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古汉语中语气词的发展及古今对比.doc

2017-11-15 9页 doc 23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1942

暂无简介

举报
论古汉语中语气词的发展及古今对比.doc论古汉语中语气词的发展及古今对比.doc 论古汉语中语气词的发展及古今对比 【内容摘要】我国传统文学渊源悠久,说话艺术从古至今也是不断变化的,古人说话方式和现代自然是不同,这一点,单单从语气词的发展中便可略见一斑,本文从语气词的发展变化角度来探讨一下古今汉语在说话上的语法变化。该文主要从以下三点来说明这一观点:一是语气词的发展;二是造成这种发展的原因;三是古今语气词的比较。 语气词 发展 原因 古今对比 【关键词】 一、 语气词发展历程 在书面语言诞生之前,人们就开始在说话了,交谈了。据神话传说,人类的第一个声音是“...
论古汉语中语气词的发展及古今对比.doc
论古汉语中语气词的发展及古今对比.doc 论古汉语中语气词的发展及古今对比 【内容摘要】我国传统文学渊源悠久,说话艺术从古至今也是不断变化的,古人说话方式和现代自然是不同,这一点,单单从语气词的发展中便可略见一斑,本文从语气词的发展变化角度来探讨一下古今汉语在说话上的语法变化。该文主要从以下三点来说明这一观点:一是语气词的发展;二是造成这种发展的原因;三是古今语气词的比较。 语气词 发展 原因 古今对比 【关键词】 一、 语气词发展历程 在书面语言诞生之前,人们就开始在说话了,交谈了。据神话传说,人类的第一个声音是“吒”。但这只是传说,我们要从真实的史料中来得出有一定的说服力的观点。所以本文就从有文字记录后的历史开始讲起。 先秦时语气词状况,这里我找了几篇文章统计了下数据,如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也”7次,“焉”2 次,“乎”1次,“繄”1次; 《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中,“也”15次,“焉”10次,“乎”6次,“矣”3次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也”4次,“哉”1次,“乎”1次,“已矣”1次,“也与”1次,“也者”1次;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也”28次,“焉”8次,“乎”3次,“矣”10次,“乎哉”1次,“与(欤)”11次,“然”1次,“夫”1次,“而已”1次,“而已矣”1次,“已”1次“盖”1次; 《庄子?逍遥游》中“也”43次,“焉”4次,“乎”5次,“夫”5次,“哉”4次,“邪”2次“且”2次,“则已矣”1次,“而已矣”1次,“且夫”1次,”已矣“1次,”“为”1次,“者也”1次,“也夫”1次,“已”1次; 《荀子?劝学篇》中“也”29次,“焉”8次,“乎”2次,“矣”3次,“兮”4次,“邪”1次。 由上述统计中可以看出,至战国时,古汉语中所用到的语气词以基本出现,还有一些语气词如“而、尔、耶、云、”等差不多也是在这时间出现的。有例可12证:“而”:岂不而思,室是远而;“尔”:定楚国,如反手尔;“耶”:岁亦无恙34耶,民亦无恙耶,圣亦无恙耶,“云”:日云莫矣等等。还有一些是利用通假字,例如,“尔”通“耳”,相当于“而已”,译为“罢了”,如在“定楚国,如反手尔”中“尔”就是通假字。 通过上述例举,还可以看出,语气词的发展不是一下子就出现并完备的,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并确定下来,而有些语气词也是在历史的删选中被淘汰了,例如“繄”,这个语气词在《郑伯克段于鄢》中出现过后,在以后的篇章中就极少看到这个词了,几乎是没有了。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古汉语中语气词的形成是在战国时期,以后虽有增减,但此时以基本固定下来了。这种发展状况的形成也是有它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的。 二、 语气词发展的原因 1 选自《论语)子罕》 2 选自《荀子)非相》 3 选自《战国策)齐四》 4 选自《左传)成公十二年》 语气词,顾名思义,就是人们说话交流是流露出来的语气及感情。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定义是“帮助示句子各种语气的词”。由此,我们便可推出“语气词依照它们所帮助的语气,可分为助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1提携语气,提顿语气,舒缓语气等”。而语气词的变化多端是源自于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的变化尔引起人们精神状态的变化。在西周时,《诗经》中用得最过的语气词是“兮”。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在战国时百家争鸣的那一段时期里,各家发表的著作都在高唱自己的政治精神生活观点,阐释自己的见解。这时各家的著作中开始出现了各种的语气词,这种变化是深受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的。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的探讨一下。 首先从社会方面着手,西周是奴隶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下,劳动人民生活艰苦,精神世界就匮乏。特别是教育的贵族化,是劳苦人民无法接受基本的教育,这就是愚民政策。而此时出现的一些诗作大多是为贵族服务的,例如《诗经》也是由稗官收集民间的文采集结而成的,也是供贵族享乐的。这时的文学精神比较单一,所以里面的语气状态就显得较少。但是,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转型时期,有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这时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诸侯国之间混战无数,周王朝的统一地位已走向没落。