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转载 古代孝子

2017-11-01 5页 doc 16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3593

暂无简介

举报
转载 古代孝子转载 古代孝子 原文地址:古代孝子作者:娃娃鱼川人李密上书《陈情表》感人肺腑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编前语:古语道:"百善以孝为先。"希望读者通过了解这些感人的老典故,躬身学习,更加孝敬自己的父母。"孝"字最早见于商代卜辞"孝",由"老"与"子"的上下结构会意而成,意思是青年人扶着老年人,引伸为老少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天下第一孝 李密(宓),字令伯,魏晋犍为郡武阳县(今眉山市彭山县)人。李密出生仅6个月即丧父,4岁母亲被逼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晋书?李密传》说:祖母生病,李密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奉在祖母左右。膳食、...
转载 古代孝子
转载 古代孝子 原文地址:古代孝子作者:娃娃鱼川人李密上书《陈情》感人肺腑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编前语:古语道:"百善以孝为先。"希望读者通过了解这些感人的老典故,躬身学习,更加孝敬自己的父母。"孝"字最早见于商代卜辞"孝",由"老"与"子"的上下结构会意而成,意思是青年人扶着老年人,引伸为老少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天下第一孝 李密(宓),字令伯,魏晋犍为郡武阳县(今眉山市彭山县)人。李密出生仅6个月即丧父,4岁母亲被逼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晋书?李密传》说:祖母生病,李密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奉在祖母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李密幼时体弱多病,但很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于《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西晋灭蜀汉后,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官名)。诏书下了多次,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了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李密在文章里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整篇文章写得辞语恳切,委婉动人。晋武帝看了后,不禁被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李密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旨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陈情表》里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直至今天还经常被人们引用。李密在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 李密写《陈情表》,被称之为"天下第一孝"。宋代大文人赵石云说,读李令伯的《陈情表》不落泪者,不是孝子。 安安送米东汉初,益州广汉郡雒县泛乡(今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出现了一对养亲敬老、孝行纯良的夫妇--姜诗、庞三春。姜诗带着母亲妻儿在外为官。姜母想吃家乡鲤鱼、喝家乡的亭江水,孝顺的姜诗便辞掉官职带着母亲及妻儿回到家乡,靠教私塾为生。婆婆爱喝江水和吃鲤鱼,媳妇三春就每日挑江水,想方设法买鲤鱼,任劳任怨。婆婆后来受人挑拨,多次故意刁难她。姜母做了两个尖底水桶,让她到7里之外的亭江去挑水,让她不能放下桶歇一歇,并有意说庞三春挑的那担水后面那桶水不洁净不能喝。这样三春只好每天跋涉几十里路挑水,十分辛苦,却没有一丝怨言。但是姜母仍然听信谄言,说那水是家外的男人帮助挑的,就用石头把水缸砸烂,继续执迷不悟,后来竟然以死相逼,让儿子休掉媳妇,孝子姜诗不忍心惹母亲生气只得服从,三春被逼含冤离去,暂时寄居在村子附近的白衣庵中,昼夜纺纱织布,卖了钱托邻家姑姑暗中接济姜母。他们年仅七岁的儿子姜安安日夜思念母亲,担心母亲在外受冻挨饿,就偷偷地把自己每天带到学馆去的米抓出一把藏在土地庙中,积攒起来带去探望母亲,让母亲吃顿饱饭,这是传颂千年的"安安送米"故事。 邻家姑姑一直暗暗帮助接济姜母,姜母愈觉奇怪。终于有一天,邻家姑姑对姜母说出了真相,姜母幡然悔悟,亲自接三春回家,于是一家团聚。