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马铃薯栽培技术

2017-09-20 40页 doc 207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马铃薯栽培技术马 铃 薯 栽 培 技 术 惠东县科学技术局 二00四年六月 台湾红皮(Cardinal)       期 台湾红皮是一个中晚熟高产品种,适应性和抗旱性较强,植株生长繁茂结薯早,块茎膨大快。该品种对马铃薯A病毒免疫,薯形椭圆形,红皮、黄肉、表皮较粗糙、芽眼浅,一般亩产1600公斤,最高可达2500公斤以上。品质坚实、口味好。油炸色泽较好,适于炸片生产和鲜食利用。     台湾红皮因其产量较高和适应性较强,特别是由于抗旱性强,在生产上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马铃薯消费市场上因其品质优良和块茎大小整齐一致、芽眼浅和漂亮的...
马铃薯栽培技术
马 铃 薯 栽 培 技 术 惠东县科学技术局 二00四年六月 台湾红皮(Cardinal)       期 台湾红皮是一个中晚熟高产品种,适应性和抗旱性较强,植株生长繁茂结薯早,块茎膨大快。该品种对马铃薯A病毒免疫,薯形椭圆形,红皮、黄肉、表皮较粗糙、芽眼浅,一般亩产1600公斤,最高可达2500公斤以上。品质坚实、口味好。油炸色泽较好,适于炸片生产和鲜食利用。     台湾红皮因其产量较高和适应性较强,特别是由于抗旱性强,在生产上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马铃薯消费市场上因其品质优良和块茎大小整齐一致、芽眼浅和漂亮的薯形,受到消费者的极大欢迎,特别受到香港和东南亚市场的欢迎,是一个非常好的鲜食和出口创汇马铃薯品种。 父母本:Tulner/devries54--80--8xSVP55-89 产量:一般亩产1600公斤。最高亩产2500公斤以上。商品薯率90%以上。 块茎质量:皮色红皮、肉色黄肉、表皮较粗糙、薯形长椭圆形、芽眼数目较少、薯形一致性较好端正美观、芽眼较浅、休眠期较长、耐贮性中上等、干物质含量中等、淀粉较高、还原糖0.108% 抗病性:较抗花叶病毒PVX、PVY,对PVA免疫;较抗卷叶病毒PLRV; 晚疫病:植株较抗块茎抗,环腐病:植株抗块茎抗,癌肿病:免疫 消费品质:煮食口感优、味道好,炸片色泽中等、口感好,烹调轻度色变 田间特性:植株半直立、繁茂,生长势强,茎粗壮,株高60--70厘米,分枝少,叶色深绿,侧小叶4--5对,茎色深紫红色,花冠紫红色,花粉较多,天然果有,结薯4--5块,生育期105天,结薯期早 分布: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盟、乌盟少数旗县,河北张家口地区和东北少数地区,可作为华北西北干旱地区一季作栽培的品种,也可作为广东、福建冬季栽培,产品可鲜食和加工用,出口港澳极受欢迎。 栽培要点:①抗旱性强,水旱地均可种植,特别适于旱地种植。 ②播种密度3600株左右。 ③适于沙壤土栽培,粘土栽培易出现畸形薯  陇薯3号      由甘肃省农科院育成,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05天左右。株型半直立较紧凑,块茎扁圆或椭圆形,皮稍粗,块大而整齐,黄皮黄肉,芽眼较浅并呈淡紫红色,薯顶芽眼及脐部下凹。结薯 特集中,而且较浅,单株结薯5-7块,大中薯率90-97%。块茎休眼期长,耐贮藏。食用品质优良,口感好,有香味。薯块干物质21.4-30.7%,淀粉含量平均21.2%,量高24.25%,粗蛋白1.88%,维生素C25毫克/100克,还原糖0.13%。植株高抗晚疫病,对花叶、卷叶病毒病具有田间抗性。     适应性与产量:水旱地均可种植。亩产2500公斤,最高可达3500公斤以上。     栽培技术要点:采用脱毒种薯。一般种植密度为4000-4500株/亩,旱薄地种植3000株/亩左右。种薯切块稍大为宜,深播种高培土,重施基肥,早施追肥。 费乌瑞它(Favorita)    费乌瑞它,荷兰薯,是一个早熟高产马铃薯品种,生育天数60-65天,干物质17.7%,淀粉12-14%,还原糖0.003%,粗蛋白1.55%,维生素C13.6毫升/100克。块茎长椭圆形,大而整齐,商品薯率极高,芽眼浅,表皮光滑,淡黄皮,薯肉鲜黄色。品种较抗马铃薯Y病毒,对A病毒和癌肿病免疫,植株易感晚疫病,块茎中抗病。具有生长势强,茎粗壮繁茂、叶片大、早期扩展迅速的特点和块茎形成早、膨大快、结薯集中的特性。食用品质极好。 费乌瑞它因其具有明显的早熟、高产优势和优良的品质,受到生产和消费者的普遍喜爱,出口港澳地区极受欢迎,是大中城市郊区种植者提早上市占领市场的一个非常理想的品种,同时,也是进入南方和东南亚市场的一个优良创汇品种。     适应性与产量:该品种耐水肥,适于水浇地高水肥栽培。一般亩产1500公斤,高产可达3000公斤以上。    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株形直立分枝少,适于密植,种植密度可根据土壤水肥条件增加到3500~4500株,并采用优质脱毒种薯;块茎休眠期短,适于二季作地区栽培;播前需晒种催芽,块茎对光敏感且易露于地表,应及早多次中耕并高培土,以免形成绿薯影响品质 大西洋(Atlantic)   大西洋是一个中熟油炸加工马铃薯品种,含有较高的干物质,适于直接进行油炸薯片加工,大西洋薯块圆形,浅黄皮白肉,芽眼深浅中等,该品种抗旱性、适应性强,产量较高,抗 PLRV ,田间抗晚疫病,休眠期短, 炸片后色泽很好,加工后脱色效果好,是国内外各厂家油炸薯片加工利用的主要品种。 父母本: B5141.6 ( Lenape) . Wauseon 品种: 由美国农业部育成。1978 年从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引入我国 产量: 一般 1000 公斤,最高可达 2500 公斤以上,商品薯率高 块茎质量:薯形圆形、表皮粗糙、皮色浅黄、肉色白色、芽眼中浅、贮藏耐贮藏、淀粉: 17.9% 、干物质高、还原糖低、块茎大小整齐、 休眠期短 抗病性:抗花叶病毒 PVX中抗 PVY , 高抗卷叶病毒 PLRV ,不含类 病毒 PSTV , 植株中抗晚疫病, 块茎, 抗性较弱,抗疮痂病,感环腐病。 消费品质:蒸食口感好、味道好、质地疏松;油炸色泽浅、口感好;烹调无色变 田间特性:株型半直立、株 高 50 ~ 60cm 、 分枝少、叶片阔叶、叶色浅绿色、花冠白色、有效花粉低、天然果少、结薯集中、生育期 100 天,出苗整齐。 栽培管理:密度: 3500 ~ 4500 株,土壤:适宜在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种植,水肥:亩施肥磷酸二铵 10 公斤,适当多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产量和品质。 适宜地区: 我国华北、东北及中原二季作区 新芋4号     湖北省恩施地区天池山农业科学研究所(南方马铃薯中心)育成品种,1986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株高50厘米,分枝多,茎绿色,株型直立,复叶大,叶色深绿。花冠紫红色,无天然结果。块茎短筒形,顶部圆形,皮肉淡黄色,表皮光滑,芽眼中等深度,结果集中,块茎大,休眠期较短,耐贮藏,一般每公顷22500—30000公斤。块茎淀粉含量16%,粗蛋白质含量1.76%,还原糖含量0.84%左右,品质好适宜鲜食用。植株较抗晚疫病、青枯病和粉迦病,轻感花叶病毒病,栽培密度以每公顷52500株为宜。     该品种在西南一、二季作区均可以种植,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有栽培。 马铃薯种植技术 种苗生产      茎尖脱毒 为了获得没有病毒的马铃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了茎尖脱毒技术。即把感染了病毒、出现退化症状的植株,在无菌操作下,将植株或分枝或块茎上芽的顶部生长点剥离,进行组织培养。经过4个月左右的培养,茎尖即可长成小苗。这些小苗长到4-5片叶时即可切段繁殖。繁殖的茎尖苗首先要作病毒检测,经过ELISA或指示植物接种等检测,淘汰仍带有病毒的茎尖苗,保留确实无病毒的茎尖苗。这个过程就是茎尖脱毒。        应当指出,剥取、培养的茎尖有几十个或几百个,经过检测最后留下无病毒的茎尖苗只有百分之几或千分之几,淘汰的带毒苗是大量的,因此,培养成活的茎尖苗在未经检测前不能认为是脱毒苗,不宜繁殖推广。只有经过检测而无病毒的茎尖苗才是真正的脱毒苗,才能用于种薯生产。利用脱毒苗生产的各级种薯为脱毒种薯。 种马铃薯一定要用脱毒种薯      马铃薯又叫土豆、洋芋,667平方米产量1000-3000公斤,每公斤1.0元左右;因其植株矮小,适于间作套种,经济效益较高,深受农民的欢迎,在河南省发展很快。      引起马铃薯退化的内因是病毒。马铃薯感染病毒后,表现有花叶类型、卷叶类型和束顶类型,有的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失绿,有的表现为叶片卷曲坏死,有的表现为植株顶部叶片变色、卷缩,块茎变小、龟裂、变尖,内部网状坏死,严重者失去发芽能力,不能作种,一般减产20%~30%,严重者减产80%以上,病情逐年加重,最后失去种用价值。马铃薯是性喜冷凉的作物,河南、安徽及山东等省一般夏季酷热、冬天寒冷,在马铃薯生态区划上属于中原春、秋二作区,是历史上马铃薯退化最严重和就地留种最困难的地区。      马铃薯脱毒去除了主要病毒,恢复了原品种的特性,达到了复壮的目的;同时在脱毒过程中也将其所感染的真菌和细菌病原物一并脱除,脱毒微型薯没有病毒、细菌和真菌病害,其生活力特别旺盛。马铃薯经脱毒后比普通马铃薯产量增加30%~50%,加工率高,口感好。未脱毒马铃薯大田留种,种植以后表现极差,产量极低。因此,种植马铃薯一定要选择脱毒种薯。       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生物技术研究室已经成功地在河南省首家研究出“高效马铃薯茎尖脱毒、快繁及微型薯诱导繁育技术体系”,年生产马铃薯脱毒网室微型薯50万粒以上。马铃薯脱毒试管薯(微型薯)重量一般在0.0014- 0.1578克,外观与绿豆或黄豆一样大小,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周年繁殖,与脱毒试管苗相比,更易于运输和栽插成活。脱毒小薯是采用马铃薯脱毒试管苗或试管薯在防虫网隔离条件下直接生产的种薯,种薯重量为2-20克之间,马铃薯脱毒微型薯良种繁育体系如下图所示:      脱毒苗、试管薯(微型薯)→原原种(脱毒小薯)→一级原种→二级原种→一级良种→二级良种→农民用种      微型薯良种繁育体系减少了种薯繁殖周期和有关环节,能够有效保证质量,显著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加快脱毒薯在生产上的应用推广,减少用种量,显著地降低种薯调用成本。目前美国、荷兰等许多国家都在利用微型种薯繁育体系,马铃薯网室脱毒微型薯可以用于生产马铃薯脱毒原种和大田生产,解决了马铃薯切块及切块引起青枯病、环腐病等流行、发生的问题。 田间杂草防除      马铃薯田间杂草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导致马铃薯减产。杂草防除有机械除草、人工除草和药剂防治三种方式。 机械除草主要利用翻、耙、耢等整地方式,消灭耕层杂草。      人工除草应结合松土和培土进行。苗前铲地可以将表层已萌发的杂草嫩芽根系切断,使嫩芽暴露于地面晒死,除草效果好,另外可提高地温有利于出苗。苗出齐后,即团棵期,结合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铲第二遍地,将杂草连根铲出晒一两天后进行培土。发棵期株型已定型,此期为促使植株形成粗壮叶茂的丰产型植株,应铲第三遍地,清除田间杂草,进行第二遍培土。      药剂防除杂草应主要在播种后、出苗前进行。因马铃薯叶片对除草剂敏感,所以用药要慎重。一般用50%乙草胺乳油1--1.2升兑水380公斤喷于垄表,然后覆盖地膜,除草效果可达90%。另外,可用赛克津每公顷使用药1.5公斤加水40公斤喷洒,可杀死多种杂草。     农田杂草的防除,应遵循综合防治的原则,即播前以机械方式消灭一部分杂草、播种后出苗前用药剂防除一部分杂草,团棵及发棵期结合松土和培土进行人工除草,这样利用综合措施可基本消除田间杂草,增产效果一般在10%以上。 马铃薯田间管理要点     马铃薯是一种粮菜兼用作物。要取得其高产高效必须在田间管理上做到以下几点:     一、中耕除草 幼苗前期,应以促根、促匍匐茎为主。出苗后至现 7片~8 片真叶前,幼苗生长缓慢,温度低,需水量少,应多中耕,少灌水或不灌水,以利增地温,促使扎根好,匍匐茎伸长快。干旱时可在出苗后浇一水,但浇后及时中耕,保持土壤疏松,利于促发壮苗。幼苗后期匍匐茎开始形成后, 地上部生长加速,为促进茎叶生长,形成较大叶面积,应适当浇水,并依据幼苗生长情况追施速效N、P、K肥,继续中耕并培土,逐渐加厚培层。     二、肥水管理 马铃薯显蕾前,适当控制浇水,显蕾时应灌大水一次,进行蹲苗,以控制地上部徒长,促使块茎肥大。蹲苗结合中耕,继续进行培土。蹲苗后保持土壤湿润,增施P、K肥,并配合N肥,充分满足块茎膨大对肥水的大量需求。     三、摘除花曹,节约养分当马铃薯显蕾时,应及时摘除,集中养分供给块茎生长。     四、配合喷施叶面肥 在马铃薯生长后期,根系吸收能力降低,满足不了植株生长的需要。为此,可配合使用叶面肥来弥补不足。具体做法是:在收获前15天左右,喷0.5%的尿素、0.3%的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增产效果显著。     