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重庆市九龙坡区高峰寺村规划

2017-09-01 16页 doc 63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6623

暂无简介

举报
重庆市九龙坡区高峰寺村规划重庆市九龙坡区高峰寺村规划 2010) (2006— 一、 高峰寺村概况 (一)自然地理情况 高峰寺村位于重庆市西部的九龙坡区白市驿镇最南端。南接石板镇,北邻高田坎村,西面为清河村,东边接中梁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 100毫米,年日照时数 1 157小时,无霜期330天,年有效积温(10?以上)5 954?;土壤为灰棕紫酸性泥土,地下、地表水丰富,适宜多种园林花卉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 (二)人口及劳动力状况 高峰寺村辖14个社519户1 952人。现有劳动力人数1 533人,占人口总数的79,。从事一产...
重庆市九龙坡区高峰寺村规划
重庆市九龙坡区高峰寺村规划 2010) (2006— 一、 高峰寺村概况 (一)自然地理情况 高峰寺村位于重庆市西部的九龙坡区白市驿镇最南端。南接石板镇,北邻高田坎村,西面为清河村,东边接中梁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 100毫米,年日照时数 1 157小时,无霜期330天,年有效积温(10?以上)5 954?;土壤为灰棕紫酸性泥土,地下、地表水丰富,适宜多种园林花卉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 (二)人口及劳动力状况 高峰寺村辖14个社519户1 952人。现有劳动力人数1 533人,占人口总数的79,。从事一产业460人,占劳动力的30%;从事二产业123人,占劳动力8%;从事三产业950人,占劳动力的62%。外出务工劳动力583人,转移劳动力收入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70%。 (三)土地利用状况 规划区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即5 400亩。包括非建设用地4 500亩,其中耕地2 300亩(包括水田220亩,蔬菜600亩,苗木花卉800亩,果园200亩,其他480亩),林地1 150亩,其他1 050亩(包括荒坡地970亩和堰塘80亩);建设用地900亩(包括农村居住占地250亩,道路占地100亩,工业用地50亩,花卉园区征地500亩)。 (四)生产条件 村级公路8条,步行道3条,自来水入户99户,通电519户,有效灌溉面积1 600亩,中小型农业机械30台套。 (五)产业状况 南北向的铁路西铜便线将本村一分为二,铁路以西地势相对较为平坦,产业布局以苗木花卉生产经营为主,6家业主中仅有1家是本村村民,品种主要为城市园林绿化树种;有贝迪、莉之园、百灵鸟等3家乡村旅游驻村企业;农科院拟征地范围内仍保留传统农业,主要作物为水稻、玉米、红苕、柑橘、枇杷、叶类蔬菜和水生蔬菜等。铁路以东地形为浅丘山区,主要种植有少量的水稻、蔬菜和退耕还林后种植的花椒、枇杷、柑橘和桃等,生产布局分散,未形成规模。全村有生猪存栏300头和少量散养家禽3 000余只,池塘养鱼80亩水面。 (六)经济发展水平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 02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 940元,高于全国及重庆市平均水平,其中外出打工收入占70,。 (七)人居环境与村落建设 高峰寺村地处城市近郊,但无明显的村庄概念。农民居住形式以铁路西铜便线为界,以东村民分散居住,以西居民点多为院落布局,聚居规模20,30户居多。居住条件普遍较好,基本上有独立的厨房、厕所,部分有圈舍和院坝。全村农户住房总面积96 365平方米,以砖混和土木结构为主,比例为7?3;民用燃料以煤和罐装液化气为主,西铜便线以东的山区农户目前还在使用薪柴和农作物秸秆作燃料。 (八)公共服务设施 村内建有办公楼一幢,包括办公用房150平方米,文化活动室160平方米,有零星小卖部。 (九)区位条件分析 1.优势条件 (1)2005年九龙坡区GDP达到270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市第一,年区级财政收入9亿元,具备一定的“工 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能力,新农村建设具备较好的区位基础。 (2)高峰寺村地处重庆西部新城,属都市后花园腹地,大部分区域是白市驿花卉苗木示范区的核心区,已形成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 (3)村域内的农业展览中心每年召开一次农展会,已带动起周边的苗木花卉及蔬菜产业发展,成为重庆都市农业的窗口,为进一步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和生态旅游业奠定了基础。 (4)重庆市农科院作为全国最后一个成立的省级农科院,新址坐落本村,为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兴村提供了有利条件。 2.劣势分析 (1)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村办企业和经济实体,集体经济年收入仅为6万元。 (2)村域属于重庆市水源涵养区,有产业发展限制,不宜发展第二产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业。 (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无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村民普遍缺乏技能培训,本地就业和外地务工不稳定。 二、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主导产业强村,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五大重点,根据高峰寺村实际,因村制宜,与重庆西部新城建设、都市农业战略实施、都市后花园打造相结合,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把高峰寺村建成城郊型新农村。 (二)规划原则 1. 城乡统筹 统筹村域规划建设、产业发展、资源配置、社会事业、政策措施,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互动融合,实现村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让村民群众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成果。 2. 产业支撑 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花卉苗木)和主导产业(生态旅游),构建都市农业体系;并注意产业内、产业间,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3. 