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历史研究杂志论文格式

2017-10-14 20页 doc 43KB 20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47713

暂无简介

举报
历史研究杂志论文格式历史研究杂志论文格式 篇一:历史研究学术论文文献引证标注方式的规范 《历史研究》学术论文文献引证标注方式的规范 时间:2010-06-09 13:3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一、普通图书 引证内容及顺序为:?责任者与责任方式;?书名;?卷册;?出版者与出版时间;?版本;?页码。 (一)责任者与责任方式 1、责任者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团体、组织、机构。责任者无法确定时,用“佚名”表示。 2、责任方式有多种,如果是撰著,在姓名之后加冒号表示;如果是“编”、“主编”、“编著”、“整理”“...
历史研究杂志论文格式
历史研究杂志论文格式 篇一:历史研究学术论文文献引证标注方式的规范 《历史研究》学术论文文献引证标注方式的规范 时间:2010-06-09 13:3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一、普通图书 引证内容及顺序为:?责任者与责任方式;?书名;?卷册;?出版者与出版时间;?版本;?页码。 (一)责任者与责任方式 1、责任者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团体、组织、机构。责任者无法确定时,用“佚名”表示。 2、责任方式有多种,如果是撰著,在姓名之后加冒号表示;如果是“编”、“主编”、“编著”、“整理”“校注”等其他责任形式,直接跟书名,不空格,不加冒号。如: 朱汉国:《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 3、两个或三个责任方式相同的责任者,用顿号隔开;有三个以上时,只取第一责任者,其后加“等”字,如: 徐寿凯、施培毅校点《吴汝纶尺牍》,黄山书社,1990年。 许毅等:《清代外债史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 4、责任方式不同的责任者,用逗号分开;译著的翻译者及古籍的点校者、整理者等可放在书名之后。如: 严修自订,高凌雯补《严修先生年谱》,齐鲁书社,1990年。 A . 施阿兰:《使华记(1893---1897)》,袁传璋、郑永慧译,商务印书馆, 1989年。 欧阳兆熊、 金安清:《水窗春呓》,谢兴尧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 (二)书名 1、书名的副标题应一并标注;如书名较长,再次引证时,可用简称,但须在首次标注时注明。 2、书名中原有的补充说明等文字,应放在书名号内,如: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人民出版社,1983年。 徐鼎新、钱小明:《上海总商会史(1902,192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2 (三)出版者和出版时间 1、非公元纪年的出版时间应照录,但1949年以后不用民国纪年。如: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民国24年。 2、版权页中缺出版者或出版时间时,须说明所缺项,用[ ]表示。如: 冯玉祥:《我的读书生活》,三户图书刊行社[出版时间不详]。 3、港台版图书可通过标注出版者所在地点(城市)反映出来。如: 余绳武、刘蜀永:《二十世纪的香港》,(香港)麒麟书业有限公司,1995 年。 (四)版本 1、引用图书是第1版时,可以省略版本说明;如果不是第1版,版权页中表示版本的文字(如“修订本”、“增订本”、“第3版”等)应照录。如: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81年。 傅敏编《傅雷家书》,三联书店,1988年第3版。 2、影印版的图书要标注“影印本”。如: 沃丘仲子:《近代名人小传》,中国书店,1988年影印本。 刘寿林编《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影印本。 (五)页码 3 用“第 页”表示,以句号结尾;引用的内容不止一页而又不连贯时,页码之间用顿号隔开;跨页的页码,中间用连字符。如:第78、82,89、217页。 二、 析出文献 引证内容及顺序为:?作者;?析出文献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卷册;?出版者与出版时间;?版本;?页码。 1、析出文献作者和文集编者相同时,后者可以省略;不同时,要分别标示;如: 唐振常:《师承与变法》,《识史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5页。 陈序经:《东西文化观》,邱志华编《陈序经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4页。 2、引证书信集、文件汇编及档案汇编中的文献,应标注原始文献形成的时间,如: 《复孙毓修函》,1911年6月3日,高平叔、王世儒编注《蔡元培书信集》上,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9页。 