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定稿]马致远元曲

2017-11-15 26页 doc 58KB 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定稿]马致远元曲[定稿]马致远元曲 馬 致 遠 散 曲 馬致遠散曲的藝術特色 (1) 擴大了曲的內容/ 主要內容是懷才不遇的悲哀、隱逸生活的歌頌和自然景物 的描寫。 馬致遠在散曲上的成就, 是擴大了曲的內容。他的散曲的主要內容是懷才不遇的悲哀、隱逸生活的歌頌和自然景物的描寫。他的憤世嫉俗的感情發展成為不問是非, 否定一切的虛無思想。這突出地表現在「詠史」和「恬退」的題材上。如【雙調?夜行船】《秋思》的〔離亭宴煞〕, 對像蒼蠅爭血那樣的現實表現了激憤, 對封建社會的功名富貴表示了鄙視, 但其主要內容是消極厭世的情緒和超然物外及時行樂的思...
[定稿]马致远元曲
[定稿]马致远元曲 馬 致 遠 散 曲 馬致遠散曲的藝術特色 (1) 擴大了曲的內容/ 主要內容是懷才不遇的悲哀、隱逸生活的歌頌和自然景物 的描寫。 馬致遠在散曲上的成就, 是擴大了曲的內容。他的散曲的主要內容是懷才不遇的悲哀、隱逸生活的歌頌和自然景物的描寫。他的憤世嫉俗的感情發展成為不問是非, 否定一切的虛無思想。這突出地表現在「詠史」和「恬退」的題材上。如【雙調?夜行船】《秋思》的〔離亭宴煞〕, 對像蒼蠅爭血那樣的現實表現了激憤, 對封建社會的功名富貴表示了鄙視, 但其主要內容是消極厭世的情緒和超然物外及時行樂的思想。語言精煉流暢, 表現出民間歌曲向民人轉化的過渡狀態。 (2) 亦有塑造人物形象和其他生活實況 馬致遠在散曲中塑造人物的形象頗見生動, 如【雙調?壽陽曲】「雲籠月:, 風弄鐵, 兩般兒助人淒切。剔銀燈欲將心事寫, 長吁氣一聲欲滅。」從人物微妙的內心世界落筆, 句句緊扣人物神態, 把戀人們的情懷寫得自然逼真。 馬致遠散曲亦有描寫生活實況的, 如【般涉調耍孩兒】《借馬》把一個愛馬若狂的人, 遇上別人向他借馬的種種心情刻劃得細致入微。從「出言要借, 對面難握」的為難心理到馬被借去後「兩淚雙垂」的痛惜感情, 寫來既誇張又真實。愛馬人對馬的感情, 寫得維妙維肖, 描寫中有詼諧, 有諷刺。 (3) 風格以豪放為主 馬致遠散曲的風格以豪放為主, 如【閱金經】《失題》:「夜來西風勁, 九天鵰鶚飛, 困煞中原一布衣。悲, 故人知未知? 登樓意, 恨無上天梯」。風格豪爽, 字裡行間, 流露出一種兀傲不平之氣。 (4) 亦能就各種題材表現不同之風格 馬致遠又以複雜的風格, 提高了曲的意境。善於不同的風格適應不同的題材。除豪放風格外, 亦有清麗之作。如【壽陽曲】《遠浦歸帆》:「夕陽下, 酒旆閑。兩三帆未曾著岸。落花水香茅舍晚, 斷橋買賣魚人散」, 將江村小鎮寧靜的晚景寫得明白如畫。又如【般涉調?耍孩兒】《借馬》的詼諧諷刺。可見馬致遠散曲風格多樣化。 (5) 情景高妙自然/ 善於描寫自然景物 馬致遠擅長描寫自然景物, 情景高妙自然。如【天淨沙】《秋思》:「枯籐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是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它描寫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 烘托出一個蕭瑟蒼涼的意境, 並以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氣氛, 反襯出淪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 (6) 語言凝鍊優美/ 善於描寫自然景物 馬致遠散曲的語言, 凝鍊優美, 如【天淨沙】《秋思》前三句用九個並列的實詞, 把九種不同的景物巧妙組織在一個畫面裡, 渲染出一派蕭瑟的晚秋氣氛, 烘托出旅人的哀愁。語言音節和諧, 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三、思考题 1、为什么说元好问是金代最杰出的代表作家, ?元好问身上兼备北方民族的豪健英杰的气质和深厚的汉民族文化底蕴,堪称金代文学史上的一代伟人。他的论诗诗、丧乱诗,以及清雄顿挫的词作,标志着金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和独特价值。 ?元好问是一位有着明确创作追求和理论自觉的诗人,他28岁时初作的《论诗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论诗绝句,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元好的诗现存1400余首,在金代人里不仅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是最高的。他最感人的作品是金亡后写的丧乱诗,具有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元好问的词今存近380首,是金元词坛最多产的一代巨擘。他的词风以豪放为主,是苏、辛之后作词极为豪健疏快的高手,但疏快豪放中也自饶深婉。 3、《梧桐雨》与《汉宫秋》各有什么特色, ?白朴的代表作《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梧桐雨》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两人的爱情,作者把李、杨故 事放到“安史之乱”这个急剧变化的历史背景上来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由盛至衰的人世沧桑的悲剧,通过李、杨故事敷衍出来,尤为动人心魄。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屡哀思和无端愤慨,写得百转千回。 ?马致远最著名的历史剧《汉宫秋》写的王昭君故事。历代诗人吟咏昭君故事的作品很多,基本上都是把昭君当作悲剧人物来处理的。《汉宫秋》也是如此,他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将王昭君的悲剧命运放到汉王朝受匈奴军事威胁的背景下,着重写其怨恨之情,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4、如何看待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在“元曲四家”中,马致远以擅写神仙道化剧著称。他以劝人出家归隐、寻找脱离红尘的世外仙境为主旨。让神仙真人“度脱”凡人入道,宣扬真隐士的道骨仙风之可贵,成为马致远神仙道化剧解决矛盾的,戏剧冲突和人物活动均以度脱与被度脱为中心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道化剧反映社会生活的范围。 ?马致远塑造的神仙形象,具有外仙内儒的性质。剧中描绘的神仙生活,与儒士隐居山林的避世行为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反映出作者自己渴求归隐的心态。《陈抟高卧》最能反映马致远由追求功名到参破功名而归隐的思想转变。 ?马致远剧中那些出家隐居如何美妙的旷达之词,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强作笑言、自我安慰而已。对成仙快乐情景苍白无力的描绘,只凭添了一种宿命的悲凉。 5、简析《西厢记》的艺术特点。 ?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和红娘的性格刻画上。张生是情真意专的“志诚种”,崔莺莺则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剧作家将风情万种的品行,赋予本应端庄娴淑的相国小姐崔莺莺,造成了这个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和丰富性。甘愿为人作嫁衣的红娘,是剧中最光彩的人物。她比女主人更有主见,富有正义感,机智、泼辣。在民间她的名字成了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在关目的设置、语言运用的技巧等方面,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6、关汉卿的风月爱情剧有何特色, ?关汉卿擅长写女性题材。现存的十八种杂剧作品中,“旦本”戏多达十二种。《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等,均属于爱情风月剧。前三种以妓女为主角,专为风尘女子写照传神。 ?《救风尘》中的赵盼儿,是关汉卿塑造的妓女形象中最具光彩的人物。《谢天香》突出了谢天香逆来顺受、水性杨花的妓女性格,这一点往往受到人们的非议。《金线池》里的杜蕊娘同样是风尘女子,她的性格却颇为刚烈果决。关汉卿在剧中让谢天香和杜蕊娘都与意中人结为连理,只是出于对风尘女子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现实很少这样的可能。 ?关汉卿真实地展示了风尘女子争取从良的曲折过程,写出了她们在与不幸命运抗争时的无知沉沦或大智大勇、软弱动摇或心高气傲,塑造出赵盼儿、宋引章、谢天香、杜蕊娘等性格各异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堪称风尘女子的知音。 7、为什么说《窦娥冤》是优秀的悲剧作品, ?中国古代妇女在封建社会的等级结构中处于最下层,关汉卿在《窦娥冤》里描写了一般良家妇女的悲剧。好人蒙冤受难的苦情戏,比风尘女子的戏更能赢得人们的同情,具有催人泪下的悲剧效果。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剧中的主人公窦娥是封建社会里的“孝女”和“节妇”的典型。窦娥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和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格,竟成为她不得不含冤受屈的主观因素。在刑场上,她斥天骂地之举蕴涵着强烈的反抗精神,是对暗无天日的社会的怀疑和批判。 ?出于维护正义的良知和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关汉卿在剧中让窦娥的三桩誓愿一一应验,以表明天地为窦娥冤情所感动。面对残酷的现实,剧作家只能继续发挥想象,以非人间的力量来解决人间的问题。《窦娥冤》属于社会公案剧。 8、郑光祖、乔吉的爱情剧各有什么特色, ?郑光祖能“声振闺阁”似与他擅写思想内容不出阁的,表现才子佳人缠绵爱情的旦角戏有关。《倩女离魂》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根据唐人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把当时闺阁佳人渴望恋爱自由的心理,以及忍受礼教禁锢的现实压迫感,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但是与同是婚姻恋爱的早期元杂剧相比,郑光祖的爱情剧已带有较浓的道德说教气息。 ?乔吉的杂剧今存《两世因缘》、《扬州梦》和《金钱记》三种,都是以才子佳人的爱情婚姻为题材。其中无非将文人才子的风流艳情与所渴望的“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捏合起来敷衍为“奉旨完婚”的美谈,已成为俗套。 9、钟嗣成《录鬼簿》的贡献何在, 钟嗣成著《录鬼簿》一书,记录了元代戏曲作家152人,剧目名称440余种,保存了元代戏曲的许多第一手的珍贵历史资料。他将元代重要的散曲和杂剧作家大致归结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和“方今才人”两大类。真能称为“不死之鬼”的还是那些“已死”的前辈名公才人。钟嗣成把他们分为三种: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 ?“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为之作多,以《凌波曲》吊之”。 ?“已死才人不相知者”。 钟嗣成按时间顺序分类记述“不死之鬼”,在为剧作家立传过程中,反映出元杂剧创作的基本历史面貌。钟嗣成还记录了一些剧作家的创作活动和成员构成的具体情况。 总之,《录鬼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 10、为什么说马致远是元前期散曲的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前期散曲创作里的大家,其作品带有更多的恋世与愤世交织的旷放意气,擅长于将超旷情怀、人生感悟与苍凉意境融为一体。在他所写自抒胸臆的散曲作品,最多的是“叹世归隐”之作。 ?与关汉卿等人的作品相比,马致远的散曲少了一些市井气,多了些文人品味,或叹世、或言情、或写景,雅俗兼备而具文采。所作不重韵,无衬字,放逸豪爽,提高了散曲的艺术境界,并扩大了其表现领域。有的作品写得自然天成,意境优美,[越调?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11、乔吉和张可久的散曲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乔吉是元代后期重要的剧作家,但一般认为他的散曲创作成就在杂剧创作之上。他的散曲写得清新自然,飘逸脱俗,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宗师。主要表现为抒写淡泊富贵功名、不愿与俗世浮沉的高蹈情怀。 ?张可久是元代后期专门致力于散曲创作而产量最多的作家。他对社会黑暗和世态炎凉体会很深,有一股抑郁伤感的不平之气。在艺术上张可久注重含蓄蕴藉,意境构成显示出与某些诗词相近的特点;炼字句时讲究曲律和音韵,对仗工整,文字于清通中求雅丽。 12、何谓“元诗四家”,他们的创作有什么共同特点, ?被称为“元诗四家”的虞集、杨载、范?和揭?斯都是元大德、延祐年间才活跃于文坛的作家,因有文才而被选入翰林院,在京师成为士子向慕的著名人物而称誉诗坛。 ?“元诗四家”在诗歌创作上有较为一致的追求,提倡写诗学汉魏、盛唐,主张以唐人为法,要使元诗不同于宋诗。