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股票基本面分析(上市公司篇)

2012-12-20 22页 doc 94KB 1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444078

暂无简介

举报
股票基本面分析(上市公司篇)1如何判断出股票的成长性?    成长性比率分析是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成长性比率是财务分析中比率分析重要比率之一,它一般反映公司的扩展经营能力,同偿债能力比率有密切联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用来测量公司扩展经营能力。因为安全乃是收益性、成长性的基础。公司只有制定一系列合理的偿债能力比率指标,财务结构才能走向健全,才有可能扩展公司的生产经营。这里只是从利润保留率和再投资率等比率来说明成长性比率。        利润留存率是指公司税后盈利减去应发现金股利的差额和税后盈利的比率。它表明公司的税后利润有多少用于发放股利,多...
股票基本面分析(上市公司篇)
1如何判断出股票的成长性?    成长性比率分析是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成长性比率是财务分析中比率分析重要比率之一,它一般反映公司的扩展经营能力,同偿债能力比率有密切联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用来测量公司扩展经营能力。因为安全乃是收益性、成长性的基础。公司只有制定一系列合理的偿债能力比率指标,财务结构才能走向健全,才有可能扩展公司的生产经营。这里只是从利润保留率和再投资率等比率来说明成长性比率。        利润留存率是指公司税后盈利减去应发现金股利的差额和税后盈利的比率。它表明公司的税后利润有多少用于发放股利,多少用于保留盈余和扩展经营。利润留存率越高,表明公司越重视发展的后劲,不致因分红过多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利润留存率太低,或者表明公司生产经营不顺利,不得不动用更多的利润去弥补损失,或者是分红太多,发展潜力有限。其计算公式是:        利润留存率=(税后利润-应发股利)/税后利润×100%        再投资率又称内部成长性比率,它表明公司用其盈余所得再投资,以支持本公司成长的能力。再投资率越高,公司扩大经营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其计算公式是:    再投资率=资本报酬率×股东盈利率=税后利润/股东权益×(股东盈利-股东支付率)/股东盈利 2用股东人数变化分析主力持仓    上市公司股东人数的变化与其二级市场走势存在着一定相关性,股东人数越少,表明筹码越集中,股价走势往往具有独立个性,并常常逆大势而动,这是短线高手抛开大盘选个股的首选品种。股东人数越多,表明筹码越分散,股价走势往往较疲软不具有独立性,跟着随大盘随波逐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股东人数变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大盘与个股的动向。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股东人数分析数据来源的滞后性。股东人数的数据,目前绝大多数股民只能从年报、中报、季报中获取。年报的数据往往滞后3-4个月,中报也要滞后1-2个月。即使拥有数据也要注意数据的时效性,4个月的时间已足够主力庄家完成筹码运作的某个特定阶段。必须注意这段时间内的盘面变化,特别是量能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判断数据的有效价值。一般来说,如股价波动不大,量能没有剧增过,个股的数据较为有效,因为这表明大资金没有大规模进出。   2、股东人数分析的变动性。股东人数的数据还会受到股本变动的影响,配股、增发都会影响到股东人数的变化。送股虽不会影响股东人数,但是会影响到个人持股数,这种情况在分析数据时必须充分考虑。   3、股东人数分析的混淆性。上市公司年报中公布的股东人数为总持股人数,并未单独指出A股股东人数及B股股东人数。股东人数分析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因素的影响,不准确的统计数据是无法推断出正确的分析结果的。   4、股东人数分析的欺骗性。随着股东人数分析技巧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应用,主力机构也开始利用这种分析方法作为误导散户,掩护其操作方向的工具。其具体操作是往往在期末采用突击重仓或分仓的方法,改变持股的数量。   5、股东人数分析的片面性。股东人数的增加与减少并非股价涨跌的惟一因素,股东人数分析研究的是个股的一个方面,并没有考虑到其他方面。如:大盘走势、政策、国际形势、资金状况、业绩好坏、题材多少等因素的影响。仅凭股东人数来研判行情远远不够,还需要配合其他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研判个股和大势,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3如何判断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性    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性是公司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投资者选择投资该上市公司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上市公司进行基本面分析中体现上市公司资产安全性的主要方面就是分析上市公司偿债能力,所以一般情况下很多投资者(甚至是投资专家)总是将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性和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分析联系在一起,因为对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性威胁最大的是“财务失败”现象的发生,即上市公司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导致诉讼或破产。   事实上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即便能够到期偿还债务不导致破产,却无力保障正常的生产运营,这也同样属于不安全。真正的安全应是在安排好到期财务负担的同时,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保持经营的正常进行。从根本上来讲安全性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某一时点上的债务偿还能力即静态性,而这个偿还能力又是平时盈利以及现金流入的积累即动态性。如果上市公司无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或盈利,很难想象它能长久生存而不出现危机。   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性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和流动资产比率;二是短期流动性比较强,不至于影响盈利的稳定性。