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新中国成立前后青岛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

2017-10-07 30页 doc 54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767

暂无简介

举报
【doc】新中国成立前后青岛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doc】新中国成立前后青岛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 新中国成立前后青岛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 考察 第24卷第1期 2007年3月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JOURNALOFTEACHERSCOLLEGEQINGDAOUNIVERSITY V01.24No.1 Mar.2007 ?青岛发展研究 新中国成立前后青岛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 张在虎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新中国成立前后,生活在青岛的苏联侨民人数并不多,且具有较大流动性,又与中国境内东部 地区的苏侨(俄侨)保持着互通性和一致...
【doc】新中国成立前后青岛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
【doc】新中国成立前后青岛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 新中国成立前后青岛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 考察 第24卷第1期 2007年3月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JOURNALOFTEACHERSCOLLEGEQINGDAOUNIVERSITY V01.24No.1 Mar.2007 ?青岛发展研究 新中国成立前后青岛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 张在虎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新中国成立前后,生活在青岛的苏联侨民人数并不多,且具有较大流动性,又与中国境内东部 地区的苏侨(俄侨)保持着互通性和一致性,但也有着自己的鲜明个性.青岛苏侨并非直接来自俄国或苏联 本土,而主要是由中国其他地区迁居青岛的白俄于二战后转化而来.他们的存在及活动对'-3地社会,文化和 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当时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中苏关系及中苏两国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下,他 们的生存环境及命运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在此期间,苏中两国政府对中国苏侨进行了几次遣返,青岛 苏侨亦基本随之回国,从而最终结束了他们的旅青历史. 关键词:青岛;苏联侨民;俄国侨民;中苏关系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33(2007)01—0082一l1 俄国十月革命与国内战争期间及稍后,成千上万的俄国人在"红色风暴"的驱使下被迫流亡到中 国,他们同此前已侨居中国的俄国人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在华俄国侨民群体.由于在对待苏维埃政 权和是否加入苏联(俄)国籍等问题上的态度不同,他们之间很快有了苏侨,白俄的区分,即所谓的 "红","白"之分.生活在中国的这些俄国侨民主要集中在东北,新疆,上海,内蒙古,天津,北京,青岛等 地,其中以哈尔滨,上海,新疆三地历史最久,人数最多,活动最为广泛,他们给当地的社会,文化,风俗, 生活等留下了一定的印痕.此前有关此三地苏侨(俄侨)的研究已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从而使人们 对这几地的苏侨(俄侨)有了一定的认识?.青岛虽然也生活有一定数量的苏侨(俄侨),但因其数量较 少且又未在当地留下明显历史痕迹,故而未能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当然这其中也有档案封闭的原因.近 年来,有关新中国成立前后青岛苏侨的档案逐步开放,这就为我们走近他们,再现他们的历史提供了现 实可能.笔者认为,当时青岛苏侨固然人数较少,但却是一个并不孤单,落寞的群体,它虽有其自身鲜明 的个性,却与中国其他地的苏侨(俄侨)始终保持着一致性,相通性.本文力图依据所掌握的有关档案 资料,把青岛苏侨置于当时旅华苏侨(俄侨)的整体当中,并结合当时宏大的时代背景,对该时期的青岛 苏侨历史概貌作一勾勒,以求教于方家. 一 , 一 个独特的社会群体:青岛苏侨的形成及特点 青岛苏侨是青岛历史上的一个相对独特而历史短暂的社会群体.它的前身主要是自二十世纪初青 岛开埠通商以来陆续移居到青岛的俄侨.不过,在1946年以前,青岛俄侨尚未发生分化,他们基本上是 清一色的白俄或无国籍俄侨,因而也就不存在一个青岛苏侨群体.见下表: 表1青岛俄侨人数统计]'P263)](P?)