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孙中山大同社会建设蓝图及其启示

孙中山大同社会建设蓝图及其启示

2012-12-18 7页 pdf 380KB 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155254

暂无简介

举报
孙中山大同社会建设蓝图及其启示  广东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5 期   孙中山大同社会建设蓝图及其启示 黄明同 [提  要 ] 2000 多年前 , 孔子提出大同理想 , 设计了人类理想社会的基本范式。孙中山继承和弘扬了 孔子的大同理想 , 对其进行现代的诠释 , 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 并努力使之从理想转向实践 , 把她作为 未来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 , 从政治、经济、思想道德各个层面具体勾勒大同社会的图案。孙中山的大 同社会建设蓝图 , 对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 孙中山  大同  公正  均平  和谐 [...
孙中山大同社会建设蓝图及其启示
 广东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5 期   孙中山大同社会建设蓝图及其启示 黄明同 [提  要 ] 2000 多年前 , 孔子提出大同理想 , 了人类理想社会的基本范式。孙中山继承和弘扬了 孔子的大同理想 , 对其进行现代的诠释 , 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 并努力使之从理想转向实践 , 把她作为 未来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 , 从政治、经济、思想道德各个层面具体勾勒大同社会的图案。孙中山的大 同社会建设蓝图 , 对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 孙中山  大同  公正  均平  和谐 [中图分类号 ] K25811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114X (2006) 05 - 0114 - 07 世纪伟人孙中山 , 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 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他领导辛亥革命 推翻了满清王朝 , 建立了东方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富于现代意义的建设思想 , 勾勒了未来中国的建设蓝图 ,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呕心沥血 , 其丰功伟绩永垂青史。大同社 会 , 是孙中山所追求的社会的建设目标。他试图通过系统建设、开放建设、协调建设和均衡建 设 , 而最终建成一个“民有”、“民治”和“民享”的如“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孙中山承传 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 , 延续了中国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他的大同社会建设蓝图 , 对今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实现民族振兴 , 仍有着借鉴意义。 孙中山的大同理想情结 处于民族危亡的时代 , 为振兴中华 , 孙中山走出国门 , 向西方寻求真理。他所勾画的大同社 会建设蓝图 , 其理念一方面源于对西方思想的借鉴 , 另一方面则是承传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他 同许许多多谋求中华民族振兴的仁人志士一样 , 憧憬着大同理想社会 ———不仅是中国社会的大 同 , 而且是世界的大同。他在借鉴西方的同时 , 力图突破欧美模式 , 构想建设合乎中国国情的理 想社会 , 即以建设大同社会为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 , 体现其大同理想情结。 大同理想 , 是中国人对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早在二千年前 , 孔子便提出了“大道之行也 , 天下为公”, 开始了中国人对和谐社会的构想。《礼记·礼运篇》有一段精辟的语言 , 概括了孔子 的大同理想 : 411 大道之行也 ,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 不独子其子 , 使老有所 终 , 壮有所用 , 幼有所长 , 矜、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 也 , 不必藏于己 ;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 盗窃乱贼而不作 , 故外户而 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孔子对学生子游所说的一段话。在这里 , 孔子第一次描绘了大同社会的基本范式和基本 内涵 : 第一 , 天下为公 , 以人为本。社会的一切 , 都是为了人 , 人的权利应得到保障。