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现状

2017-09-21 11页 doc 26KB 1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现状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现状 山西省沁源中学 郭永红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突显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父母外出经商务工,把他们留在原住地接受教育成长,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直接的面对面的教育关爱,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存在着严重的监护缺失,教育滞后,心理病态发展、道德滑坡、身体发育和安全等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存在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逐渐成为社会 [1]的流动主体,其流动规模和范围不断增大,特别是“乡——城”迁移型的农民工队伍持续扩大...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现状 山西省沁源中学 郭永红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突显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父母外出经商务工,把他们留在原住地接受教育成长,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直接的面对面的教育关爱,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存在着严重的监护缺失,教育滞后,心理病态发展、道德滑坡、身体发育和安全等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存在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逐渐成为社会 [1]的流动主体,其流动规模和范围不断增大,特别是“乡——城”迁移型的农民工队伍持续扩大,引发了农民工子女的去留,但由于户籍制度及其他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能够将孩子带在身边在城市读的农民工毕竟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农民工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在身边,或者城市没有给他们提供合适的就业环境,而只能将孩子留在原籍接受教育,致使父母与孩子长期处于两地分离的境地,因而在我国农村的不少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由于留守儿童在青少年中的比例逐年增加,并且在留守儿童身上所反映的问题更为严峻,本来打工父母“抛家弃儿”常年漂泊在外,无非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受教育创造经济条件。但事与愿违,以期在经济上翻身的农民可能万万没想到,他们的子女绝大多数处于身体发育和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监护的缺席、教育滞后、社会引导偏差等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在养育、家庭教育、卫生保健、安全等诸多方面的不同程度的缺陷,使他们的子女难以顺利完成学业,很可能将来会重复他们处奔波的命运。 一、留守儿童的“留守” 留守对农村儿童来说,只是他们暂时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贯穿他们生活始终的一种属性(这与独生子女的“独生”属性贯穿一辈子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他们的留守状态随时有可能因为父母回家或跟随父母进城而结束,即留守状态的转化可能性非常大。那么,留守不应该是一群人的固定的“标签”,而对某个儿童来说,他只有一定时间留守经历,而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留守儿童,甚至可以说,没有一个留守儿童而只有一些有过或正在或将要经历留守状态的儿童。或者说,可能有数 [2]几亿农村儿童,过去曾经是、现在就是或将来可能是所谓的留守儿童。所以说留守儿童的留守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种动态留守。一般来讲,在阶段,留守儿童的留守处于动态的活跃阶段,他们经常处在流动——留守——流动不断变替的过程。在进入初中阶段,儿童留守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很少在初中学习阶段在发生流动。这种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小学阶段孩子的自律能力差,很多家长反映把孩子放在老家不放心,一旦城市条件容许,他们便会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待孩子四、五年级稍大后在把他们送回家乡。二是初中孩子的自律能力大大增强。流动父母认为,孩子上了初中后就是大孩子了,很多事情自己可以做,也能自己管好自己,再老家父母不用太操心。另外初中阶段的教育花费太高,绝大多数的农村的打工者承担不起,而打工子弟学校的初中部又很少,质量又很差。所以很多打工者父母几乎都选择在这个阶段让孩子留守家乡读初中。 从留守的类型看,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留守——流 动——再留守型的留守儿童。即父母全部外出打工后,起初是把孩子留在家乡,等父母在城市稍微站稳脚跟后,在把留守孩子接到城市(一般来讲,如果这时候孩子已读初中或高中是不会把孩子接到城市里来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孩子又被送回农村老家留守。第二中是流动——留守型的留守儿童。即留守孩子出生在城市或父母外出时就被带到城市,他们很多人在城市完成小学教育,在即将读初中是才被送回老家留守。第三种是是从未有过经历的留守儿童,他们大多也去过父母打工的地方,但只是短暂留守,而不是长期居住。 