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八年级物理下册 说课稿(全部)

八年级物理下册 说课稿(全部)

2017-09-01 50页 doc 161KB 3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下册 说课稿(全部)八年级物理下册 说课稿(全部) 6.1《电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电压是在学习了电流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电学基本物理量,也是下一章欧姆定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在同等条件下,电压越大,小灯泡的亮度越亮. 2.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3.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值。 4.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能用学过的电流表使用方法来学习电压表的使...
八年级物理下册 说课稿(全部)
八年级物理下册 说课稿(全部) 6.1《电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电压是在学习了电流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电学基本物理量,也是下一章欧姆定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在同等条件下,电压越大,小灯泡的亮度越亮. 2.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3.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值。 4.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能用学过的电流表使用来学习电压表的使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初中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认识电压表和正确使用电压表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电压概念 教学难点:电压表的使用。 (四)、教学准备: 两节干电池、小灯泡、小灯座,开关、若干导线、电压表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物理学习方法,同时初二的学生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特别对实验感兴趣,但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向在上学期学习 了电的一些内容后对电压在授课中实验尽量让学生上台来展示。 三.说教法 八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了一部分电学知识,对于电路、电流比较熟悉。所以我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1.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复习旧知识,连接电路,把熟悉的知识点转化为我们要学习的电压知识。 2.一般规律法:电压是一个物理量,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所有的物理量都要从四个方面来描述,在授课中,让学生用学习物理量的方法来学习电压。3、对比法:采用回忆电流表的使用来总结 电压表的使用 四.教学设计 我校开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我没有实践过,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料想电压用一课时不够,所以将电压改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认识电压概念、电压表的初步使用规则 。第二课时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及在电路中的连接。 课题 电压 三.小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学期学过的电源引入新课 提问1:谁还记得我们讲过的电源,它在电路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忆讨论后获得:提供电能或提供电路中有电流) 接着提问2:你还记得哪些装置就是电源。(学生可能回答:干电池、发电机等) 教师出示要做的实验仪器,提问3:谁能让小灯泡发光,鼓励学生上台连接电路。(如果学生用了两节电池,教师再改为一节电池让学生观察比较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若学生用一节电池,教师 再加一节,实验观察比较) 提问4:你看到的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你想知道吗,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认识到这个实验与我们今天将的电压有关。 二.新课内容 1.学生自学电压 学生在看书后教师让学生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电源和电压的关系是怎样的,(2)电流和电压的关系,(3)电压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新的物理量请你用过去所学知识的方法来描述这个物理 量。(4)记住几个常见的电压值。 2.教学生归纳知识 物理量名称 物理量符号 物理量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1 电压 U 伏特(简称伏) V 2 3 3.对比设想引出电流这个物理量 想一想,在上学期里我们还学习了哪个电学物理量,请你完成黑板上的表格。(叫一名学生填写) 通过两个物理量比较,我们知道电流、电压都有大小,你知道电流用电流表来测量,那么电压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呢,(学生可以说出电压表测电压的大小) 4.电压表的正确使用 (1)先想一想电流表的使用 (2)再看一看电压表的使用说明书 课本第6页直流电压表使用说明书 (3)回答课本第5页几个问题。 (4)进行归纳得出电压表的正确使用规则。 三.小结 1.认识电压:电源在电路中提供电压,电压使电路中有电流。 2.电压的单位及换算 3.电压表的正确使用规则 四.布置作业 1.将课上的表格进行完善(再增加测量工具、单位换算两列) 2.写出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3.写出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6.3《电阻》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电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电阻”是电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以后紧接着的一节实验探究课,与理解电 流和电压的初步概念一样,理解电阻概念的初步含义及其决定因素,是变阻器、欧姆定律、以及电阻的串、并联等后续学习的必要基础,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无论从课程标 准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同时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3)、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量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实验。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而难点是电阻概念的建立。 4.教具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电流表一只、小灯泡一只、若干导线、电源、开关一只、固定有若干金属导线的电阻板、废灯管灯丝、酒精灯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已基本领悟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但是面对一个陌生的探究课题还是不能独立完成。观察生活, 并从中提出科学问题、分析、猜想和假设等能力都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教法、学法 按照问题为线索、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 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学生主要学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四.教学设计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什么是电流,什么原因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为什么电荷不会因为电压的原因越走越 快,形成无限大的电流, (2)、常用的导线通常是用铜或铝做的,特别重要的用电设备的导线还要用昂贵的银来做。钢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那么,为什么不用钢铁来做导线呢, (通过复习旧知,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 2.演示实验,设疑分析,突破难点 看来导体之间是有着某种区别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看看区别到底在哪里,实验前提示学生观察:两次实验电路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演示实验后,教师及时点拨分析:是什 么原因导致了灯的亮度不同,灯的亮度不同说明什么,那么造成通过两个灯泡的电流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纷纷讨论,但所提猜想缺乏针对性,于是教师设置情景,进行诱导。 情景模拟:当水从一定高度流下来时,受到沙石的阻碍作用,水流会慢下来。 教师讲述:将电流类比水流,请同学们再猜想一下,造成两次通过灯泡的电流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呢, 通过学生分析、比较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灯泡亮度不同是由于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不同,而造成电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组成电路的导体不同,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 的阻碍作用不同。从而总结出电阻的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用“电阻”这一物理量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教师及时在黑板上板书,同时介绍电阻的符号、单位、单位的符号及换算,水到渠成,轻易化解难点。 另外,投影出示欧姆简介和电子产品中各种各样的电阻器,目的是进行物理学史教育,人文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 3.开展科学探究 突出重点 在了解电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是什么因素影响导体电阻的大小不同呢,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提出新的猜想。为此,老师提示大家观察实验台上的电阻板并进行讨论,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让学生“尝试根据已有的知识对问 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进行发散思维,再借助聚合思维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为下一步的猜想和假设提供了有力的证 据)之后,通过播放动画,和水流对比,使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做出更加合理的猜想。 根据新课程“让学生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的器材,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的要求,我将班级同学分成三大组,每一大组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个 猜想。每一大组中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设计实验。为了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投影提示:设计实验应考虑的内容。 各小组根据要求进行探讨,设计实验,通过比较得出探究结果。(在这个实验设计过程中,教师始终强调控制变量法的准确使用,通过活动让每个学生动手动脑,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 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再用投影模拟自由电荷通过导体时情形,然后师生共同总结结论: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性质有关。并定性地指出有什么关系。(培养学生 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补充:导体的电阻除了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外,还与一个因素有关。 演示:将电源、开关、电流表、废灯管灯丝串联起来,用酒精灯给灯丝加热,观察现象。 问: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得出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4.课堂练习,深化知识 教师讲述: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接下来我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前面提到的生活中的几个问题。 (,)家用电源线通常用铜丝制成,为什么不用铁丝或银丝, (,)一根电阻丝的阻值是10Ω,当它两端电压增大时,通过它的电流怎么变,电阻怎么变,要想改变电阻,有什么办法, 将所学知识及时应用,不但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在课堂上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也为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5.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后,找同学讲本节课知识上学到了什么,方法上学到了什么,(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牢固掌握本节课知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 纳、概括能力) 五.板书设计: 一.导体的电阻: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用字母R表示 单位: 欧姆,简称欧,用符号Ω表示 其他单位:千欧(kΩ)、兆欧(MΩ)等 换算关系:1 MΩ=1000 kΩ=1000000Ω 二.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导体的电阻还与温度有关,大多数导体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六、课堂拓展: 介绍半导体和超导现象。 6.4《变阻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4节,变阻器是电阻知识的实际应用,学好变阻器,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的概念,又为今后的学习特别是做电学实验作了 必要的准备。 2.教学目的: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认识它的符号和结构示意图,会用它改变电流;(2)会读电阻箱的阻值。 B.能力培养。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变阻器,并总结出改变变阻器连入电路电阻大小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C.思想方法教育。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会知识与应用的联系。 3.本节说课的重点是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难点是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因为了解构造是学会使用仪器的前提,只有了解仪器的构造,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它的使用方法。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已基本领悟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但是面对一个陌生的探究课题还是不能独立完成。 三.教法与学法 变阻器的教学属于实验仪器的教学。按照问题为线索、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拟采用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边演示、边导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归纳总结,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学生主要学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四.课堂设计 1.采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约3分钟)。。具体做法是:教师出示一个精美的小舞台,演示舞台上的灯光由暗变亮,再由亮变暗。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推出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灯泡 亮暗的变化是由于电路中的电阻发生改变。(应用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2.循序渐进,突破难点(约12分钟)。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提出问题:如何改变导体的电阻,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踊跃发言, 各抒已见,通过分析,指出利用改变温度来改变电阻不实用,而对比其余三方面得出改变导体电阻最方便、实用的方法是:改变导体的长度,教师运用以不演示实验对学生的想法加以肯定, 并指出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就是采用改变导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逐渐改变电阻,并把这一原理制成的装置叫做滑动变变阻器(板书:<滑动变阻器,1、原理)。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图一装置固然可以变阻但阻值变化范围太小,没有实用价值,应如何增大它的阻值变化范围,引导学生想出:需要增大电阻线的长度。顺着这一思路,教师加以演示, 结果出现电阻线太长,操作将很不方便的矛盾。从而,再次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要把电阻线绕在瓷筒或胶木筒上来解决这一矛盾。对照图一,并指出,为了接线方便,在左端装上一个接线柱A 。 接着,又提出该如何放置“夹子”,引导学生想出:可在筒的上方架一根金属棒,把“夹子”改装成滑片,让“滑片”穿在其中滑动。同样为了接线方便,必须在金属棒一端加上另一接线柱D (上述设计过程,教师通过自制具加以演示)。 紧接着,再指出:如果不小心让瓷筒上的线圈相碰或线圈太密造成它们互相接触,发生短路,应如何解决,引导学生想出,线圈必须涂上绝缘漆。但随之又出现滑片不能与线圈接通的新矛盾 。再次引导学生想出,必须把线圈与滑片接触处的绝缘 漆刮掉(以上设计过程,利用电脑完成)。这样就成功设计出滑动变阻器。(出示实物,板书:2、构造)并指出调舞台灯光的亮暗就应用到滑动变阻器(前后呼应)。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分层次地提出问题,步步逼近问题的本质,主动掌握思维的技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承上启下,突出重点。 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有四个接线柱的变阻器,提出疑问:如果使用时,每次接两个接线柱有几种接法,是否每种接法都可变阻, 承接上面的学习,通过学生实验来完成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分析出变阻器的变阻规律:滑片越靠近固定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确定使用方法:A、一上一下连入电路 B、串联。 其次,教师表演如下实验:?使用前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接通电路,灯泡发光;?使用前将滑阻器的滑片调在阻值较小处,接通电路,烧断灯丝。引导学生总结出注意事项二:不 能使通过变阻器的电流超过最大值。通过实验使学生印象深刻,进而总结出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注意事项,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爱护实验器材的教育。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时巩固所知识(约,分钟)。介绍变阻器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如调节电视机音量、亮度及对比度的电位器、调节台灯亮度的调光电位器等都是变阻器的具 体应用。 ,.提出问题,拓展新知。 滑动变阻器能够连续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但不能表示出连入的电阻值,为了能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又可直接读出其电阻值,人们便设计出另一种变阻器 电阻箱(培养学生辩证地看事物)(出示实物,并板书:〈二〉电阻箱)。在电阻箱的教学上,借助投影仪,结合活动胶片,教学学生读电阻箱的阻值和根据值旋定旋钮。 ,.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约,分钟)并点出课题(板书:二、变阻器)。 7、课外活动:要求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利用纸筒,漆包线等材料制作有四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模型,并带着上面的总是进行操作,求得正确答案,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灵活运用 知识的能力。 7.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后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探究电学中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只要学生掌握了本节知识内容,那么对于下节“欧姆定律 及其应用”的学习自然是水到渠成,所以本节课内容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而且本节课的学习又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欧姆定律的关键。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并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会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部分电路 两端的电压;通过整个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了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学习用图象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揭示物理规律,使学生获得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 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3.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探究电流跟电阻、电压的定量关系的探究过程及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推理判断来获取新的知识、发展抽 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中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逐步走向成熟和成功。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用目标导学、学生分组实验、分析讨论、讲授及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充分体现现代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动手、动脑,从而掌握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学生主要学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中要以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以掌握知识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我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小灯泡和一个开关串联在电路中”图,然后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先让学生积极的讨论分析,然后肯定学生的 多种方法,引入课题“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并为下一步学生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实验,连接电路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 任何科学结论及物理规律的得出都离不开实验,而且实验比较直观、形象,便于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节教材安排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它涵盖了探究的七个要素。 (1)提出问题——根据课题的引入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探究的内容和目的 (2)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 根据课题引入过程中学生的讨论分析,学生不难作出“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导体中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导体中的电流越小”的定性猜测,然后让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要知道猜测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验、获取大量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才能总结出来。 (3)实验设计和进行实验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已有一定的基础(例:在探究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有哪些因素、影响液体蒸发快慢有哪些因素等实验中都曾用到“控制变量法”),因 为影响电流变化的原因有两个:电压和电阻,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问题。本次探究内容分二次完成。 第一: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A)教师投影,提出问题“如何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要求学生讨论分析,说出实验所需的器材、实验步骤、画出实验电路图,教师可作补充 “如何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引导学生回答方法一:改变电源电压;方法二: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两端电压,要求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难易程度并作合理的选择,还提醒学生注意:考虑 到物理规律的普遍性和科学性,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采用更换定值电阻进行反复实验。 B)学生进行实验 因本节内容综合要求较高,实验探究的难度较大,因此我把正确的实验电路图投影在屏幕上,要求学生按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并作友情提示“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断开”“闭合开关前,应把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使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的位置上”在学生分组实验时,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排除可能出现的电路故障、纠正学生实验中所犯的错误,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第二: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方法同上,但在此实验中,如何保持电压不变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学生可能会考虑到保持电源电压不变、很难想到用滑动变阻器来调节电压,同样利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压是一个难点,突破 此难点的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作尝试性调节,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法。 (4).分析和论证 引导学生用用描点的方法,将记录的实验数据数据在坐标纸上反映出来,让学生去发现图象所能提供的信息:从图象上不难发现U-I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找出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的关系。用图象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可以使数据变得具体、形象,便于学生观察研究,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用数学工具 来研究物理问题,明白各学科之间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 (5).评估和交流 “你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你还有别的设计方法吗,”“你在实验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和麻烦,你是如何克服或解决的,”“你的测量数据是否可靠,”“你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和学生的回答,及时交流反馈、及时评讲、及时纠正错误,可以让学生从一团混沌中拨云见日、加深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巩固记忆。同时通过评估和交流,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反馈和巩固 因本节课探究过程难度较大,学生能顺利得出探究的正确结论已不容易,所以我认为巩固练习可以留到下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中再做,而需要强调的是物理探究的基本步骤、探究过程中 用到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分析数据时用到的图象法,以及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的 实验结论。 4、板书设计(投影) ?7.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一.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实验电路图(略) 2.友情提醒:“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断开”“闭合开关前,应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使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的位置上” 3.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略) 4.U-I关系图象 5.实验结论(略) 二.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1.实验电路图(略) 2.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略) 3.R-I关系图象 4.实验结论(略) 5.布置作业 完成实验报告内容 7.2《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 统性。 欧姆定律是反映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的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电学部分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根据欧姆定律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的关系。 B:技能目标: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通过介绍欧姆生平,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的理解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的简单计算。 难点:运用欧姆定律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二.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已基本领悟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但是面对一个陌生的探究课题还是不能独立完成。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采用目标导学、学生分组实验、分析讨论、讲授及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充分体现现代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动手、动脑,从而掌握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学生主要学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复习: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 2.导体的电阻对电流有什么作用, 设疑: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 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二)展开探究活动,自主总结结论。 1.根据上节探究数据的基础,让学生讨论,自主得出结论: 导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强调两个一定,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达成教学目标之二技能目标) 2.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具体做法 (1).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分析得到二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4).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意思是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欧姆生平,达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欧姆定律应用之一 通过三个例题,使学生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达成教学目标的知识目标。例1有老师集中讲解,例2、3由各小组讨论后,由学生讲解,老师点评补充的方法。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的自 主地位。 老师点评: ?叙述欧姆定律时,注意电流的关键词是“中的”,电压的关键词是“两端的”,电阻的关键词是“的”。 ?I、 U、 R必须具有同时性和同一性 ?注意单位的统一(都用国际主单位) ?在不同情况下要用角标加以区别 ?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5.欧姆定律应用之二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得出结论:两个电阻串联起来时,灯泡的亮度变暗了,电路中的电流变小了,说明电阻变大了。 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得出结论:两个电阻并联起来时,灯泡的亮度变亮了,电路中的电流变大了,说明电阻变小了。 实验反思 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问:为什么串联后电阻变大,并联后电阻变小,从前面学习过的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能不能得到解释。 结论:电阻串联,越串越长,所以越串越大;电阻并联,越并越粗,所以越并越小。 难点的突破 ?采取学生自主实验的方法,使学生更直观地体验电阻的串并联引起的电路中电流的变化,从而自主得出结论,能更好的证明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 ?在实验之前,要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大胆的猜想,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驳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同时,他会在实验中体验 到快乐与兴奋,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 小结:[时间4分钟] 1.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的理解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的简单计算。 2.运用欧姆定律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四)考点说明与作业[时间3分钟] 考点:中考中关于欧姆定律的考点很多,但主要是针对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运用,要结合前面学习过的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本节刚刚学习的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及其欧姆定律公式 、变形公式的综合运用。 作业: 1.熟记欧姆定律及其公式。 2.课本P29动手动脑学物理4、5、6 7.3《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是欧姆定律在实际中的重要应用。通过本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新教材安排了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要求学生“多测几组数据”,“比较计算 出的答案”从而能看出其中规律。如此安排,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助于学生认识温度对于导体电阻的影响。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 (2)会设计和连接实验电路。 (3)学会根据物理规律及实验数据进行推导。 3.德育及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合作能力。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实验原理;会组成实验电路。 (2)教学难点:实验步骤的设计;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二.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已基本领悟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但是面对一个陌生的探究课题还是不能独立完成。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采用目标导学、学生分组实验、分析讨论、讲授及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充分体现现代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动手、动脑,从而掌握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学生主要学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导入新课、课堂讨论、分组实验、小结等5个部分。 1、导入新课 电流可以用电流表测量,电压可以用电压表测量,电阻用什么仪器测量呢,我这里有一个小灯泡,如果你手中只有电流表和电压表,怎样帮我测出小灯泡的电阻呢, 以这样的方式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2、新课教学 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的形式,分为五个学习过程: 活动一: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电路图、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这部分内容由于布置了课前作业,学生已有准备。采取提问和学生板书的方式,将实验原理、电路图及实验表格呈现在学生面前。 活动二:挑选实验器材。 这部分内容由于已课前步置了设计实验报告,并且明确了实验电路图,大多数学生能正确选择。所以要进行学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选择,教师巡视并指导。 活动三:完善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步骤制定的是否合理、完整,直接影响到数据的测量和实验正确结论得出。我采取这样的教学步骤来引导学生的: 首先,通过学生评比、推荐的方式,选出四份实验操作步骤制定得较为完整的实验报告。用投影仪将四份实验报告同时显示在大屏幕上。 第二,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总结出四份报告中实验步骤设计合理之处。 第三,每位同学再拟定一份完整的实验步骤。 