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最全的系统解剖学重点复习!!

2017-10-19 50页 doc 95KB 1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最全的系统解剖学重点复习!!最全的系统解剖学重点复习!! 第二章 关节学Arthrology 第一节 总论 纤维连结:韧带连结、缝 直接连结 骨性结合 透明软骨连结 一、骨连结的分类 软骨连结 纤维软骨连结 间接连结(关节或滑膜关节) 二、关节:是骨连结的最高分化形式,其相对骨面间互相分离,具有充以滑液的腔隙,仅借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相连结, 因而一般具有较大的活动性。 1( 关节的基本构造: 1) 关节面:是参与组成关节的各相关骨的接触面。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被有关节软骨,多由透明 软骨构成,可使粗糙不平的关节面变为光滑,减...
最全的系统解剖学重点复习!!
最全的系统解剖学重点复习!! 第二章 关节学Arthrology 第一节 总论 纤维连结:韧带连结、缝 直接连结 骨性结合 透明软骨连结 一、骨连结的分类 软骨连结 纤维软骨连结 间接连结(关节或滑膜关节) 二、关节:是骨连结的最高分化形式,其相对骨面间互相分离,具有充以滑液的腔隙,仅借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相连结, 因而一般具有较大的活动性。 1( 关节的基本构造: 1) 关节面:是参与组成关节的各相关骨的接触面。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被有关节软骨,多由透明 软骨构成,可使粗糙不平的关节面变为光滑,减少关节面的磨擦,缓冲震荡和冲击。 2) 关节囊:包在关节的周围,封闭关节腔。可分为外层的纤维膜和内层的滑膜。滑膜能产生滑液,可增加润 滑,且是关节软骨、半月板等新陈代谢的重要媒介。 3) 关节腔:为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有少量滑液,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有 一定作用。 2( 关节的辅助结构: 1) 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为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可加强关节的稳固性和限制关节的运动 2) 关节盘和关节唇:关节盘是指位于两骨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其周缘附于关节囊,将关节腔分为两部, 关节盘使两关节面更为适应,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和运动的多样性。关节唇是附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 环,它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 3) 滑膜襞和滑膜囊:某些关节的滑膜层折叠突入关节腔形成滑膜襞,滑膜呈囊状膨出形成滑膜囊,起充填和 减少摩擦的作用。 3( 关节的运动: 1) 移动:是指一个骨关节面在另一骨关节面的滑动。 2) 屈和伸:沿冠状轴上的运动,相关节的两骨角度变小为屈,反之为伸。 3) 收和展:沿矢状轴上的运动,内收是向正中面靠拢的运动,反之为外展。 4) 旋转:沿垂直轴上所作的运动,骨的前面转向内侧称旋内,转向外侧称旋外。在前臂手背转向前方的运动 称旋前,反之称旋后。 5) 环转:冠状轴和矢状轴上的复合运动,骨的近端在原位转动,远 端作圆周运动。 4( 关节的分类 1) 单轴关节:只有一个运动轴,作一组运动。包括屈戌关节和车轴关节。 2) 双轴关节:有两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做两组运动。包括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 3) 多轴关节:有三个互相垂直的运动轴,可作各种方向的运动。包括球窝关节和平面关节。 第一节 中轴骨连结 Aticulations of axial skeleton 1 一、 躯干骨的连结 (一)脊柱 vertebral column 1(椎骨间的连结 1)椎体间的连结 (1) 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间的纤维软骨,由中央的髓核和周边的纤维环构成。纤维环由多层同 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构成;髓核由富有弹性的胶状物构成。椎间盘坚韧而又有弹性,即牢固连结两个椎体,又可使两个椎体之间有少量的活动。 (2) 前纵韧带:紧贴各椎体前面,上起枕骨,下达第1或第2骶椎,有防止脊柱过伸的作用。 (3) 后纵韧带:位于各椎体后面,纵贯脊柱全长,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 黄韧带:连结相邻两椎弓板之间,由弹性纤维构成。 棘间韧带:连结相邻两棘突之间。 2)椎弓间的连结 棘上韧带和项韧带:连结棘突的尖端。 横突间韧带:连结相邻两横突之间。 关节突关节: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构成。 寰枕关节 3)寰椎与枕骨及枢椎的关节 寰枢关节 2(脊柱的形态和功能 1)形态:从前面观察脊柱,可见椎体从第2颈椎向下逐渐增大。从后面看,可见各部椎骨的棘突连贯成纵嵴。从侧面观察,可见脊柱有颈、胸、腰、骶四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 2)功能:脊柱除支持体重、保护内脏外,还可作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 (二)胸廓 thorax 1(组成: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连结共同构成。 构成胸廓的关节主要有肋椎关节和胸肋关节。 1)肋椎关节 包括肋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两者为联合关节。 (1)肋头关节:由肋头的关节面和与之相应胸椎体的肋凹构成。 (2)肋横突关节:由肋结节关节面和相应的横突肋凹构成。 2)胸肋关节:由2~7肋软骨和胸骨相应的肋切迹构成。 2(胸廓的整体观:成人胸廓近似圆锥形,容纳胸腔脏器。胸廓有上、 下两口和前、后、外侧壁。 1) 胸廓上口:较小,由胸骨柄上缘、第1肋和第1胸椎体围成,是胸腔和颈部的通道。 2) 胸廓下口:宽而不整,由第12胸椎、第11及12对肋前端、肋弓和剑突围成,两侧肋弓在中线构成向下开 放的胸骨下角。剑突又将胸骨下角分成左、右剑肋角。 3(运动:胸廓主要参与呼吸运动,吸气时,在肌作用下,肋的前部抬高,伴以胸骨上升,从而加大胸廓前后径。肋上举时,肋体向外扩展,加大胸廓横径,使胸腔容积增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2 二、 颅骨的连结 颅骨之间多借缝、软骨或骨直接连结,十分牢固,颞下颌关节是唯一可动的滑膜关节。 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 1( 组成:由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构成。 2( 特点:关节囊松弛,囊外由外侧韧带加强,囊内有关节盘,其周缘与关节囊相连,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分。 3( 运动:颞下颌关节属于联合关节,两侧必须同时运动。此关节能做下颌骨上提、下降、前进、后退以及侧方运 动。 第三节 附肢骨连结 Articulations of appendicular skeleton 一、上肢骨连结 上肢骨的连结包括上肢带连结和自由上肢骨的连结。 (一)上肢带连结 1. 胸锁关节sternoclavicular joint:是上肢骨与躯干骨连结的唯一关节。 1)组成:由锁骨的胸骨端和胸骨的锁切迹及第一肋软骨的上面构成。 