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假如卫鞅没去秦国

2017-11-28 5页 doc 16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3593

暂无简介

举报
假如卫鞅没去秦国假如卫鞅没去秦国 假如卫鞅没去秦国 灵枯蘅 众所周知,战国中期,在魏国混不下去的卫公孙鞅跑到秦国,通过内监引荐说服秦孝公变法。历经十余载,把一个积贫积弱的秦国变成雄踞西方的强大诸侯。秦孝公履行求贤令承诺以商於十五邑封卫鞅,号商君。 接下来的一百多年,秦国沿用商君之法,富国强兵的同时逐步蚕食山东六国,终于扫荡六合一统寰宇,成就帝业。 后世的我们读这段历史当然知道,在魏国不受重用的卫鞅到了秦国便将宏图大展一吐抱负,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卫鞅为何看中天下皆卑的秦国,这样一个落后的荒蛮之邦何以实现卫鞅的政治理想, 战国中叶,纵...
假如卫鞅没去秦国
假如卫鞅没去秦国 假如卫鞅没去秦国 灵枯蘅 众所周知,战国中期,在魏国混不下去的卫公孙鞅跑到秦国,通过内监引荐说服秦孝公变法。历经十余载,把一个积贫积弱的秦国变成雄踞西方的强大诸侯。秦孝公履行求贤令承诺以商於十五邑封卫鞅,号商君。 接下来的一百多年,秦国沿用商君之法,富国强兵的同时逐步蚕食山东六国,终于扫荡六合一统寰宇,成就帝业。 后世的我们读这段历史当然知道,在魏国不受重用的卫鞅到了秦国便将宏图大展一吐抱负,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卫鞅为何看中天下皆卑的秦国,这样一个落后的荒蛮之邦何以实现卫鞅的政治理想, 战国中叶,纵观天下,三大强国:魏国之强,甲兵财货之强;齐国之强,明君贤臣之强;楚国之强,山川广袤之强。然此三强者,在卫鞅看来皆非根本之强。他认为在列强争霸的战国时代,大国并小国,强国凌弱国,连年杀伐不休,无一日和平。若要在这混乱时代真正崛起且经久不衰,最终完成统一大业,非具备一整套适应这个时代的法度和坚决维护与施行法度的国家机构不可。 卫鞅怀着这样的抱负从故乡来到魏国,的确,以魏国国力当为第一选择。卫鞅在魏相公叔痤府中做中庶子,协理相府日常事务,得到公叔痤的赏识。魏君 公叔痤建议举国听卫鞅,魏君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外前来探望重病中的相国, 国士子不以为然,还以为老相国病入膏肓神志不清,怎会“举国听卫鞅”。这时公叔痤说,“君上若不用卫鞅,便杀了卫鞅”。这回卫鞅混不下去了,甭管魏国国君怎么想,公叔痤这话是撂那儿了,不跑估计小命不保,何谈政治理想。 这时候卫鞅的选择还有很多,东方的齐国修建了稷下学宫,奉养当代学士。尽管有作秀之嫌,但算是一个出仕为官的好去处。韩国地处中原,挨着周天子,列国虎视眈眈,自己无力与临近的魏楚抗争,急需变革图强,也是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南方的楚国,情况过于复杂,芈屈熊三族势力盘根错节,顽固派实力过于雄厚,不能轻易撼动,不是个变法的好去处。赵国自从建国至今总在做一件事——搬家,前后五次迁都,国君更替频繁,政局动荡,不具备变法先决条件。北面的燕国似乎太腐朽,腐朽到几乎不可作为,病入膏肓,无法注入新的血液。 估计卫鞅没注意过西面秦国,也没敢注意。可就在这时秦公发布了一篇引来天下侧目的《求贤令》,令中尽数秦国弊政,并承诺如能出奇计强秦者,与之分土。一时间,山东士子入秦者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卫鞅也在其中。 现在我们假设卫鞅没有入秦,依旧在山东诸国求职,未必不能得到某一国的重用,但若想彻底实现政治理想恐怕不可能。要知道当初秦国深彻变法的两个先决条件:第一,秦国贫弱,不足以立诸侯,只有变法才可能改变现状,无论怎样改变,都不会比现在差,所以放胆地干。由此产生了第二个必备条件,就是国君的据对支持。秦孝公要富国强兵大出山东称霸天下,谁能实现这个理想就死命地信任、支持他。流放太子,劓刑太傅,抄没贵族,施放奴隶,耕战领功,斩首得爵,干吧,哥撑着呢~纵观中国历史,商君之后再无商君,究其原因,实乃孝公之后,再无孝公耳。 卫鞅是否入秦不仅关系到他的个人命运,更影响了后世历史的走向。如果秦国没有经过商鞅变法而逐渐强大,最终吞并六国,不仅中国历史可能上少了 一个秦帝国,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的局面又不知要持续几百年。 如果秦国不强,不排除几十年或者百余年后又会冒出一个霸主,继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这几率又有多少,因为后来尽管秦国强盛,山东几次合纵都无法攻入函谷关,反而被前者蚕食鲸吞,其间一百多年六国竟无一探寻根本富强之路,彼此尔虞我诈,内部勾心斗角。