但由于各自的性情才学不尽相同,虽说都是学唐人,但彼此间的诗风并不一样。 ?虞集于诗主张抒写“情性之正”,以温柔敦厚平和雅淡为;又提倡刻而深,典而实。其他三家,如虞集说:杨载的诗如“百战健儿”,范?的诗如“唐临晋贴”,揭?斯的诗如美女簪花的“三日新妇”。直观地把握了“三家”诗风的某些特点。 13、杨维桢的“铁崖体”诗是如何形成的, 杨维桢,号铁崖。他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极为流行,世称“铁崖体”或“铁体”,在当时诗坛自成一派,仿效的人很多。 ?杨维桢喜欢作宫词。但他的竹枝词吸收了吴地民歌的语调和表现手法,情致清新,语言浅近活泼。他的竹枝歌一出,立即流布南北,为世人喜爱;名人韵士起而效法,属和者达百家之多,风气为之一变。 ?竹枝歌可以说是香奁诗的自赎,它的成功使杨维桢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代的风人之诗多出于民间社会地位底下的平民之手,却能流传后世,非如今的公卿士大夫作品所能及,因此他提倡较少创作束缚的古乐府而排斥律诗,他想 尝试一种风骨情致兼而有之,既有别于文人之诗,又不同于当时民间俚曲的新体诗,他把它称为“古乐府”。 ?收在《铁崖古乐府》里的作品,反映了杨维桢的创作追求,其中只有少数是沿用乐府古题而自制词,多数题目都是他自己的新创,实际上是带有乐府民歌情致的古体诗。 14、宋元话本小说有什么艺术特色, 话本小说是反映一般市民生活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市民文学,又由于它源于“说话”,所以在小说体制、叙述方式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了很明显的艺术特色。 ?话本小说的体制形式是结合市民听众的要求而创造出来的。一般由题目、篇首、入话、回头、正话和篇尾六个部分组成。篇首、篇尾多采用诗词,起到点明大意、烘托气氛、概括主旨、总结全篇作用。入话起由开场诗导入本事的作用。较长的正话,表演时还分回,一般是在情节发展的紧要关头,用两句收场诗作结。这种方法为后来的章回小说所采用,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结构方式。 ?话本小说的叙述方式符合一般大众的欣赏习惯,即连贯叙述,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带有悬念和巧合。 ?话本小说是语体文。使用大众能理解的白话进行演说,以生活化的语言代替书面语言,这是小说文体上的重大变革。 15、与北曲杂剧相比,南戏在体制结构上有何特点, ?戏曲的结构体制,与其声腔乐曲关系极紧密。北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北杂剧剧本“四折一楔子”的体制结构。 ?南戏戏文的体制结构要灵活自由得多。南戏曲调,主要来自民间市井流行的各种歌曲,没有规定出宫调,曲牌的运用比较随便,根据剧情的需要自由掌握。剧本常以人物上场、下场分成若干段落,每一段落即为一场。一般剧本有三四十场,也有长达五六十场的。表演时不拘一格,有独唱,有对唱,还有轮唱和合唱,各类角色都能唱歌。这种体制便于作者根据剧中人物停留场上的时间灵活安排场次。戏剧结构具有时、空转换的灵活性。 16、“荆、刘、拜、杀”四大传奇指哪几部南戏剧作,它们在题材内容方面有何共同点, ?元代后期出现的著名的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荆钗记》写宋代文人王十朋中状元后不忘旧妻的故事。《刘知远白兔记》要表达的思想是:“贫者休要相轻弃,否极终有变泰时。”《拜月亭记》根据关汉卿的杂剧《拜月亭》改编,以王瑞兰和蒋世隆的爱情婚姻为贯穿的主线。《杀狗记》的道德说教气息较浓郁,极力赞扬屈服于封建家长淫威下的孙荣和杨月真。 ?元代南戏多以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为故事内容,有宣扬道德教化的创作倾向,这在荆、刘、拜、杀四剧中即可看出。但“四大传奇”的曲文都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以民间口语为主,较少雕琢和文饰。这也是元代南戏在艺术表现上的共同特点。 17、简析《琵琶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琵琶记》的作者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具体故事情节表现人生况味。有人把它看作是一部宣扬封建忠孝道德的人伦教科书;也有读者从中体味到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其家庭的摧残,认为这纯是写怨情的作品。 《琵琶记》塑造蔡伯喈形象的典型意义,并不全在于他是否忠孝,还在于他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以及他求取功名的忏悔。这不仅反映出当时读书人身上存在的软弱和动摇,也反映出士人被科举制度扭曲了的双重人格。剧作家对读书应举士人的灵魂拷问是很深刻的,能反映出那个时代士人的悲剧性格和复杂心态。 赵五娘的形象体现出中国劳动妇女吃苦耐劳、淳朴善良的优秀品质,体现了敬养体贴老人,患难与共,决不半途抛弃的高尚情操,从而使这一形象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贤妻孝妇,得到广大观众和读者的同情与喜爱。 ?为了让赵五娘的“苦情”更能打动人心,作者高明在剧中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一环套一环,然后再汇到一起,关目的安排独具匠心。《琵琶记》的曲词也写得很出色。作者体贴人情,委屈必尽;描写物态,如在目前,能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词来。 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 人生 理想 生活 理想,人的一生当中会有很多的理想。究竟那个是你追寻的呢, 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 查看文章 明代文学相关知识和习题集 2009-09-09 22:58 三、思考题 1、明代诗文主导地位让位于小说、戏曲的原因是什么, ?从社会方面看,明代文学家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的过程。朱元璋屡兴文字狱,明初隆庆之前的文坛一片沉寂。明代中期以后的几个皇帝因二百年的稳定统治放松了警觉,因此代表文人个人人格精神的公安派文学得以面世。 ?在思想方面,由于统治者的提倡,理学思想继续成为社会统治思想。理学自身的变化决定了它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的相应迭替。表现封建纲常思想、宣扬复古思想成为明代前期文学的主流。而理学演变到后期,则成为进步文学思潮的旗帜。 ?