《中共中央最近政治状况》,1927年10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1927--193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20页。 3、引证著作及编辑作品中的序、跋、前言、后记、按语、编辑说明、引论等,与析出文献标注方式相同。如: 4 袁伟时:《卷首献辞》,《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海天出版社,1992年,第2页。 楼适夷:《读家书,想傅雷(代序)》, 傅敏编《傅雷家书》,三联书店,1988年第3版。 4、引证著作及编辑作品中由作者自撰的序、跋、前言、后记时,可用中圆点连接来表示。如: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序言》,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三、古籍 引证内容及顺序为:?责任者与责任方式;?书名;?卷次;?部类名及篇名;?版本;?页码。由于古籍种类较多,出版情况比较复杂,常常有一些特殊的标注方式。 (一)责任者 1、常用基本典籍,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以及官修大型典籍,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管子》、二十四史、《通典》、《资治通鉴》、《陶渊明集》、《全唐文》、《册府元龟》《明实录》、《大清会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有些书籍作者失传,应标注“佚名”。 2、地方志一般不标注作者,只注书名。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前冠以修纂成书时的年代(年号);民国地方志在书名前冠加“民国”二字。如: 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16《人物?文苑》。 5 民国《中牟县志》卷8《地理志》。 3、如果需要,责任者前也可用圆括号标注朝代名。如: (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3,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 (二)卷次 1、卷次用阿拉伯数字标注。 2、引证古籍中的续集、余集、外集、别集、别录、续编、遗文、补遗、卷首、卷末等续补附属部分,卷次须依照原书标明续补附属部分的名称。如: (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21。 (三)部类名及篇名 1、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如: 《太平寰宇记》卷159《岭南道?循州?风俗》。 万历《广东通志》卷24《郡县志十一?广州府?人物二》。 2、原有的条目名称,用双引号表示。如: 《元典章》卷19《户部五?田宅?家财》,“过房子与庶子分家财”条。 3、正史中人物传之附传可标注为: 《魏书》卷67《崔光传附崔鸿传》。 4、引证编年体典籍,通常注出文字所属之年月甲子(日)。如: 6 《资治通鉴》卷2000,唐高宗永徽六年十月乙卯。 5、引证古籍正文所附注疏、笺释,一般采用在篇名外注出注疏、笺释的方式。如:《三国志》卷33《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 《资治通鉴》卷35,汉哀帝元寿元年“王嘉封还诏书”,胡三省注。 (四)版本与页码 1、古籍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标注版本和页码(用阿拉伯数字)。 薛福成:《庸庵》卷2,宣统二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 《明史》卷260《陈奇瑜传》。 《清史稿》卷486《吴汝纶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3444页。 2、一些古籍的版本可以直接通过某丛书来反映,可省去具体出版情况。如: (宋)彭乘:《墨客挥犀》卷10,丛书集成初编本。 3、影印古籍要标明影印出版信息,必要时还要标明影印所依据的原始版本。如: 篇二:论文注释历史研究格式 从“书籍通天下”到“建本不复过岭”—— 建阳书坊兴衰探究 7 郑皓怡 ?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9) 摘要:本文重点在于考察明代福建建阳地区印刷业的兴衰。建阳印刷业在宋代直到明代前期曾经盛极一时,成为全国出版印刷中心。但到了明代中后期却逐渐衰落。起而代之的是江南书坊。本文拟通过分析建阳书坊兴起的条件以及其后来衰落的原因并与江南书坊比较,揭示建阳书坊兴衰过程,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近代早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迁,科学技术的传播等社会发展的状况,为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关键词 明代、建阳、印刷业、章回小说 作为衡量文明的标尺、文化发展的晴雨表,印刷术自诞生以来便成为文明社会的一项重要产业。正如贡德佛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所说“它是传播知识,传播科学与技术的服务性产业,反映了文化的理性程度和社会开放程度。”