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导致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

2017-10-07 36页 doc 60KB 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3599

暂无简介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导致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导致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 徐州市铜山县大许镇西探小学 方振民 小学阶段是一个可塑期极强的时期,也是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最佳时期,这 个阶段的心理是否健康将会对人未来的身心健全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儿童和青 少年正处在心理发展的进程之中,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从儿童到成年人存在 着一个“过渡期”,不仅身体的发育产生巨大的变化,而且心理结构变化和特定 精神机能的发展也产生人生的飞跃。表现行为偏离和心理障碍的人,大多数是从 儿童开始,其心理状态就由于受到了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而显得不够正常,后来 又因为得不到良好...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导致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导致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 徐州市铜山县大许镇西探 方振民 小学阶段是一个可塑期极强的时期,也是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最佳时期,这 个阶段的心理是否健康将会对人未来的身心健全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儿童和青 少年正处在心理发展的进程之中,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从儿童到成年人存在 着一个“过渡期”,不仅身体的发育产生巨大的变化,而且心理结构变化和特定 精神机能的发展也产生人生的飞跃。表现行为偏离和心理障碍的人,大多数是从 儿童开始,其心理状态就由于受到了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而显得不够正常,后来 又因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致使其心理与行为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环 境,甚至产生危害他人、危害集体、危害社会的行为倾向,少数人随后还可能走 上犯罪道路。 时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这种趋势所带来的影响是各方面的。在有 子女的农民工中,只有很少的农民工是把子女带到城市上学,而绝大多数的是把 子女留在老家,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叔、伯、姨等,这就 产生了一个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我们在参与大许镇西探小学的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该校地处农村,在校生均为 农家子弟。目前,该校共有教学班12个,学生496人,其中留守学生177人, 占总学生人数的36%。这就意味着该校36%的农村孩子远离直接监护人,远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沉重话题。据调查,该校留守子女的 家庭,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很低,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 更无法在心理上、学习上给予实在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老人过分溺爱,亲友疏于 管教,使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致使这些 “留守儿童”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身心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在生活上缺乏 热情和爱心,性格缺失;养成了他们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 独、不安、胆怯等不良心理。更糟糕的是影响了他们良好心理和品德的形成,对 其将来的发展,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的干扰是不容忽视的,加上现在的“留 守儿童”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来到学校学习,他们的人身安全备受社会的关 注;由于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心理上得不到满足,致使他们任性、自私蛮横、 1 不懂得关心他人,集体荣誉感不强。学习上不主动、不上进。生活上放任自己的 行为,不自爱,也得不到同学的尊重。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会找同学出气, 经常与同学争吵、打架。嫉妒、报复心理强,脾气暴躁。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和校 规校纪,引起周围老师、同学的反感。不仅使学生之间产生问题,而且对家长与 学生间,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对 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认真分析其原因,对症下药,及时疏 导,使学生在团结的氛围下健康地学习、生活。 学生姓名:小刚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江苏铜山 出生年月:1994年7月18日 (11岁 ) 学校:铜山县大许西探小学 班级:五 (1)班 性格及表现:任性、自私蛮横、不懂得关心他人,集体荣誉感不强。学习上 不主动、上进。生活上放任自己的行为,不自爱,也得不到同学的尊重。