五、应用化控技术 生长期为防止地上部徒长,可喷 100ppm 的多效唑或50ppm~100ppm的壮丰安,每亩需50公斤水溶液。     六、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为病毒病、早疫病、晚疫病、马铃薯鳃金龟、马铃薯块茎蛾、马铃薯瓢虫等。     防治措施:病毒病可用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防治; 早疫病和晚疫病在发病期可喷洒64%的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每7天~10天喷一次,连喷2次~3次,效果比较明显。马铃薯鳃金龟幼虫在发生期用40 %的甲基异柳磷乳油800倍液、50%辛硫磷1000倍液进行灌杀;马铃薯块茎蛾、马铃薯瓢虫发生时可用10%菊马乳油1500倍液进行防治。 马铃薯生长特性——幼苗期(第二段生长)     从出苗到第六叶(早熟品种)或第八叶(中晚熟品种)展平,即完成了第一个叶序的生长,叫团棵,是主茎的第二段生长。是马铃薯的幼苗期。此期的生长中心仍为茎叶和根,但生长量不大。叶片展开的速度很快,约二天发生一片叶。此期间,第三段的茎叶     已分化完成,顶端孕育着花蕾,侧生枝叶开始发生。出苗7—10天发生匍匐茎,团棵前匍匐茎顶端开始膨大。幼苗期15—18天,但此期对最终产量影响较大,开始进入“块茎”过程,因此,栽培上应以促根、壮棵为中心,保证根系、茎叶和块茎的协调分化与生长。 马铃薯生长特性——休眠期      马铃薯从种薯播种、土壤耕作、施肥灌溉、中耕培土直到一系列的生理活动。栽培马铃薯的目的是要获得块茎的优质高产。这就需要按照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理活动的特性联系外界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农艺措施,才能对产量形成过程进行合理调控。     马铃薯生长过程一般分为五个时期、三段生长的规律性变化。     马铃薯块茎收获后,放到适于发芽的条件里,也长时间不发芽。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的自然休眠,是植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休眠期的长短关系到块茎的贮藏性、播后能否及时发芽。这个问题在二季作区尤为重要。二季作区夏收秋种,应选择休眠期短的品种。     块茎的休眠期长短受贮藏温度影响比较大,温度0—4℃块茎休眠期大大延长,而在25℃左右的温度下,因品种不同休眠期从1个月到3个月不等。马铃薯块茎芽休眠的原因,据研究认为,由于块茎内部产生一些抑制生长锥的细胞进行分裂和生长的多元酚类抑制物质,如脱落酸,抑制β~淀粉酶蛋白酶和核糖核酸酶的活性。这个抑制作用与赤霉素的作用正好相反。又如很早发现的叶绿原酸存在于块茎皮内,由鸡钠酸和咖啡酸脱水合并而成。在块茎成熟过程中咖啡酸不断积累,从而抑制生长过程。在发芽时,咖啡酸完全消失,叶绿原酸增加,从而刺激生长过程。马铃薯块茎的休眠受酶的活动方向所决定,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马铃薯生长特性——结薯期(块茎的形成)       第三段生长完成便进入以块茎生长为主的结薯期。此期茎叶发展日益减少,基部叶片开始转黄枯落,地上部分的养分向块茎输送,块茎迅速膨大,尤其开花期的十多天膨大最快,50%左右的产量在这段形成。结薯期的长短受气候条件、病害和品种的熟期性影响,一般30—50天。此期重点为保秧攻蛋延长结薯期。 马铃薯生长特性——发芽期(第一段生长)      马铃薯的生长从块茎上的芽萌发开始,从芽萌生至出苗是发芽期,此期进行主茎第一段的生长。     随着休眠解除,芽的生长锥细胞分裂和相继地增大随之加强起来。于是,发生芽的伸长生长和叶原基的增多,生长锥变成半圆球状,最后形成一个明显的幼芽出土时,主茎上的叶原基已分化完成。这一期进行主轴第一段生长。第一段基部贴近芽眼的几个茎节,发生主要吸收根系。位于地下的这一段主茎,一般有8个茎节,每节发生或分化匍匐茎,是结薯部位。匍匐茎侧下方发生3—5条匍匐根,为块茎提供养分和水分,特别对磷的吸收能力强。同时此期还进行着主茎轴第二、第三段的茎轴与叶片的分化生长,以及主茎轴顶端花芽及下方两侧枝的分化。这一阶段是马铃薯建立根系、发苗、结薯和第二段和第三段进一步生长的基础。此段生长的中心是芽的伸长、发根和形成匍匐茎,营养和水分主要靠种薯,按茎叶和根的顺序供给。生长速度和好坏,受制于种薯和发芽需要的环境条件是否具备。解决好第一段的生长是马铃薯高产稳产的基础。 马铃薯生长特性——发棵期(第三段生长)     从团棵(第6—8叶展平)到第12或第16叶展平,早熟品种以第一花序开花,晚熟品种第二花序开花为第三段生长结束的标志,为期30天左右,称为马铃薯的发棵期。此期间,马铃薯的主茎开始急剧拔高,主茎叶已全部建成,并有分枝及分枝叶的扩展。根系继续扩大,块茎膨大到鸽蛋大小,块茎的干物重已超过此期植株总干物重的50%以上,生长中心已由同化系统的建立转向块茎生长。     所以,第三段生长是以发棵为中心,建立强大同化系统(茎叶)的重要阶段。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整地      马铃薯种植遍及全国各省,按生态类型分主要有四大区域,包括北方—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南方二季作区和西南单双季混作区。各区所需品种,栽培措施都有所不同,但根据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欲获得高产,在栽培技术中仍有共同之处。     马铃薯是以地下块茎为收获产品,为促进高产,就要为块茎在地下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深耕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蓄水、保水能力,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肥力因素,为马铃薯根系和匍匐茎、块茎的生长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马铃薯块茎播种后产生的根系为须根系,穿透能力较差。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有强大的根系,可以增强吸收土壤中水分、养分的能力,源源不断输入地上部分,使植株生长健壮,光合能力增强,光合产物增多,为高产提供物质基础。因此,深耕是马铃薯高产的基础。据黑龙江、山西、甘肃研究报道,耕深15--18厘米时,松土层可达30厘米,较浅耕的增产10%。耕深达到36厘米的,比耕深18厘米的可增产63.1%。可见整好地是马铃薯高产的前提。 田间管理技术     田间管理的目的在于运用先进的、综合的农业技术,为马铃薯幼苗创造良好的生育条件,是促早熟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马铃薯的田间管理,应从“早”字出发,总的要求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晚衰。促进幼苗长成健壮植株,充分发挥植株的内在增产潜力,保持土壤中水、肥、气、热协调,为早结薯、多结薯、结大薯、结高质量薯创造良好的条件。开花前争取早追肥、早培土,开花后6天,看地、看苗浇水,促棵攻薯,以薯控棵,保持薯棵平衡生长,防止疯长和早衰。     田间管理的时期包括播种后至收获前这段时期,分为出苗前、查田补苗、生育期间田间管理(包括幼苗阶段、发棵阶段、结薯阶段等)。   一、除草     杂草与马铃薯争水、争肥、争阳光、争空间,对产量影响很大。而且杂草还是很多害虫的寄主,向马铃薯传播病虫害。除草要坚持除早、除小、除净的原则。     人工除草的优点在于既除草又松土,对提高地温、保墒有利。缺点是费工、费时。人工除草分为苗前铲地、苗后铲地。苗前铲地对早春性杂草和宿根性杂草的铲除效果好,还有利于提高地温促进出苗。苗后铲地一般待马铃薯出全苗后除草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以达到根深叶茂。视田间草情,于发棵期铲二遍,促进植株长成丰产株型。一般铲完地后,结合中耕培土,对杀灭杂草,促植株健壮有利。     药剂除草的优点是省工。结合地膜覆盖,除草效果可达90%以上。一般采用播前混土和播后苗前土壤处理较好。如用50%乙草胺乳油,每公顷用1—1.2升加水380公斤,播种后喷雾,然后覆盖地膜,可比不喷药覆盖地膜增产10%以上。     二、培土     马铃薯每个叶腋在黑暗条件下都可萌发匍匐茎,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块茎,因此,培土可以增加地下茎节数,有利于多发匍匐茎、多结薯。同时,培土还可以防止块茎外露形成青头、绿肩,影响商品性。培土与中耕是一致的,中耕为根系和块茎的生长创造疏松的土壤环境,增温保墒。中耕培土一般2—3次,头遍要深耕少培土,以后要浅一些,同时多培土。     三、追肥     迫肥在团棵期追肥较适宜,发棵中期后一般不再追肥,特别是氮肥。团棵期追肥以氮肥为主,作用大,速效,对营养器官建造有利。一般每公顷追施37—45公斤纯氮为宜。过多易引起徒长,影响结薯。追肥后,中耕培土,使肥料全部进入土层内。无旱时,追肥后要立即浇水。叶面追肥用量少、效果快、成本低,更易于被农民所接受。马铃薯叶片大,叶面上有茸毛,对喷洒溶液有较好的吸附能力。根外追肥时要注意氮、磷、钾的浓度要控制在1.5%—2.0%以下。     四、灌溉     马铃薯块茎中含大量水分,平均含水量近80%,茎叶繁茂,蒸腾量大。所以在整个生育期间,特别是进入结薯期后,需大量吸收水分,土壤水分不足难以丰产。一般认为每形成1公斤干物质,需消耗300—600公斤水。没有充足的水分也不能充分发挥肥料的作用,水分和养分提供的水平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记。     马铃薯生育期间的需水规律是指导灌溉的标准。播种前土壤墒情较好的情况下,不需灌水,如严重春旱,应先灌水,待水分被土壤吸收后,再播种,切忌播后灌水。出苗后一段时间,需水不多,只要不旱也不必浇水。团株以后到开花期,地上部分植株旺盛生长,气温也逐渐升高,茎叶生长旺盛,根系也迅速扩大伸长,此期需水量较大。约需全发育期总需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一阶段如缺水,植株发育迟缓,发棵不旺,难于丰产。另外,此期匍匐茎顶端已开始膨大,缺水会影响膨大速度与结薯数量。这一阶段要根据天气及土壤水分含量情况,灌1—2次水,使土壤见干见湿。马铃薯现蕾期是由发棵阶段向结薯阶段过渡的转折期,体内养分的分配也从茎叶生长中心转向供应块茎的迅速膨大,茎叶生长变缓,甚至停顿,此期不需过多的水分和养分,否则易引起徒长。此期约10—15天,原则上不灌水。 结薯期是块茎形成和迅速膨大时期,结薯盛期的耗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一半以上,要保持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即提起成团,离地一米落地散开为宜。       结薯后期,即收获前一周至10天,要停止灌溉,利于收获。     五、防治病虫害     马铃薯生育期间经常受到病、虫害的侵染,如不及时防治会严重影响产量和块茎品质。病、虫害的种类,发生时期,危害程度各地均有不同,了解和掌握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经验很重要。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旱易发生虫灾,涝易发生病害。根据当地天气长期预报及植保部门发布的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早防治,预防为主,可大大减少投入。     六、收获技术     收获技术是田间管理的最后环节,关系到提高商品质量问题,所以必须引起重视。马铃薯成熟时,地上秧棵尚未枯萎,地下块茎的皮相当嫩,稍不注意就会破皮。块茎破皮后,极易感染病菌,同时破皮处变褐,影响商品性。收获前一周至十天,应先将秧棵割掉,使块茎在土中后熟,表皮木栓化,收获时不易破皮。另外,收获时,人工捡拾堆放小堆,田间晾晒。人工捡拾时,随时进行分级,把破损薯、病薯单放。晾晒1—2天后,运回贮藏地点,贮藏地要干燥、通风、遮荫。有的地方收获后用土埋假贮,防止块茎见光变绿。总之,收获时要尽量减少破皮和破损块茎数量,晾晒一下是为了使块茎蒸发一部分水分,减少贮藏时的损失。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施肥       马铃薯是喜肥作物,尤喜有机肥。因为有机肥既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又可以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另外,马铃薯生育期短,种植地区又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条件差。因此,马铃薯的施肥最好播种前一次施足底肥,特别是有机肥和磷钾肥在播种前施入效果更好。因为磷钾肥与有机肥混施,有利于提高磷、钾肥的肥效,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以便马铃薯根系充分发育后土壤能不断提供植株所需的养分。氮肥要根据土壤肥力情况,不可盲目施用。在土壤肥力水平高的情况下,为避免植株徒长,可将全部氮肥的三分之二作为基肥施入,留三分之一做追肥用。     