[]'丹,丹)[]'? 1913年1925年1931年1932年1933年1935年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 苏侨2727252623 白俄 总计612566436386038809708478838641102984 收稿日期:2006—10—15 作者简介:张在虎(197O一),男,山东潍坊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第24卷第1期张在虎:新中国成立前后青岛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83 关于这一点,1947年1月i日的青岛《民言报》作了更加明确地说明,它指出:"战前本市并无苏侨, 于去年春始有男女二十七人,系陆续到青者." 可见,在1946年前虽然在青岛也零星地出现过极少数苏侨的踪影,但却并未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且 成规模的社会群体.换言之,青岛苏侨的形成应是在1946年以后.而其起因则是1946年1月20日苏 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的恢复中国俄侨国籍的法令.正是在这一法令的推动下,青岛俄侨大批地恢 复苏联国籍转化成为苏联侨民,从而在青岛出现了一个庞大的苏联侨民群体,并取得了对拒绝接受苏联 国籍的白俄的绝对优势.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白俄在青岛历史的结束.参见表2: 表2青岛俄侨人数统计[63['['m'Pm?'P?? 1946年4月1946年5月1946年6月1946年7月1946年8月1947年1948年1949年6月 苏侨6713124024O778679774450 白俄83584385485437636343212 总计90297410941094115410421206462 这就是说,青岛苏侨基本上是由当地的白俄转化而来,其形成的时间是在1946年后——准确地讲, 是在1946年4月至8月间.对此,当时任国民党青岛市警察局长的王志超的可为明证,他指 出:"本市白俄去年春季有九百余人,五月问加入苏籍者,达五百八十余人"._1I_ 青岛苏侨在形成后,依然保持了青岛苏侨(俄侨)历史上的传统特点:人数相对较少,流动性强,更 具不稳定性.这同中国苏侨(俄侨)的主要所在地哈尔滨,上海和新疆的苏侨(俄侨)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 表3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于1950年初所作的全国各地苏侨人数统计,从中我们可以对青岛苏 侨人数相对较少的特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表3全国各地苏联侨民人数统计挖()? 北京天津哈尔滨青岛沈阳武汉广南京满洲里鞍山松江省黑龙江辽东省辽西省吉林省总计 男1428689855182423228366245281811126141 女1221O6614311244576224854452l19131499 合计264193424166426999448815161o04937242143024o34928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青岛苏侨(俄侨)的上述特点呢?仔细推究一下,其原因不外以下两个 方面: 第一,从地缘上看,青岛不如哈尔滨和新疆.哈尔滨离俄国本土相对较近且又有便利的铁路交通, 而且更重要的是,沙皇俄国及后来的苏联长期以来一直把哈尔滨为中心的中国东北地区作为他们在华 的势力范围而经营.因此,作为中东铁路枢纽和俄国在华经营中心的哈尔滨也就自 然成了十月革命前 后涌向中国的俄国人的首选之地,并且在进入苏联时代后亦长期充当着中国苏侨主要活动基地的地位. 结果,哈尔滨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及由沙皇俄国和苏联所推行的势力范围政策而成为在华俄侨的"首 都",?儿'甚至有人称之为"东方彼得堡".而新疆亦同样是直接与俄国接壤,因而"这种特殊的地缘 关系,加上民族血缘关系和宗教文化关系,使得新疆在历史上长期处于苏联的影响 和控制之下",新疆 的苏联侨民"与当地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群众有着血缘纽带关系"._1一言以蔽之,即新疆长期以来 也是沙皇俄国及后来的苏联对中国进行渗透的重要地区. 第二,从城市经济,就业,人文环境及国际知名度来看,青岛则不如上海.上海作为旧中国最大的半 殖民地性质的国际性大都市,亦是除哈尔滨外俄侨在中国普遍看好的又一去处.因此,当从二十世纪二 十年代末起哈尔滨俄侨生活日益艰辛,中东铁路当局大批解雇俄国侨民致使他们濒于走投无路的绝境 时,"当时的哈尔滨俄侨便普遍认为,除了去国外,上海是最有吸引力的,因为在上海似乎到处都能找到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07年3月 幸福,似乎命运之神总在微笑!于是一批批俄侨纷纷奔向上海."L】J( 由此也就决定了青岛苏侨(俄侨)的前述鲜明特点,这些特点在新中国成立后表现得更加明显.以 青岛市公安局于1950年3月31日的统计为例,当时青岛苏侨人数为363人,其中成年人为329人,幼 年34人.而在这363名苏侨中,单是1949年6月至1950年3月31日这一期间来青的就有84人,其来 源主要是:哈尔滨24人,天津32人,上海12人;同一时期离青的苏侨则高达172人,其去向主要是:哈 尔滨24人,上海24人,天津63人.