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新闻报道如何“讲故事”

新闻报道如何“讲故事”

2018-11-20 7页 doc 20KB 69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3124

暂无简介

举报
新闻报道如何“讲故事”新闻报道如何“讲故事”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新闻报道如何“讲故事” 新闻报道如何“讲故事” 在中国语境中,新闻与故事的界限是分明的,中国人批评新闻不真实的一个代名词就是“编故事”。然而,从传播的起源看,故事与新闻的界限并非天生分明。从远古流传到今天的都是故事,但这些故事在当时,未必就不是今天所说的新闻。从今天对“新闻”与“故事”的定义看,二者也有天然的联系:故事是“已故的事”,是“旧事”;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是“新事”――既然“事”已发生,也可以说是“旧事”。因此,新闻与故...
新闻报道如何“讲故事”
新闻报道如何“讲故事”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新闻报道如何“讲故事” 新闻报道如何“讲故事” 在中国语境中,新闻与故事的界限是分明的,中国人批评新闻不真实的一个代名词就是“编故事”。然而,从传播的起源看,故事与新闻的界限并非天生分明。从远古流传到今天的都是故事,但这些故事在当时,未必就不是今天所说的新闻。从今天对“新闻”与“故事”的定义看,二者也有天然的联系:故事是“已故的事”,是“旧事”;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是“新事”――既然“事”已发生,也可以说是“旧事”。因此,新闻与故事,是完全可以水乳交融的――这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新闻理念和实践模式中几乎已被奉为圭臬。“美国最好的新闻是讲述完满的故事。”?“无论什么背景什么个性的优秀记者都共享一种至上的动力,那就是进入故事的中心然后把读者带到现场。”?《华尔街日报》记者的口头禅是:“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儿上,让它有趣一点~”?可见,美国新闻人对故事的追求,简直到了偏执的程度。对故事的追求,甚至改写了“记者”的定义。新西兰著名学者艾伦?贝尔就是这样定义“记者”的:“新闻记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职业讲故事者,童话故事通常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而新闻故事通常以‘十五人在今天的公交车倾覆事故中受伤’此类句子开头,新闻记者的工作就是要找故事和讲故事。”?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对“记者”的定义更是言简意赅:“寻找故事与讲故事的人。” 找到并讲述好故事,对于今天的媒体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传媒特别是以报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果在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面前均已相形见绌,但用讲故事的方式报道新闻,提高作品对读者的吸引力,或许是新闻记者区别于网络时代日益兴盛的“公民记者”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综观新闻报道的生产,要讲好故事,必须抓住选、采访、写作这三大关键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按照故事生产的工艺进行。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选题:靠“三见”嗅出“故事味” 确定选题是新闻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内容为王”其实是以题材为王。传统的新闻教育强调新闻敏感性,从讲故事的要求看,光有新闻敏感性还不够,一件“新近发生的事”,可能具备新闻价值,但不一定能挖出好故事来,善于寻找故事的记者,不仅要具备新闻敏感性,而且要具备探寻故事的灵敏嗅觉。训练这种嗅觉的关键是“三见”:见人、见事、见情。 见人。传统的新闻五要素即“五个W”是指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但在讲故事的新闻写作中,排在第一位的应是Who――何人。新闻是做给人看的,人的故事,特别是凡人的非凡故事,非凡人的平凡故事,是最能吸引读者眼球、拨动读者心弦的。因此,找故事,第一位的就是要找人。面对任何一个选题,记者首先要问的便是Who――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是什么人;其次才是What――人发生了什么事。但在平常的新闻报道实践中,记者在判断选题时,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Who而是What――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有什么重大意义、有什么卖点,其次才是事件中的人物。记者还会经常遇到一些所谓的成就报道、经验报道等重大题材,但越是这些重大题材,往往越难写出生动感人的故事来,原因就在于这些所谓的重大题材,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因素――人,特别是普通人。