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三国里论曹操和刘备

2017-10-14 50页 doc 154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7436

暂无简介

举报
三国里论曹操和刘备三国里论曹操和刘备 澄衷满书香 三国里论曹操和刘备 高一(1)班 林 霖 曹操,字孟德,坐领中原,拥有号称为百万之军;名为汉相,实为国贼。刘备,字玄 德;性宽和,寡言语,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 若涂脂;汉室宗亲,人称刘皇叔;素以仁义震天下。 吾自去年末阅《三国演义》至今二月有余,奈先前学业繁重,进程缓慢。时寒假,时 间有余,故吾一日览十数页,现览至四十六回,大呼过瘾。在此凭愚见且说曹操与刘备。 不说赤壁之战后,且说开篇至四十四回止。提及刘备,必曰彼为仁义著天下、礼贤下 士、胸有大...
三国里论曹操和刘备
三国里论曹操和刘备 澄衷满书香 三国里论曹操和刘备 高一(1)班 林 霖 曹操,字孟德,坐领中原,拥有号称为百万之军;名为汉相,实为国贼。刘备,字玄 德;性宽和,寡言语,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 若涂脂;汉室宗亲,人称刘皇叔;素以仁义震天下。 吾自去年末阅《三国演义》至今二月有余,奈先前学业繁重,进程缓慢。时寒假,时 间有余,故吾一日览十数页,现览至四十六回,大呼过瘾。在此凭愚见且说曹操与刘备。 不说赤壁之战后,且说开篇至四十四回止。提及刘备,必曰彼为仁义著天下、礼贤下 士、胸有大志云云;而及曹操,则曰彼奸雄、野心勃勃、诡计多端云云。然而则曰:操有 三处胜备。其一,善握机会;其二,有勇有谋;其三,占尽天时。 先说其一。操原是袁绍手下一将助绍共诛董卓,何以有今之霸业?此乃假操之善握机 会。他但见绍乃无主见之辈,毅然弃之,后广聚天下谋、勇之士,广纳善言,见机行事; 常详查敌之强弱。此才得以先灭吕布、后擒袁术、再诛袁绍、及平刘表。天下三粉。尽占 三分之二,手下兵精粮足,使天下闻风丧胆。而备则念怎仁义不忍击吕布、袁绍、刘表及 夺其城池,乃至错施良机终使之尽落曹操之手而己却自身难保,惜哉!窃以为,非行仁义 之事不善,实乃战场不讲情,无仁义可言。此非孔子之学堂,而乃无情之战场,不是你死 便是我亡!赢机会者得天下,非乎? 其二,有勇有谋。操自是先求谋士之言而后亲临沙场,屡战不衰,真勇士也!操常“知 己知彼”,故也长能百战不殆。君不见其以微弱之军大破绍之强大之军?除夫勇气外,还 仗其聪明机智。正是: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而备,缺操之勇气。 其三,占尽天时。想当初备欲劫曹军之寨,此本应备胜而操败。谁知当天操行军中, 忽电闪雷鸣、飞沙走石,折军营一旗,此乃凶兆也。遂操乃识当夜毕有人劫寨,故而警觉; 备败操乃不在话下。又则,因操之权势盖过天子‘数汉臣奉天子密诏欲害操,此本万无一 失之策。奈何天又纵操,使汉臣逐露破绽,终为操所破。非但此机流产,有牵连七百余家 属老小尽遭杀害,哀哉!正是:赤胆可怜捐百口,吁磋帝胄势孤危;争奈牙旗折有兆,老 天何故纵奸雄?相形之下。备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万人难敌之骁将,又有孔明庞统等 匡扶宇宙、经天纬地之才,然则天不助备,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即使后为枭雄,坐领 四川,与操比,成业之路较坎坷漫长。 以上三点,皆吾愚见。非吾妒备,实则人们对操印象太坏,吾抱不平,故在此替曹操 说理。若有不到之处,敬请海涵。 1 澄衷满书香 少年维特的爱情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 高一(2)班 杨 轶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可看作是他前半生的写照。《少 年维特之烦恼》中融进了他大量真实的生活经历。23岁的时候,歌德曾经爱上一个名叫绿蒂的女子,然而她却是有夫之妇。歌德因此绝望而痛苦,脑子里不时出现自杀的念头。而 这时他的一个朋友耶鲁撒冷也恰好因恋上同事妻子而绝望自杀。此消息大大震动了歌德。 他把自己对绿蒂之恋与耶鲁撒冷事件混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整个故事的轮廓。只用了四个 星期的时间,歌德就完成了这部小说。1774年,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整个欧洲掀起了一阵维特热,歌德的手揭开了沉睡在当代的深深激动着的心灵里的一切秘密。 我们可以想见维特的形象:青衣黄裤,清秀而瘦弱,敏感而多情。他保持了童真的本 性,面对世界时他的心明净如一泓清水。他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珍视他的“心胜于其它 一切”,对阿尔伯特似的理智冷静的人非常不满。他对绿蒂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也正 是因为她如此天真无邪,在举止行事中保持了一个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绿蒂在维特的心 中完全就是自然与美的化身,他对她的爱简直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绿蒂难道仅仅是维特的恋人?她几乎是维特全部理想的化身,美的代表。当维特的理 想在现实中无所依傍的时候,他遇见了绿蒂,绿蒂成为他心灵的攀附对象和避难所。他对 她的爱虽是炽热的、忘我的,却已偏离了爱的真义,因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变态的爱, 最后的结果不是毁灭他人,就是毁灭自己。与其说他爱的是绿蒂,不如说他爱的是他自己, 千方百计地要从对异性的征服中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在理性的藩篱面前, 维特的内心才会产生如此复杂的纠葛和深沉的痛苦。他在现实与绿蒂之间徘徊,而终究得 不到爱人的事实又使维特变得愈加疯狂。最终他还是失去了绿蒂,维特全部的人生希望、 青春的热情、生活的勇气都被一道摧毁,从而只得以极端的方式——自杀来表露对现实的 反抗。席勒深刻地分析了维特的悲剧,他说:“一个人物以热烈的感情拥抱一个理想,并 且逃避现实,以便追求非现实的无限;他不断地在他身外寻求他永远在他自己的天性中所 破坏的东西;他觉得他自己的梦想才是唯一现实的东西,他自己的无非是永久的束缚; 他把自己的存在看作是束缚,应当把它粉碎,以便深入绝对的现实。” 在作家的笔下,爱情是伟大的,主人公为它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在作家的笔下,爱 2 澄衷满书香 情又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承载个性解放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小说里主人公那绵绵无尽 的情思、激烈的内心冲突、亦苦亦甜的恋爱感受,只有在他无法得到心上人时,才具有残 酷而无望的美的意味。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与充满血泪的心路,事实上是浓得化不开的年 少情愫与深黯的少年悲戚。青春向来就注定充满不安和躁动。太多沸腾的热血亟待宣泄, 为理想献身可以无半点犹疑。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相当强烈。青春和美,都是他热切向 往的东西。他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死,他宁死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这 种价值目标如何实现呢?当然不可能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我们的主人公还没有这样的思 想觉悟,他们在命运的掌心里只能是一枚渺小而安静的棋子。因此他们只能选择爱,爱它 个地老天荒、至死不悔,这样或许能抒发心中的苦闷?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不仅仅是他们 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3 澄衷满书香 原 罪 高 一(3)班 许 悦 当看到监狱的旗杆上升起黑旗时,心中没有悲伤,反而升起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苔丝死了,但是对于得到的痛苦远多于喜悦的苔丝,死也是一种解脱。 在刚开始读《德伯家的苔丝》时,就对约翰?德北这人产生了深深的厌恶,愚蠢、 懒惰伴随着对于“德伯”这姓氏没来由的自负,使得苔丝一家在村中不受欢迎,如果可以 选择,苔丝会在这个家庭中降生吗?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已经成为她的一项罪过了。六个大 大小小不懂事的弟妹,再加上一个几乎也是不愔世事的母亲,年轻的苔丝身上已背上了一 个家庭的责任和生计,使她不得不在外奔波,而这又造成了她一项不能称其为罪过的罪过。 苔丝非常美,书中的男子和女子都在不断强调这一点。苔丝的美丽带给她赞美,同 时带给她男人的追求和女人的嫉妒,带给她灾难。苔丝的美是一种妇人的美,但她的心仍 然是单纯且天真的乡下少女,她不断地受到男人搔扰,但男人们却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那是 因为她的诱惑。在苔丝所处的年代,女性是毫无地位可言的,最大的幸福是去做“阔太太”, 而对于贫寒的苔丝,美丽的容貌是引诱男人的“罪过”。 苔丝第一件现实中的“罪”正是因为她的美貌。亚雷?德伯,这冒姓德伯的花花公 子,只因有钱就可以让苔丝的父母受他的意愿摆布,他让苔丝失去了那是女人视如生命的 贞洁,却又把她弃之不顾。而苔丝的另一样罪:她有头脑,却并不聪明,使她不愿意像通 常人们会做得那样嫁给他。她宁愿背负不好的名声,独自抚养违背意愿而诞生的婴孩。可 是她与亚雷?德伯的这段往事,是她生命中无法驱散的阴云。让她与安玑?克莱的爱情, 成为她短暂的一生中最大的幸福,也是最大的痛苦。 苔丝什么都没有做,但是她已经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而她决意做出反抗的时候, 她也不得不以生命作为高昂的代价。她的悲剧与其说是命运,是上帝的捉弄,不如说是当 时残酷的社会对一个人的摧残。当时的社会,对于现在的我是陌生的,中国的国情也不能 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相提并论,但是发生在女性身上的悲剧仍然时有耳闻。无论是古代 还是现代,凡是进入了父系时代之后的女性,或多或少的总是受到男性的压迫,有些地方 更是因为习以为常而根本没有受到重视。一切的规则都是以男性的而设立,同样的事 情对女性总是更苛刻一些。可能我的看法有一些片面,但是女性作为群体在社会的席位仍 是较低的,无论是在政界,金融界或是科技方面。而“女强人”这个词给人的感觉总是更 接近一名像男人的女人而非一名纯粹的成功女性。 因为受到蛇的诱惑,继而诱惑亚当的夏娃是女人的关系吗?女性受到的惩罚总是大 于男性,发生在女性身上的悲剧总是显得更惨烈一些!!! 4 澄衷满书香 走 进 花 季 高一(3)班 张士仕 初次读《花季雨季》我只不过是个刚进初中的小姑娘,那时只因顺应“大众”潮流而 读。如今再次回味此书,我已是个16岁的高一新生,读完的感受却大不相同,我的心灵 似乎也被震撼了„„ 16岁,正值豆蔻年华,也是步入春光明媚的花季年龄。“自信、大胆、活力”是我们 的共性;“叛逆、冲动、自主”是我们的特征。在这个更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充满朝气, 用少年纯洁的心灵和青春的音符去谱写属于我们青春生命的律动。走进花季,让我们一起 珍惜它,把握它。 《花季雨季》中,孤高气傲却兼备才气的陈明,勇于挑战而实力有佳的萧遥,帅气活泼 而极受女生亲睐的王笑天,幽默搞笑而鬼点子特多的余发,独立大方的谢欣然,漂亮美丽 的刘夏,多愁善感的林晓旭,呆头呆脑的柳清„„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仿佛就是我们现 实中生活的缩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因属花季少年特有的气质。走进花季,我们可以为着 自己的追求所疯狂,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在冬天吃冷饮引得路人差异的眼神;篮球架下总 有男生们打篮球的身影,女生们则在一旁欢呼加油;男生一遇上不顺之事,总是借“球” 发泄,潇潇洒洒地拼个你死我活,将烦心事忘的一干而净,这就是女生所羡慕之处。女生 呢?则会与好友诉苦或是眼泪不止,这就是男生最怕之处。紧张的学习生活因为有男生女 生的存在而变得愉快,有多少美好往事至今历历在目,我们在一起,哭过、闹过、笑过„„ 我们的无知、对过去的遗忘、对现实的挑战、对未来的憧憬,一切的一切,只因为我们正 值花季。 此书中的事,我们也有所经历过,多少家长期盼有像陈明那样高才生的子女,一心只 读圣闲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孩子;但家长们却忘记了一句古话:有得必有失。这样的学 生并不是这时代所需的人才。多少花季少年更是羡慕王笑天与刘夏之间纯纯的恋情,视其 为花季中最美好的回忆,但却被家长、老师是为“禁果”,青春期最大的障碍。现实使我 们这些无知狂妄的叛逆少年终于尝到时代、社会竞争的滋味——残酷,使我们明白了生存 的规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使我们渐渐失去这年龄因有的单纯与幻想。有多少学子 在考试时像余发一样视作弊为考试的一种“对策”;有多少同学追求“名牌效应”互相攀 比;有多少学子像刘夏一样成为忠诚的哈韩或哈日一族,整日做着“明星梦”„„无疑暴 露了一些青少年现象,处于这年龄段的孩子极其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因为从小都是养在暖 5 澄衷满书香 房里的小草,躲在父母的避风港里,渐渐丧失了独立面对挫折的勇气,在失败的面前低头, 甚至选择逃避现实。“叛逆”循规蹈矩,“冲动”不会静下心思考,“自我”自私自欲,这 一切不得不让我们这些花季少年思索,我们是要珍惜青春,而不是虚度年华。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刘夏想在生日时在家中开PARTY与同学一起狂欢,但不愿母亲在 场,便制开了她,那天正好是母亲节,老师调查同学们父母的生日,可班中知道的甚少, 令刘夏感触,决定与母亲一起过16岁生日。看到这,我的脸突然变得滚烫,惭愧之情油然而升,“母亲何时生日?”我顿时发现自己好不孝,记得一个广告词这样说:天底下所 有的父母都知道儿女的生日,但有多少儿女知道父母的生日呢?父母为了培养我们成材, 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青春,操劳得头发里还夹杂着几缕银丝,看着孩子天天快乐成长, 他们已无比欣慰了,孩子的优良成绩是给他们最大的回报,天下父母的一样希望自己儿女 长大后有所成,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我们呢?一次次让他们失望,还用“代沟”的理 由回绝他们,其实我们真的不懂父母的心,比起他们我们无地自容。在这里,我最想对妈 妈说:“对不起,请原谅女儿的任性。” 走进花季,去拥抱青春,把握现在就等于掌握未来;珍惜花季,去享受青春,记住: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6 澄衷满书香 读 后 感 ——《老人与海》 高一(4)班 张 晶 在寒假里,我读了《老人与海》这本书。此书的作者是美国的海明威。它主要由于这 本书的成就而荣获一九五四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 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老人与海》的故事非常简单,写一位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 的情况下,终于独立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它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 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 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据说这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海明威终于他一贯的写作方法,细 致地描写人物的行动,诸如出海前的准备工作,出海后如何下饵,鱼上钩后如何跟他周旋, 最后如何把它杀死了绑在船边,以及如何和一条条鲨鱼搏斗的整个过程,都丝丝入扣细细 道来,使这些外在的事件表现出内在的涵义。 老人圣地亚哥,尽管一开头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认为“倒了血霉”, 而别的渔夫都把他看作失败者,他“消瘦而憔悴”,手上有“刻得很深的伤疤”,没钱买吃 食,得靠那孩子给他送来,然而它的英勇正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第八十五天决心“驶 向远方”去钓大鱼。