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谈医生职业道德

2017-10-06 17页 doc 36KB 1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谈医生职业道德谈医生职业道德 医生的职业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医德。医学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医学科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由于人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因而医务人员的医德也不尽相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防病治病方法的重大突破,传统医德观已经明显地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本着继承、发扬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确立一种正确、全面、科学的、新型的医德观念,用以指导医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贯彻“以人为...
谈医生职业道德
谈医生职业道德 医生的职业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医德。医学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医学科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由于人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因而医务人员的医德也不尽相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防病治病方法的重大突破,传统医德观已经明显地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本着继承、发扬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确立一种正确、全面、科学的、新型的医德观念,用以指导医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贯彻“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好地担负起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神圣职责,不断促进医德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于医德这个概念,被誉为“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邈有过精当的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孙思邈的这一论述,被后世奉为悬壶济世的圭臬。古往今来,医生皆以救死扶伤为宗旨,以济世活人为天职,赢得了全社会普遍的敬重与拥戴;《宋史》载,名医庞安时,为人治病,十愈八九。对上门求诊者,专设病房,供其居住,且亲自照料饮食、药物,待完全治愈,才让病人离开。有的病人确实无法治好,亦必实言相告,从不敷衍。庞大夫行医数十年,“活人无数,病家持金来谢,不尽取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经济的竞争性、求利性,金钱的诱惑和利益的驱动,使少数医务人员忽视了道德修养,见利忘义,医患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良好的形象。如何养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医德,与病人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树立高尚的敬业精神,医务人员应该注重自己的医德修养。 怎样才能贯彻正确的医德观,体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有现代意识的人强调权利和尊严,强调人的生存价值。医务人员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明确人为什么活着,怎样生活才有意义。如果把个人的生活目标锁定在“金钱确定价值”上,就会在医疗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将技术、人格像商品一样等价交换,追逐物质利益,最终丧失自我,误入歧途。 2 树立人文的行医理念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医学人文精神不断受到人们重视,医学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精神的需要,注重对人的关心和关怀。古代医学家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医务人员应以治病救人为本,以仁爱精神为准则,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应当具有爱人助人的仁爱精神,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帮助病人解除疾苦。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观念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也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新 的更高的要求。今天病人找你,可能只表现出某种疾病的症状,但他还可能有心理上的不适或想法,医生如不具备人文观念,缺乏细致、耐心的交流与沟通,诊治努力也只获得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就会难以真正给病人解决问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满足病人的需要。同时作为医务工作者,医为生人之术,医而无术,不足以生人,精益求精地提高医术作为重要的医德内容,提倡医者做一个医德高尚、医术精良的“大医”、“良医”。 当然,医生自己也是一个人,和大家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身体不适,情绪不佳,生活上有困难,精神上有烦恼的时候,甚至也会有因受到委屈而对他人、对领导、对某些社会现象不满的时候。但是,所有这些都不应该被夹带到工作中去。穿上白大衣,医生就必须摒除一切杂念,“净化自己的灵魂”,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为病人着想。 在明确医患双方各自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医务人员应当奉行“仁爱救人”的精神,应该说“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对人民极端热情”的提法是非常正确的,应该永远是医生的职业信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道德标准。医务人员要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弘扬高尚的医德,通过精湛的医疗技术,优良的服务质量,化解医患信任危机,重塑“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 3 钻研医术,精益求精 医疗水平高低、医疗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医生的道德品质,而且还取决于医生的医疗水平。