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埃里克森

2012-12-21 23页 ppt 629KB 9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5333

暂无简介

举报
埃里克森nullnullnull艾里克·埃里克森(Erik.Homburger.Erikson 1902-1994 )埃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 1902年出生于德国。母亲是犹太人。  1927 年是他一生的转折点。那年,他的一位老同学 P.波罗斯邀请他到维也纳一所规模较小的学校工作,该校生源都是 S.弗洛伊德的患者与朋友的子女。开始时,他以艺术师身份受聘,后来担任了指导教师。这时,S.弗洛伊德的女儿 A.弗洛伊德征求他是否愿意接受作为儿童精神分析者的培训,艾里克森接受了该提...
埃里克森
nullnullnull艾里克·埃里克森(Erik.Homburger.Erikson 1902-1994 )埃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 1902年出生于德国。母亲是犹太人。  1927 年是他一生的转折点。那年,他的一位老同学 P.波罗斯邀请他到维也纳一所规模较小的学校工作,该校生源都是 S.弗洛伊德的患者与朋友的子女。开始时,他以艺术师身份受聘,后来担任了指导教师。这时,S.弗洛伊德的女儿 A.弗洛伊德征求他是否愿意接受作为儿童精神分析者的,艾里克森接受了该提议,以每月支付 7 美元的培训费接受 A.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训练。 null1964 年,埃里克森把自己的《洞察力与责任感》一书献给 A.弗洛伊德,以表示对她的感激之情。 1929 年,埃里克森与同校任教的加拿大籍教师琼·塞尔森结婚。 1933 年,迁往美国波士顿,他以儿童精神分析家的身份私人开业。同时还在哈佛医学院神经精神病学系任研究员。当时,他曾被哈佛医学院录取为心理学哲学博士候选人,但几个月后就被他放弃了。 null1939 年,适居加利福尼亚州,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的研究助理,并开办了一家私人诊所。 从 1942 年起,他一直担任心理学教授,在 1950 年出版《儿童与社会》,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论。20 世纪 50 年代,作为马萨诸塞州斯托克布里奇地区奥斯汀·里格斯中心的高级职员,治疗有情绪问题的青少年。 1960 年起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和精神病学教授直到 1970 年退休,这时期的研究和著作主要以他所发展的新学说为基础并着重研究自我同一性问题。 1994年埃里克森因病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哈维克 null主要著作: 《儿童与社会》(1950) 《同一性和生命周期》(1959)   《理解与责任》(1964)    《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1968)    《生活历史与历史时刻》(1975)    《游戏与理由》(1977) 《生命周期的完成》(1982)null 埃里克森对自我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进一步发展了哈曼特所重视的社会环境对自我适应作用的思想,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理论,并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三方面考察自我的发展,提出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渐成说。null主要思想: 埃里克森的自我理论: 埃里克森主张研究的自我是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中的一部分,但是却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再受伊底和超我的压迫。他认为自我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能综合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 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引导人的心理性欲的合理发展。因此,他的自我概念不再是弗洛伊德的防御性质的,而是哈曼特的自主的和具有适应性。 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相对于弗洛伊德是更为理智的、开放的和积极的。他把诸如信任、希望、意志、自主性、勤奋、同一性、忠诚、爱、创造、关心、智慧等品质都赋予自我。主张具有这些品质的自我能创造性的解决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的问题,决定个人命运。nullnullnull自我的功能:null同一性: 同一性是指两种事物或多种事物能够共同存在,具有同样的性质。自我的同一性是具有建设机能的健康自我所具有的一种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四个方面: (1)个体性(individuality),指一种意识到的独特感,个体以一种不同的、独立的实体而存在; (2)整体感和整合感(wholeness and synthesis),指一种内在的整体感,产生于自我的潜意识整合作用。成长中的儿童有许多零碎的自己表象,健康的自我是把零碎的表象整合为一种有意义的整体; (3)一致性和连续性(sameness and continuity),指潜意识追求一种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感受到个体的生命的连贯性并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前进; (4)社会团结感(social solidarity),指具有团体的理想和价值的一种内在团结感,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null掌握感: 掌握感也可以说是自信感,指对自己所处环境有足够信心。 同一性 成功获得掌握感,失败产生同一性危机。null同一性危机 他认为,人格是一种独立的力量,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能够把个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的向前发展。他根据这三个过程的演化把人格分为八个阶段,这些阶段是以不变的序列逐渐展开的,讲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既分阶段又有连续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null 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的性格特质所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或重要转折点)即为个体每个阶段性格发展的主要任务。如果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就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就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而且,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反之会缩小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null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并不强调性本能的作用,而把重点放在个体的社会经验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人格发展理论,描述了人格的终身发展过程,代表着他对人格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null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null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null ⑸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null 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 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⑺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null 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null: 贡献: 1.他在心理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来考察自我,强调了社会环境在自我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将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修正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这是自我心理学的理论的突破性发展。 2.他探讨了整个生命周期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而不是局限于生命的早期和青年期。他用一对特殊的矛盾来标识每一个发展阶段,认为每个阶段的任务就是围绕着这一阶段特殊矛盾的解决而进行的,自我正是在这每一阶段的冲突危机和矛盾解决的过程中得到了增强的。 3.他关于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危机的思想得到研究的证实。null局限: 1.他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的理论虽然显得较为精致且富于哲理,但仍和其他许多精神分析的理论一样缺乏科学的证明,科学性和实证性较弱。 2.他的理论是一种个人社会发展的机械平行论。虽然他强调自我与环境、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但归根结底他认为自我是按照先天的成熟顺序的安排来发展的,社会本身基于个人的心理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发展过程,但他没有探讨社会实践活动对自我发展的作用,也没有探讨社会发展是如何以个人的人格为基础的。null
/
本文档为【埃里克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