等到真的钓了一条大马林鱼,明知对方力量比他强,还是决心战斗到 底。等到鲨鱼一再来袭时,他用尽一切个人手段来反击。尽管结果鱼肉都被要去了,但什 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老人在第一条鲨鱼咬去了大约四十磅鱼肉后想:“不过人不 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句话道出了本书的主。从这 方面看,本书并不是什么寓言,而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 海明威在原来的故事中加了一个男孩子。他五岁起就常陪老人一起出海钓鱼。这孩子 马诺林除了用同情和崇拜来使读者觉得老人的伟大以外,还提供了一更复杂的主题:回归。 孩子带回了老人失去的青春,使他见到他过去的自我。所以,独立在海上的那三天里,他 经常念叨着:“但愿那孩子在这儿就好了。”没说一边,他就能重振精力来应付这艰苦的考 验。 综上所述,《老人与海》在短短的篇幅中融合了复杂的层次,把他们交织在一起,可 以说做到了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7 澄衷满书香 向着未知世界迈进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高一(5)班 王文秀 我怀着好奇、轻松的心情走进了《苏菲的世界》,去认识这个神秘未知的世界,探索 其中无穷的奥秘。 主人公苏菲随着一连串的匿名信、明信片以及记载着哲学内容的纸进入了一个诡异的 世界,带着“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的两个问题降下了神秘的色彩。 “苏菲的世界”是个现实的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自盘古开天 地,由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社会每一次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每一次的更换,产生着巨大的冲击,一次次冲破野蛮的桎 梏,进而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文明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是个自由的世界。宗教与非宗教,有神论与无神论的存在,人类社会 极富有包容性,“上帝”、“真主”、“耶稣”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同在。前者,创造了一 个虚无缥缈的世界,给予人类无限寄托和莫大的安慰;后者,使人类的自由插上理想的翅 膀,进入一个现实的自由的世界。这种包容,使得人类社会相互依存,扬长避短,不断发 展,创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是个充满理想的世界。自从“耶稣”的诞生,真与假、善与恶、美与 丑的较量就从未停止过,人类的文明与野蛮的斗争不断谱写新的。故人类对于自由的 向往,理想的追求也从未停止过。今天,尽管社会制度的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社 会道德标准的不同,但苏菲的世界理念与时代的发展是共同的。 “苏菲的世界”是个哲学的世界。在苏菲的世界里,是“上帝创造了人,还是劳动创 造了人?”“是宇宙在膨胀,还是在收缩?”等问题充满其间,揭示了宇宙的无穷奥秘, 预示着人们对未来世界不断探索。世界是个哲学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从社会存在的角度 观察世界,从中逐步认识世界,掌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但认识这个世界的主要目的还 在于改造这个世界,所以,苏菲的世界不仅是个哲学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充满哲学的世界。 通过苏菲故事的叙述,使我认识了一个精彩的世界。走出“苏菲的世界”,我感到并 不轻松。世界如此丰富多彩,社会如此日新月异,方显得我们更加渺小,社会责任更加重 大。特别是在今天,尤其生活在上海大都市中,更是激奋不已。社会为我们开创了光明的 8 澄衷满书香 前景,时代为我们绘制了美好的蓝图,但理想与现实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这就是说我们还 将付出艰辛的劳动。 读完《苏菲的世界》,不仅是让我领略了哲学世界的风采,也让我感到拥有对任何事 物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是多么可贵,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会对大千世界激起多么大的热 忱。因而,我有了新的自我准则――挖掘好奇心,孜孜不倦探索这个未知世界的奥秘吧! 9 澄衷满书香 悲剧与价值 ——读《红楼梦》有感 高一(6)班 胡思雅 一曲悲剧《红楼梦》唱出了在封建时期女性的悲歌,却也歌颂了女性的价值。 故事的中心地位,是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宝 玉在黛玉、宝钗之间究竟爱谁,贾府究竟选谁作宝玉的妻子,这是一个大问题。悲剧产生 于两个选择的不一致。而围绕于此,作者也描绘了其他诸多的女性的悲剧。 这里面,有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有封建道德礼教的悲剧,有封建纳妾制度的悲剧, 有赤裸裸的封建暴力凌辱女性的悲剧„„而书中所要表现的并不是某几个女性某几个问 题上的悲剧,而是那个社会里面青年女性的普遍悲剧。曹雪芹用她们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 冽的艺术之酒。正如某“红学”专家所说:“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又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 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 的。”可见无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不是悲剧,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价值愈高,悲 剧愈大。女人如果只是花鸟,只是玩物,她们的毁灭顶多只能博得几声叹息,一番惆怅; 如果只是“小贱人”,什么命运都是活该。中国历史上,围城之中,什么都吃光了,主帅 便带头杀了爱妾,分给军士吃,然后把城里的女人全捉来吃,然后才吃到危弱的男性,这 样的事例史书上很多,而且不是野史,都是煌煌的正史。那些杀爱妾以饷士卒的将军们, 当然是同杀一条爱犬差不多。到了大规模吃女人的时候,更没有人会想到,被吃的她们也 是人,有美丽聪明的,有才华横溢的,有情韵雅洁的,有志行高卓的„„统统像吃猪羊一 样地吃掉了。 《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憾人心,就因为它充分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不仅外形 是美的,而且内心更是美的。 就象林黛玉来说,书中充分写出了她的品格,她的思想感情,她的幻想和追求,她的 高出流俗的“行止见识„„”如果读者不是了解了这一切,深深感到这是一个高洁美好的 人,如果不是久已感她之所感,爱她之所爱,和她同忧同乐,同笑同啼,她的悲剧就不会 使读者这样回肠荡气,惊心动魄。 《红楼梦》中作者所描写的女性都是悲剧人生,都没有留下什么良好的结局,但是书 中所有女性都不会被人们所忘记,封建时期中女性美好的一切将永驻于世,她们真正的价 值也将不断被世人们所发现! 10 澄衷满书香 成功,就要改变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高一(7)班 孟露妍 查里?琼斯是一位奥运会田径项目的播报员,他工作非常得努力、出色。可是有一天老 板忽然叫查里去播报下一届奥运会的游泳和跳水这两个项目。查里非常吃惊,他对这两个 项目根本不熟悉,应而有了挫败感,觉得自己不被赏识不被重用,这影响到他做的所有事 情。但他听说了“奶酪”的故事后,一切就全改变了,查里尽快调整了自己,改善自己的 工作状态,调整自己的心情,为的是尽快适应变化。他下工夫去了解游泳和跳水这两个项 目的情况,新的尝试让他感到自己青春焕发。见到这般出色的成绩,老板又分配给查里新 的工作。后来查里被推选为职业足球名人堂最佳播音员之一。 到底“奶酪”的故事有什么魔力,可以让查里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并且取得更好的成绩 呢?其实,查里的故事只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由于因 “奶酪”的故事而受益的人不尽其数,所以这也是吸引我去读这本书的原因。《谁动了我的奶酪》,第一次看到这本书 “???”就是我的感想,读了片刻才知原来这本书是以一则看似简单的寓言故事来提示 我们取得成功的方法。相信你也一定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所在,那么就让我来领你们走进 《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世界„„ 《谁动了我的奶酪》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变化”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迷宫中,有 四个小生灵在迷宫中寻求他们的奶酪。结果预见变化的和尽快适应变化的不断地找寻奶酪 得以生存下去,而那个墨守成规的不愿面对现实的就只会在原地等死。故事里的“奶酪” 是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目标的一种比喻,它可以是一份工作,一种关系,可以是金 钱,一幢豪宅,还可以是自由、健康社会的认可和老板的赏识。或许它只是一种精神上的 宁静,甚至还可以只是一项运动。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想要的“奶酪”,我们追寻它,想要得到它,因为我们相 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而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会对它产生 依赖心理,甚至成为它的附庸;这时如果我们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们将 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就像故事中的哼哼一样,当奶酪一天一天地减少直至吃尽他却 没有意识到变化,以为只要到了奶酪“C”站就能吃到诱人的奶酪,即使那里已经一无所 有他还是钻牛角尖的认为奶酪终有一天会回来的,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只要记住 11 澄衷满书香 一句话: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不说你的目标是什么,它都能助你走向成功。 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一个活力四射并飞速发展的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创造力 向世界经济的顶峰攀登,飞速扩展的城市、飞速扩展的信息、飞速扩展的市场……与此同时,年轻的效率也正付出年轻的代价。变化与困惑、规范与活力、增长与问题相拥而舞。 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你可以抱怨、牢骚满腹;面对变化,你可以更加浮躁;面对变化, 你也可以一直等待;面对变化,你还能否思考?面对变化,我们应该尝试去适应它,随着 变化而变化,并且享受着变化,这或许是结局又或许是新的开始。 “别人总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变化总是在发生;“随时做好奶酪会被拿走的准 备”——预见变化; “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以便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开始变质”——追 踪变化;“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享用到新的奶酪”——尽快适应变化;“随着奶 酪的变化而变化”——改变;“别人仍会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做好迅速变化的准备, 不断地去享受变化。这些就是“奶酪”的哲理。 其实这本书给我的启示还不止这么多,它还告诉我,生活并不是笔直的走廊,让我们 轻松自在地在其中旅行,生活是一座迷宫,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我们时常会陷 入迷茫,在死胡同中搜寻。但如果我们始终深信不移,有一扇门就会向我们打开,它或许 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一扇门,但我们最终将发现,它是一扇有益之门。 12 澄衷满书香 《海上劳工》读后感 高一8班 唐敏皓 出于对雨果《巴黎圣母院》,《笑面人》的眷恋,我读完了这部同样感人至深的《海上 劳工》,主人公吉利亚特,为了救回勒蒂埃利大师傅的汽轮发动机,孤身一人置于残暴的 大海之中,面对自然的疯狂,面对条件的险阻,面对凶残的大章鱼,他凭着自己的毅力, 让大自然见证了什么才是奇迹,什么才是伟大,然而当他凯旋回家时,命运却不再眷顾他。 勒蒂埃利答应将戴吕谢特嫁给他,当戴吕谢特却暗自爱上了一位年轻的神甫,当得知此事 之后,他怅然若失,但他那美好的心灵却成全了他们,不但如此,还暗自为他们举行婚礼, 将自己原本买的戒指给了小神甫,让他在典礼上为新娘戴上。 读到这儿,我`暗自流泪,太伟大了。吉利亚特的心灵竟如此的善良,不管是在海上 搏斗,还是在选定人生时,他竟然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的心被深深震撼,震撼不仅是 他那两次牺牲,而是他那高贵的心灵啊!无父无母,只有一幢穿风小楼的吉利亚特,像一 切的年轻人一样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但家中贫苦至极,只要靠着双手塑造未来,当自己成 功时,当美好的未来展现在他面前时,他凭什么放弃这一切,他本可以像那些小贵族一样 生活于安逸之中,但他拒绝了。拒绝了生活,到最后竟拒绝了生命,这一切的一切来得太 突然,我的心像被撞击似的。不禁又浮起《笑面人》中格温普兰的身影,他们都放弃浮华 只是因为他们都知人间亲情爱情的可贵,吉利亚特舍弃了自己,只因为让戴吕谢特,和神 甫能生活美满,更使人敬佩的是他并没有后悔先前在船上付出的一切,他知道,他与勒蒂 埃利大师傅的亲情就是靠这互相帮助而联系在一起的,自己在危难时能帮他一把,也是个 做朋友的本分而已。也有些人说吉利亚特是为了得到戴吕谢特才出手相助的,但是非已不 重要,雨果只是想通过吉利亚特那人生的最后一幕,即望着远去的克什米尔号。当那船消 失在天际时,他的脑袋也随着上涨的潮水鞭叱。吉利亚特在金钱与爱情之中更注重后者, 但爱情没了。金钱又有何用,一切都没了,连希望也像这远去的海轮一样没于苍海,那么 自身又有何价值呢?于是他就像格温普兰那样,选择了永辞。 在如今的社会上,像克吕班师傅那样为了钱,可以舍弃一切乃至生命的,大有人在, 他们将金钱视为生命,将一切的人间真情视为利用的对象,通过朋友的友谊,谋取巨款, 当大富大贵时却翻脸不认人,在他们眼中哪来的“苟富贵,毋相忘”,哪来的“人有恩与 我不可不忘”。他们只是社会的败类,与吉利亚特,格温普兰差之千里,他们是金钱的奴 隶,将自己的人出卖给了这堆不义之财啊! 我写这篇读后感只是因为体会到了雨果先生的用意所在,信手起笔,只是将这几世纪 以来人类丑陋的一面了然于众罢了! 13 澄衷满书香 一本书,一段悟 高一(8)班 胡乐燕 我想在读这本书前先描绘这样一个场景。阳光慵懒的午后和煦的微风轻轻浮过,硕大 透明的落地玻璃窗,窗棱两旁,香槟色的窗帘,乳白的窗纱交指并行,很温暖的感觉。一 张圆形的有机玻璃顶的茶几,一张深海蓝色沙发或是一把低矮的竹藤摇椅,与落地玻璃呈 45度角度摆放。阳光洒进屋里的时候,溢满满室的安宁。室内交织的是巴赫的音乐,手边 触及的是余秋雨的书,茶几上放了一杯残存余温的咖啡,很美的样子。一如这本书的名字 ——《到绿光咖啡屋,听巴赫,读余秋雨》。 在广漠的天地之间,人是这样的渺小,信仰却这样坚定,是因为这样才能存活下来吗? 而原本是一种极为形式化的祭典,其实却蕴藏着非常丰厚与温暖的力量。原来,“仪式” 在生命之中是不可缺的。要经过了这样的仪式,我们彼此才能相认,所有的记忆与经验才 能累积,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后,千年的文化才得以默默传承。这“仪式”真是动 心! (——席慕蓉《到绿光咖啡屋,听巴赫,读余秋雨》/《生存哲学》24页) 已经无法分辨,当初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动,只是生存因为信仰而坚定的信念就由此深 埋心底。