促进增收 千方百计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抓好对产业发展的扶持,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就业结构,保障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4. 设施完善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和村容整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同时建设过程中要求规模适当、量力而行,防止不必要的大拆大建。 5. 保障 完善村级管理架构,健全管理机制,推进民主建设,提高文明程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实现和谐有序发展。 (三)发展目标 通过建设“城郊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壮大苗木花卉特色产业,大力开发农业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服务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使农业生产、乡村形态成为景观资源和经济资源,为重庆市农科院建设提供发展空间,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绿地,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为农村群众提供安居乐园。 到2010年,农村基础设施、农业装备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实现社社通公路,户户通步道;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特色产业和旅游主导产业,苗木花卉规模化生产面积达到1 000亩,实现 2 500 万元年产值;农业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业迅猛发展,实现旅游总收入2 000万元;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壮大,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200万元,净收益达60万元;农民增收途径拓宽,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达到8 000元;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适宜农户高效使用农村可再生能源;考虑发展旅游的实际需要,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50平方米;失地和土地流转村民实现集中居住,散居农户“一池三改”率超过90%;培训各类农民实用人才800人次,村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明显提高;加快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一场”(文化体育活动场)、“二园”(幼儿园、五保家园)、“三室”(村委办公室、文化活动室、卫生室);村级民主架构健全,完善,村民对村“两委”班子的满意率达90%以上;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不新增失学儿童,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村内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事件发生,村民对村风民风、治安状况满意率达95%。 三、 经济与产业发展布局 (一)产业发展与布局 花卉苗木产业主要布局在白彭公路以西的农科院内及周边;乡村旅游主要依托重庆巴渝园林花卉风情园、贝迪休闲度假村和古驿站民俗文化风情街等项目,形成产业规模;铁路以东主要布局以农家乐、采摘园和农事乐园等农业生态旅游。 1.花卉苗木产业 以重庆市农科院为载体,围绕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开展科技创新,紧跟国内外花卉苗木消费潮流,引进、熟化、改良市场畅销品种和名贵品种,培育具有重庆特色的奇特品种。为本村及周边花农提供良种种苗、专用农资和化生产技术等系列服务。 建高新技术示范区,占地500亩,开展花卉苗木新品种及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示范;建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区,占地500亩,包括植物园、生态茶艺园、特色花果园、农作实践园等功能小区,配合古驿站民俗文化风情街、巴渝风情园、花卉市场等建设,展示都市生态农业;建重庆西部花卉苗木交易集散地,强化花卉市场的经营管理功能,充分发挥市场对花卉苗木产业的引导示范和农民就业带动作用;建花卉苗木快繁中心,通过组培快繁、无土栽培等技术生产优质种苗,提供花农生产。 2.农业生态旅游 (1)农家乐园。结合现有农户的布局特点,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对现有民房进行修缮和改扩建,规划建设50余户农家乐园,其目的是为游客提供“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的场所。 (2)采摘园。建设一批无公害柑橘园、枇杷园、桃园、花椒园、蔬菜园、樱桃园等农业观光采摘园500亩,其目的是为游客提供“采农家果、摘农家菜”的场所,同时也为园区的餐饮业提供部分商品水果和蔬菜。 (3)农事乐园。建设一个农事乐园,为城市游客提供农事活动的场所。同时,还可以拓展其功能,将其建设为九龙坡区,乃至重庆市青少年农事教育基地,通过农事活动对青少年进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育。 (4)水上乐园。对园区西北部现有水域进行统一整治,建设成为集垂钓、冲浪、划船、水上餐饮等为一体的水上乐园。 (5)花卉观赏园。种植一批设施和露地花卉,占地面积100亩。 (6)逐水趣园。利用园区现有的一条自然形成的山涧水源,在其上游大兴寺附近规划建一个山涧瀑布观赏点;同时在其下游建一个拦水坝进行蓄水,形成一个“山上瀑布清凉,曲径逐溪而下,山下水美鱼肥”的水趣园。 (7)竹海观光园。在双河口和红苕坡之间的竹林内,建设2条(山溪两侧各1条)竹林幽径,间或修建几处竹林小屋和林间休憩点,在红苕坡的高点修建观景台,供游客观赏竹海风光。 (8)游客服务中心。与康居村规划相结合,在康居村东侧、水上乐园北侧建设一个游客服务中心,占地面积50亩,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和停车、餐饮、住宿的场所,并为管理和服务人员提供办公生活用房。 3.巴渝文化风情旅游 (1)巴渝园林花卉风情园。占地418亩,建成花卉主题休闲公园,由特色花卉园、药用花卉园、盆景园、果园、森林公园等构成。 (2)贝迪休闲度假村。占地170亩,房屋建筑面积8 000平方米,包括宾馆、餐厅、会所、会议室等,配套建设高尔夫练习场、人工湖、垂钓中心,种植特色名贵花木和大棚蔬菜等。 (3)莉之园度假村。