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3~9岁儿童同情心发展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3~9岁儿童同情心发展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2012-12-20 4页 pdf 241KB 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75241

暂无简介

举报
3~9岁儿童同情心发展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 研究实践 3~9岁儿童同情心发展特点 一 、 问题的提出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产生共鸣及对其行动的 关心、赞成、支持的情感以及由此诱发的 “助人为乐”、 “伸张正义”的动机和行为,它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制约 的,包含认知 、体验和行为成分的,多因子 、多层次的 复杂系统【1J。 随着儿童社会化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关于儿童同 情心的培养和教育问题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研究者 已明确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同情心发展的首要认 知条件;移情则是情感因素和重要动机源。然而,观点 采择和移情是在儿...
3~9岁儿童同情心发展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 研究实践 3~9岁儿童同情心发展特点 一 、 问题的提出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产生共鸣及对其行动的 关心、赞成、支持的情感以及由此诱发的 “助人为乐”、 “伸张正义”的动机和行为,它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制约 的,包含认知 、体验和行为成分的,多因子 、多层次的 复杂系统【1J。 随着儿童社会化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关于儿童同 情心的培养和教育问题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研究者 已明确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同情心发展的首要认 知条件;移情则是情感因素和重要动机源。然而,观点 采择和移情是在儿童个体与外界环境的主客体建构过程 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而我们必须明了父母教养方式等 外部环境因素对儿童同情心发展的影响。由于明确儿童 同情心发展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培养儿童同情 心有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尝试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深入探索儿童同情心发展的特点 ,寻找关键期。同时 , 从父母教养方式中寻找可能影响同情心发展的因素,以 期对儿童同情心的家庭培养提供可依据的教育建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福建省宁德市两 所幼儿园和两所小学 3~9岁儿童共计 420人 ,剔除无效 问卷后,得到有效被试370人,有效率 88.1%。小班 58 人 (平均年龄 3.5岁 ,男 30人,女 29人 ),中班 61人 (平均年龄 4.6岁 ,男 30人 ,女 31人 ),大班 63人 (平 均年龄 5.6岁,男 32人,女 31人 );小一 62人 (平均年 龄 7.3岁,男 31人,女 31人 ),小二 61人 (平均年龄 8.4岁,男 30人 ,女 31人 ),小三 63人 (平均年龄 9.2 岁,男 33人 ,女 30人 ) 2.工 具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方法 ,采用儿童同情心 教师评定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为测量工具。 (1)3~9岁儿童同情心教师评定问卷Ⅲ 儿童同情心教师评定问卷问卷由胡金生、杨丽珠编 制 ,适合 3~9岁儿童同情心的教师评定 ,包括同情体 验、同情理解 、同情行为 3个二阶因子及以下 6个一阶 因子:平行苦痛 (不安 、恐惧等指向自己过去经验的痛 苦体验 ),应答担心 (对他人不幸的关切、担心等体验 ), 角色理解 (指能够进行角色换位 ,站在他人立场上理解 他人 ),情绪理解 (对他人情绪体验的敏感性及对其情绪 体验的归因 )),心理援助 (主要是安慰、体贴、打抱不 平等关注他人心理需求的援助行为 ),物质援助 (主要是 捐献、分享等关注他人物质需求的援助行为 )。问卷各因 子的同质信度在 0.699~0.827之 间 ,总的 同质信 度为 0.918;各因子的分半信度在 0.687~0.749之间,总的分半 信度为 0.872,表明该问卷是较为可靠的测量工具。 (2)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由杨丽珠 、杨春卿编制 ,用于调 查父母教养方式。该问卷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包括溺爱性、 民主性 、放纵性、专制性、不一致性五个因子。各因子 l .‘ ·小学心建-·教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研究实践 一 的 同 质 性 信 度 在 0.661~0.758之 间 ,分 半 信 度 在 0.473~0.697之间,表明问卷的信度可以接受。 3.数据的收集与统计 研究者就调查的意义、内容和注意事项对相关班级 的班主任进行说明。各班按随机原则选取儿童 6名,男 女各半,要求班主任对所选被试进行评定,一周内完成。 父母教育方式问卷由班主任通知被试父母当面领取,在家由 父母双方共同填写。填写前请培训过的班主任说明调查意 义、注意事项、填写方法,在确认被试理解后,方可作答。 对获得的数据资料采用 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儿童同情心发展的年龄差异 (1)不同年龄儿童同情心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为了考察不同年龄段儿童总体同情心及同情心的各 个特质因子是否存在差异,我们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 1)。