因为心底强烈的存活意念而继续生存,因为心里残存的希望而继续生存,因为心 中坚信生命的美好而继续生存。我们就是这样存活下来。为信仰的驱使,我们才不至于放 弃生命,才可以在浩瀚天地间找到自己的位置,才可以让千年的文化得以传承。如此的执 着,怎能不令人为之动容? 人,其实是另一种水,置于方则方,置于圆则圆。简单地说,什么样的社会,就会产 生什么样的人心。反过来,什么样的人心,也会组成什么样的社会。 (——隐地《到绿光咖啡屋,听巴赫,读余秋雨》/《生存哲学》/《十日谈》) 不知道他的比喻是否恰当,可是现在想来,也确实如此。周遭的环境可以改变任何一 个信念不坚定的人,或好或坏;反过来,任何一个信念坚定的人都可以改变身边的人。这 个世界,就是如此现实,不是改变就是被改变。生命亦然,若是无法主动,我们注定沉服。 也只有做生命的主导者,生命才会属于自己。否则,并无绚烂可言。 穿越文字阅读音乐的故事,透过音乐聆听文字的交响, 从咖啡礼品出电影的画面,在电影里闻到咖啡的余香。 14 澄衷满书香 生命纷繁的细节因此而交织,而分腴,而甘美, 恍若姹紫嫣红开遍的花园, 闲闲地漫步也好,匆匆地一瞥也好, 总会有温润可喜的思绪浮上来, 然后,静静地没,漫过全身。 (——《到绿光咖啡屋,听巴赫,读余秋雨》封面) 笔者的感触,也是我的感触。 用文字描绘心灵的感动,用心情展现灵魂的震撼; 用沉默取代言语,用感悟掩盖懵懂。 就让时光渐渐沉淀, 一切, 尽在不言中。 15 澄衷满书香 仇 恨 与 宽 容 ——读《呼啸山庄》有感 高一(9)班 应文琴 《呼啸山庄》所叙述的是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带回来一 个身份不名的孩子,取名为西思克利夫,他夺取了主人对小主人亨得利和凯瑟琳的宠爱。 主人死后,亨得利为报复把西斯克利夫贬为奴仆,并百般迫害,希思克利夫愤而出走,三 年后致富回乡,对亨得利进行疯狂报复,通过赌博夺走了亨得利的家财,亨得利醉死,儿 子哈利顿成了西斯克利夫的奴仆,西斯克利夫复仇得逞了,但他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 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而死。 《呼啸山庄》不仅结构奇巧,手法独特,而且在细节上的描写和语言的运用上,也有 其独到之处,不管是景色、器物、还是人物外表,描写都极为鲜明。尤其是西斯克利夫的 复仇行为,就更显得阴森恐怖了。 亨得利和西斯克利夫的复仇行为贯穿着整本书,仇恨使得两个原本朝气蓬勃的青年变 得阴暗无比,还不断牵连到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然而,究竟实是什么扭曲了他们的人性呢? 一切的仇恨和报复行为都愿与一个人狭小的心胸。亨得利在失去了父亲的宠爱后固然 会有嫉妒和仇恨,但这种心情不应该一直笼罩在心头,如果他能把对西斯克利夫的仇恨转 为友谊,能和他和平相处,那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一系列报复行为了。西斯克利夫其实是一 个受害者,他保受压迫和摧残,但他如果能放下自己的尊严,忍一时之气的话,也就不会 有那么多的悲剧发生了。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处处都有这种事发生。国家与国家之 间,很有可能昨天还是友善相处,今天就反目成仇,甚至还有的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然而 最后受害的都是那些无辜的百姓。现在人人都渴望和平,和平也成了全世界共同探讨的一 个问题,但仍有一些国家为了一些小事而动武。又有一些集体之间,因为一些小误会而结 仇,以至于变得势不两立,但如果又一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能退一步想想的话, 也就没有那么多的误会了。不仅是国家和集体,有时连亲兄弟之间也会有仇恨和误会,引 起这些误会的也无非是一些不足为奇的小事,难道真的有什么事是比手足情深更重要的吗? 曹植的诗中不是写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吗?如果国家之间,集体之间的仇恨是因为自己的利益,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兄弟之间的反目成仇就真的是难以理解了。 16 澄衷满书香 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有了仇恨,那么这个人将变得很可怕,它的生活中将不再有真正的 快乐,满腹的仇恨只会将他推向阴暗。有快乐的生活让我们选择,我们为什么就偏要选择 仇恨的生活呢?一个人一旦有了仇恨,他就会不惜一切代价,不择手段的达到目的,以至 于连累到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凡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纵观历史,能忍一时之气的人都能成 大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能忍跨下之辱等等,这些例子都说明了能忍一时之气的人 才能成器。 呼啸山庄毕竟只是一部小说,但他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大的,至少他让我们知道了“比 大地更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胸。” 17 澄衷满书香 做 一 棵 小 草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高一(9)班 史德丽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 花坛里,树根边,青苔上,石缝中,随处可见小草的影子。当它“独立成家”时,成 了不起眼的墙头草,而当它们聚集到一起时,你便可看到无边无际、令人内心震撼的大草 原。 保尔*柯察金就是这样的小草。他从小受到神父的侮辱和老板的压迫,严酷的底层生 活使他具有一种自发的反抗精神,后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培养下,逐渐成长起来,从一个 贫困的厨娘的孩子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在病魔的无情打击下,他仍能从瘫痪和双目失明 的巨大痛苦中重新开始战斗,在文学创作中找到光明和目标。这样的“小草”是狂风暴雨 中永摧不倒的,凭着他的一股韧性,在诸多花木中繁衍成长,从不轻言放弃,从不向困难 低头。 我们要做这样的小草,要学会怎样在逆境中前进,从中得到更好的磨炼。“不是一番 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只有经历过困难,才能变成更强的人。学习中的困难会有很 多,我们要勇于克服,要像小草一样,坚韧不拔,迎难而上,受了挫折不气馁。一次两次 跌倒要爬起来,第三次跌倒呢?还是要爬起来。 贝多芬就是这样的“小草”。当你欣赏贝多芬那美妙动听的乐曲时,你可曾知道这位 大音乐家一生经历了多少不幸吗?他17岁丧母,30多岁时,一场大病,耳朵也失聪了。但是他没有一蹶不振,消沉下去,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在逆境中呼啸前进,凭着顽 强的,对生命不绝望的毅志,校正了生命的曲线,用他绝妙无比的艺术之笔,给人类谱写 了一曲曲壮美的乐曲。这样的“小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 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下,它都向有阳光的地 方生长,甚至长在地底下的小草,也会绷开石缝,重现人间,不屈于命运的安排,更会向 命运挑战。 我们要做这样的小草。要能够扼制住命运的咽喉,要有顽强的斗志和不懈的毅力。正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起体肤。”在学习生活中则体 18 澄衷满书香 现的是对知识不断地钻研,要有小草顽强不屈的精神,不满足于现在的知识,要有肯攀登 科学高峰的毅力。 还有一些这样的小草。他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中曾经迷路,曾经失落,曾经迷惘,但 他们都在一种坚定的信念中找回了自己,找到了新的奋斗目标。正如小草一样,虽然随风 到处摇摆,却永远能立足于自然环境中,它们永远自信微笑地看人生。 我们要做这样的小草。对人生要抱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老天的安排总是公平的,他让 你失去了一样东西,必会回报你另一样东西。失败只是暂时的,只有能够到达成功彼岸的 人,才不会吹灭人生的火焰,才不会熄灭心中的希望之火。 让我们一起做小草,做一棵平凡的小草。虽然它十分地渺小,但千千万万棵小草凝聚 起来,将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 19 澄衷满书香 灵 魂 的 冲 击 ——读安妮宝贝《告别薇安》 高一(10)班 王奕琎 我不记得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读安妮宝贝的东西。前几天才好不容易在书店里翻来 了一本她二零零零年出版的个人第一本书:《告别薇安》。 她说很多时候,自己是个四处飘荡的人。生活缺乏随性以及安全感。最终让自己长成 了一棵狂野而寂寞的植物,扎进潮湿的泥土里面。 我想起自己也是个向往自由的人。向往一个人的生活。我憧憬过四处的旅行,我幻想 过独自的前行。但我从不敢想象漂泊的生活。于我而言。我知道有很多人,他们漂泊过或 正在很多城市漂泊。也许表面看来他们是敢于寻求自我的人,但其实呢,其实是他们曾经 生活的姿势太陈旧,是他们的灵魂太起伏。他们也想找到一个喜欢的平静的地方留下来。 就像她说的,我们的生命,就是以不断出发的姿势得到重生。为某些只有自己才能感知的 来自内心的召唤,走在路上。无法停息。 有些人说她阴郁的文字令他们恐惧。无法平静。有些人又对她抱着好奇和想象。也许 这两种人之中有重叠的部分。很多人都喜欢把自己的生活打扮得精致,以为这样或许就会 无懈可击。可现在有人跑出来揭穿了。那些故事就仿佛心里隐忍的和潜伏的暗流,暴烈地 冲出了地面。 就是安妮宝贝。 她对此只有一句话,如果心里藏着一些眼泪,又为什么不感觉一下它的流动呢。 是呵,不要让它最后在时光里干涸。 我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有一段连续的时间,都沉浸在这一个个故事之中。她的主人公 永远只是这几个名字唯美的人,安蓝,乔,林。连她自己也说,他们只是一些美丽而有缺 陷的人。如同生命本质上的形式。有人问她,文字里经常出现的那个女孩是否就是她自己 呢。我想,可能是的。而她说,她同时也是看到文字的每一个人。是阅读着的人,心里的 阴影和伤口。 也许是这样的吧,也正因如此,它被一些我们这般孤独而脆弱的阅读的灵魂靠近并且 拥抱。在那里,我们学会了沉默地倾诉。 摘除面具,敞开心扉。这样倾诉才能开始。然后卸下包袱,重新出发。 20 澄衷满书香 我甚至在想,是否在某一刻,我们会像陌生人一样擦肩而过。 我曾经也记得,像她这样游移不定的生活到头来可能是一无所有。人,应当有固定的 工作,有稳定的生活。 而她说,一直都不想工作。却以此为目标始终在努力地工作。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曾有个人说过,一个人一直想自杀,因为这个明确的目标,他活了 下去,并活了很久。这样看上去逻辑矛盾的一句话,却正中我的心坎。也许这世上想法相 通的人真的很多,而真正能以此为目标努力的,又有多少呢。每个人好像都过得不容易。 但回过来看,我们终究都是要过下去的,不管按照什么样的方式。每个人都试图在按照自 以为是的目标和幸福标准生活下去。而这种感觉又很容易被吹散。 也许这个时候该试着像她那样做,一个人趴在18层的阳台上往楼下看。会发现大街 上的人车如蚁,高楼成了积木。然后高声地尖叫一声,宣泄完成了,声音也很快被呼啸的 风带走。那里有我们很久没有看到的,空阔并且深蓝的天空。 我们可以选择百折不回地期待和尝试。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清醒而坚强地生活着。 21 澄衷满书香 读《茶花女》有感 高一(11)班 张元 我合上书,望着灰白的天空。窗外的雨浠浠沥沥地下着,似乎也在为这名不幸去世的 女子的悲惨命运垂泪。我闷闷地叹了口气。 可怜的玛格丽特!你既然选择了茶花作你最钟爱的花,却为何不能像它一样坚强、自 爱地活呢?那些穷奢极侈,骨子里却空无一物的人戏称你“茶花女”,是因为你贫寒的出 身,还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有资格将你看作一个卑贱的人?如果是前者,难道你不该活得像 朵惊艳不俗的茶花,让他们自惭形秽吗?如果是后者,难道你不该跳出这种寄人篱下,供 人寻欢作乐的不堪生活,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天地吗? 可是你没有。面对自己的沉沦,你只是偶尔抱着希望,更多的时候却是听之任之。我 不懂,我真的不懂。既然周遭人都如此不堪,为何你要为了他们的眼光和议论放弃了自己 的真爱?你放浪的外表下是如此淳厚善良的心,为何面对世俗的丑恶和现实的无理,你不 能挺起脊梁,义正严辞一些?你为何宁愿受黑暗社会的蒙蔽,认定自己是污秽不堪不可救 药的,为何心甘情愿做封建门弟等级观念的牺牲品呢?我不懂,我真的不懂! 阿芒*杜瓦,你这个懦夫!我不禁也要为你叹声“可怜”,因为你生来的身份带给你的 遭遇,但更因为你寻到自己的幸福,却没有用坚定的信心和勇气去牢牢把握! 玛格丽特正如她所爱的茶花,既顽强坚韧有脆弱无助。她可以在满身负债时断然拒绝 瓦尔维勒以存款生息为诱的求婚;可是爱人诋毁她的一句话,却又可以彻底将她击溃。 可是你从未想过这些,阿芒!我敢说你没有。否则,你不会因为争风吃醋而对她恶言 相加,即便后来道了歉,可是伤口将难以愈合;你也不会鲁莽驳斥她求助别人来实现梦想 的小小要求——这又折损的了你什么?无非是一点虚荣的自尊,在爱情面前无谓有无的傲 气罢了;你更不会因为她一封身不由己的断交来信,和几句不得已的话,就轻信她是别人 心目中的荡妇啊!难道你没有看见她受你辱骂后那种欲言强止的神情,被你漠视后那种哀 婉冤屈的眼神? 你也是可怜的。这种可怜建筑在你的懦弱上;而你的懦弱,又建立在这个腐朽不堪的 饿社会赋予人们的扭曲的伦理、价值观念上。是的,尽管你曾拼尽气力要冲破这些阻碍, 但一个人的呐喊,在一千、一万个人的唏嘘揶揄声中是那么渺小。你终究敌不过这个畸形 的社会形态——况且在这样的社会中成长起来,自己本身就注定不可避免地带有这种畸 22 澄衷满书香 变。所以,你对玛格丽特的爱是深切真挚的,却又无法不是浅薄浮躁的。 如果说玛格丽特是冬季饱受风霜,奄奄一息的茶花,那么阿芒就是她久违的和熙春光。 这束生命的阳光穿破一路雨雪要为她倾泻,却最终钻不透那层厚重的乌云,只能与她隔世 相望。而茶花也在渺茫的希望和凛冽的寒风中逐渐枯败、死去。 我再次仰望窗外的雨和灰白的天,深深吸了口气,又重重地吐了出来。愿这匆忙的世 间,能随人的吐纳尽卸虚伪功利,不再重演悲剧。 23 澄衷满书香 读《繁星?春水》 高一(11)班 李雅萍 从作者这些平时随便记下的“零零星星”的感想和回忆中,我看到了她对家庭生活小 范围的爱以及对社会生活这大范围的恨,也许这是时代带给她的影响,我们不妨来看看这 些曾经触动过当代青年的短小诗篇,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些什么。 “童年啊!是梦中的夏,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童年是最美好的,因而 也最短暂,梦是虚幻的,而真实却赖以它而得以体现,一个人长大了就不可能再回到童年, 而现实的残酷与黑暗却又不得不使他想起纯真的童年,思绪游离在现实与回忆之间,只有 在梦境中再次拥有那一份已逝去的童真,这不正是我们此刻的悲哀? 那么究竟能不能把这种美的崇仰升华呢?一百一千个人会有一百一千种回答,作者告 诉我们:只要你愿意,对真、善、美的追求就有了坚强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 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柔这世界了!这是歌咏自然的诗 篇,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不施浓墨童彩,没有人为夸 张与渲染,只是用清淡的笔墨将自然的本色美显示出来,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和娴静温柔的 性情也溢于言表了。 若再深入些,我发现这些小诗往往将中国古典诗词和外国文学的两种韵味调融在一 起,有时还碰撞出哲理的火花。 诗篇表现出来的瞬间的情感,无不含蓄蕴藉,如作者一样清莹隽永,字里行间流淌着 温婉的情韵、淡淡的哀愁,纯洁的思想,它们和冰心一起,形成了一片晶莹而又遥远的繁 星,一条温暖绵长而又鲜活力气的春水,永远萦绕在你我的心头。 24 澄衷满书香 读《哥伦布》有感 高一(12)班 周雯佳 理想怎样才能变为现实?今天,我从《哥伦布》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合上书,我的眼前不禁出现了一副画面;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黑沉沉的天幕下,正有 一行船队迎风破浪地前进。其中一艘的船头,站着一位40岁左右的意大利人。他面色严峻,正眺望前方。那双深蓝的眼睛里充满了坚毅而自信的光芒。他就是著名航海家哥伦布。 当时的欧洲认为东方是一个黄金遍地的国家,盼望一条通往那里的海上捷径,但哥伦 布提出航海不料遭到国王的拒绝,出人意料的是,葡萄牙国王和西班牙女王同意了, 于是,哥伦布带领一支由三艘帆船组成的船队出发。