精益求精,钻研医术,体现了医生的高度责任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对于加速医学科学现代化和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医生面临着医学科学突飞猛进,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迫切要求医生要有刻苦钻研精神,及时了解医学发展的动态,把握吸收新理论、新技术,尽可能多掌握与医学有关的新学科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创造性地应用于医疗卫生实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其次,当今医学科学的发展已突破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框框,发展为“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这就要求医生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高度重视心理和社会诊治。因此,医生应该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转变,更新知识,善于拓宽知识面,学习有关的人文科学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行为学等并有机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更好地为防病治病、促进病人身心健康服务。 4 摆正“道义”和“利益”的关系 医学人道主义是医德传统的精华。它强调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爱护人,以维持病人的生命为最高准则。所以,医务人员的基本责任就是关心病人的生命,同情病人,竭尽全力挽救病人的生命,增进人的健康。医学中的这种人道主义思想,保证了医学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仁学”性质,对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学高科技的不断涌现,医学人道主义遇到了一系列的挑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的医学人道主义已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国家整体指导思想使医务人员在行医过程中,除了履行应尽的义务、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按照医学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外,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在情理之中、法律的规定以内;随着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逐步渗透进医疗领域,导致一部分医务人员的医德观念悄然发生变化,对个人物质利益追求的现象日趋凸现。单纯的医学人道主义对医务人员的约束力,正在由于其没有关注个人的正当利益而下降。 而医生是一个高劳动强度、高风险的职业,在2003年“非典”疫情中,医护人员职业的危险性就充分凸显出来;另外,我国已经实行了医疗诉讼举证倒置,这样的使得医生在工作中不得不承担更大压力,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充分;并且医生也要养家糊口,老人要养老,孩子要上学。如果医生的收入长期低迷,医生的价值得不到体现,肯定会影响医疗队伍的稳定。 人道与功利相结合的新型医德观,保证了传统医德精华的存在,仍然以一种人道主义的态度来对待患者:仍然强调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同情心、责任感,肯定了医务人员对健康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强调医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避免了由于新技术发展所导致的医患之间关系的物化;仍然把患者的生命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又兼顾了社会、患者与医者的利益,既考虑医者的利益,又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既考虑医疗行为对患者个人的后果,又始终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所以,人道与功利主义的医德观,既发扬了人道主义的长处,又弥补了纯功利主义的不足,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既使传统的义务论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挥作用,又适应了社会和医学科学发展的新情况,这是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4-16 5 要诚实、谦虚,尊重患者 讲诚信不仅是市场经济的黄金规则,也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诚信的主要含义是无欺、守诺、践约。清代名医张顽石说“学术固思精也,言行亦当注重,才能得病人之信仰”。 做一个医生一定要谦虚,自己的知识不够,看不懂的病一定要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或请有经验的医生会诊,不要怕在患者面前丢面子,不懂装懂会造成误诊,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的悲哀。医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职业道德,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对目前医疗水平尚不能治疗的疾病,要向患者或其家属解释清楚。由其本人或家属对是否治疗做出抉择,请病人和家属参与治疗的制定。当前“病人选医生”就是让病人有选择医生的自主权,有利于病人与自己信得过的医生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 一般地说,人与人交往中都有希望被尊重的心理需求,患者就医时此种心理需求尤为突出,因为此时患者身体的痛苦往往或多或少地伴随着心理的病态变化,作为一名医生,接待患者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洞察患者心理,对病人表现出真诚的同情心和应有的礼貌,只有深刻体会病人的躯体和心理病痛,才可能获得患者的信任,才可能建立起融洽的医患关系,为医治患者疾病创造良好的基础,也是避免或化解医患冲突和医疗纠纷的前提条件。 6 以德治医与依法治医相统一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新时期我国重要的治国方略。坚持“以德治医”与“依法治医”相统一,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体现。在大力建设法制化国家的新形势下,医疗活动和医德建设同样必须引入法律机制,坚持“以德治医”与“依法治医”相统一是医务人员应树立的重要医德理念。 在以德治医方面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这也是医务人员应遵循的基本行医理念。医疗行为的实施,离不开医学道德的制约。