人在幼小的 时候 , 得到很好地成长 ; 人在中年的时候 , 有所作为 ; 人在老年的时候 , 有很好的归宿 ; 残疾和 孤寡的人 , 也能得到奉养 , 生活无虑 ; 人才被社会所重用 , 各尽其能 , 各得其所。人们讲信誉、 易协调 , 和睦相处 , 共享幸福。 第二 , 天下为公 , 公平公正。康有为对“天下为公”诠释是 : “人人皆公 , 人人皆平”①。就 是说 , 社会是“公天下”, 而不是“私天下”。也即孙中山主张的 , 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② , “国家是人人的国家”,“世界是人人的世界”③ , 人人平等 , 人人自由 , 社会幸福人人共享。 第三 , 天下为公 , 博爱无私。在人伦关系上 , 人与人相亲相爱 , 不独是亲近自己的亲人 , 而 且博爱周围的人 ; 在财产关系上 , 社会财富归于公 , 不为个人所私有。 天下为公 , 社会安宁。没有大富和大穷 , 没有尖锐的对立与纷争 , 没有盗贼之乱 , 夜不闭 户 , 路不拾遗。 孔子大同理想社会的基本范式 , 核心是“公”和“平”二字。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 中 , 人们不断地尝试把孔子的理想付诸实践 , 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蓝图。 历代农民起义 , 都打出“等富贵”、“均贫富”的口号 , 正是用儒家的大同理想感召民众 , 起 来与不平等的制度进行斗争 , 体现了中国人对大同社会的追求 , 并努力付诸实践。1853 年太平 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便是中国大同理想社会的近代版。近代中国曾出现大同思潮 , 其中 的重要代人物 , 是打着孔子旗号进行维新变革的康有为 , 他撰写的《大同书》, 在承传儒家的 大同理想的基础上 , 融进了西方的先进思想 , 对传统的大同社会的描绘更精细化、世界化。近代 社会的大同思潮中 , 最具影响力和实践意义的要数孙中山对大同社会的追求。 凝聚着孔子社会理想的“天下为公”、“大同”等词语 , 为孙中山所关注 , 他不但用这些词语 为别人题词 , 而且在他的讲话和文章中 , 也常常言及这方面的内容。孔子关于大同理想的言论 , 一直成为孙中山阐述其理想社会的理论依据。 据统计 , 孙中山的遗墨中 , 关于“博爱”、“大同”、“天下为公”, 以及与此相关内容的题词 , 有 140 多件 , 占孙中山所有题词的三分之一左右④。在他的晚年 , 曾两次全文抄录《礼运篇》。 对“大同”, 孙中山同许多近代的爱国志士一样有两种诠释 : 一是“天下大同”, 即国家消 亡 , 各族人民都在世界大家庭内融合共处。1913 年 2 月 23 日 , 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会 的演讲时说 :“道德家必愿世界大同 , 永无争战之一日。我辈亦须存此心理 , 感受此学说。将来 世界上总有和平之望 , 总有大同之一日 , 此吾人无穷之希望 , 最伟大之思想”⑤。在 1924 年的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讲演中 , 孙中山又说 : “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 , 去统一世界 , 成一个 大同之治”⑥。二是社会“大同”, 即一国之内 , 实行“民有”、“民享”、“民治”, 建立高度的和 谐社会。这两方面的内容 , 有一共同之处 :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 不得为私 , 社会为人民提供最 大的福祉 , 人人同享幸福。孙中山把变现实的痛苦世界为和谐的“大同”世界看作人类进化的最 511 终目的 , 在《建国方略·心性建设》中 , 明确地说 :“人类进化之目的为何 ? 即孔子所谓‘大道之 行也 , 天下为公’”,“化现在之痛苦世界而为极乐之天堂者是也”⑦。 孙中山直截了当地把自己的大同理想同孔子的言论联系起来 , 并明确揭示其具体内涵。1921 年 12 月 7 日 , 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时 , 孙中山说 : “在吾国数千年前 , 孔子有言曰 : ‘大道 之行也 , 天下为公’。如此 , 则人人不独亲其亲 , 人人不独子其子 , 是为大同世界。大同世界即 所谓‘天下为公’。要使老者有所养 , 壮者有所营 , 幼者有所教。孔子之理想世界 , 真能实现 , 然后不见可欲 , 则民不争 , 甲兵亦可以不用矣”⑧。显然 , 孙中山所言的“大同世界”, 固然是世 界的大同境界 , 同时也是没有甲兵相争的、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 在孙中山看来 , 他所主张的三民主义 , 便是要达到大同世界 , 因为 , “民族主义 , 即世界人 类各族平等 , 一种族绝不能为他种族所压制”;“民权主义 , 即人人平等 , 同为一族 , 绝不能以少 数人压制多数人。人人有天赋之人权 , 不能以君主而奴隶臣民也”;“民生主义 , 即贫富均等 , 不 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⑨。 从总体上看 , 三民主义是大同主义 , 从具体的各个主义看 , 孙中山特别强调民权主义与大同 主义的关系。他在许多讲话中 , 把民权主义与大同主义划上等号 , 如他明确地说 : “两千多年前 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孔子说 : ‘大道之行也 , 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⑩。 