自己有 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会找同学出气,经常与同学争吵、打架。嫉妒、报复心理强, 脾气暴躁。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和校规校纪,引起周围老师、同学的反感。 无业人员,靠在外地打工为生,较少回家,性格粗暴。在教育孩子方 面,做事一意孤行,什么事都是我说了算,甚至常常对孩子拳打脚踢。自私蛮横, 与邻里关系搞的也不好,很多人因他性格粗暴、不讲理,都拒而远之,在群众中 不受人尊敬,得不到尊严。在家庭方面,与妻子不合,经常因一点小事不顺心, 就与妻子争吵,并大打出手 。 农民,料理家务,但也经常不在家,对其父言听是从,对孩子百依百 顺,不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就是时时惟恐孩子发生意外。在家中没有地位, 遇事都是孩子的父亲说的算。因自己没有固定的工作,所以在家里经常约一些人 2 打牌、玩麻将。有时因为贪玩,孩子的一日三餐都没有保障,孩子经常回家没有 热乎乎的饭吃,只好到街上去买着吃。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讲究方法,冷热无常, 没有耐心,对孩子的学习和在学校的表现不闻不问。 1、该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脾气暴躁不顾任何时间、任何场合经常大 喊大叫,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气急败坏的去打人。他提出:“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尽情的闹,无忧无虑地玩,谁也管不了。”他认为:“任意吃喝玩乐”、“随意花钱”、 “成天不用努力学习”就是人生最大快乐。 2、他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嫉妒、报复心理很强,常常缺乏对别人起码的 尊重和同情。因为他在家里就得不到尊重,经常受到父母的责骂,没有体验过被 人尊重的滋味,所以,他便养成了不会尊重别人的习惯,甚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 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如嫉妒别人得到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便去破坏别人的东 西,以看到他人产生不愉快的情绪情感为乐。 3、他情感极不稳定,情绪情感变化多端,喜怒无常。特别是在他愤怒时, 十分凶恶,不顾道德原则,任意伤害他人或破坏集体财物。因此经常违反课堂纪 律和校规校纪,引起周围老师、同学的反感。 4、在学校他学习成绩上不去,又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排斥,某些需要得 不到满足,他便经常与校内以及校外一些讲“义气”的“哥们”混在一起,有时 为了哥们义气,常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包括帮他们打架。而家长知情后,采 取的态度则是非打既骂。 他无视社会和学校的行为规范,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常与已经形成了的不 良习惯有关,而且他这样做了还觉得无所谓或挺痛快。他的这种不良行为习惯如 不予以根除,任其发展,就必然会导致品德不良,以致更严重的后果。 1、2006年9月,上午第一节课他就给老师出了难题:不听讲不说,还随便 地在地上走动,莫名其妙的大声喊叫,手里还拿着一根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木棍 打来打去,不时敲的桌子啪啪响,说他们不听讲。下课我找他谈话,叫他自己要 认真听讲,别管别人,他马上板着面孔,显得很激动,对我说:“老师,如果谁 3 叫我学习,我就觉得活着没意思 ,就想到了死。”(一个才11岁的孩子却有这样的念头,很令我吃惊。他自己不学习,但别人说话、不听讲时,他却那么的愤怒。) 2、2006年10月8日,上课时他捣乱,老师就大声地叫他坐好,认真的听 讲,他突然大叫到:“老师,从楼上跳下去,可以摔死吗?”上课老师说:“就是 摔不死也是个残废”。他说:“那还是不跳了,以后当个地癞子也比残废了好”。 之后,他把老师对他训斥给他带来的不愉快,转到了前后、左右的同学身上,趁 老师不注意,不时地用拳头击打他们。 3、2006年11月10日,一个同学跑时不小心碰到了他,他随手拾起一个石 头向同学打去,结果打偏了,把一个低年级同学的头颅骨打坏了,血流满面,那 时,我才第一次看到他惊恐的样子,他哭着对老师说:“别告诉我爸,不然我死 定了”,当时真的想叫他爸爸来痛打他一顿。但其家长来时老师还是说了他的好 话,要求别打他。他爸爸也答应了,但到了傍晚放学时,他还是不敢回家。老师 叫他爸爸来接他,他也死活不肯上他爸爸的摩托车,我当他和他爸爸的面保证了 他爸爸不会打他,他才回去。后来我多次家访,和他父亲交流了一些孩子的情况, 告诉其爸爸教育孩子的方法。以后不要对其施加暴力。第二天他果真乖多了。 4、2006年12月3日,他又打了几个没请他吃烧烤的几个同学,老师一气 就说打电话给他爸爸,他说:“叫我爸爸打死,还不如我自己死”。于是,他就往 阳台走去。我知道他想干什么,可老师在气头上,没叫住他,心想:我看他也有 没有这个胆量,就是死一个这样的人也是为民除害,由他去吧。我看着他,他站 了大约20分钟,这时下课了,他才走回来向老师承认错误。(现在想起这件事我 还有点后怕,老师一时的冲动,也许会酿成大祸),课后老师找他谈话,他说: “老师,我给你惹了这么多的祸,给班级抹了这么多的黑,你都没动我一根手指 头,还叫我爸爸别打我,我早就想和你保证听你的话了,但我真的想改也改不掉, 克制不住自己”。 1、我刚对他进行调查时,原班主任就向我介绍了他的情况:脾气暴躁,爱 打人和骂人,对人不礼貌,上课从来都不听讲,但人还聪明,吃软不吃硬。一年 级时,由于影响太坏,考试不及格而留级。 九月一日报到那天,我就一直惦记着他的出现,想看看这个“坏透了”的 男 4 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结果他由父亲带着,跚跚来迟,当我看到他第一眼的时候, 真的是感到他与众不同。 2、经过观察和了解,我发现他每次发脾气时,原因基本是以下六种: (1)别人说他如何如何或无意中碰了他一下等,他就会气急败坏地冲上去打 骂同学; (2)谁要是在老师面前说他的坏话或告诉老师他没交作业,他也会骂同学; (3)不交作业,考试不及格,都会挨老师批评,于是他就借作业本抄,考试 递纸条抄,不满足他的 ,他就会找机会“收拾”他。 (4)他问同学“借”钱或叫他们请客,他们不肯时,就挨打; (5)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管当时是否真的“不平”,他总是爱出 手相“助”和他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因此个别和他在一起的学生,也依仗着他而 变得会欺负人了; (6)对违反纪律的同学他也打,有时同学从他的身边走过也莫名其妙挨打。 