他们十分感念邻家姑姑的恩德把她接到家中奉养。姜诗更因大孝声名远播,受到郡守的举荐,得到了汉明帝的重用,任为江阳令。后来姜诗依靠自己孝道贤德的品行,化解了当地多年来汉人与少数民族的紧张关系。后来,汉顺帝也被姜氏事迹所感动,在永建五年(公元130年)颁布圣旨,为他们建祠立坊,来表彰他们的孝德孝行。 东汉初,赤眉军残部路经孝泉,首领听说这是孝子姜诗故里,立即翻身下马,传令三军悄悄地行军,以免惊扰了孝子,曰:"惊大孝必触鬼神。"自此以后,凡是经过孝泉镇的达官贵人,武官下马,文官下轿,不敢怠慢。 元代人郭宋敬将"姜诗孝亲"的故事编写进了《二十四孝》,成为其中最具有人情味的孝子故事。姜氏之子安安在父母孝行的言传身教下,小小年纪便懂得孝道,这让世人深受感动,"安安送米"便成为孝敬父母的代名词。有的国家 将它编入课本作为训蒙孩童的教材,新加坡、澳洲等地还通过电视媒体予以介绍。孝泉镇现存姜孝祠的门联赞道:敬老数姜庞三孝一门千秋载誉;涌泉出舍地齐跃双鲤万代流芳。 "茶祖"是个大孝子 "茶祖"吴理真,汉代雅安名山蒙顶山(益州汉嘉郡严道县)人,家住蒙山之麓。 吴理真是个大孝子。传说他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每当雄鸡报晓,他便带上工具,登上万仞蒙顶山,割草拾柴,换米糊口,为母亲治病。一日,吴理真拾好柴,口干得直冒火,顺手揪了一把"万年青"(野生茶树)叶子,放在口里慢慢咀嚼,口渴渐止,困乏渐消,精神倍增,颇感奇异。吴理真感到很奇怪,后 万年青"树叶解渴去乏。他摘了些带回家中用开水冲来多次上山,他都找这种" 泡,让老母喝下,果有效果。连服数日,病情好转,续饮月余,身体康复。他注意到了这种叶子具有奇妙的功效,便采集了一些回家,有时乡亲们病了,他便用这种叶子泡水给他们饮用,效果也很好。吴理真采的叶子很神奇,名气也越来越大。可惜这种树不多,所生长的叶子远远不能满足治病救人的需要,他决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树。为此,吴理真跑遍了三十八蒙峰采摘茶种籽,又翻越蒙顶的山山岭岭,选择播种茶籽的地方。吴理真认为蒙顶五峰之间(今蒙顶山皇茶园)和菱角弯一带,雨量充沛,土质肥厚,终年云遮雾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吴理真培育繁殖的蒙顶茶,到了唐代备受珍视。李肇《国史补》载:"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24年)蒙顶茶被列为贡茶,年年上贡。《元和郡县志》记载:"蒙山在县南(西)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南宋孝宗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手植仙茶的地方封为"皇茶园"。蒙顶茶作为天子饮用和祭祀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一千多年而不间断,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程孟宗哭竹 宝梵镇冬笋沟程孟宗故里,距遂宁蓬溪县西15公里,相传为孝子程孟宗故里。根据乾隆年间《蓬溪县志?孝行?古迹》《四川通志?节孝》《蜀梼杌》等文献的记载:程崇,又名程崇雅,字孟宗,是五代后蜀时人。 孟宗年幼时父亲已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他对母亲一直非常孝顺。随着孟宗年纪渐长,母亲也越来越衰老,加上长年的辛苦,一年寒冬腊月,孟母生病了,卧床不起。一天,孟母迷糊之中告诉程崇,她很想吃新鲜的竹笋。可是这个时节怎么会有新鲜的竹笋呢?程崇一直很孝顺母亲,这时即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也会一口答应下来。虽然感觉希望不大,自己还是扛着锄头到山上去了。到了地面早就被冰雪覆盖的竹林,他只看到枯枝败树,哪来什么竹笋呢?他到处去找,到处去挖,期望能找到一根半根躲在土下的竹笋,但是,被冻得坚实的地面一直拒绝着他的苦求。眼看天色渐晚,孟宗一想到病重在床的母亲,想到母亲对自己的点点滴滴,想到自己身为人子却不能帮助母亲,抱着这些枯竹,禁不住泪流满面,滴滴热泪坠入大地。就在这个时候,孟宗惊奇的发现,在他落泪的地方,奇迹般竟然有几许绿色冒出。惊喜的他赶紧用颤抖的双手挖开了覆土,终于找到了竹笋。回家后,他将这些新鲜的竹笋精心做成笋羹,给母亲食用,孟母吃完后,神清气爽,不久病就痊愈了。这个故事后来传到五代后蜀国君耳中,蜀主孟昶非常感动,于广政二十年(公元957年)十二月旌表程崇,在今天的冬笋沟筑"孝义台"以彰扬他的孝子之情。再到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潼川知府张松孙到这里,觉的"孝义台"的立意不是很准,马上与知县谢泰宸捐银重修孝义台,并将其更名为"教孝台"。至今,冬笋沟还有教孝台遗址,其中还设有孟宗祠、孟宗像。清代道光年间任蓬溪知县吴章祈的楹联赞叹道:冬有天亲,泣竹独存奇孝;谁夸人子,登台应念深思。 由于"孟宗哭竹"的典故,冬笋自此被称为"孝子笋"。
/
本文档为【转载 古代孝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