最后,用大屏幕显示正确、合理的实验步骤,使每一个学生能够明确怎样进行实验操作。 活动四:分组实验。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的薄弱之处。为了能让每个同学都能正确连接电路,得出实验所需的数据,我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的: 第一:每组只有两个人,但每一组都分派一名实验能力强的同学,这名同学主要起指导的作用,而由另一能力稍弱的同学操作。 这样做既让每个同学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又培养了合作能力。 第二:提醒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小灯泡亮度变化,并建议在不同亮度下触摸小灯泡,为得出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做准备。 活动五:得出结论 这部分内容包括两部分: 第一:根据欧姆定律用得到的实验数据求出小灯泡的电阻。 应用欧姆定律的相关练习,学生已经做了很多,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出小灯泡的电阻值。 这一步要进行学生活动,让学生动手计算,教师提供展示结果的平台。 第二:得出金属的电阻本性——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由于事先已提示学生观察小灯泡亮度和小灯泡的温度,一少部分学生可以发现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而大部分同学能发现电压与 电阻之间有一定关系。 我采取这样的教学步骤来引导学生学习: 网络资料(金属铂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分析网络资料 总结 在这样的活动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敏锐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追求证据的科学态度,这正是我们物理教育所致力追求的。 3、第三个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自我检测、强化训练。(设计意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第四个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反映的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情况,还有过程的体验、方法的获得以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5、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巩固提高,学会科学想象。符合新课标“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7.4《欧姆定律安全用电》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第7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在欧姆定律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学生能了解日常安全用电常识,规范日常用电行为,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 是旧知识的应用又是新知识的探索,同时也是让学生“学会生存”的教育内涵的具体表现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会用欧姆定律的知识理解安全用电的道理。了解断路和短路。了解安全用电常识、防雷知识。 过程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重点、难点 学生安全电压的理解、分析电路的断路和短路,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学生对安全用电重要性的理解和安全用电意识的培养是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缺乏知识与生活的具体联系、应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推理判断来获取新的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 力。当然,在此过程中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 生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逐步走向成熟和成功。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利用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事例引课 首先通过么媒体展示出一幅人体触电事故发生的图片,(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体事例引课比泛泛而谈的语言引课更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以真实的事例教育学生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导出课题。) (二)师生互动——知识的学习 1.一般情况下对人体的安全电压 人体也是导体,对于人体的触电现象学生较易理解。基于这一点对本知识我设计下面的师生互动过程: (1)教师提供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对人体的影响(危害)和通常情况下人体电阻值的大小两方面数据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公式U=IR推导出一般情况下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既应用巩固了旧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2)教师向学生介绍不是每个人的电阻都一样大,而且同一个人的电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从而着重指出:一般情况下,36伏以下的电压对人体才是安全的。(培养学生严谨的求知态度,感 受科学的辨证关系。) 2.断路和短路 演示实验:接好一个电灯的电路,演示断路时电灯不亮。 让学生再联系以往自己做实验时出现的一些类似情况,思考分析故障的可能原因(灯丝断了、导线断了、某处接触不良) 电路没用接通———断路 (这样学生有观察、有体验,有思考, 从而达到快乐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介绍卡口灯泡和螺丝口灯泡及灯座区别。 演示实验:接好一个电灯的电路,演示短路时电灯不亮。 电流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 再让学生分析可能会有什么危险情况(由欧姆定律会有很大的电流通过电路,损坏电源或引起导线发热,造成火灾。) (三)总结归纳 (四)达标练习 1.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图3—47,巩固知识,加强安全用电意识。 2.请个别学生谈一谈自己身边存在的为了防止雷电而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 用能力,进一步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 四.作业布置 针对初二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结合本节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我给学生布置课题为《家庭安全用电的研究》这一研究性作业,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8.1《电能》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是围绕“电能”这个概念展开的。课文开始既用两幅组合图,从供电和用电两方面展现了电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接着介绍了电能的单位及计量电能的仪表??电能表,最后引 出电功的概念。 教材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内容上循序渐进,逐步上台阶,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教材也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渗透科技意识等课标中的 新理念。 现代生活与电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因而物理教学有必要也有责任把电学知识作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来处理。本节教材就是在学生了解了一些基本电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熟 悉的生活素材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学习电能的。同时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多接触“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因此突出“能量”会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发挥生活经 验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因而对于这个更深层次上反映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本质的能量的单位及电能表的使用是本节的重点,而电功的概念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但教材没有过 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的严密性,降低了传统物理学中历来受到重视的知识的难度要求,所以对“电功”概念的要求不必过高,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课 件中丰富的视屏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 学活动起导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等因 素,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目标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2.会读家庭电能表。 (二)过程与方法: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方法为主的综合启发式,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作用。在教的方面,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 想,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线索的原则,坚持启发式。在教学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诱导。 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也为了使教学内容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有效的节省教师讲解、板书、板画时间,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采用多媒体辅 助教学,因而利用Authorware自制了具有交互功能的CAI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教学内容只有放进一定的教学环境,才能产生积极的教学效应。将章首语配上图片和朗读配音,播放给同学们看:广袤的戈壁滩、劲舞的狂风、转动着扇叶的风车田„ „把学生课间休息时还尚未安定的心带进神奇的物理世界,让他们在听和观察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和遐想,在憧憬中走进电能的大门。 (二)提出问题 当学生还沉浸在惊奇和遐想的氛围之时,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今天的人类已经离不开电能了,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所使用的电能是通过那些方式获得的吗, 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有了适宜的问题就反复一石激起千层浪,必然在学生思维的海洋里激起轩然大波。 (三)学生分组讨论 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范围。因此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小组讨论可 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把交流结果写在草稿纸上。 (四)小组展示讨论成果 可让某一小组推荐一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帮助指出不足并进行补充,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在合作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的品质。作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的 教师要及时展示各种获取电能途径的视屏材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发现的欢乐,为人类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同时还要捕捉学生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提出问题二 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要设计好问题线索,让学生思维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开来。 问题二: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见电能的存在,同学们能列举出电能被我们利用的实例吗, (六)小组合作交流后展示成果 “莫以善小而不为”虽然电能被广泛应用的实例非常之多,但让学生们依然交流讨论并展示,一方面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 一方面也强化了全体学生,特别是一些困难生对于物理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七)多媒体展示 利用图片及视屏展示电能的应用实例,并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是如何应用电能的,同时也为电功的引入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八)提出问题三 用电是要付电费的,同学们都知道你们家的电费是怎样被计量出来的吗,对于电能表,同学们有哪些了解,又想了解些什么, (九)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小组借助课本和课前收集的电能表说明书对电能表的功能、规格、读数等进行交流探讨。允许个别好奇心强的同学上讲台查阅教师制作的有关电能表的课件资源,资源有: (1)电能表在家庭电路中安装位置的视屏素材; (2)演示电能表工作时的Flash动画; (3)能够进行交互操作的有关电能表铭牌上数据和单位的物理意义; (4)有关电能表读数及电费计算的例题; (5)IC卡电能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6)焦耳的照片及一度电的作用的图片(可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以及节约用电关心科技发展意识的培养)。 (十)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可采取由一个大组专门找问题,另一大组进行答辩,其它大组进行补充,而教师则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进行润色、强化和拓展。 (十一)介绍电功 利用多媒体再次展示、引导学生回顾人类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应用电能的实例图片,归纳出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是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并 让学生再补充列举一些电流做功的实例。 (十二)反思与小结 在临近下课时,师生可共同对探究内容进行反思,讨论本节课究竟学了哪些知识,为什么学这些知识,学的过程中有什么经验与失误,下一次怎样改进才能做得更好。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来 强化和润色。最后,留一些方法具有多样性或问题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可研究性的作业,使学生的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作业为:假设生产的电能只供家庭使用,那么请你查阅资料,我国2004 年的发电总量可供应多少个家庭, 五.板书板图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一项必备的基本功。由于本节课采取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因而可在反思小结环节,将板 书内容完整、清晰地展示出来,力求能直观地显示教材的思路,同时也对学生养成整洁、美观,有条理的书写习惯产生一个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板书如下: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电能”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在实际执行教学结构中的各个程序时,可能存在某些意外因素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排除干扰,适时适度地 调整原定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求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8.2《电功率》说课稿 一.体验课堂的教材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功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是继电流、电阻、电压、电能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电学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既是对电能知识体验的深化和具体化,让学生体验用电器工作时消 耗电能快慢与功率的关系,又为本章第三节体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体验第五节“电功率和安全用电”作理论上的准备,而且它是生活中用电器铭牌上一个重要的指标,在生产和生活实际 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对学生今后体验生活意义重大。 (二)体验课堂的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电功率的定义、定义式及单位。 2.能解释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会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过程和方法: 1.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功率的关系。 2.体验用电器的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关系。 3.体验观察用电器铭牌并交流对其意义理解的活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物理与生活时刻相联系的习惯,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体验课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体验电功率概念。但电能的消耗不比喝水,不是可以看见的实物,所以电功率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将消耗电能的多少和消耗电能的快慢区 别开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对体验电功率物理意义确定为本节课的学生体验学习的难点。 (四)体验课堂的技术准备:运用多媒体辅助体验 二.体验课堂学情分析: 根据我校的教学具体情况,也为了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源,又使学生顺利完成体验过程,本节内容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安排体验电功率概念和千瓦时的来历,第二课时安排体验额定功率 和电功率的测量。 三.体验课堂的教学用具: 教师:家庭电路示教板一块、电炉(1000w)、电熨斗(500w)、两个功率不同的灯泡、多媒体教学实物投影仪。 学生: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电源 四.体验课堂的教学流程:体验的准备——引入新课、实验演示。——资料阅读,理解概念。——单位比较,明确概念。——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电功率与什么因素有关,怎样测量,——例题 讲解,巩固概念——学生小结——布置作业、解读铭牌,应用概念——课堂反馈 五.体验课堂的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辅之以演示法。 学法:观察法,谈话法,练习法。 六、体验课堂的具体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体验课堂的教学准备 提前一个星期布置学生双休日到家电电城或家电维修部去认识各种家电,并观察和记录各种家电的铭牌,对不了解其意义的参数请教家电销售人员和维修人员。