关系像两个相交的圆,既有相互独立的部分,也有彼此融合的部分。外智力与内智力的独立关系表现为,知识的多少与内智力的高低没有直接关系,过去教育界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培养天才就是让学龄前儿童完成小学生的学业,让小学生完成中学生的学业,让中学生完成大学生的学业……大量的实践证明,这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不仅没有培养出真正的天才,反而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只会读书考试的蠢才。内智力弱,知识庞大的 智力结构就像是一个头小身体大的畸形人,他不仅无法驾驭自己的身躯,反而会被庞大的身躯压垮,最结的结果必然是呆滞僵化。 外智力与内智力的融合关系表现为,某个领域的专业思维能力必然建立在相应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比如同样是创造力,科学家的创造力与军事家的创造力是截然不同的,让科学家去搞战略谋划,让军事家去搞研究发明,即使他们都有着极高的专业创造力也会傻眼,不知所措的。 根据第二个定义我们可以引申出一些对智力开发和训练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 1、 整体智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内智力与外智力的综合。 2、 内智力是核心,整体智力的高低90,取决于内智力。 3、 内智力是外智力学习积累的“工具”,外智力是内智力发育成长的“粮食”。 4、 内智力的优劣直接影响外智力学习积累的速度和效果。 5、 内智力与外智力之间不存在正比关系。例如,知识越多不一定思维能力越强,这就像吃得多、吃得好不等于身体强健一样 6、 内智力与外智力之间存在反比关系。例如,知识越多可能对创造力的抑制作用越大。 7、 内智力的形态与外智力有直接的关系,不同的专业知识形成不同的专业思维能力。 8、 内智力的训练和提升可以相对独立于外智力,不与之同步发展。 9、 内智力的培养应超前于外智力的积累。众所周知,在学习知识时,一个记忆力、理解力、思考力、想象力训练有素的头脑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10、专业思维能力的高度受制于专业知识的层次,这就像爱迪生不可能超越他的科学知识时代发明出电脑。 11、决定专业思维能力成长的关键因素不是专业知识而是专业问题。一流的问题造就一流的头脑,三流的问题造就三流的头脑,没有问题的头脑没有深度思考。 12、协调内智力与外智力相互促进,和谐成长发展是一门艺术,不是科学。 现代汉语词典对“智力”的定义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我个人不太认同这个“智力”定义,一方面是因为它把“智力”的主体限定为人,这意味着动物、植物、电脑、组织机构等复杂系统都没有智力。另一方面该定义的解释堆砌了太多的概念,让人看了不知所云。比如,认识和理解有什么区别,发现问题的能力算不算智力呢,记忆力应当归在认识、理解能力中,还是应当归在解决问题能力的范畴中,问题又是什么,等等。如果这些概念定义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搞不清楚的话,我们还是不知道什么是智力,更可怕的是如果沿着这些概念继续追问下去,我们会遇到更多抽象难懂的概 念,最后渐渐迷失在概念的森林里。 目前在心理学界,有关智力的定义达一百四五十种之多,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下面简单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定义,供大家参考: “智力是认识能力。” “智力是多个层次的心理结构。” “智力是由操作、、结果所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 “智力是抽象思维能力。” “智力是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智力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 表达意念 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 “智力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结构。” “智力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心理结构中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智力是由10种认知成分所组成,这些成分有监控、注意、理解、知觉综合、编码、比较、共同表征形式、共同表征检索、转化、反映执行。” “智力是言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智力包含语言能力、逻辑和数学能力、空间认知能力、音乐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体验能力。” “智力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特征,也就是顺利完成智 慧活动的能力。智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要素。” “智力是由于复杂刺激的种种影响所带来的统一结果的生物学。” “智力是获得能力的能力。” “智力是关于学习能力的综合能力。” “智力是对生活的新课题和条件的顺应力。” “智力是由思维、感知、记忆、想象和操作技能组成的。” “智力是用智力测验所测验出来的东西。” 元概念3 智技 智技是指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的智力技能。智力与智技的差别就像说话与口才一样,每个人都会说话,但不一定每个人都有口才,口才是需要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的专业语言技能,而且口才包含的类型很丰富,有沟通、演说、谈判、辩论、表演、朗诵等等。