因此在分析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性时,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上市公司资产的流动性越大,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性就越大。假如一个上市公司有500万元的资产,第一种情况是,资产全部为设备;另一种情况是70%的资产为实物资产,其他为各类金融资产。假想,有一天该公司资金发生周转困难,公司的资产中急需有一部分去兑现偿债时,哪一种情况更能迅速实现兑现呢?理所当然的是后一种情况。因为流动资产比固定资产的流动性大,而更重要的是有价证券便于到证券市场上出售,各种票据也容易到贴现市场上去贴现。许多公司倒闭,问题往往不在于公司资产额太小,而在于资金周转不过来,不能及时清偿债务。因此,资产的流动性就带来了资产的安全性问题。   在流动性资产额与短期需要偿还的债务额之间,要有一个最低的比率。如果达不到这个比率,那么,或者是增加流动资产额,或者是减少短期内需要偿还的债务额。我们把这个比率称为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的流动资产在其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表明企业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支付的保障。流动比率是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较为常用的比率。它可以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它要求企业的流动资产在清偿完流动负债以后,还有余力来应付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其他资金需要。从资产安全讲,此项比率越高越好,比率高说明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就强,资产安全性越大。从生产经营讲,此项比率不宜过高,比率过高说明公司的资金大量积压在持有的流动资产形态上,影响到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高速运转,影响资金使用效率。若比率过低,说明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低,影响公司筹资能力,势必影响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根据一般经验判定,流动比率应在200%以上,这样才能保证公司既有较强的偿债能力,又能保证公司生产经营顺利进行。在运用流动比率评价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时,应注意到各行业的经营性质不同,营业周期不同,对资产流动性要求也不一样,因此200%的流动比率,并不是绝对的。   另外稳定的每股现金流也是保障公司债务偿还能力的主要依据,每股现金流相当公司的血液,每股现金流越低,那么遭遇财务危机的可能就越大。   其次,是流动性的资产中有两种资产形态,一种是存货,比如原材料、半成品等实物资产;另一种是速动资产。如上面讲到的证券等金融资产。显而易见,速动资产比存货更容易兑现,它的比重越大,资产流动性就越大。所以,拿速动资产与短期需偿还的债务额相比,就是速动比率。速动比率代表企业以速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综合能力。速动比率通常以(流动资产一存货)/流动负债表示,速动资产是指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变现速度最慢的存货等资产后,可以直接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那部分流动资产。但也有观点认为,应以(流动资产一待摊费用一存货一预付账款)/流动负债表示。这种观点比较稳健。由于流动资产中,存货变现能力较差;待摊费用是已经发生的支出,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担的分摊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各项费用,根本没有变现能力;而预付账款意义与存货等同,因此,这三项不包括在速动资产之内。由此可见,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能表现一个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一般情况下,把两者确定为1:1是比较讲得通的。因为一份债务有一份速动资产来做保证,就不会发生问题。而且合适的速动比率可以保障公司在偿还债务的同时不会影响生产经营。 4看业绩跳跃增长选股    我们分析了公司业绩增长的两种方法,一种是靠原有主业的增长(静态增长),一种靠新项目的业绩增长(动态增长),这种新项目并非原来的主营业务,而是另外一种新的业务,这种增长方式的特点是本身的主营业务还在。如果原来的主营业务大幅度减少或者干脆全身退出,公司以后的业绩增长完全依赖于新的业务,这种增长方式可以称为业绩的跳跃式增长。      判断业绩跳跃增长公司有几个关键点:      1、新旧业务之间关联度很低甚至毫不相干,前后业绩没有可变性。      2、新业务的收益远高于旧业务。      3、公司有合理的业务转换理由。      比如一家公司濒临连续亏损的窘境,随后被置换成新的其它资产,只要新进的资产盈利水平较好就形成了业绩的跳跃增长,这种类型往往发生在ST公司中。      由于公司前后判若两人,所以只要公司未来的业绩有跳跃式的增长,我们就可以在之前买进,相当于持有未来的另外一家公司,就可以顺利获取这两家定位不同的公司之间的差价收益。      这类公司的跳跃式发展一般历时较短,不会多于两年,大多在一年左右,而股价的上涨幅度往往可以达到数倍。而一家静态增长的公司即使再好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达到这样的速度,因此这类公司应该是我们更愿意冒一些风险的投资朋友所关心的重点,它有可能使我们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获取较大的收益。      由于这类公司一般都有ST的经历,因此之前的股价都比较低,未来的上升幅度相对大得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大的投资机构比如基金之类很少买入ST股票,尽管他们的研究员对此也有所了解。这样,股价的上升速度就会比较缓慢,能够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分析和判断。      还有一点必须记住:当跳跃式增长完成以后,公司的业绩很有可能不会再增长。 5几项财务指标的理解与运用      证券投资分析按照一般的划分可分为基本面分析与技术面分析。在基本面的分析中财务分析又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掌握一定的财务分析知识对于一般投资者十分重要。在这里仅就上市公司提供的三个最主要的财务指标的理解、实战应用及注意的总题做一简析。     每当翻开电脑中提供的上市公司基本面资料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个数据: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总股本、流通股本。