结果表明年龄效应显著。总体同情心水平 以及除平行苦痛外的各特质因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总 体上呈上升的趋势 ,但在 7岁出现小幅回落,而 8岁显 著提升。对于同情体验中的平行苦痛,年龄效应不显著,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 表 1 不同年龄 间儿童同情心发展的比较 平行 应答 角色 情绪 物质 心理 同 情心 因素 苦痛 担心 理解 理解 援助 援助 1分 年 N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龄 3岁 59 3.19 .43 3.O3 .74 2.69 .71 2.99 .50 3.06 .80 2.69 .57 78.59 13.23 4岁 61 3.19 .68 3.O8 .71 3.04 .67 3.06 .59 3.21 .78 2.85 .77 82.44 14.98 5岁 63 3.06 .50 3,3O .81 3.19 .84 3,17 .72 3.32 ,69 3.oo -81 85.32 17,05 7岁 62 3.05 .54 3.23 .96 3.09 .83 2.92 .67 3.39 .65 2_8O .89 82.6o 17.37 8岁 61 3.07 .42 3.71 .69 3.73 .60 3.25 .54 3.73 .61 3.22 .58 93-82 12.28 9岁 63 3.06 .71 3.76 .88 3.54 .74 3.14 .74 3.78 .78 3.36 1.39 92.84 18.39 F 1.847 8.337++ 13.268++ 2.729+++ 8.675* 4.893+++ 8.548+++ 注 : P<.05 P<.01 P<.001 (2)不同年龄儿童同情心的后继检验 为进一步考察不同年龄儿童在总体同情心及同情心 各个因子上的差异 ,我们对不同年龄儿童同情心及除却 平行苦痛外 的各个因子的平均数差值进行了后继检验。 结果表明,8、9岁儿童在总体同情心以及除平行苦痛和 情绪理解外的其他因子上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的儿童。7岁 儿童的情绪理解水平显著低于 5岁、8岁和 9岁的儿童。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年龄对儿童的同情心有显著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的应答担心 、角色理解 、物质援 助 、心理援助以及总体同情心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平 行苦痛 日趋减少。7岁是同情心发展的转折点,8岁是发 展最迅速、变化最大的时期。 2.儿童同情心发展的性别差异 为检验儿童同情心发展是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我 们对儿童同情心各因子得分进行性别差异 t检验,结果见 表 2。 表2 儿童同情心的性别差异 平行 应答 角色 情绪 物质 心理 同情心 苦痛 担心 理解 理解 援助 援助 性 别 N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男 186 3.07 .56 3.19 .85 3.10 .78 3.o2 .66 3.39 .76 2,88 1.O3 83.44 16.69 女 184 3.19 .56 3.65 .81 3.51 .78 3.17 .64 3.57 .70 3,19 .80 90.97 16.0o t 一1_977* 一5.3O + 一5.O62++ ~2.229* 一2.357* 一3.248** 一4.426++ 注 : P<.05 P<.01 P<.001 从表中可看到,无论是从总体同情心还是同情心的 各个因子上看 ,存在显著或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孩 比男孩具有更多的同情体验、同情理解和同情行为。 3.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同情心的影响 为了研究儿童同情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将儿 童总体同情心以及同情心的6个特质因子与父母教养方 式的各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 3。 表 3 儿童同情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 (N=370 J 项目 溺爱性 民主性 放纵性 专制性 不一致性 平行苦痛 一.058 .090 一.O49 一.036 一.o13 应答担心 一.12o* .050 一.1lO* 一.0o2 一.148,* 角色理解 一.145+} .084 一.076 .Ol8 一.125' 情绪理解 一.094 .OlO 一.O53 .034 一.005 物质援助 一.O88 .085 ..047 一.O16 一.063 心理援助 一.07O .o15 ..099 .O67 一.O62 同情心 一.】21++ .064 一.097 .024 一.095 注 : P<.05 P<.01 P<.001 数据结果显示,溺爱性与总体同情心呈显著负相关。 此外 ,溺爱性 、放纵性和不一致性与应答担心呈显著负 相关 ,溺爱性和不一致性和角色理解呈显著负相关。可 见 ,溺爱性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总体同情心的发展关 系密切,在同情心的各个特质因子中,溺爱性与应答担 心 、角色理解关系密切。 此外 ,不一致的父母教养方式 与儿童的应答担心和角色理解关系密切,放纵性父母教 养方式与应答担心关系密切。 四、讨论 1.儿童同情心的发展特点 (1)儿童同情心水平存在年龄差异 同情心作为儿童最为重要的社会性品质之一,是亲 社会行为的基础。庞丽娟等人 (2000)的研究表明在助人 行为方面,同情心这一品质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力【2】。因而 同情心发展应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轨迹有相通之处。 