从他们往返青岛的事由来看,来青的主要目的是旅行,计有公务,休 假,返回,贸易,居留,结婚,处理房产,就业,访友等事由;而离青的也主要是旅行,在此期间离青的172 人中出境的仅有3人.[](P3,PI5,PI6,PI7) 此后,青岛苏侨陆续离青他往,人数迅速下降:1950年3月31日统计时青岛苏侨人数为363人,到 1950年12月27日再统计时则下降为311人?J(n),而到1954年对苏侨进行遣返时,苏侨仅剩204人 (遣返回国180人;有14人移居巴西,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有1O人嫁给中国人,其中有9人加人 中国国籍).[](m) 下面再来分析一下青岛苏侨主要来源于中国内地的特点.首先看表4和表5:H 表4青岛市苏联侨民来华年份统计(1950年3月31日统计) 18781896190019O619111916192119261931193619411946 至至至至至至至至至至至至合计 187918991905191019151920192519301935194019451950 苏联2243043691o52118181221363 表5青岛市苏联侨民来青年份统计(1950年3月31日统计)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H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合???Aul 一 tOtO舍???ul,J.o0鐾墨=一tO?ul,J.o一tO 至至至至至至至 一H计 tO 一 0080 苏联14133591110162324201415171659714183229153363 以上图表显示出,在1950年3月31日统 计的363名青岛苏侨中,同一时间段内来华者 和来青者在人数上表现出较大的差距.为了能 更准确地说明问题,我们不妨据上述两表再做 进一步的比较如下(见表6): 可以认为,在同一时间段来华和来青的苏 侨在人数上存在的这一差异,只能说明一个问 题,即:青岛苏侨主要来自中国其他苏侨(俄 侨)所在地而非直接来自俄国或苏联本土. 那么青岛苏侨为什么又会在人数上出现如 此频繁,剧烈的变动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表6青岛苏联侨民同时间段来华人数与来青人数比较 时间来华人数来青人数 1896年至1899年20 1900年至1905年240 1906年至1910年301 1911年至1915年430 1916年至1920年694 1921年至1925年10513 1926年至1930年2135 1931年至1935年1869 1936年至1940年1890 1941年至1945年1251 1946年至1950年2197 一 )所在地等,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是流动.包括出境,迁移到国内其他苏侨(俄侨青岛苏侨 的这一特点尤为显着.这显然是与青岛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不是很适于他们生存以及青岛没有 第24卷第1期张在虎:新中国成立前后青岛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85 像新疆,哈尔滨和上海那样较坚实的苏侨(俄侨)社会基础分不开的. 二是遣返.新中国成立前后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配合苏联政府对苏侨进行过几次大规 模地遣返.青岛市政府亦严格地执行中央政府的指示对青岛苏侨分期分批进行了遣返,下文将对该问 题进行详细考察. 三是国籍变动.如前所述,苏侨主要是由白俄发展而来的,自苏联成立以来,白俄陆续加入苏联国 籍而转变为苏联侨民,从而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逐渐使苏侨成为中国俄侨这一社会群体的主体.相反,也 有很多的青岛苏侨在该时期或退出苏联国籍改为无国籍人士或加入中国或其他国家国籍,如1950年4 月居留青岛市的外国侨民有62名被批准加入中国国籍,其中就包括苏侨31人儿n'.而在新中国成 立前,这种状况尤为明显.据档案资料显示,该时期曾有苏联侨民连次等人先后公开退出苏联国籍改为 无国籍人民?,而在1947—1948年两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又相继批准了马哈力大安大斯等苏侨194人 加人中国籍. 以上只是造成该时期青岛苏侨人数变动的直接因素,其深层原因则是当时的中苏关系状况及中苏 两国国内的政治气候,亦即作为上述直接因素的流动,遣返,国籍变动等都是受制于中苏关系和中苏两 国国内政治气候的.这在下面的分析中将进一步得到体现,在此不作赘述. 二,大中国与小苏联:青岛苏侨的活动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青岛苏侨人数虽然相对较少,但是他们在该时期表现出较强的团结性,凝聚性和 活跃性.为了在异国他乡求得生存和发展,为了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同时也为了响应苏联政府的号 召,他们广泛地从事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宗教等多种活动.下面便从上述几个方面对其活动 做扼要考察. 青岛苏侨的经济活动涉及面较广,主要涉及商业,服务业,进出口业及航运业等行业.他们经营的 工商业形式主要有洋行,杂货店,咖啡店,书店,无线电行,茶食店等.这些工商业部门虽然规模较小,却 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当时的洋行主要有由郭利德创办的郭利德洋行,由雷尔契芝基和董布洛斯基创办 的嘉赉洋行等;商店有雷巴陈考杂货店,巴拉来克咖啡店,源纳茶食店等,还有欧亚牧场,麦斯无线电行 等家庭小企业.