没有医学道德对医务人员行为的规范和制约,就无法保证医疗行为的科学性,无法调节医患关系,无法保证医疗质量,无法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德治医作为一种基本医德理念,它依靠医学道德的力量和作用来保证医疗行为的正确方向,保证其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性质,体现其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仁学特点。以德治医强调以道德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它的贯彻落实主要依靠医务人员的高度自觉性。 医务人员良好的医德行为,既源于道德的说服力、劝导力,也源于法律的强制力、约束力。医务人员在坚持以德治医的同时应不断强化依法治医的观念,自觉地用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医疗行为,一切按法规办事。我国在1998年6月26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其中明确规定了医师在执业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规定了各相关法律关系主体的相应法律责任,这是医务人员依法行医的法律依据。医务人员只有自觉按照《医师法》的规定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才能为患者提供放心满意的服务,才能更好地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医务人员受利益机制的驱动,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在面对个人私利时不能用医德规范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出现一些有悖医德要求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法律规范的约束,需要道德与法律的共同作用。在医疗卫生工作中,法治与德治的功能都很重要,两者需要共同作用,相辅相成,因此,医务人员要善于把以德治医与依法治医有机统一起来。规范化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树立以德治医与依法治医相统一的医德观念,是我们建设法制化国家的必然选择,也是医务人员应树立的基本医德观念。 高尚的医德应该是医生的灵魂,是医生在各种工作过程中贯彻始终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医疗工作 “人命关天”,医疗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差错都可能给病人带来不可挽回的恶果,医疗工作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医疗工作者除了要有过硬的医术外,更要有高尚的医德。然而,近年来,滥开大处方,大肆收受红包,对无钱病人见死不救等等,严重违背医生道德的现象大有漫延之势“白衣天使”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渐渐远去。什么原因使医生的道德水平如此之快地下滑?这种状况如何才能得到遏制呢?对于这些问题,政治、经济、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在进行研究,本文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作些探讨。 一、 医生道德缺失的成因 每位医生都是从普通人成长过来的,他们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从小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思想道德熏陶,应该说,绝大多数医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并且能将其体现在自己的道德行为中,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可是,在目前的社会现实中,医生的行为常常违背基本的道德规范,并且毫不在意来 自各方面的责难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这种道德缺失最初发生在少数医生身上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没有采取及时措施加以阻止。 众所周知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始终处在社会的大发展、大变化之中。医疗卫生系统也不例外,从 1988年开始进行探索性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经过十年的反复试验1999年在全国正式推广,这次改革的中心任务是医疗卫生行 业的 “市场化”,改变过去政府对医疗系统的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扩大医疗机构的自主权,减少国家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人。这就意味着医院的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医生的收人水平,在利益驱动下,医院面对个别医生开大处方,以挣 “回扣”,多施检查,以挣 “提成”等行为听之任之少数医生利用这种不正当方式 “致富”了,甚至医院还将他们视为为医院创收的功臣,那么,其他处在同一工作情景的医生势必会产生困惑。效仿吧,同自己原有的道德体系相违背;不效仿吧,同样的付出不能得到同样的报酬。这种矛盾心态,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认知失调。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有维持 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一致性的需要 ,以保持心理平衡 ,如果人们的观念出现了前后不一致或相互矛盾时,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认知上失调,这时人的心理会出现紊乱或不安 ,就会力求通过重新组织认知结构或改变自己的行为,以达到新的认知上的平衡。当一大批医疗工作者处在这种重建道德认知结构的关键时期,如果医院的医德教育能够及时跟进 ,并且对不 良工作作风进行整顿;如果政府能够大力宣传具有高尚情操的医生形象,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救死扶伤光荣 ,拜金主义遭鄙视 良好氛围,那么,绝大多数医生会感受到社会正义的力量,会理直气壮地坚守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 ,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遗憾的是,在推行医疗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对医生精神世界的正确引导,当一切的导向都是经济效益时,医生们改变了已有的道德信念,将物质追求放在首位,在错误认知的基础上达到了新的心理平衡 ,以至于形成今天医疗卫生系统整体道德状况令人忧心的局面。 由于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及时到位,导致医生的道德缺失从个别现象,发展到目前的群体现象。那么,医生一意识到自己的道德缺失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群体行为后他们的心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去个性化理论可以进行说明,去个性化这一术语是由法国社会学心理学家 G(L(博在其经典著作《人群》一书中提出来的。