王蕾 (1994)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向社会性行为在一 年级到二年级上升显著,二年级到三年级表现 出一个回 落【3】,这与我们对同情心发展的研究结果接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 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研究实践 ①儿童同情体验的发展 同情心主要包含两种体验成分 ,导致个人悲伤的平 行苦痛和指向他人的应答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 导致个人悲伤和罪恶感 的平行苦痛逐渐减少。Eisenberg 等人(1998)在移情研究中指出导致个人悲伤的移情并不会 促发反而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产生【41。因而平行苦痛水平 的降低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能够较好地调节消 极情绪 ,压抑个人对别人痛苦的不适感。这样,他们就 能表现出更富有同情心的反应。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到的 是儿童同情心水平的上升除了与平行苦痛水平的下降有 关外,更为重要的是 ,可能激发内在道德的应答担 心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同情体验中占据越来越明显的 比重。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唤醒的更多是对痛苦者的 担心而不是自我倾向的痛苦 ,从而导致同情心水平的提 高。应答担心是可能导致利他行为的情绪体验 ,因而应 答担心水平的提高是同情心水平得到提高的重要情感组 成部分。 ②儿童同情理解的发展 在同情心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认知的发展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年幼的儿童缺乏角色采择技能和对自己及他 人情绪的理解能力,而这些技能恰恰是充分理解和体会 别人为什么痛苦和自己为什么动情的必要条件。一旦儿 童能更熟练地推断他人的观点 ,理解 、辨别他人的情绪 状态,同情心的水平也就随之提高。而我们的研究结果 发现 8~9岁儿童的角色理解水平显著高于 3~7岁儿童。 可见儿童在早期角色采择的技能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开始逐渐摆脱认识上的 “自我中心”,能站在别人的 立场上考虑问题。这一结果与陈学锋 (1994)[51、张文新 等人 (1999)对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研究结果一致。研究 发现,7岁是儿童情绪理解的一个转折点,情绪理解有显 著的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绪认知线索由情 境线索向情境线索与已有社会知识和特定对象的特征相 结合的顺序发展嘲。胡金生等 (2004)研究表明,3~4岁 儿童情绪认知线索主要是情境依存型,5岁儿童是表情线 索依存型占优势,7岁以后统合型开始占优势【11。可见 7 岁儿童对情绪线索的认识正处在从表情依存型向统合型 转变的阶段 ,对情绪线索的认识正在重新整合 ,因而出 现暂时的回落也就不难理解了。 ③儿童同情行为的发展 郑建成等人 (1990)在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 中指 出,大班和儿童还未真正形成利他观念,主要受 成人权威的支配。三年级儿童开始出现真正的利他观念 和行为[61。我们的研究结果与之一致。此外,本研究结果 表明儿童的物质援助和心理援助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出 上升的趋势,8~9岁儿童同情行为有显著提升。说明随着 社会认知能力的不断增强,儿童能够更好地从他人的角 色和情绪状态来理解问题情境 ,逐渐摆脱 “自我中心”, 显示出较高的助人倾向。同时,进入小学以后 ,由于接 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也使得儿童的援助技能不断提高。 陈雅筠 、郭忠玲 (1993)研究表明他们不仅帮助同伴、老 师,而且愿意主动地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在帮助的 规模上 ,愿意与更多的他人合作。在行为的实施方式上, 小学儿童也越来越能够采取多种方式【7J。 (2)儿童同情心水平存在性别差异 在对儿童同情心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中,有两种观点, Bengsson等 研 究 发 现 ,女 孩 同情 倾 向优 于 男 孩 [61。 Feshshbach等人有关移情的研究分析,女孩比男孩对别人 和自己的情感方面的暗示更为敏感,比较容易同化情绪 体验[81。而一些研究者则发现,在他们所的同情别人 的数量上 ,或者在安慰、助人或与别人共享的意愿上 , 女孩 、成年女性与男孩 、成年男性并无显著的不同[91。 Eisenberg(1991)[11研究也认为同情心的表现和发展并无 明显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结果支持了第一种观点。同情心存在性别差 异,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整个社会文化的期望效应有直接 联系。因为传统社会化评价影响到教养者对男女儿童不 同的成就期望 ,女孩似乎应该比男孩具有更多的敏感性 和同情心。但是 ,我们不排除同情心不存在性别差异的 可能。因为研究中采用的评定式问卷并不一定能完全真 实的反应儿童的行为面貌 ,本研究结果出现的性别差异 可能是 由于教师在对男孩和女孩进行评定时,受到传统 的性别角色期望的影响。就 同情心性别差异的争议有待 于进一步在实证中加以明确。 2.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同情心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同情心的关 系中,负性教养方式比正性教养方式对子女同情心发展的 影响更大一些,尤其是溺爱性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同 情心有较大的抑制作用。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少使用负性 教养方式,以避免其对子女同情心发展的负面影响。 溺爱性教养方式的父母把孩子摆在高于父母的不恰 当的位置上 ,过分迁就、过分保护,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久而久之 ,孩子习惯于别人对 自己的关注,便养成了自 我中心的毛病。