二、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经商,打破了原有稳定型的核心家庭模式,从而导致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体系为单亲式,隔代 [3]式,委托式,及兄长式四种家庭教育新方式,然而父母亲未能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大义务和责任,而是把本应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的家庭教育留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邻居朋友,老师等,这样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 1、祖辈监护 在这种监护的形式下,祖辈的观念不仅影响其子女――留守儿童的父母,而且在祖辈监护这种关系中发挥作用。若祖辈文化程度高,对孙辈的期望倾向于有教育;聪明伶俐且教育观正确,爱而不娇,严而不厉,宽严相济,以培育型和自理型为教育方式,则这种祖孙监护关系必然护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反之,如果祖辈对孙辈的期望倾向于“身胖体壮”这类生理动机潜在教育上,采取娇惯型和替代型,过分疼爱以致溺爱,与孩子的父母出现教育上的不一致,那么这种祖孙关系,必然会使留守儿童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把自己变成家庭的支配者,加剧自我中心的倾向,因而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 2、亲子监护 在亲子监护中,亲子关系使儿童与父母之间建立了一种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依恋关系上,依恋是亲子之间形成一种亲密的情感关系。婴儿出生六个月后,与父母建立了一种稳定的亲子关系,因而形成了依恋。多数婴儿在特定的依恋,开始于6——9个月,在特定依恋建立的同时,婴儿开始了对陌生人产生恐惧感,这表明婴儿的依恋已相当稳定。一岁以后,儿童对新形象产生依恋较为困难,这时亲子关系已非常牢固,依恋形成后,婴儿开始对依恋的对象的分离极为敏感。一旦依恋对象离开,婴儿就表现出强烈的分离保护,紧张起来,可见依恋具有安定情绪的功能,英国精神病学家J •鲍贝儿一书中指出,早期生活(尤其是婴幼儿期)中的母子分离会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不仅引起各种情绪障碍,而且影响整个人生的顺利发展,尤其在人际关系和情绪生活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在不可遏制的外出打工潮形成的事实上单亲家庭――只有父母一方在家,由于农活较多,很少有时间去过问孩子的学习与情况,由于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缺失母爱,会使孩子的心理缺乏稳定感,将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异和障碍;父亲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 [4]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缺失父爱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易出现心理上的适应不良。 3、委托监护 留守儿童到来必然会使叔辈、邻居或亲朋好友的家庭关系发生改变。从孩子的角度看,第二个孩子的到来会给一个两岁的孩子带来不愉快,并由此对母子关系造成压力,但一年过去,第一个孩子的不快减少了,与此同时,她对新生儿的爱增加了,从此二者的关系进入了一个互动阶段,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孩子们彼此认同和模仿,接受相近的价值观和兴趣,在这种互动中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合作友好,表现出许多亲社会行为,令一方面,他们彼此进行身体攻击,物品相争甚至言语侮辱,在这些早期的互动中,二者的关系对儿童的 [5]社会化起了启蒙作用,为进入更广阔的外部世界进行了更广泛的人际交流准备。 从叔辈,邻居和亲朋好友的角度看,孩子寄养在自己的家中,一是他们有维持自己的生 计精力难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方面,如果他们自己家里也有孩子的话,多个孩子一起生活,抚养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监督教育的成效也大打折扣,二是孩子不属亲生,在亲属的立场上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教,多有顾虑,这样孩子很难在这些亲戚朋友家中找到归属感,总是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另外,很容易造成监管不力甚至迁就顺从,抑或管而无效,被儿童误解,产生逆反心理,这易使儿童产生过敏怀疑和忧虑等精神行为问题。 4、自我监护 因没托付给适当的饿监护人,只好让“留守孩子”单独在家。由于其自身的发展不成熟,自制力不强,让他们自己监护自己,等于没有监护。 5、逆向监护 一些孩子被留在家乡原因之一就是能够照顾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能和老人做个伴或帮助家里老人。虽然大部分的监护者能够给留守儿童在生活上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但是,由于一些监护人年龄偏大、身体有病、生活不能很好的自理等等原因,他们不但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些生活的照料,相反,留守儿童在冼衣、做饭、买药看病等等方面花很多的时间和 [6]精力去照顾监护人,这类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实际上变成了逆向的监护。具体表现为:一是阶段性的逆向监护,比如一些孩子提到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患有肺病、哮喘、胃病等等,到了冬天不能下地,这时照顾老人的重担大部分落在留守儿童的肩上。有时候为了照顾老人,他们被迫有在学校住宿变为阶段性走读;二是长期和持久性的逆向监护,比如有的留守儿童的亲人长期患有慢性病,需要留守儿童持续性的生活护理。 留守儿童生活的逆向监护不但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大的负担,而且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他们替代父母照顾老人的生活,在很小的年纪过早地承担成人的责任和义务。