一路上历尽艰辛,但他没有动摇,终 于发现了新大陆——美洲大陆。 他的发现震惊了全欧洲,他成功了,但并非偶然。那么,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坚定 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在人生漫漫征途上,信念是我最好的伙伴。它犹如一位良师益友,痛苦时,给予心灵 的抚慰;困难时,给予热情的援助;失败时,给予不倒的支撑。信念时时刻刻滋养着我们 的内心,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因为拥有信念,我们内心充满了阳光;因为信念,我们的精 神始终乐观向上。 奋斗,需要意志和毅力,顽强的意志能使你有一个确定的信念,能使你遇坎坷而不动 摇,能使你在困难中越见希望之光明。而坚韧的毅力,它会使你翻越重重障碍,接近目标。 纵观史册,没有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物,不是通过艰苦的奋斗才达到彼岸的。蒲松龄屡 试不第,没有退却,他深信: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 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立志著文,发奋写作,终于创作出了《聊斋志异》一 书,为我国古典文学竖起了一块丰碑。贝多芬的伟大之处就是虽然他个人的遭遇是很不幸 的,但他却能用音乐去唤起自己和更多人的美好愿望和奋斗的决心,鼓励人们同命运抗争, 决不做命运的奴隶。 可见,一个人只有脚踏实地毫不折服的与困难和不幸做不懈的斗争,充满信心地追求 理想,他才不会枉活一生,才能够成就事业,才能被人民崇仰。 而有一些人却相信老天掌握人的命运,怨自己命苦,恨老天不长眼,可我不相信。生 活本来不可能一帆风顺,也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既自信,又有顽强的意志,又有对真理 执著追求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峰。人的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25 澄衷满书香 今日读了《哥伦布》一书,我更觉得,每个人都驾着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船,也并 不知道明天是不是会下暴雨,会刮狂风。但只要你好好的掌握着自己的舵;你就会看到: 前面有一片“新大陆”在等着你。高中阶段正值青春年少,有如朝阳初升,春花盛开。人 生贵在少年时。我们应该珍惜这美好的“黄金时代”为将来能够担负四化建设的重任,打 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总不会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险 阻、甚至挫折,这就需要我们用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它们,赢得成功。这种刚 强不屈、勤奋好学、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是我们中学生到达美好境界的理想之舟。 理想要成功,必须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这是我从《哥 伦布》一书中获得的最大启示。 26 澄衷满书香 观《根》有感 高一(12)班 王晓敏 看了《根》这个本书后,我陷入了沉思中。《根》是一部由黑人作家亚里克斯?哈里 所写的寻根的故事。这不是一条普通的根,它牵扯出的是无数黑人奴隶的血与泪,它是一 部曲折离奇而又真实感人的黑色的家史。 他讲述了一位美国黑人作家,立志要寻到自己黑色的非洲的根。根据家族中数代相传 的几个非洲词语,历经艰难,终于找到了冈比亚河上祖先的村落,找到了被奴贩捕往美国 的第一代黑奴康达?金特被掠卖的足迹。他揭开了家族骇人听闻的血泪史,记录了一代代 黑人被侮辱、蹂躏、剥削、歧视,最后丧失自我的苦难过程。 当我读到书中的一个情节:在黑奴拍卖台上,一位黑人母亲当众摔死了自己亲生的小 婴儿,她的目的是“你们对我所做的一切,休想再做到我的孩子身上。”我流下了眼泪, 每个母亲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若她要杀死自己的孩子,那是需要什么来推动她的呢!仍 然是爱,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再遭受与自己相同的、生不如死的遭遇,她宁愿自己深爱的 孩子就此死去,死在自己的手上,而不是被那些所谓“高贵”的白人折磨、蹂躏,过着生 不如死的生活。黑人也是人,白人也是人,白人凭什么如此欺压黑人呢!他们所信奉的上 帝不是认为“四海皆兄弟”吗?他会原谅他们的行为吗? 种族歧视是一个至今仍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在现在的新闻当中,我们还可以看见白人 警察无故开枪打死黑人居民的新闻。美国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所谓最有人权的国家。却 并不重视种族歧视的这个问题。因为,他们身上流淌着奴隶黑人他们祖先的血。白人的祖 先不论是冷酷残暴地对待黑人,还是富有同情而仁慈;不论是个十足的卑鄙无耻下流的人 渣,还是分外开的“好”主人,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就是一切必须按照白人的规矩 行事,黑人永远只能听任宰割,在主人面前只能说“是”。白人祖先伪善、残忍、虚伪地 对待黑人,只是支配“黑奴”能更方便。当然也是有例外的,也是有不断帮助黑人奴隶, 为逃脱各色各样奴隶主的残酷蹂躏,争取自由的善良白人。 中国人其实也曾在百年前遇到过这种事,甚至如今还有。对于白人来说,与他们有不 同肤色的有色人种,就是比他们低下卑贱。所以待遇也是大大的不同。 现在已是个平等的社会了,有色人种同样也可以受到高等的待遇。但种族歧视这个问 题并未根除。有色人种受到歧视。下等的对待还是存在的。《根》的作者亚历克撕?哈里 27 澄衷满书香 希望黑人寻根就寻找了尊严,白人寻到根就能了解并理解黑人。天下所有的人都来寻根, 就能相容相通。这是个很好的愿望,但却很被动。每个人,无论是男人、女人,还是老人、 小孩,都该站起来为自己的平等、为真正的“人人平等”尽一份力,出一份心。 人,降临在这地球上应该是平等的,是没有贵贱之分、没有高低之分。《根》揭露了 黑人的血泪史,也警示人们要有互爱、平等、善待人的心。此时,我由衷祝愿世界能够真 正实现“人人平等、和睦相处”的理想和目标。 28 澄衷满书香 一位永远能留在人们心中的女孩 ——简?爱 高二(1)班 尹 桦 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简?爱》,是一部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着显 著地位,在世界文学史上闻名遐迩的不朽著作。 夏洛蒂在书中成功地塑造了简?爱这位敢于反抗,敢于追求自由平等的妇女形象。 简?爱从小父母双亡,寄居舅妈家,备受虐待,后来被送到劳渥德孤儿院。在那所名 为慈善机构的寄宿学校里,简?爱受尽磨难,但仁爱之心不泯,也进一步磨砺了她反抗邪 恶的斗争意志。后来,简?爱无论是在桑菲尔德做一名家庭教师,还是在圣约翰家,她都 自尊,自爱,自强。在爱情上,她重视与罗切斯特的“友好坦率”,而不是万贯的家财和 显赫的门第。简?爱还拒绝了圣约翰以上帝的意旨为理由,而不是出自内心心心相印的真 爱而提出的求婚。最后,简?爱终于与她一心深爱的被烧伤致残,双目失明的罗切斯特结 婚,得到了她甘愿为之献身的高尚纯洁的爱情。这位长相平凡,身材瘦小的女子,在夏洛 蒂细腻流畅的笔下所展示出来的善良,温柔,坚贞,坦诚的迷人魅力,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简?爱,这样一位如此平凡,却又如此不平凡的女孩。对生命的热爱,对真爱的执着, 她身上的任何一点都足以使她成为一位永远能留在人们心中的女孩。难怪连文学巨匠萨克 雷都说:“《简?爱》使我非常感动,非常喜爱。这是我能花好多天来读的第一本英国小说。” 简?爱,她带给人们的已经不在只是单纯的深思和联想,她带给人们更多的我想还是 她那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和朴实无华,坦率真挚的生活作风吧。祝福吧,为简?爱 祝福,为简?爱终于得到了她的幸福而祝福吧;祝福吧,为自己祝福,为自己能住在这样 一个幸福的空间而祝福吧。 29 澄衷满书香 读《战争与和平》有感 高二(2)班 唐晨韵 《战争与和平》在我看来无疑是整个十九世纪最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里亚特》。 整个世界无数的人物与热情在其中跃动,在波涛汹涌的人间,矗立着一颗最崇高的灵魂, 宁静地鼓动着并震慑着狂风暴雨。他思想的自然的动作,使他从关于个人命运的小说,引 入描写军队与民众,描写千万生灵意志交融着的巨大的人群的小说。他在塞白斯多堡围城 时所得的悲壮的经验,使他懂得俄罗斯的国魂和它古老的生命。 最初是一片静止的海洋,俄罗斯社会在战争前夜所享有的和平,开始的几章,以极准 确的手法与卓越的讥讽口吻,映现出浮华心魂的虚无幻灭之境。直至这些活死人中最坏的 一个、Baile亲王才发出一声生人的叫喊: “我们犯罪,我们欺骗,而是为了什么?我年纪已过五十,我的朋友„„死了,一切 都完了„„ 死,多么可怕!” 在这些暗淡的、欺妄的、有闲的,会堕落与犯罪的灵魂中,也显露着若干具有比较纯 洁的天性的人——在真诚的人中,例如天真朴讷的Rierre Besoukhoo,具有独立不羁的性格与古俄罗斯情操的Marie Dmitriwna,饱含青春之气的Rostove;——在善良与退忍的灵魂中,例如Marie公主;——还有若干并不善良但很高傲且被这不健全的生活所磨难的人,如 Andre亲王。 可是波涛开始翻腾了,第一是“行动”。俄罗斯军队在奥国。无可幸免的宿命支配着 战争,而宿命也更不能比这发泄着一切兽性的场合中更能主宰一切了。真正的领袖并不设 法要指挥调度,而是如Koutouzoo或Bagnation般,“凡是在实际上只是环境促成的效果, 由部下的意志所获得的成绩,或竟是偶然的现象,他们必得要令人相信他们自己的意志是 完全和那些力量和谐一致的。”这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好处!纯粹行动的幸福正则健全的情 状,惶乱的精神重复觅得了它们的均衡。Andre亲王得以呼吸了,开始有了真正的生活,„„ 至于在他的本土和这生命气息与神圣风波流离的地方,正当两颗最优越的心魂,Dierre和 Marie公主受着时流的熏染,沉溺于爱河中时,Andre在奥斯丹里兹受伤了,行动对于他突然失掉了陶醉性,一下子得到了无限清明的启示,仰身躺着,“他只看见在他的头上, 极高远的地方,一片无垠的青天,几片灰色薄云无力地漂浮着。” “所等的宁静!所等的平和!他对着自己说,和我狂乱的奔驰相差多远!这美丽的天 30 澄衷满书香 我怎么早就没有看见?终于窥见了,我所等的幸福!是的,一切是空虚,一切是欺罔,除 了它„„它之外,什么也没有,„„如此,颂赞上帝罢!” 然而,生活恢复了,波浪重新低落。灰心的、烦恼的人们,在都市颓废诱惑的空气中, 他们在黑夜中彷徨,有时,在浊世的毒氛中,融泄着大自然的醉人的气息,春天、爱情、 盲目的力量,使魅人的Natacha去接近Andre亲王,而她不久以后,却投入第一个追逐她 的男子怀中。尘世已经糟蹋了多少的诗意、温情、心的纯洁!“而面临着恶浊尘土的无垠 的人”依然不变!但是人们却看不见它。即是Andre也忘记了奥斯丹列兹的光明。为他, 天只是“阴郁沉重的穹窿”,笼罩着虚无。 对于这些枯萎贫弱的心魂,极需战争的骚乱重新来刺激他们,国家受到威胁了。一八 一二年九月七日,Brodino村失陷,这壮严伟大的日子啊,仇恨都消灭了,Dolokhoo亲抱他的敌人Pierre。受伤的Andre,为了他生平最憎恨的人,车中的邻人Anotole Kouraguine遭受患难而痛苦,充满着温情与怜悯。由于热烈地为国牺牲和对于神明律令的屈服,一切 心灵都联合了。 “严肃的、郑重的,接受这不可避免的战争„„最艰难的磨练莫过于把人的自由在神 明的律令前低着屈服了。在服从神的意志上才显出心的质朴。” 大将军Koutouzoo便是俄国民族心魂和它服从命运的代表。 “这个老人在热情方面,只有经验,——这是热情的结果 —— 他没有用以组合事物搜寻结论的智慧,对于事故,他只用哲学的目光观照,他什么也不发明,什么也不干;但 他谛听着,能够回忆一切,知道在适当的时间运用他的记忆,不埋没其中有用的成分,可 亦不容忍其中一切有害的成分。在他的士兵的脸上,他会窥到这无可捉摸的,可称为战胜 的意志,与未来胜利的力,他承认比他的意志更强有力的东西,便是在他眼前展现的事物 必然的动向;他看到这些事物,紧随着它们,他亦知道蠲除他的个人意见。” 最后他还有俄罗斯的心。俄国民族又是镇静又是悲壮的宿命观念,在那可怜的乡人, Pleotom Karatarev身上亦人格化了,他是质朴的、虔诚的、克制的,即在痛苦与死的时候 也含着他那种慈和的微笑。经过了种种磨练,国家多难,忧患遍尝,书中的两个英雄,Pierre和Andre,由于使他们看到活现的神的爱情与信仰,终于达到了精神的解脱与神秘的欢乐。 书中包罗着成百的英雄,每个都有个性,都是描绘得如是真切,令人不能遗忘,兵士、 农夫、贵族、俄国人、奥国人、法国人„„但这些人物的可惊的生命力,我们如何能描写! 对于这一批在欧罗巴文学中独无隅的肖像,在此丝毫没有临时构造之迹。而《战争与和平》 的最在魅力,尤其在于它年青的心。托尔斯泰更无别的作品较本书更富于童心了,每颗童 31 澄衷满书香 心都如泉水一般明净,如莫扎特的旋律般婉转纳入,例如年轻的Niwtas Riostov、Sonia和 可怜的小Petia。 最秀美的当推Natacha,可爱的小女子神怪不测、娇态可掬,有易于爱恋的心,我们看 她长大,明了她的一生,对她抱着对于姐妹般的贞洁的温情——谁不曾认识她呢?美妙的 春夜,Natacha在月光中,凭栏幻梦热情地说话,隔着一层楼,Andre倾听着她„„初舞的 情绪恋爱,爱的期待,无穷的欲念与美梦,黑夜,在映着神怪火光的积雪林中滑雪,大自 然迷人的温柔吸引着你。剧院之夜,奇特的艺术世界,理智陶醉了;心的狂乱沉浸在爱情 中的肉体的狂乱洗濯灵魂的痛苦,监护着垂死爱有的神圣的怜悯。„„我们在呼唤这些可 怜的回忆时,不禁要发生和在提及一个最爱的亲友时同样的情绪。这样的一种创造和现代 的小说与戏剧相比时,便显现后者女性人物的弱点来了,前者把生命都抓住了,而且转变 的时候,那么富于弹性,那么流畅,所以我们看到他在颤动嬗变——面貌很丑而德性极美 的Marie公主亦是一幅同样完美的绘画;在看到深藏着一切心的秘密暴露时,这胆怯呆滞 的女子脸红起来,如一切和她相类的女子一样。 《战争与和平》一书的光荣,便在于整个历史时代的复活,民族移植与国家争战的追 怀。它的真正的英雄,是各个不同的民族;在这些巨人的争斗中,——一种隐伏着的命运 支配着的盲目的国家——含有一种神秘的伟大。 32 澄衷满书香 《第三种可能》 高二(3)班 魏佳胤 如果你爱看悬念故事,那对于希区柯克你一定不会觉得陌生吧?是的,他就是被举世 公认的“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作品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 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在这次寒假中我有机会阅 读了希区柯克的悬念故事中的一本叫做《第三种可能》,给我的感觉是构思新颖、结局令 人难以想象,给人的一种氛围也很不一样。 《第三种可能》这本书是由许多个小故事组成的,各个故事可以说都相当精彩。故事 有描写杀手的,有描写心理变态的,有描写充满仇恨的,也有描写罪犯的等等。希区柯克 对人类的心理世界有着深刻的体悟,他对人性的看法是相当冷静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冷 酷的,他毫不留情地指出了现代社会的荒谬。希区柯克也认为人是非常脆弱的,他们经不 起诱惑,人们的正派和善良的品质可能是天赋的,但常常经受不住严格的考验。于是,我 们在希区柯克的作品中,看到一个个受到诱惑的灵魂,逐步地脱去人性的外衣,滑向罪恶 的深渊,越陷越深,难以自拔,最终是害人害己。通过艺术创作,希区柯克有了许多机会 探索人类行为中那些奇怪的侧面,他的作品之所以有很好的效果,多数是由于他总是将不 同寻常的事件放在平常的生活场景之中,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点在《第三种可能》 这本书中我们能够深刻地领悟到。 对于作者本人希区柯克,我也了解到他虽然身处名利场中,却离群索居,怕见生人, 很少与人来往,他有些古怪,难以理解,但至少有一点能肯定:他是一位献身艺术的人, 他不仅致力于写作,对于制片上他也有所涉及,曾拍摄过《蝴蝶梦》这部为世人所知的优 秀影片。也许正是由于希区柯克复杂的个性,才使他的作品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其丰富 的意蕴使得阅读他的作品成为一种巨大的享受。你如果也感兴趣了,那不如去读一读希区 柯克的作品,不妨走进他的世界一探究竟吧。 33 澄衷满书香 不能流泪就微笑 高二(4)班 张莹 最近读了一篇名为《不能流泪就微笑》的文章。文章讲述了一个叫辛蒂的女子因意外 而患上了“多重化学物质过敏症”,目前尚无药可医。她只能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她的 生活中不能出现任何有化学成分的东西,在饱尝痛苦之余,她还不能放声大哭,因为她的 眼泪可能成为威胁自己的毒素,而坚强的辛蒂并没有在痛苦中自暴自弃,她不仅为自己, 也为所有化学污染的牺牲者争取权益而奋战。