一些鸿篇巨制看起来主题宏大、气势磅礴,但很难在读者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善于讲故事的记者,碰到一个选题,应该首先把目光盯在人特别是普通人的身上。 见事。这里的事,不仅仅是普通的事件、事情,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映人物命运、体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鲜活的事,特别是那些能够传达人物喜怒哀乐的小事,哪怕是细枝末节、只言片语,记者都应仔细嗅一嗅,不要轻易放过。在实践中,与“见物不见人”相反,记者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为了宣传某些重要经验、重大成就或者重大典型,相关单位介绍的情况、提供的材料,甚至被采访对象讲述的所谓事迹,往往是一些概念化的东西,特别是缺少具体的有血有肉的细节,这样的典型即便树起来了,也立不住、撑不久。典型宣传没有生命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缺少扎实的故事。因此,记者寻找故事,除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了要找对人,还必须找到事。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事,鲜活的事,新奇的事,反常的事,曲折的事,感人的事,越容易出故事。 见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说“人”是故事的骨头,“事”是故事的肉,光靠骨头和肉还无法组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还需要血液,而“情”就是故事的血液。与显而易见的人和事相比,情往往是最难发现和把握的,需要特别灵敏的嗅觉。面对选题,记者一定要多闻闻,不仅要找对人、找到事,还要找到包含甚至是隐藏在人和事中间的情。记者探寻故事的特殊嗅觉,就体现在这些细微深处,好故事往往都是从这些细微深处嗅出来的。判断一个选题有没有故事、故事的成色如何,一定别忘了这个“情”字,有没有情,是虚情还是真情,将直接影响故事的质量。 见到人、见到事、见到情,记者就要冲上去、沉下去、钻进去,把生动的故事挖出来,展示给读者。 采访:凭“三节”挖掘“故事链” 嗅出“故事味”,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能否讲好故事,关键的一环就是挖掘,即采访,一定要挖出完整的“故事链”。在实践当中,很多记者都有这样的感觉,采访时非常激动,掌握的素材看起来也很丰富,但在动笔写作时,才发现挖到手的都是些零碎的事,即便弄清了事件的脉络,也很难还原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于是就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白白浪费一块好玉石,把一个本可以讲得很生动的新闻故事,写成所谓的硬新闻;二是为了“写”出故事来,采访不够靠虚构,搞“合理想象”甚至瞎编乱造,这不是讲故事,而是真正的编故事,这样的故事只能是“故事”,绝不是新闻,即便刊登在新闻版面上,也是地地道道的假新闻。新闻报道要讲好故事,没有任何捷径,只能靠深入采访。挖掘“故事链”,可以抓住三个“节”字做文章:情节、细节、枝节。 情节。所谓情节,是指事件的变化和经过,它是故事的基本框架,是搭建故事宫殿的“钢筋”。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第二个要素是主题,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这同样适合于新闻故事的情节。挖掘故事情节,就是要以人物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为中心,还原所有事件的演变过程,要牢牢抓住那些能展示人和事、人和人、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特别要注意弄清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关键节点,这样才能支撑起故事的基本框架。 细节。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其实就是新闻故事的“血肉”和“细胞”。细节的基本特征就是细,就像一滴水能折射阳光一样,一个场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数字,就能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甚至能折射出时代特色。“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特别适合于讲故事的新闻作品。优秀的新闻作品,最闪光的往往是细节。同样是强调细节,讲故事的新闻写作与一般的新闻写作是不一样的。一般的新闻写作讲究细节,但细节主要是为了给作品增色,而讲故事的新闻写作,细节不仅仅是增色,它本身就是构成新闻故事的血肉,因此在采访中必须挖出丰富的细节。 枝节。所谓枝节,可以说是故事的“毛细血管”。讲故事的基本技巧就是“发岔”,文似看山不喜平,讲故事更是如此。“国王死了,随后王后也死了”,这是信息性的新闻,重点是传达国王和王后先后死亡这一信息;“国王死了,随后王后因为忧伤也死了”,这是故事性的新闻,这里的“忧伤”其实就是“发岔”,通过忧伤这条通道,可以把读者带向更多的新闻现场。