2)特点:属多轴关节,关节囊内有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外上和内下两部分。胸锁关节的活动度虽小,但以 此为支点扩大了上肢的活动范围。 2. 肩锁关节:由锁骨的肩峰端与肩峰的关节面构成,属于平面关节。是肩胛骨活动的支点,关节的上方有肩锁韧 带加强,关节囊和锁骨下方有坚韧的喙锁韧带连于喙突。囊内的关节盘常出现于关节上部,部分分 隔关节,关节活动度小。 3(喙肩韧带:为三角形的扁韧带,连于肩胛骨的喙突与肩峰之间,它与喙突、肩峰共同构成喙肩弓,架于肩关节 上方,有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的作用。 (二) 自由上肢骨连结 1(肩关节shoulder joint: 1)组成: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是典型的球窝关节。 2)特点:肱骨头大,关节盂小,关节盂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加深关节窝;关节囊薄而松弛,囊的上方附 于关节盂周缘,下方附着于肱骨解剖颈,囊的上、前、后方有肌肉加强,下壁薄弱,肩关节脱位时, 肱骨头常从下方脱出。 3)运动:肩关节的运动十分灵活,能作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 2( 肘关节elbow joint: 1)组成:肘关节是由肱骨下端与桡、尺骨上端构成的复合关节,它包括三个关节。 (1)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 (2)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关节凹构成 (3)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桡切迹构成。 2)特点:上述三个关节包在同一个关节囊内,囊的前、后壁薄弱,两侧有桡侧副韧带和尺侧附韧带加强。在桡骨环状关节面周围有桡骨环状韧带,其两端附于尺骨桡切迹的前、后缘,与尺骨桡切迹共同构成一个上口大、 3 下口小的骨纤维环容纳桡骨头,防止桡骨头脱出。 3)运动:肘关节的运动以肱尺关节为主,主要作屈、伸运动。桡尺近侧关节与桡尺远侧关节联合可使前臂旋前和旋后。 3(桡尺连结 1)前臂骨间膜:前臂骨间膜是连结尺、桡骨体之间的纤维膜 2)桡尺近侧关节 3)桡尺远侧关节:由尺骨头环状关节面构成关节头,由桡骨的尺切迹及自下缘至尺骨茎突根部的关节盘共同构成关节窝。关节盘将尺骨与腕骨分开。 4(手关节 1)桡腕关节radiocarpal joint 是典型的椭圆关节 (1)组成:由桡骨下端的关节面和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为关节窝,手舟骨、月骨、三角骨的近侧面为关节头构成。 (2)运动:该关节可作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 除桡腕关节外,手的关节还有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和手指间关节。其中前两者活动范围很小。掌指关节可作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指间关节可作屈、伸运动。拇指腕掌关节由大多角骨与第1掌骨底构成的鞍状关节,可作屈、伸、收、展、环转和对掌运动 二、下肢骨的连结 (一)下肢带骨的连结 1(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 1) 组成: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 2) 特点:关节面凹凸不平,彼此结合十分紧密。其前、后面分别有骶髂前、后韧带加强。骶髂关节具有相当大的 稳定性,以适应支持体重的功能。 2(耻骨联合:由两侧的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而成 其上、下方分别有耻骨上韧带和耻骨间韧带加强。 3(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前者连在骶骨和坐骨结节之间,呈扇形;后者连在骶骨和坐骨棘之间。这两条韧带将坐骨大、小切迹围成坐骨大孔和坐骨小孔。 4(骨盆pelvis 1)组成:是由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及其连结构成。 2)分部:骨盆被骶骨的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 上缘所围成的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 小骨盆。小骨盆上口为界线,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 围成。 3)功能:骨盆的主要功能是支持体重和保护盆腔脏器。在女性,骨盆还是胎儿娩出的产道。 4) 性别差异:女性骨盆外形宽短,骨盆上口近似圆形,较宽大,骨盆下口和耻骨下角较大。男性骨盆窄长,上口 呈心形,骨盆下口狭小,耻骨下角小。 (二) 自由下肢骨的连结 4 1(髋关节hip joint 1)组成: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 2)特点:髋臼深,周围附有髋臼唇,髋臼切迹被髋臼横韧带封闭。股骨头关节面约为球形的2/3,几乎全部纳入 髋臼内。关节囊厚而坚韧,上端附于髋臼周缘,下方前面附于转子间线,股骨颈的前面全部包在囊内, 后面仅内侧2/3包在囊内,外侧1/3在囊外,故股骨颈骨折有囊内、外之分。另外,关节囊上、后及前 壁均有韧带加强,唯有下壁较薄弱,故股骨头脱位常发生在此处。在关节腔内有股骨头韧带,它起自 髋臼横韧带,止于股骨头凹,营养股骨头的血管经此韧带进入股骨头。 3)运动:髋关节可作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但 其运动幅度远不及肩关节。 2(膝关节(knee joint) 1)组成:由股骨和胫骨的内、外侧髁及髌骨构成。 2)特点:关节囊松弛,附于各关节面周缘,前面有髌韧带加强,两侧由胫侧副韧带和腓侧副韧带加强。膝关节腔内有前、后交叉韧带和内、外侧半月板。前、后交叉韧带可防止胫骨前后移位,内、外侧半月板可加深关节窝,增强关节的稳定性。 3)运动:膝关节主要作屈、伸运动,在半屈位时可作小幅度的旋内和旋外运动。 3(踝关节(ankle joint)或距小腿关节(talocrural joint) 1)组成: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 2)运动:主要可作背屈和跖屈的运动,在踝关节高度跖屈时,还可作轻度的侧方运动。 除上述关节外还有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前两个关节运动幅度较小,后两个关节可作屈、伸运动。 4(足弓 1)组成:跗骨和跖骨连成的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为前后方向上的内、外侧纵弓和内外方向上的横弓。横弓由 骰骨、三块楔骨和跖骨构成。 2)功能:足弓可增加稳固性和减小震荡,还可保护足底的血管、神经免受压迫。 