指个体在群体中与群体一起从事某种活动时,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淹没了个的身份,使个体的个性溶化于群体之中,从而失去了个性感。与这种去个性化相联系的是,个体似乎失去了作为个性的约束力,在群体的保护下,做出违反他们在社会情境中常常遵守的社会准则的事,表现出非正常的行事倾向。也就是说,医生责任感会在群体中分散,使得由于道德缺失而受谴责的心理压力减轻 ,致使一些回扣拿的少的医生 ,不以拿病人的回扣为耻,反而会认为 自己无能,久而久之,他们不是将 自己的精力用在如何提高业务,少花钱多治病方面,而是用在如何投机取巧方面。新吸纳到医院的年轻医生也会很容易地被这种氛围所 “同化”。长此以往,医生们将变得更加漠视道德,漠视患者,漠视生命。 二、改善医生道德缺失现状的对策 医疗系统医德医风的败坏,医疗费用不正常的攀升,使得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了威胁。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保障生命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基本需求不能满足,人会处在极度的不安和愤懑之中,同时产生极大的内驱力,去寻求这种安全,如果妨碍这种需求的满足,就有可能集结成一股强大的不满情绪 ,这是一种潜在的力量 ,特别是在群体中蕴藏时。对社会的安定是一种威胁 ,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也会大打折扣。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府策略问题,法律不完善问题,经济体制问题。但是,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再好的政策不能被人落实也是枉然,因此,解决医疗系统的医德医风刻不容缓 ,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宣传教育常抓不懈。我们知道一个刚刚出生的自然人 必须经过他人与社会的帮助与引导 ,才能转变成一名能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所接受的成员。这个过程在社会I 理学中被称作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技能社会化。过去认为人的社会化在求学阶段就完成了,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终生社会化的概念被广泛接受,只有这样才能使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因此,对医生的道德教育也应贯穿一生医疗单位要坚持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医生的道德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2(重视树立道德榜样。道德榜样又称 “道德典范”,是集中体现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典型人物,或一定时期的理想人格和效法的道德楷模。时代不同,道德原则规范不同,道德榜样也不同,道德榜样是在群众的工作生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他们扎根于群众之中,使人们感到真实可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重视树立道德榜样 ,让人 “见贤思齐”。是医院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不少医生追求平庸,远离崇高,医疗系统道德滑坡的时候,更有必要做好培育、发掘先进典型,树立道德榜样的工作,以重现医生的进取精神和昂扬向上的道德精神。 3(避免过度奖励的危害。社会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招集一批原本对学习非常感兴趣,不用任何督促也能 自觉学习的学生,从实验的第一天起,每次考试后都按成绩的高低对他们进行不断的物质奖励,这在他们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是没有的。开始他们像原来一样 自觉学习,可是时间一长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低,当取消物质奖励后,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没有了兴趣。这说明如果我们希望个体的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过于充分的外部理由。奖励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 ,否则易造成 “为钱而工作”的心态,一旦没有了物质刺激,行为的动力就消失了。在给予恰当物质奖励的同时 ,还必须让个体认为自己勤奋上进 ,喜欢这份工作,而不能简单地把工作与待遇挂钩。 目前不少医院的领导者以为医生得到的报酬越多,工作就会越有干劲。而事实上 ,许多医生当初选择医生作为 自己一辈子的职业,主要是冲着医生救死扶伤的崇高社会形象来的,是因为热爱医生职业,对医学感兴趣而忘我工作的。那些过度奖励的行为,不仅不能长久地使医生保持工作热情,还很容易导致医生内在动机的削弱,模糊了医生的人道主义信仰,助长向钱看的心理。所以,医院在管理理念上,一定要避免陷入只看经济不问精神的误区。 4(完善各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规章 可以有效防止医生故意侵害患者利益的行为,使医院免受歪风邪气的影响。也可以使医生们认清职责,有规矩可依,明明白白地为患者服务。“依法治院”和 “以德治院”是相辅相的两个方面,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会影响医院的发展和损害患者的利益。 不可否认,医生职业是风险极高的职业,工作也很艰辛像重症病房的医生,面对的都是危重病人,每天直面生死,压力非常大。由于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培养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国家要投人大量资金,家庭也要为之付出,个人在求学的过程中也是很艰辛的,所以医生职业有理由成为社会中收入较高的职业 ,相信社会也是会认可的。现在的问题是,医生取得高收人的途径不对,他们的高收人是建立在对患者经济损害,身体伤害的基础上,以不道德的方式获取的。患者的忿恨,尚存的良知使他们拿得心不安,许多医生承认自己有一种难以摆脱的道德困惑。这种医生患者都不满意的医疗现状,怎样才能彻底改变呢?这是社会各界正在探讨的热点问题 ,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不过我们相信,只要下决心解决,办法总会是有的。 “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唐代名医孙思邈将这篇《大医精诚》冠于中医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之首,提倡为医生必须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精”于专业、“诚”于品德 ,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我们期待着在医生的自觉修养和社会的积极推动下,医疗系统的医德医风有一个根本的好转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论文摘要:为了提高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需不断完善和健全现有职业道德培养渠道,并拓展新渠道。