他打骂了同学以后,还会对被打的人及知情的人发出警告:“不许告诉老师 或家长,否则我会让你不得安宁”。一旦事情被老师知道,教育他时,他会承认 错误,甚至央求再给他最后一次机会,别告诉他的爸爸,他以后不再打。但事后, 他会一如既往,仍然管不住自己再次去打人。而且他会想尽办法查出“告密”者, 然后被他教训一顿。 3、通过与其交谈,我还知道他小的时凭着身高和力气优势欺负弱小的孩子, 家长找到父母,父母不问青红皂白,就是拳脚相加,使他疼痛难忍,上学后,还 是喜欢欺负人,每次老师都是严厉的批评 ,甚至罚站,用脚踢,有时告诉他父 母后,会被父母打得动弹不得。 1、多动、冲动、打人主要是幼儿时就受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也有一些遗 传因素),因为父亲的粗暴,母亲和父亲一样的不容孩子,使他受到了身心的伤 害。他从小就学会了和父亲一样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对待别人,宣泄自己的愤恨。 而且父亲现在外出打工,很少回来。母亲也经常不在家,疏于管教,孩子缺少温 馨的家庭环境。这种“效仿行为”成了他优于别人的“武器”。 2、 该生不喜欢学习,爱打人,除了性格因素和人际关系因素外,还有内心 5 感受和情绪体验的因素,因为,步入学校后,学习、考试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和同伴相比,学习没有一点优越感,感到自卑,同时也难以接受学校纪律的约束, 因此有时会出现歇斯底里的反应,再加上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以权威恐吓学生, 导致学生情感偏差,行为失控,要用自己的“强”来掩盖自己的“弱”。 造成小刚同学品行不良的原因主要是: 1、家庭方面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小刚同学的品行的形成有着不良的 影响。主要有: (1)父母的溺爱、迁就。这很容易养成小可任性、优越感、自我中心、自 私、专横、懒散、依赖等消极的性格特点,以致逐渐发展成为不良的品德; (2)父母对小刚要求过高,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措施。父亲又常年在外 地务工,母亲疏于管教,这会使小刚感到在家庭中没有温暖,因而容易转向外界 寻求友情。这时,他们极易受社会不良影响诱惑而走上品德不良的邪路; (3)家长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不一致,或单凭个人情绪来处理和教育小 刚的行为问题。这会使他养成乖巧的行为反应,或会造成他们对教育要求无所适 从; (4)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或忽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这使小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不良影响,养成不会尊重别人的习惯,长期导致他 和父亲一样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对待别人,宣泄自己的愤恨。 (5)家庭成员本身的恶习或家庭结构的剧变,如父母争吵、打架、闹离婚 或赌博等行为,会使小刚受到腐蚀,或使小刚的心灵受到创伤而引起性格变异, 导致品行不良。 2、社会方面 广义的社会环境,指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风尚。狭义的社会环境,则指学校 和家庭以外的小学生的朋友、邻居、社区以及影响个体的各种社会活动,等等。 从总体看,当今我国已为小学生创造了有利于他们品德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条 件。但是,对于那些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对小学生可能产生的侵蚀和 影响也不能低估。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可缺乏较为全面、深刻的分析能力,一些 6 社会允许但不适宜于小刚接触的文艺作品也可能对他品德的发展产生副作用。 3、学校方面 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上的不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间 接地造成或助长小刚的不良品行。例如,有的教师管教不管导,狠抓智育,甚至 只抓升学率,忽视了对小刚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的教师对小刚缺乏感情,不了解 小刚,教育工作不深入;有的教师对小刚要求过高或过低,教育方法不适当,使 小刚产生厌烦反感的情绪,教育效果甚微;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品行不良的小 刚的“反复”过程,没有看到他在反复前的进步,对矫正品行不良问题缺乏信心、 恒心和毅力;有的教师对小刚睁一眼闭一眼,发现问题不能及时与家长等有关方 面联系,或一推了之,结果把小刚推向更不好的方面。 针对小刚同学的这种不良行为的特征,我们应从小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健康两 方面来进行诊断和分析。 A: 品德不良小学生通常具有以下心理特征: (一)道德认识方面 1、是非观念模糊 品德不良小学生,明显存在是非观念的模糊或颠倒。例如,对于“光荣与耻 辱”问题,品德不良小学生认为,谁在打架、偷窃、不文明,好耍流氓,谁就越 有本事,谁越光荣。对于“美丑”问题,品德不良小学生认为,谁长得漂亮,穿 着打扮推出奇,也就越美。相反,穿着整齐,但不时髦,就是丑。对于“公和私”、 “个人与集体”问题,品德不良小学生大部分将其关系颠倒了,认为应该是先私 后公,先个人后集体。有人甚至认为“公”是假的,“私”是真的。 2、已形成了一定的错误人生观 首先,品德不良小学生已形成了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他们大部分认为“任意 吃喝玩乐”、“随意花钱”、“成天不用努力学习”就是人生最大快乐。其次,错误 的英雄观和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品德不良小学生将亡命称霸,犯法、不遵守纪 律当做是英雄。提出:“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尽情地闹,无忧无虑地玩,谁也 管不了”。 7 3、道德思维水平低下 研究表明,品德不良小学生,在智力水平上要比同年龄的小学生低。造成的 原因可能是,品德不良小学生学习差,知识水平低,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思维和 智力水平的提高。导致他们对道德观念、是非的认识水平低。 (二)道德情感方面 1、爱憎颠倒、好恶颠倒的道德感 品德不良的小学生,大部分存在爱憎颠倒、好恶颠倒。