第三章 肌 学 第一节 总 论 肌根据构造不同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 心肌和平滑肌属于不随意肌,骨骼肌为随意肌 每块肌都是一个器官,都有一定的位置、形态、结构和血管、神经 他们大多附着于骨和关节的周围,收缩和舒张产生运动 全身的肌按所在的部位可分为头肌、颈肌、躯干肌、上肢肌和下肢肌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肌的外形大致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4种 每块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两部分 阔肌的腱性部分成薄膜状,称腱膜 二、肌的辅助装置 肌的辅助装置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具有保持肌的位置,减少摩擦和保护的作用 1、 筋膜:有浅筋膜和深筋膜 浅筋膜位于真皮之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深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筋膜的 5 深面,包被在肌的面,随肌的分层而分层,在四肢可附着于骨,构成肌间隔等 2、 滑膜囊: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小囊,位于腱与骨面接触处 3、 腱鞘:是包于肌腱外面的鞘管,位于肌腱活动度较大的部位 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滑膜层又称为腱滑膜鞘 第二节 头 肌 颅顶肌:枕额肌 眼轮匝肌 面肌 口周围肌:口轮匝肌 颊肌 鼻肌 头肌 咬肌 颞肌 翼内肌 翼外肌 咬肌:起点:颧弓下缘和内面 止点:咬肌粗隆 咀嚼肌 作用:上提下颌骨 颞肌:起点:颞窝 止点:下颌骨冠突 作用:上提下颌骨 后部纤维使下颌骨向后 第三节 颈 肌 颈阔肌 胸锁乳突肌 颈浅肌群 胸锁乳突肌 起点:胸骨柄,锁骨内侧端 止点:颞骨乳突 作用: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向后仰 舌骨上肌群: 二腹肌、下颌舌骨肌 、茎突舌骨肌、颏舌骨肌 颈肌 颈前肌 舌骨下肌群:肩胛舌骨肌 胸骨舌骨肌 胸骨甲状肌 甲状舌骨肌 颈深肌群 前斜角肌 中斜角肌 后斜角肌 斜方肌 背阔肌 肩胛提肌 菱形肌 斜方肌:起点:上项线、枕外隆突、项韧带、第七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 止点: 锁骨外侧1/3部分、肩峰和肩胛冈 作用: 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 胛骨 下降 肩胛骨固定,一侧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 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背浅肌 背阔肌:起点: 以腱膜起于下6个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和髂 嵴后部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作用: 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 上肢上举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一、背 肌 竖脊肌 夹肌 竖脊肌:起点:骶骨背面和髂嵴后部 止点:向上分出 背深肌 三群肌束,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向上可到达颞骨的乳突 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 6 胸大肌 胸小肌 前锯肌 胸大肌: 起点:锁骨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等处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胸上肢肌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 上肢固定,可上提躯 干 胸小肌: 起点:第3~5肋骨 止点:肩胛骨的喙突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 肩胛骨固定,可上提肋以助吸气 二、胸肌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肋间最内肌 胸固有肌 肋间外肌:起点:肋骨下缘 止点:下一肋骨的上缘 作用:提肋助吸气 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 起点: 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肋软骨 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上2~3个腰椎 主动脉裂孔:位于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三、膈 三个裂孔: 食管裂孔: 约在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孔: 约在第8胸椎水平,有下腔静脉通过 薄弱区 : 腰肋三角 作用:收缩时穹窿下降助吸气 松弛时穹窿上升助呼气 与腹肌同时收缩可增加腹压 腹外斜肌:形成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 作用:保护 腹股沟管皮下环和腹直肌鞘前层 腹腔脏器, 腹内斜肌 维持腹内压 前外侧群 形成腹股沟镰(联合腱)、 收缩时增 腹横肌 提睾肌、腹直肌鞘前、后层 加腹压,使 脊柱前屈、 四、腹肌 腹直肌:起点:耻骨联合和耻骨嵴 止点:向上止于 侧屈与旋转 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的前面 降肋助呼气 腹直肌鞘:由腹外侧壁三个扁肌的腱膜构成 腰大肌 腰方肌 第三章 上肢肌 三角肌 冈上肌 冈下肌 小圆肌 大圆肌 肩胛下肌 三角肌:起点:锁骨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肱骨三角肌粗隆 作用:外展肩关节,前部肌束使肩关节屈和旋内, 后部肌束使肩关节伸和旋外 一、上肢带肌 大圆肌:起点: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冈上肌 、冈下肌 、小圆肌、肩胛下肌形成肌腱袖7 肱二头肌 喙肱肌 肱肌 肱二头肌: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 前群 止点:桡骨粗隆 作用:屈肘、屈肩,当前臂在旋前位时,使前臂旋后 二、臂肌 后群: 肱三头肌: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和内侧头分别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的外 上方和内下方的骨面 止点:尺骨鹰嘴 作用:伸肘,长头使肩关节后伸和内收 第一层(浅层):肱桡肌 旋前圆肌 桡侧腕屈肌 掌长肌 尺侧腕屈肌 旋前圆肌:起点:肱骨内上髁 止点:桡骨外侧面中部 作用:使前臂旋前,屈肘关节 前群 第二层:指浅屈肌 第三层:拇长屈肌 指伸屈肌 第四层:旋前方肌 三、前臂肌 浅层:桡侧腕长伸肌 桡侧腕短伸肌 指伸肌 小指伸肌 尺侧腕伸肌 后群 深层:旋后肌 拇长展肌 拇短伸肌 拇长伸肌 示指伸肌 旋后肌:起点:尺骨近侧 止点:桡骨上1/3的前面 作用:使前臂旋后 拇短屈肌 拇对掌肌 拇收肌 四、手肌 内侧群:小指展肌 小指短屈肌 小指对掌肌 蚓状肌 4块 骨间掌侧肌 3块 骨间背侧肌 4块 第六节 下肢肌 下肢肌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髂腰肌 腰小肌 阔筋膜张肌 髂腰肌: 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 起点:腰大肌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 止点:股骨小转子 作用:使髋关节前屈和旋外 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前屈 一、 臀大肌 臀中肌 臀小肌 梨状肌 闭孔内肌 股方肌 闭孔外肌 臀大肌: 起点: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 止点:臀肌粗隆及髂胫束 后群 作用:髋关节伸及旋外,下肢固定可伸直躯干 8 梨状肌:起点:骶骨前面骶前孔外侧 止点:股骨大转子 作用:外旋、外展髋关节 缝匠肌: 起点:髂前上棘 止点:胫骨上端内侧面 作用:屈髋和屈膝,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 股四头肌:起点: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分别起自股 