辛蒂于1986年创立了“环境接触研究网”, 致力于此类病变的研究。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感触颇深,我不禁佩服辛蒂的毅力与勇气以及乐观向上的人生态 度。虽然她生活在寂静的无毒世界中,没有悠扬的声音,感觉不到阳光、流水,但她从未 灰心丧气过。因为不能流泪的疾病,使她选择了微笑。 由此使我想到了我们应该以微笑面对生活。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顺心,挫折是在所难 免的,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的那样:“花和人都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活的长河是无止境。”因此,我们要鼓起勇气面对生活中各种各 样的不幸。 当我们不能拥有美好的人生时,最好能拥有美好的人生观;当我们遭遇不幸时,决不 能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而应化悲痛为力量,重新振作起来。福楼拜说过:“珍珠是 牡丹病痛的直 接的产物,作家精美文章是深沉痛苦的产物。”珍珠与精美文章都令人惊羡 不已,但它们无一不是痛苦的产物。若非一夜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歌德因爱上朋友 的妻子而陷入痛苦的感情深渊无法自拔,但他最终还是将这段感情升华,写下了《少年维 持的烦恼》;张海迪身残志坚,她从未因自身残疾而放弃自己,对生活丧失信心,相反, 她更坚强地生活着,在轮椅上学习外语,对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文天祥在元兵进攻江 南时,受命出使元兵,却被扣留,终于脱身逃走,在其四处流浪,颠沛流离之际,写下了 诗集《指南录》,并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传颂至今。 他们在困境中仍然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 朋友,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悲伤,也不要气馁,以“不能流泪就微笑”的态度来 面对它吧! 34 澄衷满书香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 高二(5)班 钱莉娜 《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篇幅虽短,却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我读了此书,细细咀嚼,体会出这样一个道理:人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环境 改变,人的思维也因随之改变,这样就可以适应社会的改变,促使发展较快,人的思维不 改变,环境改变,也是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 《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中主要讲了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还有两只小老鼠嗅嗅和 匆匆。嗅嗅和匆匆他们能够及早的嗅出变化的气息,并能够迅速的开始行动;哼哼他因为 害怕变化而否认和拒绝变化,这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唧唧当他看到变化使事情变得更好时, 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文中的奶酪是两个很好的字眼,表面上,奶酪是一种可 口美味的食品,其实在寻找奶酪的背后是教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何追求美好的人 生。 生活并不是笔直通畅的走廊,让我们轻松自在地在其中旅行,生活是一座迷宫,我们 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在死胡同中搜寻,但如果我们始终深信 不疑,有一扇门会向我们打开,它或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一扇门,但我们最终将会发 现,它是一扇有益之门。 不是吗?例如,在很多的企业、工业中,有不少的企业和工业走向危急、走向排斥,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害怕改变,更害怕的是环境的改变,他们不愿跟着环境的改变而 改变,有些畏惧是需要加以认真对待的,它会帮助你避开真正的危险,但绝大部分的恐惧 都是不明智的,它们只会在你需要改变的时候,使你回避这种改变。而有的企业和工业则 焕然一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这则说明了尽早注意细小的变 化,这将有助于自己适应即将来临的更大的变化。首先要更清醒地认识到,有时需要简单 地看待问题,以及灵敏快速地行动,你不必把事情过分复杂化,或者一味地让那些惊恐的 念头使自己感到慌乱,其次必须要善于发现一开始发生的那些细微的变化,以便你为即将 来临的更大变化做好准备。 在说说我们自己吧!为什么有的同学的学习很好,是不是他们多长了一个脑袋,或是 他们有第二灵感,还是别的更好的原因,不是的,这是因为别人早以作后做好朝新的方向 前进,将会发现新的奶酪,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享受变化!而有的同学的学习却很 35 澄衷满书香 差,就拿我来说吧!我的学习成绩为什么就这么差呢?是不是我比别人少长了一个脑袋, 或是我的第二灵感不能和别人相比,还是我的天分不佳,不是的,而是我害怕改变,我不 敢面对环境的改变,我总是在逃避改变,我不愿相信奶酪是逐渐变得越来越少的,我宁愿 相信奶酪是突然之间被全部拿走的。我喜欢这里,这里很好很舒服,再说离开这里到外面 去是很危险的。这就是我沉重的错误的念头。 以前,我们也曾经到过这个迷宫中的许多地方,我们还可以再去其他的地方找找看。 有时候,事情发生了改变,就再也变不回原来的样子了,我们现在遇到的情况就是这样, 这就是生活!生活在变化,日子在往前走,我们也应随之改变,而不是在原地踟蹰不前。 在我们生活之中,也有一些人,他们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成才的条件也比别人 好,他们虽然也想到事业,但往往因为缺乏“改变”的行动而功亏一蒉。《谁动了我的奶 酪》一书对这些人不也是一种很好的清醒剂吗?另一方面,也有的人他们虽然条件差一点 儿,但因为能够持之以恒地“改变”至于在逆境中发奋成才,这种人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的。 阻止自己发生改变的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自己,只有自己发生了改变,事情才会好转。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随时做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准备。 36 澄衷满书香 ——读《兴亡象牙白》后感 高二(6)班 郭玲轩 ——引子 对于余秋雨的评论,我是不太敢写的,因为实在有太多的人写过他,想写一点别人没写过的—很难。 所以平时也只写一点读书笔记,即读完一篇文章,写一点感想。仅此而已。 余秋雨先生的一本《行者无疆》使我感受颇多,其中他提及了一个城市,就是罗马, 我一直眷恋着那个古老的城市。他说有一个词,是任何国家都不会争的,只让它静静的踞 在并不明亮的高位上,留给那座唯一的城市。这个词叫做伟大,这座城市叫做罗马。 “它的伟大见于空间,是气势,它的伟大见于时间,是韵味。” 巨大的角斗场和它的角斗士们是我们所熟悉的,古罗马的角斗场,是一个造就英雄的 地方,他们头带着黄金面具,身上穿着昂贵的盔甲,右手的铁剑用于进攻,左手的盾牌用 于防守,他们只知道全力以赴的用手中的铁剑刺入对手的心脏。任何的畏惧和退缩只会导 致自己的死亡。他们是真正超脱了生死,在角斗场上,角斗士血淋淋的伤口又怎能哭得出 半句挽词?扩张!征服!雅努斯神殿的大门因战争而永远敞开,而无休止的战争又向世人 宣告了古罗马现实之存在!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其中涌现出的英雄是值得赞颂的,就像斯巴达克司,他领导角 斗士与独裁的贵族和法老进行斗争,杂碎禁锢已久的锁链,夺回做人的权利。此时,他必 须放弃自己的幸福去做起义军的领袖,这是无人可以胜任的,他毅然做出了伟大的决定, 所以他不愧是时代的英雄。 见到罗马城里颓然挺立的千年建筑,尤其是市中心古罗马广场区的废墟,作者原以为 早已抹去的兴亡感慨勃然冒出。今天的罗马,已没有当年的趾高气扬,象牙白已经苍老, 不再纯净,斑斑驳驳地透露着自己吓人的辈分。 当然这其间的兴亡感叹也就不免有些低调。 罗马。一匹母狼和它所养育的婴儿,成为了它的标志。而从罗幕路斯的王政时期到马 略和苏拉的共和内战,最后由一个野心家恺撒和他的侄儿屋大维,将这个时代的产物推上 了最荣耀的顶点罗马帝国。他们将犹太人赶出了耶路撒冷,被迫在世界各地流浪了2000 37 澄衷满书香 年;他们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让他成为了受难和复活的救世主。 科洛赛姆竞技场的废墟,在罗马的残阳中滴血;凯旋门的断壁,还能否找回昔日岁月 的踪影? 一国的兴衰成败永远是历史的必然,战争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历史的腥风血雨将古 罗马染得殷红,岁月的风刀霜剑又将她刺得遍体鳞伤。昔日显赫一时的奥古斯都何曾想到 半个世纪后自己的皇子皇孙会被沦为敌人的阶下囚?他又何曾想到自己缔造的“永恒之 城”会在半个世纪后的硝烟中灰飞淹灭? 一切的一切都是会过去的,罗马留给我们的也许就是那些英雄的战绩和我们一些怀古 之情、兴亡之叹吧!就像罗马的象牙白一样,已经成为一种古老的启示、无声的告诫。 38 澄衷满书香 从《鲁迅小说集》中看鲁迅 高二(7)班 郁维 读罢鲁迅先生的文章,会被其深邃的思想所征服,心目中先生的形象时常浮现,挥 之不去。的确,从小到大,学的最多的便是鲁迅的文章,开始也总觉得很难读懂,但随着 年龄的增大,思想的日趋成熟,重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后,我便开始喜欢先生的文章了。 高尔基曾说过:“文学就是人学。”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 反映的。鲁迅作品的成功不仅建立在生动的人物的塑造上,尽管孔乙己的迂腐,华老栓的 麻木,阿Q的落后„„这些形象的完美塑造,已让我们领悟到了一代大师那饱满的笔墨和 深邃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那无畏的气概和对正义,对光明的追求,充斥于字里行间,让 人肃然起敬。犀利的笔墨剥落了封建旧制虚伪的外表,让丑恶无容身之处,无愧于“刺向 敌人的匕首和投枪”的称号。其中的含蓄与深沉正是作者成熟的思想与精辟独到的见解的 表现,从中不难看出先生的执着与人格的伟大。哪怕风雨如晦,哪怕血荐轩辕,先生都义 无反顾,走自己的路。 从此,便有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先生借 狂人之口首先道破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全篇无不 透出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就是吃人。先生敏锐的艺 术感染力和强烈的战斗呐喊,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泰戈尔说过:“如果你俩在黑暗中看不见脚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一根来当火把 点燃,照着自己向前走吧!”鲁迅也是这样的,他在敌人的监视下燃烧自己,无论是上刀 山、下火海,他始终在为祖国命运、人类出路进行着哲人式的思考。 从发人深省的《狂人日记》,到错综复杂的《风波》,再到浓重阴冷的《药》,无一不 反映出鲁迅先生心中的呐喊,表现了先生惊人的精神震撼力。 对于先生的钦佩还在于他的骨气,对封建社会的不满,能用手中的笔来书写,对判 国贼等人的讽刺,更是“骂”出了中国人的愤慨,“骂”得淋漓尽致,“骂”得实在精彩! 正是这些风行不衰的文章,鲁迅先生的形象也时刻鼓舞我们,既然是华夏儿女,既 然是热血青年,就应当知恩报效,只有有了这样的雄心,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才会走得越 加坚实,越加富有信心! 39 澄衷满书香 有一种爱叫放弃 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感 高二(8)班 王敏莹 爱情写到小说里拍到电影里,男女主人公无论命运几多坎坷,情仇爱恨几多纠缠错乱, 过程中,一种姿态永远要做的,那就是期待,期待另一个人的感情呼应。一代代人做着同 样的实验,好像吃尽千辛万苦,好像孤独感越来越强烈,这种幻觉最终成为艺术最原本的 冲动与构思。 故事的构思源于某种真实的固执。一个人明明白白地等着另一个人的声音,可那声音 在流逝的每分每秒变得越来越飘渺,虚幻。期待变成一份苍白的守望,守望的尽头是一望 无际的地平线。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构思源于一个女人对爱的固执, 她告诉我原来爱还有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放弃, 我轻轻地走进去,沉沉地走出来,始终被莫名的孤独和感伤纠缠着。我曾尝试用哭来发泄 心中所被震撼的情绪,但这并不能体现我真正的感情。后来我知道,我惟有沉默,沉默而 已。 沉默不是压抑,而压抑却是沉默。 这是一篇热烈狂放的爱的宣言,一个女人在她仅有的一个心爱的儿子死后,点起第五 根蜡烛,给孩子的父亲——一个“从不认识我而我不停地在爱着的人”写一封信,诉说一 个女人一生的故事。 她从十三岁就爱上了作家亚尔,可一直到临死,他都不知道她的一切,在漫长的时光 中,几次在一起,她充当着一个邻居小女孩,委身给他的十八岁少女、舞厅中带回来的女 人等不同的角色。 她倾注一番从不要求回报、无限奉献的真情。可悲的是她死后他才知道一切。她独自 抚养他们的儿子,把他看作他的再生,孩子意外离开后,这个女人也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 从他那里,她什么也没有得到,没有一个孩子,没有一句话,没有一个字,甚至连记忆中 的一点地位也没有??。 一个比任何人都爱你的人,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一个等候你的呼唤而你从不呼唤的人, 这是怎样一种悲怆感情?再怎么也没有无私而不求回报的爱了。 40 澄衷满书香 只有少女时期才有这样不加掩饰不求回报的情怀吗?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相互守着一生 一世,却可能始终没有彼此轻轻触及。没有拥有,只有永恒的背离,于是等到失去才是永 恒。事实证明,我们常常被虚幻的东西打动,想念不确定的人。很多感觉算不上爱情。但 我们喜欢那样的感觉。最真的爱情常常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吧,最好的是生活在自己对爱的 幻觉中吧。没有什么可以印证,虚的。但是因此觉得自己不自私,纯洁,甘于献身和守侯, 原来自己还可以那样。 爱情故事都会有某种结局,就像情到深处的男女都会脱口而出“我爱你”,但她从未向他说过,她毅然选择了放弃。选择是痛苦的,可放弃更痛苦。 如果爱得头破血流才能证明爱得深的话,那放弃又是什么? 41 澄衷满书香 《珍妮姑娘》读后感 高二(9)班 张国珺 《珍妮姑娘》是美国著名作家德莱塞继《嘉利妹妹》之第二部长篇小说,小说着重描 写了珍妮姑娘悲惨的遭遇。女主人公??珍妮,起先是青年参议员的情妇,后来又成为富 商纨绔子弟雷斯脱的情妇,注定了她必然要得到含垢忍辱和苦难深重的命运。 读完这部小说,由然产生了如此的感想:穷人的潦倒,奢华的欲望,金钱的爱情和悲 惨的结局。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穷人真可谓贫病交迫,孤苦无助,珍妮一家就是如此。他 们一家几乎都靠着赊帐来过日子,正如书中所述:玉米粉做羹,是聊胜于无的吃法,再加 上点牛奶,就差不多就当筵席看待了。不能说他们目光短浅,只能说命运所困。正是如此, 珍妮才会厌恶贫苦的生活,向往奢侈,豪华,舒适的生活。大概是物极必反,珍妮就是如 此成为资产阶级的“奴隶”。小说中将老工人葛哈德的诚实,勤恳,耿直的品格刻画地栩 栩如生,特别是他那种贫贱不能移,富贫不能淫的气节令人敬佩,同样地,白兰德与雷斯 脱的丑恶形态也刻画地淋漓尽致。他真可谓是资本主义的写照,白兰德外表文质彬彬,道 貌岸然,却是一个缺德透顶的伪君子,他弄得珍妮父女针锋相对,雷斯脱更是嗜钱如命, 为了财产放弃爱情,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照在家庭关系上的温 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本部小说的结局也未有具体说明珍 妮姑娘的结局,是苛严残喘地生活下去,还是。。。。。。这位资本主义社会的牺牲品的悲惨 结局,实在是令人伤感。 