他们常常缺乏对别人 起码的尊重和同情,甚至把自己一时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如破坏别 人的东西,以看到他人产生不愉快的情绪情感为乐。 2、情感不稳定性和冲动性强烈 品德不良的小学生的情感极不稳定,情绪情感变化多端,喜怒无常。特别是 在他们愤怒时,十分凶恶,不顾道德原则。任意伤害他人或破坏集体财物。 3、重感情,讲“义气” 品德不良的小学生,常常是“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他们所说的好,是 以有利可图为标准的。他们对“哥们”有浓厚的情感,有时为了哥们义气,而表 现出一些非常不道德的行为。 (三)道德意志方面 1、道德意志薄弱 有些品德不良的小学生在道德认识方面并非无知,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 是清楚的,甚至也想做好事,但他们的道德意志薄弱,正确的道德认识不能战胜 不合理的个人需要。当个人欲求在外界某种诱因的影响下占了优势,就会作出违 背社会道德规范和侵犯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 2、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人有各种需要,其中之一是归属于某个群体、要求参加群体的活动和得到群 体的关心和尊重的需要。在学校生活中,小学生的归属需要如果由于某种原因, 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转向从校外生活中去寻求这种需要的满足。这就有受社会 不良影响的可能。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好胜 心强,好奇心更强,他们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着干。家庭和学校对此应有正 确的认识和积极的引导,否则在其它不良因素影响下,他们的时间、精力就可能 8 用到邪路上去,出现不良的行为问题。 (四)道德行为方面 1、偶发性强 品德不良的小学生,他们很容易被各种直接的诱因引起的欲望所驱使,从行 为动机的产生到行为的产生,持续时间极短。有时就因为很简单的小事而产生伤 害他人的行为。 2、粗暴、凶狠残忍 品德不良的小学生,他们的行为表现极为野蛮、粗暴、凶狠和残忍。他们有 时把粗暴行为和野蛮行为当做是英雄行为。他们对行为的后果在思想上认识得比 较少。有的品德不良的小学生,干完坏事后,良心上一点没有后侮,好像坏事不 是自己干的。 3、受不良行为习惯的支持 如果学生已经形成了某种不良行为习惯,他就会在类似情境中自然而然地采 取相应的行动,并因此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有些小学生无视社会和学校的行 为规范。他们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常与已经形成了的不良习惯有关,而且他们 这样做了还觉得无所谓或挺痛快。不良行为习惯如不予以根除,任其发展,就必 然会导致品德不良。 B 一般来讲,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物因素 (一)遗传因素。 从30年代以来,众多关于双生子的研究证实了遗传因素对人的心理的作用。 科学家在比较了同卵双生于与吴印双生子患心理疾病的一致率后发现,前者共同 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后者的共同发病率。由于同卵双生子在遗传上具有相同的基 因,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人类的遗传因素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上确实起到了一 定的影响作用。 此外,亲子血缘关系也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例如,北医大精神卫生研 究所的研究表明,在精神病患者的家庭中,患狂躁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人数占 相当大的比例,而且血缘关系越亲近,患病率越高。而有的研究在比较了不同类 9 型父母所生子女的智力后发现,智力缺陷父母与其智力缺陷子女间存在着显著的 正相关。以上这些不争的事实都揭示了同样的一个问题:遗传因素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到了人的正常或异常的心理和行为。 (二)先天的疾病和损伤 这主要指当胎儿位于母体中时,由于孕妇患病、用药不慎、情绪不稳、吸烟 饮酒以及受周围环境的污染和射线的辐射,从而导致胎儿在母体中发育障碍或发 生畸形、流产、早产和死亡,这些先天的疾病和损伤都会对儿童后天的心理健康 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后天机体的损伤 当儿童出生后,若受到病菌或病毒的感染、脑部受伤、得病或中毒,都会使 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一定的损伤,产生言语障碍、人格发生变化等心理障碍。例如, 小学儿童发病率极高的儿童多动症(ADD),其发生的原因和病理尽管相当复杂, 但众多的研究者已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论证了后天某种原因造成的脑损伤也是 诱发和促使这种心理疾病出现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保护儿童免受一些 危险病毒的侵害,尤其是确保儿童脑部的安全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二、家庭因素 (一)家庭环境 (1)家庭结构变化 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过去儿童 居住于“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中,身边有很多同龄的玩伴。而当 这种家庭结构逐渐地解体并被核心家庭所替代之后,独生子女问题就变得愈来愈 严重。独生子女具有头脑聪明、灵活、接受新事物快、知识面广等优点,但同时 他们也存在着任性、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社会适应能力差等诸多问题,而家庭 结构的单一、简单的家庭人际关系以及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又使原 来已非常严重的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并已开始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其不利的 影响。 (2)父母离婚的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率要远远高于来自 正常家庭的儿童。