面对他人的困境 ,更多激起的是指向个 人的恐惧和悲伤 ,而不会引发对他人困境 的担忧和关心 体验。同时,过分的关爱和保护也使得孩子只知道考虑 自身,不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不能很好地理 解他人的需要,并给予帮助。 放纵性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体验和行为了 解较少,孩子缺乏父母对 自己的关注,由己及人,自然 也很难对处于困境中的他人产生担忧和关心。同时,儿 童行为和思维习惯 的形成受成年人对其行为的直接评价 和成年人的情绪表现的影响。成人如果对其放任 自流, 1 6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研究实践 一 缺乏应有的要求和评价,儿童可能有过的应答担心也自 然无法得到强化。 父母如果采用不一致性教养方式容易使处于成长中 的孩子形成不稳定的行为倾向,有时关心他人 ,理解他 人的角色状态,但更多的时候表现为对他人痛苦困境的 熟视无睹,不加理会。 五、结论 1.3~9岁儿童同情心水平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 儿童总体同情心以及除却平行苦痛外同情心的各个 特质因子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 7岁是同 情心发展的一个转折点,8岁则是同情心发展最快 、变化 最大的一个时期。 2.3~9岁儿童同情心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女孩比男孩有更多的同情体验、同情理解和同情行为。 3.溺爱性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同情心存在显著相关 溺爱性与儿童总体同情心呈显著负相关。此外 ,应 答担心与溺爱性、放纵性和不一致性呈显著负相关 ,角 色理解和溺爱性和不一致性呈显著负相关。 注释及参考文献: [1】胡金生.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 究 宁师范大学博士学位,2004,5:32 子及其对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 14~19 [3】王蕾.小学儿童向社会行为的发展.心理发展与 教育,1994,4:33~36 [4]Eisenberg N,Fabes R A,Shepard S A,Murphy B C, Guthrie I K. Contemporaneous longitudinal perdiction of children’S sympathy from dispositional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ity.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 998( 34): 910~924 [5】陈学锋.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心理发展与 教育,1994,4:37~39 [6】郑建成、潘洁、李伯黍.儿童利他行 为发展研 究.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2:70"74 [7】赵海钧.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及教育培养.教育 评论,2000,5:30~32 [8】李伯黍等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3:108~112 [9】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 社 ,2004,8:164--'168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 师专初等教育系。 电邮: 辽 huangwen]an46@tom.com) [2】庞丽娟 ,姜勇,叶子.儿童社会性品质的结构 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诚征封面人物照片启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科研、教育行政各级 专家、学者及广大一线教师支持关心下,自2007年 1月 正式扩版为半月刊,上半月刊为红版,下半月刊为蓝版。 为了更好地宣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工作者 和优秀学生,特诚邀各省市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教育 行政、科研部门,各类大、中、小学及专科学校、职业 学校 (包括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及学生成为 《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的封面人物,同时在 内文中介绍封面人 物的先进事迹。诚请您积极参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的封面建设。 录用照片后,杂志社向照片提供者赠送样刊。未经本 人允许不将图片库中的照片向外散发。 照片要求如下: 1.照片应是图像清晰、像素在 500万以上的数码照片。 照片请以JPG文件形式发到邮箱:xinlihuaww@l63.com.同 时配有50以内封面人物事迹介绍。 (注明联系方式、通 编辑 /何 妍 舒 娟 终校 ,于 洪 讯地址等信息) 2.照片人物或端庄、稳重,或青春、活泼,形象要健康 向上。 3.照片以全身照为佳,若非全身照至少应包含人物膝盖 以上部位。 4.照片必须是未发表作品。 5.照片应是提供者本人制作、拍摄并拥有著作权的作 品,或事先已获得该权利人的使用许可,使照片不涉及 著作权、肖像权等问题。 6.照片不应侵犯任何第三方的知识产权或其他权利, 同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若 因所提供照片 著作权等引起第三者的申诉或投诉,所有的费用负担均 由照片提供者本人承担,杂志社不负担任何责任。 联系人:吴为 咨询热线:010-82563556,1331 1396959 投诉电话:010-82562023 投诉电邮:ra1nbow—ch@v1D.sina.com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 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本文档为【3~9岁儿童同情心发展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