在一次演讲中 , 他具体解释了“民权”与“大同”的关系 , 说 : “这项公天下的道理 , 便是三民 主义中第二项的民权主义。从前的人以为天子是天生的 , 原来便赋有一种特权 , 到后来人类觉悟 了 , 不相信只有天子一个人有这项特权 , 推到百姓人人都有这项特权 , 就是把政权公之天下。我 们中国二千多年以前 , 孔子便有这项思想 , 他曾说过 :‘大道之行也 , 天下为公’。不过当孔子那 个时代 , 只有思想 , 没有事实。到了现在 , 世界上有了这个思想 , 也有了这个事实 , 大家都要做 主人翁 , 承认用这项主义的政体”λϖ 。 孙中山不仅把民权主义与大同主义划上等号 , 还把民生主义与大同主义划上等号。当他强调 民生主义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时 , 同时说民生主义也是孔子的大同主义。他在 1924 年的《三 民主义·民生主义》演讲第一讲中 , 开宗明义便说 :“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 又名共产主义 , 即 是大同主义”λω。早在 1912 年 10 月 , 孙中山对上海中国社会党人的演说中 , 就曾提出社会主义 , 即共产主义 , 等于大同主义的理念。他说 :“社会主义之国家 , 人民既不存尊卑贵贱之见 , 则尊 卑贵贱之阶级 , 自无形而归于消灭。农以生之 , 工以成之 , 商以通之 , 士以治之 , 各尽各事 , 各 执其业 , 幸福不平而自平 , 权利不等而自等 , 自此演进 , 不难致大同之世”λξ 。 从孙中山上述言论可以看出 , 他为了阐明自己所要建设的未来的大同社会的内涵 , 而确实对 传统孔子的大同主义进行了现代的诠释 : 把“天下为公”演绎为“民权主义”; 大同理想又被概 括为“民有”、“民治”和“民享”, 对只有一个总体的粗线条轮廓的大同社会赋予丰富的内涵 , 并设计了迈向大同社会的通道。 孙中山大同社会的具体构架 大同社会 , 是孙中山的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 , 她既与孔子的大同社会的基本范式一脉相承 , 又具有时代的新特点。其具体的构架 , 从总体上看 , 孙中山用林肯的“三民”, 即“民有、民治、 民享”来进行概括。如前所说 , 孙中山认为“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 , 就是国家是人民所 共有 , 政治是人民所共管 , 利益是人民所共享”, 即“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 , 一切事权都是 611 要共的”, 这“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λψ 。 孙中山预料 , 在他所领导的革命成功之后 , 他所构想的民生主义的大同社会 , 即可实现他所 设想的各项具体的内容 , 这时的中国 , 便能凌驾于欧美各国之上 , 而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921 年 12 月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讲时 , 孙中山明了地表述了这个意思 :“预料此次革命成功后 , 将 我祖宗数千年遗留之宝藏 , 次第开发 , 所有人民之衣、食、住、行四大需要 , 国家皆有一定之经 营 , 为公众谋幸福。至于此时 , 幼者有所教 , 壮者有所用 , 老者有所养 , 孔子之理想的大同世 界 , 真能实现 , 造成庄严华丽之新中华民国 , 且将驾欧美而上之”λζ 。 从如上孙中山的有关论述可见 , 他所要建设的理想社会 , 总体上与孔子所构想的和谐的大同 理想社会 , 完全相一致。从这一总体构想出发 , 孙中山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 , 具体勾勒了大同社 会的图案 : 在政治层面上 , 强调“政权公之天下”, 全民政治 , 无阶级 , 人人平等。孙中山进行政权建 设的目标是实现民权主义 , 在他看来 , 大同社会终结了过去的“私天下”, 而达到“公天下”, 政 权不再只属于皇帝一人 , 或属于统治者少数人。在大同社会里 ,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 “四万 万人民即今之皇帝”, 而国家的官吏 , “上而总统 , 下而巡差 , 皆人民之公仆”λ{ 。孙中山认为 , 在未来社会里进行政权建设 , 实现“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 这不仅要废除君主专政的“私天 下”, 而且还不能实现西方现行的“间接民权”, 即“人民选举了官吏、议员之后便不能够再问 的”, 没有“充分民权”的“代议政体”λ| 。孙中山强调必须用“直接民权”代替“间接民权”, 使全体国民拥有“充分民权”, 即能够“直接去管理政府”λ} 。孙中山还强调 , 要真正实现“直接 民权”则须赋予人民“四权”: 第一是“选举权”, 第二是“罢免权”, 第三是“创制权”, 第四是 “复决权”。选举权与罢免权用来“治人”, 即可以把官员选举出来 ———“放出去”, 又可以把官员 罢免 ———“调回来”; 创制权与复决权用来“法治”, 即决定“有利于人民的”新法律 , 而修改 “不利于人民的”旧法律。孙中山形象地把“四权”比喻为“四个放水制”, 或说是“四个接电 钮”。他自信地说 ,“我们有了放水制 , 便可以直接管理自来水 ; 有了接电钮 , 便可以直接管理电 灯 ; 有了四个民权 , 便可以直接管理国家的政治”λ∼ 。在孙中山看来 , 这四个民权 , 就是“政 权”, 也即人民“管理政府的权”µυ 。 