占地面积36亩,以徽派建筑为主格调,突出古典民居的朴实、大方、美观的特色,建筑物之间配置花木、瀑布、石林等园林景观,营造清香、幽静的独特环境。 (4)百灵鸟山庄。占地面积102亩,以山水乡情、亲近自然为主题,融合明清建筑风格与江南水乡风情,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赏花垂钓为一体。 (5)古驿站民俗文化风情街。全长1.5公里,是一个以古驿站文化和观光休闲为特点的旅游项目。建设成为以地方和品牌特色餐饮为重点,结合娱乐、休闲、住宿等功能,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和时尚的风情街。 (二)村级经济组织建设和集体经济发展布局 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以村委会牵头,引导村民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示范章程(试行)》及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建立完善组织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农民和农业组织化程度,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1.苗木花卉生产经营行业协会 帮助花农进行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指导和经营管理咨询服务,作为新品种引进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转化、花卉产业基地建设和特色花卉开发的主要载体,提高花卉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2.村商业服务业协会 帮助在风情街开展第三产业的村民进行资源整合、制订自律规则,实施追溯管理,强化品牌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为风情街的良性发展服务。 3.高峰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广泛吸纳各社及农户入股,主要对留用地、山林、堰塘、房产等集体资产进行管理和经营,壮大集体经济。 4.生态家园服务站(游客服务中心) 主要对散户村民建设生态家园和农家乐进行咨询服务,开展标准化生产,加强管理,协调旅游资源的引入和合理化分配。 5.土地流转服务站 负责对村流转土地进行监督、资金管理和分配。 6.乡村物业管理站 招聘专人收集处理农业废弃物,并负责沼气、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等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服务。 四、 新型农民和实用人才培训安排 通过有组织的培训活动,鼓励和引导村民,从实际出发,自主创业,选准创业门路,走出一条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带增收的新路子。通过实施“百万中专生”、“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计划”项目,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走得出、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通过新型农民和实用人才培训,实现一产就业、外出务工和乡村旅游服务就业比例为1?3?1。 借鉴华西村等小康示范村,通过考察、交流、讲座等多种形式,对村干部进行培训,增强其带领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繁荣村域经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能力。 (一)培训任务 实现就业转移培训800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再培训500人;中学生基本实现继续培训;建立千册科技书屋一座;建立九龙坡区高峰寺新农村培训基地;送出培养村内具有中专学历的经纪人6名;组织所有村干部外出考察、交流和培训一次。 (二)培训方向 1.打造苗木花卉人才品牌 栽培、艺术、经营;培训180人。 2.培养休闲旅游人才 庭院经济与文化设计、导游、养殖、风味厨师;培训100人。 3.劳动力转移培训 厨师、宾馆服务、家政服务、缝纫、建筑、电工、司机、花匠;培训500人。 4.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及经纪人培训 接受组织协调能力、经营方式方法培训;培训12人。 5.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训 通过考察、交流和培训等形式,增强基层组织负责人领导带头能力;培训8人。 五、 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安排 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位置选址在风情街北侧。包括标准化卫生(计生)室、治安室、科技书屋、文化活动室、科技辅导站、生活超市、农资门市等功能区由村“两委”会根据需要,合理布局。 (一)一场 文化体育活动场,修建在康居村内,包括2块标准篮球场,建设标准为840平方米,可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和召开会议,兼做停车场。 (二)两园 村幼儿园:在康居村建250平方米的村级幼儿园和学前班。 五保家园:规划建在村级服务中心,对本村13个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并适当考虑增量规模,到2010年为20户,建设标准为400平方米(每户20平方米)。 (三)三室 村委会办公室:建设标准为200平方米左右。 村文化活动室:配置文化活动设施,作为农民学习、锻炼、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建设标准为500平方 米。 村卫生室:配置相应医疗设备用品。配备至少1名专职医务人员。建设标准为100平方米。 六、 村落建设与乡村清洁工程安排 根据《重庆市白市驿花卉苗木产业区核心示范区建设规划》确定,本村人口1 952人,519户;核心区内462户1 642人全部集中安置,其中80户安置到新建康居村,382户异地安置到高田坎村和清河村的新型农民社区;其余非核心区的320人57户采取原住房改建的原则,不做大的拆建。在村内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生产”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推广清洁生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技术手段,通过对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使农村“三废”(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变“三料”(肥料、燃料、饲料)产生“三益”(生态清洁干净)带来“三生”(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性循环),有效地改善农村公共卫生脏、乱、差的现状。 (一)新建康居村 在农科院征地建设及土地流转的前提下,鼓励村内部分农民聚居。借鉴农村聚居村落模式,在本村建立3个聚居区(和其他村共建2处新型农民社区,在本村建1处康居村)。 因高峰寺村大部分用地征(租)用和流转,可供建设康居村的选择相对较少。通过对白云家具厂、廖家院子和青杠堡3个候选地址进行环境、交通、水电线路和用地条件比较分析,确定青杠堡作为康居村建设地点,并充分预留发展用地。保留3处原有建筑,规划建筑采用组团式布局方式,与原建筑有机结合。共安置农民80户,每户建筑面积160平方米。 (二)散户房屋改造 对西铜便线以东山丘地区保留的散户农民原住房加固解危和立面改造,结合改厨、改厕、改圈和院坝的改造以及房前屋后的绿化,保持民居的传统风格。 (三)村容村貌整治 整体风貌和谐统一,农宅建设和改造按照实用美观原则。在立面改造前,先做出设计;建筑风格统一采用传统坡屋顶形式,引用川东穿斗结构的传统民居建筑符号;建筑色彩宜采用灰瓦、白色涂料外墙面加分隔线装饰,或直接以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外露不加装饰体现其自然特征。外墙严禁使用面砖、镜面玻璃、白色不锈钢和铝合金等装饰材料。 (四)污水处理 3处集中居民点污水采用建3处共600立方米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进行无害化处理,修污水暗排沟500米。散户产生的散排污水,各散排点依据自身的条件和情况,采用户用沼气池或修建三格式化粪池、双层沉淀池等简易设施进行处理后排放到就近水体。此外,严格保护村域内小河沟,严禁向小河沟内排放任何未经处理达标的污水;对区域内现有的工业企业的废污水排放加强监管力度,切实作到达标排放。 (五)生活垃圾及农业废弃物处理 每户配备垃圾收集桶,每个聚居点设垃圾收集点一处,沿乡村道路布设废物箱,康居村新建垃圾收集站和垃圾发酵处理池1座。在农业生态旅游区内按50,100米间距设置,其他生态绿地区200,400米间距设置。采取“专人负责、分类收集、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方式,将收集的有机垃圾与人畜粪便、农业废弃物进行堆沤处理,生产有机肥,实现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在田间建农业废弃物收集池,作为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投入品使用后的包装袋(瓶)收集点,由专人定期收集、清运。不可利用垃圾集中运输到太慈村垃圾处理场进行集中处理。 (六)农村能源建设 对于农业生态区内的零散农户,主要采用建设户用沼气池解决农村用能问题。新建户用沼气池57户通过改圈、改厨、改厕、改院,改善家居环境;利用小风电、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解决生态区内部分景点和道路的照明;利用生物质气化、固化成型燃料等高效利用模式解决部分生产生活用能。 (七)建立乡村物业 按照国家投入引导、资产集体所有、方式灵活多样和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探索 建立乡村物业管理模式,购置垃圾清运设施,配备必要的工具,由专人收集处理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并负责村内沼气、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等工程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服务。 七、 社会事业发展安排 (一)基础教育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确保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建立助学资金,对困难家庭学生实行就读和生活补助,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权益,争取“独生女助学工程”支持,确保不新增1名失学儿童,使全村儿童全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力争初中毕业生高中和中专入学率达到90%,实现高峰寺村基础教育程度的整体提升。 (二)社会保障 结合白市驿镇开展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探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逐步形成城乡合轨的医保、低保、社保等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2006年达到90,以上,2008年达到100,; 2006年先在3个社试点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2008年在全村全面推广实施;严格执行《九龙坡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行办法》,做到应保尽保,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对特困户的救助;严格执行《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保障残疾农民的生活;建设“五保家园”,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切实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积极推行优生优育,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达98%以上。 (三)文化事业建设 加强村文化设施建设,以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支撑,广泛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读书活动,大规模举办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每年组织村民文艺表演或体育活动一次。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乡风文明与社会治安建设 制订具有新农村特点的文明公约,作为村民行为自我约束的参照。切实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执行政策;加强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奠定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加强文明教育,开展争创“五好家庭”、“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创建活动;加强科普教育,引导农村居民破除迷信、远离邪教、移风易俗,倡导科学、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农村居民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依法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 八、 基层民主建设安排 坚持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相结合,建立村级管理新架构,健全管理新机制,推进高峰寺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和谐发展。 (一)加强村党组织建设 按“公推直选”的办法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在步骤上做到“四公开、三推荐、二投票、一承诺”。即:公开选拔目标、公开选拔条件、公开选拔程序、公开选拔结果;候选人产生采取自我推荐、群众推荐、组织推荐;推荐出候选人后,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公开竞争答辩;最后经群众投信任票、党员大会投选举票选出支部书记;当选的支部书记与镇党委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对在任期内准备为村民解决哪些问题、办哪些实事做出承诺。 支部委员要努力做到“两带三为”,即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民造福、为民解困、为民排忧。使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基层组织自身凝聚力、感召力、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切实成为建设新农村的有力组织保证。 按照村产业发展和党员状况分类设置党小组,加强各类党员的教育和培养。开展“三项培养”,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的村基层干部。 (二)健全村民民主管理机制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制订高峰寺村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自治章程要结合本村实际,对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小组(社)等的地位和作用,议事程序做出具体规定,如每年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一次以上等。 按照“能人治村”的要求,配好村委会班子,执行“村民直选”,并实行村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村民评议村 干部制度和村干部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真正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落到实处,实现村民自己当家作主。 出台《高峰寺村“两委”管理守则》,进一步明确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村委会村民自治方式,制订《党支部、村委会联席会议制度》、《村委会向党支部工作报告制度》,协调规范“两委”工作运行机制。使村 “两委”在围绕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致富过程中,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村两委班子团结,发展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村干部勤政廉政,不发生违法违纪问题,村民对村“两委”班子的满意率达90%以上。 (三)完善村务公开制度 组建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着重围绕“哪些是村务、谁来管理村务、怎样管理村务”这一思路,加强村务公开运作监督。 组建民主理财小组,建立针对村级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的审计监督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村务公开做到“六规范一满意”,有规范的村务公开宣传栏,村务、财务公开每年不少于4次,村民对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的满意率达90%以上。 (四)建立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 引导农民自主开展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农民要求的基础上,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方法。成立由村支书任组长,村委会主任任副组长,其他村干部、在岗党员、妇女代表和农民议事代表,为成员的“一事一议”小组对村里公益事业进行议决。 九、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组成由区、镇、村领导参加的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本规划的实施,农业部、重庆市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省部共建协调机制,加强监督和检查。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重庆市农业局开展对口指导,加强建设服务。 (二)技术保障 由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和重庆市农科院作为本规划产业发展技术依托单位,负责新品种提供、技术与人才培训和指导等;由重庆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规划设计院作为本规划建设指导单位,负责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指导。 (三)资金保障 示范村建设将按照“农民主体、政府扶持、项目带动、社会参与”的原则。调动农民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按照“一事一议”原则,引导农民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积极争取国家及市级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整合部门资源和建设项目,投入到本村新农村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合资等联合开发,采取优惠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广泛吸纳和筹集社会资金对高峰寺村建设投资。 高峰寺村村域规划图见附图。
/
本文档为【重庆市九龙坡区高峰寺村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