此外他们还涉足文化,教育,卫生领域,开办了苏葆牙科诊所,青岛书店,万国书店等赢 利性文教卫生商店. 青岛历史上最大的苏侨企业当数嘉赉洋行.该洋行系1931年由雷尔契芝基和董布洛斯基(皆为苏 联人)各出半数以日金5万元成立于大连.据1949年12月估价约值人民币2500万元,由雷尔契芝基 担任经理.1939年全部移来青岛,设址于中山路66号二楼,为合资性质企业.1946年设立上海分行, 由董布洛斯基担任经理,资金由总行供给.该行在1950年时有外籍职员5人,2人在需要时临时雇佣. 该行专营进出口,营业种类包括进口化工原料,金属,旧轮胎,颜料,麻袋,小麦,苞米等,出口骨粉,黄狼 皮,花生米,花生果,生油,豆子,发纲等,并代理保险及苏联影片,独家代理上海达孚 洋行,上海英商葆泰 保险公司的业务.1947年及1948年间,与之有业务来往的银行有麦加利银行,金城银行,伪中国银 行等. 青岛苏侨企业的大体规模可参见表7(1950年12月27日调查统计):【.' 表7青岛苏侨企业统计 企业类别进出口兼海运业医疗诊疗地方性商店特种营业合计 数量322310 资本额(人民币:万元)202O021003O001200265O0 不难看出,此时青岛苏侨所经营的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因而也就既不能尽量地将有劳动能 力的苏侨吸纳到企业当中来,也不能创造足够的财富为失业生活经济困难苏侨提供经济保障,从而以有 效满足所有苏侨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07年3月 正因如此,为生存起见,该时期青岛苏侨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数较多,从其职业的构成来看,据1950 年3月31El的统计结果显示:医生4人,理发3人,职员20人,店员l2人,守卫l3人,雇工26人,经纪 2人,师2人,牛乳业1人,进出Vl3人,商店主l6人,手工业8人,司机2人?6_(P",共计117人,占 当时苏侨总人数(363人)的近三分之一,但真正有一定财力和稳定经济来源的却很少. 总之,当时的青岛苏侨在经济上尚不能完全自立,经济状况总体较差,多数处于维持温饱,勉强养家 糊口状态,有些直至穷困潦倒,生活毫无保障.青岛解放后,由于大量苏侨的失业,这种状况便更加严 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在国共内战的动荡环境下,青岛的就业形势相当严 峻,而这也显然是青 岛苏侨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岛苏侨的政治状况较为复杂,但从总体上来看,大多数都能奉公守法,较少从事颠覆,破坏,危害 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者,尤其是在青岛解放和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中苏关系的空前友好,广大青岛苏 侨更是进发出对新中国的高度政治热情,积极投人到推进中苏友好的各项活动中.但应当指出的是,在 新中国成立前,有一些苏侨与当时驻青的美军,美领事机关及在青活动的美特务间谍组织如"G_2", "四十四海外观察队"等关系密切,有些甚至加入美间谍组织充当了美方的间谍,专事搜集中国情报的 活动;而于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他们刚刚由白俄转变而来,对苏联和新中国的认识和感情又不是很深,以 至于对两国政府实行的一些政策和开展的活动缺乏应有的认同和理解,因此他们当中也有一些政治上 保守,落后的分子进行造谣破坏活动,或中伤中苏友谊,或诋毁两国党和政府及其领袖,或抵制两国政府 实行的对于他们的有关政策,等等,这在新中国实行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以及后来的苏侨 遣返活动中表现较为明显;此外,也有个别苏侨素质较差,因而他们当中破坏社会治安,违法犯纪的现 象,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青岛苏侨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民族感情上仍保持了较强的独立性,基本未受当地中国社会,文化的 影响.他们成立或参与了各种社会团体,宗教团体来增强他们之间的凝聚力,出现了一个"大中国,小 苏联"的局面.这些社会团体主要有苏联公民协会和青岛俄罗斯东正教会等,而其中又以前者最为主 要,最有影响. 苏联公民协会建立于1946年4月1El,由尤力甫,克里亚哲木斯基创办,协会设于韶关路26号. 协会的首任会长是雷尔契芝基.1947年6月协会进行改选,雷尔契芝基当选会长,咱林当选为副会长. 1949年l2月,苏联公民协会在苏联驻天津领事馆的监督之下,再次进行改选,雷尔契芝基和布劳先柯 分别当选为正,副会长.1951年1月,又进行了改选,协会创办人克里亚哲木斯基等7人当选为执行委 员.苏联公民协会始终接受苏联驻华使领馆的指导和监督,组织比较健全.该会下设救济会,财政委员 会,妇女会,体育娱乐委员会,苏侨中学,俱乐部和小型图书馆,在青岛的苏联侨民基本上都是该协会的 会员.协会的活动也很频繁,在通常情况下,每月举行一次音乐会或者晚会,每逢节El均举行纪念活动. 1950年8月,苏联公民协会组织了300多名侨民参加了和平签字活动.1954年,由于苏联政府要求苏 侨回国参加经济建设,苏联侨民日益减少.1955年4月18Et,苏联公民协会正式关闭. 苏联公民协会作为青岛苏侨的最大社团组织,起到了保护,团结,凝聚苏侨的作用.