父母离异使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单亲家庭 10 中的儿童暂时或永久地缺少了来自父亲或母亲的爱,这种状况很有可能影响儿童 的心理发展。而一旦一个再婚家庭成立,儿童仍然面临着诸多处理家庭成员间关 系的问题,例如与现在的父母的交流与沟通、对已离异的亲生父亲或母亲的忠诚 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妥,很有可能使儿童发生对家庭的温暖产生怀疑、不信 任他人甚至离家出走等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3)家庭居住环境 在现代社会中,儿童往往跟父母居住于高楼林立的单元房中。由于居住条件 变得独门独户化,儿童的生活范围和活动空间变得日益狭小,与小伙伴之间的交 往机会也日渐减少。而有的父母出于安全的考虑更很少让儿童独自下楼拔伙伴玩 耍,或让儿童帮忙到附近的小卖部买点东西。很多父母发愁自己的孩子“窝里横”, 其实“窝里横”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人所提供的环境不利而造成的。一方面, 孩子在家居于统治地位,是家庭的中心,因此他在家里有一种优越感。另一方面, 他从小生活的空间狭小,而父母又没有有意识地带领孩子到外面去观察、了解周 围环境中的人与物,因此他缺乏认识环境、适应环境的能力。当孩子终于有一天 离开父母独立地参加集体生活时,他会发觉自己很多方面不如别人,这种心理上 的反差很可能使一部分孩子变得在家更霸道、在外更软弱,也就成了我们所说的 “窝里横”。而“窝里横”很可能会使孩子形成在家、在外的双重个性,这对他 统一、和谐的人格特征的塑造是很不利的。 (二)父母教育方式 (1)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可分为民主型、粗暴型、溺爱型和极端型四 种。其中,民主型的父母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在遇到冲突、 矛盾等问题时能征求孩子的意见和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 ,这种教育方式最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对儿童健全心理素质的养成起 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粗暴型的父母做事一意孤行,什么事都是我说了算,甚至 常常对孩子拳打脚踢,因而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使孩子产生仇恨生 活、残忍、攻击性强等心理和行为问题。溺爱型的父母往往对孩子百依百顺或过 度保护,不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就是时时唯恐孩子发生意外,因而常常拒绝 孩子提出的参加游戏、家务或公益活动等正当的要求,这种类型的父母往往使自 11 己的孩子变得依赖、任性、自私蛮横、不懂得关心他人。而极端型的父母时而对 孩子宠爱有加,时而又大声地训斥孩子,父母的冷热无常容易使孩子变得对家庭 的温暖产生怀疑、整日诚惶诚恐、胆小、退缩以及缺乏必要的安全感。由以上的 分析可见,父母应尽量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努力使自己在孩子心中 树立起民主型父母的形象,只有建立这样一种平等、温馨的家庭人际关系才能确 保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父母期望过高 。 现在的父母经常持有这样的一种观点:既然我只有一个孩 。子,那我就要 尽我所能将自己的孩子培养好。在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念头的驱使下,父母 对孩子寄予了过高的希望。很多孩子的周末从学前期就开始泡在各种各样的乐器 班和绘画 班上,而到了小学,孩子们更是要频繁地出人于各种计算机培训班和 奥数班中,学业和各种各样的特长训练将孩子们压得喘不过气来。而当他们遵从 父母的指令参加各种特长比赛时,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就更重了,一旦他们 在种种选拔考试中成为失败者,他们就要面对父母的责骂和不满,这种挫折感觉 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调节,将会动摇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甚至产生活得很 累、活得没意思等消极的生活感受。 除了以上提到的影响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外。家庭人际关系不和、 冲突不断、父母自身的人格特征和行为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儿童的心 理健康状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儿童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三、学校和社会因素。 (一)学校教育不当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只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忽视了他们人格、心理健 康等方面的教育。近几年这种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由于一些教师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往往将学生的心理 健康问题简单地等同为思想品德问题,以政治思想工作的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 健康问题。这种做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却无法很好地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 心理和行为问题,因而尽管付出的努力很多却收效甚微。 其次,在对待学生的身心成长时,一些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而 对他们精神方面的健康则关注太少,当学生出现焦虑、紧张不安、孤独、自卑等 12 不良情绪时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调节。相反地,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在期末考试之 前对本已非常紧张的学生这么说:“这次你们一定要努力,要考得比上次还要好!” 考试前老师的可回是必须的,但若像这样继续给已处于高紧张度的学生施以高 压,恐怕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而如果教师能在考试前以幽默的话语让学生 放松一下,并辅以鼓励的话语,相信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不当。