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淮河花鼓灯起源新考 下.doc

淮河花鼓灯起源新考 下.doc

2017-12-21 3页 doc 14KB 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9945

暂无简介

举报
淮河花鼓灯起源新考 下.doc淮河花鼓灯起源新考 下.doc 淮河花鼓灯起源新考 下 因此,本文从其舞蹈的独创性、流行的地域性、活动的民俗性三个方面来探讨其起源问题。 一,从舞蹈的角度来探讨花鼓灯艺术起源的问题。今天我们所了解的花鼓灯艺术基本上是以舞蹈的形式出现的,但是,我们同时也要分清,舞蹈的起源和花鼓灯舞蹈的起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应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我们不能把舞蹈的起源等同于花鼓灯舞蹈的起源,正如人是动物,但动物的起源并不等于人的起源一样。因此,要了解花鼓灯舞蹈的起源就要先了解花鼓灯舞蹈所独有的风格特征。花鼓灯舞蹈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句话“重...
淮河花鼓灯起源新考   下.doc
淮河花鼓灯起源新考 下.doc 淮河花鼓灯起源新考 下 因此,本文从其舞蹈的独创性、流行的地域性、活动的民俗性三个方面来探讨其起源问。 一,从舞蹈的角度来探讨花鼓灯艺术起源的问题。今天我们所了解的花鼓灯艺术基本上是以舞蹈的形式出现的,但是,我们同时也要分清,舞蹈的起源和花鼓灯舞蹈的起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应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我们不能把舞蹈的起源等同于花鼓灯舞蹈的起源,正如人是动物,但动物的起源并不等于人的起源一样。因此,要了解花鼓灯舞蹈的起源就要先了解花鼓灯舞蹈所独有的风格特征。花鼓灯舞蹈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句话“重心靠右后,走路腰晃扭。脚下梗住劲,传神靠眼瞅”,这是花鼓灯舞蹈区别于其他的舞蹈造型的独特之处如果舞蹈动作的造型没有这种特征,我们可以说,这种舞蹈就不叫花鼓灯舞蹈。而花鼓灯舞蹈这种风格特点,追根溯源是来自花鼓灯舞蹈中扮演“兰花”的男演员脚穿模仿“三寸金莲”的“木跷”,对过去女性用小脚走路的模仿。由于脚踩“木跷”小腿收紧,膝不打弯使得短距离的前进步有着一股“梗劲”,在拐弯或跑场中透着一股“溜劲”。由于站立不稳,当兰花做静止造型时,又需主力腿和动力脚交叉支撑着地;当身体重心后移时,自然形成“前点步”的步态,腰部放松一边顺势自然单出胯又形成了“三掉腰”(三道弯)的姿态。 如果说远古舞蹈起源于对自然与劳动生活的模仿,那么花鼓灯舞蹈的起源可以确定为是对某一特定群体行动姿态的模仿。也就是说没有古代女子的缠足,就没有今天花鼓灯舞蹈的主要艺术特征。据《中国情色文化史》考证:“较普遍认为女子缠足是始于南唐,南唐李后主有宫嫔 娘,纤细善舞,乃命作金莲,高六尺,饰以珍宝,带缨珞,中作品色瑞莲,令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壮,著素袜行舞中,回旋有凌云之态,这就是中国妇女缠足的起源。”同时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也指出:“元丰(宋神宗年号)以前犹少裹足,宋末遂以大足为耻。”从花鼓灯艺术中兰花的舞蹈动作是对古代中国女性裹脚后行走动作的模仿这一事实来看,我们可清晰地看出,从花鼓灯舞蹈的特征来说,花鼓灯舞蹈的产生应不会早于宋末。 二、从花鼓灯的流行区域来看,花鼓灯流行于淮河流域的颍上县、凤台县、怀远县、淮南市、蚌埠市为中心的二十多个市县,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1949年以前花鼓灯的产生与发展仅见于淮河流域的以上地区,而这些区域都与凤阳相邻。