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对中国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及有限性分析

2012-12-17 5页 doc 34KB 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3085

暂无简介

举报
对中国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及有限性分析对中国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及有限性分析 2010-10-21   摘要:通过对中国三大货币政策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及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及其有限性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问题,并分析了中国未来几年货币政策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货币政策,作用,有限性   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为实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策略手段的总和。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这些政策工具,对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应量、利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根据资金流向进行分类,可以将货币政策工具...
对中国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及有限性分析
对中国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及有限性 2010-10-21   摘要:通过对中国三大货币政策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及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及其有限性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问题,并分析了中国未来几年货币政策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货币政策,作用,有限性   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为实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策略手段的总和。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这些政策工具,对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应量、利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根据资金流向进行分类,可以将货币政策工具分为总量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本文主要对这“三大法宝”的作用和有限性进行分析。   一、再贴现利率   再贴现利率是商业银行以未到期的合格票据再向中央银行提取现金扣除利息的比例。对中央银行来讲,再贴现是买进票据,让渡资金;对商业银行而言,再贴现是卖出票据,获得资金。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贴现率的升降,影响市场利率的升降,从而影响信用的规模,同时影响社会预期,具有抑制投资的作用。   (一)有效性分析   1.票据贴现自偿性保障信贷资金安全。贴现放款或者抵押贷款是一种自偿性债务关系。这种自偿性贷款以商品真实交易为基础,以真实票据为抵押,因此确保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和金融秩序的稳定,以及银行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极大提高资金流动性和使用效果。到期日前票据可以流通、贴现,企业之间承兑票据,企业向银行贴现票据,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贴现票据,由此扩大了流通空间,加快了资金流通速度,极大的提高了全社会的资金利用效果。   3.调整产业结构。中央银行可根据再贴现票据观察和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进行产业结构指导。通过审查各种贴现未到期商业票据,可以了解各产业、各行业的生产销售状况,及时与产业结构调整对照,发现差异和问题,并及时向商业银行和其他部门提供指导,发出支持或限制某些行业的信号。   4.合理引导外资流向,协调经济的外部和内部平衡。在开放型经济中,实现经济的外部和内部的平衡已成为各国政府十分关注的目标。发展中国家频繁出现的金融危机表明,短期性国际游资对一国经济有极大的破坏性,而长期性外资则是可利用的。   (二)有限性分析   1.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因为商业银行是否再贴现或再贴现多少,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行为,由商业银行自主判断、选择。如商业银行可通过其他途径筹措资金而不依赖于再贴现,则中央银行就不能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   2.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在经济繁荣时期,如果市场利率上升,提高再贴现率也不一定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在经济萧条时期,调低在贴现率,也不一定能够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   3.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较而言,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都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三)当前问题分析:再贴现政策作用力减弱   再贴现政策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再贴现率的调整对货币供给起到总量调节效应;二是通过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起到结构调整的作用。但在当前,它在这两个方面的效用都受到了挑战。首先,中央银行在调整再贴现率的操作中本来就处于被动地位,其效力强弱与金融机构对再贴现途径融资的依赖程度成正比。当前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充裕,资金需求压力不大,而且金融创新也使得商业银行有更多的渠道获得资金而不必依赖央行的再贴现,再贴现的政策效力便随之下降。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以政府债券和央行票据作抵押向中央银行借入准备金在再贴现业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这种方式不受再贴现条件的约束,使得中央银行有关合格票据贴现的规定逐渐丧失作用。