在探讨研究国外医学生道德培养途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以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为特征,以职业道德教育与临床医疗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医学生自我道德教育能力为目的,适合我国特点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1 国外医学生道德养成途径的经验 1(1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途径 西方国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强劲趋势。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 (InstituteforIntenrationalMde—iaclEduaction,II)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对毕业生“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法学、行为医学以及医学社会学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这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卫生发展和医学教育的需要,也为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 1995年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197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 而且人文课程的讲授从开始一直延续到医学教学全过程。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课程从第2学年开设,贯穿4年时间。1987年英国的医学院校就将医学伦理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中,并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按一定时间间隔由医学以外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因此,从整体上看,西方的人文教育以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为特征。 西方人文课程突出实用性。认为人文教育应当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实现医学和人文教育的一体化,其突出特点表现为“轻理论、重行为”。为了达到医德教育的目的,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如伦理评议、伦理讨论、教学辅导、扮演角色和直接阅读等。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提高医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 1(2通过多种活动,以参与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西方国家医学院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利用课外活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其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些活动包括讨论会、社会活动、角色扮演等。德国的医学院校让学生走进医院、走近病人,开展“关爱生命”义工活动。深入到医院为病人提供一些自我保健的基础知识和心理陪护服务,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让病人在快乐中痊愈。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医学生的医德情感。 美国的医学院校都有相当规模的学生活动中心,许多学生参加社区义务服务工作。如帮助移民子弟补习,到医院为病人服务,帮助残疾人,救济无家可归者等。哈佛大学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医德的课外教学,成立了“哈佛医学院道德期刊编辑部”,学生可以就涉及医学道德的话题进行热烈讨论,并由医学道德教研室为该编辑部提供指导和资助。为了激励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科的兴趣,1998年设立了“亨利?比车从医道德奖学金”,奖励那些对医学道德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作者。 1(3设立专门辅导机构,对学生日常品德进行引导的道德教育途径 美国的医学院校,几乎都设有学生辅导中心。由一名副校长主管这方面的工作。辅导中心工作的人员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专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道德教育及心理咨询。辅导的方法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座谈、个别谈话、个别咨询,还辅之以电影、电视教育。美国俄亥俄州医学院设有道德咨询,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最初是由导师讲解,并做咨询,让学生观察,然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逐渐参与到道德咨询中,并对咨询的案例进行跟踪。 加拿大一些医学院校通过网络创办了“道德教育社区”。定期发布各类医疗道德事件,围绕着这些事件建立“道德聊天室”,“主持人”在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发布具有正面导向性的观点,这无疑使道德观点的交流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使道德教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从而大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1(4通过早期接触病人,临床医德实践加强医德教育的途径 西方医学院校明确规定:早期接触临床的中心任务是医德教育和实践,培养未来医生对病人的责任感,把课堂医学教育内容运用于实际,把课堂理论教育、医德实践和医疗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床边教学”。西方伦理学家认为对医学伦理学理论内容的理解只是起点,体验和实践才是深入核心的根本途径。让学生早期参与临床医德实践是国外医学界和医学伦理学界医德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学生要想进入医学院学习,必须先花半年时间学习为病人擦身、剪发等生活护理工作,目的是使他们真正了解病人的需求和心情,知道如何尊重生命,以及作为医护人员应有的态度。 加拿大多伦多医学院在课堂传授的知识,是学在未来的医学实践中面临的道德矛盾问题,并通过临床实习这种非正式的道德教育方式来解决这些实际的道德问题,从而提高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医学院校发现学生们在早期见习和临床实习中经常会遇到道德难题,因此,学校派伦理教师在教学医院进行伦理学查房,予以帮助指导和解决难题。