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的争议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的争议

2012-12-13 5页 pdf 696KB 68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7827

暂无简介

举报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的争议 34 ●专家论坛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4卷第12期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的 争议 李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内分泌科,广州 510120) 通讯作者:李焱 Email:liyan19642002@yahoo.com 【摘要】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迅猛增加,其中约3/4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并发 症、卒中与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并给社会造成巨大的 经济负担。控制血压是全面降低糖尿病心血管危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UKPDS...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的争议
34 ●专家论坛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4卷第12期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的 争议 李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内分泌科,广州 510120) 通讯作者:李焱 Email:liyan19642002@yahoo.com 【摘要】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迅猛增加,其中约3/4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并发 症、卒中与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并给社会造成巨大的 经济负担。控制血压是全面降低糖尿病心血管危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UKPDS、HOT等研究提示 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甚至死亡率。以 往各学术组织,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欧洲高血压 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SH)/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高血压联盟(中国)均建议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控制目标为 血压<130/80 mm Hg。但近年来ACCORD-BP、ADVANCE、INVEST、ONTARGET等研究提示,与 控制收缩压<140 mm Hg相比,收缩压<130 mm Hg并未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与死亡风险,收缩压过 低甚至增加了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2009年ESH率先根据新的循证证据,推荐所有高血压患者(包 括合并糖尿病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30~139/80~85 mm Hg。近期有学者综合数个大型随机对照试验 (RCT)研究和近年来重要的荟萃结果,平衡不同血压水平对卒中、冠脉事件与死亡率的风险与 获益,提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强化血压控制目标在130~135/80~85 mm Hg较为合理,现将 其相关证据进行综述。 1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具有 严重危害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2型糖尿 病的患病率与糖尿病患者数量逐年增长,糖尿病 已成为发展中国家重大非感染性慢性疾病之一。 我国1994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成人糖尿病的 患病率约为2.5%[1],而在2007~2008年的全国调 查结果发现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增至 9.7%,患者总数已逾9200万[2],其中2型糖尿病占 90%以上。 2型糖尿病与高血压互为危险因素、常常相 互伴发,约75%的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 [3]。高血 压患者一旦合并糖尿病,将增加卒中、心血管事 件、心血管死亡与全因死亡率的风险[4-8]。现已明 确高血压是糖尿病罹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和死亡的危险因素[9,10],对2型糖 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合理的血压控制非常必 要。 2 循证医学证据证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控制血压的重要性 UKPDS研究(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是早期证明降低2型糖尿病伴高 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以获益的大型临床研究之 一。UKPDS研究入选1148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 压的患者,基线血压平均为160/94 mm Hg(1 mm Hg=0.133 kPa ),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严格血压 35 ●专家论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4卷第12期 控制组(目标血压<150/85 mm Hg,随访治疗后 平均血压为144/82 mm Hg);另一组为非严格血 压控制组(目标血压<180/105 mm Hg,随访治疗 后平均血压为154/87 mm Hg),随访时间9年。结 果显示严格血压控制组较非严格血压控制组,其 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风险减少24%,糖尿病相关死 亡减少32%,卒中减少44%,微血管终点事件减少 37%[11]。结果分析显示平均收缩压与大血管及微血 管并发症的风险呈线性相关,平均收缩压每降低 10 mm Hg可降低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风险12%, 降低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15%[12]。 HOT研究(Hypertension Optimal Treatment trial)探讨了舒张压控制水平与减少高血压患者心 血管并发症的关系。入选18 790例高血压患者,基 线舒张压为100~115 mm Hg(平均为105 mm Hg), 随机分为3组,舒张压控制目标分别为90、85、 80 mm Hg。其中1501例糖尿病亚组患者的3组舒张 压平均控制水平分别为85、83、81 mm Hg;与舒 张压≤90 mm Hg组相比,舒张压≤80 mm Hg组的 主要心血管事件降低51%[13]。HOT研究提示糖尿病 合并高血压患者中降低舒张压≤80 mm Hg具有显 著心血管获益。 基于流行病学资料和UKPDS及HOT研究结 果,诸多学术组织,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3年)[14]、美国糖尿病学会(ADA 2008年)[15]、 美国心脏协会(AHA 2007年)[16]、欧洲高血压协 会(ESH)/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2007年)[17]、 英国高血压协会(BHS 2004年)[18]、中华医学会 糖尿病学分会和高血压分会所发表的相关指南均 建议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 mm Hg。 