我们同情穷苦人家,怜悯珍妮姑娘,憎恶无耻之徒,放下书本后,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真可谓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同样地也令人 感受到处于美国社会地层的普通人民的悲惨生活,贫富悬殊的现象司空见惯,劳动人民被 资本家压迫地窘困交加,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只能仰天长叹,联想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真可谓天壤之别。 《珍妮姑娘》强有力地鞭策了资本主义的残酷现实,真实动人地描写了处于美国社会 地层的普通人民的悲惨生活情况,撕去了资产阶级的伪善面纱。 根据前言所述:德莱塞 在《嘉丽妹妹》一书中揭示了美国“镀金时代”的残酷现实,《珍妮姑娘》又是一部探讨 现实,大胆揭示贫富悬殊的美国社会生活的重要作品。读完这部长篇小说,确实令人感慨 至深。 42 澄衷满书香 读《寻找文化的尊严》有感 高二(10)班 张尹凡 公元1999年7月11日,中国文化史学者余秋鱼先生走上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讲坛,发 表了题为《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人》。19世纪开始,中华文化突然遇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中华文化过去的骄傲和自身的弊端在这种冲撞中表现的非常充分,所以,20世纪就成了要血耻的世纪。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中,我们体会到了舞龙、舞狮、龙舟等民间传统艺术,当然也包括 餐饮,中国的“食”文化历来文明与世,历史悠久,但这仅仅是这种简单的民间艺术,仅 仅是这些吃吃喝喝的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最精华的部分吗?这本《寻找文化的尊严》向我 们提出:中国人的尊严最终应该是由文化来给予的。 但事实是,随着改革开放,国外的文化也对我国的文化造成了相当大的确冲击,我们 开始逐渐接受国外的那种“快餐式”的文化,现在的年轻人热衷于热歌劲舞,而很少接受 中国传统艺术的洗礼,那么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我国虽然号称是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 文明古国,但最终还是去捡那些只有几百年历史的新新国家扔下的垃圾,既丢掉了自己原 有的,又学不全别人的新东西,到最后我们岂不是处于了一无所有的尴尬处境吗? 很欣慰的是,近几年的高考加进了一些诗词古文的考核,使得现在的孩子能在现代文 化冲击的浪口还能分出一些时间体会那么远久的“之乎者也”,虽然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只 是为了应付高考,但也许能培养出一部分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毕竟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是 很吸引人的。 近来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看那繁复敦原的清代家具,稳重笃定的 处世之风,着实让我羡慕不已,也许这些才是中国人应该继承的生活方式吧。 43 澄衷满书香 最爱《半生缘》 高二(11)班 李佳梦 提起笔,又放下;思绪许久,居然有种无从下笔的感觉。因为太喜欢张爱玲了,她的 作品也看了不止一部,有的甚至是反复地看,可却是头一回有勇气来记自己读她作品之后 的感觉,好想写好它——至少还能安慰自己尚能理解偶像的思想;但说实话,写她的作品 的读后感真的挺难——尽管,这是我反复地看、最为钟意的一部《半生缘》。 曾经不止一次向周围的好友诉说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是一种享受,我在享受 美好事物的同时,是十分注重情调的,特别是在读张爱玲作品的时候。在一个阴阴的雨天, 拉上窗帘,打开昏黄的台灯,独自依靠在大沙发上,一边享受浓浓的咖啡,一边捧读《半 生缘》。感觉真不错,会让我更快地融入这本小说,心都慢慢地跟着坠入、下沉,有时合 上书居然无法很快恢复。因为,书的整个底色是:荒凉——一种悲观的感叹,一种女性化 的敏锐细腻的感叹。但,这确是我喜欢的味道! 《半生缘》是典型的张爱玲式的小说:基调是建立于对于日常生活的描述上,而且是 对日常细节的不厌其烦的描述上。所有的大题目都被浓缩在了生活的一幕或一角,平凡男 女的平凡的悲欢,其间的曲折、跌宕成了生命的底蕴。 并不大喜大悲的文字承载着大喜大悲的感情。蓦然回首,18年间所有的爱恨喜悲都悄悄地溜走了,曾经爱过的人都只是站在记忆里远远地望着你。18年前是如此的相爱,都已是逝去的云烟,所有的曲折遗憾就像玻璃盒里的鲜花,变得不再真实了。生命,一点点磨 蚀;灵魂,一天天萎缩。——“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 能将男女之间的“爱”还原的如此透彻明白,恐怕也只有张爱玲了。 外柔内刚的曼桢,优雅含蓄的世钧,沧桑、自私却又凄凉的曼璐,“既像老鼠又像猫 的”的祝鸿才。不论曼桢的遭遇究竟是谁造成的,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人物没有朋友, 也没有亲人,更没有“爱”——或者说,曾经有过但终又逝去。 人的本质始终是自私的,这也许是张爱玲的观点。因为一个个人物总是那么寒冷、荒 凉。一颗一颗的心是迷失的,是孤单的...... 当我合上《半生缘》最后的那一页,久久地陷入忧郁,绵长而不绝,铭心而无法自已。 我明白,它是笼罩着作品的挥之不去的雾霭,也是重重划过作家心灵的刀锋。 荒凉划过心灵时是痛苦,变成文字后就是唯美! 44 澄衷满书香 读《西游记》后感 高二(12)班 沈文麒 《西游记》,大家都知道,是四大名著之一,一部很好的长篇小说。其中讲的是唐玄 奘师徒四人的来历以及西游时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他们四人在天庭的帮助下,终于经历了 九九八十一难,到达了西天如来佛祖那里取得真经。 在这个小说中,我个人觉得是有点欠缺的。比如说: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大家都知 道,连玉帝都被打的缩了起来,而在与凡间的妖魔鬼怪对战时,都被妖魔打的落荒而逃, 在天兵天将的帮助下,才化险为夷,救出了师傅,这不是矛盾吗? 再说了,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重达十万多公斤,却竟然连那些妖魔手中的兵器都打不 断或是打不掉,那么这金箍棒再重也没有什么用,还不就是一般的铁棒吗?这里我觉得有 些不足。 还有,这篇小说应当是赞美唐玄奘师徒死人的吧!而次次救师傅的不主要是孙悟空及 其师徒们,而是天兵天将,那不是变成了赞扬天庭了吗?这不就是表错了意吗? 但是,《西游记》仍是一本好书,因为时间证明了一切,它能流传至今,其原因就是 因为它是一本好书。 45 澄衷满书香 寂寞的蝴蝶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高三(1)班 李 堃 如果你不想心痛,请不要翻开《挪威的森林》,因为这本书足以让你恐惧村上春树的 所有作品,你会恼恨世界上居然有这样一个人,用这种方式诠释青春,残忍地拨动那根被 你忘却的弦。 《挪威的森林 》描写了一群患自闭症的现代孩子,他们的心灵被孤独磨蚀,他们是熙 熙攘攘都市中的一群精神流浪儿。木月、直子、渡边、敢死队、绿子、永泽,无一不是孤 独的俘虏。惟其四周喧闹,他们的孤独才是更显得致命而无奈。于是,绿子、渡边在孤独 中苦苦挣扎;敢死队、永泽在孤独中自我炫耀;而木月与直子在孤独中自我完结。 生在此岸,死在彼岸;绿子在此岸,直子在彼岸;现实在此岸,梦想在彼岸;人生在 此岸,心灵在彼岸;衰老在此岸,青春在彼岸„„一切都不可解释,一切都在互相控制。 “害羞的时候往往摸一下发卡“的直子像蝴蝶一般优美的出现,像蝴蝶一般轻盈地隐 去,最终像无法度过冬天的蝴蝶一般命中注定的消失了。她的心没有人能真正读懂,木月 没有,渡边没有,玲子没有,甚至直子自己也没有。她在喧嚣的尘世中寂寞地煽动翅膀, 陪伴她的始终只有寂寞。 “死的人就一直死了,可我们以后还要活下去”(作品中直子语),只是对于孤独者来 说,失去了参照的生命无所适从,一切都只能在迷失中挣扎,从而导致了一切都只能任凭 漩涡卷席的结局。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即使刻骨铭心 的爱情也无法将他们从孤独中救赎。 在池内纪的《注定失去的恋人们》中说:“说注定失去含义固然暖味,但事实如此。 同任何人都不发生关系,行云流水般的台词和动作的交接,无不来自各自的表演的虚构性。 而其演技的天衣无缝又同远景的效果相得益彰。“既然每个人都只能从属于不同的空间, 那么相互错过也就成为必然。心灵的呼唤最终无法传到对方的耳中,所以“我”只能“在 那里也不是的处所呼唤绿子”,“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失去了 坐标的“我”不知身在哪里,绿子也不可能知道“我”在哪里。 爱情的蝴蝶最终飞不过孤独的沧海。 于是“我”与直子,“我”与绿子,永泽与初美,玲子与玲子的丈夫,无一不在无可 46 澄衷满书香 奈何中错过,恋人注定只能成为远方的风景,渴望而永不可及,纯净脆弱得让人心痛。二 十年过去后,只剩下满怀青春的伤感与回忆。 青春就这样孤独地逝去了。 青春又这样伤感地留了下来,不过留下来的仅是青春的残片,因为残缺而更加动人。 人生成了空白,心灵成为空白,梦想成了空白。 戴望舒说:“你教什么智慧给我 /小小的白蝴蝶 /打开空白之页 /合上空白之页?”其实,蝴蝶告诉每个人,青春年华只剩下了两个字:“寂寞。” 也许你不明白青春为什么是这样的。 然而村上春树告诉你,青春只能是这样的。 47 澄衷满书香 爱,随风飘去 高三(2)班 浦小立 与其说《小王子》是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或一则感人至深的寓言,我则更喜欢把它当 作一部耐人寻味的童话,就像所有给孩子们看的童话一样美好、纯真、干净。但《小王子》 又是与众不同的,因为它是献给那些曾经是孩子的大人们的。在淡淡的哀愁中诉说着温馨 的瞬间,诉说着永恒的唯一,诉说着我们拥有的或正在逝去的或已经逝去的情感。 小王子是个多愁善感的小人儿,像一个忧郁的天使,却充满着柔情。在他的眼里,大 人们有着奇怪的思想,好象他造访过的那些小行星上的人:孤独的国王下达着“理性”的 命令,号称控制了一切;爱慕虚荣的人只听得进溢美之辞,却无法接受批评;酒鬼不停地 喝酒,只为忘记自己的羞愧——喝酒;做着不切实际的事却不自知的商人„„ 大人们是多么矛盾啊!可是小王子忘了,他也是矛盾的,他深深地爱着他的玫瑰花却 因为闹别扭而离开她。玫瑰花也是矛盾的,她依赖着小王子、爱着小王子又用她的骄傲刺 伤他。爱原本就是矛盾的,《小王子》中所写到的矛盾,实际上就是我们所有人的矛盾。 很久很久以前,在第一次看《小王子》的时候,曾希望自己是那朵玫瑰花。她是如此 幸福,小王子爱护她、照顾她、无微不至的。然而现在我却不这么想了,玫瑰花的刺保护 着自己也伤害了别人,我们是否也在不经意间伤害了一直深爱着的人呢?如果是,那么又 可曾诚挚地道了歉呢?我们中的大多数也许就这样渐渐被冷漠纠缠住了吧。 还记得那只狐狸吗?那只苦苦等待被“驯养”的狐狸,我真的好羡慕他。 “对我而言,你只不过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千万个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不 需要我。对你来说,我也不过是只狐狸,就跟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然而,如果你驯养我, 我们将会彼此需要。对我而言,你将是宇宙间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 了。” 瞧,这是一只多么感性的狐狸,他对爱的期待与执着,触动了我的心弦,似乎许久未 曾如此感动过,在我几乎要忘却感动为何滋味时,他却提醒了我世间还有纯真的等待。只 要被“驯养”了,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了,别再计较那些无止尽的“得”与“失”,“真 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这是狐狸的礼物,那只执着等“爱”的狐狸。 风轻轻地拂过一望无际的麦田,耀眼的金黄色,就像小王子的头发。“请你驯服我 吧„„”听,这是“爱”的声音。 48 澄衷满书香 小王子终究还是离开了狐狸,一个人回到撒哈拉沙漠。他要回去,回到玫瑰花身边, 她是他的唯一,他把时间倾情地投注在她的身上,因此,心中的她才会变的如此这般重要。 看,这是“爱”的责任。 无数个夜晚,小王子望着似水的天空和闪亮的星星,他在想念玫瑰花呢,寂寞吗?一 个人不孤单,想一个人才孤单。所以寂寞的人们尘封了自己的感情,作为代价,连“爱” 也被一起埋葬掉,乞求悲伤是没有色彩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一如浩渺的苍穹,但失去 的仅仅是感动和天真吗?难道不曾发觉自己更为孤寂了吗?不要拒绝去爱,更不要惧怕受 到伤害,相反,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柔情,不仅会提升相爱的几何级数,而且还会造就生 命的绚丽多姿。 “你知道的路途太远了,我不能带着这副躯壳呀,那太重了。”于是他离开了,开始 新的旅程。也许,也许和他的玫瑰花在一起,幸福地放飞着童年的心、童年的情和童年的 爱。 阅读《小王子》,就是阅读童“爱”无比,感受真“爱”无尽。因为童“爱”,可以迎 风而来;因为真“爱”,也会随风飘去„„飘向四面八方,飘在每一个角落,乃至生根发 芽。无论小王子在哪里旅行,只希望他能在这彩色的世界里幸福一点,再幸福一点„„ 49 澄衷满书香 沉 重 的 呻 吟 ———读《尘埃落定》 高三(2)班 万雅婧 当一把刺眼的刀戳入麦其土司的“傻子”儿子的肚皮后,一切都尘埃落定了。 这是一个故事,一个似乎让人“看不懂”的精彩故事。屹立在黄土地上的土司家族, 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繁衍和封闭生活,流传下来的是简单的、原始的、野味的生活模式。 百姓、奴隶、土司串联成了西藏的悠远的历史。 西藏的一个个部落之间有着远古的亲缘关系,也有权利的斗争,这在他们看来一切 都是那样的理所当然,天地之间的美妙让这块土司骈阗的地方充满了神秘色彩„„。我闻 到的不仅仅是那纯美酥茶的奶香,和那神秘土地散发出来的特有芬芳,更有那民族兴亡所 伴随的气息和感慨。 自从这个地球上有了人类开始,发达地区的强者总是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于是 在这块最简单、最原始、充满野味的地方,赫然出现了传教士以及那具有白色梦幻般的醉 人的罂粟花,“世界上最稳固的东西”——大地都开始颤抖摇晃了。但是,这除了麦其家 的傻瓜儿子感觉到了之外,所有麦其家的人都似乎沉浸在欢畅之中,因为这为麦其家带来 不小的利润。于是其他土司也开始种罂粟花了。艳丽的罂粟花所散发的罪恶气味玷污了这 块纯净的土地。与此同时,麦其家却又幸运地去种粮食了。人们由开始的为鸦片疯狂到现 在为麦子而恐慌,人们因种鸦片而减小利益而成了涸辙之鲋。 善良的人们学会了仇恨、欺骗和让人们发怵的战争,部落之间的勾心斗角,白色汉 人和红色汉人的斗争,汉人和藏人的战争,这让土司们噬脐莫及。惊涛骇浪的争斗使稻香 满满的土地变得荒芜可怕。不争的事实使不虞匮乏的人们一个个都倒下了,再也爬不起来 了。 作者没有空泛呆板地进行说教,“鸦片会摧残人们的心灵”,他用简单的事实向人们 展示了鸦片的危害——人们因为鸦片而挨饿,因为鸦片而相互残杀,决非箴言。小说在告 诉我们:“这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让我感觉到那么深刻的教训。 现代化的东西必将淘汰过时的东西,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当一切都尘埃落定 的时候,那一声沉重的呻吟告诉我们的不仅如此,无论何时,和平永远是人类社会的主题。 所以,在今天,在美国对伊动武的上空徘徊着和平的呐喊。 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不停,我们要汲取历史的精华,不要让悲剧重演。让美好的经 历在未来再现,这才是我们读一本好书的最好价值。 50 澄衷满书香 读梁实秋的散文 高三(2)班 张珂娃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的散文大家,以擅长写幽默风趣的“闲适小品”而闻名于世。正如 有人是这样评价他:“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梁实秋文章面目温和中正,理性与感性兼至, 语言素养无懈可击,趣味风格超妙脱俗,不过,在他的柔和背后,暗透那一层潜在的悲悯, 引人窥见人生的无聊与无奈,空漠苦涩的况味。这正如吃盐水花生,入口极为面软,可是 那花生“生硬”的印象却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确实,读梁实秋的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它的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 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谈人生的大道理,然 而,在平实的语言后面,却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让读者细细去体会、咀嚼。