铃薯在整个生育期间,不同的生育阶段需要的养分种类和数量都不同。幼苗期吸肥很少,发棵期陡然上升,到结薯初期达到吸肥量顶峰,然后又急剧下降。按氮、磷、钾三要素占总吸肥量的百分比计算,从发芽期到出苗氮磷钾分别占6%、8%和9%;发棵期分别为33%、34%和36%;结薯期分别为56%、58%和55%。     根据马铃薯需肥特点,农户可根据土地状况,包括土壤肥力、投入肥料的资金能力、灌溉条件,来确定使用肥料的种类、施入数量、施肥时间和施肥方法。本着经济有效、促早熟高产的目的,应确定以农家肥、底肥为主,化肥、追肥为辅的原则。化肥使用须氮、磷、钾配合。前期追肥一般不宜单追尿素,特别是结薯之后不应盲目追氮,易造成浪费和相反效果。增施磷肥促早熟高产,缺钾地区施钾肥增产相当明显。     有机肥要经过充分腐熟。肥料的用量应根据肥料种类、成分、土壤肥力、气候条件、马铃薯对三要素的需求量及当地施肥经验来确定。根据试验结果,每生产500公斤块茎,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2.5公斤、磷1公斤、钾5.5公斤。在不施肥的情况下,如果每亩可生产500公斤块茎,而亩产1500公斤块茎,则需补充施纯氮5公斤、磷2公斤、钾11公斤。如果用含氮量为0.56的猪粪肥,则需要893公斤猪粪肥作为基肥施入,其余不足的磷、钾肥以化肥补足。     施肥量计算公式如下:     肥料用量(公斤/单位面积)=100/肥料含纯养分百分率×需施纯养分重量(公斤/单位面积)     其中需施纯养分重量根据计划产量和土壤具备的基础供肥量确定。试验土壤肥量可采取在田间抽几平方米不施肥来计算产量确定土壤基础肥力。有条件的可请土肥站对土壤养分进行化验确定。     以上仅为理论数据,实际上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类生物体,含有大量微生物,微生物的活动对土壤养分的释放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土壤矿物组成对养分的释放和固定也不同;有机肥施入土壤中当年的利用率一般为30%左右;有机肥中的养分和化肥中的养分有一部分会随降雨或灌溉流失等等,因此实际施肥量应高于理论数。根据生产经验,有机肥每亩施用量在1—2吨之间,其中2/3作底肥,1/3作种肥施入。为充分经济有效利用有机肥,无论底肥、种肥,都沟施,集中肥效。底肥深施于种薯下层,利于发根后吸收利用。化肥每亩以l0公斤尿素、5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硫酸钾混合作种肥沟施较为经济。     在化肥施用上要注意以下几点:做种肥时,不要接触种薯切块;撒施后先拌土然后再摆薯块;追肥时应尽可能靠近根系周围,最好开沟、拌土、覆土5厘米,千万不要撤在根际周围地表上,一来挥发损失,二来即使中耕培土或是灌溉渗入,由于肥在表层,容易诱发马铃薯的匍匐茎变成地上茎,或增加块茎裸露的数量,变成绿皮薯或绿肩薯,影响商品品质。  马铃薯贮藏技术     马铃薯贮藏的目的主要是保证食用、加工和种用品质。食用商品薯的贮藏,应尽量减少水分损失和营养物质的消耗,避免见光使薯皮变绿,食味变劣,使块茎始终保持新鲜状态。加工用薯的贮藏,应防止淀粉转化为糖。种用马铃薯可见散射光,保持良好的出芽繁殖能力是贮藏的主要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才能避免块茎腐烂、发芽和病害蔓延,保持其商品和种用品质,降低贮藏期间的自然损耗。     马铃薯贮藏期间要经过后熟期、休眠期和萌发期三个生理阶段。     后熟期:     收获后的马铃薯块茎还未充分成熟,生理年龄不完全相同,大约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才能达到成熟,称为后熟期。这一阶段块茎的呼吸强度由强逐渐变弱,表皮也木柱化,块茎内的含水量在这一期间下降迅速(大约下降5%),同时释放大量的热量。因此,刚收获的马铃薯要在背荫通风处摊开晾晒15天左右,使运输时破皮、挤伤、表皮擦伤的块茎进行伤口愈合,形成木栓层和伤口周皮并度过后熟阶段,然后再装袋入库或窖。     休眠期:     后熟阶段完成后。块茎芽眼中幼芽处于稳定不萌发状态。块茎内的生理生化活动极微弱,有利于贮藏。0.5—2℃可显著延长贮藏期。     萌发期:     马铃薯通过休眠期后,在适宜的温湿度下,幼芽开始萌动生长,块茎重量明显减轻。作为食用和加工的块茎要采取措施防止发芽,如喷抑芽剂等。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前后期要注意防热,中间要注意防冻。 马铃薯在贮藏期间块茎重量的自然损耗是不大的,伤热、受冻、腐烂所造成的损失是最主要的。因此要了解和掌握马铃薯贮藏过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采用科学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贮藏期间的损失。     首先,仓库或窖要清理、消毒,通风换气,使库(窖)内湿气排除、温度下降。对要入库(窖)的马铃薯,先晾晒,使其在库(窖)外渡过后熟期,然后装袋码垛,垛不要高,一般码五袋高,两列并排为一行,行与行之间要留半米左右的通风道,行的长度视库(窖)的大小来定。包装袋最好选用网眼袋,利于通气散热。要用木杠将袋子与地面隔开,利于地热及土地湿气的散失。马铃薯贮藏期间的温度调节最为关键。因为贮藏温度是块茎贮藏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环境温度过低,块茎会受冻;环境温度过高会使薯堆伤热,导致烂薯。一般情况下,当环境温度在-1--3℃时,9个小时块茎就冻硬;-5℃时2个小时块茎就受冻。长期在0℃左右环境中贮藏块茎,芽的生长和萌发受到抑制,生命力减弱。高温下贮藏,块茎打破休眠的时间较短,也易引起烂薯。最适宜的贮存温度是,商品薯4—5℃,种薯1—3℃,加工用的块茎以7—8℃为宜。     环境湿度是影响马铃薯贮藏的又一重要因素。保持贮藏环境内的适宜湿度,有利于减少块茎失水损耗;但是库(窖)内过于潮湿,块茎上会凝结小水滴,也叫“出汗”现象。一方面会促使块茎在贮藏中后期发芽并长出须根,另一方面由于湿度大,还会为一些病原菌和腐生茵的侵染创造条件,导致发病和腐烂。相反,如果贮藏环境过于干燥,虽可减少腐烂,但极易导致薯块失水皱缩,同样降低块茎的商品性和种用性。     马铃薯无论商品薯还是种薯,最适宜的贮藏湿度应为空气相对湿度的85%一90%。     商品薯贮藏应避免见光,光可使薯皮变绿,龙葵素含量增加,降低食用品质。种薯在贮藏期间见光,可抑制幼芽的生长,防止出现徒长芽。此外,种薯变绿后有抑制病菌侵染的作用,避免烂薯。另外,贮藏期间要注意适量通风,保证块茎有足够氧气进行呼吸,同时排除多余二氧化碳。     影响马铃薯块茎贮藏的内部因素有两个,一是品种的耐贮性,二是块茎的成熟度。在同样的贮藏条件下,有的品种耐贮性强,有的品种耐贮性差。因此应选择适于当地贮藏条件的品种。另外成熟度好的块茎,表皮木栓化程度高,收获和运输过程中不易擦伤,贮藏期间失水少,不易皱缩。此外,成熟度好的块茎,其内部淀粉等干物质积累充足,大大增强了耐贮性。末成熟的块茎,由于表皮幼嫩,未形成木柱层,收获和运输过程中易受擦伤,为病菌侵入创造了条件。由于幼嫩块茎含水量高,干物质积累少,缺乏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因此贮藏过程中易失水皱缩和发生腐烂。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播种工作      马铃薯促早熟高产工作在整好地、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关键性措施之一就是播种工作。马铃薯用种量大,要求精细播种。播种工作包括以下几个内容:选择优良品种、确定适播期、种薯催芽、选择播种方式。 (一)选择优良品种      良种是高产的关键。高产要求植株健壮、块茎膨胀快、养分积累多,具有良好的抗病和抗逆能力,马铃薯由于病毒性退化是影响高产的重要因素,因此生产上应选用优良品种的脱毒种薯。品种熟期选择上,一季作区与二季作区不同。一季作区只种一季,应选择耐旱、休眠期长的中晚熟品种或晚熟品种。二季作区应选用结薯早、块茎前期膨大速度快、休眠期短、易于催芽秋播早熟品种或中早熟品种。以生产出口产品为目的的应选择椭圆或长椭圆形、表皮光滑、红皮或黄皮黄肉、芽眼极浅的极早熟品种。以生产加工原料薯(炸片、炸条)为目的的,应选择淀粉含量14%以上、还原糖低于0.3%、芽眼极浅、薯块顶部和脐部不凹陷品种。以加工淀粉为目的的,需选用淀粉含量高的品种等等。根据不同的生产目的选择合适的优良品种。 (二)播种期     适期播种对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是促早熟的关键。确定播种期有如下几点原则。首先,马铃薯春播出苗时要避免霜冻,因此,根据当地终霜日前推20--30天为适播期(催芽、覆膜出苗快,要适当晚播)。其次,应把块茎形成期安排在适于块茎形成、膨大的季节。这个时期平均气温不超过23℃,日照时数不超过14小时,有适量降雨。 (三)种薯催芽     早春温度低,马铃薯播种后需35天左右才会出苗。为了解决早播早出苗,增加马铃薯在田间的生长日数,提高产量,一般采取播种前催芽的方法。为使马铃薯提早上市,搞早熟栽培,常用早熟品种催大芽。催芽方法有室内、室外两种。 1.室内催芽。     室内催芽温度易于控制掌握。块茎切块后,按1:1比例与湿沙(或湿土)混合均匀,然后摊成宽1米、厚30厘米左右,长度视种薯量及场所面积而定。上面及四周用湿沙(或湿土)覆盖7—8厘米。另一方法是,将湿沙(或湿土)摊成1米宽、7厘米厚、长度不限的催芽床,然后摊放一层马铃薯切块,覆一层湿沙(或湿土),厚度以看不见切块为准,依次一层切块一层沙(土),可摊放3—4层,然后在上面及四周盖土7—8厘米。温度保持在15—18℃,最高不超过20℃,以免温度过高引起切块腐烂和幼芽过细。待芽长到2厘米左有时,将切块扒出。在散射光或日光下(保持15℃低温)晒种,使芽变绿粗壮后播种。 2.室外催芽     选择背风向阳处进行室外催芽效果也很好。挖宽1米、深50厘米、长度视种薯量而定的催芽沟,按室内催芽的方法,将切块摆在沟内催芽,沟上搭小拱棚,覆盖塑料膜以提高温度,下午5点盖上草苫保温,上午8点揭去草苫提高温度。出芽后,经见光绿化后,芽粗壮,播后扎根好,出苗快,早熟、抗病、产量高。 3.药剂处理打破休眠期。     收获后贮藏达不到4个月,没有萌芽又准备播种的种薯应在适播期前半个月进行打破休眠的处理。用药剂处理种薯是主要的方法。使用的药剂主要有赤霉素(920)、硫脲。现将两种药剂处理方法介绍如下。 (1)赤霉素浸种催芽方法。     采用切块催芽,赤霉素浓度应选用百万分之五一百万分之十(即5—10PPM)浸泡15分钟;如整薯催芽,赤霉素溶液浓度应在百万分之十一百万分之二十(即10--20PPM)浸泡20—30分钟。脱毒微型薯应选用赤霉素百万分之二十(即20PPM),浸泡30分钟。浸泡捞出后,应堆积在阴凉避雨处,薯堆以30一40公斤为一堆,上覆湿沙(或湿土),覆盖草苫保墒。7一l0天后检查薯堆,芽长2厘米挑出见散射光绿化炼苗,芽长不足1厘米的,继续堆积,5—6天后再将芽长2厘米以上薯块挑出炼苗,直至催完芽。炼苗的目的是让芽绿化、粗壮,同时,根从芽基部进一步分化,可提早播种后出苗的时间。 (2)硫脲催芽方法。     把块茎放入到1%硫脲溶液中浸种1小时,取出后放入湿沙中催芽。硫脲催芽法对切块种薯效果更好,可提高发芽率10%一20%。     浸种催芽前应对种薯进行挑选,把带有青枯病、环腐病、晚疫病的种薯挑出去,否则,浸种液即成为病害的接种液。用喷雾法可减少交叉感染,但出芽整齐性不如浸种。     总之,无论是采用药剂打破休眠或自然通过休眠的种薯,在播种前都应进行催壮芽的处理,这样播种后出苗快、出苗整齐、健壮,利于保全苗,促早期高产。自然通过休眠或药剂打破休眠的种薯,芽白而细,催壮芽就是通过散射或直射光晒芽,控制白芽过长,使其变绿、变粗。具体做法是,当芽长到1厘米左右时,将种薯平铺于光亮的室内,或通风透光的遮荫棚里,使之均匀见光,并经常翻动,使白芽变成浓绿的壮芽。催壮芽可比不催芽增产10%左右。        在催壮芽的过程中,对感病块茎进一步挑选,淘汰病薯,可大大减轻田间发病率,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 (四)播种方式     马铃薯是中耕作物,块茎是在地下膨大形成,所以适于垄作栽培方式。对干旱沙土地区,为春季保墒,可采用平播方式。垄作可以提高地温,防涝,便于锄草和中耕培土,利于土壤中气体交换,为块茎膨大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垄作栽培的播种技术各地各有特点,综合起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垄上播种。     播前起垄或利用前茬原垄,垄上开沟播种,称为垄上播。垄上播的特点是垄体高,种薯在上,覆地薄,土温高,能促早出苗、苗齐、苗壮。但因覆土薄,垄体大,不抗旱,如春旱严重易缺苗断垄。另外不易施入基肥,应多施化肥做种肥。由于覆土浅,不易加厚培土,易形成块茎绿肩。解决培土问题,可加大垄距以65—70厘米垄距为宜。在涝害出现频率高的地区,因此法薯位高,可防止结薯期因涝而烂薯的问题。此外,北方春旱与寒冷地区,此法利于保墒、提温,利于出苗。垄上播应秋整地、秋施基肥、秋起垄,为第二年春播创造良好播种条件。 2.垄下播种。     利用原垄,在垄沟播种、施肥,然后用犁破原垄合成新垄。此法的优点是保墒好,利于幼苗发育,土层深厚利于结薯,易于施入基肥。缺点是覆土易过厚,土温较低,影响出苗速度。播后应镇压,出苗前耪一遍,耪去一部分覆土,利于提高地温、防止憋苗,并可除草。     有条件的地区,播前先深松垄沟,为种薯创造疏松的生长环境。 3.平播后起垄。     有随播随起垄和出苗起垄两种方式。