“问题”学生顾名思义,在他们身上存 在着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对待这些学生。教师要以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去关心、 爱护他们,并通过经常与学生谈心、家访等行动让学生重新树立起自信心,而不 应该对这些学生采取粗鲁、生硬的态度,或动不动就加以责罚,那样只能使这些 学生的问题更严重、使师生关系更加恶化,这对培养这部分学生健康的心理是极 其不利的。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有人曾将大众传播媒介戏称为社会的晴雨表,因为在大众媒体身上深深地打 着社会的烙印,体现着一个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范。也正因如此,大众媒体 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绝大多数大众媒体宣传的是真、善、 美的内容,但有一些也在揭示社会的丑恶面,甚至有时也会出现反映暴力以及人 性丑陋面的不健康内容。如果家长不能很好地帮助儿童选择电视节目,或者在他 们看到不健康内容时不能很好地加以引导,鼓励儿童用社会的道德规范去分辨哪 些事物是属于真、善、美的范畴。是值得宣扬和学习的;而哪些内容则是属于社 会的阴暗面,是应该要鞭斥和消灭的,那么儿童很可能就会对一些不良的大众媒 体内容全盘吸收,或者将眼光全部聚焦于社会的阴暗面而完全看不到社会中积 极、上进的一面,而上述无论哪一种都会严重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和道德 面貌的形成。 对小刚同学的教育与转化,大体上要经历醒悟、转变和自新三个阶段。 1、醒悟阶段 醒悟阶段,即通过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 而产生改过自新的意向。 (1)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对于品行不良的小刚,在他的心灵深处也有 13 被社会“承认”、被集体“接纳” 的需求,但由于其品行不端,他得到的常常是 鄙视、厌恶、排斥、冷漠等,因此,他对待他人,往往抱有一种可能受到谴责、 遭到排斥的戒备心理或否定态度。所以我们要经常给予真诚的帮助,让他及时消 除这种心理和对立情绪。例如,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耐心的说服教育,对其 偶尔的好表现适时地给予恰当的表扬,让他逐渐消除自己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 绪。这也为单步的教育打下了互相信任的基础。 (2)引发归属的社会性需要。小刚同学往往意识不到或很少意识到自己的行 为会给家人或受害者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所以我们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引发 他的归属需要,从而导致他醒悟。例如,小刚同学经常违反学校的校规、校纪而 造成严重后果时,当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时,就会引起他深深的内疚和悔 恨,从而产生改过自新、弃恶从善的归属需要。小刚有了上述心理状态,就说明 他正处于醒悟阶段。但醒悟不等于他有坚定的改错意向,它仅是转变的开始。 (3)以家庭教育为突破口,恢复他的身心健康。他最怕的是他的爸爸,因为 其父的粗暴,给他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养成了他遇事先想到模仿他父亲的 教育方式用武力去化解和解决。因此,以家庭教育为突破口,恢复他的身心健康, 在对小刚的醒悟阶段的教育、辅导中显得尤为重要。教授普鲁厄特指出,当父亲 与孩子的关系很亲密时,儿童自有非常强烈的安全感,他不但笃定地应对外在的 世界的变化,内心世界也是比较平和和自足的,这有助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通 过家访,让其父阶段性的回家经常与孩子沟通,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改变教育 子女的方式,绝对不可以打骂,找时间多陪孩子。我们也要经常与其谈话,耐心 辅导,融洽师生关系。 2、转变阶段 当小刚同学对自己的错误有了初步认识之后,产生了改过自新的意向,在行 为上就会出现一定的转变。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仅仅是开始,品行不良 是长期形成的,恶习深者往往上进心弱,抗诱惑力差,还有侥幸心理。这就使他 在整个转变阶段必然要经过不断的矛盾斗争、多次的反复,最终才能转变成为一 个新人。反复有两种情况:一是前进中的暂时倒退。我们应认识到,小刚在没有 彻底转变前,反复是自然的,但这种反复不论是出现错误的次数,还是严重程度, 都与转变前有所不同。另一种反复是由于教育的失败而出现的大倒退,表现在行 14 为上是同转变前相比没有什么区别。 避免反复的方法: (1)暂时离开旧环境,避免旧有刺激。避开旧刺激,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不 是积极的方法,因为小可最终仍会遇到旧有刺激的; (2)积极引导他在旧有刺激条件下进行锻炼,接受考验。在考验的同时,教 师应向他们提供正误范例,警钟长鸣,以提高其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 转变阶段采取的教育辅导方法如下: (1)角色扮演法: 首先帮助其恢复同伴关系,然后以其他同学游戏表演“打人”,让其以旁观 打人的“可恶”,再由其扮演被打角色体验不快,产生厌恶。活动中拍下照片留 在后面强化,以起到改善其行为的作用,逐渐提高他的自控力。 (2)脱敏训练: ?以多次奖励、反复表扬为手段进行“直接强化”训练,首先从学习入手, 不失时机地抓住他的点滴进步,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改变厌学情绪,转移他总 想打人的念头。然后把他每天在校的表现做以(好事坏事都记),每天给他 看一次,看看做了多少好是事,并及时给予表扬,再看看打了几次人,进行提醒。 第二天依样实施,少打一次就奖励给他一张爱心卡,反之,可适时“惩罚”(事 先双方协商认同的),收回已有的“奖励”。一周累计一次,一张卡就奖励一个本 子。 ?进行“自我强化”训练,定期叫他自己找出自己跟目标的差距,今后努力 的方向。使他以后再不打人的动机得到强化。 ?在实施过程中,还教育他周围的人要敢于同不良倾向做斗争,勇于指出他 的不足。他有时也有意克制自己的情绪,不与他人发生矛盾。 (3)心理转移法: 我发现其比较关心班级,有集体荣誉感,我就叫担任生活委员,和学校的总 务老师建立联系,叫他负责教室的课桌、椅、门、窗等,经常检查,并做好记录, 自己能修理的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要及时的报告给总务老师,还叫他到总 务处领班级的用品,负责签字,转移他要“打人”的注意力, 锻炼自控力,培养自信心。 