孙中山在政治层面上构想 , 有了“四权”, 便“将以全民之力合造大同”µϖ 。因而 , 在大同社 会里 ,“天下是人民公有的天下 , 国家是人民公有的国家”, 人人平等 , “无尊卑贵贱之见”, “无 贵族、平民之阶级”µω。这便是大同社会在政治层面上的和谐。 在经济层面上 , 主张物产归公 , 国富民利。孙中山进行经济建设 , 其纲领是“平均地权”和 “节制资本”, 即通过土地和资本的国有化 , 终结资本的私人垄断 , 又由土地和资本的公有 , 进而 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即国家经营和管理关系国计民生的大资本、大企业 , 以及通过土地单一 税 , 控制社会财富 , 又由国家经办教育、交通和各种社会福利事业 , 也就是通过政府的宏观调 控 , 进行二次分配 , 从而使社会财富为社会一切人所享用 , 使社会大多数人的经济利益得以协 调。孙中山“要造成的新世界”, 便是“自幼而老 , 一生无忧无虑”———“人在幼年的时候 , 有 机会可以读书 ; 在壮年的时候 , 有田可耕 , 有工可做 , 不愁没有事业 ; 到年纪老了的时候 , 国家 便有养老费”µξ , 人人“各尽其事 , 各执其业”,“各得其所”µψ ,“国家的利益大家可以均沾”,“全 国男女 , 无论老少 , 都可以享乐”µζ 。 孙中山在经济层面构想 , 通过“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而建成的民生主义 , “即是大同 711 主义”µ{ 。因而 , 在大同社会里 , 无贫富之别 ,“集种种生产之物产归为公有”, “人民共享生产上 之自由”, 使“富者不能以专制剥削民财 , 贫者乃能以竞争分沾利益”, “全国之人无一贫者 , 共 享安乐之幸福”µ| 。这便是大同社会在经济层面的和谐。 在道德思想层面上 , 倡导替众人服务 , 以及博爱的品格。孙中山进行道德思想建设 , 本着 “有道德始有国家 , 有道德始有世界”µ}的基本理念。他深刻认识到 , 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 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 ———道德 , 它是社会和谐的必备条件 , 离开了道德 , 社会的正常运行、 协调发展 , 即和谐社会的建设 , 将是一句空话。孙中山试图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的承 传、弘扬和改造 , 通过对西方先进道德的吸取 , 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道德。他指出 , “讲到中 国固有的道德 , 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 , 首先是忠孝 , 次是仁爱 , 其次是信义 , 其次是和平”µ∼ , 进而强调根据时代的发展 , 应对传统的“八德”进行改造 , 赋予新的内容 , 并以之作为新道德的 基础 , 而同时还须顺应“世界上的道德的新潮流”, 倡导“为众人来服务的新道德”νυ , 以“平 等”为最高的道德目的。他认为 , “天之生人虽有聪明才力之不平等 , 但人心则必欲使之平等 , 斯为道德上之最高目的”νϖ 。 孙中山在道德思想层面构想 , 经过阶级的消灭、财产的公有 , 分配的公平 , 使“幸福不平而 自平 , 权利不等而自等”, 而后达到道德平等的最高目的 , 以“致大同之世”νω。因而 , 在大同社 会 , 人们具有极高的道德境界 ,“服务道德心发达”,“人人当以服务为目的”,“为国家 , 为人民 , 为社会 , 为世界来服务”νξ , 具备“为四万万人谋幸福”νψ的“博爱”道德品格。这便是大同社会 在道德思想层面上的和谐。 综上所述 , 孙中山进行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 , 是和谐社会 , 是人类世世代代所向往和追求的 理想社会 , 是一个在政治层面、经济层面以及道德思想层面都达到和谐的社会。总的说来 , 孙中 山大胆地把孔子浓缩的百字中的大同理想尽情地、淋漓尽致地展开 , 贴近时代的要求加以发挥 , 努力使之由理念而转化为现实。 孙中山大同社会蓝图对今人的启迪 孙中山的大同社会建设蓝图 , 既是几千年以来中国人追求理想社会的延续 , 又是和谐社会理 想向实践层面的转换 , 更是中国人对民族振兴的憧憬。它意味着中国人对理想社会追求的坚持和 执著 ; 意味着中国人对理想社会追求已经从朦胧、粗疏进至具体和精密 , 从古代而转向现代 ; 意 味着对民族振兴的坚定信念。正当全国人民以无比的热忱 , 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 历史时刻 , 重新翻开孙中山的大同社会建设蓝图 , 人们必将从中得到许多极其可贵的启迪。 和谐 , 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事物的发展过程 , 常常是从不均到均 , 从无序到有序。有序 便是协调与和谐 , 而有了协调与和谐 , 事物才能维系其整体性 , 维系动态的稳定 , 也才可能存在 和发展。就社会而言 , 社会虽难免有纷争 , 但必须有合作、互助、博爱、和谐 , 社会才可能稳定 和发展 , 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最高追求。孔子的大同理想 , 体现了中国人对和谐社会的最早 憧憬 , 然而 , 在不同历史阶段 , 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定位和具体内涵的界定 , 都带有特定的时代特 征和不同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说 , 不同时代 , 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具体描绘不完全一样。