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骨科系列讲座8】腰椎滑脱症

2017-09-20 18页 doc 138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153723

暂无简介

举报
【骨科系列讲座8】腰椎滑脱症【骨科系列讲座8】腰椎滑脱症 脊柱滑脱通常指某节椎体向前或向后移位,常见于腰椎,在我国腰椎滑脱症是骨科的常见病 之一。目前将腰椎滑脱分成发育不良性(包括高度发育不良性及低度发育不良性)、峡部裂 性、退变性、创伤性和病理性等6种。其中又以峡部裂性及退变性多见。 腰椎滑脱的发病率因种族、地区而异,在欧洲为4~6%,在我国约占人口总数的4.7~5%; 峡部崩裂引起的滑脱约占15%,退行性腰椎滑脱约占35%。在我国腰椎滑脱的发病年龄以20~50岁较多,占85%;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9:1。腰椎滑脱常见的部位是L4~L5及...
【骨科系列讲座8】腰椎滑脱症
【骨科系列讲座8】腰椎滑脱症 脊柱滑脱通常指某节椎体向前或向后移位,常见于腰椎,在我国腰椎滑脱症是骨科的常见病 之一。目前将腰椎滑脱分成发育不良性(包括高度发育不良性及低度发育不良性)、峡部裂 性、退变性、创伤性和病理性等6种。其中又以峡部裂性及退变性多见。 腰椎滑脱的发病率因种族、地区而异,在欧洲为4~6%,在我国约占人口总数的4.7~5%; 峡部崩裂引起的滑脱约占15%,退行性腰椎滑脱约占35%。在我国腰椎滑脱的发病年龄以20~50岁较多,占85%;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9:1。腰椎滑脱常见的部位是L4~L5及L5~S1,其中腰5椎体发生率为82~90% 。 腰椎滑脱的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明确,大量研究表明先天性发育缺陷和慢性劳损或应力性 损伤是两个可能的重要原因,一般认为以后者为主。 1.创伤性 腰椎峡部可因急性外伤,尤其是后伸性外伤产生急性骨折,多见于竞技运动现场或强劳 动搬运工。 2. 先天性遗传因素 腰椎胎生时有椎体及椎弓骨化中心,每侧椎弓有两个骨化中心,其中一个发育为上关节 突和椎弓根,另一个发育为下关节突、椎板和棘突的一半。若两者之间发生不愈合,则形成 先天性峡部崩裂(spondylolysis),又称为峡部不连,局部形成假关节样改变。行走以后由 于站立可使上方的脊椎向前滑动,称为脊椎滑脱(spondylolisthesis);也可因骶骨上部或L5椎弓发育异常,而产生脊椎滑脱,其峡部并无崩裂。 3. 疲劳骨折或慢性劳损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人体处于站立时,下腰椎负重较大。导致前移的分力作用于骨质 相对薄弱的峡部,长期反复作用可导致疲劳性骨折及慢性劳损损伤。 4. 退变性因素 由于长时间持续的下腰不稳或应力增加,使相应的小关节发生磨损,发生退行性改变, 关节突变得水平,加之椎间盘退变、椎间不稳、前纵韧带松弛,从而逐渐发生滑脱,但峡部 仍保持完整,故又称假性滑脱。多见于50岁以后发病,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多见 于L4,其次是L5椎体,滑脱程度一般在30%以内。 5. 病理性骨折 系全身或局部病变,累及椎弓、峡部、上、下关节突,使椎体后结构稳定性丧失,发生 病理性滑脱。局部骨病变可以是肿瘤或炎症。 临床上绝大多数腰椎滑脱发生于L4~L5或L5~S1,本文以上述两个节段为例阐明其力学机制。 脊柱任一运动节段均存在剪切力,在腰骶部因椎间隙倾斜,剪切力尤为明显。因此,上 一椎体对下一椎体有向前滑移、旋转的趋势。在生理载荷下,腰椎保持相互间的正常位置关 系有赖于关节突关节、完整椎间盘的纤维环、周围韧带、背伸肌收缩力量和正常的脊柱力线。 任何一种或数种抗剪切力机制的减弱或丧失均将导致腰骶部不稳,久之产生滑脱的病理过 程。 正常人体重心位于腰骶关节前方,一旦发生滑脱,前置载荷重力力臂增加,将明显增加 L5~S1间剪力,可加速椎间盘退变,导致小关节退变或关节囊韧带撕裂等。