其中前三项属于财务指标范畴,既然最先提供给大家,就说明这三个指标在企业分析中最重要,正确的理解和应用将对证券投资起到较大的帮助。     每股收益的含义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每股收益即企业利用每股的股东权益做资本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半年)所创造的归股东所有的利益,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企业有盈利水平和盈利能力。在证券投资分析中其主要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该数值越大,说明公司盈利能力越强;   2、是新股上市定位最主要的参考因素;   3、衡量已上市股票的风险程度,通过每股收益计算出市盈率小于30倍可视为风险较小,60倍以上则有一定的风险了。   在使用中大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每股收益是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但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可比性较差,就是不能用于不同的上市公司、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间的比较。     2、每股收益在上市公司送股、配股、发行新股后(包括二次发行)会被摊薄,其在使用上应注意分析,将其数据进行处理后再使用。   3、每股收益反映的是公司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盈利状况,这是一个历史数据,财务指标的反映具有滞后性,认定一只个股是否有机会可以更多地的从技术面上来理解,而技术面几乎同企业基本面的改变是同步的。 6年报哪些指标必须读    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公司简介;二、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三、股东情况简介;四、股东大会简介;五、董事会公告;六、监事会;七、重要事项;八、财务会计报告;九、其他有关资料;十、备查文件。     投资者可以先看第二部分“会计数据摘要”。在其中可以看到最常用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公司的基本盈利能力。在这些数据中有一条叫“每股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这一指标投资者应高度重视,它可以体现出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是否真的赚到了利润。我们的市场有很多绩优公司不但不给投资者分红反而每每提出融资。仔细考察的话,这种公司的该项指标往往和每股收益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公司只是纸上富贵,利润中的水分很大。   第三部分“股东情况”中可以找到一条“报告期末股东总人数”,该数据对中小投资者很有帮助,如有条件的话可以找到公司最近一次公布的股东人数,两个数字对比,从股东人数的变化可以寻觅主力活动的蛛丝马迹。还可以用流通股数量除以股东人数,看看每一个股东的平均持股量也可以觉察到是否存在主力活动。   第四部分“公司财务状况”中包括若干小项,有三项必须要看。     1.“公司财务状况”可以看到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总额的同比增长率,从中可以看出公司的发展趋势。     2.公司投资情况。特别是一些新股、次新股,要注意其投资项目的进展状况。   3.新年度的发展,寻找公司的发展计划中是否存在与市场热点吻合的地方。   第八部分“财务会计报告”,主要包括三张报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其中的利润表中会列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即通常所说的三费。通过三费可以考察出公司的内部管理能力,可以把三费的同比变化与第五部分中的净利润增长率加以对比,如三费的增幅高于净利润的增幅则说明公司的管理尚待加强。   以上述的方法读年报,一份报表15分钟即可观其大略,一些基本的要素也都包括了,投资者不妨一试。 7公司赚钱早知道--利润分配表    我们只要把握住利润=收入-成本这个总原则,就可从主营业务收入开始,分步扣减各项成本和费用,最终算出上市公司经过一年的经营,投资者能够得到的收益。它的编制分为四步:   第一步:计算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销售折让-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第二步:计算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存货跌价准备-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第三步:计算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第四步:计算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北京丰台区股民赵先生:什么是利润分配表?   张红记:一般而言,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是放在一起的,它的意思是指企业有了净利润后能分给投资者多少钱。因为企业的净利润并非全部都分给投资者,而是要留下一部分作为企业后续的发展资金,这包括盈余公积金和法定盈余公积金,还有法定公益金。这些都在《公司法》中有明确规定,有固定的比例。此外,如果企业为了将来有更大的发展,可能会留下更多的资金,如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甚至不直接以现金分红,而是把利润转增作为股本形式留在企业。这些都要在分配表中分别扣除。利润分配表的编制主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可供分配的利润=净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金转入   第二步: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可供分配的利润-应付优先股股利-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转作股本的普通股股利   第三步:未分配利润(留到来年再分配)   北京海淀区股民刘女士:上面所说的很多名词我并不懂,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吗?张红记:好的。在这里,主营业务收入是指期间公司销售产品所得到的收入,里面既包括收到的现金,也包括应收账款。一句话就是,只要企业的产品卖出去了,不管拿没拿到钱(应收账款),都算做收入。   