这一切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全面成长和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农村人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留守儿童生活的大环境,但更多的是破坏了留守儿童固有的饿社区、家庭、学校等微观环境,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不利于农村儿童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使得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身心健康等诸多方面与父母没有外出的农村儿童,与城市同龄均存在着一定的弱势和差距。 1、管理缺位 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都不在身边,从以上的监护类型看,无论是祖辈抚养还是亲朋代养, [7]看管人对孩子的照顾和管理大部分属于粗放型,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也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细致周到的照顾和管教;在“单亲家庭”,留在家里的母亲或父亲的角色缺席,上有老,下有小,农活家务一大堆,常常自己忙的不可开交,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由此带来了诸多方面的隐患,近年来,留守儿童中溺水、触电、车祸、自杀等意外事故时有发生,特别在寒暑假学校监护“空白”的这段时间里,这类事故 [8]更加频繁;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留守女童遭受性侵害的恶劣事件。 2、教育滞后,“知识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开始盛行 接受教育是每个个体进入社会,扮演社会角色的重要步骤。一般说来,教育水平高,文化层次高的个体所占据的工作岗位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在市场竞争处于有利地位。而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无力、社会引导的偏差等缘故,在基础教育这样一个参与社会竞争前的“起跑线”上他们不紧输给了城里的孩子,而且落后于农村中的非留守的正常儿童。 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和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使孩子在学校学习中更加有信心,更积极向上。以往,孩子大多数时间是在父母的眼皮底下得到教育和成长的。 而如今,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实际上是残破的,其家庭内部亲子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 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造成了留守儿童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 [9]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另外,由于“补偿心理”,方面觉得长期在外对不住自己的孩子,就通过多给孩子寄零花钱来作为补偿,对于孩子在用钱方面并不太严格限制。却结果养成了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坏毛病。 家庭作为一个初级社会群体,在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指导生活目标及形成个人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功能巨大。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其家庭教育的主体是由父母指向了其他抚养者或代养者。要么年纪大、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有限;要么就是同时还要耕地、喂养牲畜、冼衣做饭及照顾自己的孩子,造成留守儿童的成才成才教育根本无暇或没有能力被顾及,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实际上就成了一群“父母双 [10]在的孤儿”,少人关心、少人问及。 其次,一些留守儿童读书观念淡薄,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的饿父母没读什么书,照样天南海北地去挣钱,自己将来一样可以走这条路,于是厌学甚至逃学,新的“知识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地区开始抬头。他们时间观念差,爱迟到、旷课,喜欢进桌球室、网吧、游戏厅甚至在太学中找乐趣,有些孩子甚至成为日不进校、夜不归宿的流浪儿。据教育部门的一项统计,农村初中升高中的比例已从1985年的22.3%下降到目前的约为18.6%,更为重要的是, 11]每年全国有近200万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新的低文化素质的劳动力,这不仅严重阻碍孩子的今后的成长成才。而且会制约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心理脆弱 “留守孩”正处在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或人际交往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产生种种心理烦恼,他们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理解和帮助,而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在家庭基本教育缺失的情况下,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在心理素质发展方面表现出厌世自闭、社会逆反、恐惧疾病、拜金主义等扭曲心理(见表1)。 [12]表1: 四川心理学会会员游德良对387名留守儿童所做的心理调查 总人数/比例 焦虑心理的人数 抑郁心理的人数 恐惧感心理的人数 易怒心理的人数 387(100%) 106(27.4%) 107(27.6%) 95(24.5%) 88(22.7%) 4、道德滑坡 由于社会的偏差引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价值观的多元文化冲击下,农村中的个体经营方兴未艾,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一些原来学习、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还不错的学生,由于没有父母的监督,就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致道德守纪意识滑坡见表(2),他们开始逃学、旷课、不交作业;后来沉溺于网吧、游戏厅、歌舞厅;以致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良风气,一旦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唆使,他们就很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13]表2: 四川心理学会会员游德良对387名留守儿童道德品质状况调查 总人数/比例 说谎行为的人数 偷窃行为的人数 攻击行为的人数 破坏行为的人数 387(100%) 136(35.2%) 29(7.4%) 118(30.6%) 160(41.3%) 5、留守儿童卫生保健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等原因,农村的卫生保健工作历来是捆扰我国卫生事业的难点,人口流动更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卫生保健的工作难度,其薄弱环节在于留守儿童数量多、分布散,而且生活特殊,潜在流动性大。“留守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中显得更为突出,可能成为普及农村卫生保健的盲点。根据有关报道,农村儿童的传染病、地方发病率比城市高,因而大力发展基础免疫是农村儿童健康的保证,但留守儿童的免疫接种现状却令人担忧。留守儿童流动的无规则,在流入地和流出地是经常变化的,随意性大、全程接种、按照接种的 坚持性差。儿童接种率低、超期接种、免疫空白等现象严重由于其抗体水平低,易造成易感人群的饿累积,不能形成有效的饿免疫屏障。一旦发病,极易导致相应的传染病的传染甚至流行。留守儿童家长或抚养人的饿文化程度低,缺乏卫生保健意识,预防意识薄弱,加上精力有限,主动参与性也差。他们认为只要能维持3餐温饱即可,特别是隔代抚养家庭,有病不能即时就医,拒绝体检的现象时有发生。尽管外出打工人群月均收入较流出地高,但多数人口的收入不稳定,经济状况不好,而且居无定所,在城市各方面承受的压力大,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关心留守在农村孩子的卫生保健,经济上也不容许在为之投入。 6、留守儿童身体发育方面的问题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由于他们长期的不到父母在身边的照顾,从而使他们较之于非留守正常儿童在身体发育方面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其表现为:一是抚养人或监护人在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时,常常忽略其 合理的生活饮食结构。一般情况下,抚养人或监护人往往给予留守儿童的是一种固定不变的饮食结构。因此使得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失横;从身高体重方面来看,长表现为瘦长性或粗短性。二是在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青春期的教育问题表现得尤为严峻,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抚养人或监护人出于一些传统伦理、纲常的饿束缚,很少给留守儿童涉及青春期的教育。当留守儿童的青春期到来,面临生 [14]理剧烈变化的问题时,常常陷入尴尬或迷惑的境地。 7、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的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利和有效的监管,农村学校又缺少,所以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有的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的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15]。 世界上的幸福都是一样的,而不幸却千差万别。人世间各种各样的不幸常常令人叹息、流泪,然而,如今却有一种不幸,不仅让人伤痛,甚至让你愤恨不已。本应该过着花朵般的留守儿童们,正在度过的时光恐怕是他们一生中最难捱的日子。 参考文献: [1]刘祖云,社会转型与社会流动:从理论到现实的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9) [2]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问题评述”,青年研究,2006(3) [3]梅明玉,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隐患[J],基础教育研究,2003(12) [4]黄小娜、吴静,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人群,医学与社会,2005(2) [5]陈陈,家庭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徐州师范学院(哲社版),1996(2) [6]吕绍清,子在老家,中国发展观察,2005、8月号 [7]庞文,关爱农村“留守孩”[J],社会,2004(12) [8] [10]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 [9]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11]梁胜,关注农村“留守综合症”[J],农村视点,2004(9) [12][13]黄浩、佘向华,中国农村儿童问题(四川篇)[N],四川日报,2005——04——22 [14]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理论观察,2005(4) [15]周宗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
本文档为【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现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