但近期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和荟萃分析并没有进 一步支持此建议。 3 新近循证医学证据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 压控制目标(<130/80 mm Hg)的质疑 ADVANCE研究(Action in Diabetes and Vascular Disease:Preterax and Diamicron Modified Release Controlled Evaluation trial)评估了在2型糖 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基线血压145/81 mm Hg), 使用药物(ACEI类培哚普利与利尿剂吲达帕胺) 降压治疗对比安慰剂的获益情况。平均随访4.3 年,治疗组的平均收缩压为136 mm Hg,对照组为 140 mm Hg,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降低主要大血 管与微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为9%,降低心血管相 关死亡率18%,降低全因死亡率14%[19]。 A C C O R D - B P研究(A c t i o n t o C o n t r o l Cardiovascular Risk in Diabetes blood pressure trial) 结果发表在N Engl J Med 2010年4月,是探讨2型糖N Engl J Med 2010年4月,是探讨2型糖N Engl J Med 尿病患者降压目标的里程碑式研究。入选4733例 具有心血管事件高危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 34%已有CVD)。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强化治疗 组(目标收缩压<120 mm Hg),另一组为标准治 疗组(目标收缩压为<140 mm Hg)。随访治疗1 年后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19.3与134.5 mm Hg。平均随 访时间为4.7年,主要复合终点为非致死性心肌梗 死、非致死性卒中或心血管原因的死亡。结果显 示两组的主要复合终点以及总死亡率没有显著差 异,但强化治疗组的卒中风险降低(HR:0.59, P=0.01)。强化治疗组的严重不良事件较标准治 疗组增多(分别为3.3%与1.3%,P<0.001)。 在具有心血管高危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 ACCORD-BP研究结果说明收缩压<120 mm Hg与< 140 mm Hg相比,并未降低致死性复合终点事件与 非致死性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 并不支持各学术组织推荐的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 目标为收缩压≤130 mm Hg[20]。但是,也应注意到 ACCORD-BP研究的入选人群虽然包括美国不同种 族的患者,对于卒中风险相对较高的东亚人群而 言,对其结果合理性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 INVEST研究(International Verapamil SR- Trandolapril Study)探讨在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 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中,控 制血压对CVD风险的影响,主要终点事件是首发 的全因死亡率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卒中。后续 观察的亚组随访分析了6400例高血压伴糖尿病和 CAD患者,按血压控制水平分为严格控制组(收 缩压<130 mm Hg)、普通控制组(130≤收缩压< 140 mm Hg)、非控制组(收缩压≥140 mm Hg)。普 通控制组对比非控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 36 ●专家论坛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4卷第12期 为12.6%与19.8%,调整后的HR为1.46,具有统计 学意义;但普通控制组与严格控制组则没有显著 差别,而且在延长随访时发现,严格控制组比普 通控制组的全因死亡率更高,差异有显著性。本 研究结果表明,在糖尿病合并CAD患者中严格控 制血压(收缩压<130 mm Hg),并未明显减少心 血管终点事件,而收缩压<110 mm Hg的全因死亡 风险反而增加[21],即过于严格控制CAD合并糖尿 病患者的血压是不合适的。 ONTARGET研究(Ongoing Telmisartan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Ramipril Global Endpoint Trial)分析了在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已经存在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或伴有器官损伤的糖尿病患 者)中,控制血压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其中 37.5%的患者同时伴有糖尿病与高血压。其最终研 究结果得出一条“J”型曲线,即心血管死亡率最 低点的收缩压为130 mm Hg,而心肌梗死最低点收 缩压为126 mm Hg。该研究与ACCORD研究类似 的是,卒中的风险随着血压下降而持续下降[22]。 ACCORD-BP、INVEST和ONTARGET三大临 床研究提示在收缩压<130 mm Hg时,并未进一步 降低心血管事件与死亡风险,甚至增加了严重不 良事件的发生。对此各学术组织发表了各自的看 法,并对各自指南进行相应的变化。 4 目前各学术组织关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 压控制目标的变化 ADA专家对于ACCORD研究评论为“考虑到 ACCORD强化降压并未带来严重危害(虽然严重 不良事件增加,但绝对发生率仍然较低),并可 能存在卒中获益,同时该研究结果可能受到强化 降糖、血脂等因素的混杂影响”,并且“大多数 的证据提示收缩压≥140 mm Hg是有害的”,故而 认为“<130/80 mm Hg标准仍然是合理的、依然适于 大多数患者”。但亦强调了“低于或高于130 mm Hg 的收缩压控制目标可能适用于一些个别的患者, 需要根据患者对降压治疗的反应、耐受程度和特 征而个体化”。从2011年开始,ADA在其临床推 荐中,调整了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 目标的描述,由原来的“糖尿病患者应控制收缩 压低于130 mm Hg”调整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应 控制收缩压低于130 mm Hg”;并增加“根据患者 的特征和对治疗的反应,个别患者可能需要更高 或更低的收缩压目标”;而“舒张压低于80 mm Hg” 标准不变[23]。 ESH在2009年再次评估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的循证证据。认为“糖尿病 患者血压目标值<130/80 mm Hg未获得终点试 验证据的支持,且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极难将血压 降至<130/80 mm Hg”,在更新其高血压治疗 指南时推荐“对所有高血压患者,将血压降至 130~139/80~85 mm Hg范围内”,并未对糖尿病 患者的血压控制推荐一个特别的目标[24]。 5 近期的荟萃分析结果不支持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 mm Hg 2011年6月Bangalore S等发表的荟萃分析入选了13 项随机临床试验,包括了37 736例2型糖尿病/空腹血 糖受损(IFG)/糖耐量异常(IGT)合并高血压患 者,平均随访(4.8±1.3)年。结果显示:与标准 降压组(收缩压≤140 mm Hg)相比,强化降压组 (收缩压≤135 mm Hg)的全因死亡降低10%,卒 中风险降低17%,但严重不良事件(SAEs)增加 20%;而两组在其他大血管/微血管事件(心脏、 肾脏与视网膜)上所得数据接近。其中收缩压 ≤130 mm Hg的亚组(“more-强化降压组”), 进一步降低卒中风险,回归分析也显示收缩压降 至120 mm Hg,均与脑卒中风险呈直线相关;但在 降低其他大血管/微血管事件发生率上没有获益, 同时也提示该组增加SAEs风险40%,并得出一条 “J”型曲线,即当血压进一步降低,心脏事件风 险反而增加[25]。 