需要指出的是,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和营业费用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按照标准的定义,主营业务成本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过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而发生的实际成本。”而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销售佣金、委托代销手续费、广告费、租赁费和销售服务费用、专设销售机构费用等。”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主营业务成本应该是指产品的原料成本和加工成本(如生产工人的工资、加工零件时消耗的电力、水、煤等),这部分成本发生在企业的车间里,而营业费用是发生在销售的过程中,如销售人员的差旅费,招待客户的招待费用等。   销售折让是指企业的商品在发运以后,由于商品的品种、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或其他原因,但对这部分商品不做退回处理,而在价格上对购货方给予额外的折让,这部分当然要从收入中剔除掉。   限于篇幅的原因,其他几个名词的含义我在下期再介绍。 8分析“反常”现象!透视个股市盈率玄机    市盈率又称本益比,为股价除以每股收益得出的值,这是衡量股票是否具备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市盈率越低,越有投资价值;市盈率越高,收回本钱的年限越长,股票的投资价值就越低。但投资经常发现:   一些个股业绩良好、市盈率低,但股价并不涨,而一些业绩平平、市盈率高企、甚至亏损的个股反而大涨。例如,厦新电子去年每股收益达1.43元,股价在10元附近,市盈率仅七倍多,但股价仍在不断下跌;去年每股亏损0.21元的太原重工(6000169)却近期在逆市上涨;每股收益0.29元、市盈率曾达到100倍南方汇通涨幅达到3倍;市盈率只有十多倍的华菱管线却一直欲涨乏力。   这些“反常”现象的原因在于,上述的市盈率只反映过去的业绩,反映的是静态市盈率,不代表未来的公司经营水平。有些公司由于正处在行业景气的高点,业绩大增,此时的市盈率虽然低,但一旦增长高峰期过去,业绩很快会下降,市盈率又会抬高,个别的甚至变成亏损,这样的低市盈率个股并无投资价值。如上述的夏新电子,历史上该股曾在2001年每股亏损0.21元,2002年每股收益又变成正的1.69元,在高市盈率(或是亏损)时股价反而处在低位,当股价升至高点、市盈率最低、看似“最具投资价值”时,股价却开始掉头向下。而行业景气度正从低位回升的公司,虽然此时市盈率较高,但业绩一旦上涨,市盈率会迅速下降。例如2001年长安汽车每股收益为0.13元,相对于当时7元左右的平均价来说,市盈率达到60倍,并无投资价值,但随后该股一路走高,到2003年汽车行业出现爆炸性增长,股价升到20元以上,市盈率反而降低到不足20倍(2003年每股收益为1.18元),此时股价却开始见顶回落。   可见,判断某股是否适合买入,最关键是要有“先见之明”,能够成功预测那些行业正“见底回升”,哪些行业正“见顶回落”。在行业低迷期,业绩很差,市盈率很高,但只要股价处在低位,反而是介入良机;一旦行业增长的高峰期已过,业绩虽然优良、市盈率也低,但未来的业绩极可能下降,此时反而应该卖出。“高市盈率+高成长+低股价”可作为买入机会;“低市盈率+低成长+高股价(或高涨幅)”可作为卖出机会。 9怎样获取正确的股评信息    股评信息是股评家的语言,也是投资者辩别股评家是不是“黑嘴”的重要标志。但在“海量”的上市公司信息里,是否能找到真正的有价值的信息点,作为投资判断的依据,无疑是非常艰难的。但怎样才能获取正确的股评信息呢?     首先,应选择正确的渠道。人们都有对信息的第一反映,这种反映具体运用到投资决策上,将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行动。当在第一时间接受错误观点的信息时,将会影响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行动,作出不利的投资判断。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发布后,围绕股改试点的寻宝游戏不断,股改试点名单满天飞。某财经网站为吸引投资者眼球,以其传播速度快的先天优势,在第一时间推出试点名单。试点46家公司已试点完毕,也没见某些股票的身影,所谓的第一时间只能变成最后的晚餐了。看来对于信息渠道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应正确判断和分析股评内容。目前的股评信息,大多不是原汁原味的,掺杂了较多的猜测、假想、评论、演义等内容,而不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和投资理念,对信息进行再整理、加工、提炼。而且大多数股评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对股票正面的评价多,而对股票风险不是“一笔带过”,就是“忽略不计”。笔者疑问,为什么证券市场投资“股市风险莫测,入市须谨慎”总是宣传多,落实少?又为什么总是赔钱多而赚钱少?大部分股评家面对股票良好的基本面,却把风险提示完全抛在了脑后。这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建议,投资者在了解和阅读股评信息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股评家告诉了你多少风险,而不是告诉了你能获多少利。投资者在进行股评信息内容选择时,应在关注咨询服务机构和分析师资格条件外,还要看其评论内容的来源和数据的真实性。同时,还要思考分析师注明了多少客观成分,多少主观成分,并提示了多大篇幅的风险。   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股评信息的获得也一样。通过正确的渠道,获取正确的信息,主要是为了应用,并转化为实际的投资决策和行动。这就要求投资者判断是进行长期投资,还是短线操作。短线的操作,就要通过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以博取短线的收益。而长期投资,就不得不研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了。阅读上市公司的研究报告,并提炼其精髓要义,也许才能找到其中的真金白银和投资亮点,将分析结果转化为投资行动所获得的收益。   投资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正像一名厨师做一道名菜,既要有好厨艺,更要有好原料。股评家到底是不是“黑嘴”,不是光听他说,还要看他是怎么做的,尤其是研究报告又是怎么写的,又是否作到了言和行的一致性。投资者只有掌握了获取正确股评信息的方法,也许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10读报交流:不要被市场迷惑    巴菲特在给他的股东的信中曾经说过:"市场先生是一个喜怒无常,患有躁狂症的家伙,我们必须留心,市场先生不是来侍候你的,不是来指导你的,如果你被它的情绪所影响,那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在市场先生面前,我们要做的是,先利用市场情绪,按照自己的选股标准完成建仓,然后,不理会市场的涨跌。    最近,大盘上下波动,如果你立场不坚定,东听西听,听股评家说,很可能赚不到钱,还要输钱。记得在去年11月份,煤炭股还在不断创出年内新低,但一个月后,市场情绪则完全走向反面,平均超过30%的涨幅,让我们对市场的反复无常又一次刮目相看。   当然,我们不可能笔笔做对,但有些事情还是能做到的,那就是坚持最基本的判断,利用市场先生的狂躁来实行我们的盈利。   