从文学形式本身来看,传统的旧体文学形式经过唐宋等作家的努力,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明代诗文作家感到望尘莫及。同时,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形式却获得无限的生机,使传统文学形式相形见拙。 2、为什么明代正统文人喜好民歌, ?在明代滚滚而来的市民文学洪流中,民歌是其中鲜艳夺目的一支。它感情纯真、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明代文学极具特色的品种。 ?明代民歌的内容以情歌为主,歌中所表现的男女恋情既表现了民间爱情的大胆和袒露,又体现了明代中期以后注重个人情欲的新思潮。 ?作为民间诗歌,站在市井百姓的立场,表达反抗封建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的情绪,也是情理中事。这些都是文人诗歌不敢触及的话题。 ?由于民歌来自民间,所以它能将生动的口语、新鲜的比喻和想象融入其中,故而能在艺术上显示出清新活泼的本色。 3、明代散文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是什么, ? 明代散文的基本走向与明代诗歌相同,它始终是在“文”与“道”、“情”与“理”的相互对峙和交锋中向前推进发展。与诗歌稍有不同的是,明代散文在前期,道统势力的影响要大于文辞的追求。然而随着人们社会思想的进步,反理学思想的王学左派在社会上影响的普及和壮大,明代散文最终以“文”对“道”、“情”对“理”的胜利而告终。 ?明代初年,由于政治环境的骤然变化,元代末年文人那种洒脱的情怀和隐逸的心理受到了重创;文人们不得不依附于政权,以求得安生。受此背景影响,代表官方意志强调“道统”的文学观念成为明初文学思潮的主流。 ?明代中期,“道统”和“文采”分庭抗礼、平分秋色。人们在台阁体的自我消亡中看到“道统”对于文学自身的桎梏作用,于是前后七子便起而匡之。然而由于他们攻击“道统”的武器不是人的心胸情感,而是古人的牙慧,因而不能承担起振兴文学自身传统的重任,反而受到“道统”文学观念的强烈反驳。 ?在明代中期以后注重个性和情感的社会思潮逐渐上扬的趋势下,文学领域的主情、主文一派的主导地位逐渐得到确立。公安派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口号在晚明小品散文中得到了彻底地贯彻和落实。晚明小品散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散文领域主情、主文一方的最终胜利。 4、唐宋派内部散文风格和文学追求是否一致, ?“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 为主导的“文道合一”传统。 ?他们之间仍然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王慎中和唐顺之特别推崇宋代理学家的诗文,他们衡量文学的准绳是理学。茅坤的道学气味仍然很重,而且往往以八股文的眼光看待唐宋散文。 ?唐宋派中真正能够正确地继承唐宋散文的真谛,并在一定程度上跳出理学羁绊的是归有光。实际上他与王慎中、唐顺之的主张有很大的不同。要点在于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儒教。尤为重要的是,他在提倡重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5、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文学主张在散文领域有何体现, ?公安派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口号在晚明小品散文中得到了彻底地贯彻和落实。晚明小品散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散文领域主情、主文一方的最终胜利。 ?与诗歌相比,公安派在散文方面的成就要更加突出一些。他们常常用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来体现自己的文学主张,独抒性灵,随意书写,清新洁净,其中以袁宏道最为突出。他的小品散文显示出公安派理论运用于创作领域的成功,是晚明主文、主情文学观念取得胜利的标志。 6、章回小说的产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它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章回小说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它的雏形时期。其模板是唐末俗讲和宋元讲史话本。这时的俗讲和讲史话本为了讲述方便,开始采用分卷分目的形式。 第二阶段是它的初起期。其模板是创作于元末明初、刊刻于明代中叶以后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忠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往往以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故事核心,加进了不少群众和作家的创造;形式上比以往的讲史话本更长,由主要供说话人作为说话底本而变成主要供普通读者阅读。 第三阶段是它的成熟期。代表模板是明中叶以后的大批章回小说,如《西游记》、《金瓶梅》等。这时的章回小说情节更加复杂,人物和事件描写也更 加细腻。但在体裁上仍然保持着“讲史”的叙述痕迹。到了明末清初,章回体才得到最后的完善。 ? 章回体的文体特征: 艺术特征——因为通俗小说的前身是说书艺人讲述故事,讲述故事基本上是诉诸听觉,所以就形成了章回小说在艺术上严格的可叙述性。 形式特征——章回小说在形式上采用散韵结合的方式,保留着早期讲史的痕迹。其中散文是主体,韵文是过渡。 叙事特征——在叙述方面,它很注意说与听的关系。一是绝大多数章回小说前面都有一个入话。二是注意保存讲说的痕迹。三是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章回体小说常常采用“卖关子”、吊胃口的手法,在情节的关键之处戛然而止,以调动听众或读者对情节的急切关心。 7、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宗岗的《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 ?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众多素材,以“拥刘反曹”的倾向来影射元代异族统治的不正统,编成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通俗演义》。 ?明末清初,毛宗岗在修订《三国演义》时又加重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经他修订后的《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正统观念更加浓重而显豁。