该研究支持强化降压(≤135 mm Hg)可降低 大血管事件(死亡、卒中)风险。虽然强化降压 组与标准降压组在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心力 衰竭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均趋向有利于强化 降压组。考虑到各个血压段对心血管事件、卒中 及全因死亡的影响以及脑血管的收益与增加的严 重不良事件相平衡,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其收缩压在130~135 mm Hg之间的治疗目标是较 37 ●专家论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4卷第12期 为适宜的;此目标与ACCORD研究的标准治疗组 相同,并可得到其数据的支持。 2011年7月Reboldi G发表研究糖尿病患者强化 降压对心肌梗死和卒中影响的荟萃分析,入选31 项随机干预试验,73 913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 示:强化降压可显著降低卒中风险31%,并有降低 心肌梗死风险倾向(但差异无显著性);随着血 压下降幅度的增加,卒中风险逐渐下降,而心肌 梗死风险则无显著变化;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 每下降5 mm Hg,卒中风险降低13%,舒张压每下 降2 mm Hg,卒中风险降低11.5%;心肌梗死的风 险与额外的血压下降无相关性[26]。该研究结果并 没有发现血压达到低水平时增加心肌梗死风险, 并提示临床实践中能够将收缩压降至130 mm Hg以 下。 6  近年来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提示,糖 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并非控制得越低 越好。随着血压水平的降低,可进一步降低卒中 风险,但对冠脉事件的风险并不能进一步获益, 甚至过低收缩压水平增加CVD。 以ADA为代表的众多学术组织以及《中国2型 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27]和《中国高血压 防治指南2010》[28]依然推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 mm Hg;而2009年EHS 调整为130~139/80~85 mm Hg。有学者根据循证证 据提出控制目标为130~135/80~85 mm Hg范围较为 合理[25]。 总之,现阶段要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提出明确的最佳血压控制目标尚需要更多大型临 床研究结果。临床实践要充分考虑各种控制目标 的个体化原则。病程较短的年轻糖尿病患者,为 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其血压应当得到严 格控制;而对病程较长,伴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 糖尿病患者,则应谨慎达标。对有家族卒中倾向 的糖尿病患者,其血压控制目标也应较为严格。 参考文献 [1] Pan XR, Yang WY, Li GW,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China, 1994[J]. Diabetes Care, 1997, 20(11):1664-1669. [2] Yang WY, Lu JM, Weng JP,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 Engl J Med, 2010, 362(12):1090-1101. [3] Cheung BM, Ong KL, Cherny SS, et al. Diabetes prevalence and therapeutic target achie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9 to 2006[J]. Am J Med, 2009, 122(5):443-453. [4] Grossman E, Messerli FH, Goldbourt U.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diabetes mellitus: are all antihypertensive drugs created equal?[J]. Arch Intern Med, 2000, 160(16):2447-2452. [5] Staessen JA, Fagard R, Thijs L, et al. Randomised 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placebo and active treatment for older patients with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The 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Europe (Syst-Eur) Trial Investigators[J]. Lancet, 1997, 350(9080):757-764. [6] Curb JD, Pressel SL, Cutler JA, et al. Effect of diureticbased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older diabetic patients with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 Program Cooperative Research Group[J]. JAMA, 1996, 276(23):1886-1892. [7] Wang JG, Staessen JA, Gong L, et al. Chinese trial on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 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China (Syst-China) Collaborative Group[J]. Arch Intern Med, 2000, 160(2):211-220. [8] Hansson L, Zanchetti A, Carruthers SG, et al. Effects of intensive blood-pressure lowering and low-dose aspiri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principal results of the Hypertension Optimal Treatment (HOT) randomised trial. HOT Study Group[J]. Lancet, 1998, 351(9118):1755-1762. [9] Stamler J, Vaccaro O, Neaton JD, et al. Diabetes, other risk factors, and 12-yr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for men screened in the multiple risk factor intervention trial[J]. Diabetes Care, 1993, 16(2):434-444. [10] Van Hoeven KH, Factor SM. A comparison of the pathological spectrum of hypertensive, diabetic, and hypertensive-diabetic heart disease[J]. Circulation, 1990, 82(3):848-855. [11] UKPDS Group. Tight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risk of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type 2 diabetes: UKPDS 38[J]. BMJ, 1998, 317(7160):703-713. [12] Adler AI, Stratton IM, Neil HA, et al. Association of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with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type 2 diabetes (UKPDS 36):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BMJ, 2000, 321(7258):412-419. [13] Hansson L, Zanchetti A, Carruthers SG, et al. Effects of intensive blood-pressure lowering and low-dose aspiri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principal results of the Hypertension Optimal Treatment (HOT) randomised trial. HOT Study Group[J]. Lancet, 1998, 351(9118):1755-1762. [1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Writing Group. 