由于当时苏联 政府未在青岛设立诸如领事馆等正式官方机构,因而它在充当青岛苏侨处理同中国当地政府关系的民 间组织机构的同时,又实际上充当着代表苏联官方机构的作用,而苏联政府也的确给这种在华社团组织 赋予了较浓的政治色彩,也就是说像青岛苏联公民协会这样的在华苏侨社团组织是于二战后在苏联政 府的授意,指示下重建或新建的.但这一点始终未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正因如此,在新中国成立前, 这一组织便自然被国民党政府视为苏联在青岛的官方机构,尤其是在当时那个国民党与苏联关系极其 复杂,敏感及国民党一味认定苏联支持,纵容中共颠覆其统治的年代里,国民党政府实际上将其视为苏 联在华反对,威胁自己的间谍机构,这也就使它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国民党当局的限制和监视,直至一度 发生停止其活动的事件.【2新中国成立后,青岛苏联公民协会的境遇有了根本的改变,它积极投身 于促进中苏友好的各项活动中去,在青岛市人民政府的指导,帮助下开展维护当时青岛苏侨利益的工 第24卷第1期张在虎:新中国成立前后青岛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87 作,并且与中苏友好协会青岛分会保持了密切的往来.因此,这时它自然也就起到了沟通青岛人民政 府,青岛苏侨与苏联政府三者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对于推进当时青岛市的中苏友好事业及后来苏侨遣 返工作的顺利进行都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从而成为中苏友好的历史见证. 为了解决苏侨子女的教育问题,青岛苏侨通过苏联公民协会创办了一所苏侨中学,校长为克里亚哲 木斯基,教员为当地苏侨.他们通过这所学校来教育其子女,使之不忘记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从而能够 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以免被同化到中国人中间去. 青岛苏侨基本上是东正教徒,他们大多数仍继续坚守自己的东正教信仰,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青 岛白俄曾于1922年成立了东正教会,该教会隶属于俄国东正教北京总会,并与苏联的莫斯科牧首区断 绝了关系.之后,曾陆续修建了设在市南区的圣索菲亚斯基大教堂和和崂山的圣鲍切列莫诺夫斯基小 教堂,同时东正教北京总会还在青岛崂山修建了一所疗养院,专供东正教高级神职 人员夏季到此 避暑.[(?) 新中国成立前后,青岛东正教会依然存在,不过它所建立的两座教堂中的崂山教堂于1950年交给 新中国政府无偿使用,此后便仅剩下设在金口一路的圣索菲亚斯基大教堂.同时,该教会亦早于1946 年春即随同北京总会一起逐步脱离了与设立在德国慕尼黑的流亡教廷"俄罗斯东正教国外临时主教公 会议"的隶属关系而转归苏联的莫斯科牧首区管辖,其教权也逐渐由白俄之手而转入苏侨手中,其主持 人为萨多克神父,其主要成员包括克利亚哲木斯基,史瓦赤金等.不过,随着该时期苏侨(俄侨)的不断 遣返及外迁他国,苏侨(俄侨)人数日减,结果使本就声势不大,无太大影响的青岛俄国东正教势力急剧 萎缩,到1950年在青岛的苏侨东正教传教士共有6人,其中4人为一般传教人员,另外两人为特务,间 谍分子而被当地公安部门予以严肃处理. 最终,到了1956年,随着苏侨遣返的基本结束及中国独立自主的中华东正教会的诞生,青岛东正教 会也按中苏两国政府达成的协议向中国政府无偿移交了其教产,从而最终结束了它长达34年的侨民教 会历史0[23]''钉' 三,历史的终结:青岛苏侨遣返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国内政局急剧变动,苏联国内形势及俄国侨民自身政治态度也发生了重大变 化,在这样的形势下苏联政府对其在华侨民实施了大规模的集体遣返.结果,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随 着苏侨遣返活动的结束,近代以来形成的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中国苏侨(俄侨)历史也宣告结束,而在 青岛,这一历史则是于1958年随最后一批苏侨遣返回国而告终的. 新中国成立前的苏侨遣返,其前奏是1945年11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的关于《恢复 旅居满洲的原俄罗斯帝国国民以及失去苏联国籍人员为苏联公民》的命令及随后加里宁主席再次签署 的主席团命令(即前文所述的1946年1月20日法令.——笔者注).后者明确地宣称:"关于中国满 洲俄侨的命令也适用于新疆,上海,天津,青岛等地".旋即,苏联驻华使馆于1946年5月又向中国国 民党政府外交部致白俄恢复国籍办法函.该函指出白俄恢复苏联国籍的办法为:恢复国籍者是否返还 苏联由其本人决定;对已取得中国国籍而欲恢复苏联国籍者需要先脱离中国国籍;业经恢复苏联国籍 者,由其本人向中国地方政府机关申请居留证;苏方各使馆所发证明书在补发护照前有同等 效力.[() 法令公布后,各地有大批白俄纷纷加入苏联国籍申请回国,青岛白俄亦同样大部加入苏籍而成为了 苏联侨民.正是在这种形势推动之下,苏联政府便迈出了遣返旅华苏侨的实质性一步,"苏维埃政府终 于做出决策,于1947年6月30日向旅居中国各地的苏侨发出如下的号召:'苏维埃政府鉴于旅居中国 的苏联公民愿意回到祖国来,特议决准许住在上海,天津,北平的3000名苏联公民及其家属和150名的 苏联公民孤儿在1947年10月之前,分4批遣返回国."'【?J(P?)? 这是苏联方面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它成为战后苏侨得以大规模遣返的直接动力之一. 