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浅谈中国青铜器的纹饰与装饰艺术

浅谈中国青铜器的纹饰与装饰艺术

2018-09-03 7页 doc 20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81650

暂无简介

举报
浅谈中国青铜器的纹饰与装饰艺术浅谈中国青铜器的纹饰与装饰艺术 【摘要】青铜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本文试图通过青铜器纹饰的变化与发展,揭示其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制造工艺或者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而引起,同时也与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及社会的变革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关键词】青铜器;纹饰;特征;发展变化;装饰艺术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52(2012)01-0106-03 青铜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青铜器以其雄浑古朴的造型、绚丽精美的纹饰,弥漫着远古的气息,给人以深沉凝重的历史感。中国青铜器的发展...
浅谈中国青铜器的纹饰与装饰艺术
浅谈中国青铜器的纹饰与装饰艺术 【摘要】青铜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本文试图通过青铜器纹饰的变化与发展,揭示其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制造工艺或者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而引起,同时也与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及社会的变革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关键词】青铜器;纹饰;特征;发展变化;装饰艺术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52(2012)01-0106-03 青铜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青铜器以其雄浑古朴的造型、绚丽精美的纹饰,弥漫着远古的气息,给人以深沉凝重的历史感。中国青铜器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其间青铜器的风格从庄严的艺术风格转向了朴实、简洁、明快的风格,同时青铜器的社会功能也从祭祀用的礼器逐渐转变成实用器具。青铜器的纹饰则由庄重的饕餮纹、夔纹到富有韵律的窃曲纹、环带纹,再发展为清新的蟠螭纹、宴乐、攻战纹等,其间动物纹饰狰狞的超自然魔力逐渐减弱,直至丧失。这种纹饰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制造工艺或者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引起的,也与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及社会的变革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一、各个时期青铜器纹饰特征 青铜器纹饰的产生是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朴实、聪颖、智慧的结晶,是体现人们美好心愿的依托物,是人们与大自然抗争、共存、达到“天人合一”朴素心愿的具体现,他们用高超的铸造技艺,为我们留下象征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 (一)夏代青铜器纹饰特征 青铜器纹饰是青铜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饰在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上。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夏代二里头文化期,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一般没有纹饰,但有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两排圆钉状纹饰,一些器物上也出现了简朴的云纹、弦纹和网纹。除此以外,值得重视的就是镶嵌绿松石的牌饰了,牌上的兽面纹除两眼之外,其他部分都是抽象而不写实的。它也是目前已知的青铜器上最早的兽面纹。如1975年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镶嵌圆铜器,此器直径17厘米,厚0.5厘米,器物的边缘镶嵌61块呈长方形的绿松石;再如1981年在二里头一座墓葬中发现的长圆形兽面纹铜牌饰,牌饰凸起的一面以绿松石粘嵌成异常精致的兽面纹图案。这两件器物是目前在中国所见到的最早的复合物质铜器,其熟练程度已经脱离了该种类技术的最初阶段,从中可以看出夏代的青铜铸造技术与装饰艺术有了较大的突破。 (二)商代青铜器纹饰特征 商代的青铜器纹饰最为发达,尤其到了商代晚期青铜器纹饰的式样和种类极为丰富,器物纹饰丰富多彩、繁缛富丽,大体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变形动物纹的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细而密集。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这类兽面纹往往双目突出。