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在中国,中央银行发现经济过热有通货膨胀恶化的可能,就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因此增加了上交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超额储备金大幅度减少,贷款资金供不应求,于是提高贷款利率以满足社会需求。反之,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作反操作。因此,中央银行可以按此原理调节经济,控制全社会的信用货币流通量。   (一)效果分析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强的工具之一。其主要作用,一是保证存款机构资金的流动性;二是可以使中央银行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用于再贴现,再贷款或办理清算;三是调节货币供应总量。这一政策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通过决定或改变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即使准备金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2)中央银行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没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正常发挥作用。(3)即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如果提高准备金比率,实际上是冻结了相应的超额准备金。(4)即使存款准备金率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二)局限性分析   虽然存款准备金率因操作简单,可控性强,成为各国政府最受欢迎的一种政策工具。但其操作时的负作用也很大。   首先,其操作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极大困难。中央银行经常变动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感到无所适从。因为存款准备金率略有变动就会把银行少量的超额准备金一笔勾销。银行只能被迫调整贷款项目,有时处于资金严重周转失灵状态。其次,存款准备金率弹性小,容易引起经济波动。每变动1个百分点,可以引起几亿资准备金变动,又带动几倍贷款额、货币供应量变动。如美国会引起数十亿准备金、数倍贷款额变动。因此在西方,准备率被称为“威力巨大但不宜常用的武器”。   (三)当前问题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逐渐弱化   从理论上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一种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但由于中国对备付金支付稍低于法定准备金的利息率,从而降低了备付金的成本,这使中国商业银行的备付金率较高。同时,存款准备金与再贷款有很强的关联性,中央银行集中起来的存款准备金又会以再贷款的形式返还给商业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力。   三、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最早为英格兰银行采用。当时为了维持国库券价格,公开买卖国库券,1913年为美国采用。   在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信用规模等,以实现政府的经济目标的政策工具。其作用机制是中央银行卖出的有价证券,首先影响货币供应量,紧缩银根,同时提高市场利率、降低商业银行超额储备金,从而缩小整个社会信贷规模,紧缩全社会投资规模和社会总需求,最后降低通货膨胀率,实现稳定物价的目标,但同时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就业率下降。相反,当中央银行买入有价证券,政策效应则相反。在中国,由于国债市场规模不大,央行用以操作的国债数量不足以冲销货币供给的增加,因此,央票逐渐成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   (一)公开市场业务特点和优势分析   1.影响面广。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对象比贴现率和准备率更为广泛。贴现率和准备率的作用局限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而公开市场业务作用除银行系统外,还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社会团体、企业集团、公司和居民个人。   2.主动性强。公开市场业务效果明确,中央银行可按自己意图,把货币流量控制在自己所期望的规模内。如中央银行认为需增加几十亿货币量,就可等价地买入公开市场上的有价证券,同时就把几十亿货币量按计划投放到了市场上。而贴现率和准备率只能间接地鼓励或限制银行贷款,商业银行可以按上级意图行事,也可以不按上级意图行事,从而使中央银行无法准确控制货币量。   3.弹性大。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形势随时决定证券买卖,并随时调整买卖的有价证券量,而贴现率和准备率不能频繁地变动。   4.操作灵活。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灵活,可以按调节目标,选择长中短有价证等,如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的国库券分别影响短期或长期利率,有时甚至进行反方向控制。   (二)公开市场业务适应性和条件分析   公开市场业务虽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顺利实施:首先,公开市场业务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包括一级和二级证券市场。其次,中央银行有权威性,处于金融领袖地位,并且拥有雄厚的资金力量和操作证券买卖的权利。最后,信用发达,人民有使用票据的习惯,银行等金融机构重视与遵守存款准备金、贴现率等制度。   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以贴现率为主,其优点在于不但适应中国金融资产结构,而且安全性强,有利于稳定经济,并有业务不断向中西部扩大的趋势。以存款准备金率为辅,因为其易引起经济的波动,但却因见效快在近期很重要。公开市场业务将成为未来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但在目前受国债限制运用困难。我们只有合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才能使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应奎.宏观经济调控[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2]周炼石.宏观经济政策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   [3]何德旭,姜永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体制与调控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黎涵,何松,高新波.对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5).[责任编辑 陈丹丹]    
/
本文档为【对中国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及有限性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