毛氏父子在修订时间在明末清初,其以拥刘反曹的思想来表达“还我大汉”的故国之思和民族情绪,是显而易见的。 8、《三国演义》为什么会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素材来源的原因,也有作者主观的原因;既有罗贯中的原因,也有毛氏父子的原因。 ?在有关三国历史的史书中,对曹刘二家的褒贬态度不尽相同。尊魏还是尊刘与史学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 ?唐宋至金元,民间传说和讲唱文学中“拥刘反曹”的倾向则完全一致。这与南北朝以来受到国家分裂和异族入侵的汉人希望天下统一、“人心思汉”的心理有关。 ?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众多素材,以“拥刘反曹”的倾向来影射元代异族统治的不正统,编成《三国通俗演义》。明末清初,毛宗岗在修订《三国演义》时又加重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以拥刘反曹的思想来表达“还我大汉”的故国之思和民族情绪,是显而易见的。 9、《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二者之间的关系的, ?章学诚说:“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和组织安排的,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则指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以作者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罗贯中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细心穿插、巧于构思;于史无征、采用传说;本末倒置、改变史实;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妙笔生花、善于铺叙。 10、《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作为中国古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类型化典型人物的主要特征是:为一般而寻找特殊,共性对个性占有突出的优势,直接以比较纯净的形态呈现。 ?《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单一性,即重要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它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这一特征足以撑得起整个形象。稳定性,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缺少纵横诸方面的发展变化,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和谐性,一是回避现象与本质的矛盾,二是回避理智与情感的矛盾,使人物形象内部诸因素基本上处在古典式的和谐之中,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体现着古代审美意识所要求的中和精神。 11、《三国演义》的叙事特征是什么, ?在叙事方式上是以全知全能为主。 ?作者有意继承说书艺人的某些做法甚至表演模式,以适应大众普遍的接 受心理,具体技巧主要有:“笙箫夹鼓”法,即急事用缓笔;“横云断岭”法,即中以断叙事进程的方法搁置紧张,加强悬念。 ?在视角转换的基础上,《三国演义》也开始出现限知叙事萌芽。限知视角往往生发出虚实相生的叙事机制,限制的视野之内为实,视野之外为虚,叙事者笔在处实,心在处虚。 12、繁本《水浒传》的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在内容情节上有何差异, ?最早的一百回本为嘉靖刻本《忠义水浒传》,残存八回;次有明代万历十七年天都外臣序本《忠义水浒传》;再次为万历二十八年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百回繁本,且有李贽的评语,是《水浒传》的重要版本。 ?一百二十回本有万历末年袁无涯刊本,系在百回繁本的基础上增加征田虎、王庆的情节。 ?七十回本系明末金圣叹据百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仅取前七十回,并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改写为“梁山泊英雄惊恶梦”结束全书。除了为全书加了评语外,金圣叹还伪托施耐庵写了三篇序文。 13、绿林文化精神是否能够概括《水浒传》的基本文化精神,为什么, ?墨家主张用强力讨回公道的思想和意识在民间影响很大,这是历代社会上绿林土匪及其意识产生的渊源。《水浒传》所表现的正是绿林豪杰事业和绿林文化精神。 ?《水浒传》与绿林文化的政治特征。 “逼上梁山”是多数梁山好汉上山聚义的共同原因,“替天行道”是他们的政治行动纲领,“以贤为能,纪律严明”是他们的组织原则,“接受招安”是梁山起义的必然结局。 ?《水浒传》与绿林文化的人格崇拜。 除了政治目标以外,那种以“义”为核心的“好汉”人格崇拜,也是将绿林豪杰凝聚起来的重要因素。“义”的内涵非常复杂。在《水浒传》里,它具体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仗义疏财”。“勇武阳刚”之气。以上三点,构成以“义”为中心的好汉人格崇拜系统。 14、《水浒传》为什么采取排斥女性的态度, ?从人格美感上来说,侠士至绿林草莽更崇尚一种勇武豪壮的阳刚之气。《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便是一群这样的血性男儿。他们勇武无比,豪气凌云,丝毫没有脂粉气、绮靡气。它使人们强烈地感觉到在绿林社会中所崇尚的男性崇拜之风,并由于这种人格崇拜而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早期的绿林豪侠小说具有明显的排斥女性的色彩。 ?这种以同性化为基础的男性结义在某种意义上又是儒家“男尊女卑”思想的翻版和通俗化。 15、《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比《三国演义》有何进展, ?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它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雄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一方面,作品中的绿林豪侠继承了古代英雄的特征,作为“勇”和“力”的化身,具有类型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又体现了社会下层特别是市民阶层的道德理想和生活情趣,具有比较突出的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典型的倾向。 ?人物从类型化走向性格化的重要特征是: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惊奇与逼真的结合;粗线条勾勒与工笔细描的结合;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 16、《西游记》两大原型精神之间是什么关系, 《西游记》前后两个部分,正好构成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 ?原型之一: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西游记》前半部分孙悟空的形象是一个神通广大而又遭受镇压的不幸角色,它背后隐含的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 ?随着孙悟空头上紧箍咒的出现,他的自由意志受到极大的限制,小说的 第一母题也就暂时退到从属的地位。后半部分所肯定的已经不是孙悟空的桀骜不驯的自由个性。而是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艰辛的探索追求精神。这一点,仍然是整个人类共有的原型精神。如果说原型一体现的是对人的个性价值的尊重和体认的话,那么原型二则体现了对人的个性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认识,或者说是提出了个性价值如何在社会价值中得到实现的问题。相比之下,原型二的描写更为充分和细腻。 ?孙悟空身上那种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的确是明代中后期社会新思潮的集中体现。但这种思潮从它产生那天起,就无法回避一个严峻而现实的问题——这种新的社会思潮的最终归宿是什么,一个封建社会对这样的思潮是否能够容忍,容忍到什么程度,如果无法容忍的话,它将对新思潮采用什么办法,《西游记》中两大原型的并立,正是试图从正面回答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 17、《西游记》的结构与《水浒传》有何异同, 《西游记》的结构形式与《水浒传》有些相似,都是采用单线发展的线形结构形式,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被一根贯穿的线串在一起。但二者在大致相同中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两部小说的贯穿主线不同。《水浒传》的主线是梁山好汉的绿林起义事业,而《西游记》则是以孙悟空这个主要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和小说结构。 ?《水浒传》纯粹是由一个个英雄的传记故事连缀而成,而《西游记》总的格局则是由“闹天宫”和“西天取经”两大部分组成,事实上这两部分之间甚至连思想倾向也不尽一致。 因此,《西游记》可以说是一种“串”字形的结构。其中,构成“串”字的两个“口”分别代表了两组不同的故事群,而贯穿线则是小说的主人公孙悟空。 18、《西游记》作者对神话的借鉴。 《西游记》的创作思维不是平实和一般的思维,而是充分发挥作家驰骋想象能力的奇幻思维。这种思维在古代神话中曾经比较发达,明代中期以后的新思潮的出现,使长期受到抑制的奇幻思维获得再生和振兴。 ?作者成功地吸收了佛道二教为自神其教所营造的洞天福地及净土世界的夸张手法和虚幻意识,将神话世界的描绘推向了极致。 ?作者又吸收借鉴了道教神仙谱系和佛教天王金刚之类神佛形象的外貌特征和各种神奇本领,创造了一大批形象奇特、本领超群的神魔形象。 ?作者没有把描绘神话环境的神魔形象作为目的,而是将它们作为编织神奇故事的彩带和锦缎,为叙述神奇故事和塑造神话形象服务。 19、《金瓶梅》词话本与说散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词话本和说散本的主要区别是: ?内容上的差别。词话本从武松打虎写起,说散本则从“西门庆热结十兄弟”写起;词话本八十四回有吴月娘被王矮虎俘虏又被宋江义释的情节,说散本没有。 ?形式上的差异。作为“词话”本,词话本题目后有“诗曰”或“词曰”及“且听下回分解”等说书痕迹;说散本不称“词话”,不用“下回分解”,删去不少诗词韵文;词话本回目粗劣,不对仗,说散本则回目对仗工整。 20、西门庆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金瓶梅》以西门庆这样一个兼富商、恶霸、官僚、淫棍等几重身份于一身的人物为中心,对明中叶后社会的黑暗、封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的丑恶、腐朽本质作了较为全面的暴露,形象地勾勒出当时社会的市井众生相。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小说反映的金钱与权力的交易,以及书中主要人物物欲横流、纵欲无度的生活态度。这两点,正是明代后期“好货”和“好色”两种社会思潮的畸形反映。 ?西门庆是一个亦官亦商的恶霸豪富,在他身上体现了明代后期由地主、恶霸、商人等构成的市侩势力的丑恶凶残本质。正是由于金钱的力量如此迅速膨胀,使得封建的门第和礼教在金钱的冲击下土崩瓦解。 ?然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强大惯力,使西门庆这样的新兴商人缺乏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那种在商业方面的开拓和进取精神。因此,这一形象的塑造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 21、《金瓶梅》对中国小说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看,《金瓶梅》开始逐渐摆脱说唱艺术的影响,向近代小说的方向转变,为古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题材的转变及其意义。《金瓶梅》之前,中国古代小说四种类型中其它三种类型的小说典范已经相继问世,《金瓶梅》的出现为世情小说的规模涌现,打出了一面自张一军的旗帜。 ?审美取向的趣味变异。《金瓶梅》之前的小说,题材决定了它们的审美取向是正面的和理想的事物。而《金瓶梅》则把自己的审美触角伸向了人世间丑恶的一面。 ?从类型化人物到性格化人物。题材的变化带来了人物塑造方法的转变。在《金瓶梅》之前,所采用的是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而《金瓶梅》则改变了人物的单一色调,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的转变。 ?网状结构的高度成熟。《金瓶梅》巧妙地以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为圆心,通过西门庆一个家庭的际遇和内外关系的描写,对十六世纪我国社会生活作了生动逼真的描绘。