[1]建阳是宋明时期全国印刷中心之一,以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这几年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明代建议书坊的研究不仅对中国印刷史、美术史有着重大意义,而且透过其兴衰演变可以折射出明代的经济发展、社会流动、文化知识的传播、教育、文学的演进等多种问题。这大大提高了建阳印刷的科研价值。 一 、曾经的辉煌“书籍通天下” 8 建阳,另称潭城,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山区,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历史上,特别是宋代曾以“图书之府”和“理学名邦”闻名于世。建阳刻书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五代闽王王审知为徐寅刻《钓矶文集》。南宋时因经济、文化中心南移,闽北地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建阳成为全国出版业中心之一。近人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说“夫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而闽中尤以建安为最。”[2]宋儒朱熹云:“建阳版本书籍上自六经下及训传行四方者无所不至。”宋人熊禾在同文书院上梁文中写道:“儿郎伟,抛梁东,书籍高丽、日本通。”可见建阳出版印刷业在南宋之兴盛,其产品不仅行销全国而且出口海外。尤以建阳西七十里的麻沙、崇化两地,盛产图书,号为“图书之府”。宋人刘克庄云:“建阳两坊(麻沙、崇化)坟典大备,比屋弦诵。”[3] 建阳产图书称“建本”,以其品种繁多,插图精美,价格便宜而广受消费者青睐,故现存宋版图书以建本居多,如宋绍熙二年(1191年)建安余氏万卷堂刻汉何休的《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建阳书坊林立,在宋时有名号可考者约有37家,到元代便增至42家。[4] 明代建阳书坊盛极一时,景泰《建阳县志》称:“天下书籍备于建阳之书坊。”麻沙书坊毁于元季,明弘治十二年(1499)“建阳书坊又被火,古今书版荡为灰烬。”朝廷派员前往整顿出版业,嘉靖又建立官署管理,建阳书坊得以灾后 9 迅速重建并依然占据当时出版中心。[5]嘉靖《建阳县志》记载“麻沙进士张叡,偕刘蔡二氏,新刻书版寖盛,与崇化并传于世均足以嘉惠四方。”又云:“两坊书籍通天下,乃文公讲道之乡,非他邑所可及。”[6]可知麻沙书坊在嘉靖时有所恢复,而崇化更盛,以致“家家以刀为锄,以笔为田。”据《福建县志 出版志》记载,明代建阳书坊有200余家,共刻书1000余种。明代周弘祖《古今书刻》中记载? 作者简介:郑皓怡(1990——),女,汉族,福建漳州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基地班2009级本科生,Email:zhenghaoyiaaa@163.com 建宁府书坊书目365种,[7]而嘉靖《建阳县志》中记载嘉靖二十四年(1545)建阳书坊书目就多达451种。[8]其中仅建本章回小说出版量就达全国的三分之一,居全国之首。名家名店辈出,如刘氏翠岩精舍、刘氏日新堂、叶氏广德堂、郑氏崇文堂、虞氏务本堂等均为元代老店,至明代一、二百年,子孙继续经营。 附表: 南宋建阳部分书坊名称(据《中国印刷史》统计) 二 、建阳印刷业兴盛的原因 建阳印刷业在明代盛极一时,这不仅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关,更重要的是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 1 、时代背景 10 A 政府的提倡 明初结束了元季的战乱,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社会相对稳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恢复与发展。明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文教。明太祖即位之初,便令诸司访求各省古今书籍,归之于国子监。洪武元年,又下令“除书籍田器税”。二年,颁“四书五经”及诸子于天下州府县学,二十三年,又命“礼部遣使购天下遗书善本,令书坊刻行”。 [9]这些措施极大地刺激了印刷业的发展。永乐帝收录古今图书,组织编纂《永乐大典》,十六年,又诏修天下郡县志书。一时间,社会上文教大兴,人才济济,佳作频出。经学有王阳明,刘宗周;科技有徐光启、宋应星;史学有王世贞、宋濂;军事有戚继光、茅元仪;水利有潘季驯;医学有李时珍;文学有“前后七子”;小说家有罗贯中、施耐庵;剧作家有汤显祖。仅《明史 艺文志》中便收录了名人著作3000余种,这又为官私出版者提供了充足的稿源。明代刻书机构非常发达,官书之风极盛。内府、经厂、南北国子监,以及各州府县学都有刻书。各地藩王、官员纷纷出俸刻书,作为礼品的精装书“书帕本”成为风靡一时的馈赠佳品。[10] B 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明代刻书没有元代的逐级审批手续,“书皆可私刻”。而刻字工工资又极低廉,如崇祯末毛氏汲古阁广招刻工,刻印十三经、十七史“其时银串每两不及七百文,三分银,刻一百 11 字,则每百字仅二十文矣”[11]又因明代手工业发达,文具易得,兼之明代从海外引进靛青,广泛用以代墨,大大降低了刻书成本。