L5重度滑脱时, L5椎体后下方位于S1椎体前上方,纵向负荷长期应力集中于小范围区域,将使局部变形。 典型表现为腰椎指数(腰椎后缘高/腰椎前缘高)减小,L5椎体楔形变,S1圆顶形改变,导致 腰椎倾斜旋转加速,腰骶部后凸畸形加重。另外,由于L5对骶骨近端的压力,骶骨逐渐变得垂直,骶骨倾斜角变小。当患者站立时,由于腰椎过度前凸,易致L4反滑和骨盆屈曲性 代偿,绳肌和髂腰肌紧张,加剧骨盆垂直,从而使L5~S1后凸畸形。 L4-L5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常见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的髓核水分吸收,纤维 环松弛,间隙变窄,椎间不稳,小关节突退变,椎间盘的缓冲作用消失,下腰椎旋转轴由髓 核移至椎间小关节,且站立位时腰椎前滑力增大,椎间活动增加,小关节突过度活动及所受 的负荷增加,关节面重新塑形,关节间隙前移,其间小关节软骨剥离,软骨下骨裸露,使骨 小梁顺应力的排列异常,L5上关节突后面磨损吸收致L4前滑,小关节突及关节面在异常旋转力作用下发生骨增生,关节突肥大,关节囊松弛,出现椎体前移。在中立位时,尚可维持 正常排列,但在过度屈伸时,可逐渐发生一定程度的前移及向后滑脱,严重者可致椎间孔狭 窄,压迫神经根,产生坐骨神经痛。 椎体滑脱的病理特征主要是腰椎解剖结构破坏刺激或挤压神经,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产生腰痛、下肢痛、下肢麻木、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鉴于椎弓 峡部不连性及退变性腰椎滑脱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腰椎滑脱,因此本文重点讨论这两种类型的 病理变化。 椎弓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椎弓崩裂被认为是椎体滑脱的前期病变,主要发生在上下 关节突间的峡部,90%累及L5,但椎弓断裂不一定都伴有滑脱,其中以青少年发病伴滑脱 症居多。崩裂滑脱发生时,可因局部瘢痕、骨痂及纤维增生使椎管侧方压迫神经根,也可因 椎管折曲而造成椎管矢状径狭小,压迫硬脊膜及马尾神经。压迫以下位椎骨上后缘台阶状突 起处较为明显。滑脱严重者对神经根造成牵拉,但症状与滑脱程度并不成正比。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病程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腰椎不稳(尤以L4及L5明显)过度活动保护性过度肌痉挛关节突负荷增加骨质增生关节松弛(伴关节磨损)前 移。向前滑脱多发生于L4平面,因为L4承受了较大的前滑应力。上位腰椎位于腰椎后凸 下部,有后移趋势,故在椎间盘、小关节退变及椎间不稳情况下,可向后滑脱,严重者可致 椎间孔狭窄,压迫神经根,产生坐骨神经痛。滑脱可致椎管矢径径容量变小,黄韧带肥厚, 关节突周围增厚及骨赘形成,可加重椎管狭窄,卡压硬脊膜及神经根。 由于退行性滑脱椎板及椎体移位皆在相邻两个椎骨间,峡部崩裂滑脱多有一个节段的缓冲, 因而退行性滑脱程度虽小,但椎管狭窄程度远较下部崩裂滑脱严重。 1 症状 并非所有的滑脱都有临床症状,除了与脊柱周围结构的代偿能力有关外,还取决于继发损害 的程度,如关节突增生、椎管狭窄、马尾及神经根的受压等。腰椎滑脱的主要症状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腰骶疼痛:疼痛涉及到腰骶部,多为钝痛,极少数病人可发生严重的尾骨疼痛。疼痛可在 劳累后逐渐出现,或于一次扭伤之后持续存在。站立、弯腰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 ?坐骨神经受累:峡部断裂处的纤维结缔组织或增生骨痂可压迫神经根,滑脱时腰5或骶1 神经根受牵拉,出现下肢放射痛、麻木;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Kemp征阳性。