目前,小道消息满天飞,某某股票重组啦,某某股票并购啦,还有更离奇的,说某某股票所在公司地皮下面有200亿矿产。我们要问个为什么,为什么股价翻了一倍,题材出来了。利用这些题材,我们跟着主力做一把是可以的,但是,切记千万不能相信。 11庄家与机构为何难分难解      一些读者在说到“庄家”时,自然将其翻译成“机构”,这是一种本质上的错误。   我想,大家之所以分不清庄家与“机构”,主要是因为庄家与“机构”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事实上,也只有这些人才有条件做庄,例如大家都知道的“拖拉机账户”,普通股民想干也不可能。诸如“周建明操纵案”一类,我一直建议从艺术角度欣赏。   “机构”做“非常”事情时,普通员工是不知晓的,他们能够了解到的,只是“机构”的自营业务,但这些业务盈利非常有限,某些时候还会亏损。这也是“机构”与庄家的分界线———庄家们赚的钱没有一分进到“机构”的账上!最恶毒的是,他们甚至用“机构”资金去承接拉高的庄股,导致“机构”巨亏甚至破产……   这么多年来,庄家群的成员也有所增加,除了前面说的这一类外,还有这样几种:   1.从“机构”负责人岗位退下来的人。因为他们一直是圈内人,“机构”的表面职务失去,也不可能失去圈内的地位。他们大多开办一个投资公司之类的作掩护,在证券公司也开有法人账户,但实际操控的却是一大堆不属于自己的个人账户。当然,其中也有人直接以自然人身份存在。   2.和舆论某些关键人物。这是外部环境保证———大家对于股市任何信息都持怀疑态度绝对没有错。   3.极少数民间或咨询机构的看盘高手。这部分人是庄家们主动吸收的,因为他们的言论对庄家很不利。一些解盘高手突然消失再也不出现了,就是这个原因。而笔者他们唯一吸收失败的人。   能够把庄家们裹成团的东西只有一个:钱!据笔者所知,他们之中即使是“马崽”类的人,也对“百万富翁”嗤之以鼻。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最有钱的人并没有在福布斯榜上。 12如何透过年报放大镜发现金矿      放大镜之所以能以小看大,以点看面,是因其聚焦的光学功能。上市公司年报整版整版的数据,让人头皮发麻,这就需要挖掘一些“聚焦点”。年报是上市公司业绩和成长性最重要的参照系,每一个投资者都应十分关注。眼下,年报大幕即将拉开。不看年报炒股,不啻是碰运下注;不会看年报炒股,无疑于瞎子摸象了。英国投资大师理查得?科尔就有一套对比分析上市公司年报的独特方法,往往能从枯燥的数据中发现金矿。怎样看年报,一般投资者,大都只看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三大指标。这不免流于表象,更深层次的东西蕴藏在其它数据中。笔者根据科尔的经验和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一套浓缩年报精华的方法,将精确计算和客观的、系统的对比分析结合起来,来决定投资取向。我所运用的指标主要有成长性、盈利能力、安全性、营运能力等四个方面。这里,我将其运用到家电产业的格力、美的、海尔三巨头上,与投资报表共同参照对比。这三只股票都是当下最热门的消费升级概念,也是去年的超级大牛股。由于这三家公司2007年报尚未披露,只得借助三季度和相关数据来分析:   成长性——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是基础,主营业务利润增长是保证,净利润增长是结果。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格力50.53%,美的58.72%,海尔34.47%,三公司都高于25%,属高成长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增长:格力56.81%,美的58.34%,海尔52.14%。净利润同比增长:格力58.21%,美的139.16%,海尔35.68%。从以上信息不难看出,格力保持了股本扩张后的稳步增长,净利润增长极佳,美的增长势头强劲,资产注入后增长百分之一百以上,已有不俗表现。值得注意的是:海尔后两项为相对较低增长,没超过50%,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格力18.99%,美的23.18%,海尔8.28%。格力、美的都很高,且有持续性,海尔相对低一些,这恐怕跟新兼并企业尚未产生效益有关。总资产报酬率:格力3.94%,美的7.13%,海尔5.18%。美的比格力、海尔高出许多,这可用其市场占有率较高来诠释。   主营业务销售毛利率(科尔、巴菲特非常看重此指标):格力21.56%,美的18.48%,海尔19.82%。毛利越高,企业竞争能力就越强,格力因生产规模较大和成本较低和独特的营销模式等因素,优势略胜一筹,特别是能抵御市场再次降价的风险。美的、海尔就应加强市场规模及成本核算,找到新的营销模式。   安全性——股东权益比:格力17.75%,美的27.73%,海尔54.45%。海尔优于美的和格力。   流动比率:格力1.06,美的1.10,海尔1.95。   速动比率:格力0.75,美的0.72,海尔1.45。   股东权益比同负债成反比,负债过高,企业安全受影响,安全无负债也表明企业没有好项目,发展将走下坡路。最佳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此项指标也称银行家比率。从这三项指标看,海尔最佳,且三家公司负债结构都较合理,安全性可靠,其中格力稍弱。   营运能力——应收帐款周转率:格力15.94,美的15.37,海尔17.07。   应收帐款周转越快,企业就越能进入良性循环。海尔最快,这跟其营销机制有关,从该公司可以随时拿出资金收购兼并其它企业就可见一斑。美的周转速度稍慢,应即时诊断其因,格力因经销商结算方式不同,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存货周转率,格力4.47,美的5.36,海尔11.01。库存越少越好,周转越快越佳。这一项指标,格力因销售商模式独道存货周转最快,海尔存货较多,应加速周转。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格力4.99,美的1.01,海尔0.85。这一项,格力优于美的、海尔数倍,这跟格力定向增发后,现金流充足有关,也表明另两家公司面临挑战,产品面临升级选择。   综上分析,这三家公司都可谓高成长公司,但各自又存在着优势和差异。格力正处在成熟期,美的已进入壮年期,海尔正步入青春期。今后各公司研制的新产品“制高点”,将决定各自在市场中所占领的阵地。投资者也可根据这一方法,举一反三,对自己关注的行业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制定出最佳的投资决策,发现超级白马。正如弗兰克?盖恩所说:“只有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事物的人,才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13五种方法追踪你持有的股票      买了股票以后,如何取得令人满意的收益呢?Dave Williams已经执掌一个名为Excelsior Value & Restructuring的基金15年了。每天早上,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断搜索关于该基金内近百种股票的新闻,接下来就是不断地向金融分析师、经纪人、上市公司负责人了解信息。   如果你不是专业的投资者,可能就没有Dave Williams那么幸运地可以掌握这么多的信息。但是,仍然有很多资源可以帮助你跟踪你持有股票的公司财务状况,并对它们的业绩作出评价。值得注意的是,网上的公开信息往往用处不大。   