而从当时的中国方面来看,也存在着遣返苏侨的客观形势.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虽然同苏联于1945 88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07年3月 年8月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从而结成了所谓的"友好盟友",但随着苏美同盟关系的逐步破裂 和争夺的逐步展开,尤其是国民政府亲美反共反苏的既定方针的作祟,使苏联将东北变为自己独占势力 范围的企图受阻,于是苏联在东北问题上便逐渐摆脱了条约的束缚走上了联共制蒋的道路,对中共则由 压制其加人国民党政府,接受美蒋安排的政策而转变为暗中支持和武装的政策. 苏联政策的这一重大转变更加坚定和加强了国民党政府的反苏反共倾向.因此,随着1946年国民 党政府和苏联政府就东北经济合作谈判的失败及随后中共力量的Et益强大,"蒋介石彻底抛弃了中立 苏联的策略,走上了联美,反苏,反共的道路."'于是"国民党报刊企图使中国人民相信:中国的主 要敌人不是美帝国主义而是苏联,'苏联执行帝国主义政策'等等.……国民党反动派在苏联驻北京大 使馆(如此)前进行反苏大游行,驱使被强行赶在一起的居民喊反苏口号,扬言要杀害苏联代表,袭 击苏联外交官的汽车,等等.……他们甚至公开鼓吹要对苏联进行'十字军远征'."](呦 在如此的政治气氛之中,中国的苏联侨民自然不免要受到牵连.1947年,南京国民党政府为防止 苏联利用这些新苏侨从事间谍,颠覆,破坏活动,便采取种种压力"迫使苏联宣布遣返其居住在中国本 土的15000新公民".儿" 如此,在苏联政府积极遣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迫使遣返"这两种力量的推动下,青岛苏侨便同上 ,北京等地的苏侨一道,出现了其历史上的第一次有组织集体遣返. 海,天津 青岛苏侨的这次集体遣返分1947年9月18日和10月8日两批进行,共遣返苏侨 172人.其中第 一 批30人,先乘坐中国招商局"来兴"轮转送至天津,然后再转乘苏轮驶往海参崴;而第二批142人,则 是乘坐中国招商局"海商"轮到达的天津,然后再由苏轮运抵海参崴的. 新中国成立后,苏侨遣返活动继续进行.此时遣返的动力除苏联方面的因素外,还有来自新中国建 立独立自主国家,与屈辱的旧中国彻底划清界限的人民政权的革命诉求,这是与新中国外交上实行的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三大原则相一致的.在这样的政治大背景之下,新 中国成立伊始,青岛市人民政府便遵照外交部于1950年9月15日下达的关于"陆续遣返在青岛的外 侨"的指示J(_2,对全市外侨进行了统一的遣返部署,其中对苏联侨民做了如下的处理: 第一,对侨民个人的处理.青岛市人民政府遵照中央的指示,将苏联和其他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侨民 作为"友性国家"侨民处理,以别于资本主义"敌性国家"侨民.对他们的处理政策是:除特嫌分子外,首 先由外交部分别向其驻华使馆交涉以允许他们返回原国,否则将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予以处理.但在 处理中,一般侨民如果不便寻找借口使其全部离开青岛,将同其驻华使馆协商,由它们出面来劝告或要 求他们迁移到我指定地点.特嫌分子要依照处理特嫌分子方案处理.他们的有关营业,要参照对外资 企业处理方案处理.对一般无政治问题而申请出境的侨民,应尽速准许他们出境,与其他国家有关系 者,也应尽可能劝其出境. 对于没有职业的侨民,可以促使其迁移到其他地区(如天津,上海等地)自谋职业.有 职业,有房产 的侨民应尽速劝其结束营业,出卖房屋,迁移到其它地区(如天津,上海等地)自谋职业.对于年老体弱 且无生活依靠也没有关系可去他处的侨民,由政府进行迁移救济.公家机关,学校和企业内部的苏联侨 民,初步决定与有关部门协商,将其调往其他地区工作(包括其眷属在内). 与资本主义国家有关系的侨民,应首先随其关系人处理,不能单独处理.凡有政治问题的,一律按 (全部是苏侨),特嫌眷属24特嫌分子处理方案加以处理,其中包括特嫌分子11名 名,共计35名.凡经 营工商业的,则一律按照工商企业处理方案加以处理.6名苏籍传教士一律按照传教人员处理方案 处理. 第二,对苏侨企业的处理.这实际上是与对侨民的处理相一致的,其基本精神是:对青岛外资企业 处理的总方针为有步骤,有地采取各种方法,停止青岛市一切外资企业的营业活动,以达到清理全 市外侨的目的.但是依照企业的性质及处理时所应遵循的步骤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具体做法是: 对于苏侨经营的源纳茶食店,麦斯无线电行等特种营业,可由公安局举办特种营业登记,在登记的 第24卷第1期张在虎:新中国成立前后青岛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89 过程中或以其业务不能由外人经营(如无线电行)或以其他理由,拒绝批准其营业.而对于苏葆牙科诊 所,青岛书店,雷巴陈考杂货店,欧亚牧场等地方性商店(包括医疗诊所),由于它们对我社会秩序无大 影响,主持人已经离开青岛或一时又尚未发现有政治问题,则逐步加以处理,基本程序是:与苏联大使馆 交涉,由苏方劝其返苏,出境或迁移.对嘉赉商行等那些与进出VI贸易有关的外资企业最后处理.对若 干于我影响较少且有违法证据的公司,个别地先行加以处理.而对于苏侨经营的北方商行,它虽属进出 VI公司,但由于该公司经理毕图洛在天津,且因逃汇问题已为我对外贸易管理局控告于青岛市法院,正 涉讼中,因此应予以就地处理. 第三,对苏侨传教人员的处理.