当然 , 总 体上人们所追求的“天下为公”、和谐与共的总目标则是一致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可以说孙 中山勾画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同社会建设蓝图 , 对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启迪作用 : 811 其一 , 和谐社会的核心 , 是天下为公、以人为本、权益均等。孙中山勾画大同社会建设蓝图 时 , 依循了孔子所设计的基本范式。孔子当时处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动乱时代 , 他渴望 “拨乱反正”, 社会由“乱”而“治”。在孔子看来 , 社会所以“乱”, 根本的原因在“不仁”, 他 从“仁者爱人”的基点出发 , 把天下为公、以人为本、权益均等作为大同社会的内核。以后历代 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勾画都紧紧地围绕着这一核心而展开。孙中山的大同社会建设蓝图 , 处处洋溢 着“天下为公”的精神 , 方方面面体现出公正和平等 , 而最终落脚在“民生”。事实上 , 社会是 人的社会 , 不以人为本 , 构建和谐社会是毫无意义的 , 但如若不能做到天下为公、人人的权益均 等 , 便也无法实现以人为本 , 而和谐社会的构建必将是一句空话。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理应紧紧抓住和谐社会的核心 , 在这上面做文章。 其二 , 构建和谐社会 , 是一项系统 , 须进行多层面的建设。社会是系统 , 社会建设是系 统工程。当年孔子对大同社会构想的基本范式已经具有了整体性 , 蕴涵着中国古人的系统思维传 统。这一基本范式演绎到近代 , 其内涵不断地丰富 , 其整体性也更鲜明。孙中山所勾画的大同社 会建设蓝图 , 从政治、经济、思想道德等层面上构建 , 俨然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系统工程。孙 中山为实现其大同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 , 提出了系统建设、开放建设、均衡建设和协调建设等一 系列富于现代系统思维意义的建设思想。这无疑启迪后人 ,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进行全面的、系 统的、整体的思考和 , 切不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胡锦涛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 特征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相和谐”。这体现 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多层面建设的内涵 , 与孙中山当年的构想 , 一脉相承。 其三 , 建构和谐社会的根本处 , 是协调社会大多数人的经济利益。多层面地建构和谐社会 , 便是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 , 一个涵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子系统的整体。然而 , 各子系统 中 , 经济系统是根本的 , 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处在于从经济利益的协调而达到经济的和谐。孔子 倡导的大同理想 , 是“天下为公”, 这不仅是政治上人人享有公平、公正的权利 , 做到“人不独 亲其亲 , 不独子其子”, 而归根到底是达到经济利益的协调 , 做到“老有所终 , 壮有所用 , 幼有 所长 , 矜、寡、独、残、疾者皆有所养”。孔子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 , 还提出了“不患贫 而患不均”的“均富”思想。孙中山从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中悟到 , 中国必须“摘西方之善 果 , 避西方之恶果”, 在革命成功之后 , 把“全国的财富分得很均匀”, 因而他试图通过“平均地 权”和“节制资本”, 去建设“利益均沾”、均平而和谐的民生主义 , 这是对孔子大同理想中的均 富思想的承传和弘扬。孙中山甚至明确提出 ,“社会之所以进步 , 是由于社会大多数的经济利益 相调和 , 不是由于社会大多数的经济利益有冲突”。这一观点无疑启迪人们 , 人类一切冲突 , 如 文化冲突、宗教冲突、种族冲突等等 , 无不源于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 因而 , 离开了经济利益 的协调 , 和谐社会的构建将是一句空话。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 , 紧紧地抓住经济利益的协调 , 构 建和谐社会才会落到实处。 其四 , 构建和谐社会 ,“和而不同”是必备的思维方式。和谐社会 , 贵在“和”字。贵“和” 是儒家哲学的内核和特色 , 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 , 和为贵”思想 , 创立了一种既承 认差别 , 但更强调统一与和谐的儒家哲学 , 为他的大同社会提供了必备的思维方式。