它的网状结构,不只是网结的一面,而是全方位的结网方式,可以称之为圆形网状结构。 ?口语化的市井语言。《金瓶梅》继承说书艺人的口语化传统,将其发扬光大。 22、明代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 明代长篇小说有两个引人注意而又密切相关的现象:一是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问世后到弘治前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长篇小说的创作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二是从弘治到万历这一百三十多年的时间,又突然冒出了数以百计的长篇小说,出现了明代长篇小说的繁盛时期。除了通常讲的这个时期社会经济新的资本主义因素导致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和思想解放思潮的原因外,还有几个影响小说规模营作的直接原因。 ?统治者对小说的控制程度。明初统治者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压政策是造成明初一百多年小说沉寂的局面的根本原因。到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统治者政 治的腐败,其统治驾御能力和实际工作效率受到很大削弱,客观上会刺激小说的兴盛发达。 ?社会对商品经济看法的变化。明代中叶后,整个社会对商品经济的认识有了一个极大的飞跃和提高。 ?小说生产能力的因素。小说写作的整体水平、社会上对小说地位的认识,以及印刷手段的因素等等,也影响了小说的生产。 23、金圣叹对于小说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代表了明清两代小说理论的最高成就。 ?其突出贡献之一是他关于小说中人物性格塑造的理论。他认为《水浒传》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原因在于把人物塑造置于中心地位。 ?突出贡献之二是他关于小说结构艺术的论述。他受八股文评点的启发和影响,深入探讨了《水浒传》的结构和布局。此外,金圣叹还对小说的创作过程也作了深入的论述。这些评点中所表现出来的小说美学思想对后来的小说理论批评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4、话本和拟话本的重要区别是什么, 拟话本虽然在形式上还保留了宋元话本中说话人讲述故事的痕迹,但实质上与宋元话本有了很大的区别。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说话艺人提供讲述故事的底本,而是向社会普通读者提供阅读用的书面文学。 ?宋元话本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因而具有浓厚的市民生活气息,情节上也简明单纯。而拟话本则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文人的典雅情调开始注入其中,说教成分增加,情节趋于复杂。 ?拟话本也的确去除了早期话本中的一些低级庸俗的成分,使拟话本小说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25、《三言》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冯梦龙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他将李贽的“童心说”贯彻落实到文学领域,提出尚“真”主“情”的文学思想。 (2)他明确地将通俗文学的归宿概括为“适俗”的思想,主张将社会教化内容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 (3)他从时代发展、文学进化的角度阐述通俗文学值得肯定的原因所在。 26、《二拍》对市民文学的题材作了哪些开拓, ?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经商的题材在《二拍》中占据较大的比重,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以。这些故事不是《三言》同类题材的简单重复,而是较为深入地反映出经商题材的许多内在规律和动向。 ?爱情题材的新突破。首先,在继承《三言》关于婚姻自由,自主结合思想的基础上,《二拍》更加突出了女性在择偶过程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并对她们自主婚姻给予充分的肯定。其次,婚姻问题上的男女平等思想。第三,对传统贞节观念的突破。 ?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与《三言》相比,《二拍》的社会批判意识似乎更为强烈。清初社会上对明代后期文化的否定和扼制的态度,在《二拍》中已经有了超前的表现。 27、《二拍》对拟话本小说体制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二拍》中的回头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二拍》回头成了拟话本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正话的主题起着阐释、反衬、模拟的作用,旨在提示和深化正话的思想深度。 ?在韵语的使用上,《二拍》结束了以往多用套语的程序化窠臼,代之以自创的诗词韵语,使韵语与散文部分的叙述遥相呼应,显示出它是一种成熟了的书面文体。 ?《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以及贯穿全书各篇的作者的精彩议论,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28、《三言》展示的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 ?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提出大胆质疑并对自食其力的经商活动予以了全面的肯定,是明末“好货好利”进步社会思潮在文学领域的大规模反映。 ?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与“好货好利”观念相联系的是明后期进步 思潮的“好色”观念。首先,《三言》充分肯定了男女情欲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其次,作者将其“真情说”全面贯彻到爱情题材的作品中。第三,作者还进一步将对美好爱情的认识,上升到情感上互相了解、人格上互相尊重的高度。 ?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三部书以市民的立场和价值观念出发,对社会上各种黑暗现象和不公正问题提出了揭露和抨击。 