15 (4)冷处理法: 学生经常告他的状,每当这个时候,我知道他一定会揪着心,怕我找他,但 有时我并不急着找他谈话,虽然其他同学看我没解决,感到不满,可我却是不屑 一顾的态度。他问我事我也有意不去理他,这时他便会跟在我的后边走出教室, 向我保证以后再也不打人了叫我再给他一次机会。 3、自新阶段 该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转变后,如果不再出现反复,或很少出现反复,就逐渐 步人自新阶段。进入这一阶段的小可,完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他 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强的上进心,非常注意用实际行动来洗刷自己过去 的污点,以便重新获得做人的尊严,其表现往往比一般小学生还要积极。 对已转变的小可,教育上应注意的是: (1)不要歧视和翻旧帐,要特别关心他们的成长; (2)要积极地使他形成完整的自我观念。一个具有完整的、健康的自我观念 的个体,敢于对自己行为负责,能够正视自己的过去,面对现实,并具有向上发 展的意向,不为别人的歧视所动摇;学会用文明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象以前 那样,用武力解决。 (3)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密切结合,提高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在这三方面 中,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应借助于社会的力量,消除家长对小刚的怀疑和误解。 转变家长的认识,让他们从心理上接纳已经改过自新的小刚。并积极对孩子进行 心理辅导,让其重新认识自己,家长充当 “心理辅导师”,用爱心和耐心来对待孩子,用自己的行为来感化孩子,训练孩子也能够控制自己,强化学校辅导的“成 果”,学校以咨询热线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通过一年多的学校、家庭联合辅导、教育 ,我们发现其上课不会随便下地走动打同学了,在班级里打人的情况少了,但小学生具有不稳定性,会出现反 复是在预料之中的。但我发现该生的打人目标转移了,不打自己班级的同学,而 是去打其他班级的同学了,因为打其他班级的同学,信息不会很快的反馈到我这 里,等到了我这里也有些烟消云散了。因此这还需要继续关注,采取更好的辅导、 教育方法,随着年龄增长和家庭训练的强化,教人自助的教育目标是会实现的。 16 2、虽然,现在该学生仍有打人的现象发生,但每次当我找到他时,他都主动了承认错误,并陈述自己错在哪里,这样进步,也值得高兴。现在每次和他谈 话他不会摇着头歪着嘴对待你了,也会感到羞愧而底着头,并保证以后一定不打 人。 通过辅导,我们知道: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程度较低,故不仍以讲故事、角色表演来训练,少用了谈话启发。而至所以分三阶段并各有侧重,是因为学校辅导 对家庭有指导示范而且家庭又是辅导的一个根本环境,第二阶段学校咨询者不直 接与儿童见面,是为了不尝试强化儿童错误,给其不良刺激,老师又来“帮我” 了让其自己在家长的帮助下“重建信心”,认识自己。为了较易建立起咨询间的 信任与合作的关系,我经常走访其父母,与起父母交朋友,实现其“助人自助” 的目的。 对小刚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除模仿榜样后的实践以外,更主要的是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亲自实践。例如,通过向他提供不同角色的 机会,可以促进其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一个被指定负责训练其他儿童亲社会行 为的儿童,他自己的行为深受这类活动的影响,对他来说,只有表现出利他行为 才能维持自尊,从而使利他行为成为他的一种需求促进了他的“负责任”的道德 行为习惯的形成。再比如,针对一个行为表现比较差而又擅长文体活动的小学生, 老师让他负责班上的文体工作。工作的实践会使他很快对“负责的品质”产生了 认同,从而在行为上逐渐表现出要“负责任”。久而久之“负责任”会成为他个 性特征中的一部分,表现在道德行为上,即工作认真、责任心强。当然,道德行 为的习惯的培养,实践活动的方式很多。教师要更为广泛地、多样地要求每个学 生在生活、学习中,严格按照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 以恒,不断自我完善。 1、对情感缺失的留守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一定要渐进,不能超越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来给他们施加道德教育。促使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进一步加强 ,逐 渐提高是非辩别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增强情感缺失的留守儿童的法制观念,维 护纪律的严肃性,杜绝用不文明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或矛盾。 2、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审美情趣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 17 克服各种病态和不健康的心理,学做健康的人。 3、对情感缺失的留守儿童某一偏差行为的教育时,方法有时要灵活一些。 单一的方法往往会导致儿童产生“适应性”和“对抗性”,致使教育失败。从加 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入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 德意识。 4、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留守儿童的点滴进步进行适度鼓励,同时帮 助他们树立在班级的威信,促使其尽快克服自身的缺点,自信地成长。营造一个 健康的环境,让农村留守儿童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不足。并帮助他 走向健康的成长道路。 5、对待情感缺失的留守儿童,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采取相应的教育辅 导方法,我所采用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不一定适合其他情感缺失的留守儿童。因此, 教育者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育、辅导方法。 