前群 骨粗线内、外侧唇,股中间肌起自股骨体前面 止点:向下形成一腱包 绕髌骨,续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 作用:是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股直肌还可屈髋 耻骨肌 长收肌 股薄肌 短收肌 大收肌(收肌腱裂孔) 二、大腿肌 作用: 使髋关节内收 股二头肌 半腱肌 半膜肌 后群 股二头肌:起点: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 止点:腓骨头 作用:屈膝、伸髋,小腿旋外 胫骨前肌 趾长伸肌 拇长伸肌 前群 胫骨前肌: 起点:胫骨外侧面 止点:内侧楔骨内侧面和第1跖骨底 作用:伸踝关节(背屈),使足内翻 腓骨长肌 腓骨短肌 三、小腿肌 外侧群 起点:两肌皆起自腓骨外侧面,长肌起点较高,并掩盖短肌 止点:短肌腱止于第5跖骨粗隆,长肌腱止于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底 作用:使足外翻和屈踝关节(跖屈) 浅层:小腿三头肌:起点:腓肠肌起自股骨内、外侧髁的后面,比目鱼肌起自腓骨后面 的上部 止点:以跟腱止于跟骨 作用:屈踝和屈膝,在站立时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 后群 深层:腘肌 趾长屈肌 拇长屈肌 胫骨后肌 胫骨后肌:起点:胫骨、腓骨和小腿骨间膜的后面 止点:舟骨粗隆和内侧、中间 及外侧楔骨 作用:屈踝关节和使足内翻 足背肌: 趾短伸肌 拇短伸肌 四、足肌 内侧群:拇展肌 拇短屈肌 拇收肌 足底肌: 外侧群:小指展肌 小指短屈肌 中间群:趾短屈肌 足底方肌 蚓状肌 骨间足底肌 骨间足背肌 内 脏 学 第四章 9 总 论 内脏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个系统 消化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食物残渣 呼吸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泌尿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尿液,排泄机体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 生殖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产生性激素和生殖细胞,繁衍后代 在行态与发生上,胸膜、腹膜和会阴与内脏器官关系密切,所以均属内脏学的范畴 一、内脏的一般结构 中空性器官: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和生殖道 实质性器官:如肝、胰、肾及生殖腺等 二、胸部的标志线 1(前正中线:沿身体前面正中所作的垂直线 2(胸骨线:沿胸骨外侧缘所作的垂直线 3(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直线 4(胸骨旁线:在胸骨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5(腋前线:沿腋前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6(腋后线:沿腋后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7(腋中线:沿腋前线和腋后线之间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8(肩胛线:通过肩胛骨下角的垂直线 9(后正中线:沿身体后面正中线所作的垂直线 三、腹部的标志线和分区 (一)腹部标志线 上横线:通过两侧第10肋最低点间的连线 下横线:通过两侧髂结节间的连线 左、右垂直线:通过左、右腹股沟韧带中点与上述两条横线垂直相交的线 (二)腹部分区 由上述两条横线和两条纵线将腹部分为三部九个区 第五章 消化系统10 Digestive appauatus 教学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消化管 1(口腔 1)了解口腔的境界和分部。了解腭的形态。 2)掌握咽峡的构成。 3)掌握牙的种类和排列(乳牙和恒牙的牙式)、牙的形态和构造、牙 组织和牙周组织的组成。 4)掌握舌的形态和粘膜特征。了解舌肌的配布和功能。掌握颏舌肌的起止和作用。 5)掌握大唾液腺的位置及腺管的开口部位。 2(咽 1)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和通路。 2)掌握腭扁桃体的位置;咽淋巴环的构成。 3(食管 了解食管的位置和分部。掌握食管三个狭窄部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4(胃 掌握胃的形态、分部和位置。了解胃壁的构造。 ,(小肠 1)掌握小肠的分部。 2)掌握十二指肠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十二指肠悬肌的位置。 3)掌握空、回肠的位置。了解其形态结构特征。了解Meckel憩室的位置。 ,(大肠 1)掌握大肠的分部及形态特点。 2)掌握盲肠、阑尾的位置;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了解阑尾的常见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 4)掌握直肠的位置和形态构造。掌握直肠环的构成。 5)掌握肛管的位置和形态构造。 二、消化腺 1(掌握肝的形态、肝门的位置、肝蒂的构成及各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掌握肝的位置、毗邻、上、下界的体表投 影。了解肝的分叶和分段。 2(掌握肝外胆道的组成。 1)掌握胆囊的位置、形态分部;胆囊底的体表投影。掌握胆囊三角的构成及内容。 2)掌握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汁产生部位及排出途径。 3(掌握胰的位置、形态分部 消化系统 digestive appauatus 教学内容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口腔 咽 11 食管上消化道盲肠 胃 阑尾 消化管十二指肠 大肠 结肠 小肠空肠直肠 回肠下消化道 肛管 大 肠 消化腺分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 .大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腮腺、下颌下 腺、舌下腺)、 肝和胰. 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的腺体 一、口腔 Mouth (一)口腔境界和分部 前壁:为上、下唇,借口裂通外界 后界:经咽峡与咽相通 上壁:为腭 下壁:为口腔底 侧壁:为颊 分部:以上、下牙弓和牙龈为界,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 (二)腭palatine 腭构成口腔的顶,分隔鼻腔和口腔 硬腭:位于腭的前2/3,由上颌骨腭突、腭骨水平板及表面覆盖粘 1(腭的分部膜构成 软腭:位于腭的后1/3,由肌肉和粘膜构成 腭帆:软腭后部向下倾斜的部分 2(软腭有关的结构腭垂:软腭游离缘中部向下的突起 腭舌弓:软腭两侧连于舌根外侧的粘膜皱襞 腭咽弓:软腭两侧连于咽侧壁的粘膜皱襞 咽峡isthmus of the fauces: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腭咽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和 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部。 (三) 牙tooth 乳牙共20个,恒牙全部出齐共32个 1(牙的功能: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嚼碎,辅助发育及语言等 牙冠:暴露在口腔内的部分,其内腔称牙冠腔 牙的外形分部牙颈:介于牙冠和牙根之间缩细的部分 牙根:嵌入上、下牙槽内的部分,其内腔称牙根管,与牙冠腔相 通,管末端细有根尖孔 乳牙:分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乳磨牙 切 牙:牙冠扁平,一个牙根 2(牙的分类尖 牙:牙冠呈锥形,一个牙根 12 前磨牙:牙冠呈圆形,一般一个牙根,上颌第一前磨牙可 以两个牙根 磨牙:牙冠最大呈方形,上颌磨牙3个牙根,下颌磨牙两 个牙根 牙本质:构成牙的大部分 3(牙组织牙釉质:在牙冠部的牙本质外面覆盖的部分 牙骨质:在牙根部的牙本质外面包绕的部分 牙 髓:位于牙腔内,由结缔组织、神经和血管共同组成 牙周膜:介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 4(牙周组织牙槽骨:属于上、下颌骨的牙槽突 牙 龈:是覆盖在牙颈和牙槽突表面的口腔粘膜 5( 牙式: 右 上 颌 恒牙: 第 第 第 第 第 尖 侧 中左 下 颌 三 二 一 二 一 切 切 磨 磨 磨 前 前 牙 牙 牙 牙 牙 牙 磨 磨 牙 牙 ? ? ? ? ?左 上 颌 乳牙: 右 下 颌乳 乳 乳 第 第 中 侧 尖 一 二 切 切 牙 乳 乳 牙 牙 磨 磨 牙 牙 6(临床牙式记举例: 左下颌第一磨牙;? 左上颌乳尖牙;?右下颌第一乳磨牙 (四)舌tongue 舌的功能:感受味觉、协助咀嚼、搅拌食物、辅助发音 13 舌尖:舌的前端 1(舌的形态 舌体:占舌前2/3,在舌背以界沟与舌根为界 舌根:占舌后1/3 舌乳头:丝状乳头:呈白色丝状,司一般感觉 菌状乳头:呈红色圆形,司味觉 叶状乳头:在舌侧缘后部,呈叶状,司味觉 轮廓乳头:在界沟前,7-11个,司味觉 舌扁桃体:在舌根背面的小结节,由淋巴组织组成 2(舌粘膜舌系带:在舌底正中线上的粘膜皱襞 舌下阜:舌系带根部两侧小圆形隆起,是下颌下腺和 舌下腺大管的开口 舌下襞:舌下阜后外侧粘膜皱襞,深面有舌下腺及舌 下腺小管开口此处 伞 襞:舌系带两侧斜行的粘膜皱襞,内有舌静脉 3(舌肌:舌肌为横纹肌,分舌固有肌和舌外肌 舌固有肌可使舌縮短、变窄或变薄 舌外肌有四对,以颏舌肌在临床上为重要,该肌起于颏棘,肌纤维呈扇形向后上方分散,止于舌中线两侧 两側颏舌肌同时收缩时,拉舌向后下方,即伸舌 一側收缩时,使舌伸向对侧 (五)唾液腺salivary gland 大唾液腺有三对,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形态:不规则三角形,分浅、深两部 1(腮腺parotid位置:耳廓前下方,咬肌后缘,下颌后窝内 gland导管:从腮腺前部发出,在颧弓下一横指处,横过咬肌表面,穿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 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开口处称腮腺管乳头 形态:呈卵圆形 2(下颌下腺submandibular位置:在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 gland 导管:自腺体内侧面发出,经口腔底粘膜深面前行,开口于舌下阜 形态:扁长圆形 3(舌下腺sublingual 位置:在舌下襞深面 gland 导管:大管与下颌下腺管共同开口于舌下阜,小管约10条,开 口 于舌下襞 二、咽 漏斗形的肌性管道,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方起于颅底,下方在第六颈椎下缘与食管相接,后壁与侧壁完整,前方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 咽分三部:鼻咽、口咽和喉咽 (一) 咽腔 14 位置:是咽腔的上部 上界:颅底;下界:软腭后缘与口咽分界 1(鼻咽nasopharynx咽扁桃体:是顶后壁粘膜下的淋巴组织,婴幼儿较发达 咽鼓管咽口:在侧壁,距下鼻甲后1cm处,向外通中耳鼓室 主要结构咽鼓管圆枕:在咽鼓管咽口前、上、后方的隆起 咽鼓管扁桃体:在咽鼓管咽口周围粘膜内的淋巴组织 咽隐窝:是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凹陷,是鼻咽癌 的好发部位 位置:是咽腔的中部 上界:软腭后缘;下界:会厌上缘 2(口咽oropharynx舌会厌正中襞,位于舌根后部与会厌相连的粘膜皱襞 舌会厌谷:在舌会厌正中襞两侧的凹陷 腭扁桃体:位于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的扁桃体窝内 咽淋巴环:由腭扁桃、舌扁桃体、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共同围成, 有防御机能 位置:是咽腔的下部 上界:会厌上缘;下界:环状软骨下缘 3( 喉咽laryngopharynx 主要结构:梨状隐窝:位于喉的两侧和甲状软骨内面之间,粘膜下陷形成,是 异物常嵌顿停留的部位 (二) 咽肌 咽缩肌:有咽上、中、下缩肌三块,呈叠互状排列 咽提肌:包括茎突咽肌、咽鼓管咽肌及腭咽肌 三、食管esophagus 食管全长约25cm,为肌性管道,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或环状软骨下缘高度起于咽, 下端在第11胸椎左侧续于胃的贲门 颈部:上起环状软骨下缘高度,下至胸骨颈静脉切迹水平,长约5cm 食管的分部胸部:上起胸骨颈静脉切迹水平,下至膈食管裂孔,长约18cm 腹部:由食管裂孔至贲门,长约1~2cm 第一个狭窄部:位于食管与咽交接处,距中切牙5cm 食管的狭窄部第二个狭窄部:位于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m 第三个狭窄部:为膈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 四、胃stomach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起食管,下续十二指肠 (一) 胃的形态、分部 两口:入口称贲门,接食管 出口称幽门,下续十二指肠 1(形态两缘:右上缘称胃小弯,凹向上,最低点有一切迹,称角切迹 左下缘称 15 胃大弯,起自贲门切迹,呈弧形凸向左下至第10肋软骨平面 两壁:前壁和后壁 贲门部:位于贲门周围的部分 2(分部胃 底:指贲门切迹以上的部分,亦称胃穹窿 胃 体:位于胃底与幽门部之间的部分 幽门部:为角切迹与幽门之间的部分 左侧管腔扩大,称幽门窦;右侧管 腔狭窄,称幽门管 (二) 胃的位置 胃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贲门和幽门位置较固定, 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1腰椎右侧 前壁右侧邻肝左叶,左侧邻膈和左肋弓,在剑突下贴腹前壁 后壁邻左肾、左肾上腺、胰、脾和横结肠等 胃底与膈和脾相邻 (三) 胃壁的结构 粘膜层:在胃小弯处有4~5条纵行皱襞 在幽门处,粘膜覆盖幽 门括约肌形成环行皱襞,叫幽门瓣 由内向外分4层粘膜下层: 肌层:为外纵、中环、内斜三层平滑肌 在幽门处,环层肌发达, 形成幽门括约肌 浆膜层:即脏腹膜 五、小肠small intestine 小肠上起幽门,下续盲肠和结肠,全长5~7cm,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 (一) 十二指肠duodenum 十二指肠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腔最大的一段 包绕胰头,呈“C”字形,长约25cm,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 1(上部superior part:长约5cm,起自幽门,向右后方至胆囊颈后下方转折向下移行为降部 转折 处称十二指肠上曲 上部近幽门处的一段肠管,壁薄内面光滑,环状襞少,称十二指肠球 2(降部descending part:长约7~8cm,在右肾内侧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转折向左续水平部,转折 处称十二指肠下曲。 降部左侧贴胰头,其后内侧壁上有十二指肠纵襞。 纵襞下方有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距中切牙约75cm 。