随播随起垄的播种沟可浅些,起垄覆土不要厚。出苗后起垄的,播种沟一般深10-15厘米,出苗后结合第一次中耕起垄。 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马铃薯是世界上栽培比较广泛的粮菜兼用型作物,可鲜食,还可以加工成多种食品。中国加入WTO后,虽然很多农作物的种植受到严重冲击,但我国的马铃薯却有很大的价格优势。近两年,国外独资、合资企业纷纷在中国建厂,生产马铃薯薯片、薯条、薯全粉等加工产品。这就为马铃薯的生产开辟了广阔市场,种植马铃薯还是农民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 首选的一条致富之路,而且,马铃薯收获后,还可以复种各种蔬菜、早熟大豆、向日葵等作物。然而,当前生产上存在着品种退化严重和栽培技术落后、效益不高的问题。近几年,我 们大力推广脱毒种薯来解决马铃薯的品种退化问题;在栽培技术方面,我们经过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经全省多点试验均表现出较好的效果。例如:新民县前当堡镇章京堡村种植0.67hm2马铃薯。产鲜薯4万多kg;康平县胜利乡文华村种植0.113hm2马铃薯,产值4300多元。 1 选地、整地       马铃薯适应性较强,但要想获得较高的产量应选土层深厚,肥力中上等,土质疏松,壤土或砂壤土,且涝能排,旱能浇,不重茬的地块上种植。整地最好在秋天进行,深翻22~25cm,随翻随耙压。 2 选择适宜的品种       在品种选择上要选用极早熟品种(出苗至收获60d)如东农303、早大白、超白等。对这些品种采取晒种、催大芽、覆膜等措施,4月初播种,6月上、中旬收获,收鲜薯30000kg/hm2左右,收益1.5万元以上;马铃薯在栽培过程中种性退化较快,连续种植二年产量明显下降,块茎变小,商品率低。用生物技术脱毒的马铃薯种薯,去除了影响其正常生长的病毒,种性恢复到该品种刚育成时的最佳状态,表现为植株生长健壮,块茎产量高(一般比未脱毒薯增产50%~100%)。因此要想获得高效必须种植脱毒种薯。 3 种薯处理     3 1 困种、晒种和切芽 播种前30~40d出窖,将种薯放在10~15℃有散射光的条件下困种10~15d,芽眼萌动见小白芽时(有条件的放在阳光下晒3~5d)就可切芽,切芽时要挑出病、烂、杂薯,并做好切刀消毒(用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刀)切到病薯一定要把病薯扔掉,消毒后再切下一块,切芽时尽量将顶芽多分几块,每个芽块重25~30g(有条件的可增加到40~50g)为宜。     3 2 催大芽 一般在播种前25~30d时进行,可采用湿沙层积法,在温床或火炕等地方,把切好的芽块与湿沙分层堆积(5cm湿沙一层芽块),一般可堆5~6层,堆温15℃左右, 芽长2~3cm,出现幼根时就可播种了;第二种方法是经过困种已见白芽的薯块不切,直接放在阳光充足的室内、温室或大棚内,2~3层,经常翻动,芽长1~1.5cm,芽短、粗、紫色,基部有根点时,切芽播种;第三种是当种薯量较小时可把萌动后切芽的芽块放在木箱或纸箱中,放在15 ℃的室内,后期使其见光,使芽长2cm,呈紫色时播种。以上3种催大芽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     3 3 小整薯(20~50g) 催芽方法和以上相同,据试验测定,小整薯直播比切芽增产20%左右。 4 合理施肥       马铃薯生长所需氮、磷、钾的比例是5∶2∶11,在施肥上应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农家肥以45 000kg/hm2为宜。在化肥施用上,除施用农肥外,一般地块应施尿素150kg/hm2,磷酸二铵300kg/hm2,氯化钾(或硫酸钾)375kg/hm2,硫酸锌30kg/hm2,播前撒施或播种时施到沟内。 5 适时播种     由于马铃薯块茎形成所需适温是15℃左右,20℃左右就会延迟形成块茎;块茎膨大适温是20℃左右,超过25℃就会停止生长。所以在温度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量早播,使马铃薯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生长,在高温来临时已完成生长,当10cm土温达到4~5℃时就可播种。播种时小行距40cm,大行距80cm,先趟两个播种沟,深13~15cm,下部施入化肥的1/3及杀虫药(30%呋喃丹颗粒剂22.5~30kg/hm2,防治地下害虫),覆土3cm后摆芽块,芽苗朝上,株距22~25cm,距第一、二沟外35cm处趟第三、四犁,使土封住播种沟,再在两播种沟之间趟第五犁(深6~7cm)施入剩余的化肥(2/3)最后用耙子搂平使床面平、细、净。除草剂用90%的乙草胺1500~1950ml/hm 2;或48%的氟乐灵1500~2250ml/hm2对水450~600L喷于床面和床沟。 喷完除草剂后及时盖膜,选90~100cm宽,0.005~0.008mm厚的薄膜,用量60~75kg/hm2,膜要拉紧压严,掌握“严、紧、平、宽”的原则。床面隔一段压一小土埂防风揭膜。 6 田间管理     及时放风,引苗,由于催大芽播种出苗较早,终霜未结束,因此出苗后不能马上引苗,使苗继续在膜内生长,但应适时放风,放风方法:用一木棍、铁丝或烟头在苗旁边使膜破一小孔,待终霜过后及时引苗封埯。 及时灌水,马铃薯现蕾开花期是需水关键期,这时遇天旱要及时浇水,过此期再浇水,将严重减产并增加畸形薯的比例。方法是现蕾时浇头遍水,一是增墒,二是降温,有利于薯块形成、膨大,隔10d浇二遍,一般浇三遍就可以了。     在马铃薯开花前5~7d喷马铃薯膨大素,用膨大素150g/hm2对水300~450L均匀喷在秧子上,一般可增产10%左右。如果遇多雨年份造成茎叶徒长,可在花期喷多效唑控上促下,用15%粉剂360~480g/hm2对水40L均匀喷在秧上,尽量不要喷在地上。 7 适时收获     当单株薯重达到500g左右时看市场行情及时收获上市。 马铃薯的良种繁育—茎尖脱毒组培的理论依据及技术要点     脱毒马铃薯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应使其尽快应用于生产。马铃薯是以块茎作为繁殖器官进行无性繁殖,在育种上是采用有性杂交、无性繁殖的程序。首先根据育种目标选择性状符合要求的亲本,进行杂交授粉。采得实生种子后,播种育苗,从杂种实生苗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综合性状优良的单株进行单独收获,再用其块茎进行无性繁殖。在无性系里经比较、鉴定并继续选择,直至选择出适合在生产中推广的优良品种。由于马铃薯经杂交后均采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不再经过有性世代,所以目前生产中推广的优良品种均为杂种一代。     由于马铃薯在其无性繁殖过程中易受病毒感染,病毒随着无性世代在块茎中积累,导致马铃薯病毒性退化,失去原有种薯的技术研究,此项技术已在国内进行了推广。脱毒种薯在国内生产上已大面积应用。但在无性繁种过程中,还会受到病毒的再侵染,因此要在繁种过程中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下面将马铃薯茎尖脱毒组培技术及马铃薯良种繁育技术介绍给读者,以供参考。     寄生在马铃薯块茎中的病毒,随着块茎芽眼萌发长成植株的生长过程,也在马铃薯植株体内进行病毒粒子的复制繁殖,但病毒在马铃薯植株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据研究,在代谢活跃的茎尖分生组织中没有病毒。可能是由于茎尖分生组织中的细胞分裂速度很快。超过病毒粒子的复制速度,使病毒粒子在复制过程中得不到营养而受到抑制。也可能是由于分生组织中某些高浓度的激素抑制了病毒。以上原因的机理尚未搞清,但通过对茎尖(带有l一2个叶原基,小于0.2毫米)组培苗进行病毒检训末发现带有病毒,而大于0.2毫米的茎尖却常能检测出病毒。这点便成为茎尖脱毒组培繁殖无病毒株的重要依据。     马铃屠脱毒技术就是利用茎尖部分没有病毒的特性、通过连续切茎尖,在无菌环境条件下,利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培育出无毒试管苗,然后利用试管苗在防虫温室或网室内繁殖微型薯原原种。在人工隔离或天然隔离条件下,利用原原种繁殖一级原种和二级原种。二级原种在天然隔离条件(高纬度或高海拔冷凉地区、风速大的海岛等地)繁殖一级良种供生产中使用。     由于我国侵染马铃薯的病毒多达七种,加上纺锤块茎类病毒,使种薯在开放条件下的繁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还要受优良种性,产量大幅下降,同时降低了其商品价值。     自七十年代中后期我国进行了马铃薯茎尖脱毒生产无病到病毒的再侵染,因此,脱毒种薯存在使用寿命年限。在北方地区,一般为四至五年。而在南方地区寿命仅为二至三年。由于目前微型薯原原种的成本较高,还不能直接用于生产,必须经三年以上繁殖才用于生产,加之繁种过程中需对病虫害加以防治,以保证种薯的质量,所以生产中需年年更换种薯,确保生产田年年保持高的产量。     利用茎尖进行组织培养,首先要在推广优良品种中选择健壮并具有本品种典型性状的单株,利用其所结的块茎,经渡过休眠后进行室内催芽,待芽长至4—5厘米还未充分展叶时,将芽剪下。先将外面几层叶片剥除,然后将其放入烧杯,用纱布封口,在自来水下冲洗半个小时,取出放到无菌室进行消毒。一般先在95%酒精中迅速沾一下,然后在5%漂白粉液中浸泡5—10分钟,再用无菌水冲洗4—5次。将消过毒的芽放在40倍解剖镜下,用消过毒的刀剥取带有1—2个叶原基的茎尖,长度约0.2毫米,接种到有培养基的试管中。放在培养室中培养试管苗。培养室的温度要保持在25℃,光照为2000一3000勒克斯,每天16小时光照。约经30一40天,茎尖可明显伸长,4个月左右发育成3—4片叶的小苗。此时可将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单节切段,并种于带有培养基的三角瓶中,继续培养。25天左右又可进行单节切段扩繁。成苗后,应取两瓶苗进行病毒检测。方法是将试管苗移栽到防虫温(网)室内的盆中,培育成植株,多次取样检测有无病毒。当确认无病毒后,还需鉴定其是否具有该品种的典型性状,以防止在剥离茎尖培养过程中发生无性变异。当确认试管苗符合品种特性并不带病毒后,即可继续扩繁试管苗,待到一定数量时,移栽到防虫温(网)室内繁殖微型薯原原种。 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      目前由于组织培养所需的设备、药品及设施价格昂贵,利用试管苗剪顶扦插在基质中快繁微型薯原原种,虽可降低一些成本,但直接用于生产农民仍觉承受不起。此外,由于生产需用的种薯数量大,必须用微型薯原原种在防止病毒和其它病原菌再侵染的条件下,建立良种繁育体系,为生产提供健康种薯。 (一)选择原种繁殖基地的原则     马铃薯种薯级别的划分可分为两种,即基础种薯和生产种薯。基础种薯包括原原种、一级原种和二级原种,生产种薯包括一级良种和二级良种。从原原种到生产所需的良种,一般需要三至四年的时间。因此原种繁育基地的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几代扩繁的种薯质量。原种繁殖基地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高纬度、高海拔、风速大、气侯凉。这几个条件必须具备,才能避免病毒的再侵染。传播马铃薯病毒的主要介体是桃蚜,桃蚜约最远取食浮动气温为23—25℃,也是传播pvy效率最高的温度,15℃以下的气温桃蚜起飞困难。因此,冷凉气候不适于蚜虫的繁殖和取食活动。但冷凉气候极适于马铃薯块茎的膨大。地势高、风速大的空旷地,能阻碍蚜虫的降落聚集。原种繁殖基地方圆10公里的范围不能有马铃薯生产田或其他马铃薯病毒的寄主植物,如茄科作物。此外原种繁殖基地应严格实行轮作,一般轮作周期应三年以上。原种繁殖基地土壤肥力应较高,最好有灌溉条件,确保较高的繁殖系数。要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实施防止病毒和其它病原菌再侵染的技术措施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二)防止病毒再侵染的技术措施     防止病毒再侵染的技术措施包括种薯催壮芽播种、地膜覆盖早播促早熟、合理施肥等促进植株成龄抗性形成的早熟栽培技术。此外要进行田检,及时拔除病株。包括清除地上部植株和地下部的母薯及新生块茎,小心装入密闭的袋中拿到远离田外的地方深埋。操作人员应有专用工作服和鞋袜,手要及时用肥皂水消毒后再触摸植株。     由于病毒从侵染植株地上部开始到传输至块茎需一段时间,因此采取早收留种也是防止病毒再侵染的技术措施。这是因为带毒蚜虫取食健康植株叶片,将病毒传至叶肉中,病毒粒子复制及转运,需一个细胞一个细胞传递才能传至块茎,这个过程大约需7—10天。因此,在有翅蚜虫迁飞盛期到来之后的10天内,应对种薯田的植株采取灭秧措施,一方面有利于生产健康种薯,另一方面有利于种薯在土壤里表皮木栓化,收获时不易破皮。由于早收留种产量会受到影响,可以来取早熟栽培措施,或者密植增加群体来提高种薯产量。     在中原二季作地区,利用大棚或阳畦将播种期提早到1月下旬或2月上旬,种薯提早1个月催大芽,密度每亩1万株以上,大约4月底5月初收获。此时蚜虫尚未进入迁飞盛期,马铃薯植株基本没有受到蚜虫的侵袭,免受了病毒的感染。另外,马铃薯结薯期处于早春冷凉气候段,有利于种薯的生长,产量也高于正常春播。秋繁种薯的播期则往后推迟,使马铃薯出苗时蚜虫已基本没有了。马铃薯结薯期气温较低,有利于薯块膨大。秋季气温逐渐下降,在霜到来之前马铃薯生育时问较短,繁殖的种薯基本上在生理年龄上属于壮龄薯,种性好,生长势强。