仍然采取严格甄别,区别对待,"敌""友"不同的政策,首先立即着 手处理那些有政治嫌疑者,其中包括两名苏籍传教士在内的证据确凿的特务,间谍分子由公安机关来就 地处理.对于一般传教人员则最后处理,因其绝大部分为对我危害较小,又无法律根据可处理的修士, 修女及少数在青岛修养的老年人,其中包括苏籍传教士4名.传教人员的家属也随同处理.并且郑重 提出,对于"友性国家"的传教人员应有步骤地促使他们迁移到适当地区,而对于"敌性国家"的传教人 员,则予以迁移或集中管理劳动生产. 以上遣返苏侨的政策,方针出台于1950年12月份,是在青岛市人民政府遵照中央指示对当时青岛 的外侨作了初步了解之后,为了达到"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目的而作的一个通盘安排.从中我们不 难看出,对苏联侨民,苏侨企业及传教士的处理,既体现了从速从快的原则又体现了区别对待,友好善意 的精神,既坚持了原则又富于灵活性,既无悖于中苏友好的大局又不受其束缚而保持了自己的独立自主 权力.这样的政策就保证了在中苏友好的大背景下,青岛市人民政府在处理这一敏感问题时立于主动 地位,从而达到既顺利遣返侨民,又使苏侨满意,更无损中苏友好大局的三重功效, 进而有效地维护民族 的尊严,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历史地看,新中国政府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做出对青岛苏侨也进行遣返的决策决非偶然,而是当时 诸多因素交互作用,推动下的必然政治,外交选择. 首先,尽管新中国当时实行向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同苏联建立了事实 上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但是正如处理意见中所指出的,苏侨之中也不乏特务,间谍分子,鱼龙混杂,此 其一; 其二,苏联政府在当时对旅华苏侨回国的大门仍然敞开着,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考虑到自己的这一 外交步骤会得到苏联方面的谅解和支持的,这也是当时中国政府之所以在中苏友好的大背景下依然做 出如此的无异于强行遣侨决定的重要依据; 其三,当时的很多苏侨,或苦于当时在青岛生活的艰难,或出于对当时已强大起来的祖国的向往和 热爱,也自愿回国或出境,有的还要求内迁或改人资本主义国家国籍; 其四,那就是除苏侨外,还有其他国家尤其是所谓"敌陛国家"的侨民,而这些侨民无论如何对新生 的反帝的革命政权来讲都是一块心病,遑论其中确有很多人从事间谍,特务活动,还有就是某些"敌性 国家"——如美国——正在利用侨民问题大做文章,给我制造麻烦; 最后,也并非不重要的一点是,这显然出于国防和军事安全的考虑.因为青岛在新中国成立后正在 建设成新中国重要的海军基地和中央领导人的疗养区,因此大量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外侨的存在,对此将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在隐患. 正是基于上述种种原因,作为一个新生的革命政权自然要拿出一个相应的妥善方 案来.因此,中国 政府的这一决策实际上是对当时这种形势的一个积极回应,是时代的要求与产物.不过,我们也应该看 到,对苏侨的处理是与所谓的"敌性国家"有很大的不同的,这也是时代特征的客观反映. 按照前述方针,政策,青岛市政府对1950年12月27日所统计的311名青岛苏侨区别不同情况,分 别做出了如下的处理和安排:返苏100人,出境16人,赴津沪26人,迁移107人,迁移救济19人,特殊 处理2人,不处理41人._J,_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07年3月 而就在青岛市政府着手进行苏侨的遣返工作之际,恰好又赶上了苏联政府在"二战"后再度实施的 大规模集体遣返其在华侨民的活动. 1954年4月23日,苏联驻华大使馆华列考代办向中国政府指出,苏联政府决定将在华苏侨分批次 遣返回国参加经济建设,希望中国政府加以协助.中国政府经过慎重考虑,予以批准."外交部认为, 这是一件重大复杂的政治任务,应予以大力协助,并确定中国对此次苏侨回国应采取主动配合,积极协 助,适当照顾,给予方便,尽快送走的方针.国务院,军委,公安部也相继发出指示,强调此次苏侨系回到 社会主义祖国,参加共产主义建设,与遣送日侨有别,有很大的政治意义.因此,必须遵照中苏团结友好 的方针,自始至终大力予以协助,使回国苏侨欢欣鼓舞,留下苏侨受到教育,在各方面给予他们良好的政 治影响.要求苏侨回国多的地区,必须由有关省市政府负责同志亲自领导,周密部署.立即成立协助苏 侨回国委员会,以外事处,公安局为主,调配必要的干部,成立办公室,开始进行工作.并且三令五申:此 事时问紧迫,任务重大,各地政府必须大力协助,只许办好,不许办坏,认真安全地完成这一政治 任务.'' 在中央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青岛市人民政府对本市苏侨的遣返予以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副市长崔 介为主任的"青岛市协助苏侨回国委员会",下设临时办公室负责实施遣返工作,并决定采取分期分批 实施遣返的方针.由于当时10名苏侨已嫁给了中国人,其中有9人随夫加入了中国国籍,因此根据本 人的意愿,这10人后来未被列入遣返之列.此外,还有一部分苏侨不愿回国而愿意去资本主义国家,尽 管青岛市政府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作了努力,但仍有l4人分别移居巴西,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其结 果,除这24人外,青岛市政府于1954—1958年分批遣送苏侨(含侨眷)回国180人.