大乳头稍上方,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是副胰管的开口 3(水平部horizontal part:长约10cm,自右向左横过第三腰椎,至左侧续于升部 。肠系膜上动、 静脉贴前面下行 4(升部ascending part:长约2~3cm,自第3腰椎左侧上升至第2腰 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 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为空肠。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此肌是手术时确定空肠起点的标志 16 (二) 空肠和回肠 空肠和回肠由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又称系膜小肠,其波动度较大 其区别如下: Meckel憩室:距回肠末端0(3~1m范围的肠壁上,有2~5cm长的突起,是胚胎 时卵黄蒂末端消失形成 出现率为2% 六、大肠large intestine 盲肠 升结肠 阑尾横结肠结肠袋 分部结肠降结肠 盲肠和结肠的特征结肠带 直肠乙状结肠脂肪垂 肛管 (一) 盲肠cecum 位置:位于右髂窝内,长6~8cm,与回肠、结肠、阑尾连接 。回肠末端开口于盲肠 称回盲口 回盲瓣ileocecal valve:在回盲口上、下方有两个半月形的瓣,称回盲瓣,是回肠突入盲肠形成 可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还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 (二) 阑尾appendix vermiformis 位置:位于右髂窝内,长6~8cm,分回肠前、后位和盲肠后、下位等 三条结肠带汇集在阑尾根部,是手术中寻找 阑尾的 根部体表投影: ? 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McBurney点) ? 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lanz点) (三) 结肠colic 位置:起于盲肠、续于直肠,围绕空肠和回肠,呈“M”形排列 17 升结肠:在右髂窝起于盲肠,上升至结肠右曲(肝曲) 分部 横结肠:从结肠右曲向左至结肠左曲(脾曲),有系膜连于腹后壁 降结肠:自结肠左曲下降至左髂嵴平面续于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从左髂嵴水平转入盆腔内,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 (四) 直肠 rectum 位置:位于盆腔后部,从第3骶椎平面下降至盆膈,长约10~14cm 两个弯曲:骶曲和会阴曲 骶曲凸向后,会阴曲凸向前 特征一个膨大:位于直肠下部,称直肠壶腹 三条横襞:上、下两条位于直肠左壁;中间一条大而明显,位置恒定,位于直肠右壁,距肛门7cm (五) 肛管anal canal 境界:上界为盆膈平面,下界止于肛门,长约4cm,平时处于收缩状态 肛柱:肛管内面的纵行粘膜皱襞,有6~10条 肛瓣:肛柱下端之间的半月形粘膜皱襞 齿状线:肛柱下端与肛瓣基部连成锯齿状环行线,环绕肛管内面 肛窦:肛瓣和肛柱下端共同围成的小隐窝 结构白线:在肛门上方1~1.5cm处,在活体皮肤上可见有浅蓝色的环形线,相当于肛门内、外括约肌之间 肛门:肛管下口,为前、后纵行的裂孔,前后径约2~3cm 肛门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为平滑肌,是肠襞环行肌增厚形成 肛门外括约肌:属横纹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外面,又分 皮下部、浅部、深部 肛门直肠环:肛门内括约肌、肠壁的纵行肌、肛门外括约肌的浅部、深部以及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等共同围绕肛管, 形成强大的肌环,称肛门直肠环,对肛管起括约作用 七、肝liver (一) 肝的形态 肝在活体呈红褐色,质软而脆,呈不规则的楔形 上面(膈面):被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后部无腹膜覆盖部分称“裸区” 两面:被“H”形沟分为4叶:左叶、右叶、方叶、尾状叶 横沟:称肝门,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 右管,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 出入肝门的结构称肝蒂 肝蒂内结构排列顺序是:肝左、右管在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 左纵沟:前方容纳肝圆韧带,后方容纳静脉韧带 右纵沟:前方是胆囊窝,容纳胆囊;后方是腔静脉窝,容纳下腔静脉 18 下缘:是肝膈面和脏面之间的分界线,后方和右侧圆钝,前方和左侧锐利 前方有胆囊切迹和肝圆韧带切迹 (二) 肝的位置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上界:与膈穹窿一致,在锁骨中线右侧平第5肋,左侧平第5肋间隙,在前正中 线位于胸骨体与剑突结合处 肝下界:成人与肋弓一致,在剑突下约3cm,幼儿可低于肋弓,但不超出2cm,7岁以后与成人相等 (三)肝的分段 肝按Glisson系统(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分为:两半肝、五叶、六段 右前叶 肝右后叶:分上段和下段 左外叶:分上段和下段 左内叶 尾状叶:分左段和右段 (四)肝外胆道 位置:位于肝右叶下面胆囊窝内 1(胆囊胆囊底:圆钝、多露出肝下缘 投影部位在右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交点处 胆囊体:中间大部分,与底无明显分界 胆囊颈:胆囊体向后变细的部分,内面粘膜形成螺旋状的皱襞,称螺旋襞 2(输胆管道:包括: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 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3(胆汁和胰液的排泄途径: 十二 指肠 降部 胰液 肝胰壶腹hepatopancreatic ampulla:胆总管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中,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 19 八、胰pancreas 胰有内、外分泌作用,全长14~20cm,呈狭长的三棱形,横卧于腹后壁,约平第1腰椎 胰头:上、下及右侧被十二指肠包绕,其下份向左后方突起,钩突 分部胰体:横过第1腰椎之前 胰体与胰头之间狭窄部分称胰颈 胰尾:较细,达脾门 胰管:位于胰实质内,贯穿胰全长,在十二指肠降部壁内与胆总管汇合 排泄管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副胰管:位于胰管上方,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第六章 教学大纲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鼻nose 1)了解外鼻的形态结构。 2)掌握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 3)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部位。了解上颌窦的形态特点。 2(喉larynx 1) 掌握喉的位置。 2) 掌握喉软骨的名称、主要体表标志。了解喉软骨的连结及喉肌的组成和作用。 3) 掌握喉口的围成、喉腔的分部和各部的形态结构。 3(气管与支气管trachea and bronchi 1) 掌握气管的位置和构造特点。 2) 掌握左、右主气管的形态差别。 4(肺 1)掌握肺的位置、形态和分叶。掌握肺根的构成及各结构的排列关系。 2)了解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的概念。 5(胸膜和胸膜腔 1)了解胸腔、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 2)掌握胸膜的分部和胸膜隐窝的位置。 