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通过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 式。) 第二环节:体验课堂的新课引入,实验演示。 1.从生活情景的体验引入课题 学生之间交流自己体验到的有关电器的知识。 让学生交流,给学生一个将自己的见解公开的平台,从同学们对铭牌上部分参数不同见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敢于放弃或修正自己错误观点的精神,同时学到新的物 理知识,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也为下面埋下伏笔。 教师陈述:大家都对加电有了一定的了解,炎热的夏天很快就要到了,老师准备买一台空调,可是到了家电城后,各种型号的空调琳琅满目,不知买哪一个好,同学们能给老师一些建议吗,(由学 生的各种建议引入要得到这些信息,我们就要看家用电器上的铭牌,尤其要关注名牌上的电功率一项。)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买常见的家用电器,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铸就良好的开端。) 本环节教学需要4分钟。 2.观察实验直观体验:把家庭电路示教板接入电路,接通100w灯泡让学生观察电能表铝盘是否转动并提问转动意味着什么,再分别接入500w电熨斗,1000w电炉,再让学生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加 快的情况。问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再分别接入100w、25w的电灯,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减慢的情况及灯的亮度对比(为解释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铺垫)。提问题1: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不同反 应了什么,(认识意义:强化电能消耗的快慢)。实物投影两个电灯,电熨斗的电炉的铭牌,学生注意到25w、100w、500w、1000w的字样。于是提问题2:这些量的意义和电能表显示的消电快慢 有什么关系,(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对家电的了解基本知道电功率这个名词,此刻很大程度上能知道电功率就是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从而引出电功率的概念。同时顺带提问一个问题:灯 的功率与他的亮度是什么关系,为下面的实验做准备。 在这个环节,老师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让学生对不同的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通过几个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与其各自铭牌的对比,引出课题。从直观的 情景中引出问题,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条件下教学活动的体验性又体现了促进教学发展的问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本环节教学需要12分钟。 第三环节:资料阅读的体验,概念的体验。 让学生看书上的小资料,并读出某个用电器的功率,形成一般用电器电功率大小的直观印象。然后回答:1.电功率数值的意义是什么,2.如果它工作1秒钟、10秒钟、1分钟、1小时会消耗多少电 能,你能由此得出电功率与消耗电能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吗,3.比较两种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4.比较两个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少。 公式的形成和理解过程,也是物理思维的培养过程,老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具体的现象中抽象并形成相应的公式。第2个问题是一个简单的计算,从1秒到1分钟学生容易解决,到 1小时学生就 感到难,这为后面千瓦时的教学埋下伏笔,同时体现了物理研究中由特殊现象到一般规律的推理过程,第3第4个问题是个陷井,初学者常常会认为电功率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一定多,这样对比设 计可让学生在纠错中深刻理解电功率概念。 本环节教学大约7分钟。 第四环节:单位比较的体验,以及概念的体验。 用前一个环节中某用电器在1小时内消耗的电能不好计算为例,提出如果电功率用千瓦做电位,时间用小时做单位,电能的单位该是什么,让学生进行推导。因为学生具备基本的数理推导能力,容 易推导出千瓦时和焦耳的关系,老师在请学生推导后强调在公式p=w/t中单位的对应关系。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来推导,一是上一环节的伏笔,让学生体会到焦耳作为电能的单位有时数值过大,不好记录,另一方面是学生在上一节已经接触过千瓦时,很容易在推导中产生顿悟的喜悦, 并体会物理量之间对应关系和物理表达的简洁奇妙。 本环节教学需要10分钟。 第五环节: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电功率与什么因素有关的体验、并体验测量的过程, 学生实验:教师要求学生以竞赛的方式连接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物电路,并测量小灯泡在较亮、较暗三种情况下的电压、电流值,投影出示实验表格: 提示学生:将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在如下的表格中。 发光程度 经过灯泡的电流(a) 灯泡两端的电压(v) 小灯泡的功率(w) 较亮 较暗 正常 分析、论证与评估: 实验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同一盏灯在不同情况下的亮暗不同,这反映了各种情况下灯的功率不同,那么这盏灯功率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生活与学习中不能泛泛的讲哪个电器的功率,应该指明相应的电压是多少,并 进一步引出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概念. 投影:额定电压(u额):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p额):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告诉学生实验中所使用灯泡的电压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要求学生测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值。将几组学生测出的数值写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寻找正常工作时的电流、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值三者之间的数值关系,从而找出电功率的公式p=ui。(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提示:现在请计算一下,正常发光电灯中的电流与所用的电压的乘积多大,对比该灯的额定功率你得到了什么关系 式,) 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表格填充完整。 在这个环节,用竞赛的方式教学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学生实验,引导学生对相同的用电器在不同情况下的亮度不同的事实,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产生疑问,并从直观的情景 中引出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体现了新课程条件下教学活动的体验性又体现了促进教学发展的问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这个环节是再次让学生通过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 程,学习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进行物理学习和研究埋下伏笔 本环节教学需要15分钟。 第六环节:习题讲解,巩固体验结果。为了巩固电功率的概念,我设计了一组程序题,通过这组由浅入深的形成性练习,使学生对电功率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帮助学生 养成有理有据,严密认真解决物理问题的习惯。尤其是课本上的例题的训练,目的是提醒学生不要孤立地分析某一个因素,更不能顾此失彼。 通过这个环节,巩固电功率概念本环节教学需要10分钟。 第七环节:学生总结体验的心得 小结中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个方面总结,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本环节教学需要3分钟。 第八环节:布置作业巩固体验的精髓。 在完成第七个环节的教学后,本节课新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之后老师让大家一起轻松地观察课本上洗衣机铭牌,解读各项数据,尤其是电功率数据的意义并交流,让学生运用这些数据自编一道 物理题目供作业用。 这个环节是电功率教学的拓展,老师放在小结之后进行,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 力得到提高,对电功率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编写物理问题并用他们的问题做作业,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环节教学需要8分钟。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微机等多种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 、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 第九环节:体验课堂的板书 电功率 1.电功率是用来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 2.p=w/t 3.千瓦时是电能的单位 4.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5.p=ui 第十环节:体验课堂的反馈 1.测量电功率可以使用专用的工具,但我们在实验室常常通过测量 和 间接测量电功率 2.标有“220v 40w”字样的灯泡,其中“220v”表示 3.判断白炽灯亮度的依据是 ( ) a(电能 b(电流 c.额定功率 d(实际功率 4.某家用电器的功率约为500w,则它可能是 ( ) a(空调 b(电视 c(洗衣机 d(电子计算机 : 这节课内容较多,概念较多,是以后学习的关键章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感到: 1(上课的节奏尽量加快。可以通过与速度的类比加强功率的理解,但不能耽误太长时间,让学生提及速度的概念、公式即可类比引出电功率的概念及公式。 2(对公式、原理的理解多通过训练解决。设置课堂的习题不要太难,重在对公式的应用,并让学生熟悉公式的单位换算即可,更多的习题可以放在后面进行,对数值的设计也应以巧数为主,不涉 及过难、过深的纯数学式的计算,以节约课堂时间。 3(注意让学生多动手,在学生动手计算时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统一解决,以提高课堂效率。 8.3《测量小灯泡的功率》说课稿 一.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 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一节学生分组实验课,作为学生分组实验安排,其目的,一是使学生掌握测用电器功率的方法;二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理解;三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 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伏安法测功率,它是电学部分的一种基本测量,是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充分体现了“由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学好本节课 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理解,也为后续知识的学习作出了铺垫。 做好伏安法测功率的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使用电学器材的机会,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对于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本节课是《电功率》和“伏安法”的延伸和拓展,是电功率的具体应用,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 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来进一步加深对伏安法和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的理解。通过实验复习了 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素质。 3.对教材的处理 本节课是一节学生的分组实验课,由于本实验涉及的知识面广,实验的技能要求高,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本节课的教学 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实验设计、动手实验等。 二.目标的分类、分层 1.目标的分类、分层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加深学生对于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理解 ?、巩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测量,体验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别 ? 锻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态度 ?培养学生初步的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合作中坚持原则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2.重、难点的确立及其依据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小灯泡不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对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还不胜了解,做好这个实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额定功率和 实际功率的理解;其次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用伏安法测功率,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而且伏安法测功率本 身也是电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是学生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的难点是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其原因是:一方面,虽然学生已学习过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且有多次实验的体验,但仍有部分学生不会正确使用或者 不能熟练操作;且本节课需同时使用三种仪器,涉及的知识面广,实验的技能要求高;另一方面是由于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这三种仪器在以后的教学、实验及评价中经常会出现;故将 其定为难点。 三.教法的设计 1.教学的总体结构及时间分配: 总体结构 复习提问 引入 实验的设计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总结 学生练习 时间分配 4分钟 2分钟 13分钟 17分钟 4分钟 5分钟 2.导入和过渡的设计:通过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设计实验电路图、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然后由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 生排除实验时的各种故障。最后利用多媒体于以小结。 3.难点的突破方法:为了使学生学会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小灯泡不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一方面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出实验的原理,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电路图和 实验记录数据的表格,并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价,使学生对伏安法测功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创设条件,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去切身 体验伏安法测功率,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测量方法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的突破,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由学生简单叙述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实验前对于学生在使用中经常出现 的问题,教师予以必要的提醒(如:电表的“+”“-”接线柱和量程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接法等);?对于学生分组实验中出现的故障予以及时的解决。 4.STS的渗透: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只有将用电器接在额定电压下,用电器才能正常工作。 5.物理实验及其它教辅手段的使用:利用多媒体,结合实验,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伏安法的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验的探究欲望。 四.学法指导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对伏安法也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根据实验要求设计 简单的电路、连接实物,但能力仍有待提高。 2.学生学习新知的障碍:由于本实验涉及的知识面广,实验的技能要求高,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不足,所以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会有不少学生存在问题,比如:不会正确使用电表和滑动变阻器 ;当电路出现故障时不能正确分析出故障的原因,不能及时排除故障。 3.采取的措施:对于实验中不能正确使用电表、滑动变阻器,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对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进行复习,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必要的提示。 对于实验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故障,例如: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示数等于电源电压、电表指针反向偏转等,要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找出这些反常现象的各种可能的原因,然后 逐个排 除,最终确定故障所在。 五.作业设计 课堂检测是基本目标。 课后作业则是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故障判断与课后思考题是较高要求。 8.4 “电与热”说课稿 一.教材 1.教材分析 《电与热》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用1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二是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电流通过 导体会产生热,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但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这是学生所不知的,教材在学生学习了电能、电功率知识后及时地安排了本节课,满足学生的学 习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外教材在学生知道了在电流一定时,导体产生热能的功率跟电阻成正比后,及时地安排了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 会”,“学以致用”的新的教育理念。本节课也为下一节安全用电的教学做了某些知识准备,本节课在全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和本节课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在电流相同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等。 b、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发扬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的第一部分。