200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ISH) statement on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J]. J Hypertens, 2003, 21(11):1983-1992. [15]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38 ●专家论坛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4卷第12期 diabetes–2008[J]. Diabetes Care, 2008, 31(Suppl 1):12-54. [16] Rosendorff C, Black HR, Cannon CP, et al.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for High Blood Pressure Research and the Councils on linical Cardiology and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J]. Circulation, 2007, 115(21):2761-2788. [17] Mancia G, De Backer G, Dominiczak A, et al. 2007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ESH) and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J]. J Hypertens, 2007, 25(6):1105-1187. [18] Williams B, Poulter NR, Brown MJ, et al. British Hypertension Society guidelines for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2004 (BHS- IV): summary[J]. BMJ, 2004, 328(7440):634-640. [19] Patel A, ADVANCE Collaborative Group, MacMahon S, et al. Effects of a fixed combination of perindopril and indapamide on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he ADVANCE trial):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2007, 370(9590):829-840. [20] The ACCORD Study Group. Effects of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N Engl J Med, 2010, 362(17):1575-1585. [21] Cooper-Dehoff RM, Gong Y, Handberg EM, et al. Tight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mong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JAMA, 2010, 304(1):61-68. [22] Sleight P, Redon J, Verdecchia P,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high vascular risk in the Ongoing Telmisartan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Ramipril Global Endpoint Trial study[J]. J Hypertens, 2009, 27(7):1360- 1369. [23]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1[J]. Diabetes Care, 2011, 34(Suppl 1):11-61. [24] Mancia G, Laurent S, Agabiti-Rosei E, et al. Reappraisal of European guidelines on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a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Task Force document[J]. J Hypertens, 2009, 27(11):2121-2158. [25] Bangalore S, Kumar S, Lobach I, et al. Blood pressure targets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observations from traditional and bayesian random- effects meta-analyses of randomized trials[J]. Circulation, 2011, 123(24):2799-2810. [26] Reboldi G, Gentile G, Angeli F, et al. Effects of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in diabetes: a meta-analysis in 73913 patients[J]. J Hypertens, 2011, 29(7):1253-1269. [27]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 年版)[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1,3(5):54- 109. [28]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1,3(5):42-93. 收稿日期:2012-03-08 房颤患者卒中死亡率高 加拿大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与无房颤患者相比,伴房颤的卒中患者死亡率较高,颅内出血风险较 大,但溶栓效果基本相似。于2012年11月20日在线发表于Stroke杂志。 此项研究共纳入12 686例序贯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应用经验证的iScore风险评分对其加以评 估。主要转归指标为溶栓后出院时转归良好(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定义);次要转归指标为由 iScore百分位分层的脑内出血以及30天和1年时死亡。 结果显示,2185例(17.2%)受试者伴有房颤。与无房颤患者相比,房颤患者的30天和1年时死亡以 及出院时死亡或残疾的风险均较高(P<0.0001)。对相关因素进行校正后,在无房颤患者中溶栓与转 归良好具有相关性[相对危险度(RR):1.18],在房颤患者中则未观察到任何益处(RR:0.91)。与无 房颤患者相比,房颤患者溶栓后脑内出血的风险轻度升高(RR:1.4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组 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iScore在转归良好方面存在交互作用。在无房颤患者中上述交互作用具有显著 性,在房颤患者中则未达到。 ·信息窗·
/
本文档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的争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