虽然秋繁种薯因生育时间短而产量低,但由于晚播晚收种性好,所以在二季作区仍是一个重要的良种繁育环节。可通过加大密度及生育前期利用秋季较高温度促秧早生快长,争取在结薯期前建立较强大的同化系统,可提高秋繁产量。 (三)防止病害侵染种薯的技术措施     马铃薯各级种薯在繁殖过程中除了要防止病毒的再侵染之外,防止病原菌的侵染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年来,由于调运的种薯带病,给种植者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由于以往人们对马铃薯病毒病引起的种性退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利用生物技术搞茎尖脱毒组织培养,基本上解决了脱毒种薯在生产中大面积利用的问题,但是,由干繁种基地的相对集中,病害问题已严重地影响了各级种薯的质量。其中尤以晚疫病、环腐病等影响最大。近几年,随着繁种单位盲目引进新种源,把青枯病也从南方高发地区传到了北方个别繁种地,使病害种类变得更加复杂。因此,从利用试管苗繁殖微型薯原原种开始,就应注意防止病原菌的侵染,在大面积繁殖各级原种和良种时,在防蚜虫的同时,进行病害的防治,以确保种薯的质量。     马铃薯是个多病的作物,从种薯切块、催芽到收获、运输、贮藏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多种真菌和细菌的浸染。有导致块茎腐烂或降低块茎发芽力的病害,如晚疫病、环腐病、干腐病等。有导致叶片局部病斑,减少光合面积,甚至造成茎叶早枯,降低产量的病害,如早疫病和晚疫病。有为害输导组织引起植株萎蔫的病害,如青枯病、环腐病等。这些病害都直接影响着种薯的质量。在各级种薯繁育过程中,对病害的防治应综合采用如下措施。 1.种薯。     无论是原原种、原种还是良种,均应在无病区或无病田进行繁殖,从源头上解决病原菌侵入的问题。引种时要了解当地马铃薯病害的发生情况,严格防止从疫区引种。特别是细菌性病害,目前尚无药剂进行防治。如青枯病、环腐病等。真菌性病害虽无特效药治,但还可用药剂提前预防。如晚疫病等。所以在种薯繁殖过程中,首先应把住第一关,即种源应是无病种薯。 2.轮作。     侵染马铃薯的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期间,如无合适的寄主存在,其病原菌群落会逐渐缩小,经过几年后便可消亡。因此,采取三至四年以上轮作马铃薯,也是防治病害的一项有效措施。种薯繁殖田必须与非茄科作物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轮作体系中不能有茄科作物,因为很多病害都是共患的。因此繁种田都在农区,菜区很难达到轮作条件。 3.空间隔离。     马铃薯种薯繁殖田应与马铃薯生产田远离,距离应在10公里以上。这样可以避免病原菌侵入繁种田。同时灌溉要使用不同的渠系,以免病原菌通过灌溉水侵入繁种田。 4.时间隔离。     时间隔离的原则是在马铃薯生长季节,避开高温多雨季节。因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因此北方一季作区繁种,应适当提早播种,采取促早熟栽培方法,在病害高发期之前收获。 5.避免种薯受伤。     在收获、运输及贮藏过程中,避免块茎受到机械损伤,因病原菌很易从伤口侵入块茎内部。运输工具和仓库应在使用前彻底进行消毒。可用福尔马林进行消毒。 良种繁育体系     马铃薯良种繁育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机械混杂,保证品种纯度,还要防止病毒的再侵染和病原菌的侵染,以保证为生产提供优质种薯。     建立良种繁育体系,要根据品种用途和种植区域进行合理规划,有计划地安排各级原种及良种的生产。严格禁止超代薯进入种薯市场。对繁殖的各级种薯都要进行检验,质量合格方可进入生产。我国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是从1976年开始建立和完善的。按区域划分基本分为北方春作一季繁种区、中原春秋二作繁种区。现将这两个繁种区的繁育程序介绍如下。 (一)北方春作一季繁种区     该区是我国重要的种薯繁殖基地。如黑龙江省每年调出种薯几十万吨,供应各省。内蒙古自治区每年也有大量种薯调运各省。这些繁殖基地主要建在纬度高、传毒媒介少、气候冷凉、交通方便的地区。该区的良种繁育体系一般为五年五级制;有的单位实行四年四级制。具体繁育体制如下。     第一年将组培室繁殖的试管苗扦插到防虫温(网)室内生产原原种(脱毒微型薯)。     第二年在防虫网室或隔离繁殖田用原原种做种源繁殖一级原种。     第三年在隔离繁殖田用一级原种做种源繁殖二级原种。     第四年在隔离繁殖田用二级原种做种源繁殖一级良种。一级良种作为生产用种投放市场。如采用五年五级制的地区,利用一级良种做种源在隔离繁殖田繁殖二级良种投入生产。     在各级种薯繁殖过程中,都采用种薯催芽促早熟栽培,生育早期拔除病株,根据有翅侨蚜迁飞测报,在蚜虫迁飞盛期到来后的一周至十天将薯秧割掉,防止蚜虫传播的病毒侵染块茎,以及密植早收生产小种薯进行整薯播种,防止切刀传染病毒或病菌。 (二)中原春秋二作繁种区     该区春马铃薯生育季节气温较高,蚜虫活动频繁,植株易感染病毒,因此必须利用阳畦或日光温室早种早收,避开蚜虫迁飞期,防止病毒再侵染。秋繁则适当推迟播种期,避免病毒再侵染。     中原春秋二作繁种虽可解决从北方--作区大量调种造成的运输压力和防止晚疫病、环腐病等随种薯调入的问题,但是由于早春阳畦或日光温室成本高,秋繁感染病毒和病害的机率较大,脱毒效果降低。因此,中原春秋二作区繁种,应重点防止病毒和病菌的侵染,确保种薯的质量。     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是保证种薯质量、满足生产需要的必要基础条件,各地可根据当地市场需要确定品种及繁种方式。 间作套种模式——薯棉间套模式    此种模式是棉区主要间套模式。马铃薯耐低温,春季应提厘米。马铃薯按行距60厘米、株距20厘米播种两行。玉米按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播种两行。玉米与马铃薯行距为20厘米。马铃薯选用早熟品种,提前做好种薯催壮芽处理,终霜前一个月及早播种,争取早出苗早收获。春玉米选用晚熟高产品种。马铃薯收获后将薯秧压青并给玉米培土,将玉米大行间的土壤整平,移栽提前20天育苗的夏玉米。夏玉米选用早熟高产品种,根据马铃薯生育情况,适时进行育早播种,与棉花共生期一般为45天左右。在间套种期间对棉花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小。马铃薯利用了春季冷凉季节的光能,马铃薯收获后,棉花进入了旺盛生长,充分利用了夏秋高温季节的光能。此外,马铃薯与棉花间套作的前期,可给棉花挡风,延迟棉蚜的危害。马铃薯收获后,薯秧可压青培肥地力,给棉花增加营养,同时改善棉田的通风透光状况,有利于结铃坐桃,提高棉花产量。马铃薯的根系较浅,棉花根系较深,使土壤深浅层次的水分和养分得到充分利用。     马铃薯与棉花的间套模式一般采用双垄马铃薯与双行棉花间套。总幅宽为170厘米,内种两行棉花和两垄马铃薯。马铃薯的行株距为65×20厘米,棉花行株距为55×20厘米,棉花与马铃薯的行距为25厘米。这种模式有利于田间管理。在棉花苗期不需要浇水时,可在马铃薯垄间浇水,在棉花田行间进行中耕。这样可以解决在共生期内,马铃薯结薯需水多而棉花在苗期需勤中耕,提高地温少浇水的矛盾。     在品种选择上,马铃薯应选择早熟品种,播种前进行催芽处理,催大芽、壮芽,适时早播,尽量缩短与棉花的共生期。   间作套种模式——薯粮间套模式     马铃薯与粮、棉、油、菜、果、药等作物均可进行间作套种,其间套模式种类繁多,各地群众也不断创新出新的模式。下面介绍几种较常用的模式。     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很大,在无霜期150天以上地区发展薯粮间套有很大的潜力。间套的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其次是甘薯和高梁。 (一)马铃薯与玉米或高梁间套种     这种间套模式在各地粮区,特别是中原地区较为普遍。一般采用双垄马铃薯与双垄玉米宽幅套种,幅宽一般采用140厘米。马铃薯按行距60厘米、株距20厘米播种两行。玉米按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播种两行。玉米与马铃薯行距为20厘米。马铃薯选用早熟品种,提前做好种薯催壮芽处理,终霜前一个月及早播种,争取早出苗早收获。春玉米选用晚熟高产品种。马铃薯收获后将薯秧压青并给玉米培土,将玉米大行间的土壤整平,移栽提前20天育苗的夏玉米。夏玉米选用早熟高产品种,根据马铃薯生育情况,适时进行育苗。夏玉米成活后,为利于透光壮苗,应将春玉米下部枯老黄叶掰掉。夏玉米收获后播种冬小麦。这种间套方式的优点是,马铃薯利用了春玉米播种前的冷凉季节,春玉米利用了6月份以后不适于马铃薯生长的高温季节。延长了作物对光能利用的时间。待夏玉米收获后又及时种植了冬小麦,可以说此种间套方式将整个无霜期的光能全部利用了。     有的粮区或粮菜兼作区采取春秋马铃薯与春夏玉米间套,实现一年四作四收。这类模式一般为四行马铃薯与两行玉米间套作。播幅宽度为280厘米,春马铃薯按行株距60×25厘米播种四行,春玉米行株距为40×15厘米播两行。春马铃薯收获后于马铃薯条带中央按行株距40×15厘米播两行夏玉米。春玉米收获后,在夏玉米大行间播四行秋马铃薯。夏玉米可给秋马铃薯遮荫。据试种结果表明,两季马铃薯每亩产量分别达到1889.5和1617公斤。两季玉米产量分别为395.5公斤和585公斤。     采用这种间套模式要求水肥条件要充足。此外春夏玉米和春秋马铃薯均应选择早熟高产类型品种。夏玉米最好于马铃薯收获前15—20天育苗进行移栽。对于玉米来讲要求种子大小、播种深浅、覆土厚度均应一致,可避免玉米出苗后大小苗不一致而影响产量。 (二)马铃薯与甘薯间套种     马铃薯性喜冷凉,生育日数短,而甘薯性喜热且生育日数长,这两种作物进行间套作也可以延长光能的利用并提高土地生产率。一般在早春整地时,先起好甘薯垄,然后在垄一侧的大半坡处种马铃薯,马铃薯出苗后扦插甘薯苗。马铃薯行株距为74×16厘米,甘薯为74×33厘米。马铃薯收获后,每隔2—3垄甘薯套种一行夏玉米。  间作套种模式——薯菜间套模式      这种间套种模式主要分布在蔬菜产区,间套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薯瓜间套种     瓜类如中国南瓜、西瓜、冬瓜等是喜温而生长期长且爬蔓的植物,利用瓜行间的宽畦早春套种马铃薯是非常经济合算的。方式是每种4垄马铃薯留1个40厘米宽的瓜畦,马铃薯收获完以后的空间让瓜爬蔓。收瓜后可接一茬秋菜。 (二)马铃薯与直立型菜类间套种       茄子、辣椒、姜等作物都是喜温而生长期长的直立型作物,与马铃薯间套种都可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同时利用马铃薯行间在播种马铃薯的同时或稍后几天,播种耐寒速生蔬菜,如小白菜、小水萝卜或菠菜。这种模式可更充分的利用光能和土地资源。     这一间套模式马铃薯一般采用90厘米的幅宽,种1行马铃薯。马铃薯垄宽60厘米,株距20厘米。将马铃薯垄间整成平畦,播种3行小白菜或菠菜,行距15厘米。马铃薯催大芽提早播种,培垄后覆盖地膜。菠菜可与马铃薯同时播种,小白菜或小水萝卜则于3月中、下旬播种。小白菜等速生菜一般播种后40一50天可收获,收获后及时给马铃薯培土。然后施肥并整平菜畦,定植一行茄苗。茄苗的株距为40厘米。这样可以达到三收。     马铃薯与菜花或甘蓝间套种时,幅宽为160厘米,种马铃薯一行,垄宽为60厘米,株距20厘米。马铃薯垄间整平做畦种三行甘蓝或菜花。株行距为45×45厘米。甘蓝或菜花都应提前育苗。与春马铃薯间套时,甘蓝和菜花的育苗苗龄为70—80天。育苗时间应在1月上中旬。与秋马铃薯间套时,甘蓝和菜花的育苗时间为25天左右,可在7月中旬育苗。春马铃薯于2月中旬前后催芽,3月上旬或中旬播种,播种时施足基肥并浇好底水,播种后一次培够土(种薯以上有l0--12厘米土)。播种完马铃薯后于3月中旬定植甘蓝,浇足定植水,定植后覆盖地膜。缓苗前一般不再浇水,管理上主要是提高地温,促幼苗早发根,最好进行一次中耕松土,以提高地温。秋马铃薯一般于8月上旬播种,播前催大芽。播完马铃薯后即定植甘蓝或菜花。 (三)薯粮菜间套     按160厘米为一个种植带,春种两行马铃薯、一行春玉米。马铃薯收获后及时整地,播种夏白菜。白菜和春玉米收获后,立即施肥整地,定植秋甘蓝或秋菜花,同时按上述介绍与秋马铃薯间套种。采用这种模式,要求马铃薯催大芽于3月上旬播种并覆盖地膜,行株距为65×20厘米。玉米于4月底5月初播种,株距20厘米,马铃薯收获后,及时整平地,播种四行夏白菜,行距40厘米,株距35厘米,利用春玉米植株给夏白菜遮荫,有利于夏白菜生长。夏白菜和春玉米于8月上旬收获后,施足基肥整好地,进行秋马铃薯和秋甘蓝或秋菜花的间作套种。整地施肥和种薯催芽及问套作方式如前所述。这种间套模式可以达到一年五种五收,更加高产高效。 间作套种的原则     马铃薯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时,如果栽培技术措施不当,必然会发生作物之间彼此争光和争水肥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之中,光是宇宙因素,只有通过栽培技术来使作物适应。所以间作套种的各项技术措施,首先应该围绕解决间套作物之间的争光矛盾进行考虑和。马铃薯间套作进行中的各项技术措施,必须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间套作物的生态理好间套作物群体中光、水、肥及土壤因素,进行作物的合理搭配,以提高综合效益。 