故书籍大批量印刷出版,以至于“数十年读书人,能中一榜,必有一部刻稿,屠沽小儿,身衣饱暖,殁时必有一篇墓志。”[12]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充足的稿源和低廉的成本以及广大的消费市场为建阳书坊提供了有力的发展契机。 2 、建阳独特的区位因素 A 自然环境“纸墨俱产建阳” 建阳地处闽北山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冬短夏长,气候宜人,静风多,温差大,雨季集中。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282天,年平均降雨量1700——2400毫升,年平均日照1802小时,适宜动植物生殖繁衍,以“林海竹乡”著称于省。为造纸制墨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据嘉靖《建阳县志 卷四 广赋志 货产》中记载,建阳地区产纸,“以嫩竹为料,凡有数品,曰简纸、曰行移纸、曰书籍纸,出北洛里;曰黄白 纸,出崇政里。”墨则“出兴中、崇泰二里。”[13]另出产多种梨木,便于刻板。原料的自产节约了运输费用,大大降低了建本的印刷成本。 B 人文环境 “理学之乡” 建阳地处闽北地区,相对偏远,周围是崇山峻岭,十分隐蔽。故可“毕世不被兵”[14]故自北宋靖康之变以来,吸引了 12 无数中原人士南渡避难。嘉靖《建阳县志 卷三 风俗志》“自是中原离乱,则士大夫莫不扶老携幼,避诸闽中,而建又为闽之都会,以故风俗日移。”[15]建阳素有“七贤过化”之誉。《建阳县志?序言》云:“建阳乃七贤过化之区。”七贤指朱熹、蔡元定、刘爚、黄干、熊禾、游九言、叶味道七位贤人。这些中原移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闽北地区的开发,更将中原深厚的理学传统移植到了建阳。建阳成为了新的文化中心。一大批理学大师以其弟子纷纷于建阳开馆讲学,营造出浓浓的文化氛围。以建阳为中心的闽北走廊书院林立,文教发达。明代教育比宋元发展更快,而由唐至明数百年来未经战火摧残的闽北则因基础较好而更为普及。由是“建之人士,知尚文学,犹有伊洛之遗风者”至建阳“家有法律,户有诗书,尚气而有节”。[16]有“理学名邦”的美誉。 C 当地政府、学者大力支持 建阳县政府致力于文教事业,不仅广开书院,延请名师,还特设立“儒学仓”“以供师生俸廪并朔望香烛支用”[17] 建阳出版印刷业得到当地学者大力支持。如闽中学者刘剡字祖章,“世局书坊,博学不仕,凡书坊刊行之书籍,多剡校正。尝编辑《宋元资治通鉴节要》”,又如刘文锦字叔简,“博学能文,教人不倦,多所著述,凡书版磨灭,校正刊补。”[18](二人传见《建阳县志 卷十 二 儒林类》) 13 附表 三 、建阳印刷的特点 1、 以章回小说为主 小说是元末明初开始在民间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在唐传奇,宋元话本基础上发展而来。因其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生动,文字浅显易懂而广受下层民众欢迎。明代章回小说是小说是小说较为成熟的一种形式,其分为若干卷、回、目,结构清晰,层层深入,又有意取法史书、戏剧等叙事格式而加上双句对偶标题,更便于读者阅读。章回 小说以其独特的吸引力与旺盛的生命力在民间蓬勃生长。万历以来,章回小说的刊刻成为时代主流,成果丰硕。 章回小说的流行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A 俗文学的兴起 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不断壮大,其文化需求相应提高。文艺活动的商品化趋势加强。同时通俗文学作品因描绘寻常市井生活,呈现市民生活的风情画卷而备受市民喜爱。对于制造商而言,这又是一笔利润很高的生意,其自然愿意从事。 B 新的社会思潮的影响 明代社会上兴起的启蒙思潮在文艺创作方面有很大影响。自李贽提出“童心说”,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存天理灭人欲”对 14 人性的束缚之后,启蒙思想的影响日益扩大,人的欲望逐渐为人所肯定与接受,传统理学的价值体系受到怀疑,同时商人奢华的生活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全社会笼罩在一片“拜金主义”浪潮中,社会风气为之大变。虽祖宗之法未驰,享乐之风盛行。而倡导通过文学来表现市井生活与真实人性,追求自由与享乐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主流。章回小说本身所具有的通俗性、市井性、趣味性,迎合了一般群众的阅读心理与品味,正与这股时代潮流相呼应。加之建阳地处偏僻,中央政府鞭长莫及,控制不严,又因教育事业发达,民众粗通文墨者居多,本地市场巨大,当地书坊主自然乐意最大程度地投入到章回小说的生产中。 C 章回小说自身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言文有其特殊性。其文法修辞只有经过特殊训练的士人阶级方能理解,而一般民众的识字水平可能只能记账而看不懂繁复的文言文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识字不一定会念书”(能理解书中的内容)导致了一般民众与经典作品的隔阂。但是白话章回小说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其用生活的语言写就,只要能识字的人都能理解。 