6、以本课题为统领,展开面向过去和未来的小学生品行教育的纵向研究, 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经验、教训和前瞻性指导,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营造文明 校园。 从这一个案咨询分析:家庭需要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有正确的引导方法, 简单偏激会造成儿童不能自控,行为偏激,会导致儿童的心理不健康。因此,我 们教育工作者应着力培养拥有健康心理的小学生,并锻炼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行。 1、“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作为学校,除了让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 一样接受教育以外,还应提供一些特殊的照顾。 首先,设立生活老师。“留守儿童”中多数是寄宿的,那么生活老师除了照 顾孩子的生活外,还要留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给予他们生活上、心理上 的体贴与温馨,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 其次,设立心理辅导老师。心理老师即“知心朋友”,发现问题及时与孩子 沟通,让孩子不良的情绪、情感得到充分的宣泄,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培养孩子良好的心境与情绪。 第三,开展适当的活动,使其情感适时升华。 孩子最喜欢有人注意他,关爱他,当他生日来临之际,父母远在天边不能赶 18 到时,全班同学为他献歌一曲,送蛋糕一枚等,孩子的心情该有多激动、多美哪, 这人间的最美,怎能不让人陶醉,又怎能不动情呢?同样,“春节、元宵节、中 秋节”等师生共度,也是一个情感培养的良好机会啊!另外,可利用节假日探望 孤寡老人、去人才市场关注就业的艰难、体谅父母的辛酸„„又怎能不让孩子感 受人生的绚彩,激起情绪、情感的升华呢? 2、对儿童进行良好品德的培养,我们教育者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儿童的品德发展水平与其思维发展水平直接相联系。由于儿童思维发展 存在着阶段性,因而其品德发展也具有阶段性; (2)儿童品德的发展是逐渐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每个阶段不能逾越。 由低级阶段进入高一级阶段,并不表现出文化价值知识方面的增长,而只是包含 了道德判断早期形式的重组和转换; (3)品德发展不取决于个体的生理成熟,也不取决于学习经验,而是有机体 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个体品德的发展可能会停留在这个固定顺序的某个阶段,但通过教育能 够促使其品德不断发展。 3、作为“留守儿童”家长,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自己孩子的教育应放在首要 位置,即使远在他乡,也要把孩子托付给确实能尽职尽责的监护人手中,孩子的 教育,决不是给点饭吃就可以打发的,更不是犯了错简单的打骂就可以解决问题 的。其次,在与孩子分离的日子里,要加强与孩子的联系,至少一周一个电话, 另外要与孩子常写信沟通,因为有些话孩子在电话里是不会说的。最后,常回家 看看,多尽一些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时刻 陪伴在他的身边的,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安全、温暖的充满爱的世界里。 4、为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情感,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应努力履行以下几 点义务: 第一,除了照顾孩子的日常饮食起居外,应多留心孩子的心理变化,一旦发 现异常现象(不良情绪、情感、或行为等)后,要耐心询问,主动与孩子交流, 理顺孩子的情绪,调节孩子的情感,获得孩子对自己的信任,从而走进孩子的内 心世界。 19 第二,常与孩子的父母沟通,既然是他们把孩子托付于你,想必十分信任, 那你就更应该放心去管理,发现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主动与他们交流意见, 改进教育方法。 第三,多与老师交流合作,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多方面合作的共同结果,作 为监护人,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准确的与老师交流,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 5、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爱。 “留守儿童”已成为“少爹无娘”无人管教的“野”孩子的代名词,但这些 孩子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也是未来的主力军,所以全社会要携起手来,同情并 关爱这些孩子。 首先,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积极作好舆论宣传,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安全、 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让孩子体会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其次,各社区要为困难的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上的便利,节假日多关心他们的 学习生活情况。 第三,各就业单位为外出务工人员开道放行,多一些优惠政策,安排集中假 日供他们与子女团聚。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已上升到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而“留守儿童健康情 绪、情感的培养”则更是一个紧迫、势在必行的关键所在,处理好这些问题,也 是一个全员参与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拿出爱心与行动,相信不久 的将来,祖国大地上的每一朵鲜花都会健康、美丽的绽放! 20
/
本文档为【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导致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