一、间套作物合理搭配的原则     马铃薯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首先要考虑全年作物的选定和前后茬、季节的安排,还要参考当地的气象资料,如年降雨量的分布及年温度变化情况。根据马铃薯结薯期喜低温的特性,选择与之相结合的最佳作物并安排最合理的栽培季节,以使这一搭配组合既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无霜期的光能又使两作物的共生期较短。例如,在华北二季作区,春马铃薯的适宜生长期为4—5月份,与其间套的作物最好是6--7月份能生长的喜温作物。河北省有马铃薯与玉米的间套种模式,即3月种春马铃薯,4月末马铃薯出苗后,间套春玉米,间套比例为2:2。6月中春马铃薯收获后立即种上夏玉米,8月中下旬春玉米收获后,即种秋马铃薯。这样既延长了土地利用时间又实行了马铃薯与玉米的轮作。春马铃薯生长旺季时,春玉米正值苗期,不与马铃薯争光争肥。待春马铃薯收获时,春玉米正开始拔节进入旺盛生长阶段。此时收获春马铃薯正好给春玉米进行了行间松土。待春玉米收获时,套进的夏玉米正开始进入旺盛生长,又可为秋马铃薯遮荫降温。此种模式无论是春玉米还是夏玉米,由于通风透光好,产量可达到清种的产量水平,多收了两茬马铃薯。这两茬马铃薯的产量也基本与清种水平差不多。此外,也可利用马铃薯春作前和秋作后期,即10月至下年的3月,可安排耐寒作物与马铃薯套种。如春种马铃薯从播种到出苗一般需30天左右,这段时期可搭配耐寒速生菜,如小白菜、小萝卜等。秋种马铃薯可搭配越冬作物,如冬小麦、油菜、菠菜等。     马铃薯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的组合效益可用复种指数和土地当量来衡量。复种指数是指一年中单位面积上栽培作物的茬次,土地当量则是指单位面积上间套种时各茬作物的产量与清种时各作物产量比值之和。如清种棉花亩产皮棉90公斤,土地当量为1。与马铃薯套种时,棉花产量不减,马铃薯亩产由清种时的1500公斤减为1250公斤,其土地当量为:90/90十1250/1500=1.83     间作套种作物之间的共生期要尽量缩短,这样两者的产量形成盛期错开,有利于两作物均获高产。 二、间套作物的空间布局要合理       间套作物的空间布局要使作物间争光的矛盾减到最小,使单位面积上的光能利用率达到最大限度。另外在空间配置上还要考虑马铃薯的培土,协调好两作物需水方面的要求,通过高矮搭配,使通风流畅,还要合理利用养分,便于收获。间套作物配置时,还要注意保证使间套作物的密度相当于纯作时的密度。另外应使间套的作物尽可能在无霜期内占满地面空间,形成一个能够充分利用光、热、水、肥、气的具有强大光合生产率的复合群体。 三、充分发挥马铃薯早熟的优势     马铃薯在与其他作物间套种时,要充分发挥其早熟高产的生物学优势,此举关系到间套种的效益高低。在栽培措施上要采用以下措施: (一)品种        选用早熟、高产、株高较矮的品种。 (二)种薯处理       提前暖种晒种、催壮芽,促进生育进程。 (三)促早熟栽培     在催壮芽基础上,提早播种,促进早出苗,早发棵。中耕培土,适期合理灌溉。     结薯期通过喷洒矮壮素或多效唑等,控制薯秧生长,促进块茎膨大。提早结薯,缩短生育期,以利间套作物后期的产量形成。  环境条件的要求——温度       马铃薯生长发育需要较冷凉的气候条件,这是由于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高山区,平均气温5—10℃地区。块茎播种后,地下10厘米土层的温度达7—8℃时幼芽即可生长,10—12℃时幼芽可茁壮成长并很快出土,播种早的马铃薯出苗后常遇晚霜,气温降至-0.8℃时,幼苗受冷害,降至-2℃时幼苗受冻害,部分茎叶枯死。但气温回升后,从节部仍能发出新的茎叶。植株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0—22℃,温度达到32—34℃时,茎叶生长缓慢。超过40℃完全停止生长。气温-1.5℃时,茎部受冻害,-3℃时,茎叶全部冻死。开花的最适宜的温度为15—17℃,低于5℃或高于38℃则不开花。块茎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为17—19℃,温度低于2℃或高于29℃时停止生长。 环境条件的要求——土壤     马铃薯对土壤适应的范围较广,最适合马铃薯生长的土壤是轻质壤土。因为块茎在土壤中生长,有足够的空气,呼吸作用才能顺利进行。轻质壤土不粘重,较肥沃,透气良好,对块茎和根系生长有利,还有增加淀粉含量的作用。这类土壤种植马铃薯,一般发芽快、出苗整齐,生长的块茎表皮光滑,薯形正常。粘重的土壤种植马铃薯,最好高垄栽培,有利于排水、透气。由于此类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强,只要排水通畅,马铃薯产量往往很高。这类土壤的管理要点是中耕、除草和培土以保持肥料。因这类土壤保水、保肥力最差。种植采取平作培土,适当深播,不宜浅播垄栽。因垄作一旦雨水稍大,把沙土冲走,很易露出块茎和匍匐茎,不利于马铃薯生长,反而增加管理上的困难。砂质土生长的马铃薯块茎整洁、表皮光滑、薯形正常、淀粉含量高、便于收获。      马铃薯喜pH5.6—6微酸性土壤,发芽期需土壤疏松透气,土面板结则影响根系发育,推迟出苗时间。第二、第三段生长过程中,要求土壤见干见湿,经常保持土壤疏松透气状态,有利于根系扩展和发棵。如果土壤板结,会引起植株矮化、叶片卷皱和分枝势弱等长相。对于偏碱性土壤,种植马铃薯要选择抗病品种并施用酸性肥料。因为在偏碱性土壤中,放线菌活跃,马铃薯易感染疮迦病。 环境条件的要求——水分      马铃薯生长过程中要供给充足水分才能获高产。马铃薯植株每制造1公斤干物质约消耗708公斤水。在壤土上种植马铃薯,生产1公斤于物质最低需水666公斤,最高1068公斤。沙质土壤种马铃薯的需水量为1046—1228公斤。一般亩产2000公斤块茎,每亩需水量约为280吨左右,相当于生长期间419毫米的降水量。      发芽期单凭种薯中的水分就足够第一阶段生长需要。但如果土壤中不含易于被根系吸收的水分,则根不伸长、芽短缩,不能出土。因此,发芽期需土壤有足够的底墒,播种后得保持种薯下面土壤湿润,上面土壤干爽,是保证适时出苗的技术要点。     幼苗期要求适当的土壤湿度,前半期保持适度干旱,然后保持湿润,原则是不旱不浇。比起出苗后始终湿润净光合生产率提高11%—16%。比起长期干旱提高净光合生产率45%--50%。     发棵期前期要保持水分充足,占饱和持水量的80%。结薯后期要控制土壤水分不要过多,浇地要注意排水,或实行高垄栽培,以免后期因土壤水分过多造成闷薯烂薯。 环境条件的要求——光照       第一阶段生长(即发芽期)要求黑暗,光线抑制芽伸长,促进加粗、组织硬化和产生色素。幼苗期和发棵期长日照有利于茎叶生长和匍匐茎发生。结薯期宜于短光照,成薯速度快。在12小时日照长度下,养分向块茎输送的速度比19小时日照长度下快5倍。叶的光合强度在12小时日长下比19小时日长提高50%。马铃薯是喜光作物,其生长发育对光照强度和每天日照时数有很明显的反应。强光不仅影响马铃薯植株的生长量,而且影响同化产物的分配和植株的发育。茎秆在弱光下伸长强烈,表现细弱;强光下茎秆矮壮。强光下叶面积增加,光合作用增强,植株和块茎的干物重明显增加。短日照有利于结薯不利于长秧。此外,短日照可以抵消高温的不利影响。高温一般促进茎伸长而不利于叶和块茎的发育。但在短日照下,可使茎矮壮、叶肥大、块茎形成较早。因此,高温短日下块茎产量往往比高温长日照要高;光对马铃薯产量形成的最有利情况是,幼苗期短日照、强光和适当高温,有利于促根;壮苗和提早结薯;发棵期,长日照、强光和较大的昼夜温差,适当高温有利于建立强大的同化系统;结薯期短日照、强光和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同化产物向块茎运转,促使块茎高产。 环境条件的要求—— 肥料     马铃薯是高产作物,需要肥料较多。肥料充足时植株可达最高生长量,相应块茎产量也高。试验表明,每生产500公斤块茎,需从土壤中吸收氮2.5--3.0公斤;磷0.5—1.5公斤;钾5.6—6.5公斤。在氮、磷、钾三要素中马铃薯需钾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氮对产量增加效果明显,并维持到很高的施用量水平。因为氮肥对马铃薯植株茎的伸长和叶面积增大有重要作用。适量施氮,马铃薯枝叶繁茂、叶色浓绿,有利于光合作用和养分的积累,对提高块茎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有很大作用。但氮肥过多。特别是生长后期迫施氮肥,易引起植株徒长,延迟结薯而影响产量。枝叶徒长造成枝叶柔嫩,易感染病害。氮肥施用量宁可基肥、种肥少施,苗期追氮,切忌基肥、种肥氮素过多。在全氮含量为0.136%—0.161%、碱解氮含量为0.0111%—0.012%的高产田,不宜增施氮肥,否则会显著减产。而在全氮含量小于0.1%、碱解氮含量为0.0069%--0.0097%的一般田块,增施氮会显著增产。磷肥虽然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需求量少,但确是植株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肥料;磷能促进根系的发育,磷肥充足时幼苗发育健壮,还可促进早熟、增进块茎品质和提高耐贮性作用。磷肥不足时,导致马铃薯植株生长缓慢、茎杆矮小、叶面积小光合作用差,影响马铃薯产量。缺磷时,块茎内薯肉出现褐色锈斑,缺磷越严重,锈斑相应扩大,蒸煮时,锈斑处不烂发脆,影响商品品质。      钾元素是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重要元素,尤其苗期,钾肥充足植株健壮,茎杆坚实,叶片增厚,抗病力强。钾对光合作用和淀粉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钾元素可以延缓叶片的衰老,促进体内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及糖类的合成,虽使成熟期延长,但块茎大,产量高。植株缺钾表现为生长缓慢、节间变短、叶片变小,叶片后期出现古铜色病斑,叶缘向下弯曲,叶面缩小,叶脉下陷,叶尖及叶缘由绿色变为暗绿,继而变黄,最后呈古铜色。颜色的变化由叶尖的边缘逐渐扩展到全叶,有时叶面出现紫纹,植株基部的叶片同时枯死,而新叶则呈正常状态。植株易受寄主病菌的侵害。块茎变小,品质变劣,块茎内部呈灰色状。      除氮、磷、钾三要素之外,在马铃薯生长发育中还需硼、钙、镁、锌、硫、铜、铁、锰等微量元素。在发棵与开始旺盛结薯交替的时候,硼和铜对提高净光合生产率有特别的作用。铜是含铜氧化酶的重要组成成分,有增强呼吸的作用,提高蛋白质含量,对增加叶绿素含量、延缓叶片衰老、增强抗病能力有良好作用。所以,马铃薯是喜铜作物,在花期喷铜和硼的混合液,有增产作用,并兼收防病和治病的效果。植株缺钙时,幼叶变小,颜色淡绿,叶缘卷起,逐渐枯死,侧芽死亡,块茎短缩、变形、失去经济价值。块茎内呈现褐色分散斑点即坏死斑。缺镁时,基部老叶的叶尖及叶缘发生失绿现象,逐渐沿叶脉间扩展;最后叶脉间的组织填满褐色坏死斑向上卷起,叶脉间部分突出且厚而脆,病叶最后死亡脱落。病症以基部叶片最重,逐渐向上部发展。缺硼时,生长点或顶芽枯死,侧芽迅速生长,节间缩短,从而使植株呈矮丛状,叶片增厚,叶缘上卷,叶子中积累大量淀粉。如果长期缺硼,则根部短粗且呈褐色,根尖死亡,块茎变小,表皮有裂痕。因绝大多数土壤中这些微量元素不缺乏,如发现有缺素症状,一般叶片喷洒微量元素肥料给予补充。 马铃薯深加工 马铃薯原料           用生产的马铃薯应当具有较高的干物质含量,这样在生产时就可以减少能耗,提高产出率。       全粉生产工艺描述        首先将来自料仓的马铃薯被去石清洗。        清洗后的马铃薯被输送到蒸汽去皮机蒸汽去皮。在蒸汽去皮机中,马铃薯的表皮在高温、高压的蒸汽作用下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剥离,并在去皮机中脱去表皮。     去皮后的马铃薯被输送到暂存料斗中的SO2溶液中护色,经切片,喂入到预煮机中进行预煮,然后又被喂入到冷却机中冷却。冷却后的薯片被输送到蒸煮机中蒸煮,生产雪花粉和全粉所要求的蒸煮时间不同,由于雪花粉要求一定的结块率,蒸煮时间要短一些。      蒸煮好的薯料被输送到混合机中与回填物料进行混合,在混合机中实现。对马铃薯细胞骨架的分离并降低物料水分。然后混合物进入调质单元,对物料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将产品冷却并均匀物料中的水分。调质好的物料喂入到气流干燥机,在热风中进行干燥后进入流化床干燥机,进一步干燥并平衡水分后进入筛分系统中进行分级。分成三种组分。分级出来的小于0.25毫米的产品,被输送到第二级流化床干燥机,经最后干燥包装成商品粉。     其余筛分下的产品被输送到混料机作为回填物料。                    马铃薯雪花粉/雪花粉生产工艺描述      首先将来自料仓的马铃薯被去石清洗。      清洗后的马铃薯被输送到蒸汽去皮机蒸汽去皮。在蒸汽去皮机中,马铃薯的表皮在高温、高压的蒸汽作用下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剥离,并在去皮机中脱去表皮。     去皮后的马铃薯被输送到暂存料斗中的SO2溶液中护色,经切片,喂入到预煮机中进行预煮,然后又被喂入到冷却机中冷却。冷却后的薯片被输送到蒸煮机中蒸煮,生产雪花粉和全粉所要求的蒸煮时间不同,由于雪花粉要求一定的结块率,蒸煮时间要短一些。     雪花粉     蒸煮好的薯片被输送到捣泥机中捣泥,并在此过程中添加添加剂。      采用滚筒干燥机对捣成糊状的物料进行干燥。      