在艺术装饰方面呈现出高峰。 商代青铜器纹饰以兽面纹和夔纹为主,还有鸟纹、象纹、蚕纹、蝉纹等。兽面纹饰只是纹样结构规格化的形式,所表现的物象很多。此时的装饰特点是集群式,以多种物象或作主纹或作为附饰布满器身,甚至视线所不及的器物底部也有装饰,有的一件器物上有多达十几种动物纹。就表现手法而言,商代中期纹饰的形体基本上还有象征性,除了炯炯有神的双目外,其余部分即使是较精细的图像,也是主干底纹不分、轮廓不清。商代晚期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还带有写实感,纹饰主干和底纹明显地区分开来。底纹通常是繁密的细雷纹,与主纹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纹饰的主体采用浮雕的现象很普通,同时采用平雕和圆雕相结合的手法,层次更加细腻丰富。 (三)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特征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纹饰,绝大多数是商晚期的式样。兽面纹没有什么变化,但角型中多内卷角、牛角,也有少数其他的角型。有一种长垂角的兽面纹,为晚商所未见。周初具有时代特征的纹饰是蜗体或卷体有触角的兽纹,武王时代的天亡簋、泾阳高家堡周初墓出土的一组青铜礼器都有这种奇异的纹饰。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与早期的相比变化很大,兽面纹逐渐衰退。班簋上的主纹兽面纹已经开始简单化,但基本上仍然属于西周早期的式样;卫簋、日已方彝、蔡姬尊等所饰是比较粗糙、稀疏、多少有些变形的大卷角兽面纹,这类纹饰多不施雷纹底。兽面纹进一步变形为更简略的对称构图,这时的目纹已蜕化,变得可有可无了。这样的变形是在同一时期内出现的,最后一种变形兽 面纹在此后流行最广。凤纹是西周中期具有特征性的纹饰,虽然西周早期已经有一定数量的凤纹,但在穆王时代达到了高峰。效卣、丰卣、静簋、孟簋等许多重要青铜器,都饰有当时最为流行的大凤纹,有长而华丽的冠或分冠,喙大部分作蜷曲形态。长尾鸟纹也是西周中期鸟纹中使用较多的一类,鸟尾的长度常为鸟体的2―3倍,而且它延长的部分多与鸟体分离。一些簋类器皿常用这种分尾的长尾鸟纹作为主题,而且线条粗犷简单很有力度。 西周晚期的纹饰构图简洁而又疏朗,刻画粗壮而有力,种类上较中期有些减少,但从艺术欣赏价值来说已经远超过商末周初。最常见的是波曲纹、横行“S”和“C”形的变形兽纹、鳞纹。有些重器素面不施加纹饰,但是器物的突出部分仍保持装饰的具体形象,如簋耳、,,之类,这主要是因为主体的形象很难变形和做得抽象。这一时期的雷纹蜕化,但鸟纹销声匿迹,立体动物附饰也不怎么发达。此外还有弦纹、双头夔纹和蟠蛇纹等。龙体交叠的纹饰的也就出现在个别器物,如交龙纹的颂鼎等。 (四)春秋时期青铜器纹饰特征 春秋早期的纹饰与西周晚期的较为相似,但是也存在微小的变化,即出现了龙类相交缠的纹饰。春秋早期交龙纹与其他纹饰一样都显得粗糙稀疏,可能是春秋早期中较晚的新式样。 春秋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也存在着新旧交替的情形。“?”形与“?”形的变形动物纹、波曲纹等继续流行使用,但是已逐渐改变了粗犷的风格,显得愈益规矩和精丽。在上述纹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重叠的或相交的环形交龙纹结构,并且由早期抽象的、甚至首尾不辨的动物纹,重新恢复龙或兽的具体形象。首、角、目等各部分越来越清楚。但是,变形的动物纹并没有完全消失。本时期新出现了较为复杂和繁密的四方连续动物纹,如秦公簋、黄君孟等不少器上都布有这类复杂交缠的纹饰。春秋中期的纹饰在结构上虽然有新的式样,但在技巧上还不是精工细作,因而仍然具有某种粗犷的风格。 到了春秋晚期是青铜器纹饰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纹饰种类繁多,在风格上总的来说倾向于追求精丽细密,以繁缛为美,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春秋晚期流行的青铜器纹饰主要有蟠螭纹、蟠虺纹、羽纹(波浪纹)、贝纹、垂叶纹等,以前流行的饕餮纹依然被保留,但狞厉色彩已经消褪而更富于装饰趣味。其中蟠螭纹、蟠虺纹这两种纹饰多由两条或数条螭龙纠结而成。 (五)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特征 战国早期的纹饰仍然是交龙、卷龙或蟠龙等龙的世界。山彪镇1号墓的龙钮钟,随州擂鼓墩曾侯墓编钟上都是新颖而复杂的交龙图案。 到了战国中晚期青铜器的纹饰发展有了十分明显变化,除了战国早期的某些纹饰仍然流行使用外,出现了许多嵌金、银、铜、绿松石,以及其他物质的几何变形图案,有云纹、菱纹、勾连纹、三角纹等。这种变形的几何纹排序规律,又富于变幻的绚丽效果,令人目炫。最典型的战国中期的几何变形纹饰有中山王墓的虎噬鹿器座、龙凤方案座、嵌金银翼龙、嵌金银绿松石钫,还有记伐燕之功的陈璋壶等。此外,素面青铜器大量出现。大梁司寇鼎、梁十九年鼎、平安君鼎、楚王后六室鼎等等,都是不施纹饰的素面器,至于中山王鼎、圆壶、方壶则利用器物的素面凿刻长篇铭文。对以大量纹饰为特色的中国青铜器来说,素面器的流行被视为纹饰衰退的表现,也是一种时代的印迹。 (六)秦汉时期青铜器纹饰特征 这时期的北方青铜器上的动物纹以浮雕和透雕为主,尤其以长方形透雕带饰最为典型。这一时期的动物纹构图复杂,奇巧,用不同的层次来表现动物各部位的特征,以及富于变化的形态,刻画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如伏卧、伫立、栖息、奔跑、惊吓、争夺猎物、相互撕斗等,甚至面部、肌肉、毛发细部都能够清晰地看到。偶蹄类动物的蹄子,通常以柳叶形、三角形或圆点凹纹表示,猛兽及鸟类的脚爪以刻线纹或牛角状纹来表现。除此之外,有些饰牌上还用许多装饰图案相配合,常见的有柳叶形、圆点形及树枝状花纹。 (七)隋唐时期青铜器纹饰特征 从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实物资料来看,铜镜铸造业在此时得到高度发展,而且隋唐统治者对铸造铜镜都非常重视。 