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教育之道在致良知,在亲生,在止于至善

教育之道在致良知,在亲生,在止于至善

2020-03-09 3页 doc 13KB 4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6339

暂无简介

举报
教育之道在致良知,在亲生,在止于至善教育之道在致良知,在亲生,在止于至善 ——鱼龙中心小学邓辉栋 作为一个教育者,教育的“道”是什么?我认为,“道”指道理,即教育之根本;“道”指道途,即教育之方法;“道”指道岸,即教育之目标。我从“教育之道在致良知,在亲生,在止于至善”悟出了:教育要有德;教育者要亲近学生;教育要追求一种完美境界。因此,我认为教育的道在于对教育对象实施以德为先的平等教育,做到至善至美。 教育者养德以育人,学生习德以修身。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德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王阳明的“致良知”的“致”可释为“扩充”;“良知”即为道德意识、道德...
教育之道在致良知,在亲生,在止于至善
教育之道在致良知,在亲生,在止于至善 ——鱼龙中心小学邓辉栋 作为一个教育者,教育的“道”是什么?我认为,“道”指道理,即教育之根本;“道”指道途,即教育之方法;“道”指道岸,即教育之目标。我从“教育之道在致良知,在亲生,在止于至善”悟出了:教育要有德;教育者要亲近学生;教育要追求一种完美境界。因此,我认为教育的道在于对教育对象实施以德为先的平等教育,做到至善至美。 教育者养德以育人,学生习德以修身。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德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王阳明的“致良知”的“致”可释为“扩充”;“良知”即为道德意识、道德思想。意即教育者启发被教育者道德意识,扩充道德思想。以此诠释王阳明的“致良知”,包含了两个对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教育和教育行为三项内容,三者缺一不可。所以“教育之道在致良知”,结合时代,就是教育者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在当下这样一个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道德滑坡的年代,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不讲道德、不择手段的社会环境给教育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和高尚品质,应从多方面着力着手解决:第一要放大教育者这只队伍,政府是社会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政府官员自己要做全社会的榜样,要养德治国,遵纪守 法,上行下效,给受教育者构建一个重教育、讲道德、守法纪、扬正气的良好社会环境;第二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遵循教育规律,教育秩序,严格师生道德教育评价体系和建立学校道德教育评估体系。导引教育者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给直接承担教育工作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创造有明确导向的宽松、自由的育人环境;第三是承载道德教育的学校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有目标、有梯次、有实际内容的规范化的道德教育。最后是教育者本身要有更强烈的职业道德教育观、人才观和责任观,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在所有新的教育理念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亲”,有主动靠近的意思。“在亲生”,意即教育者放下架子,走近学生,亲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高效、长效教育的关键。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教育者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爱生如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育者以这种博爱、无私的爱给予学生,学生自然视师如亲人,缩短师生距离,架起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教育者对学生,如果心中无爱,把自己扮成一个纯粹的施教布道者,高高在上,这不仅无法建立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而且无法提高教育质量。其次,有了爱心,要思考如何亲近学生?这是今天有爱心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我们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上如何亲近?孔子讲学,让学生绕他席地而坐讲学论道,体现了平等的教育思想。我们是否可走下神圣的讲台,走进学生中间,让学生感到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减少心理压力。课堂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理解、接受,以什么方式最有效?我们从孔子的教学中可受到启发。颜回、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让他们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自己的志向是愿意拿出自己 的车马、衣服、皮袍,和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自己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白自己的功劳。最后子路让老师也说说自己的志向。孔子说他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让年轻人都得到关怀。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的为人怎样?”孔子回答:“颜回的仁义比我强。”子夏又问孔子:“子贡的为人怎么样?”孔子回答:“子贡的口才在我之上。”不难看出,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在教学时,放下了架子,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交流,并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这也就有了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的美名了。师生相亲,友好对白,真诚交流,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与教师对话交流,了解他们学习的状态,了解他们的学习心理,了解他们学习的困难,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教师适时调控、点拨、鼓励,激发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勇气。这或许也能像孔子一样成就一段弟子传名的佳话。 课堂如此,课外亦然。课外我们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生活上的困难,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千差万别的性格。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信赖,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也才能有高效的教育质量。 教育者只要做到了亲近学生,学生自然“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发挥到极致,学生在老师的导引下,就会自觉参与一切教育活动,教育就会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
本文档为【教育之道在致良知,在亲生,在止于至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