滚筒的干燥温度始终处于一稳定值。      工作压力:5-7.5bar      操作温度:平均温度145℃      回转速度:0.25-0.45m/s     干燥好的产品破碎后被输送到料仓暂存,然后包装成需要的大小和形状。            马铃薯酥糖片加工技术   1、 选薯切片 选择新鲜、无病虫害、50-100g的马铃薯,将表皮泥土洗净,再放。20%的碱水中用木棒不断地搅动脱皮。待全部脱皮后,捞起冲洗一遍沥干备用。切片可按需要切成厚1-2mm的棱形或三角形薄片,切后姆丰浸在清水中,以免表面的淀粉变色。     2、 煮熟晾晒 将切好浸在水中的薄片,捞起投放到沸水中煮,当煮至8成熟时,立即熄火晾晒。在此工序中一定要掌握好火候,使马铃薯片熟而不烂。晾晒时晴天可放在阳光下晒照增阴雨天可烘(温度控制在30-40℃)干。晒或烘干的标准以一压即碎为准。     3、 油炸上糖衣 将晒或烘干的马铃薯片放入沸腾的香油或花生油锅里进行油炸。每次投入量可依据油的多少而定。在油炸过程中,要用勺轻轻荡动,使之受热均匀,膨化整齐。当炸到金黄色时,迅速、起沥干油分。然后倒入融化了的糖液中(化糖时应尽量少放水,糖化开即可),不断地铲拌且烧小火暖烘,使糖液中的水分完全蒸发,而在马铃薯片表面形成一层透明的糖膜。此时即行成品,盛起冷却。     4、 包装 完全冷却后立即包装,以250g或500g为单灵盒装或袋装,彻底密封,这样可保存1-2年。 马铃薯薯片生产工艺描述      首先将作为原料的马铃薯去石清洗。        清洗后的马铃薯被输送到蒸汽去皮机或机械去皮机去皮。然后进入第二台清洗机,将残留粘贴在马铃薯表面的薯皮清洗掉。清洗后的马铃薯,被输送到在检测台上,实现手工分拣和整理去皮后的马铃薯。带式输送机将去皮后的马铃薯喂入到切片机。马铃薯被切成需要的薄片。并用水清洗游离出的淀粉。      清洗后的薯片被送到漂烫机中进行漂烫,从清洗和漂烫出来的薯片携带有大量的附着水。采用带强风的振动筛,将单个的薯片分离开,并将附着水吹干。然后输送到油炸机,将薯片的含水量从80%降低到2%,得到酥脆的产品。油炸脆片的成品中的含油量在30%-40%之间。油炸后薯片被输送到沥油输送带,沥干产品表面残留的油。      油炸好的薯片被输送到滚筒调味机对薯片进行调味,根据不同的产品添加不同的调味料。然后将调味好的薯片输送到包装车间,将产品包装成需要的大小和形状。     复合薯片生产工艺描述     将马铃薯淀粉,马铃薯薯粉(马铃薯雪花粉/马铃薯全粉)和其他成分在粉料混合机中均匀混合,混合均匀的粉料通过螺旋输送器输送到蒸煮挤出机,在蒸煮挤出机中,粉料与水均匀混合,蒸煮后挤出,挤出的面团经压片机压成理想的厚度,在成型机成型后,喂入油炸机油炸,油炸好的产品经调味后称重包装。     速冻薯条生产工艺描述     首先将作为原料的马铃薯去石清洗。      清洗后的马铃薯被输送到蒸汽去皮机去皮。然后进入第二台清洗机,将残留粘贴在马铃薯表面的薯皮清洗掉。清洗后的马铃薯,被输送到在检测台上,实现手工分拣和整理去皮后的马铃薯。      带式输送机将去皮后的马铃薯喂入到切条机。马铃薯被切成8mm×8mm的薯条。在边料修整机中,在油炸过程中会发生褐变的薯边以及薯条表面的游离淀粉被清除。      预煮可以钝化酶和预糊化薯条表面的淀粉,减少其在油炸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和缩短油炸时间。预煮后的薯条被送到油炸机中进行油炸。      油炸好的薯条被喂入带式速冻机。振动喂料机连续向速冻机中装载物料,以保持整个输送带上物料的均匀一致。薯条最终被冷却到-18℃。      带式输送机将产品输送到冷冻包装室称重包装。     薯宝生产工艺描述     生产薯宝的原材料可以采用新鲜的马铃薯也可以采用马铃薯雪花粉和全粉。采用新鲜马铃薯生产薯宝的工艺如下:      首先将来自料仓的马铃薯被去石清洗。      清洗后的马铃薯被输送到蒸汽去皮机或机械去皮机中去皮。去皮后的马铃薯被输送到暂存料斗中,经切片喂入到预煮机中进行预煮,然后又被喂入到冷却机中冷却。冷却后的薯料被输送到蒸煮机中蒸煮,然后在捣泥机中捣泥。糊状的马铃薯泥通过成型机形成希望的薯宝形状,油炸后速冻,并在冷冻加工间进行称重包装。     采用马铃薯薯粉生产薯宝的工艺如下:     将马铃薯薯粉复水后,搅拌成糊状的薯泥,喂入成型机进行成型,成型后的薯宝在油炸机油炸,在速冻机中速冻后,称重包装。 马铃薯块茎干物质、还原糖含量与炸片质量的关系                    巩秀峰 郝文胜 张颖力 李树生 李文刚     内蒙古正丰马铃薯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 呼和浩特 010031 1 、前言     随着马铃薯食品加工业的兴起,国内外的研究者先后从事过马铃薯栽培种块茎还原糖和干物质含量的研究,是因为这两个性状与马铃薯食品加工品质密切相关[1],炸片是马铃薯加工成品中的主要品质之一, 适合炸片的品种要求干物质含量较高,还原糖含量低于0.4%,且贮藏过程中变化幅度小;还原糖的含量, 直接影响炸片品的品质和颜色。马铃薯块茎中的干物质含量影响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且有报道,块茎中的干物质含量和块茎中的比重相关,比重和还原糖含量呈负相关[2]。本试验通过对国内外适合油炸加工品种,一般品种在收获后干物质、还原糖的测定分析、贮藏期还原糖含量的变化,筛选出符合当地贮藏条件下的炸片期限,并研究块茎中干物质与还原糖,以及还原糖与炸片色泽的关系。     2、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材料     共选用现有的国内外各类型品种41份,适合炸片的14份,荷兰引入品种11份,其他品种16份。     2.2 品质分析方法     收获后每个待测样品分别取大(150g)、中(100g)、小(50g)6个块茎,切片后每块茎分别取3片组成4组,进行以下测定。     1)干物质含量:采用烘干前后称重法     2)还原糖含量:费林试剂滴定法 还原糖%=(TXV1/W×V2×1000)×100%     T:费林试剂的滴定度(mg);V1:样品的定容体积(ml) W:样品的重量(g);V2:滴定时所消耗的样品溶液量(ml)。     3)淀粉含量:旋光法     4)炸片:块茎洗净擦干,切成1.5~2.0mm厚的薄片,冷水清洗,滤纸吸干水分,在向日葵色拉油(1800C)中炸至停止起泡,冷却后用加拿大农业炸片色泽图(10~100)其炸片色泽,认为高于60是较为满意的色泽。    炸片产率=炸片后重量/炸片前鲜重×100% 2.3 贮藏条件和测试时间 所有的材料均为田间正常成熟后收获的薯块,贮藏地点为原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科院马铃薯小作物研究所贮藏窖自然贮藏,每日记录温、湿度,贮藏期最高温度12.9℃(10月14日)最低温为0.1℃(12月3日),相对湿度60%-90%。     供试样品于收获后,分别进行品质分析及炸片评价。     3 、结果与讨论     3.1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与炸片色泽的关系     对现有不同类型的品种还原糖的测定和炸片色泽的评价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随着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国外适合炸片的品种以Atlantic,ACNOVachip和bellchip还原糖含量均在0.05%以下,其炸片色泽在70~80; 国内品种内薯3号、内薯7号、紫花白其还原糖含量分别为0.153%,0.215 %和 0.065%, 炸色泽分别为80,70,80,虽然还原糖含量高于Atlantic等品种, 但炸片感观评价优良,只是起泡度、平展度劣于Atlantic等品种。图1表明:马铃薯块茎还原糖的含量直接影响其炸片色泽,还原糖含量与炸片色泽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74,由此认为,在选育适合油炸加工的马铃薯品种时,早世代可直接利用炸片来入选低还原糖含量的无性系,还原糖含量在0.5%以上,炸片色泽低于50,予以淘汰。     3.2马铃薯各加工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     有报道遗传研究表明,由于大量存在着一因多效和基因的连锁现象,作物各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在育种中对一个性状的选择,必将影响到其他性状㈣,本试验对块茎干物质含量与淀粉含量、炸片产率等性状作了相关分析,表1结果表明:块茎干物质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和炸片产率呈显著正相关,这与已有试验相符⑵;块茎还在原糖含量与淀粉含量、炸片产率的相关不显著。淀粉含量与炸片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通过选择高淀粉的材料,可获得高干物质,高炸片产率的材料,高于物质可提高加工经济效益。 表1 各性状的相关关 性状 还原糖 淀粉 淀粉 干物质 -0.018 0.473** 0.3127** 还原糖   -0.270 0.042 淀粉     0.306* 3.3贮藏期块茎还原糖与淀粉含量的变化     选出5个有代表性的油炸片加工品种为例,说明在10℃以下温度条件下贮藏马铃薯油炸片品种,还原糖含量明显增加,甜度的增加是由于还原糖含量的增加,在4月15日播种前,窖温回升,还原糖含量有所下降,但还是高于炸片指标(0.4%)的要求,炸片品种Atlantic在一般贮藏窖中,其适炸期取12月中下旬,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五个品种的淀粉含量在贮藏期变化很大,都大幅度降低,下降幅度在74.8%~32.8%。还原和淀粉含量的变化趋势表明, 马铃薯在低温贮藏期,存在着淀粉还原糖的转化过程⑸,但不同的品种转化量不同。Shepody下降幅度最大,从18.99%~6.96%,内薯3号淀粉减产量较少,从12.04%降至8.0%。                        马铃薯淀粉生产工艺描述      马铃薯原料被输送到原料预处理单元。通过清洗和去石处理,将原料中的砂石、金属和其他杂质如木块、杂草等去除。      清洗后的马铃薯原料输送到暂存料斗,然后采用螺旋式喂料机将产品输送到高效锉磨机。原料经高效锉磨机彻底破碎后成为马铃薯乳液,由脉冲式活塞泵将马铃薯乳液送入提取单元。      提取单元是集成一体的,由三台锥形旋转筛及纤维泵、淀粉乳液泵组成,纤维在此三级筛选内被来自多级旋流器的细胞液用逆流方式清洗出去,清洗出去的纤维被泵到薯渣脱水筛进行脱水。      洗出的淀粉乳液被泵入细胞液浓缩/分离单元,该单元由四级提取筛及离心泵组合式而式。        第一级:浓缩细胞液中的蛋白泡沫,溢流排出并泵回前端提取单元。        第二级:分离和排出大部分细胞液(蛋白质),细胞液可进一步处理为肥料或蛋白粉。所排出的细胞液的一部分作为提取单元的清洗液使用。        第三、四级:淀粉乳液经浓缩后送入带搅拌器的粗淀粉液罐。  此粗淀粉乳液被送到除沙旋流单元将沙子排出,然后淀粉乳液进入精炼多级旋流器单元,该组合式单元由12级清洗和2级回收旋流器组成。由泵将清洗水从工艺水罐泵入精炼单元,淀粉经逆流清洗,将蛋白质清洗出去,同时也将细纤维及其它杂质清洗出去。回收段的溢流被用作提取单元的清洗水。清洗段的溢流在一两级旋转筛单元内经浓缩和筛分后排出细纤维,这些细纤维就是清洗段旋流器清洗出来的。分离出来的纤维又被泵送到纤维脱水筛进一步脱水。  精制后的淀粉乳液被输送到带搅拌器的淀粉乳液罐中,然后再用离心泵将淀粉乳液喂入真空脱水机,对淀粉进行脱水,然后就可送入气流干燥机内干燥成商品淀粉。在气流干燥机中将产品的水分降低到18%左右,然后按照要求包装成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变性淀粉介绍      变性淀粉是指在淀粉具有的固有特性基础上,为改善其性能和扩大其应用范围,而利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酶法改变淀粉的天然性质,增加其性能或引进新的特性而制备的淀粉衍生物。   变性淀粉的生产工艺描述:     将淀粉与水按照比例配成一定浓度的淀粉乳液(通常为21°bé),或者直接从淀粉加工厂将淀粉乳输送到淀粉乳液罐。      如果是生产比较简单的预糊化淀粉,则只需要将淀粉乳液输送到滚筒干燥机进行干燥即可。      如果生产湿法变性淀粉或复合变性淀粉,则需要测定淀粉乳液罐中实际的淀粉乳液浓度,然后将淀粉乳液输送到反应罐中,再根据淀粉乳液的浓度,产品的种类等选择淀粉变性所需要的化学试剂的种类和浓度;然后将各种化学试剂按照反应要求添加到反应罐中进行反应。在反应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监测反应的温度和溶液的pH值,为了保证反应所需要的温度,需要在反应的过程中采用热交换器对淀粉乳液进行加热。反应的时间根据生产品种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在几个小时到几十个小时不等。     多级旋流站     反应好的淀粉溶液被输送到旋流站中进行洗涤,将多余的和未反应的化学试剂洗涤干净。洗涤后的淀粉乳液被输送到暂存罐中进行贮存。      洗涤后的淀粉乳液按照要求进行干燥,如果是简单的湿法变性,则大多采用气流干燥将产品干燥然后按要求进行包装。如果是现代新型的产品,很多产品是复合法生产,则需要采用滚筒干燥,生产预糊化的变性淀粉---复合变性淀粉。经干燥后的产品按要求进行包装。 