同样,智技也不是先天遗传的,它需要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才能能获得,智技一般分为通用智力技能和特殊智力技能,通用智力技能包括记忆技能、观察技能、分析技能、设计技能、决策技能、创新技能、内省技能等,这些思维技能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都要使用到的一般智力技能,特殊智力技能是在通用智力技能基础上分化衍生出的智力技能,如军事观察技能、数学分析技能、艺术设计技能、管理决策技能、科技创新技能等,这些智力技能都是建立在 某一专业领域基础之上的,彼此之间在思维模式上有相通之处,但绝不意味着可以相互替代,一个艺术家无论具备多么卓越的创新技能,如果让他去作军事创新、管理创新,他也会如同一个门外汉一样,茫然不知所措,一筹莫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任何专家、天才都只限于他们所擅长的专业领域,超出该领域他们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任何一项智力技能都需要在专业领域反复长期训练才能渐渐养成,而且这个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智力技能的训练不同于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学习追求的是多多益善,知多者高;智力技能训练追求的是精益求精,技强者胜。许多人不明白这一点,在智力技能训练中常常把学习知识的方式应用在掌握智力技能上,热衷于方法、技巧、窍门的学习而忽视了能力训练,最终在实践中只能是知而不能行,有心却无力。 随着时代越来越复杂化、快节奏化,社会对现代人的智力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那种靠自我在实践中慢慢磨练增强智技的方式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智力技能的高标准要求。今天,系统化、标准化的智力技能训练正在学校教育、企业中大规模推广普及,这是自知识普及化教育以来的第二次教育革命,现在人们终于认识到知识教育与智能教育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领域,它们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不能将智能教育单独独立出来,那种指望通过知识灌输和高学历教育就能培养出高智能人才的做法无异于缘木求鱼式的愚蠢。 那么,怎样才能训练和提升智力技能呢, 一般来讲,智力技能的提升主要有两大途径: 1)智力技能的优化训练。 任何一种技能都存在优劣之分,就拿简单的写字技能来讲,除了正确地书写要求外,还有速度效率、字体格式、美观整洁等要求。而智力技能要比写字技能更复杂,因此它的技能要求也更多,同样是分析问题,智力技能优秀的人无论是在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还是在思维的速度、深度方面都要远远超过智力技能一般的人。智力技能的优化训练就是要按照最优的、标准的思维模式塑造和训练人们的智力技能,不仅要系统掌握智力技能的十八般武艺,而且要快速养成正确的习惯,使之步入一种良性循环。否则,一旦养成低效的智力技能,那么人们在工作学习中,在各种智力活动中就会一直重复错误的思维习惯。使之强化固化步入一个恶性循环。 2)智力技能的工具训练。 在原始时期,人类是靠两条腿走路的,为了追求速度,人类学会了快走、奔跑的技能,后来为了追求更高的速度,人类将马匹驯养为代步工具,这时候能否掌握骑马技术决定了速度的高低。再后来随着科技文明的出现,人类创造了汽车、轮船、飞机等更高效的代步工具,掌握驾驭这些工具的技能意味着人们能获得更高的速度和效率。今天,人们提高自己速度的技能不再单纯是快走、奔跑这些驾驭自我体能的技能,还包括骑马、驾驶汽车等驾驭速度工具的技能, 而且掌握后者这些技能会给人们带来更高的速度。 同样的道理,在过去人们仅仅是靠驾驭自我智能来思考问题,后来发现某些思维方法具有类似工具的作用,掌握和驾驭它们可以大大提升人们的思维速度、广度、深度,使头脑更加聪慧睿智,于是在这些思维方法被称之为思维工具。20世纪中期,随着思维科学的兴起,大量高效的思维工具被创造出来,尽管它们的功能各异,而且应用的领域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它们都可以辅助和放大人们的头脑智能。思维工具越高级,它的智能放大倍数就越高,借助这些思维工具即使是智力一般的常人也能够轻而易举解决复杂的问题。这就像一个普通人能够举起的重物不会超过300公斤,但是借助工具他可以轻松举起300吨的重物。 今天,在思维训练中学习如何驾驭思维工具的技能已经成为主要的智力技能训练内容,当人们掌握了使用和驾驭这些工具的智力技能后,他们智能水平就会远远超过那些仅靠自我智能思考的人。 遗憾的是,今天绝大多数的人都缺乏系统而专业的智技训练,他们只是在学习和工作中通过实践慢慢不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智力技能,这就像一个新兵未经训练就上战场,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靠自己摸索积累战斗技能,这样的技能学习效果不仅差而且成长周期缓慢。在战场上,一个战斗技能不合格的新兵会被死亡淘汰,在现实中一个智力技能不合格的职场人会被难题打败,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错综复杂的时代,人才竞争比拼的不仅是谁更勤奋,谁留的汗 水更多,还有谁的头脑思维效率更高,谁解决的难题更多。在高智能竞争的竞技场上,显然上帝更垂青那些头脑训练有素的人。 元概念4 智慧 智慧,一个散发着圣洁光辉的概念。在人们的脑海里,它崇高而神圣,玄奥而神秘。尽管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它的光辉,但没有人能说清楚它究竟是什么。 “知识是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们知道知识不是智慧,知识是死的而智慧是活的,而且有智慧的人与有知识的人有着天壤之别,一个是站在天空的“神”,一个是站在地上的“人”,他们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世界。 《圣经》记载:创造之神在种下智慧果树后曾经一度禁止神造出来的人去神秘园分享这种成果,而被魔鬼诱惑的亚当夏娃,违背了神的指示偷吃禁果后,获得神智的人瞬间就知道了以前从未感觉到的事情。没有智慧的时候,人类不知羞耻;不分善恶;不明是非;更不具备智慧型的系统知识。虽然得到智慧的人被神逐出伊甸园,降临人间遭受苦难的惩罚和各种试炼,但是智者已经明白天地之间的许多大事了。因此圣经曾明确指示人子当以智慧为是,而拥有智慧的人被提醒后心里自然会明白。 如果拂去宗教笼罩在智慧上的神秘面纱,《圣经》故事中关于智慧的描述已经近乎接近真相的谜底。从本质来讲,“智慧”是一种系统的智能,它具有将感觉、经验、知识系统化的功能。有了智慧,人 们才能将原先如同一盘散沙的信息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结构化的完整体系,否则头脑中装入再多的信息也不过是呈离散态,各不归属乱七八糟地堆积在一起。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接受过系统的知识教育,书也读了不少,生活工作阅历也很丰富,可是还是觉得头脑空空如也,如飘萍一样无根无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头脑中没有智慧,没有一个思维的“管理者”来按照某种结构模式有序地组织头脑中的海量信息,使它们成为一个完美的信息整体。 也许有人会认为,通过系统地学习知识,就可以在头脑中获得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其实这是不了解思维工作原理的误解。通常大脑在学习知识是以单维输入的形式,将原本完整的知识体系分解为一条一条、一部分一部分、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向头脑中输入,这就像我们要把一个完整的馒头先一口一口咬碎咀嚼,然后才能全部咽到肚子里一样。然而,在头脑中没有事先“诞生”一个完整的“思维框架”情况下,被分解的完整知识体系是不会自动重新整合为一个整体的,它只能以碎片的形式一条一条、一部分一部分、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堆积在脑海里。而我们学习的结果就是感受支离破碎的体系,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整体;只能感知微观,不能感知宏观;只能理解知识要素,不能理解知识联系;只能解决静态问题,不能解决动态问题。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的出这样的结论:培养“智慧”实质上就是在头脑中构建一个完整的“思维框架”。可以说没有“思维框架”就没有“智慧”,有残缺的“思维框架”就有残缺的“智慧”,有完整的“思 维框架”就有完整的“智慧”, 有高层次的“思维框架”就有高层次的“智慧”。依此类推,无论是生活智慧、工作智慧、学习智慧,还是科学智慧、管理智慧、艺术智慧,其核心实质上就是一个完整的“思维框架”,有了它头脑才能将零乱无序的感觉、经验、知识附着其上构成一个圆融的整体。 《圣经》故事里,神智先天就具有圆融完美的智慧,无需假借外物,而人智在初始时是混沌的,只有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智慧果后才获得了智慧,这寓意着人类的智慧是后天获得的,需要到外部世界中去寻求。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在婴儿诞生之初,无论是从硬件的神经网络结构上来看,还是软件的思维方法系统来看,人类都没有一个先天遗传的符合智慧标准的“思维框架”,只是在后天的思维活动中,少数天才人物通过深度思考和自我内省才渐渐领悟并形成自己“思维框架”,有了它散乱的感觉才会凝聚结晶为规律的经验,散乱的经验才会聚集结晶为完整的知识,散乱的知识才会聚集结晶为系统的学科,人类就是这样一步步从混沌的感性世界走向精确的理性世界。 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看,智慧就是一种结构型思维工具,培养智慧就是通过训练把这种结构型思维工具像软件一样“嵌入”到人脑,这当然是一个反复训练、反复矫正的艰难过程。因为人脑无论是要理解记住新东西,还是要改正忘掉旧东西都很不容易,不像电脑那样无论是安装还是卸载软件都只是瞬间完成的过程,人脑需要反复巩固才能将所学的思维方法转化为大脑的思维结构。 关于结构型思维工具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在这里就不展开作详细的介绍。如果简单举例来说明的话,分类思维法、利害思维法、逻辑思维法这些现在应用比较广泛的重要思维方法都属于结构型思维工具,靠分类思维法,人们为大自然建立了秩序;靠利害思维法,人们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靠逻辑思维法,人们创建了严谨的科学体系。这些隐于内而形之外的结构型思维工具在指导人们的思维实践活动时处处折射出智慧的光芒,能够熟练驾驭这些思维工具的人显然比那些不知道、不理解它们的人更富有智慧。 许多人都期望通过全面学习思维方法,在一夜之间就具有无上高妙的智慧,很遗憾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人类的思维发育过程决定了其学习方式必然是一个渐进过程,无论是在生理层面的运动技能学习,还是在智能层面的思维技能学习都概莫能例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是人类学习智慧必然要走的路,不过这条路虽然漫长而艰难,但也充满了奇趣和挑战,只要你坚持走下去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快乐。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
本文档为【怎样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