这时,文学创作环境就相对宽松,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有的一次文学大活跃时期,文人创作走向高潮,特别是劳苦人民中的有识之士,也能脱颖而出,例如颜回等。他们对下层百姓了解深远,又希望得到君主的赏识重用,此时又盛逢“百家争鸣,万家齐放”的时期,文人拼命抒发自己的情感来表达或忧国忧民,或怀才不遇,或意气风发,或隐士仙人,或游子思人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多样的,复杂的,单单一两个语气词,不能承受了。于是便有了语气词的发展。 其次从文章的内容上来。春秋战国以来文章内容的充实,使文章的承续间需要一个提挈的引出下文的语气词,常用的有“夫”“盖”“且”“故”“今夫”“且夫”等,这些词又叫 2“‘发语词’放在句首,表示议论的开始,一般不译出。”以下举例说明: ? 夫站,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 今夫颛臾,固而近费(《论语)季氏》) ? 今离娄见秋毫之末,不能以明目易人(《商君书)弱民》) ?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孟子)公孙丑上》) ? 益古之史式区分有二焉:一曰记言,二曰言事。(《史通)疑古》) 在先秦早期,例如西周时,《诗经》里一般篇幅较短,并采用重章叠句的方式,所以内容简单。但是在以后的出现的议论性散文中,由于篇幅较长,就需要一个“发语词”来引出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这就需要用到上述所讲的语气词,而是文章上下联通而不显得突兀,这里有些就相当于现代文章中的过渡句或过渡段一样。 最后从读者方面讲可以正确区分句读。古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的,事实上,标点的产生远远晚于古汉语的文章的产生,那么,该怎么读这些没有标点的文章呢,那就需要习句读~而此时语气词的使用则会帮助读者正确诵读文章,例如在《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有一段话说:“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这里的“也”就是表示停顿的语气词。一般而言,划分句读的规律中就有一条是 1 选自白玉林、迟铎《古汉语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140页 2 选自白玉林,迟铎《古汉语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150页 “„„者„„也”可划分为一句。所以说,语气词的使用有助于读者的阅读。 由此可见,语气词的发展变化不是偶然的,这是由历史的发展而影响的,这是一种必然的行进,是不可逆的。 下面,本文就来说说古今汉语语法中语气词的比较状况。 三、古今语气词比较 历史的车轮的滚滚行进中,我国古汉语中的语气词渐渐消退了,但是在现在的普通话中还是有语气词的存在,其中最基本的就有六个“的、了、吧、吗、啊”还有一些是不常用的,如“罢了、嘞„„”。那么古今汉语中语气词究竟有什么差别呢,本文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说。 (一) 古今语气词系统中个体数的比较 前文已说过,古今汉语中有各不相同的个体,那么着些个体中有没有联 系呢,有从古至今都使用的个体吗, 经过资料研究显示,古今汉语中有相同语气词的只有陈述语气词中的 “而已”,其他语气词均没有相同的个体。 古汉语中如: ? 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国语)越语上》) ?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现代汉语中有如: ? 我只知道这些而已。 ? 他不如此而已。 但现代汉语中的“而已”多半是要与表示限制意义的副词(如“只”“不 过”)配合使用,而古汉语中则不用受这一条件限制。 那是否就认为古今汉语之间就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了呢,其实不然,我国的 文化是传承的,虽然期间又不断的变化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但其根源仍是连 续不断的。因此,在古今汉语传承中,语气词也是古今相同的。例如: 陈述语气词中表已然的“矣”与现代汉语中的“了” ? 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韩非子)喻老》) ?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 ?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也(《荀子)天论》) 这三个“矣”,在翻译是都可译作“了”。它们或用于表示已经实现的事 情或已经形成的事情,例?;或表示行将实现的事情或行将出现的情况,例 ?;或表示在某种条件产生某种后果,例?。而这些与“了”在现代汉语中 的作用可以分别一一对应起来,如: ? 树叶绿了。 ? 他明年就大学毕业了。 ? 假如他能上场,他们对就不会输了。 这三句话中的“了”于前文古汉语中的“矣”是相对应的。 然而从上述的例证中不难发现,所谓的传承只是在某些意义上的相同。也就是说,再古今汉语发展中,一层不变保留下来的语气词个体是几乎没有的,正如廖振佑说:1“古汉语语气词,可以说没有一个与现代汉语语气词完全相同。” 古汉语语气词的传承中,逐渐丢失了原来的个体,但它们的意义确是留了下来。所以。古今汉语的语气词个体中是有联系的,但这是某些意义上的相同,相同个 1 选自廖振佑《古汉语特殊语法》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04页 体,从上文可知,就只有一个“而已”。 (二)古今汉语语气词语法作用的比较 这个对比需从三方面来讲解。 1、 语法特征。 在现代汉语中语气词有二大语法特征。 一是附着性强,语气词能附在全句或句中词语的后面。 