即电流产生热效应跟什么因素有关,这是知识的重点,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过程意识、体验意识和实践意识,因此,我把 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列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如何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如何推导公式Q=I2Rt以及Q=W=Pt则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 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已学习了欧姆定律,通过本章前两节的教学,学生对电能、电功率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探索性问题,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 实验操作能力。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和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探究教学 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是: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能的功率跟电阻有什么关系,这里我将采取了探究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 ,教学中完全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采取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首先是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很愿意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探究,或者说这样能迎合学生心理,其次采用探究教学法,教 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学总体思路明析。当然在探究教学中,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提出问题和进行实验设计是本次探究实验应侧重的两个环节。 2.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好处是形象、直观,能快速切入主题,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演示实验也可揭露事物的来龙去脉,引发学生思考等。电流的热效应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教师若能把学生的生活体验搬 到课堂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那么学生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欲望将有所提高。此外,电流相同时,电流产生热的功率跟什么有关,这个本节课将要探究的问题如果要学生提出来,简直太难了, 怎么办呢,要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借助实验演示。当然教师还要运用巧妙的语言进行启发和引导。 3.谈话教学 谈话就是坦诚地面对面的交流,本节课中,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需要谈话,实验探究需要谈话,学生自我展示需要说话,课堂探究需要谈话,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谈话教学法,能营造一种宽松、和 谐的、民主的课堂气氛,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四.学法 1.主动探究 科学探研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在探究电流相同时,通过电导体发热功率跟电阻关系,我在这里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如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 实验、得出结论等都是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任务,从而形成一种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探究电流相等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功率跟电阻有什么关系,探究过程涉及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 都需要群策群力,因此很有必要形成合作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同时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 3.理论联系实际 在通过理论推导出“在电流相同时,发热功率跟导体电阻成正比”的规律后,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的例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五.板书 ?8.4电和热 1.电流地热效应 2.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可能与I、R、t有关,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在I和t相同时,R越大,导体发热越多 R和I相同时,t越长,导体发热越多 在t一定,R相同的情况下,I越大,发热越多 3.焦耳定律:Q=I2Rt 4.热功率 P=I2R 5.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教学内容:《电与热》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 二. 教材所处的地位: 电与热是对第八章中电能、电功率的一个应用的总结,也是对家庭用电安全部分的一个铺垫。本节的主体内容是焦耳定律的得出及其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标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四.根据学情和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用电器工作时的发热现象,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通过实验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3.进一步培养学生控制变量思想和转换思想的意识。 五.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时间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跟导体的电阻、通过导体的电流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影响电热大小的因素。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认识现象。 器材准备:学生电源、粗细和长度相同的电炉丝和铜丝、手油、导线、火柴、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其它器材学生自备。 六、教学流程是以学案的方式来体现 (一)学习任务:就是前面的教学目标,意图是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二)知识点回顾: 1(关于能量转化的问题; 2(关于电流热效应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3(关于生活中学生如何提高电热的问题。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温故知新。 (三)探究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可知本实验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而不是探究性实验,因此本节重点探究在电热与导体电阻关系。 1.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根据使用电炉子的时候发现当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与之相连的导线却不太热这一现象。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会提出许多的问题。 我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分析问题的层次性,意图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猜想与假设: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我通过让学生交流、讨论的方式做出猜想与假设,意图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设计实验:每组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猜想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学案中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如: 学生猜想电热与电流、电阻、时间有关的时候,学案的问题是在探究实验中你保证什么不变,你是通过什么措施来实现的,你是通过什么现象来说明的, 设计问题的目的:明确学生实验思路,培养了学生控制变量和转换思想的意识。 4.进行实验: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注意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 5.得出结论:由于学生知识的程度和实验器材的问题,学生不可能得出Q,I2Rt这一定量的关系,只能定性的得出电流增大、电阻增大、时间增大时,电热也增大的关系。因此我通过让学生阅读 教材,直接说明在1840年焦耳已经发现了电热与电流、电阻、时间的定量关系,给出具体的关系式Q,I2Rt。并练习关系式中各字母代表什么意义及其单位问题。 (意图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与小结: 1.学生参照学习任务进行自查,找出学习中的漏洞。教师检查。 2((学案)电炉丝通过导线接进电路中,电炉丝和导线通过的电流相同,为什么电炉丝热的发红,而导线却不怎么热,(学生交流与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节的知识点,并为下节课打下基础。) 3.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归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反馈: ?考查学生对Q,I2Rt公式中各物理量和单位问题。 ?考查实验:出一个表格题,在电流和时间相同时,电热与导体电阻成正比;在电阻和时间相同时,电热与导体中电流的2次方成正比。 (设计意图是从定量的关系上考查学生对焦耳定律的理解。) 六.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的探究,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及其焦耳定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理念 。 ?8.5《电功率和安全用电》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电功率和安全用电》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内容虽然不是什么重要概念、重要原理的学习,但它是物理知识和生活实践的结合。本节内容的学习不仅 有助于对欧姆定律、电功率、电热等电学知识的加深理解,而且能对以后的电路研究和学习、生产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学习,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对用电的恐惧心理和不良 习惯,形成“充分用电”、“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家庭电路中电流与用电器总功率的关系 2.观察体验保险丝的作用、会选择保险丝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体验物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4.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充分用电”、“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意识。 <三> 教学重点、难点:家庭电路中电流与用电器总功率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对电功率的知识在前面几节的学习中已经很熟悉了,安全用电的知识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经从不同的角度接触过,所以学生对本节内容并不陌生,前面已经接触过电路中电 流过大的原因之一就是短路。因此,他们对电流过大的另一个原因也容易接受,但用电功率知识分析电路中电流过大将成为他们学习的障碍。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考虑到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联系很紧,学生对此知识很有兴趣,学习欲望教高,同时,由于本课实验难度高、危险性大,所以采用家庭电路进行“演示实验教学”、“问题讨论式教学 ”。 2.学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本课主要以“问题讨论”、“观察实验”、“阅读”的形式进行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简单复习回顾电功率、电热知识 2.以课文“想想议议”材料为问题引入新课 <二> 新课导学 1.家庭电路中电流与用电器总功率的关系 (1)由P=UI,得到I=P/U 用电器总功率越大,电路中总电流会越大 (2)电能表、导线都有一个允许通过电流的最大值 (展示电能表的铭牌、演示实验) 2.保险丝的作用 (1)安装保险丝的意义 (先理论分析,后演示实验) (2)保险丝的材料 (理论分析材料特点) (3)保险丝的选择 (理论分析限流值、观看限流值表、合理灵活选择保险丝) 五.板书设计 1.家庭电路中总电流随用电器总功率增大而增大 (1)由I=P/U,用电器总功率越大,电路中电流越大 (2)电能表、导线都有一个允许通过电流的最大值 2.保险丝的作用 (1)安装保险丝的意义 (2)保险丝的材料 (3)保险丝的选择 8.6《生活用电常识》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家庭电路的主要组成部分,了解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插座、 家用电器接地的作用。 (2)了解火线、零线、试电笔的构造及使用。 (3)了解触电类型及触电急救的简朴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家庭实际电路的过程中,归纳概括出家庭电路的主要组 成部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了解家庭电路的愿望和安全用电的意识。 二.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课属于常识课,也许并不是考试的重点,但是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用处,如:家庭电路的组成,试电笔的使用方法,三线插头和插座的作用等内容都是有趣而有用的;虽然没有较艰深 的知识点,但是内容琐碎、繁杂,有许多潜知识包含在其中。这是本节课的两个特点。在后面几章,学生已经学过了初中电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并且生活与用电的关系又非常密切,所以假如教师引 导得法,学生应该是肯学爱学的。 由于知识点较多,假如不留意控制时间,很难在一节课内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并且本节课主要是介绍生活用电常识,大多数知识学生常识性了解即可,课堂轻易变得平淡、乏味。 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留意两点:第一,直观教学。让学生接触实物、模型或挂图,这样,即使对于试电笔的使用和家用电器金属外壳接地等较难理解的问题,学生也轻易把握了。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投影出示了三个阅读材料,能够引起学生的爱好,调节课堂节奏,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三.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两种类型的试电笔 、三线插头和插座、 漏电保护器、 家庭电路实验板自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学提纲: 用投影出示导学提纲,并按学习小组下发家庭电路常用器材,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 1.家庭电路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它们的先后次序可以调换吗,各 个用家电器之间是串联还是并联,为什么,插座与用电器之间呢, 2.家电路中有两条线,分别叫什么,哪一根在户外与大地相连, 3.试电笔的作是什么,常的试电笔有哪两种,对照课本图15.6,2和自己手中的实物,说出试电笔的构造。 4.如何使用试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试电笔中电阻的作用是什么, 5.三线插头的三条线分别接到什么地方,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为什么必须接地 6.漏电保护器的作用是什么,你家中的电路安装漏电保护器了吗, 7、人体触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常见的两种触电形式是什么,你知道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吗,能不能给它们分别起一个名字,对照图15.6,6,想一想你的生活中存在不存在这些引起触电事故 的不良因素, 8、人体触电后,可能会引起什么后果,假如有触电事故发生,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利用讨论、查资料等方式,总结一下触电现场急救的措施有哪些。 (二)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反映上来的疑问,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本节课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不同的临时调整) 1.家用电器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2.试电笔的使用方法是什么,用试电笔接触火线有没有可能发生危险, 3.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为什么要接地, 4.两种触电方式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触电的急救措施有哪些, (三)引导点拨: 引言:用多媒体投影出示阅读材料(见素材链接1) 同学们,由阅读材料可以看出,电是必须的,又是危险的。所以,我们要学习电学知识,做到安全用电。 1.家庭电路的组成: 选一个学习小组,汇报对导学提纲1中问题的讨论结果,汇报过程要出示相关实物。教师重点强调: (1)家庭电路由外(_jia1 ting2 dian4 lu4 you2 wai4)到内顺序分别是: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插座和家用电器。这个顺序不能颠倒。电能表测整个家庭电路的用电多少,应接在最外面 ;假如保险丝熔断了,可以断开总开关进行更换,所以总开关在保险盒外面;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保险丝熔断,对用电器起保护作用,所以保险盒在用电器外面。 (2)用电器的连接情况:各家用电器之间是并联的,插座与用电器并联(学生讨论说出它们为什么是并联的)。 2.火线和零线: 选一个学习小组,汇报对导学提纲2.3.4中问题的讨论结果,出示相关实物说明问题。教师重点强调: (1)试电笔的使用方法(以螺丝刀式为例):用手指接触笔尾金属体,用笔尖金属体接触所要辨别的电线,假如试电笔的氖管发光,说明接触的是火线,不发光,说明接触的是零线。(让尽量多 的学生亲自试一试,但是提醒学生:手指千万不能遇到笔尖金属体。) (2)试电笔发光的原理:(_shi4 dian4 bi3 fa1 guang1 de0 yuan2 li3 _)火线与地面间有220V电压(dian ya),辨别火线时,人体和试电笔连通了火线和大地,有电流产生,所以氖管发光。但 是由于试电笔中电阻的阻值很大,所以电流很小,不会伤害人体。 3.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 选一个学习小组,汇报对导学提纲5.6中问题的讨论结果,出示相关实物说明问题。教师重点强调: (1)出示三线插头、插座的实物,让学生明确插座的哪一条线接火线,哪一条线接零线,哪一条线接地;插头的哪两条线接用电器的用电部分,哪一条线接用电器的金属外壳。 (2)家用电器金属外壳接地的原因:假如绝缘层磨损,使得家用电器金属外壳与火线接触,那么人体遇到家用电器的外壳就会有触电的危险。接地以后,人体这个“用电器”,就因接地的导线而 “短路”,那么,电流不致对人体产生伤害了。 4.两种类型的触电: 选一个学习小组,汇报对导学提纲7中问题的讨论结果。教师重点强调: (1)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用多媒体投影出示阅读材料(见素材链接2): 从阅读材料可以看出,人体触电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有较大的电流通过人体。不怕电的马显刚,之所以走进了中心电视台,说明他的情况是非常特别的。因此,一般人绝对不能随便接触或靠近电源 。 (2)两种触电方式:学生说说自己给这种方式所起的名称。