2、 高度市场化运作 建阳印书也已经实现了高度市场化运作,以期在竞争中赢取最大的市场份额。 A 集编辑、刻写、印刷、流通于一炉。 15 建阳书坊稿件来源一般有以下几个渠道[19] 首先是聘请下层文人撰稿。如落第文人邓志谟在担任余氏塾师期间还受雇于余氏萃庆堂,撰写了《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 其次是聘请民间艺人讲故事,由文人整理润色之后付梓。 再次是向高级文人约稿或是购买其稿件。某些有一定社会地位,中过举人、进士甚至担任官职的文人也愿意为书坊创作,有时亦亲自送稿付梓。 此外很多书坊主也从事小说创作活动,著名书坊主如余氏双峰堂、熊氏忠正堂、杨氏清白堂等,书坊主更是身兼创作、校勘、评点、刊刻。如忠正堂熊大木著《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南北宋志传》;双峰堂余象斗《皇明诸司廉明判奇案传》。建阳是理学之乡,教育普及程度高,是以书坊主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书稿完成后即付本坊刻工刻写上板。建阳书坊刻工呈现出家族型特点,以余氏、刘氏、郑氏、陆氏为多,且与书坊主姓氏亦有合,很可能是举族从事印刷业。生产过程采用按工序:缮写、上版、雕版、印刷、装订、包装流水线作业,效率极高。许多刻工往往能同时从事插图绘制,如明末刘素明、刘玉明兄弟,刻绘俱佳。传世作品有:刘玉明《精镌合刻三国水浒全传》、刘素明《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警世通言》 16 等。[20] B成品书籍发行形成网络 建阳书坊书籍销售采用书市批发、书坊印卖、书摊零售与租赁相结合的方式。嘉靖《建阳县志 卷三 封域志 乡市》记载:“(书市)在崇化里,比屋皆鬻书籍,天下客商贩者如织,每月以一六日集。”这种定期书市尚属建阳首创。除了定期的书市之外,建阳还有许多流动 书摊,节日在寺庙或集市上贩书。此外因建阳“东连建郡,西接邵武,南抵瓯宁,北通崇安。” [21]陆路往北可通过浙江、江西辐射全国,水路则往南通过福州、泉州入海辐射日本、高丽等国。故其产品不仅可以行销全国还可以出口到海外。真正实现了“书籍无脚走天下。” 3 、建本书籍主要采用雕版印刷术 明代活字印刷虽早已普及,但建阳书坊仍主要采用雕版印刷术,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A 雕版印刷术为建阳传统工艺,熟练工人多,刊刻方便,不需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熟悉尚不成熟的活字印刷术。 B 当时雕版印刷术成本较低。根据明代雕版印刷特点,每块板可印1.6万张左右,根据当时市场需求情况,每本书印数100部左右,大致与活字相当[22]而活字印刷则要先制造大量活字,前期投入较大。建阳书坊刊刻的主要是小说或典籍,书版改动不大,活字印刷的优势发挥不出来,倒要耗费 17 大量时间在排版、拆版、活字归原等工作上,短期看来效率不高。 C 相比于活字呆板的印刷体,雕版印刷的书体比较灵活,可以采用软体或名家书体,且易于修补和随需随印 D 雕版印刷每版两页,印成书页整齐美观,活字印刷则可能因字块脱落或排版不慎,造成墨色浓淡不均,文字颠倒等现象[23] 4 、适应消费者需求 A 品种齐全 建阳书坊注意搜集商业信息,产品更新快且有较强的针对性,出版范围涵盖了经书典籍、八股试策、字书、韵书、杂书、类书、小说、戏曲等,以满足读者不同的需求。如童蒙识字,有《天下难字》、《千家姓》、《初学绳尺》《声律发蒙》;科举考试,针对“四书五经”就有白文、集注、傍注、大全、纂疏、通考、句解、发明等;日用百科如《事林广记》、《居家必用》;科技类有《便民图纂》、《鲁班经》《农桑辑要》;法律类有《读律琐言》、《律条疏议》;文学类除历代名家文集之外还刊刻了大量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作品。[24] B 添加注解与插图 建本书籍以章回小说为主,大部分都加上了圈点和批注,有的是花钱延请名家批评,如《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但是在当时鲜有文人特别是高级文人会为私坊刻书加批注, 18 所以更多的是书坊主自己添加的注释。如熊大木《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余象斗《水浒志传评林》。这些注释按位置可分为双行夹批、行侧批、眉批和回前回后批等。[25]内容多为常识性的,人名、地名、事件注释。甚至还加上了释音、释义、考证、补遗等考据学内容。由于章回小说的受众多为市井平民,文化水平不高,这些注解能帮助其扫清阅读障碍、扩大阅读对象、传播知识、提高受众文化修养。因而广受欢迎,自然增加了其利润。 C 大量精美插图 建本书籍另一大竞争优势在于其精美的插图。明代尚无版权意识,一部小说往往有多家书坊刊刻,特别是《三国志》、《水浒传》、《西厢记》等经典作品,更是每坊皆刻,为了提高竞争力,各家书坊都在细节上做足了功夫。郑振铎先生在他的《中国版画史》中这样评价明代插图对图书销售的价值“万历时代“差不多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工”,因为“没有好的插图的书籍在这时期好像是不大好推销出去似的。”尤其是对于章回小说一类的消遣娱乐型通俗读物来说,插图已经成为其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阳书坊这一时期摒弃了传统上图下文的形式,首创双版大幅插图且日益精工。出版了大量的全像插图小说,如《新刻全像忠义水浒志传》、《精镌合刻三国水浒全传》,绘刻刚劲明快,清新自然,堪称“建本”版画辉煌时期的代表。