二是常常跟句调一起表达语气,有的语气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如“啊”,反1过来,有的语气词可以由多个语气词表达,如陈述句 简单的讲解下: 第一点是作为语气词的定义来表示的,这里就不做赘述了。而第二点中,可以从来两方面来说明。 <1>一种语气词表达多种语气。 在古汉语中,“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陈述语气 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祈使语气 而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很普遍的,如: “了”:他来了。陈述语气 别再哭了。祈使语气 <2>一种语气有多种语气词表达。 在古汉语中表现陈述句语气的有“也,矣,耳,已,尔,焉”等,而在现代汉语中表述陈述语气的有“的,了,吧,呢,啊,嘛”等,这些例句比比皆是,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由此可见,这两点语法特征是古今都有的,且是普遍存在的。 2、 语气词互补型的比较 什么叫互补性,就是在同类性质的语气词中,语气词a出现在甲句末尾而不出现在乙句末尾,语气词b出现在乙句末尾而不出现在甲句末尾,我们就说ab在2选择语言环境时具有互补性。 在汉语语法中,形成这种互补性的原因是语言环境的侧重点不同。例如:“呢”和“吗”在侧重于是非问时,用“吗”,如“你到过北京吗,”而不能说是“你到过北京呢,”,与此相反,侧重选择问时,则多用“呢”,如“你去不去呢”而不能说“你去不去吗,” 但是在古代汉语语气词体系中这种互补性却很少,一些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如“‘与(欤)’、‘乎’、‘耶’、‘邪’,它们均可出现在‘是非问’‘选择问’等语言3环境中因而不具备互补性” 3、 语气词的连用。 这个现象古今汉语都存在,主要用于加强语气,来表示一种更加强烈的感情,在古汉语中有: ?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僖公三十年》) (( ?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论语?雍也》) ((( ? 独吾君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 ? 语之而不惰者,气回也与~(《论语?子罕》) (( 1 该段引用自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33页 2 该句选自张先坦《古今汉语语法比较概要》四川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88页 3 选自选自张先坦《古今汉语语法比较概要》四川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89页 ? 故先王明之,岂特玄之耳哉~(《荀子?正论》) (( ?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 (( ? 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礼记?檀弓上》) (((( 语气词连用在古汉语中是比较常用的,其中??为三个连用现象。下面讲讲现代汉语的语气词连用现象。如: ? 这是真的吗 ,(( ? 你吃饭了吧, (( 但是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语法中比较少,不过在许多地方的发言中,语气词的连用仍是比较常见的。 古今汉语语气词连用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连用的语气词都各自保留它们本1身所表达的语气,但是句子的重点一般是落于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但是有一种语气词是古汉语中没有的,这是现代汉语的一种新创造,就是由于连用而产生合音效果形成的一类语气词。这种例证很多,如“了啊?啦”,“吧唉?呗”,“了哟?喽”,“么啊?嘛”。这些词语的出现是在经过了很久的连用中才慢慢形成的,或许是在方言引入普通话中形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就是有这些语气次的发展,现代汉语中才会有如此丰富多彩的语气词。 语气词自产生以来,在战国时就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这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古今汉语语法中语气词的差异表明古代汉语语气词,除了陈述语气词中的“而已之外基本没有相同的了。但在语气词语法的古今差异中,现代汉语的互补性在古汉语语气词用法上却很少,而古汉语的连用现象广泛存在,现代汉语却由于连用现象产生了新的一类语气词。古今汉语已相隔千年,虽然很多古汉语中的语气词个体都不再使用,但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性让古今语气词有着很多共通性。 【参考文献】 张先坦《古今汉语语法比较概要》四川出版社/2007年10月 白玉林,迟铎《古汉语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 廖振佑《古汉语特殊语法》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张继定,刘永良,王明煊《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上》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9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室编 1选自白玉林,迟铎《古汉语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152页
/
本文档为【论古汉语中语气词的发展及古今对比&#46;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