以下五步可以让你成为一个更知情的投资者。   第一步:建立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资产组合。   第二步:了解公司相关历史背景。如果你是长期投资,则不必局限于某一天的股价涨跌,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将会从中得出很多有用的东西。   第三步:搜寻信息。   第四步:征询专家的意见。   第五步:做一个更积极的股票持有者。 14理财高手的8招致富法!      第1招:隔山打虎     这一招的要点是学会与别人合作,而不是什么事情都亲自去做。因为你不可能是位全才,要学会不纠缠于鸡毛蒜皮的小事。巨大的财富通常是有眼光的帅才同多才多艺的智者通力合作的结果,真正的赚钱高手通常是善于利用别人的能力赚钱的人。     凡事亲力亲为只会分散你的精力,使你无法对全局作出判断。     第2招:当机立断     要赚钱必须果断,学会迅速地审时度势。快速决断能够使你占据领先优势,拖拖拉拉、畏首畏尾、不敢决断是赚钱之大忌,这会让你一次次贻误良机。     第3招:穷追猛打     成功者往往是持之以恒、埋头苦干的人,一个专心于目标并致力于此的人。做事有头无尾,遇到一点挫折就退缩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要赚钱就不能怕辛苦,如此则成功可期。     第4招:眼观六路     这一招的要点在于注意与善于观察,对新观点、新事物要保持敏锐的头脑。可随身携带一个简便的本子,随时记下你发现的生财之道,有时间的时候加以整理,就会发现几个方法合在一起,就得出有价值的方案,然后迅速开始实施你的计划。     第5招:胆大心细     你必须认识冒险是有代价的。要知道世界上绝没有万无一失的赚钱之道。所谓“赚钱的生意不要抢”。盲目随大势,贸然作决定都是不可取的。要避免失败,就要处处小心,躲开可能碰到的陷阱。     第6招:借鸡下蛋     借钱赚钱,借鸡下蛋不丢人。赚钱的机会稍纵即逝,所以当机会来了,你一时又没有资本时,看准了不妨借钱出击。死守着有一分钱花一分钱的老观念将难成大事。     第7招:动如脱兔     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有时间观念,决定做一件事情以后,要迅速,绝不能把今天的事留到明天去做。时间就是金钱,拖沓的作风是赚钱的天敌,不敏捷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的竞争。     第8招:创意制胜     努力开发你的创造力,围绕你的事业让思维不受拘束地展开联想。经营最可靠的是创意,一个好点子、好创意往往能使你的经营之路柳安花明,财富属于那些具有创意而又能把新观念付诸于的人! 15解析价值投资的风险与陷阱      从投机时代进入价值投资时代,初期的感觉真的非常好。去年,证券投资基金在价值型股票上的广泛播种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获,年底一份沉甸甸的礼包令市场各方惊喜不已。于是,各路资金对价值投资产生了高度的认同,在价值投资的旗帜下,似乎投机已无处遁形,价值投资大有一统天下之态。   价值投资在2003年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一、首先是股价经过了长期下跌,股票价格在市场悲观情绪笼罩之下已跌至合理水平之下,这为股票价格的回归预留了空间;二、中国经济在2003年开始出现好转的势头,除了宏观面之外,微观面也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可喜局面,企业盈利能力出现较大幅度提升。上述两大因素的综合,使得价值投资者享受到了价值发现初期与经济增长带来的双重的丰厚利润。   在价值投资者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投资者难免发出“价值投资时代是否就万事大吉”的疑问。其实,在变幻难测的世界里价值投资应该不是对业绩与股价的简单对照定位。其实,价值投资在看似简单的考究业绩背后蕴含着非常多的投资技巧,这也是为何在同样方法之下各人的收益会有所不同的原因所在。另外,我们也必须承认每种投资方法都有其利弊,价值投资也并非可以简单地模仿与效法,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价值投资仍然存在风险及陷阱。   价值投资的陷阱主要来自对基本面情况变动的把握,以及基本面情况变迁之后对公司盈利能力影响的度的把握上。   根据价值投资理论,资金之所以会投向某家上市公司,主要是因为该公司的股价被低估,或者该公司的盈利具增长潜力,投资者认为公司实际价值或潜在价值与公司股票价格之间存在价差,因而买入。可以认为,信奉价值投资者赚取的是公司实际价值或潜在价值与当前股票价格之间的差价。   基本面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公司被低估的股价与盈利增长潜力这两大优势被削弱或湮没,而基本面哪一种因素的变化会对上述两大优势产生怎样的影响,是非常难以量化的,也是难以提前预知的。缺乏预见性和对影响因素的量化,便无法准确、及时判断公司基本面变化的方向以及变化的程度,这样,便使得价值投资中获取的价差(即公司实际价值或潜在价值与公司股票价格之间的价格差)有可能在无法预知或判断的情况下减小甚至变为负数,使价值投资达不到预期目的甚至出现亏损,价值投资的风险便由此产生。 16要做到:大跌胆要大 大涨胆要小      股市投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当大涨行情出现时,心情通常都会比较兴奋,追涨的热情也比较高。但很多情况下,在投资者追进去以后,就发现自己被套在高位了。与此相反,当遇到大跌行情时,投资者的心情一般都是非常恐惧的,纷纷杀跌割肉抛出,但回头一看,原来自己把股票割在了地板上,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性贪婪与恐惧的弱点在股市中的体现。那么,投资者在遇到大涨或大跌的情况时,该怎样正确调整心态呢?   在这里,我提醒大家一句,机会都是跌出来的,而风险却是涨出来的,所以我们应努力做到大跌胆要大,大涨胆要小。   自证券市场建立以来,反应过度便是证券市场的一大特色:不论因利多而涨,或因利空而跌,经常是涨的时候会涨过头,跌的时候也会跌过头。事实上,这种情况的发生应可理解,因为利多或利空本身的力度究竟有多强,根本无从称斤论两,而投资大众对这种利多或利空的反应程度和所采大小也各不相同,同样无从量度。但不论大涨或大跌,均可能会“物极必反”,涨过头时必然会跌,而跌过头时必然会涨。投资者如能深深体会此道理,并能随机应变,则胜算概率自可增加,相对风险则可降低。   通常大跌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因突发性利空,包括空穴来风,或捕风捉影的谣言所引发的股价急跌;二是因政治、经济环境转变或某种特殊利空所引发的较长时间股价下跌。先说第一种情况,突发性利空或谣言所引发的开盘重挫或盘中、盘尾急跌,投资人首先要做到保持镇定,之后则进行冷静、理性的分析与研判,再采取对策,方不致因过度惊慌而做出错误的决定,特别是盘中或盘尾急跌,多系谣言作祟。如果作中、长期投资,更不应过分在乎此种一时性的股价起落。在近两年的股市行情中还经常会有主力机构在尾市时故意砸盘的情况,经常是收市时把股价砸到跌停板上,第二天却又把股价推到涨停板上。再来看第二种情况,即由政治、经济环境转变或某种特殊利空所引发之较长时间下跌,投资者如发现以下这些情况,不仅用不着再杀跌,还要勇于买进。这些情况包括:   1、各项技术指标如MACD、RSI等均显示严重超卖、超跌。   2、政治、经济环境并未如预期之恶化或继续恶化,且在明显改善。   