提起凤阳就不得不提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就出生在凤阳。凤阳做为反元首领的老家,元王朝当然不会放过。据史料记载:元朝末年,天下大乱, 元军曾七洗临濠(朱元璋的出生地凤阳)。千里长淮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民多流亡,十室九空”。于是在朱元璋建立起明朝政权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洪武二十二年徙迁江南民十四万户于凤阳。后又徙杭、温、苏、松诸府民于凤阳。洪武至永乐年间,明政府曾九次从山西南部太原、平阳二府移民集中到洪洞县后,送往安徽凤阳府。 另外,凤阳在南宋初就一直是处于兵荒马乱之中,如《光绪凤阳府志》卷四兵事篇中记载:“隆兴二年,冬十月金人陷濠州。”另“开禧元年,金泰和六年:十一月濠州安丰军及边屯皆为金人所破。十二月金人自淮南退师留一军驻濠州”。 如此长时间的大动乱,无疑会使这片地域的文化受到毁灭性的摧残。从以上的史料看,由于特定的时代原因,凤阳地区明代后的文化应同以往朝代有一个明显的分野,因此,从当地特定的历史来看,在明代建立后的移民们应建立起同移民前迥异的文化类型。花鼓灯艺术的流行区域正好在以凤阳为中心的这片区域,从花鼓灯的地域性特点我们可看出,花鼓灯艺术应是移民后产生的文艺样式,花鼓灯的起源时间不应早于明代。 三、另据“颍上县的一些老艺人回忆,当时民间文艺形式汇集一起,摆成很长的队伍。最前面抬着城隍神,像上罩着黄罗伞,后面接着龙灯、狮子灯、马灯,最后是花鼓灯。早期的花鼓灯是由十几个青少年拌成兰花和鼓架子,跑几个图形,对玩一些简单的身段、动作、唱几段民歌。后来,花鼓灯的表演越来越丰富,于是脱离红灯队伍而单独表演,大场上的岔伞就是有红灯队伍最前面的黄罗伞演变来的。”这条资料可以成为研究花鼓灯起源的又一佐证。 我们可以知道花鼓灯的形成不是独立的。它曾是民间民俗活动的组成部分,是城隍出巡队伍的一分子,并且指出花鼓灯的岔伞就是城隍神黄罗伞演变来的。当然它也为我们了解花鼓灯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因为城隍出巡的形成时间也是推测花鼓灯的形成时间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据《中国诸神研究》考证:“为城隍神建庙始于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为城隍神塑像始于唐而定于宋,……明代朱元璋封城隍神以“公、侯、伯、子、男”不同爵位,后又废去封号,只称各州府县城隍之神,并下令毁掉塑像,还规定新官上任,必须到城隍庙向神宣誓忠于职守,明成祖朱棣时,又恢复了城隍神塑像,至清不变。”《续文献通考?群祀考》三也记载:“洪武三年,诏天下府子州县立城隍庙,其制高广各视官署正衙,几案皆同。置木主,撤塑像,取其泥涂壁绘以云山。”正因为城隍出巡中的城隍是木主,才会给城隍出巡仪式出现产生现实的可能,毕竟城隍出巡是对城隍爷的 敬重,且是每年都要做的事,泥做的塑像是很容易被碰坏的,而木主则不易产生塑像损坏后的不敬。结合这两份看,城隍出巡这种民俗活动的出现最早也应在明代建立后。那么,由此我们也可得出花鼓灯的产生应不早于明代。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花鼓灯的起源时间不会早于明代。它的发展应该有一个从娱神转而变为自娱及娱人的过程。当然,本文主要是从舞蹈的角度来探讨花鼓灯的起源时问,如果从花鼓灯的音乐、灯歌等的角度或从其与庙会节日的关系来研究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上观点为个人的一家之言。 [1]
/
本文档为【淮河花鼓灯起源新考 下.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