马铃薯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       马钤薯(土豆、洋芋) ZB B23008—85 本标准适用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调拨的商品马铃薯。 1 质量标准 1.1 马铃薯按完整块茎分等。等级指标及其他质量指标下表。 等级 完整块茎,%(每块50g 以上)      不完整块茎,% 杂质%     总量     疥癣     其他     1            90.0 10.0      3.0      7.0  2.0   2            85.0 15.0      5.0     10.0  2.0   3            80.0 20.0      7.0     13.0  2.0 1.2 马铃薯以二等为中等到标准,低于三等的为等外马铃薯。 1.3 卫生标准和动植物检疫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 名词解释 2.1 完整块茎:完整、健全、不带绿色,以及轻微擦伤或伤后愈合的块茎。 2.2 不完整块茎,包括下列尚有食用价值的块茎: 2.2.1 疥癣块茎:块茎表皮上有疥癣,所占面积达块茎表面1/2及以上。 2.2.2 其他块茎:包括病虫害、机械伤(镐伤、挖伤)、绿皮、萎缩、发芽、畸形(俗称歪子、钮子等)、热伤、冻伤、雨淋、水湿等块茎。 2.3 杂质:一批块茎中所含的浮土、块茎上所沾的泥土、无食用价值的块茎,以及其他有机,无机物质。 3 检验方法 马铃薯样品的拣取和各项指标的检验,按照GB5490~5539—85《粮食、油料及植物油脂检验方法》有关部分执行。 4 包装、运输和储存 马铃薯的包装、运输和储存,必须符合保质、保量、运输安全分等到储存的要求。严防污染。 附加说明: 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粮食储运局提出。 本标准由商业部粮食储运局检验处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哈俊人。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粮食部部标准薯003《马铃薯(土豆、洋芋)》作废。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1985—10—16批准 1986—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8609-88           发酵业用甘薯片 本标准适用于发酵业用甘薯片。 1 技术条件 1.1 发酵业用甘薯片以淀粉价分级,等级指标及其他质量指标见下    淀粉价,  等 级 (以13%水分计),% 最 低 指 标 杂 质% 水 分% 不完善甘薯片% 色泽、气味    1 68.0            2 65.0 ≤1.5 ≤13.0  ≤15.0 正常    3 62.0         1.2 甘薯片低于三等的不宜作为淀粉业用。 1.3 在直径3.0mm筛上的好碎片,按完整薯片计算。 1.4 薯片表面生霉较轻可以擦掉,内部仍为白色的风霉片为完好甘薯片。 1.5 动植物检疫项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6 卫生标准按 GB 2715-81《粮食卫生标准》,GB 2761-81《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标准》,GB 2762-81《食品中汞允许量标准》,GB 4790-84《粮食中二溴乙烷残留量卫生标准及检验方法》,GB 4809-84《食品中氟允许量标准》,GB 5127-85《食品中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对硫磷允许残留标准》执行。 2 名词解释 2.1 不完善甘薯片,包括下列尚有使用价值的甘薯片。 2.1.1 虫蚀片:被虫蛀蚀的甘薯片。 2.1.2 霉变片:片面生霉或因热伤使内部糖化变黄,片心可见有褐色、黑色部分超过五分之一,仍有使用价值的甘薯片。 2.1.3 病害片:黑斑病等病害造成伤害的甘薯片。 2.1.4 冻伤片:鲜薯或湿甘薯片在低温下被冻伤后晒成的甘薯片。 2.2 杂质:包括通过直径3.0mm圆孔筛的物质,无使用价值的甘薯片,以及其他有机、无机物质。 2.3 色泽、气味:指一批甘薯片的综合色泽和气味。 3 检验方法 3.1 扦样、分样 按照 GB 5491-85《粮食、油料检验 扦样、分样法》执行。 3.2 淀粉测定 按照 GB 5514-85《粮食、油料检验 淀粉测定法》执行。 3.3 杂质测定 按照 GB 5494-85《粮食、油料检验 杂质、不完善粒检验法》执行。 3.4 不完善甘薯片测定 按照 GB 5500-85《粮食、油料检验 甘薯片纯质率检验法》执行。 3.5 水分测定 按照 GB 5497-85《粮食、油料检验 水分测定法》执行。 3.6 色泽、气味鉴定 按照 GB 5492-85《粮食、油料检验 色泽、气味、口味鉴定法》执行。 4 包装、运输和储存 甘薯片的包装、运输和储存必须符合保质、保量、运输安全和分等储存的要求,严防污染。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商业部粮食储运局提出。 本标准由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志高、王东、谢增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 1988-01-25 批准 1988-07-01 实施                           淀粉业用甘薯片 本标准适用于淀粉业用甘薯片 1 技术条件 1.1 淀粉业用甘薯片以淀粉含量分等,等级指标及其他质量指标见下 淀粉(以13%水分计),% 杂质% 水分%    不完善甘薯片,% 色泽、气味 等 级     最低指标     总量     其中,霉变片     1         64.0           2         61.0  1.5  13.0 15.0         4.0    正常   3         59.0         1.2 甘薯片低于三等的不宜作为淀粉业用。 1.3 在直径3.0mm筛上的好碎片,按完整薯片计算。 1.4 薯片表面生霉较轻可以擦掉,内部仍为白色的风霉片为完好甘薯片。 1.5 动植物检疫项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6 卫生标准按 GB 2715-81《粮食卫生标准》,GB 2761-81《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标准》,GB 2762-81《粮食中汞允许量标准》,GB 4790-84《粮食中二溴乙烷残留量卫生标准及检验方法》,GB 4809-84《食品中氟允许量标准》,GB 5127-85《食品中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对硫磷允许残留量标准》执行。 2 名词解释 2.1 不完善甘薯片,包括下列尚有使用价值的甘薯片。 2.1.1 虫蚀片,被虫蛀蚀的甘薯片。 2.1.2 霉变片:片面生霉或因热伤使内部糖化变黄,片心可见有褐色、黑色部分超过五分之一,仍有使用价值的甘薯片。 2.1.3 病豁片:黑斑病等病害造成伤害的甘薯片。 2.1.4 冻伤片:鲜薯或湿甘薯片在低温下被冻伤后晒成的甘薯片。 2.2 杂质:包括通过直径3.0mm圆孔筛的物质,无使用价值的甘薯片,以及其他有机、无机物质。 2.3 色泽、气味:指一批甘薯片的综合色泽和气味。 3 检验方法 3.1 扦样、分样 按照 GB 5491-85《粮食、油料检验 扦样、在法》执行。 3.2 淀粉测定 按照 GB 5514-85《粮食、油料检验 淀粉测定法》执行。 3.3 杂质测定 按照 GB 5494-85《粮食、油料检验 杂质、不完善粒检验法》执行。 3.4 不完善甘薯片测定 按照 GB 5500-85《粮食、油料检验 甘薯片纯质率检验法》执行。 3.5 水分测定 按照 GB 5497-85《粮食、油料检验 水分测定法》执行。 3.6 色泽、气味鉴定 按照 GB 5492-85《粮食、油料检验 色泽、气味、口味鉴定法》执行。 4 包装、运输和储存 甘薯片的包装、运输和储存必须符合保质、保量、运输安全和分等储存的要求,严防污染。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商业部粮食储运局提出。 本标准由北京市粮油仪器检验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志高、王东、谢增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1988-01-25批准 1988-07-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      甘 薯 片 ZB X 11007—85 本标准适用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调拨的商品甘薯片。 1 质量标准 1.1 甘薯片按纯质率分等。等级指标及其他质量指标见下表。      纯质率,% 杂质% 水分% 色泽、气味 等级       最低指标         1          95.0         2          92.0  1.5  13.0    正常   3          89.0       1.2 甘薯片按纯质率分等。等级指标及其他质量指标见下表。 1.3 在直径3.0mm筛上的好碎片,按完整薯片计算。 1.4 卫生标准和动植物检疫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 名词解释 2.1 纯质率:除去杂质的甘薯片重量(其中不完整薯片折半计算)占试样重量的百分率。 2.2 不完善薯片,包括虫蚀、病害、变色、变质尚有食用价值的甘薯片。 2.3 杂质:包括通过直径3.0mm圆孔筛的物质,无食用价值的甘薯片,以及其他有机、无机物质。 2.4 色泽、气味:指一批甘薯片的综合色泽和气味。 3 检验方法 甘薯片样品的扦取和各项指标的检验,按照GB5490~5539—85《粮食、油料及植物油脂检验方法》有关部分执行。 4 包装、运输和储存 甘薯片的包装、运输和储存,必须符合保质、保量、运输安全和分等储存的要求,严防污染。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粮食储运提出。 本标准商业部粮食储运局检验处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哈俊山。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粮食部部标准薯001《甘薯片》作废。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1985—10—16发布 1986—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     甘薯(地瓜、红薯、白薯、红苕、番薯)                    ZB B 23007—85 本标准适用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调拨的商品甘薯。 1 质量标准 1.1 甘薯按完整块根分等。等级指标及他其质量指标见下表 等级 完整块根,%(每块100g以上)         不完整块根,% 杂质%     总量        病害       其他     1           90.0 10.0       2.0-3.0      7.0     2           80.0 20.0         8.0  2.0   3           70.0 30.0        12.0       18.0  2.0 1.2 甘薯以二等为中等标准,低于三等的为等外甘薯。 1.3 卫生标准和动植物检疫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 名词解释 2.1 完整块根:完整、健全以及轻微擦伤或伤后愈合的块根。 2.2 不完整块根,包括下列尚有食用价值的块根。 2.2.1病害块根:包括感染黑斑病、软腐病以及其它病害的块根。 2.2.2其他块根:包括虫害、机械伤(镐伤、挖伤)、干疤(伤后结成的)、绿皮、萎缩、热伤、冻伤、雨淋、水浸等块根。 2.3 杂质:一批块根中所含有浮土、块根上所沾的泥土无食用价值的块根,以及其他有机、无机物质。 3 检验方法 甘薯样品的拣取和各项指标的检验,按照GB5490—5539—85《粮食、油料及植物油脂检验方法》有关部分执行。 4 包装、运输和储存 甘薯的包装、运输和储存,以须符合保质、保量、运输安全和分等储存和要求。严防污染。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粮食储运局提出。 本标准商业粮食储运局检验处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哈俊人。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粮食部部标准薯002《甘薯(地瓜、红薯、白薯、红苕、番薯)》作废。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1985—10—16批准 1986—07—01实施
/
本文档为【马铃薯栽培技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