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止”字辨义

2017-09-30 4页 doc 15KB 2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止”字辨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止”字辨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止”字辨义 张青青 摘要:古典名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止”的含义有三种:?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确定语气。?代词,通“之”。?语气词。本文考察了一些文献资料,认为“止”应为语气助词。 关键词:止 助词 代词 语气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是自古至今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名句。但它的确切含义,恐怕不为时人所详知。好在时贤已有对此句的辨义,笔者就毋庸赘述了。但其中的“止”字该怎么解释,至今仍没有清晰的答案。 关于“止”字之义,综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止”字辨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止”字辨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止”字辨义 张青青 摘要:古典名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止”的含义有三种:?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确定语气。?代词,通“之”。?语气词。本文考察了一些文献资料,认为“止”应为语气助词。 关键词:止 助词 代词 语气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是自古至今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名句。但它的确切含义,恐怕不为时人所详知。好在时贤已有对此句的辨义,笔者就毋庸赘述了。但其中的“止”字该怎么解释,至今仍没有清晰的。 关于“止”字之义,综合各家之说,主要有三种:?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确定语气。?代词,通“之”。?语气词。本文考察了一些文献资料,认为“止”应取语气助词之义。 一、“止”在上古之义 《上古汉语词典》对“止”的解释是:zhi之部章纽,上声,诸市切。《说文解字》:“止,下基也。象草木有址,故以止为是”。上古“止”的释义有:?足、脚。《甲骨文合集>(一三六八三):“贞:疾止,佳(唯)有它。”?停止。《诗?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减。《周礼?地官司徒?仓人》:“若谷不足则止余法用。” 可见,在上古“止”纯粹是个实词,用作名词、动词。这符合词语的演变规律:在词语产生之初,一般都具有实在的意义,至于词语的虚化那是后来的事。 二、“止”在中古之义 关于“止”的中古之义,臧克和《中古汉字流变》对“止”的解释:zhi之市切。止息也,住也,容止也。《名义》:“止zhi之视反。辍也。杀也。礼也。住也。至也。脚也。足也。辞也。居也。小也。待也。获也。留也。息也。逗也。” 《说文》:“止zhi,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凡止之属皆从止。诸市切。”南北朝墓志碑刻楷化《元子永墓志》《元袭墓志》等止、心形近。止字为“行止”之止,但由动符而来:一体两边之例。《名义》所设义场,其中“辞也”为止字语法功能,用于句末,助添确定语气。如《诗经?召南?草虫》:“亦既见止,亦既观止,我心则降。”毛传:“止,辞也。”魏晋南北朝亦如此用,如晋?陶潜《命子》诗:“于皇仁考,‘淡焉虚止。”址、趾、沚、耻等字,皆由止字分化。 据臧克和所释,“止”在中古已经开始虚化,出现了虚词的用法。“辞也”即现在所说的虚词。 三、“止”在近古之义 “止”在近古词典中,各家认识有了较大分歧:一说是指示代词,一说是助词,一说是语气词。 (一)指示代词,通“之” 《汉语大字典》:止,通“之”,指示代词。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九:“止犹之也,指事之词也。《诗?车辖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释文云: ‘仰止本或作仰之。’宋本《史记?孔子世家赞》引《诗》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 《三王世家》云: ‘高山仰之,景行向之。’是‘止’与‘之’古通用,故‘止’可训‘之’。” 《故训汇纂》:?止,当作之。《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陈奂传疏。?止,亦或作之。《经传释词》卷九:“止,亦或作之。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史记?三王世家》作高山仰之,景行向之”。?仰止,本或作仰之。 (二)助词,用于句末,表确定语气 《汉语大词典》没有收录通“之”的义项,认为“止”是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确定语气。《诗经?召南?草虫》:“亦既见止,亦既观止,我心则降。”毛传:“止,辞也。”晋?陶潜《命子》诗:“于皇仁考,淡焉虚止。”宋王安石《潭州新学》诗:潭人来止,相语而喜:‘我知视成,无豫经始。’” 《辞源》:止,助词。《诗?齐风?南山》:既日归止,曷又怀止。《中华成语大词典》: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道德崇高;仰,仰慕;止,语助词。道德崇高,使人仰慕。《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管子?九守》:高山仰止,不可及也。 《汉语成语大词典》:止,语助词( (三)语气词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止:脚;停止;只是,仅仅;语气词。《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最近出版的《古书虚词通解》则对于“止”的释义收录比较全面: 1(语气词。《词诠》:语末助词,表决定。《集释》:犹焉也。“止”训焉,犹“之”训焉也。一为语已词。《衍释》:已也,亦已词也。《释词》:辞也。《辨略》:与“只”同,语已辞也。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按:此项用法或与动词停止义有关。 2(《集释》:犹之也。指事之词也。《衍释》亦或作“之”。 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车辖篇》)《集释》:仰止,本或作仰之。《礼?表记》引《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行止,《诗》作行之。“宋本《史记?孔子世家赞》引《诗》‘高山仰止,景行行之。’《三王世家》云:‘高山仰之,景行向之。’是‘止’与‘之’古通 ’可训‘之’。”《衍释》:“《史记?三王世家》作“高山仰之,景行向之。” 用,故‘止 语气词能否在助词之外另立门户,这是一个长期争议的语法问题,但不影响对于“止”义的理解。 四、结语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至于通“之”之义,则是后代在引用时,为了便于理解而改用的。《近代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则没有收录“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止义,也就难怪时人说不出它的具体含义了。 分析以上各家之说,我们认为“止”为代词“之”属于主观臆断,缺乏根据,还是取语气助词较为妥当。 注释: [1]付学敏,张美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音义辨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年第5期。 [2]唐抄《篆隶万象名义》。 [3]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4]吴昌莹:《经词衍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张青青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
/
本文档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止”字辨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