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在医院里设病房伦理小组,小组由学生、实习生和高级住院医生组成,每天早晨巡视病房,将诊疗活动中遇到的道德问题每周讨论一次,并规定参加此活动可获得15个学分,如果通过了犹他大学医学院和临床道德委员会的演讲,可再得一个学分。并且每月还开展一次午后活动,让学生与在各种环境下工作的医生讨论伦理道德问题,活动规模为每次5,12个学生。通过以上几种方式调动了医学生主动、自觉、创造性地学习医德理论的积极性,并在医疗实践中进一步掌握医德理论,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1、5强化专业课职业道德教育功能的道德教育途径 西方伦理学者认为,随着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单独、刻板的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排斥,因此,必须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拓展道德教育的空间。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医学院校都把道德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在专业课学习中学生会获得解决医德冲突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道德辨析能力,并使其意识到医德对每天医护工作的重要性。例如,在教授关于脑死亡和人处于植物状态的相关伦理问题时,最好是在学生学习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课程的过程中传授。同样地,在解剖学讲解过程中也提供了一次与众不同的、对死者尊重及死亡教育的医德教育机会。在学习医疗诊断的课程时,如果很好的融人一些例如医生与病人之间关系,对真相的告知,保守秘密等相关的伦理知识,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拿大多伦多医科大学在医学生学习和实习的4年内,穿插了总学时为50小时的道德教育课程,这样在重要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给与更多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确保医学毕业生具备道德医师所应具备的技能和道德素质。 2 途径 2(1实施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的途径 与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相比,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以至于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医德素质不高。医学人文课程的内容应以实用性为主,把人文课程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达到医学与人文课程一体化,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最终提高道德水准”的基本思想,避免我国教学内容比较注重理论,普遍侧重于范畴、体系的教授,而对实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的问题,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力求知识的完备。改变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采用西方的评议、讨论、教学辅导、扮演角色、直接阅读、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医德教育。 2(2 借鉴西方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可采用医疗扶贫来加强医学生的道德实践。我国是以大多数尚不富裕的大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去贫困地区义诊,为他们服务,强化了治病救人乃医生义不容辞的职责,对病人一视同仁的医德观念,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利他主义。通过医疗扶贫实践可以使学生接受生动而又深刻的医德教育。这种体验将是刻骨铭心的、不易被遗忘。 2(3通过建立“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网”加强医德教育的途径 借鉴西方的经验,我们应建立“医学生医德医风资料库”。以文字、图片和多媒体资料的形式展现医德医风现状、医患关系、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医疗卫生状况及医学最新进展等多方面内容,再逐步建立“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网”,并开展网上咨询、辅导和讨论。 2、4的途径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德育教育一直将德育的价值趋向与德育过程混为一谈,认为只要教师把道德观念和价值概念讲给学生,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品德。实际上受教育者从接受道德观念到形成道德行为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必然伴随着道德思维水平的提高和道德能力 的养成,这样才能保持受教育者自我道德素质的形成,否则就会使受教育者只会背记大量的理论、条例,而在道德实践中表现出不道德。因而,我们应借鉴西方的经验,注重道德能力的培养和注重学生道德的自律。通过自我道德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单纯的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转变为双重角色,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这样,学生就由被动接受道德转变成主动生长道德,由“要我”的服从式转变成“我要”的追求式。 2(5的途径 西方国家都非常重视临床实习期的医德教育。临床实习既是医学生通过临床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德意识,确立医德信念的关键时期。临床实习阶段正是医学生已有的医学伦理观、道德观与现实发生矛盾冲突,医德认识尚未形成坚定的医德信念和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的时期。尤其随着我国体制转轨的进行,人们的功利道德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医德为本”的传统道德准则,受到“一切向钱看”等思潮的严重冲击,医疗行业出现了医德滑坡现象。医学生进入实习期,势必受到来自不同渠道和负面功利色彩的濡染,造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通过加强临床实习期的医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身边的非道德现象,督促实习生从新的平衡中找到发挥自己人生价值的坐标,树立良好的医德观念。
/
本文档为【谈医生职业道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