3)掌握胸膜下界与肺下界的体表投影;胸膜顶的体表投影。 6(纵隔:了解纵隔的概念及分部。 教学内容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 鼻、咽、喉称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 称下呼吸道 一、鼻nose 外 鼻:分为鼻根、鼻背、鼻尖和鼻翼 以骨和软骨为支架,被覆皮肤和 鼻少量皮下组织 20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鼻 腔nasal cavity:以鼻阈为界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前界:鼻阈,通鼻前庭 后界:鼻后孔,通鼻咽 内侧壁:鼻中隔,由筛骨垂直板、梨骨及鼻中隔软骨及被 境界覆粘膜构成 其前下份血管丰富,称易出血区 顶壁:筛骨筛板被覆粘膜,邻颅中窝 底壁:骨腭及粘膜 固有鼻腔 外侧壁:有上、中、下鼻甲及其下方的上、中、下鼻道 , 上鼻甲后上方与鼻腔顶之间的凹陷,称蝶筛隐窝, 有蝶窦开口 ;中鼻道内有半月裂孔,筛漏斗;下鼻 道内有鼻泪管开口,距鼻前孔3cm 粘膜嗅区:上鼻甲下缘平面以上的鼻腔粘膜,内有嗅细胞分布 呼吸区:嗅区以外的鼻腔粘膜,有丰富的静脉丛和鼻腺 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 额 窦:位于额骨眉弓深面,额骨内外板之间 .开口于中鼻道 鼻旁窦 蝶 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 筛 窦:位于筛骨迷路内,分前、中、后三群 .前群和中群开口于中鼻 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二、喉larynx (一)喉的位置 喉位于颈前部中份,上借甲状舌骨膜与舌骨相连,向下与气管相续,前邻舌骨下 肌群,后邻咽,两侧邻颈部大血管、神经及甲状腺侧叶 .女性比男性稍高,小儿比成人高,老年人则较低 (二)喉软骨 甲状软骨:由两块甲状软骨板合成,构成喉外侧壁,主要结构:前角、喉结、上切迹、上角、下角 环状软骨:位于喉的最下方、呈环形,前方为环状软骨弓,后方为环状软骨板 会厌软骨:上宽下窄似树叶状,下端借韧带连于甲状软骨上切迹后下方 杓状软骨:成对,位于环状软骨上方,呈三面锥体形,尖向上,底向下. 底向前的突起称声带突,向外侧的突起 称肌突 (三)喉连结 1(环杓关节cricoarytenoid articulation :由杓状软骨底和环状软骨板上缘构成,可作旋转和滑行运动,使 声门开大和缩小 2(环甲关节cricothyroid articulation:由甲状软骨下角和环状软骨板侧部构成,可沿冠状轴运动,使声带 紧张与松弛 3(弹性圆锥elastic cone:位于甲状软骨前角内面,向下向后附着于环状软骨上缘和杓状软骨声带 突之间 上 缘游离称声韧带,前面正中增厚称环甲正中韧带 21 4(方形膜quadrangular membrane:呈斜方形,自会厌软骨侧缘和甲状软骨前角内面向后附着于杓状软骨前内 侧缘,其下缘游离称前庭韧带 5(甲状舌骨膜thyrohyoid membranc:介于甲状软骨与舌骨之间 6(环状软骨气管韧带:连于环状软骨与第1气管环之间 (四)喉肌laryngeal m. 紧张声带:环甲肌、环杓后肌 松弛声带:甲杓肌 开大声门:环杓后肌 缩小声门:环杓侧肌、杓横肌、甲杓肌 缩小喉口:杓斜肌、杓会厌肌 (五)喉腔laryngeal cavity 喉腔上方通过喉口通喉咽,下通气管 喉又是发音器官 两襞:喉腔内上方的一对粘膜皱襞,称前庭襞 下方的一对粘膜皱襞,称声襞 两裂:两侧前庭襞之间的裂隙,称前庭裂; 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 部,前3/5为膜间部,后2/5为软骨间部 喉前庭laryngeal vestibule:喉口至前庭裂平面之间的部分,上宽下窄,前壁中央有会厌结节 三部喉中间腔intermedial cavity:前庭裂平面至声门裂平面之间的部分,向两侧延伸至前庭襞和声襞之 间的梭形隐窝,称喉室 声门下腔infraglottic cavity:声门裂平面至环状软骨下缘的部分,上窄下宽 喉口aditus largngis:朝向后上方,由会厌上缘、杓会厌襞和杓间切迹围成 声带:由声襞及其覆盖的声韧带和声带肌三部分构成 三、 气管与主支气管trachea and bronchi (一)气管 trachea 1(位置:于颈部前正中,食管前方,下行入胸腔 ,上接环壮软骨。 2(结构:16~20个“C”形软骨环构成,后部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膜构成 膜壁 颈部: 上起环状软骨,下至胸骨颈静脉切迹 气管切开在 3(分部~5气管环处进行 胸部: 胸骨颈静脉切迹至第四胸椎下缘(胸骨角平面)分左、右 支气管,分叉处称气管杈,内面呈半月形向上凸的纵嵴称气管隆嵴 主支气管:左主支气left principal:细、长、倾斜 右主支气管right principal:粗、短、较直 气管异物进入右主支气管 四、 肺lung (一) 位置 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因心位置偏左,故左肺狭长,右肺略宽短 22 (二) 颜色 肺表面为脏胸膜被覆,光滑。 幼儿肺的颜色呈淡红色,随年龄增长,空气中的尘 埃吸入肺内,逐渐变成灰色至黑紫色 (三) 形态 肺呈圆锥形,有一尖、一底、两面、三缘 肺尖:圆钝,伸向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上方2.5cm 肺底:又称膈面,稍向上凹 两面:肋面(外侧面)圆凸,贴近肋和肋间肌 纵隔面(内侧面)中部有长圆形凹陷叫肺门,有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神经和 淋巴管出入 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 肺根内结构的排列:从前向后: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 从上向下:左肺根:肺动脉、支气管、肺静脉 右肺根: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三缘后缘:钝圆,靠脊柱 (四) 分叶 左肺被斜裂分为上、下两叶 右肺被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 (五) 支气管肺段 气管(一级支气管)?肺叶支气管(二级支气管)?肺段支气管(三级支气管) 每个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称为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肺动脉与支气管伴行进入肺段,肺静脉的属支位于肺段之间 每个肺段呈圆锥形,尖端朝向肺门,底达肺表面 左肺分8个肺段,右肺分10个肺段 五、 胸膜pleurae (一)胸膜分部 脏胸膜:被覆于肺表面 膈胸膜:覆盖于膈上面 壁胸膜 纵隔胸膜:衬贴在纵隔两侧面,在中部包绕肺根移行于脏胸膜 肋胸膜:衬贴于胸壁内面 胸膜顶:覆盖于肺尖上方,高出锁骨内侧1/3段上方2~3cm 肺韧带:纵隔胸膜和脏胸膜在肺根下方相互移行,前、后两层重叠而形成,连于 纵隔外侧面与肺内侧面之间 (二)胸膜腔pleural cavity 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下方相互移行,形成一个封闭的浆膜囊腔隙,内呈负压, 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脏胸膜和壁胸膜之间的摩擦 23 胸膜隐窝pleural recess:壁胸膜相互移行转折之处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吸气时,肺缘也不能充满此空间,胸膜腔 的这部分称胸膜隐窝 肋纵隔隐窝:纵隔胸膜与肋胸膜转折处的间隙,当深吸气时肺前缘未能填充的胸膜隐窝 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的胸膜隐窝,当深吸气时肺下缘不能充满其内,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腔积 