29、明代的戏剧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1)明代戏剧的剧种主要有杂剧和传奇两种形式。 (2)明代杂剧在数量和质量上比元代相对减少和蜕化。但明代杂剧的形式毕竟比元代有了一定的演进,具体表现在:结构比较自由;曲调兼用南北曲;演唱方式打破了元杂剧一个角色唱到底模式;将末尾的题目正名提到第一折前。 (3)明代传奇是指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 (4)南戏与传奇的区别:从总体上看,南戏是早期比较质朴的民间戏剧形式,传奇则经由文人进行了雅化,体制更为宏伟,艺术上趋于精美。 (5)明代传奇与杂剧在形式上的区别:体制规模上,明传奇一般都在几十出以上。曲调曲牌上,明传奇不受限制,可以“借宫犯调”。演唱方式上,传奇有多种演唱方式。角色行当上,明传奇比杂剧的划分更为细致。 30、明代传奇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明初近百年中的杂剧创作几乎是一片空白,从成化、弘治年间丘濬的《五伦全备记》和邵灿的《香囊记》开始,才改变了这种沉寂局面,陆续出现了一些借历史故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和发迹变泰思想的传奇作品。 ?从嘉靖年间开始,明传奇无论是内容题材,还是在声腔的演变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标志就是李开先《宝剑记》、相传为王世贞所作的《鸣凤记》和梁辰鱼《浣纱记》这三大传奇的出现。 ?明末是传奇创作更为繁荣的时期。许多著名的传奇作家都出现在这个时期,如万历年间的汤显祖等。很多作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相似的艺术风格,因而形成了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注重内容辞采的临川派,以及讲求辞藻用事的骈俪派等。 31、《牡丹亭》的题材来源是什么,汤显祖作了哪些改造, ?故事取材: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交代该剧的来源有:托名陶潜著的《搜神后记》卷四李仲文事,刘敬叔《异苑》卷八的冯孝将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的汉睢阳王事。三人的女儿都是钟情于男子,自由结合,争取还魂复生。只是有的如愿以偿,有的则功败垂成。另外提到“传杜太守事”指话本小说《杜丽娘记》。明末《燕居》收《杜丽娘幕色还魂记》,故事人物和大体轮廓与《牡丹亭》相似,说明汤显祖是依据话本的故事线索,参考六朝志怪小说的还魂故事改编而成。 ?汤显祖的改造和提炼:经过汤显祖的一番生花妙笔,传统的还魂故事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了明代后期人性解放的鲜明旗帜,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领域“情”与“理”的尖锐冲突。首先,作者强调了双方门第的差异,以反对将门第作为婚姻筹码的封建意识。其次,作者有意将人物性格及其相互关系置于为爱情自由而行动的戏剧冲突中去。第三,作者着意营造和描绘自由爱情实现的艰难历程。 32、从杜丽娘的形象看《牡丹亭》的思想和社会意义。 ?杜丽娘出生在名门大家,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无限春光使她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然而,生存环境没有给这种憧憬和渴望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所以她只有到梦中去寻找。因无法实现梦中的理想,杜丽娘含恨为情而死。进入鬼蜮的杜丽娘更加大胆、痴情。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愿意为情而再生。她大胆争取还魂复生,复生后更让自己的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承认。 杜丽娘积极主动的行为的潜台词是:爱情的力量既然能使杜丽娘从生到死,从死到生,那么它也能够征服作为自由爱情死敌的封建礼教,使其不得不认可主人公的叛逆婚姻。这虽然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想象,却生动地体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 ?杜丽娘不是先与柳梦梅有了花前月下的那些浪漫情调后,才激发自己的欲望冲动,冲破“男女大防”的限制,而首先是因为春心萌动以后,迫切地感到青 春寂寞难耐,因而自然地涌发欲望的冲动才在梦中与柳梦梅相会。在解决了生物欲望以后,才由此蕴育了生死不渝的爱情。这与《西厢记》中崔莺莺对张生是由“情”到“欲”的过程截然不同,是明代后期王学左派尊重人的生存权利,认为“百姓日用即是道”的激进思想的形象阐释。正因如此,《牡丹亭》提出的反封建礼教、宣扬个性解放、主张爱情自由的口号才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古代爱情剧的思想和社会深度。 33、“临川四梦”反映了汤显祖怎样的心态历程,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的创作历时十五年,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及其意义的思考。 ?汤显祖所注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真情”就是人们力图摆脱封建专制和礼教观念统治的合理要求;“矫情”就是人们自身那些不正当的情欲。 “临川四梦”前二梦写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是在蹈扬“真情”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浮沉,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 ?《紫钗记》是希望的春天之梦,像一个载满希望的风筝,摇荡着飞上蓝天,但又十分脆弱。《牡丹亭还魂记》通过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作者炽热的真情,剖白自己的忠贞和追求,是一个炽热的仲夏夜之梦。《南柯梦记》标志着作者从对真情与梦境的讴歌转向对二者的忏悔,这时作者的热情还没有完全熄灭,是一个秋天的失落之梦。《邯郸梦记》是冬天的冰之梦。在经历了长久的困惑之后,汤显祖终于从情和梦的纠缠中走了出来,穿过哲学的沉思,他把眼光重新投向了现实,永远地沉默了。
/
本文档为【[定稿]马致远元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