假如没有准确答案,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人体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了火线。 5.触电的急救: 选一个学习小组,汇报对导学提纲8中问题的讨论结果。教师重点强调: 让学生分别说说触电事故现场急救的措施。学生发言完闭以后,教师进行总结,用多媒体投影出阅读材料,供学生参考(见素材链接3): (四)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了那些知识,有那些收获。 (五)目标检测: 1.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是,,的,用电器与插座之间是,,,的。 2.试电笔的作用是用,,,火线和零线的。 3.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事故,都是人体直接或间接跟,,,线接触造成的。 4.如果发生了触电事故,首先要做的是,,,,,然后才能想办法对触电进行急救,或医务人员。 5.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规范的一项是:( ) A、用湿布擦灯头 B、用铜丝代替保险丝 C、把家用电器的金(_ba jia yong dian qi de jin)属外壳与大地相接 D、把湿衣服晒在电线上 6.照明电路中的白炽灯泡忽亮忽暗或忽灭忽亮的原因中,不可能的是:( ) A、保险丝接触不牢 B、灯座与接头处松动 C、四周有电炉、电动机等影响 D、所接灯泡的盏数在忽增忽减 9.1磁现象 说课稿 设计理念:构建“人文?物理?社会”三维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让“探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入学科教学,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民主性、 生成性。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材分析: 1.这节课我讲的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包括磁体的性质、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化、生活中对磁的应用。 2.教学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电与磁关系的知识体系这坐冰山的一角,所以本节课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法与学法:借助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用多媒体增加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扩充教学容量。通过参与科学地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观察和实验来分析磁性、磁极、磁体间 的相互作用以及磁化,从而感知磁场的存在,为下节课磁场的教学打下基础。 4.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磁磁体的磁性和指向性;知道磁极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知道磁化的方法;知道生活中对磁有哪些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辨证统一思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磁体的性质、磁极;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磁化。 教学准备 教师用:各种磁铁,指南针,课件,铁钉,铁棒,钢条各种硬币,各种非金属。 学生用: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铁钉、按扣、钢针、指南针小支架、铁架台。挂钩、细线。 教法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本节课我在尊重学生思维方式及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前提下,开展以学生或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 、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起引导 转化的作用。本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在这节课中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语言是以贴近学生、具有亲和力语言为主,这样能让学生和 一位陌生的老师很快打成一片,“亲其师,而信其道也。” 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对于一节课来说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涌跃发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介绍中国古代对磁体的发现,司南、罗盘的 发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对世界航海事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进行新课:磁体的性质、磁极: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已学过关于永磁体的磁现象,但是在学习时我希望仍能让学生再次摆弄磁铁、铁钉等,再次去感受体验,引导学生亲自探究磁体的性质,磁极。 感受和体验磁体的性质,并分析归纳成概念。激发学生对新一章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上使学生对磁的认识由朦胧的生活经验上升为准确的物理概念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用简单而层层深入的提问,把学生领入磁的世界。引发学生思考并动手实验,小组讨论,掌握磁极间的作用。紧接设计一道与之相关的练习,使学生加深 对其的理解,突破这节课的重点。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同时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体现了“十一五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磁场的存在,为下 一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磁化的方法: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一个学生自已动手磁化钢针并做成指南针的小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说非常广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举出例了。体现了从“人文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三维课堂理念。对磁性对人类的利与害的讨 论,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结:掌握这些内容,先划出再尝试,照黑板说出内容。 板书设计: ?16-1磁现象 1.磁性:铁、钴、镍等 2.磁极:磁性最强的部分 3.南极、北极 4.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 5.磁化: 6.磁性材料 9.2《磁场》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磁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年级物理第九16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用1课时进行教学。磁场是继磁现象之后的内容,又是后面学习电生磁、电磁铁等知识的基础,起承上启 下的作用。编者首先从磁针移至磁体附近会发生偏转,得出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物质——磁场,接着通过实验来感知磁场是确实存在的,然后通过磁针的指向来规定磁场的方向,引出用磁感线来形 象描述磁场的分布情况,紧接着再介绍地磁场及沈括发现磁偏角,最后利用课后的科学世界《动物罗盘》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教材的这样编排,突出了物理教学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特点,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还充分地利用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知道磁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科研中有着重要应用。 ?知道磁感线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2)过程与方法 ?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经历实验观察、总结类比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规律,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分析、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探究的乐趣。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磁场的存在,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分布。 难点:如何认识磁场的存在,明确引入磁感线的实际意义。 这是由于磁场贯穿全章,“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十分抽象,难于理解。而磁感线是形象描述磁场的很好方法。 4.教具 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小磁针、磁感线平面演示模型和立体演示模型、地球仪、电风扇、薄彩带等。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显著的心理年龄特征主要表现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强,好问,喜欢动手进行实验。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但缺乏性和有目的地观察,概 括能力还比较欠缺,而且“场”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十分抽象,难于理解。初中学生又是首次接触“场”这个概念,学习的难度较大。 三.说教法 依照本节的教学任务,结合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教学法 通过实验探究和学生思考、回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2.观察法 结合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类比法 把生活实际中认识“风”的方法、手段“迁移”到物理课堂上,通过磁场与风的类比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磁场的存在,找到形成磁场概念的途径,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得到科学 思维方法的启迪。 四.说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心理特征及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思维特点,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 下学习方法: 1.实验观察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实验相结合,学会透过实验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方法。 2.类比法 通过磁场与风的类比来认识磁场的存在,找到形成磁场概念的途径。 3.科学探究法 通过提出问题、猜想、观察收集证据、交流归纳形成共识等科学探的部分环节,学会遇到新问题时解决的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复习:磁体、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磁体的指向性、磁化。 演示:小磁针静止时指南北,让学生判断教室的南北方向。把小磁针放在讲台上,磁针发生偏转,不再指南北。让学生猜测,教师接着揭开纸让学生观察原来周围有一个磁体。从而产生疑问:磁 体周围空间与其它空间有什么不同呢,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1.磁场 结合刚才的现象归纳出磁场的概念——磁场周围存在的物质。 让学生观察磁体周围的磁场是什么样子的,引发学生陷入学习困境。 教师启发,我们身边有哪些物质像磁场一样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却能很容易地对它进行研究——风。 演示:用薄彩带放在转动的风扇前,薄彩带随风飘扬。如何形象地把这一现象描述出来呢,用什么方法更好些呢, 让学生根据个人的经验发表意见。(用带有箭头的曲线) 说明我们经常在地理课本、漫画册里常见到这种类似描述风的图案。 类比迁移:磁体——转动的风扇,磁场——风,小磁针——薄彩带,风吹动薄彩带,磁场推动小磁针。 通过类比让学生确信,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是有办法被认识的,我们可以根据它们所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们,从而达到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力量。说明这种方法是物理研 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转换法。 归纳得出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把小磁针放在不同点,发现磁针的指向不一样,说明磁场具有方向性。把不同的小磁针放在同一点上,发现小磁针的指向不变,说明磁场中某一点的方向具有唯一性。物理学中规定:把能够自由 转动的小磁针在磁场某点处静止时北极(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让学生通过实验确定磁体周围某些点的磁场方向并画下来。 2.磁感线的教学 让学生利用他所画出各点磁场的方向并结合右图的实验现象以及描述风的图案,尝试通过作图的方式来描述磁场的分布情况,然后把条形磁体放入杂乱的铁屑中,轻轻敲击后观察发生的现象,再 对刚才的图形进行确认或修改。 教师再把条形磁体分别放入磁感线平面演示模型和磁感线立体演示模型中,让学生观察被磁化后的小铁片的分布排列情况,并对前面所画的图形进行必要的修正。 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得出条形磁体的磁感线的分布情况。并说明刚才是沿在磁场中静止的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画出一些带有箭头的曲线——磁感线。 教师结合刚才的实验现象说明磁感线是假想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引入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的分布情况,而且磁感线布满磁体周围的整个空间。 再让学生用蹄形磁体、小磁针、铁屑等进行实验,动手画出蹄形磁体的磁感线,教师再屏显出蹄形磁体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磁感线是从磁体N极出来,回到S极。 然后测评题让学生明确画磁感线时任意两条都不能相交。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磁感线的特点:强调磁场是客观存在的,而磁感线是假想的,不存在的。 随堂测评:共4题。 3.地磁场的教学 用小磁针和地球仪进行演示并提出问题:磁针转动是磁场作用的结果,那么磁针在世界各地都能够指南北又是谁的磁场在施加作用呢, 学生讨论、交流,确认地球本身是个巨大的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利用小磁针和地球仪,让学生根据小磁针静止时总是指南北的性质画出地磁场的磁感线。根据磁感线确定地磁场的S、N极。 师:教师说明,实际上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并不重合。地磁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S极在地理北极附近。这一现象现代科学界叫做“磁偏角”现象。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是世界上第一个准确地 记载了这一现象的人,比西方哥伦布的发现早了四百多年。结合时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下面这段话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地磁场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科学家们研究了好久,但至今没有一个好的答案。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学习争取早一天把地磁场这个问题弄明白,把许许 多多的未解之谜搞清楚。同学们,努力吧,未来属于你们。 组织学生阅读《动物罗盘》:鸽子和绿海龟都是靠地磁场进行导航的。 (三)结尾教学 小结: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及自身的感受,学生之间互相补充。教师视情况作必要补充。 布置作业:教材P67 第1.4题 存疑伏笔:物体的磁化是通过磁场来发生的,在上一节学习时我们知道物体的磁化也可以通过电流的作用来获得,那么电流与磁场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呢,利用这个问题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 的学生自主探索,又为下一内容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板书设计: 二 磁 场 一.磁场(客观存在):磁体周围存在的物质。 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方向(规定):把能够自由转动的小磁针在磁场某点处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二.磁感线(假想的):沿在磁场中静止的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画出一些带有箭头的曲线。 方向:从磁体N极出来,回到S极。 三.地磁场 1.地球是个巨大的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2.地磁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S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3.磁偏角——沈括。 四.研究物理的方法:转换法。 9.3 电生磁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为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本节知识是学生学习了磁场知识后,知道磁体周围具有磁场,并在学生已有的电学知识基础上,了解并认识电流也具有磁效应,并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 磁场及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电流的磁效应是学习电磁现象的重要基础。本节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章占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的内容,和大纲对本节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节的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电流的磁效应,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某种联系。 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相似。 会判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或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经历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电生磁”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现象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3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的第一部分。即电流磁效应,这是知识的重点 二.说教法 针对本节重点,我主要采用了演示实验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好处是形象、直观,能快速切入主题,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演示实验也可揭露事物的来龙去脉,引发学生思考等, 并附以多媒体教学使学 生不易理解的抽象问题变得直观。.观察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自学、观察、思考,,然后一起交流合作,最后得出结论,学生从中不仅学会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怎样和他人交流与合作。 四.说教学程序 (1)观看视频,引入新课 观看小磁针放入通电导体中小磁针发生的变化,并作简单介绍,是什么使小磁针转动,从而引出课题。这样就能通过直观的演示调动学生积极性 (2)实验探究,进行新课: 一,电流的磁效应 1.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然后一起来作这个实验。 教师有步骤的进行实验,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1)把小磁针放在导线下方,分别通断电,观察N极指向变化, (2)。。。。。。。。。。。。。。。