书中插图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兴 19 趣,好的插图往往可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读者理解文本内容。由于传统中国社会中士大夫对于图像的畏惧与鄙视,认为一切有具象之物如图画、塑像甚至是艳丽的色彩都会使人心流荡,破坏社会文化秩序,因此 篇三:《历史研究》论文关于文献引证标注方式的规定 1 《历史研究》论文关于文献引证标注方式的 规定 为了便于学术交流和推进本刊编辑工作的规范化,在研究和借鉴其他学术期刊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历史研究》杂志对文献引证标注方式进行了新的修订,并从2005年第1期开始执行。特此转发其主要内容,敬请我系作者参照执行。 一 普通图书 标注项目与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书名;?卷册;?出版地点(城市);?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孔飞力:《叫魂》,陈兼、刘昶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207页。 戴裔煊:《〈明史〃佛郎机传〉笺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6页。 冯玉祥:《我的读书生活》,三户图书刊行社,,出版时间不详,,第8页。 参阅张树年主编:《张元济年谱》,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6章。 20 二 析出文献 标注项目与顺序:?作者;?析出文献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卷册;?出版地点(城市);?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一)文集 黄宗羲:《汪魏美先生墓志铭》,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10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82页。 陈序经:《教育的中国化和现代化》,杨深编:《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第208页。 唐振常:《师承与变法》,《识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5页。 (二)书信集、档案文献汇编 《复孙毓修函》,1911年6月3日,高平叔、王世儒编注:《蔡元培书信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9页。 《中共中央最近政治状况报告》,1927年10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1927——1933)》,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20页。 (三)序跋、后记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序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页。 楼适夷:《读家书,想傅雷(代序)》,傅 21 敏编:《傅雷家书》(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1页。 三 古籍 一般情况下,引证古籍标注项目与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书名;?卷次;?部1 类名及篇名;?版本;?页码。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四部备要本,卷14,第5页。 何璘:《澧州志林》卷23《书李自成传后》,乾隆十五年刻本,第31,34页。 万历《广东通志》卷24《郡县志十一〃广州府〃人物二》,第2页。 袁大化修,王树楠等撰:《新疆图志》卷48《礼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第443页 《明史》卷282《儒林一〃罗钦顺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237页。 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呓》,谢兴尧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5页。 《资治通鉴》卷2000,唐高宗永徽六年十月乙卯,北京:中华书局,19, 年,第,,页。 《通典》卷54,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508页。 四 期刊、报纸 22 (一)期刊 引证期刊中的文章,标注项目与顺序:?作者;?文章名称;?期刊名称;?卷册号及出版日期;?页码。 吴艳红:《明代流刑考》,《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第34页。 王晴佳:《中国二十世纪史学与西方,,论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新史学》(台北)第9卷第1期,1998年3月,第55,82页。 (二)报纸 引证报纸中的文章,标注项目与顺序:?作者;?文章名称;?报纸名称;?出版日期;?版次。 朱汉国:《民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动》,《光明日报》1997年6月17日,第4版。 《论东亚事宜》,《清议报》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廿一日,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本,总第89 页。 五 外文文献 (一)引证外文文献,原则上应使用该文种通行的引证标注方式。 (二)引证英文文献的标注方式: (1)引用专著(编著、译著),标注项目与顺序:?作者;?书名(斜体,主体词、首位字母大写);?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23 Randolph Starn and Loren Partridge, The Arts of Power: Three Halls of State in Italy, 1300-160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niversity, 1992, pp. 19-28. M. Polo,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trans.by William Marsden , Hertfordshire : Cumberland House, 1997, pp. 55, 88. T. H. Aston and C. H. E. Phlipin (eds.), The Brenner Deba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 35. (2)引用期刊中的文章,标注项目与顺序:?作者;? 文章名称;?期刊名称(斜体);?卷期号;?出版时间; ?页码。 Heath B. Chamberlain, “On the Search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 Modern China, vol. 19, no. 2 (April 1993), pp. 199-215. (3)引用文集中的析出文献,标注项目与顺序:?作者; ?文章名;?编者;?文集名(斜体);?)出版地点;? 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R . S . Schfield, “The Impact of Scarcity and Plenty on Population Change in England,” in R. I.Rotberg and T. K. Rabb (eds.), Hunger and History: The Impact of Changing Food 24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 on Socie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 79. 六 未刊文献 (一)学位论文 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67页。 (二)会议论文 中岛乐章:《明前期徽州的民事诉讼个案研究》,国际徽学研讨会论文,安徽绩溪,1998年,第9页。 (三)未刊手稿、函电等 《蒋介石日记》,毛思诚分类摘抄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陈云致王明信》,1937年5月16日,缩微胶卷,俄罗斯当代文献保管与研究中心藏,495/74/290。 《傅良佐致国务院电》,1917年9月1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北洋档案1011—5961。 七 其他 (一)同一文献再次引证时可以将出版信息(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省略。 戴裔煊:《〈明史〃佛郎机传〉笺正》,第8页。 (二)再次引证同一文献时,第二责任者(译者、点校者)可以省略。 25 孔飞力:《叫魂》,第210页。 (三)析出文献再次引证时,可以根据情况将论文集、资料集、档案集的编者省略。 陈序经:《全盘西化的辩护》,《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第280—283页。 (四)转引的文献,须注明原文献。 《宁波罢市风潮》,《新闻报》1919年6月9日,第2张,第2版,转引自冯筱才:《罢市与抵货运动中的江浙商人:以“五四”、“五卅”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1期,第114页。 八 其他说明 (一)本刊一律采用页下注的形式;页下注释采用每页重新编号的形式。 (二)正文中的注释序号一律放在标点符号后面。 (三)正文中的引文不必变字体或者小字号。 (四)引用期刊文献时,应标示出具体的引文所在页码,或所参考文章的起止页码。 (五)引用报刊文献时,应标示出文章所在的版次。 (六)正文前请附约200字的提要和3,5个关键词 (七)作者简介(职称,工作单位,通讯信息等)请放在文末。 《历史研究》编辑部 26 2004年10月26日 27
/
本文档为【历史研究杂志论文格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