没有一个国家变成第二个秦国,甚至没有一个能与秦国抗衡。 那么,战国纷扰,各国攻伐,或有强盛一时,劫掠土地,后又被他国索取。如此往来反复,殊不知何时终了。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居无定所,荒废田亩,疾病横行,人口锐减。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战至天下最后一隅,修养数百年,回复元气。 然而历史往往比小说更加有趣的原因在于它总是超出人们的预料。春秋战国五百余年,尽管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但整体时代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各类学说昌荣百家争鸣,因战事频繁导致战争科技迅速进步,各项制度体制不断革新,大争之世人才辈出,各地人民交流频繁。这个时期留下了巨额财富,真正的中国概念在那时形成。 因此,战国时代延续几百年,对于中国历史的利弊取决于一个指标,那就是对于基层生产力的破坏程度。如果连年战争和苛捐杂税对人民的生命摧残和经济迫害维持在尚能保证社会正常发展的水平线以上,那么百家争鸣、学子周游、商贾往来、技术革新、政治变革、人才辈出的现象还会继续;但倘若战事 最终动摇了社会根基,那么整个社会秩序就会崩更加频繁,规模无休止扩大, 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础土崩瓦解,上层建筑只能灰飞烟灭。这时各国间只能被迫结束战乱,各自养息。 那么除了秦国之外,谁能完成重任, 战国中后期,除秦国外有两个大国,楚、齐。原本被无限看好的楚国竟出了怀王这么个废物,自己身葬异乡,还被白起打进国都从此一蹶不振,逐渐失去争衡天下的实力。一代大神苏秦挂六国相印归乡,一瘸一拐地走进洛阳,周天子都吓得浑身打哆嗦。苏大神合纵五国,名将乐毅几乎把齐国灭了。这样又使一颗巨星陨落,一时间似乎没人能和秦国争雄了。后来秦在阙与之战中败给赵国。这个胡服骑射的国家似乎挡在强秦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面前。然而长平一战斩首赵军四十万降卒,摧毁了赵国一代的战力。之后李牧连续两次击败秦军,撕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面具。然而李牧没有败在战场,而是死在赵国昏聩的统治者手中。最终无人能挡来自西方的黑甲军队,他们踏过中原,征服宇内。 假使没有强秦,昏庸的几代楚王未必逃得过列国入侵的命运,但楚国毕竟版图广大,实力雄厚,没有秦国那样的虎狼估计一时半会儿能保住一流强国的地位。自秦昭襄王采取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之后,着重打击和削弱中路的韩魏。没有这条政策,说不定韩魏也不会像后来那么弱小。别的不说,魏国河西说不定得以保全,魏国的版图依然延伸到关中,不可小觑。这时乐毅率五国之兵灭了齐国也不在话下。但是燕国毕竟腐朽,一时兵强已是不易,不太具备争雄天下的实力。后起之秀赵国的战力都消耗在秦国那边了,如果没有秦国的骚扰,把用兵重点放在中原,韩魏这样的国家还真不是他的对手。 但这只是战争实力的比对,真正的强国强在制度,更强在经济。若干年后,各国征伐残杀,总会有一国首先为结束战争思索根本途径。这个国家不仅兵力强盛,统治者一言九鼎铁腕治国,还要民风彪悍经得起考验和蹂躏。这样的国家,史料上找不到。 纵观山东,诸国统治者大都一代不如一代。赵武灵王后惠文王即位,之后传至孝成王、悼襄王,只看谥号就知道越来越差~楚国更加不值一提,国内混乱政治腐败,好比一个外强中干的巨人而且弱智。反观秦国,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庄襄王,就连那个一件事都没做成的安国君也追谥孝文王,可见当时秦国的国力正稳步上升,每代国君皆有作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直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可见真正的强大在于制定一套适合时代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使生产关系紧靠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循守旧维护旧制,最终旧贵族只能抱着财富与奴隶万劫不复。 卫鞅不去秦国,将无处可去。除了秦国,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经历深彻变法,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
本文档为【假如卫鞅没去秦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