疼痛及麻 木症状可出现在两侧,但因腰椎紊乱后的扭曲侧弯可使两侧受损程度不一,而症状表现轻重 不等,甚至只在单侧出现症状。 ?间歇性跛行:若神经受压或合并腰椎管狭窄则常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 ?马尾神经受牵拉或受压迫症状:滑脱严重时,马尾神经受累可出现下肢乏力、鞍区麻木及 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 2 体征 腰部检查可见腰椎前凸增加,臀部后凸,也可因神经根受压而出现腰椎变直。腰椎活动 受限,前屈时疼痛经常加重。患椎棘突处压痛,可触及上一个棘突前移,而致局部形成台阶 感。坐骨神经受损的体征常不肯定,仔细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多数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 经根受累体征,如拇趾背伸无力,足背痛觉下降,跟腱反射减弱等。如滑脱严重,可因马尾 神经受累而出现膀胱或直肠括约肌障碍。 1 X线片表现 X线表现对于腰椎滑脱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十分重要。凡疑诊本病者均应常规拍摄 站立位的前后位、左右斜位、侧位及动力性X线片。 ?前后位片:不易显示峡部病变。通过仔细观察,可能发现在椎弓根阴影下有一密度减低的 斜行或水平裂隙,多为双侧,宽度约1~2 mm。明显滑脱的患者,滑脱的椎体因与下位椎体重叠而显示高度减小,椎体倾斜、下缘模糊不清、密度较高,与两侧横突及骶椎阴影相重 叠,称为Brailsford弓。滑脱腰椎的棘突可向上翘起,也可与下位椎体之棘突相抵触,并偏 离中线。 ?侧位片:能清楚显示椎弓崩裂形态。裂隙于椎弓根后下方,在上关节突与下关节突之间, 自后下斜向前下,边缘常有硬化征象。病变一侧者侧位片显示裂隙不完全或不清楚,两侧者 显示较清楚。 腰椎正侧位X线片:腰5椎体滑脱 侧位片可显示腰椎滑脱征象,并能测量滑脱分度及分级。 a.分度判定:国内常用的是Meyerding分级,即将下位椎体上缘分为4等份,根据椎体相对下位椎体向前滑移的程度分为I-IV度。 ?:指椎体向前滑动不超过椎体中部矢状径的1/4者。 ? :超过1/4,但不超过2/4者。 ? :超过2/4,但不超过3/4者。 ? :超过椎体矢状径的3/4者。 b. Newman 分级判定法:将第一骶椎上缘划分十个等分,之后按同等尺寸再在骶骨前方划 分出同样划分。其评判分级是依据上方腰椎椎体前缘所在的位置;例如?= 3+0,?= 8+6,?= 10+10。 腰5滑脱 ?度 腰5滑脱 ?度 ?斜位片:可清晰显示峡部病变。在椎弓崩裂时,峡部可出现一带状裂隙,称为苏格兰(Scotty)狗颈断裂征或长颈犬(Greyhound)征。其前下方常位于骶骨上关节突顶点上数毫米,偶尔可 位于顶点的稍前方。 腰椎双斜位X线:腰5椎弓峡部裂 ?动力性X线片:可判断滑移的活动性,对判断有无腰椎不稳价值较高。腰椎不稳的X线诊断有过伸、过屈位片上向前或向后位移> 3 mm或终板角度变化> 15 º,正位片上侧方移位> 3 mm;椎间盘楔形变> 5 º。过屈时可使峡部分离,有助于诊断。 动力位X线:腰4/5节段不稳 2 CT扫描、MRI及脊髓造影 CT对峡部病变的诊断率较高。另外,CT不仅能够观察椎体和椎间盘的异常,而且可以 清楚显示椎体后部小关节结构和软组织异常。腰椎滑脱的CT表现主要有:?双边征 ?双管征 ?椎间盘变形 即出现滑脱水平的纤维环变形,表现为前一椎体后下缘出现对称的软组 织影,而下一椎体后下缘无椎间盘组织。 ?峡部裂隙出现在椎弓根下缘平面,走行方向不 定,边缘呈锯齿状。 腰椎CT:双侧椎弓峡部崩裂 三维CT或矢状面多幅重建可以明确椎间孔变化及滑脱程度。 三维重建CT:腰5峡部裂 核磁共振检查(MRI)可观察腰椎神经根受压情况及各椎间盘退变程度,有助于确定减 压和融合范围。 腰椎MRI:腰5峡部裂,腰5/骶1椎间盘突出 椎管造影是一种有创检查,对检出椎管内突出物价值较大。因滑脱中有极少数病例(0 %~6 %)伴发椎间盘突出,故只在神经体征明显、不排除肿瘤或在术中行复位者时应用。 