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2012-12-12 7页 doc 73KB 1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808054

暂无简介

举报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7111520 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Aesthetics 学时数:32 学分:2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基础理论课,是文艺理论课程群中的核心和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掌握审美现象与东西方基本审美形态,同时对于美的本质论、美感论、美的形态论、美的范畴论、艺术美论、美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7111520 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Aesthetics 学时数:32 学分:2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基础理论课,是文艺理论课程群中的核心和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掌握审美现象与东西方基本审美形态,同时对于美的本质论、美感论、美的形态论、美的范畴论、艺术美论、美育论等的基本内容能够理解和掌握,能够运用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生活和社会中的美,体悟美的文化意蕴,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格。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通过美学的理论体系和重要的原理、观点的讲授,使学生在宏观上建立美学的构架,注重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正确看待生活;通过对中外美学史的粗线条要理清,使学生了解西方传统美学的脉络、现代西方美学的特点、马克思文学美学的意义以及中国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史的发展,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编 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6学时) 了解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的形成;把握美学的历史与学科定位问题;重点理解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章 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 第一节 审美现象 一、审美是基本的人生体验之一 二、审美现象的构成 三、审美现象的历史性 第二节 美学的诞生与学科性质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二、鲍姆嘉登与美学学科 第三节 美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方法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二、美学的学科定位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学的历史 第一节 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 一、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 二、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 三、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 第二节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 一、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二、先秦两汉的美学思想 三、魏晋隋唐美学思想 四、宋元明清美学思想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简况 一、中国现代美学简况 二、中国当代美学简况 第三章 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美学的哲学基础 一、美学哲学基础的形成 二、人生在世与美学的哲学基础 三、确立当代中国美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美学的内在问题 一、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 二、美与审美形态 三、美感与审美经验 四、艺术和审美教育 第三节 审美与人生 一、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二、审美是一种人生境界 第二编 审美活动论(4课时) 理解并掌握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基本性质、存在方式,掌握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对象的存在与生成,了解有关审美活动发生的理论、条件与标志。 第一章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一、审美需要 二、审美理想 三、审美趣味 第二节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一、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二、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三、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一、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二、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 三、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 第四节 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一、是超越的存在方式 二、是自由的存在方式 三、是应然的存在方式 第二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第一节 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一、审美主体 (一)概念: (二)条件: 第二节 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一、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二、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三、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第三节 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一、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 二、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三、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第三章 审美活动的发生 第一节 审美发生理论概述 一、审美发生理论的历史回顾 二、审美发生理论应解决的基本问题和研究途径 第二节 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一、对审美发生的时间推断 二、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 三、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 四、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 第三节 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一、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创造 二、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 三、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与特征 第三编 审美形态论(8课时) 理解并掌握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和审美形态的历史形成,了解中西方各种审美形态,重点掌握悲剧与喜剧、中和、意境的基本内涵与审美特征。 第一章 审美形态概说 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 一、审美形态的性质 二、审美形态的特点 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历史形成与发展 一、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和历史根基 二、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 三、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 四、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 第三节 如何界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一、流行的说法 二、应由的 第二章  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 第一节 悲剧与喜剧 一、悲剧理论与喜剧理论的历史回顾 二、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与人生实践 第二节 崇高与优美 一、美学史上的崇高与优美 二、作为两种审美形态的崇高与优美 第三节 丑与荒诞 一、丑的产生 二、荒诞的产生 三、丑与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第一节 中和 一、中和的基本内涵 二、中和的文化渊源和思想基础 三、中和的审美特征 四、中和之美在人生与美学上的双重意义 第四节 意境 一、意境内涵的历史生成 二、意境的审美内涵与特征 三、意境与气韵的比较 四、意境在理论上的成熟和发展 五、意境的新变与回归 第四编 审美经验论(4课时) 掌握审美经验的人生实践性质、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理解审美经验的构成与结构关系,理解并掌握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第一章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 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人生实践性质 一、审美活动在根本上是人生实践的组成部分。 二、审美经验的创造性和生成性。 三、审美经验不仅是艺术家的人生实践,也是接受者的人生实践。 第三节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一、感性直观性 二、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 三、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 四、自由无限性 五、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第二章  审美经验的结构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 一、感知 二、想象 三、情感 四、理解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结构功能 一、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 二、审美经验的结构关系 第三节 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 一、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 二、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三、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第三章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 一、借助感知对对象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二、审美态度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 一、先验想象力 二、经验想象力 第三节 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 审美主体从自己的审美理想和价值标准出发,对已经构成的审美表象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应和与评价。 第五编 艺术审美论(4课时) 理解并掌握艺术的定义与存在方式、艺术家的基本素质,了解艺术的创造过程,掌握艺术作品的结构层次,了解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及艺术接受的过程与作用。 第一章  艺术的存在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与艺术品定位 一、“艺术”的本质与定义 二、艺术品的初步定位 三、艺术定义与艺术品定位之难 第二节 艺术的存在及存在方式 一、掌控与体验 二、艺术的“存在”及对艺术品的进一步理解 三、艺术的存在方式 第二章  艺术的创造 第一节 艺术创造与艺术家 第二节 艺术家的基本素质 一、艺术敏感 二、艺术想象力 三、艺术技巧 四、学识、经历、传统、性情 第三节 艺术创造的过程 一、触发阶段 二、展开阶段 三、生产阶段 第三章  艺术作品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一、物质材料层 二、符号形式层 三、意象世界层 四、超验意境层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形态 一、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 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四章  艺术的接受 第一节 艺术鉴赏 一、艺术鉴赏的意义、作用和特征 二、艺术鉴赏的过程 第二节 艺术批评 一、艺术批评的性质和特征 二、艺术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第六编 审美教育论 (6课时) 了解中西美育观的历史;理解审美教育的功能及实施;掌握审美教育的内涵、目的、特点。 第一章  美育观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西方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代美育观的形成及其内涵 二、现代美育观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二节 中国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代美育观形成的基础 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 三、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育观 四、现代美育观的先声 第二章  审美教育的内涵、目的及其特点 第一节 审美教育的内涵 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塑造、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第二节 审美教育的目的 培养作为未来理想社会新基础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审美的人。 第三节 审美教育的特点 一、情感性 二、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第三章  审美教育的功能及其实施 第一节 审美教育的功能 一、形式教育及其功能 二、理想教育及其功能 第二节 审美教育的实施 一、以艺术教育为主要手段 二、以学校教育为基本形式 三、美育实施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自学为辅,配合多媒体教学及实践鉴赏等教学方法。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是考试课。通过平时考核、期中考查、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习效果,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综合成绩=平时成绩(20%)+期末成绩(80%)。 五、主要参考书目 1. 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 2. 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3. 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4. 朱立元:《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5. 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6. 克罗齐:《美学原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7.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8. 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9.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10.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11. 李泽厚:《中国美学史》,《美学论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12.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13. 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4.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15.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16. 朱光潜:《谈美》,《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17. 刘勰:《文心雕龙》,齐鲁书社,1988年。 18.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9.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0.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1.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22. 申丹:《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3. 李赋宁总主编:《欧洲文学史》(四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 24. [英]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25. [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有旧版)。 2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贺拉斯:《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27. [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8.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1964年。 29. [德]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 30.《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苏]巴赫金:,三联书店,1988年。 31.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32. [奥]弗雷泽:《金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 33. [英]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34. [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共六分册),人民文学出版社版,1997年。 35.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论文集》,三联书店,1987年。
/
本文档为【美学原理教学大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