上。。。。。。。。。。。。。。。。。。。。。。。。。。。。。。。, (3)改变电流方向,再次观察以上两种情况。 后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1)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我们把这种现象叫电流的磁效应。 (2)电流磁场的方向与导体中电流的方向有关。 在这一环节中,放手发动学生,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总结得出结论,是成败的关键 人们从发现永磁体导奥斯特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既然电能产生磁,为什么手电筒通电时连一根大头针也吸不动,从而引出螺线管的概念。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得出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演示尽量体现直观性,但 用的多媒体由于不太清晰,我觉得这一效果不太好。 问题2:通电螺线管的级性与电流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展示课件,并让学生分析实验中电流方向与螺线管N极方向,结合课本漫画,让小组总结发言,总结归纳自己所得结论。 三.安培定则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得出安培定则内容,展示课件,让学生通过课件空间感受并更深理解安培定则。 (3)课堂小节,回顾反思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展示本节的内容和突出重点,和简洁,我这样设计的板书 第三节:电生磁 一.电流的磁效应 奥斯特实验 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是相似的。 2(判断方法: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六教学中的不足与改进: 本节课的概念挺多,中间有穿插三个探究实验,教学时间有些紧,因此导致达标测试题没有处理。 虽然采用了演示实验,但演示实验特别是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这个演示实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是投影不清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把此环节改为学生实验,有学生自己探究得出更为好些。 在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电流方向的探究中,学生的合作效果并不是太好,这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增强小组合作。 这节课我觉得最大的一个不足是演示实验虽然直观,但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9.4《电磁铁》说课稿 一.教材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三年级“磁铁”以及上一课时“电和磁”相关知识。电磁铁是用电流的磁效应使铁芯磁化而产生磁力的装置。电磁铁是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电磁铁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呈 现的现象有趣,可以开展适合学生水平的多种研究。主要有两大活动:一.制作铁钉电磁铁;二.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这两大活动之间是线型结构,后者以前者为基础。“研究铁钉电磁铁 的南北极”又有两个主题活动:1.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2.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两个主题活动,也是线型结构。而“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活动中,“线圈绕 线方向与电磁铁南北极关系”、“电池连接方法与电磁铁南北极关系”等探究活动,是轮型结构,更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但在电磁铁南北极的探究活动中,要受到“线圈绕线方向”、“电池连接方法”变量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控制好变量进行实验探究,是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磁铁科学认识的关键。 设计理念: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建构科学新概念。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过程与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做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认真细致、合作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点:制作铁钉电磁铁;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教学难点:控制一定变量,做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通过分析推理,帮助学生建立“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这一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 1.学生探究:2人一组,每组1号电池2节,长约8厘米的退磁铁钉2枚,长短不同的绝缘导线2根,大头针、指南针各一份,;实验记录表。 2.教师演示:1号电池一节,电池盒一只,长导线一根、线圈一个,大头针,指南针各一份,磁铁一块,长约8厘米未退磁的铁钉一根。电脑课件。 二.教法分析 1.通过复习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将相关的旧知识进行整合,产生新的研究问题。任务自主驱动,指明探究方向。 2.在有结构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磁铁”的科学概念:首先是学生动手制作,其次是描述通断电流时看到的现象,本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感知电磁铁基本性质的过程,最后通过取名 字,建立电磁铁概念。通过组织学生制作电磁铁,来验证先前的设想,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提出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 3.“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的探究,再次体现郁波老师所倡导的科学教学的主方向: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科学概念。组织学生用“指南针测试法”来验证电磁铁的南北极,从而 建立电磁铁也有南北极这个概念;从交流中学生会很自然地发现,有些组的铁钉的南北极不一样,从而过渡到“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又一次经历一个“提出问 题?计划制定?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并依托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这个科学概念。 4.对比,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对比中,找到电磁铁与普通磁铁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从而认识到两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对比梳理”之方式作总结,不仅仅达到加深对电磁铁的认 识之目的,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实现旧知与新知在头脑中的重组与建构。 三.教学流程: (一)旧知回顾 1.师演示“通电线圈靠近指南针”。指南针发生了偏转,说明了什么, 2.提出任务:利用前一课所学知识设计一个装置吸引小铁钉。 (二)制作电磁铁 1.学生说方法并演示把导线绕到铁钉上。 2.取材料,比一比哪些组绕得又快又好~ 3.用绕好的装置吸小铁钉,看能不能将铁钉吸起来。 4.归纳: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 5.引出“电磁铁”概念:像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研究 1.验证铁钉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1)引导提问: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吗, (2)讨论交流:可用什么有效的方法,测出电磁铁的南北极呢, 师示范用“指南针测试”。 2.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1)发现问题:各个同学的电磁铁南北极并不都是相同的。 (2)猜测:电磁铁的南北极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 (3)师生讨论研究方案、明确操作要点。 (4)学生按方案实践探究。 (5)交流研究结果。 (6)小结。 (四)、总结。 对比梳理:电磁铁和磁铁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 (五)谈话引领,课后延伸 9.5“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说课 一.教材分析:“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五节的内容,它是继电 磁铁之后,对电磁铁的主要应用之一。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电磁铁的进一步理解,同时 也体现 了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难点:学生组装电磁继电器工作电路。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初步认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说明书,知道如何使用电磁继电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实验、讲授与多媒体相结合。 学法:探究实验,小组合作。 五.教学过程: 在引入新课时,播放录像:工人师傅利用电磁继电器控制大型集装箱的起吊。创设课堂情境。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新课教学中,先让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知道什么是电磁继电器,其实质是什么,结构如何,工作原理等。能过让学生上前边,利用活动挂图讲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勇气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师 的演示实验,使学感受电磁继电器的作用,并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首先让学生阅读电磁继电器的说明书,然后认真观察电磁继电器,辩认其接线柱,观察触点情况。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 加深对电磁继电器结构的认识和对电磁继电器工作原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通过讨论,交流说出电磁继电器的优点,并渗透科学知识的伟大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电磁继电器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生产生活中一些实际的电磁继电器,开阔 学生的视野,体现了物理走向生活,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在进行扬声器的教学时,利用废旧扬声器介绍其构造,并通过录像播放扬声器的工作原理,非常生动形象,使学生很容易接受了新知识。 最后,通过问学生你学到了什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多留给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引导启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索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 质得到一定的提高。 9.6《电动机》说课稿 各位领导、同行: 我说课的课题是《电动机》 一. 说教材 1.《电动机》一课选自初中八年级物理课本下册第八章第四节,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了解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二是让学生经历制作模拟电动机的过程,了解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 原理。 2.本节课在这一章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电生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出磁场对通电导体产生力的作用,从而提出这一理论在人类生活的今天,它的实际应用——电动机,故其 是本章内容的核心之一。 3.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初步认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制作模拟电动机的过程,了解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物理知识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了解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5.教学关键:作好演示实验。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正确处理里好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关系。根据这一基本教学理论,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观察法: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使学生观察到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运动了,然后分别改变通电导线中的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观察通电导线又是如何运动的,运动方向如何。 2.分析概括、总结归纳法: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发生变化的原因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3.学生探究法:学生自制模拟电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4.控制变量法:在研究通电导体的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时,我们让磁场的方向不变。 5.其它方法:演示法、问答法、借助挂图等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1.课题的提出 演示电动机的工作过程,问:给电动机通电,它就能转动,为什么,通过提问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引起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很自然引出主题。 2.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完成的目标 第一部分内容: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首先,重做奥斯特实验,观察到小磁针的指向发生偏转,说明导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通电导体对小磁针有力的作用,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提出问题:磁场对通电导体是否有力的作用呢, 学生猜想:(提醒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设计实验:(1)实验需要哪些器材(2)这些器材如何组装(3)实验研究的对象 然后,教师演示课件,学生观看大屏幕: 把导线ab放在磁场里,接通电源,让电流通过导线ab,观察它的运动方向。问:导线运动了,说明了什么, 改变导线中的电流方向,观察它的运动方向。问: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说明了什么, 再改变磁场的方向,观察它的运动方向。问: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说明了什么, 采取边问边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和磁感线的方向有关。 教师将导线换成线圈,观察线圈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问:得到了什么结论, 第二部分内容: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学生自制模拟电动机。这是探究实验,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 2.介绍电动机的结构:转动的线圈和固定不动的磁体组成 3.工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4.介绍工作过程:利用挂图说明。解释为什么将线圈一端的漆皮全部刮去,而另一端只刮去半周。 最后指出:直流电动机是通过换向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从而使电动机连续转动。 小结时,引导学生总结电动机有哪些优点,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从实践到理论需要走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同样,从理论到实践仍需付出艰苦的劳动。这种劳动包含了人类的创造与发明。 9.7 磁生电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学生学习了磁场的性质,电生磁,及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之后,引入本节内容,知识结构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学生对“电与磁相互作用”的内容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具有 承前的作用,是知识的自然延续;“电磁感应”为以后学习发电机的内容打下理论基础,并为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提供前置知识,具有启后作用。所以本节内容既是本章重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 习电磁基础知识的基础;同时,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发现,为电能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条件,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本节内容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入电磁感应,体验电磁感应发现过程;第二课时探究影响感应电流的因素;第三课时讲交流发电机。在第一课时,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在知识上,要求学生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以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能说出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的转化。 2.在能力上,重在提高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能力。 3.在情感上,通过体验电磁感应现象的探究过程,物理学史的介绍,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善于创新、善于反思的精神。 本节课,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但是如何让学生由电生磁逆向猜想磁能否生电,如何生电,更是重点和难点。 三.教法,学法 由于电和磁都很抽象,而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物理概念的引入、物理规律的得出都和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节课以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讨论式教学。在学 法上,采用实验,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认真观察和细致分析,总结归纳出新的知识,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功感。 四.教学过程 为突破难点,我在教学引入新课时先请学生欣赏一组城市夜景的照片,由城市夜空灯光形成的美景,顺势提出电从何来的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怎样产生电流上来,然后复习电生磁,激发学 生逆向思维的兴趣,提出“磁能否生电,如何生电,”的课题。 在提出磁能生电的猜想以后,针对“如何才能产生磁场,”“如果磁场中产生电流,如何证明电流的存在,”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设计实验验证。讨论结束后,请数位学生上台按照自己的 想法,尝试用各种方式从磁场中产生电流。