诊断腰椎滑脱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临床症状及体征 见第一节内容 2、X线片 应包括正、侧及左右斜位,必要时加摄动力位片 3、CT、MRI 合并有严重神经症状,检查椎间盘退变情况 4. 除外诊断 X线片清晰所见即可诊断本病,但应注意伴发病。 腰椎滑脱治疗的原则包括如下几条:?不是所有的腰椎滑脱都需要治疗。实际上,相当一部分腰椎滑脱患者终生无腰痛症状,未经治疗;最新研究结果证实,获得性腰椎滑脱患者其 慢性腰痛的程度及类型与正常人无实质性差异。?伴有腰痛的腰椎滑脱并非都需要手术。对 有腰痛症状的腰椎滑脱患者,首先应明确其疼痛的部位及性质,判断其疼痛是否与滑脱有关, 因为与滑脱部位相邻椎间盘的变性、小关节病变或软组织损伤等都可导致腰痛;应针对其原 因进行对症治疗,或进行试验性治疗,如制动、理疗;保守治疗无效或确定其疼痛与滑脱有关 时,再考虑手术治疗。?根据滑脱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重要的是手术前对患者 的年龄、滑脱类型、滑脱程度、椎间盘及椎管的状态作出综合评价,从而选择适当的手术方 法,以期取得预想中的效果。?滑脱椎体的融合是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对腰椎滑脱患者来 说,一个理想的手术应该包括受压神经组织的减压、滑脱椎体的复位及内固定、滑脱椎体与 邻近椎体的融合。 适用于病史短、症状轻、无明显滑脱的患者,单纯峡部裂患者及年龄大、体质差不能耐 受手术的患者。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休息理疗、腰背肌锻炼、腰围或支具、对症处理等。 经化保守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症状能够缓解。 手术指征: (1) 无或有症状;滑脱大于50%;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 (2) 进行性滑脱者 (3) 非手术治疗无法矫正脊柱畸形和步态明显异常者 (4) 非手术治疗不能缓解疼痛者 (5) 下肢出现神经症状或马尾压迫综合征者。 滑脱的手术原则为: 减压、复位、融合和稳定脊柱。手术目的是解除病人症状, 故术前要准确判断好症状来源的原因, 部位和范围, 术中在减压、固定、融合等几个步骤中有所侧重, 再结合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手术方案。 1 减 压 减压是解除症状的主要手段。轻度腰椎滑脱是否需要进行神经根减压尚存争议。对于重 度滑脱多数作者主张进行神经减压, 以缓解症状。减压范围应当包括黄韧带、椎间盘、增生 的关节突、侧隐窝,有椎管狭窄症状者需行椎管成形术。减压除了可以解除硬膜和神经根的 压迫外, 还有利于滑脱复位。由于减压后破坏腰椎后柱结构, 削弱脊柱稳定性, 故要同时行融合术。椎间盘是维持椎间稳定的重要结构, 术前要明确症状是否与椎间盘有关, 尽量保留有用的椎间盘,这样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手术时间。 2 复 位 至今对滑脱是否需要复位有较大争议。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原则上应尽量争取复位; 如不能完全复位,部分复位亦可。滑脱复位的优点有: (1) 恢复腰骶椎的生理曲度及负重曲 线,正常的负重曲线有促进骨融合的作用。(2) 复位后有相对较宽广的植骨床,有利于植骨 融合。(3) 可缓解神经根的牵拉,减少神经损害并发症。 (4) 恢复脊柱正常生物力学关系, 减少滑脱椎体在下位椎体上的滑移剪力,稳定脊柱;且因关节囊、韧带、肌肉的病变改善而 使继发性下腰痛得以缓解。手术中应当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进行复位, 减压后神经无压迫、椎间结构松弛, 使复位更简单容易。随着脊柱器械的发展, 对严重滑脱者复位已不是难题。 