基本情况是:1954 年6月10日,第一批遣送49人,6月10日,第二批遣送23人;7月,往天津遣送6人.1955年4月20 日,遣送苏侨48人;4月25日,遣送43人;6月7日,遣送2人.1957--1958年,先后遣送9人. 至此,随着最后一批苏侨遣送出青岛,作为在青岛历史上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的独特历史政治现象 的苏联(俄国)侨民历史也宣告结束. 纵观新中国成立后的青岛苏侨遣返可以看出,整个遣返工作开展比较顺利.究其原因,则青岛市政 府与苏侨双方之间配合密切,青岛市政府措施得力无疑是其主要保证;而这显然又与青岛苏侨人数相对 较少,大多数人愿意回国且政治素质较高是分不开的.因为他们此时大多数人热爱 自己的祖国,拥护苏 维埃政权,对新中国有好感,因而对中苏友好予以支持和爱戴.因此,也就出现了苏侨离青时的动人场 景和返苏后苏侨的热情洋溢的感谢电.据史料记载:"每批苏侨离青时,都受到热情欢送.第一批回国 的苏侨,来电向难忘的新中国致以热烈的致敬',对青岛市人民政府表示谢意."【2儿此外还应看到, 青岛苏侨经济状况较差,生活艰难困苦,而二战后不久苏联经济便迅速恢复和发展,因而国内人民生活 有较大改善,这无疑也是促使他们积极响应苏联政府遣侨号召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苏侨遣返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人口迁移问题,而是一个严 肃,敏感的政治外交问题,它凸显着当时中苏关系状态和中,苏两国的国内政治气候.具体而言,从中国 方面讲,国民党政府时期的苏侨遣返在较大程度上是由于国民党当局与苏联的交恶,因而此时的苏侨遣 返实际上便带有了国民党当局反苏,排苏,反共心理宣泄的强烈色彩,而于苏联则自然具有被迫无奈的 防御性的一面. 而反观人民政府时期的苏侨遣返,情形则大为不同.亦即,它虽然包含有新中国政府追求独立自主 的革命性诉求,但更主要地是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友好盟友苏联召回其侨民从事国内建设政策的回应和 支持,因而此时苏联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新中国政府则从中苏友好的大局出发,千方百计予以积极配 合.而从苏联方面讲,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屡次集体遣侨,则直接反映了其国内的政治气候,亦即一方面 经过反法西斯战争的锤炼而空前强大,因而它已不再担心长期流亡在外的侨民回国后对其构成破坏与 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然而国内建设又规模宏 大,急需人手,所以才一改先前遣侨时一度存在的暖昧态度而积极地遣返其在华侨民. 第24卷第1期张在虎:新中国成立前后青岛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91 总之,新中国成立前后,置身于"冷战"乍起和中苏两国国内政治大变动的特定历史时空中的青岛 苏侨,既是整个中国苏侨(俄侨)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又表现出与中国境内其他各地苏侨(俄侨)的明 显不同,因此尽管其人数相对较少,但对他们的研究却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一方面,由于 它体现着整个中国苏侨(俄侨)整体的一般性特征,因而对它的研究便可以起到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苏 侨(俄侨)史的研究"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貌"的学术功能,同时因其所具有的鲜明个性,因而 便又可以大大丰富和拓宽这一研究;另一方面,又因青岛苏侨是当时中苏交往及中苏两国国内局势的独 特历史见证,以此我们又可对当时的中苏关系及两国国内政治经济状况予以更为准确的定位,这在无形 中又赋予这一研究以强烈的政治和现实意义.不过,遗憾地是,由于相关的档案尚未完全开放,同时笔 者对档案的研读尚欠火候,所以以上研究只是初步的.相信,随着档案的陆续开放和笔者对档案研读的 进一步深人,定将取得更加满意,更加丰富的成果! 注释: ?苏侨和俄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如苏联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发展阶段一样,苏侨也是俄侨的一部分.一般来讲,我 们通常把近代以来移居我国的俄国人通称为俄国侨民,包括以俄国十月革命前到 我国定居的帝俄臣民及苏联成立后 以苏联公民身份来到中国定居的苏联侨民,但其主体却是十月革命和内战期间流亡到我国的白俄残军和白俄难民,在 当时人们习惯上将后者称为白俄;在十月革命后他们发生了分化,一部分拥护苏联并加入苏联国籍者成为苏联侨民, 而另一部分则继续坚持反苏反共的顽固立场保持了白俄身份,但此时那些既不加入苏联国籍又不加入中国或其他国 籍者实际上成为无国籍俄侨.因此,在十月革命后俄侨实际上就包括苏侨和白俄或无国籍俄侨两部分.由于一直到 建国前后仍有大量的白俄或无国际俄侨未有加入苏联国籍,因此笔者在文中除专门使用建国前后"青岛苏侨"这一称 谓
/
本文档为【【doc】新中国成立前后青岛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