孙中山作为 革命家 , 虽然不可能不注重斗争 , 但富于儒家情结的他 , 却对儒家的贵“和”哲学情有独终 , 其 大同社会建设蓝图恰恰是以此为其理论基础 , 即以强调“互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规律 , 以均衡 建设、协调建设、开放建设、互助博爱等成为其建设哲学的主旋律。因而 ,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 , 911 务须注重各方的相互兼容、互动互利、均衡协调、共荣共赢、共同发展。也就是说 , 构建社和谐 社会 , 必须持有一种以“和”为贵的和谐思维。 孙中山的时代 , 已经过去 , 而孙中山所渴望的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 远没完成 , 仍有待今人 为之奋斗。孙中山当年对大同社会的探索 , 值得珍惜 , 人们理应在前人的启迪中继续开拓和创 新 , 把前人的智慧和思想遗产用于当今的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 服务于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①康有为 : 《孟子微、礼运注》, 中华书局 , 1987 年 , 第 240 页。 ②νυ νξ《孙中山全集》第 10 卷 , 中华书局 , 1986 年 , 第 461、156、156 页。 ③⑤⑨λϖ λξ λ| λ} λ∼ µυ µϖ µξ µ{ µ∼ νϖ νψ《孙中山全集》第 9 卷 , 中华书局 , 1986 年 , 第 63、253、262、355、 394、350、350、350、350~351、394、505、355、243、 298、283 页。 ④刘望龄辑注 :《孙中山题词遗墨汇编》, 华中师范大 学出版社 , 2000 年。 ⑥⑦⑧λζ λ{《孙中山全集》第 6 卷 , 中华书局 , 1985 年 , 第 196、36、56、39、211 页。⑩《孙中山全集》第 8 卷 , 中华书局 , 1986 年 , 第470 页。λωλψ µωµψ µζ µ| νω《孙中山全集》第 2 卷 , 中华书局 ,1982 年 , 第 524、524、451、524、523、442、120 页。µ}《孙中山全集》第 3 卷 ,中华书局 ,1984 年 ,第 25 页。作者简介 : 黄明同 ,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广州  510610 [责任编辑  江中孝 ] 《海上丝绸之路》出版 亚  伦   海上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的海上通道 , 是不同国家、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它把世界文明的发祥地 如埃及、希腊、罗马、波斯、印度、中国以及美洲联结在一起 , 对世界各国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作出极为重要 的贡献。 自从 19 世纪普鲁士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Fendinand Von Richehofen) 使用“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以来 , 各 国学者给予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1987 年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丝绸之路 ———对话之路综合研究”列入国际 文化年发展规划 , 有组织地进行海、陆丝绸之路考察与研究 , 各国专家学者 , 以及各国政府、民间团体 , 都致 力于保护、研究、利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源 , 挖掘对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有益的启示和资讯 , 增进与世界 的对话与交流。 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庆新研究员编著的《海上丝绸之路》 (中文版) 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编 “中外文化交流丛书”之一种 , 2006 年 5 月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 国内外公开发行 , 英文版即将付印。该书从 世界史角度详尽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和拓展的历史篇章 , 展示各国人民对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贡献 , 涵盖 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国航海史、海洋贸易史、港口史、造船史、移民史、国际关系史、宗教文 化交流史等诸多内容 , 在结构上和观点上都有独到之处。 本书 12 万字 , 文字流畅 , 资料翔实 , 配有近 120 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地图 , 兼备学术性、知识性与可读性。 021
/
本文档为【孙中山大同社会建设蓝图及其启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