它恰像 两三知己灯下夜谈,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语言不多,谈的皆是日常生 活中的所见所闻,在淡淡的气氛中,自有一种韵味,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美的熏陶。 如果您喜爱中国现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您一定会发现,梁 实秋的散文具有其独道的风格,可谓是独树一帜。所以我们也很难将他的散文与中国现代 文坛的其他的散文大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鲁迅、周作人、朱自清、黄裳、傅雷、张中行、 陈从周,当然还有张爱玲,梁实秋与他们相较,与其说他是一名作家,还不如说他是一位 久识的老友、一位循循善诱的老者、一位正在教导你应如何面对生活的老师。他的散文是 如此贴近读者的生活!你不会从他的散文中看到许多难懂的大道理,也没有什么过于优美 的描写,大多都是些琐碎小事,但在读他的文章时,你能感到一种无法从他人的散文中得 到的特殊的愉悦感。梁实秋总是以风趣幽默的笔触描写生活,时而夸张,时而讽刺,但不 论怎样,它总是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而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更令人折服的是,不管时 代如何变化发展,显然人的本性并没有什么变化,生活中的一些事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因为当我们这些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再读梁实秋的散文时仍如此亲切。这可能正是梁实 秋散文在多年过去后仍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他的散文能在广大人民群众间广为流 传的原因吧! 但是,透过梁实秋散文的幽默谐趣、贴近生活、朴实无华,我们能够发觉在他文章中 那无时无刻不在洋溢着的他之于祖国的热爱和眷恋,同时也更流露着他心底的真实——他 过分善良的爱国。这正是一代中国文人的苦啊!梁实秋相信:“文学的国土是最宽泛的, 51 澄衷满书香 在根本上和在理论上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界限。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他们的不 同的地方是有的,遗传不同,教育不同,经济的环境不同,因之生活状态也不同,但是他 们还有同的地方。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 求,他们都有怜悯与恐怖的情绪,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 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很显然梁实秋是一个资产阶 级自由主义者,他对无产阶级文艺具有偏见是必然的。在梁实秋看来,世界上的人性是一 样的,并没有阶级的区别,而“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因而它是没有阶 级性的。这不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吗?而这样的认识也正与当时的以鲁迅为代表的左 翼作家的观点是截然相反,所以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批驳。但很显然,梁实秋是 热爱祖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在文化上他也提倡民主文化、反对封建文化;对执政的 国民党政府,虽然他不想根本推翻,但也是有所不满的。只是他希望人们能“善良”的解 决这些问题。正如在他文章中所认为的要时刻保持沉默,避免动气,适可而止。但历史的 事实已经作出了论证,他的理论在当时的情况下是绝对行不通的,只有依靠武装斗争才能 达到彻底的胜利。 但不论怎样,我们也决不能否认梁实秋的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坛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 地位,更不能否认梁实秋本人作为一代中国爱国文人的典范地位。即使他的某些观点确实 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毕竟也在尝试寻找一条中华民族的出路,只是这是一条没有出口 的路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步入了21世纪,虽然我们决不能忘记中国曾有过 的那段艰难岁月,但我们也决不愿再重回那段时光。读鲁迅,让我们牢记国耻;读梁实秋, 让我们体味历史的美好与现时的可贵。 正如梁实秋本人所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 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作文的三个阶段》)也许,正是 他这种看似平淡却内涵丰富的风格,才造就了它隽永的艺术魅力。 52 澄衷满书香 民族的寓言 ——读《边城》有感 高三(2)班 张珂娃 沈从文先生的一本《湘行散记》将我们带入了那陌生而又神秘的湘西,而他的《边城》 让我们认识了生活在那片热土上的人民。 在我初读《边城》一书时,书的内容似乎只是一个发生在湘西苗族异地略带凄美的爱 情故事,但当我再次细读两遍之后,其实沈从文还在全书中表达了些更深层的东西,除了 爱情,更反映了当时湘西的一个社会。 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文化的眷恋和他对苗汉、 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正如这位“对于农民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的沈从 文先生所说,“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 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 来作朴素的叙述。”,也正是在这“朴素的叙述”和《边城》中的几个普通角色中,我们所 看到的却是漪澜万状,莫可方物。在全书中既有湘西温婉矫健的民俗风韵,更有着深入骨 髓肌里的东方神韵,同时也不乏作者对于潜藏忧患的深层思考。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 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 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麋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 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啾着那陌生人。作成随 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这个形 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也正表现了沈从文先生发自心底的对于湘西苗族人民 的热爱。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黄麋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 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 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 首先翠翠的身世就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戊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 而言是一种异质。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 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利关系 53 澄衷满书香 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 而其后,大老天保、二老傩送同时爱上只与那象征着苗族古老历史的爷爷相依为命的 翠翠,更是沈从文先生对于湘西苗族文化应有的未来进行的第一次更深层的审视。 很显然,大老代表的是依旧固我的传统苗族文化,而二老则代表着超越传统,逐渐发 展的文化。他们同时爱上翠翠,这是两种文化观念为争夺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归属权而发 生的历史冲突。沈从文先生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世界的处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湘西文化 也同样面临是保持现状或是发展进步的问题。但翠翠仍徘徊在大老与二老之间,自始至终 未作出抉择。最终,爷爷死了,大老死了,这不正意味着湘西苗族文化不能再固坚自守? 而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二老最终会回来吗?这也许也是沈从 文先生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吧!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就是这样一部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54 澄衷满书香 殒 高三(2)班 张明雪 她有着白天鹅般的美丽容颜,有幸福美满的婚姻,有一部部优秀的小说„„。但, 某一天黄昏,她走向了那条叫做马塞诸斯的河流。马塞诸斯河因为葬送了一位出色的女子, 而显得不朽。 她给丈夫留下一封长信,满是落泪的心语。她,就是弗吉尼亚 伍尔芙,这个盛年沉河的女子。冬夜里,读她的小说《墙上的斑点》,通篇皆是内心独白:“一月中旬的某一天, 壁炉的碳火正红,我喝罢午茶,点了一根烟,透过这袅袅的烟雾,我第一次看见壁炉上访 的强上有一块黑色的小斑点,脑中便浮现出红旗在古堡的上方猎猎作响,红衣骑士在黑色 的悬崖边奔驰的景象„„不愿中断思路,我要透过事物的表现进入深层„„” 这段时间,我是怀了极大的耐心读完她的这部意识流小说的。那是一次艰辛的阅读, 惟其艰辛,所以直至现在,仍不情愿打开乔伊斯的《尤里西斯》或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 年华》。但,这并不能妨碍我喜欢伍尔芙。最近,我读她的思想随笔集《一间自己的屋子》。 她说:“壁炉的火光摇晃着满屋闪动,而电灯光的则垂照在某个起居室的隐秘处,照在她 的安乐椅,她的报纸,她的瓷器,她的镶嵌精美的桌子以及一个女人的形体上——这个女 人正精确地斟量所用茶叶的准确匙数„„”看到这里,我想谁都会忍不住惊呼,多会享受 物质生活的人啊! 这个被男作家影射为“WOLF(狼)”的女作家是极女权的,但她有不同与波夫娃,从 伍尔芙那,我们可以看出人性与物质有某种天生的共通处,而这般细腻的笔触又只能出现 在女性作家的笔下。杜拉有一本随笔就叫《物质生活》,她不厌其烦地描绘用版税买来的 那幢面海的大房子。那是自己写作的产所,即便是空荡荡的,也会有思想的跫音掠过。 英格兰终年雾气重重,潮湿阴冷,我们常常在伍尔芙的文字里看见“壁炉的火”, 那是她的家人为她准备的温暖所在,多幸福的女子啊!可惜,一种精神上的顽疾在她二十 几岁时便缠上了她。于是,她便如同一只水晶娃娃,哗啦啦地碎得不可收拾,连她做出版 商的丈夫也爱莫能助。这才是伍尔芙最大的痛苦,谁也帮不了她,即便是写作。 在静谧的浓夜里,看着伍尔芙的书的封面,仅仅是封面,就会感到心安,是沉潜入 思想深处的宁静。读伍尔芙跟读杜拉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心境。伍尔芙是秋波上的鸿影,美 丽可人,使我不敢深入,只惊鸿掠影般地掠过她文字的水面,濡湿我思想的外衣,永用不 55 澄衷满书香 让水波没顶。宛如一个风姿卓越的贵妇,我只肯与其保持金兰之谊,但她不能靠近我的心 灵。杜拉则大是不同了,是痛苦的颤栗——火焰灼伤了我的心。无论是《副领事》里的疯 子还是《直不罗驼水手》里被赶出的女人,全都是一个个分裂的自我。是卑微,是渺小, 是心怀痛苦却挣脱不了既定的命运,连呼喊都不能。 前两年,伍尔芙的侄子整理出版了厚厚一大本的伍尔芙书信集,不知在泉下的伍尔 芙是否同意。想当年,奥格伦尔得知波夫娃在没和他商量的情况下,便出版了他们的书信 集,竟暴跳如雷。什么是由爱生恨,这便是。幸好我痛恨窥视,伍尔芙的那本厚厚的书信 集至今仍在书柜上落满灰尘。但,我还是,真的非常喜欢她——伍尔芙——这个具有白天 鹅般气质的女作家。 “有时,喜欢是不需要理由的,宛如爱。” 无论是何时,静站在书柜前,以目光抚摸伍尔芙的书,想起多少的分分秒秒,她给 我年轻燥动的心灵注如了无限诗意的寄托,那真是令人感怀啊„„ 56 澄衷满书香 《老人与海》读后感 高三(3)班 汪涵瀛 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平凡的老人,一条普通的大马林鱼,在茫茫大海上发生了看似 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也没有大海,就没有鱼,没有鱼,也就没有鱼夫,同样也就没有折断不凡的经历了。 正因为有了大海,才让鱼夫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却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把鱼杀死, 但又遭到鲨鱼的袭击,贼后的结局可想而知,这条大马林鱼只剩下了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一切的肉体都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一个躯壳,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任人摆布。但是 谁又愿意去操控它呢?它只不过是一堆毫无利用价值的骨架。 然而,一个悲剧性的故事里,却折射出一个“英雄人物”——老人圣地亚哥。连续八 十四天没有捕到鱼,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作为鱼夫,捕不到鱼,还能算是真 正的鱼夫吗?而可贵的还是他却能在第八十五天决心驶向远方的大海去钓鱼,那种“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难道不令我佩服吗?不论是鱼叉,小刀,短棍。一次一次被鲨鱼 带走,但他始终用尽一切手段进行反击,什么也无法摧残他英勇的意志。一句“我跟你奉 陪到死”,夹杂在大海的咆哮声中,回响在我耳旁。一个人把生命都压上去了,与敌人做 殊死的博斗,能不算英勇吗?我想鲨鱼正是宇宙间一切破坏性力量的化身,而老人正是正 义的使者。在人的一身中随时随地都存在这股破坏力量,人生是不停地循环着,喜剧的落 幕,不就是悲剧的上演;悲剧的落幕,也就意味着喜剧的再度登场。老人将大马林鱼杀死 看似是完美的结果,但同时他也还在“酝酿”这自己的悲剧。鲨鱼的袭击,就是应得的报 应。一个人活在世上总是有所追求的,无论追求的东西是好是坏,追求的手段是正义,是 卑劣,也许能够得到就是最好的结果吧。在充满悲剧色彩的全之中,仍有一丝亮点,那就 是孩子。孩子带回了老人的青春,使他找回了自我。如果没一个人都拥有一份童心,一份 天真,那世界不再总是灰色,就算当时你享有的是最后的晚餐,也不回忘记饭前洗手,饭 后漱口了。 回想起文中老人的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不正道出了本文的主体吗?人正的是很奇怪的动物,为何有勇气面对死亡,却没有勇气面 对失败呢?难道失败真的如此可怕吗?冷冷的海风里夹杂着一股血腥,也许真正害怕的可 能是这些吧! 57 澄衷满书香 读《围城》有感 高三(4)班 叶 盈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句话出自钱钟书先生所 著的《围城》。小说的主干是围绕着主人公的婚姻与职业而展开的,各个人物大都加入了 那场令人尴尬的“围城”游戏:进去的想出来,出来的想进去,实际上却是出不来又进不 去。作者藉此揭示人类根本的劣根性:人性的盲目。在这样一种进进出出而又无可奈何的 生存状态中,人失去了目的性,就像无头苍蝇,最终在忙忙叨叨、糊里糊涂中结束生命。 所谓“时势造就英雄”,小说描写的是抗战时期从上海到西南后方的一群受到洋化教 育的上层知识分子,在感情和名利场中互相倾轧的灰色生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西 方教育的丑陋。主要人物方鸿渐是一个留学生,他善良而软弱,聪明而虚浮,胸无大志, 浑浑噩噩,一事无成。此外还有发国难财的教授韩学愈,灵魂猥琐的大学校长高松年等一 批灰色知识分子。作品以心理描写见长,语言机智,幽默,犀利,具有强烈的讽刺性。 