隋朝铜镜的镜面较大,壁较厚,最大的直径可达33厘米,造型均为圆形,大多为连珠纹和柿蒂纹。纹饰繁缛工整,图案多四方配置,讲求对称,并设置有界格,大致上可把其分为三类,即四兽纹、十二生肖纹及四神十二生肖纹。 唐代铜镜的外观厚实, 表面大多呈银白色、黑褐色(俗称“黑漆古”)铜镜的边缘处多呈斜面内倾,并饰有花纹。 唐代初期,铜镜以瑞兽为主题纹饰,造型丰腴、活泼,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海兽葡萄纹镜。它以高浮雕葡萄为主题,其间饰有海兽、雀鸟、蜂蝶和花草,纹饰华丽而繁缛。除此之外还有宝相花纹,那是一种将某些自然形态的花朵(主要是荷花)进行一系列艺术加工处理,从而变成一种装饰化的花朵纹样。唐代中期,铜镜的纹饰,格调新颖、题材广泛,主要流行鸟纹、蟠龙纹以及人物图案。唐代后期,铜镜的纹饰逐渐趋于简单、粗拙,失去了盛唐时期那种富丽堂皇的风格。 二、青铜器的装饰艺术 古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青铜器错金银、镶嵌或美化青铜器的涂画艺术,错金错银工艺,古代人称金错、银错。如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记载:“金错蜀杯。”又如《汉书•食货志》记载:“错刀以黄金错其文。”西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秦汉古籍所记古代金银错器物也都是称为金错、银错或金银错,所以本文在论述古代青铜金银错工艺时也遵循古称。简单来说,金银错工艺是我国古代在青铜器上刻画金银图案纹饰的方法。 金银错工艺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现代的考古资料,它出现得比其他工艺更晚,在青铜工艺发展了1000多年以后,也就是春秋中晚期才被人们所接受和重视,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战国、两汉时期,金银错青铜器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目前考古工作者所发现的金银错青铜器已数以千计。我国古代在青铜器上做金银错图案纹饰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镶嵌法,一种是涂画法。 (一)镶嵌法 我国古代金银错青铜器,有相当一部分采用镶嵌的装饰方法,又叫镂金装饰法。其制作过程分四个环节:第一步是做事先刻好凹槽的母范,先刻好凹槽的目的是以便器铸成后,在其内嵌金银。第二步是錾槽,也就是凹槽在整个的铜器铸成之后,还需要加工錾凿出更加精致细微的纹饰。这种做法也叫做刻镂、镂金,即青铜工匠们在器物表面用墨笔绘成纹样图案来錾刻浅槽。第三步是镶嵌,即把金丝或金片镶嵌在刻镂好的凹槽中。第四步是磨错,镶嵌后的青铜器表面还不够光洁平整,为了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就必须用错石磨错,起到严丝合缝和美观的作用。 (二)涂画法 汉时人们对“错”字的解释为“错,金涂也”,由此大家不难看出来,当时涂画法已经代替了镶嵌法成为金银错的主要装饰手法。其实不止在汉代,战国和秦朝的金银错铜器中也有很多是用这种“金银涂”方法制成的。有不少被考古和文物专家称颂的精美金银错青铜器,金银错纹饰脱落的地方,没有任何凹痕,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金银错纹饰不是嵌上去的,而是涂上去的。如1987年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金银错虎吞鹿器座,是件举世公认的金银错代表作品。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器物上虎尾部分的金错纹饰脱落了一小块,而脱落处没有丝毫凹痕,因此是用“涂画法”完成的。又如现收藏于美国沙可乐美术馆的鸟纹壶,也是一件公认的使用“涂画法”的金银错青铜器精品。 我国古代金银错的装饰题材和内容,主要有下面几种:铭文、几何纹图案、动物纹、狩猎纹,以及各种动物造型青铜器上的眼、眉、鼻、嘴、爪、毛、羽等纹饰。春秋后期开始的青铜兵器上也广泛地使用了金银错工艺,主要是金错铭文,字体以鸟篆文最多见。剑上的金错铭文,一般在剑面上,个别错在剑脊上。 中国有着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史,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就世界范围而言,从印度河流域到巴尔干半岛,从米诺斯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其青铜器的代表作大多为武器,如戈、矛、刀、箭、剑、戟、镞等,而中国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中国出土了大宗形态、纹饰各异的青铜礼器,它们在当时社会精神文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青铜器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图腾标记、神灵崇拜、驱神辟邪、起着装饰作用纹饰的礼器在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古代贵族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是贵族的专利,它作为维护奴隶社会宗法礼制的工具被当时的统治者神圣化了,这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装饰区别于其他国家青铜文化的显著特点。 (责任编辑:崔少梅) 收稿日期:2011-12-18
/
本文档为【浅谈中国青铜器的纹饰与装饰艺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