在这一尝试过程中,学生能自发地对实验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思考,他们的学习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同时,这一实验过程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次学习的经 历,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主的探究、动手实践,体验和感悟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此过程不仅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提高探究 的兴趣,还可体现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在学生尝试而产生感应电流之后,针对学生所做的动作,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这位同学是怎样做才能得到感应电流的,”“如果让闭合电路部分导体在 磁场中静止,能得到感应电流吗,”“在磁场中沿着磁感线运动呢,”“让闭合电路全部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呢,”在学生思考并回答后,教师再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测,让学生在 观察和思考中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然后教师给出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及能的转化,进行小结。 在感应电流产生条件这一知识点得到掌握后,教师循着学生的思路,提出: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由什么来决定,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并设计实验,然后教师按照学生 的设计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对实验的设计能力及数据分析归纳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也切身体会了科学家们进行科学探究的 过程,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之后给学生讲述法拉第当年为研究磁生电而进行长达十年的实验,强调在一次反思观察过程是否有误,并改正后,终于抓住了关键的一瞬间,发现了一条重大的规律——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 从而导致了电能的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开辟了电气化的新纪元。 通过对物理学史的介绍,进一步强化持之以恒、善于反思、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突破“稳态思维”对人们探索科学的禁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和决心。 让学生说说磁生电这条规律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并随之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也可说说日常生活中对电能的应用。没有电我们会怎么样,此举可让学生真正地体会知识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 一步让他们树立学习知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理想。 最后请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小结。再一次培养他们分析,归纳的能力。 作业布置 除了常规的作业外,还可让学生课后再思考“影响感应电流强弱因素的探究 ”。 五.设计与构想 叶圣陶说,他不赞成一个老师讲课有如何高超的艺术,他认为上课时关键是看学生如何学,而不是光看老师如何教。科学老师“不是为学生的一阵子着想,而是为学生的一辈子着想”。我想所谓 的一辈子应该包括 获得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所以本堂课的设计重在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亲身体验这 个过程,在过程中获得的各种能力,同时树立正确的观念。 11.2《质量》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实验室常用的托盘天平的 正确使用方法。质量是学生认识各种物质必须具备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天平的正确使用又是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是探究物质的属性――密度等有关内容不可缺少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 做好准备起着重要作用。 1、教材分析:质量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基本概念,但在初中 不要求做过多过深的讲解,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所以教材中直接给出了质量的概念及名称符号m,对于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教材是通过图片来说明的,这种知识的呈现形式有利于学生理 解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关于物体质量的测量仪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不少经验积累,托盘天平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它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学生必须知道调节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2、教学目标: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依据教学指导纲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目标,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 质量;对常见的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质量的单位及其性质。 ?.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根据该班学生组合,考虑到部分复读生对知识点一知半解,而新生茫然不知,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 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 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 例、图片,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活动展开教学。 2.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自学讨论、问答、练习、记忆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说过程 教学程序的设计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1(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一些同种物质构成的不同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再由展示图片说明泥团捏成泥人、冰化成水、做太空旅行的红旗,物 体的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的改变并不影响其所含物质的多少,即物体的质量不改变,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然后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问答、练习等方法掌握质 量的符号、单位、单位的符号及其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对常见的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2(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秤,和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加强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经验积累。而托盘天平是初中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结合多媒体使学生掌握了托盘天平的构造、注意事项和正确使用方法。 四、说反思 1(通过教学设计,学生对于质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掌握较好。 2(在学习使用托盘天平时,学生提到“右物左砝”的操作方法是不正确的,由于学生现学知识的限制,对托盘天平的原理(在第九章简单机械中学习)本节教学设计中没有涉及,因此会产生 这种误解。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我没有在本节课中讨论,而是在第二节实验课上,让学生们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游码相当于小砝码,每向右移一个格,相当于在右盘加一个小砝码,按照习惯 “ 左物右砝”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值加上游砝的读数,“右物左砝”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值减去游砝的读数。 3(如果课堂驾驭能力强一些,学生的能力好一点,教学过程更加紧凑一些,能让学生拿着想真实的托盘天平掌握学习目标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1.3《密度》说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知识。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 活经验中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因而第七章第一节开始就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第三节的密度是对质量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 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这种方法,体现 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学习一点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 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 学法 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教具准备 每两人一天平,砝码,体积不等的两个木块和两个铁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制作了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1、激趣引学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 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 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密度的概念 新大纲要求: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手段,它还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了每两人一组的分组实验。素质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中,当学生测出了质量与体积之后,我改变了教材中直接要求学生计算m/V的编排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我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 的问题:根据测出的质量和体积,仍然能得出什么结论,面对这样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 论,根据认识心理学,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直接利用这些数据去寻求某种规律,有的甚至能得 出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样的结论,还有部分学生,他们可能想到要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运算。当学生讨论得出利用m和V可以计算它们的比值时,我用课件出示鼓励性的评语,并播放一段音乐 ,以松缓刚才紧张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法分析m,V的含义,利用比较法、归纳法得出密度的概念。并告诉学生: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初中阶段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我还要引导学生欣赏天平平衡时的对称美,领会物理学方法的和谐美,感受物理概念的简洁美。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 思想感情,加深对物理学的热爱。 3、密度的公式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它要求学生能弄清公式的来源,并能记住公式。要记住公式,除了了解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还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并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在这一部分 ,我利用知识的迁移理论,设计了一些跳一跳能摸到的问题:?怎样计算单位体积某物质的质量,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如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怎样计算密度的单位,?一木块,体 积为 10cm3,质量为6克,它的密度多大,若切掉它的3,4,剩下的密度多大,?根据密度的公式,我们能说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吗,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 ,教师适度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这样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这里通过对公式物理意义的教学,培养学 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形成基本的、朴素的、唯物物理学思想 物理学史 在学生紧张的劳动之后,课件出示“王冠”图,告诉学生阿基米德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王冠的故事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怕困难,积极探索,服务人类的科学思想。 小结 一堂成功的物理课,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物理学知识,还要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学方法,甚至要形成一些基本的物理学思想。小结中,我准备先让同桌的学生相互回忆本节学过的主要内容,让 这些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老师再从物理学方法和物理学思想两个方面着手,总结学生在这堂课中的表现,肯定他们的成绩,指明他们努力的方向。体 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 练习 ?向自行车轮胎内打气,轮胎内空气的密度如何改变, ?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和V的关系如图所示,谁的密度大, 板书设计 为了简明扼要的再现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我采用图表法板书。 选自《中学物理》2002年第10期 11.5《密度与社会生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 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 ,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 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 、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 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 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 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 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 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习、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 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 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 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习: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习未知的方法、没有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 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 、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 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 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 m 和V 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平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 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 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 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 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 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 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 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 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 V水 , V铅球 , 0.38L 学生甲:根据 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 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 m,60.5g 。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 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 ,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 , 20cm3 V ,60cm3 V砖 , V ,V水 , 60cm3, 20cm3, 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 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 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 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 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 V糖水,20ml 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平测小木 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 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 V1, 40cm3 V2, 80cm3 V样本, V2, V1, 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 示数V2。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 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
本文档为【八年级物理下册 说课稿(全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