3、成交量日趋萎缩且近见底,缩无可缩。   4、市场人心涣散,各证券营业部门可罗雀,证券分析师普遍发布悲观论调,劝人保持观望。   5、绩优股价已稳定,券商等机构已开始进场。大涨的情况也可分为两种,一是突发性大涨,二是持续性大涨。突发性大涨一般来得快也去得快,有如昙花一现,行情维持比较短暂,投资者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追高买进,则被套牢的概率自然很高,所以需要分外小心。至于持续性大涨,通常具有利多支持,不管是出于基本面的,如整体经济繁荣,各上市公司业绩普遍增长,获利大增;或是出于资金面的,如市场游资充斥,逐利热钱大量涌进股市等等,但到头来,终会因涨幅过大,而告大幅回调。突发性大涨,多半发生在下列状况之下:   1、股市长时间低迷,人气涣散,有心人士如机构及券商等为了本身利益,势必突破僵局,而采取重点拉抬某些具有指标作用之个股,以带动整个大盘,促使股市活跃起来。   2、因某项利多消息,经机构大肆渲染而形成一股抢买热潮。当投资人面对前述突发性大涨,尤其需要保持镇定,在未弄清楚真实情况之前,切忌贸然抢进,事实上,平时喜好炒短线的投资者往往就栽在这种行情上。 17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怎么读?      一、阅读了解   首先是阅读财务报表。仔细阅读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在阅读时应该注意以下内容:一是金额较大和变动幅度较大的项目,了解其影响;二要了解公司控股股东的情况,以及公司所属子公司的情况,了解控股股东的控股比率、上市公司对控股股东的重要性、控股股东所拥有的其他资产,以及控股股东的财务状况等;三是对关联方之间的各类交易做详细的了解和分析 。   阅读财务报表时应重点关注以下项目:   1、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的增减关系。如果是对同一单位的同一笔金额由应收账款调整到其他应收款,则表明有操纵利润的可能。   2、应收账款与长期投资的增减关系。如果对一个单位的应收账款减少而产生了对该单位的长期投资增加,且增减金额接近,则表明存在利润操纵的可能。   3、待摊费用与待处理财产损失的数额。如果待摊费用与待处理财产损失数额较大,有可能存在拖延费用列入损益表的问题。   4、借款、其他应收款与财务费用的比较。如果公司有对关联单位的大额其他应付款,同时财务费用较低,说明有利润关联单位降低财务费用的可能。   二、分析财务指标   当我们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有了初步判断,认为其并不存在重大造假行为,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以求得出可靠结论。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企业的偿债能力与获利能力是分析的核心指标。   (一)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偿债能力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承受能力或保证程度,包括偿还短期和中长期债务的能力。   一般而言,企业债务偿付的压力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一般性债务本息的偿还,如各种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和各种短期结算债务等;二是具有刚性的各种应付税款,企业必须偿付。不是所有的债务都对企业直接构成压力,对企业债务清偿真正有压力的是那些即期到期的债务,而不包括那些尚未到期的部分。企业能否清偿到期债务是建立在足够资产或资本基础之上,要有足够的现金流入量为保证。偿债能力是债权人最为关心的,鉴于对企业安全性的考虑,也越来越受到股东和投资者的普遍关注。   企业偿债能力低,不仅说明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难以偿还到期应付的债务,甚至预示着企业面临破产危险。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这项比率是评价企业用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能力的指标,说明企业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可以用作支付保证。    一般认为,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流动比率为2:1是比较合适的比率。这是因为,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金额约占流动资产总额的一半,剩下的流动性较大的流动资产至少要等于流动负债,这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才会有保证。流动比率过低,企业可能面临清偿到期债务的困难;流动比率过高,表明企业持有不能盈利的闭置的流动资产,企业资产利用率低下,管理松懈,资金浪费,同时表明企业过于保守,没有充分使用目前的借款能力。   2、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100%   由于流动资产中存货的变现速度最慢,或由于某种原因部分存货可能已报废还没做处理或部分存货已抵押给某债权人。另外,存货估价还存在着成本与合理市价相差悬殊的因素,因此,把存货从流动资产总额中减去而计算出的速动比率,反映的短期偿债能力更加令人可信。   一般认为,1:1的速动比率被认为是合理的,它说明企业每1元流动负债有1元的速动资产(即有现款或近似现款的资产)做保证。如果速动比率偏高,说明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偿还短期债务,同时也表示企业有较多的不能盈利的现款和应收账款,企业就失去了收益的机会。如偏低,则企业将依赖出售存货或举新债来偿还到期的债务,这就可能造成急需出售存货带来的削价损失或举新债形成的利息负担。但这仅是一般的看法,因为行业不同,速动比率会有很大差别。   3、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这个指标反映债权人所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这个指标也被称为举债经营比率。从股东的立场来看,在全部资本利润率高于借款利息率时,负债比例越大越好,否则相反。   4、产权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由债权人提供的资本与股东提供的资本的相对关系,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   一般来说,股东资本大于借入资本较好,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从股东来看,在通货膨胀加剧时期,企业多借债可以把损失和风险转嫁给债权人;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多借债可以获取额外的利润。经济萎缩时期,少借债可以减少利息和财务风险。