读了《围城》,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的是;主人公方鸿渐的爱情、婚姻状态,充分 体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明夹击下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状态。从更高的层面上说, 也是写了人生追求和事实困顿的深刻矛盾。 方鸿渐是一个江南小县的乡绅之家的长子,由“名义丈人”资助留洋读书,但他并没 好好珍惜这个机会,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还在四年中 换了三间大学。为对自己的父母以及“名义丈人”有所交代更做出荒唐之举,用金钱去换 取一纸文凭,戴上“博士”的方帽,以求蒙混过关。在归国的邮轮上,他经不起已有未婚 夫的鲍小姐的引诱,与她鬼混在一起,结果被人家玩弄于股掌之间。一个所谓的留洋学生, 竟落得如此下场,多么的可笑、可悲。 方鸿渐去三闾大学前与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但一系列 的误解造成了一个无可挽回的局面,两人最后还是以分手告终。唐晓芙是令人难忘的,因 为她差不多是书中唯一一个使人敢于去爱的女性。她并没有加入“围城”游戏,惟有爱她 才能使方鸿渐不太可能落入“陷阱”。这样想时,就不能不特别为方鸿渐抱憾了。他分明 错过了这可能形成另一番生命境界的仅次一次的机会。 最终方鸿渐与孙柔嘉结婚。是他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双方都没有完全了解对方的结 合,也许是为了流言蜚语,也许只是一时冲动。然而,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在没有牢固感 58 澄衷满书香 情的前提下谈婚论嫁,而且还没有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如此草率而成的婚姻,导致的后 果是他们的家庭矛盾重重。方鸿渐为了妻子,不惜与家人疏远,而妻子却不能体谅他的难 处。两人整天都在猜忌、烦闷中艰难度日,双方肚子里都有自己的秘密,不能坦诚相对。 这样的家庭,没有半点欢乐,没有半点温馨可言,有的只是吵架声、啼哭声。 《围城》的比喻,辛辣犀利,幽默深邃,是本书独特的风格。作者常常借助寓怒骂嬉 笑于讽刺的比喻方法,勾划群丑的画像,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恶俗横流的社会,腐败不 堪的政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 凡真正出色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一种抗理论分析力,任何自认为深透、精彩的理论都 会在它们面前显得干瘪又捉襟见肘。尽管《围城》本身并不朦胧,但我们读后的感觉仍然 是大于思想、大于语言的。 读了《围城》,你会觉得自己周围的一切,包括自己原来颇为热衷的一些东西,都增添 了不少喜剧色彩。 59 澄衷满书香 生活因你而精彩 —— 读《生命的留言》有感 高三(7)班 邬宁君 起初是因为无意中获悉有一名叫陆幼青的癌症患者在自己的病痛再次复发时,居然 仍以坚强的毅力写下了这本被称为《死亡日记》的书,心中对其的坚强与乐观万分敬佩, 又恰巧赶上了寒假,于是下定了决心要好好看看这本书。 全书的内容涉及面相当之广,虽然每天的病房生活是那样井然有序,但细心的作者 依然能发现无尽的新奇,或许是静思的时间增加了,一些平时让我们无从记起的人,事 物,经作者之笔下写来,竟然也显示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从日记的第一篇起,作者 就表示要“写真实的日记”,因而在接下来的每片日记中,我没有看到任何华丽而空洞的 “美文”,却清楚的感受到隐藏在那些铅字中的朴实情感。有感悟,有快乐,有固执…… 总之,在没有“做作”存在的交流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渴望已久的亲切感和真实感。 年仅三十几的陆幼青已经与癌症奋斗了将近十年,期间他娶妻生女也曾享受过人生 最大的幸福,但在写这本日记时,他几乎已经到了可以预料自己死期的阶段,而他的妻 子还年轻,女儿也尚小,这都是让他无比牵挂的,我们可以在不少日记的字里行间里清 楚的感受到他对妻女强烈的爱意,以及对生的深切的渴望。即使他在书中明确表明自己 对死亡的态度——坦然面对。他就像一个无畏的战士,有着与病魔斗争到底的决心,还 能不断鼓舞那些丧失信心的癌症患者。对于这样一个病人,相信我们会感动,会敬佩, 而决非产生一种同情心,因为他不是一个生活中的弱者,起码在精神上不是,甚至比许 多健康的人过得更好。 书看完了,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生活原来并不因为每天两点一线而变得枯燥,乏味, 第一次让自己在平凡与伟大中找到了平衡的支点——自信。第一次有了对生活的感性认 识:因为有自己,所以变得很精彩。“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活的勇气。”珍惜现 在,珍惜拥有,才是最重要的! 60 澄衷满书香 读《失去的世界》有感 高三(6)班 顾志强 这不是一部论述文化思想、阐释人生哲学的厚重书籍,它甚至不是一本严肃的读物。 它是一部小说,却未必能成为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它不可能引人进入深沉的思考,却足 以勾起人无边的遐想与回味。它彻头彻尾地在虚构着一个光怪陆离、充满着未知与神秘, 惊险与挑战的探险故事,但这个故事是如此之精彩,引人入胜,令人难以释卷„„ 书,名为《失去的世界》,作者正是以 “福尔摩斯” 系列侦探小说而闻名于世的柯南•道尔。关于作者,恐怕已是妇孺皆知,无人不晓了。然而人们通常只暗熟于他作为一 名杰出的侦探小说家,却未必注意到他同样也是一名出色的科幻作家,《失去的世界》正 是他科幻作品中的代表之作,业已成为科幻经典而供后人无尽鉴赏品评。 故事的背景大约在二十世纪初年,一名生物学教授公开了自己在南美的见闻,他认为 在南美茂密的森林中,尚有人们未知的地域存在,在那里,很多早已绝迹或者被认为根本 就不存在的生物(包括巨大的飞龙与史前爬行动物)随处可见,而且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程 度在繁衍着。但是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他的话的真实性,几乎所有的人都把它当作一 个江湖骗子或者是一个疯子而加以对待。 为了考证他所言非虚,一个年青记者,一名体育人士,教授本人和另一位满腹置疑的 生物学教授为着各自的目的聚在了一起,打算作一次前途未知的南美探险之旅。他们在南 美雇拥了十多名随从,随即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他们乘木伐行进在湿润、茂密的 南美雨林中,溯流而上,周遭景色虽瑰丽迷人却暗藏杀机,不时还会遭到当地土著的袭击。 他们历经种种坎坷,穿过泥泞的沼泽,走过茫茫荒原,淌过无数溪流,爬过连绵山锋,一 路披荆斩棘,历经川原海岳、风雨晦阴,终于远望见一处巨大而兀立的高原,一条飞龙正 从高原边缘的天际划过,斯时众人皆叹服于自然造化之神奇,又确证了实有这样一处远离 尘嚣,虽经亿年而未曾受到影响的独立于外界自然进化的神奇土地。 教授一行人打算攀上高原作一次实地考察。他们再一次经受住巨大考验,成功地进入 了高原地带。一幅奇异而气象万千的画卷展现在他们面前。各色恐龙横行在广袤土地之上, 巨大的飞龙群居在一隅,其声啸振动山谷,迭荡人心。高大的史前植物有的参天蔽日,有 的委身阴暗角落之中,眼见实景是如此不可思议,人们仿佛置身世外桃园一般。他们漫步 在未知的领域中,每时每刻都有出人意料的发现,他们发现这块土地遍地都是矿藏,他们 61 澄衷满书香 甚至还与当地的猿人发生了纠割„„ 小说没有设置一个出人意料或者能够收束全文的结尾。在尽显“世外桃源”的无尽奇 异与诸多不解之迷时,故事便将嘎然而止。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个未待完全的结尾,却仿佛 蕴含着另一个更加激动人心的开始,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在载誉而归之后又在计划着故地 重游,作更进一步的探险,一个更加充满扑朔迷离的故事即将展现,完全留待读者自己思 考,由此亦可见得作者的匠心独具。 小说的风格很好地继承了作者惯于写侦探小说的风格,铺叙?设置悬念?破解悬疑? 设置新的悬念,读来令人兴起难止,欲罢不能,万般不忍释卷,反复揣摩咀嚼而逾觉回味 无穷。 电视上仿佛也曾经放映过同名剧本改编的电影《失落的世界》,想来内容就是取自本 书之中。当时看的时候,已经为这丰富而曲折的探险经历及形形色色大小不一,熟悉而又 陌生的怪物的身形而折服不已,至今映象仍十分深刻。如今年看过原著,又更添了一重激 动,一重叹服。始觉书中的内容与影片情节有些许出入(影片中,高原的一切景象与生物 最后都因火山爆发而消失殆尽,从而使故事情节显得完整,与现实世界的真理亦能很好的 衔接)。无论是电影或者小说,“失去的世界”的形象已在我脑际深深扎根。 于是不得不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小说所叙的一切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为什么还 要极力去沉浸在这样一种荒诞的情节中,为之而深深叫好呢?几乎所有明智的人都应该知 道,恐龙早已灭绝,而且不可能仍旧兴旺地生活在现今地球的某一个脚落。因为根据达尔 文的进化论,环境对于生物的作用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即使恐龙不在6500万年完全灭绝,也绝不可能生存到今,因为现今的环境(包括生存着 的动植物)不可能负荷这般庞大的身躯,它或者灭亡,或者已经进化为现有的物种之一。 (所谓的尼斯湖水怪不过是一些并不高明的骗术罢了)。然而科学的真理并不能完全代表 一切,人们还必须从幻想当中去寻求心灵的冲撞与慰藉,获得感知的力量,增强对事物的 好奇心,甚至上升为一种审美的追求。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具有想象力就是获得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就是拥有了改造世界 的动力,就能够始终保持一颗未泯的童心。当我们从阅读中感受到庄严与神奇的同时,我 们也正在学会抖落身上的尘埃,让一度暗黯淡的眼神焕发出光彩来,让一时僵化的头脑中 重又注入才思的源泉。这样,我们的修为、见地、心境就都得到了提高。我们对现实世界 的认识也就能愈加深刻、清晰而准确。 62 澄衷满书香 书让我们更精彩 高三(8)班 傅佳云 我们每个人多少都读过一些书,但真正会读书的人却不多。 一些人读书总爱在别人的指点下进行,要求别人向自己推荐好书,怕读“坏书”而误 入歧途。其实,凡事都要有个过程,我们应该自己挑选,阅读,评析。这样才是学会读书 的一个过程。没有尝试和对比我们很难体会出“好书”究竟好在哪里。而且,在这一个过 程中我们还能从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一部名副其实的好书只有多读,精读才 能对此有所领悟。一本好书正如同一坛陈年佳酿,若没有漫长的酝酿过程,很难散发出令 人陶醉的芳香。 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谈了读书的三个境界,曰:“昨夜西风凋树林,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也;“衣袋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的第二境 界也;“梦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澜珊处。”此为的三境也。倘若有人的 那到此种境界,那可称得上是读书的高手了。 在我看来,读书当属人生第一要务。书是前人心血的结晶。在书中,我们可以学岛屿 多宝贵的知识和一些前辈总结的经验,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尽情在书海中遨游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我们为《悲惨世界》中人物的无限高尚和无上 慈悲而流泪。我们会为海明威笔下的那位老人的精神所深深打动,从而和他一起与大海做 着殊死搏斗。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书能给我们的财富是难以估量的。一本好书也许 会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每一个都多读一点书。 书让我们更精彩! 63 澄衷满书香 读书乐在消亡 高三(9)班 林源清 每年寒假,老师总会布置要读一本好书。于是乎师命不能违,不少同学情愿地捧几本 他根本看不顺眼的书,牺牲宝贵的娱乐时间。其实,大家不必如此痛苦地对待读书,自古 以来读书一直是一件被认为快乐的事,只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找不到看书的快乐。 那么是什么让读书的乐趣不在,我认为作者大叔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了作品 的可观性,使书受人关注程度大大降低。就拿前一段的小说《蛋白质女孩》作品质量一般, 内容老套。笔法不精,以敏感的情节吸引了少数人,但这样的小说经不住考验,只满足少 数人的需要,带给他们乐趣,更多的人看待它只报以嘘声。这样单调的作品并非影响书的 质量的唯一原因。一些个自以为是的文坛新星,在写作水准尚未达到高境界的时候,便自 以为是地不断出书,作品质量让人不敢恭敬,而舆记更是莫名其妙地为其造势宣传,实在 是令人费解。而文坛更是兴起一股名人出书潮,棋坛美女诸辰的《落棋无悔》,足坛铁碗 教头徐根宝的《风雨六载》,这是体育迷追随的书,而不是大众的宠儿书籍。这样的书根 本无法成为经典。那就是为什么名著中只有前人的大作而少有当代文坛的结晶。 这就是为什么读书乐趣在消退的原因,越来越功利的出书原则使文坛已经很久没有上 档的书涌现。文学的没落是我们读书乐趣减退的罪魁祸首。 64 澄衷满书香 读《珍妮姑娘》有感 高三(10)班 童 珉 寒假中我有幸拜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德莱塞的作品??《珍妮姑娘》。 德莱塞远没有菲茨杰拉德,海明威那样有声望,但并不能就此否定他在美国文学史上地位。 那些淳朴,有力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二十世纪之初的美国,同时也借助主人公珍妮的种种 周遭批判了那个时代的黑暗,腐朽。德莱塞只是个作家,但他完成了哲学家,心理学家乃 至社会学家的工作??对书中人物的描述入木三分,他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珍妮勇于自我 牺牲,勤劳,善良与质朴的一生。她痴心于雷斯托那份执着的爱情,从头至尾,没有娇柔 造作,没有浮华。 无疑珍妮是本书的主人公,故事也围绕着她而展开。珍妮姑娘的不幸遭遇是整本书的 中心,从巴斯被捕的那一刻起,她就走上了人生的苦难之旅,细细读来可以品味出主人公 的凄惨意味来。年幼无知的珍妮在所谓“正人君子”白兰德的诱骗下怀上了孩子,正当她 满心以为白兰德会实现他的承诺时,白兰德却意外病死。珍妮错了,她产下了个可爱而可 悲的小可怜。小生命的降生迫使她不得不为生活再去工作,然而因此也有缘结识了雷斯托。 事实上我们可怜的珍妮又一次跌入了幻想的深渊,雷斯托用他迷人的外表,洒脱的谈吐俘 获了珍妮的心,而珍妮信以为真坠入虚幻并不牢靠的“爱情”之中。他们共同生活的几年, 雷斯托既没与珍妮结婚的想法也未曾对未来作过什么打算,他只是一味留念珍妮给他的舒 适生活。就在雷斯托面临资产的丧失的时候,他选择了与夕日女友相见。利益熏胸的雷斯 托毅然与珍妮分手去拿回他的资产与旧情人结合。珍妮对此心知肚名,但是她对雷斯托的 感情如此深厚,眼睁睁望着雷斯托离去的背影。接下去的发展如同雷斯托所想,他得到了 一切,却拒绝与珍妮会面。在失去女儿音训的几年中珍妮经受着恋人离去,子女失散的痛 苦煎熬,最终迎来的是雷斯托的死讯。 我和上书,珍妮姑娘的故事结束了。珍妮的确是值得同情的好姑娘,在她失去了恋人, 孩子,信任之后仍能保持着一个人生在世上应具有的所有见贤的品德。珍妮的一生包容了 种种不幸,却也是闪耀的,我喜欢这人物,不仅仅因为同情。时代的黑暗,腐朽造成了珍 妮人生的悲剧,不可否认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就是人吃人,剥削再剥削的阶级社会。淡漠 了的同情心,泯灭的价值观,珍妮正是当时无产阶级者的真实写照。不过,珍妮过于相信 爱情,没有足够的判断力,这是珍妮的悲哀。 65 澄衷满书香 书中除开珍妮,葛哈德与葛夫人外出现的角色无一不是极端自私,狭隘。金钱与名利 成了人们追逐的对象,这不单珍妮的困惑。从深层看去,本书着重描写美国社会底层的劳 动人民生活的窘迫,凄惨。另外作者在书中反映出子女对父母教育的冷漠,珍妮与雷斯托 在芝加哥共同生活时,珍妮的兄妹一一离开了父母,并且没有再回来。也许,他们厌恶珍 妮对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的理解,但是他们对父母的关爱也不削一顾,着实让父母心痛。 毕竟,珍妮生活在她那个年代,她的故事,遭遇都成了小说??让人们了解到资产阶 级的虚伪,黑暗。 66
/
本文档为【三国里论曹操和刘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