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7-08-31 6页 doc 18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0251

暂无简介

举报
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防治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防治 Men of foodborne beast occurrence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 【作者】康晓 【Author】 【摘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掌握食源性人兽 共患病的概念,流行情况,发生条件及基本要素,可以为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防 治打下基础。从而有效地防控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保障我们自身的健康。 【Abstract】Foodborne beast comorbidities is an important fac...
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防治
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防治 Men of foodborne beast occurrence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 【作者】康晓 【Author】 【摘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掌握食源性人兽 共患病的概念,流行情况,发生条件及基本要素,可以为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防 治打下基础。从而有效地防控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保障我们自身的健康。 【Abstract】Foodborne beast comorbiditie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a public health hazard. Therefore, to grasp the concept of foodborne man beast comorbidities, and epidemic situation, the conditions and the basic elements, can for foodborne beast under a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air. So as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ntrol food-borne people beast comorbidities, protect our own health. 【关键词】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发生;防治 【Key words】foodborne beast comorbidities ; take place; prevention and cure . 引言: 食源性人兽共患病是指通过接触或作用于患病动物及其产品、制品而引起的 某种传染性或寄生虫性的人兽共患疾病。食源性人兽共患病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 要因素。了解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防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公共卫 生,监督食品是否安全,保障我们自身的健康。 1食源性人兽共患病概述 1.1人兽共患病 人兽共患病是指那些由人和脊椎动物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有 关联的、可在非人类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很多人兽共患病具 有食源性疾病特点。,1, 1.2食源性人兽共患病 食源性人兽共患病是指通过接触或作用于患病动物及其产品、制品而引起的 某种传染性或寄生虫性的人兽共患疾病。 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种类范围并不是很广, 很可能90%的食物传播疾病是由不到24种微生物引起的,其中人兽共患的包括沙门氏菌属、弯曲杆菌属、李斯特氏杆菌、大肠杆菌各类菌株及大量的寄生虫和病毒因子。 动物源性食品含有高蛋白, 是病原体存活的理想介质,此类食品中病原体感染性持续的时间较长。新鲜的原料动物食品, 比如, 含蛋黄的调味酱和蛋等, 它们特别有利于保持病原体合格的稳定性, 病原体在这些食品中存活时间较长,此类食品一旦受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更大。,2, 2 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发生 2.1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流行情况 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影响经济生产的主要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3月公布的信息表明,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的病例达到数十亿,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至少有1/3的人患食源性疾病。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建立了食源性疾病年度报告,且漏报率相当高.沙门氏菌、霍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甲型肝炎等食源性疾病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均有暴发流行。美国和日本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英国的“疯牛病”、比利时的“二恶瑛事件”、日本发生的雪印牌低脂牛奶大规模中毒等说明食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3, 2.2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基本要素 2.2.1传播疾病的媒介——食物 食品是许多微生物繁殖与生存的场所,也是人兽共患病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重要媒介。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 包装食品和冷藏食品的大量增加, 由于消毒不严格, 包装不完善或过期保存, 食品难免会受一些致病原的污染。在任何一个国家,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食品都是人类生物性 ( 病毒、细菌和寄生虫) 致病因子的主要暴露源,每个人都有患食源性疾病的危险。,4, 2.2.2致病因子——食物中的病原体 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如家畜感染炭疽、鼻疽,可通过其感染的食物进入人体; 患结核、部氏杆菌病的畜肉、牛奶,引起人患病。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如蛔虫、绦虫、旋毛虫等及其卵污染的食物,可引起人感染相应的寄生虫病。旋毛虫,是猪、狗等家畜或野畜、老鼠等易感染的一种寄生虫,人摄入了带了旋毛虫的肉类,使人患旋毛虫病。绦虫,可寄生在猪、牛等家畜体内,人摄入了寄生绦虫的畜肉后,可感染绦虫病。,5, 2.2.3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患者食入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半小时至24小时内出现乏力、 发热、头痛、出汗、寒战、关节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有水样便、脓血便),体重减轻、脾肿大,若由肉毒素收起,可有复视、视力模糊、麻痹等症状,患者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6, 或者呈一种感染性表现,患者有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长期带毒或感染会使患者消瘦贫血,免疫力下降等,时间久了会给人体造成巨大伤害 3 食源性人兽共患的防治 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治是一项事关公共卫生建设的福利事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 我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全国上下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更加关注,食品安全与食品贸易的关系更为密切,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鉴于食源性人兽共患病是引起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因此,加强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预防、控制和对策研究,是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关键。 3.1 健全食品卫生法律法规与体系 食品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是企业和个人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政府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的重要法律依据。只有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才能有效地开展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3.2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积极开展动物疫病, 如沙门菌病、大肠杆菌病 、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等病原生态学与流行病学研究 、功能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研究、快速准确诊断技术、 新型疫苗及其他生物防治制品等研究。系统开展食源性病原耐药性监测工作,科学制定和使用抗生素的对策和; 同时,积极开展抗生素替代品研究与应用。 做好物疫病防控工作,从源头控制动物源致病菌对食品的污染。 3.3 建立和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建立和完善食源性病的监测网络,有利于创建食源性病预警系统。同时 ,兽医工作人员在食源性疾病控制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控制中, 只有抓住源头,安全食品的生产才有保障,而这方面的工作理应由兽医承担, 但现有体系远不能适应这一需求与国际惯例更有不小的差距。 3.4 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的行业管理及企业自身管理 为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责任意识 ,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必须加强食品企业诚信管理,全面实施食品卫生规范(GHP)或者良好生产规范(GMP),积极推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方法,以加强食品生产经的行为及自身管理,保证食品安全。 综上所述,了解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防治对我们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出自百度百科 ,2,赵欣花,洪于准,谢 斌.警惕人兽共患病经动物源性食品传染人 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361001 ,3,出自百度文库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4,侯凤伶,申志新,申玉学,等. 河北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的建立与主动监测结果分析 ,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 (2):225-228,247. [ 5] 李正高, 吴晓丰, 孙蓓玲. 人兽共患传染病的现状、危害及应对措施[ J] . 中国禽业导刊, 2008, 25( 3) : 42-43. ,6,杜 刚,欧洲疫情监测,J,( 世界感染杂志 ,2010,10( 4) ( 217( [ 7] 潘志明, 黄金林, 焦新安. 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及其防控[ J] .兽医导刊, 2009, 142( 6) : 4-7. [ 8] 马志永, 丁 铲. 我国兽医公共卫生的现状[ J] . 兽医导刊, 2007( 5) : 4-6. [ 9] C ox- sin gh J, S ingh B. K now lesi mal ar ia : new ly em ergent and o f pu blic heal t h im po r tance[ J] . T rend Pa rasit o l, 2008, 24: 406- ,10,焦新安,涂长春,黄金林,冯书章.我国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流行现状及其防控对策;
/
本文档为【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防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