3 内固定 坚强的内固定不但有助于防止畸形进展, 提高早、中期临床疗效;还能增加椎管融合率。 但前路手术可以不使用内固定。椎弓根钉可达到三柱固定, 可进行撑开、提拉复位,其抗旋转、剪切性能很强, 故是后路手术主要使用的内固定物。自Roy-Camille 30年前发明椎弓根螺钉以来, 椎弓根钉器械的、形状、钉棒连接方式、固定方式、复位方式都有很大改进。现 代的椎弓根钉连接准确、操作简单、结构牢固、易于复位, 有较高抗拨出强度和抗疲劳强度。 4 融 合 腰椎滑脱融合术按手术入路分为前路,后路融合术及前后联合手术;按植骨部位分为峡 部修补、椎板植骨融合、椎体间融合、侧后方植骨融合术。 单纯峡部修补植骨融合能保留病变节段运动功能,对腰椎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干扰小,手 术创伤小,操作技术简单。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 ?仅适用于单纯峡部裂患者。对于合并椎体滑脱,即使是轻度椎体滑脱;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或椎管狭 窄需广泛减压的患者没有此种手术指征。 ?适用于青少年患者。对于年龄超过30 岁者,直接修复很难获得成功。 后路椎板植骨融合术包括有火柴棒植骨和大块H型植骨。1911年由Albee和Hibb首创, 目前因其假关节发生率高较少采用。 椎体间融合术有植骨量大、植骨融合快、融合率高、支撑椎体前柱并保持脊柱稳定性等 优点。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椎体间植骨融合是理论上的修复前中柱的理想方法。椎体间融 合术的主要术式有经前路(ALIF) 、后路( PLIF) 、经椎间孔入路(TLIF)。 经前路(ALIF) 椎体间融合术的突出优点是能直视下进行复位、植骨融合等操作。该术式 不足之处在于对术者要求较高,损伤大,易造成性功能障碍及术后粘连等并发症,不能解除 来源椎管后路压迫而导致的神经症状等。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 行两侧椎板分别开窗,切除椎间盘,进行椎体间植骨融合,其优点是:(1)能保留或加强脊柱的稳定因素 (2)植骨操作简单,植骨容易 (3)融合后能确定稳定脊柱 (4)减压彻底(5)术后并发症较少。但该手术有增加损伤硬脊膜和神经根的可能。 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 TLIF) 是近年兴起的新技术, 有逐渐代替PL IF的趋势。该技术主要特点是 (1)单侧后外侧入路进入椎间隙,可行双侧前柱的椎间植骨支撑,较PLIF 的双侧入路椎间植骨创伤小,减少手术时间、出血少。 (2) TLIF术式保留了棘突上、棘突间韧 带及后纵韧带,对椎体植骨有张力带的作用,压紧植骨块促进融合;同时可防止植骨块向后 跌入椎管。(3) TLIF术式仅切除一侧的小关节,保留了椎板及另一侧的小关节,对椎骨的完 整性破坏相对较少,而且增加了手术中植骨面积,从而提高了植骨融合率。(4)无需牵引硬脊膜及神经根,不会导致神经根及马尾神经、圆椎的损伤。 侧后方融合术(PLF)的优越性在于: (1)可同时行减压手术 (2)植骨部位距腰椎屈伸活动轴较近,周围血液循环丰富,利于骨愈合 (3)术后卧床时间相对较短 (4)可以与椎体间植骨、椎板植骨同时使用,作360?融合。但侧后方植骨融合假关节形成率较高;术后后外侧植骨 区承受较强张力,长期反复剪切应力作用下,可出现融合区拉长或疲劳骨折,使腰椎滑脱进 一步发展。 椎体间植骨可以选用的材料众多, 除了传统的自体、异体骨块外,还有各种Cage和Spacer。椎体间融合器(Cage) 自10 年前应用以来, 发展很快。形状从开始的有螺纹圆柱体 变为方形、盒形, 材料从钛合金变为碳纤维和生物相容性更好的PEEK;现在各种入路均有专用的融合器,甚至还出现了HA涂层的Spacer, 能诱导骨生长, 不需要植骨。 腰椎椎间融合 内固定术
/
本文档为【【骨科系列讲座8】腰椎滑脱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