记者在采访中要尽可能地挖掘出完整的“故事链”,不仅要弄清结构完整的事实,捕捉丰富的细节,记录生动的言语,还要充分运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深入挖掘与主体事件相关的其他事件、与主要人物相关的其他人物,这些事件、人物也许并不能进入作品,但绝不是无用功。有经验的记者在组装故事时,常会享受到曲径通幽的快感。新闻故事与文学故事的本质区别在于真实性,文学故事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但新闻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真实,因此让新闻故事生动起来的秘诀,就在于尽可能地找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越丰富,故事就越鲜活、越生动。 完整的情节、丰富的细节、庞杂的枝节,拥有完整的“故事链”,就可以组装故事了。 写作:用“三化”展示“故事元” 一个上好的选题、一堆上好的材料,还只是菜肴的素材,要做出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上好的菜品,厨艺非常重要。讲故事的“厨艺”,要领在于“三化”:悬念化、镜头化、口语化。 悬念化。新闻写作的经典结构是倒金字塔和金字塔,但是对讲故事的新闻来说,倒金字塔和金字塔都不是好结构,如果一定要用什么塔来形容,倒是很像中国的宝塔――姑且称为“宝塔结构”吧。与倒金字塔和金字塔不同,宝塔结构不是直溜溜的,要么上大下小,要么上小下大,而且在塔的中间有很多层次,这些层次就是悬念,有了它们,每一层都有风景,通过这样的宝塔将读者带向新闻现场,才是真正的“引人入胜”。倒金字塔和金字塔结构都不是讲故事新闻写作的最好方法:重要的信息一开头就告诉读者了,读者只需看看标题和导语就会另寻新欢;重要的信息如果藏在最后,也许读者连开头都不会看。所以,聪明的做法是通过调整结构营造悬念,特别是开头一定要注意“‘哇’效应”――让读者看到开头就“哇”的一声,不得不看下去;当读者弄清原委松一口气时,又是一个悬念,再“哇”一次„„像剥笋一样,最终将所有新闻事实展现出来。对新闻写作来说,故事不能编造,但悬念可以营造。 镜头化。俗话说“眼见为实”,通过镜头的方式,即通过具体逼真的描写,把新闻事实的现场展示在读者眼前,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新闻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而且能增强新闻的亲切感和感染力,因为读者看到的是真实的生活。镜头化的描写其实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关键是真实、准确,力求细致、传神,要综合运用记者的所有感觉,将新闻场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讲故事的新闻写作,要尽量避免“讲给你听”的方式,“耳听为虚”,越是讲故事的新闻作品,越要运用镜头式的描写,把读者直接带到新闻现场。记者不是出售故事的“商贩”,而是把读者带向新闻现场的“导游”。 口语化。让读者身临其境的基本技巧就是还原生活,事实要真实,语言要朴实。采用讲故事的手法报道新闻,要尽量避免冗长的对话、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更要避免直白的评论,要生动地展示人物在如何做,而不是怎么说、怎么想,要展示事件在如何发展,而不是为什么、有什么意义。口语化的语言表达,首先要具体,尽量采用让人一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目了然的语言,而且最好是各类读者都能“听”懂的“普通话”。其次是多用动词,甚至可以说“动词为王”,同时要尽量避免形容词,因为它容易让人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记者一形容,读者就发笑。口语化还强调自然、简洁、流畅,让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就像是直接同报道对象聊天一样。 不论是选题、采访还是写作,讲故事的新闻写作,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高度重视真实性。讲故事的新闻报道,如果出现失实,哪怕是一处细节与事实不符,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读者会据此认为整篇作品都不是真实的,因为作品讲的就是新闻故事,既然这个细节是假的,那么整个故事也就可能是假的。因此,讲故事的新闻写作,必须比一般的新闻作品更注重真实性,而不是相反。 注 释: ?谢丽尔?吉布斯、汤姆?瓦霍尔,美,:《新闻采写教程――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卡罗尔?里奇,美,:《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三版导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威廉?E?布隆代尔,美,:《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宋晓沛:《如何真实地讲故事》,《中华现代教育》,2009年,第1、2期合刊。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 编校:赵 亮
/
本文档为【新闻报道如何“讲故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