产权比率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产权比率低是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该指标同时也表明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到股东权益保障的程度,或者说是企业清算时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   (二)企业获利能力分析   利润是投资者获取投资收益重要保障。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通常从生产经营业务获利能力、资产获利能力进行分析。    1、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业务收入×100%   作为考核公司获利能力的指标,营业利润率比营业毛利率更趋于全面。理由是:其一,它不仅考核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而且考核附营业务的获利能力。其二,营业利润率不仅反映全部收入与和其直接相关的成本、费用之间的关系,还将期间费用从收入中扣减 。期间费用中,大部分项目是属于维持公司一定时期生产经营能力所必须发生的固定性费用,必须从当期收入中全部抵补,公司的全部业务收入只有抵扣了营业成本和全部期间费用后,所剩余的部分才能构成公司稳定、可靠的获利能力。   2、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100%   这项比率是衡量企业资本金获利能力的指标。资本金利润率提高,所有者的投资收益和国家所得税就增加。利用基准资本金利润率作为衡量资本收益率的基本标准。基准利润率应根据有关条件测定,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相当于同期市场贷款利率,这是最低的投资回报。二是,风险费用率。若实际资本利润率低于基准利润率,就是危险的信号,表明获利能力严重不足。   3、经营指数=经营现金流量÷净利润×100%   经营指数反映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关系,说明公司每一元净利润中有多少实际收到了现金。   一般情况下,比率越大,企业盈利质量越高。如果比率小于1,说明本期净利润中存在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企业盈利,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严重时会导致企业破产。 18公司估值法:没有最佳只有最适用        公司估值方法是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的重要利器,在“基本面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价格” 基本逻辑下,通过比较公司估值方法得出的公司理论股票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异, 从而指导投资者具体投资行为。    公司估值方法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相对估值法,特点是主要采用乘数方法,较为简便,如PE估值法、PB估值法、PEG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另一类为绝对估值法,特点是主要采用折现方法,较为复杂,如现金流量折现方法、期权定价方法等。    相对估值法与“五朵金花”    相对估值法因其简单易懂,便于计算而被广泛使用。但事实上每一种相对估值法都有其一定的应用范围,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上市公司。目前,多种相对估值存在着被乱用和被滥用以及被浅薄化的情况,以下就以最为常用的PE法为例说明一二。    一般的理解,P/E值越低,公司越有投资价值。因此在P/E值较低时介入,较高时抛出是比较符合投资逻辑的。但事实上,由于认为2004年底“五朵金花”P/E值较低,公司具有投资价值而介入的投资者,目前“亏损累累”在所难免。相反,“反P/E”法操作的投资者平均收益却颇丰,即在2001年底P/E值较高时介入“五朵金花”的投资者,在2004年底P/E值较低前抛出。那么,原因何在?其实很简单,原因就在于PE法并不适用于“五朵金花”一类的具有强烈行业周期性的上市公司。    另一方面,大多数投资者只是关心PE值本身变化以及与历史值的比较,PE估值法的逻辑被严重浅薄化。逻辑上,PE估值法下,绝对合理股价P=EPSP/E;股价决定于EPS与合理P/E值的积。在其它条件不变下,EPS预估成长率越高,合理P/E值就会越高,绝对合理股价就会出现上涨;高EPS成长股享有高的合理P/E 低成长股享有低的合理P/E。因此,当EPS实际成长率低于预期时(被乘数变小),合理P/E值下降(乘数变小),乘数效应下的双重打击小,股价出现重挫,反之同理。当公司实际成长率高于或低于预期时,股价出现暴涨或暴跌时,投资者往往会大喊“涨(跌)得让人看不懂”或“不至于涨(跌)那么多吧”。其实不奇怪,PE估值法的乘数效应在起作用而已。    冗美的绝对估值法    绝对估值法(折现方法)几乎同时与相对估值法引入中国,但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绝对估值法一直被认为是“理论虽完美,但实用性不佳”,主要因为:(1)中国上市公司相关的基础数据比较缺乏,取得准确的模型参数比较困难。不可信的数据进入模型后,得到合理性不佳的结果,进而对绝对估值法模型本身产生信心动摇与怀疑;(2)中国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不到总股本1/3,与产生于发达国家的估值模型中全流通的基本假设不符。    不过,2004年以来绝对估值法边缘化的地位得到极大改善,主要因为:中国股市行业结构主体工业类的上游行业,特别是能源与原材料,周期性极强。2004年5月以来的宏观调控使原有的周期性景气上升期间广泛使用的“TOP-DOWN”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分析—行业景气判断—龙头公司盈利预测)的重要性下降;而在周期性景气下降,用传统相对估值法评价方法无法解释公司股价与内在价值的严重背离的背景下,“细分行业、精选个股”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上升,公司绝对估值法开始渐渐浮上台面。    尤其是2005年以来,中国股权分置问题开始分步骤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解决后,未来全流通背景下的中国上市公司价值通过绝对估值法来估计价值的可靠性上升,进一步推动了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对绝对估值法的关注。    绝对估值法中,DDM模型为最基础的模型,目前最主流的DCF法也大量借鉴了DDM的一些逻辑和计算方法。理论上,当公司自由现金流全部用于股息支付时,DCF模型与DDM模型并无本质区别;但事实上,无论在分红率较低的中国还是在分红率较高的美国,股息都不可能等同于公司自由现金流,原因有四:(1)稳定性要求,公司不确定未来是否有能力支付高股息;(2)未来继续来投资的需要,公司预计未来存在可能的资本支出,保留现金以消除融资的不便与昂贵;(3)税收因素,国外实行较高累进制的的资本利得税或个人所得税;(4)信号特征,市场普遍存在“公司股息上升,前景可看高一线;股息下降,表明公司前景看淡”的
/
本文档为【股票基本面分析(上市公司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