液多聚积于此 (三)肺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 (一) 定义 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及结缔组织的总称 (二) 界限 前界:胸骨 后界:脊柱胸段 两侧界:纵隔胸膜 上界:胸廓上口 下界:膈 (三)分部及主要结构 以胸骨角平面分上纵隔和下纵隔 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 纵隔 1(上纵隔主要内容:胸腺、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主动脉弓及三大分支(头臂干、 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气管、食管、胸导管和淋巴结 2(下纵隔 1)前纵隔内容:胸腺下部、前纵隔淋巴结及疏松结缔组织 2)中纵隔内容:心包、心及出入的大血管、奇静脉弓、膈神经、心包膈血管及淋巴结 3)后纵隔内容:主支气管、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及分支、奇静脉、半奇静脉、迷走神经、胸交感干和淋巴 结 内 脏 学 第四章 总 论 教学大纲 1(了解内脏的概念、组成和内脏的一般结构特点。 2(掌握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教学内容 内脏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个系统 消化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食物残渣 呼吸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泌尿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尿液,排泄机体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 24 生殖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产生性激素和生殖细胞,繁衍后代 在行态与发生上,胸膜、腹膜和会阴与内脏器官关系密切,所以均属内脏学的范畴 一、内脏的一般结构 中空性器官: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和生殖道 实质性器官:如肝、胰、肾及生殖腺等 二、胸部的标志线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前正中线:沿身体前面正中所作的垂直线 胸骨线:沿胸骨外侧缘所作的垂直线 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直线 胸骨旁线:在胸骨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腋前线:沿腋前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腋后线:沿腋后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腋中线:沿腋前线和腋后线之间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肩胛线:通过肩胛骨下角的垂直线 后正中线:沿身体后面正中线所作的垂直线 三、腹部的标志线和分区 (四)腹部标志线 上横线:通过两侧第10肋最低点间的连线 下横线:通过两侧髂结节间的连线 左、右垂直线:通过左、右腹股沟韧带中点与上述两条横线垂直相交 的线 (五)腹部分区 由上述两条横线和两条纵线将腹部分为三部九个区 第七章 教学大纲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消化管 消化系统Digestive appauatus 1(口腔 1)了解口腔的境界和分部。了解腭的形态。 25 2)掌握咽峡的构成。 3)掌握牙的种类和排列(乳牙和恒牙的牙式)、牙的形态和构造、牙 组织和牙周组织的组成。 4)掌握舌的形态和粘膜特征。了解舌肌的配布和功能。掌握颏舌肌 的起止和作用。 5)掌握大唾液腺的位置及腺管的开口部位。 2(咽 1)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和通路。 2)掌握腭扁桃体的位置;咽淋巴环的构成。 3(食管 了解食管的位置和分部。掌握食管三个狭窄部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4(胃 掌握胃的形态、分部和位置。了解胃壁的构造。 ,(小肠 1)掌握小肠的分部。 2)掌握十二指肠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十二指肠悬肌的位置。 3)掌握空、回肠的位置。了解其形态结构特征。了解Meckel憩室的位置。 ,(大肠 1)掌握大肠的分部及形态特点。 2)掌握盲肠、阑尾的位置;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了解阑尾的常见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 4)掌握直肠的位置和形态构造。掌握直肠环的构成。 5)掌握肛管的位置和形态构造。 二、消化腺 1(掌握肝的形态、肝门的位置、肝蒂的构成及各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掌握肝的位置、毗邻、上、下界的体表投 影。了解肝的分叶和分段。 2(掌握肝外胆道的组成。 1)掌握胆囊的位置、形态分部;胆囊底的体表投影。掌握胆囊三角的构成及内容。 2)掌握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汁产生部位及排出途径。 3(掌握胰的位置、形态分部 消化系统 digestive appauatus 教学内容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口腔 咽食管上消化道盲肠 胃阑尾 消化管十二指肠大肠结肠 小肠空肠直肠 26 回肠下消化道肛管 大 肠 消化腺分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 .大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肝和胰. 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的腺体 一、口腔 Mouth (一)口腔境界和分部 前壁:为上、下唇,借口裂通外界 后界:经咽峡与咽相通 上壁:为腭 下壁:为口腔底 侧壁:为颊 分部:以上、下牙弓和牙龈为界,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 (二)腭palatine 腭构成口腔的顶,分隔鼻腔和口腔 硬腭:位于腭的前2/3,由上颌骨腭突、腭骨水平板及表面覆盖粘 1(腭的分部膜构成 软腭:位于腭的后1/3,由肌肉和粘膜构成 腭帆:软腭后部向下倾斜的部分 2(软腭有关的结构腭垂:软腭游离缘中部向下的突起 腭舌弓:软腭两侧连于舌根外侧的粘膜皱襞 腭咽弓:软腭两侧连于咽侧壁的粘膜皱襞 咽峡isthmus of the fauces: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腭咽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和 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部。 (六) 牙tooth 乳牙共20个,恒牙全部出齐共32个 1(牙的功能: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嚼碎,辅助发育及语言等 牙冠:暴露在口腔内的部分,其内腔称牙冠腔 牙的外形分部牙颈:介于牙冠和牙根之间缩细的部分 牙根:嵌入上、下牙槽内的部分,其内腔称牙根管,与牙冠腔相 通,管末端细有根尖孔 乳牙:分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乳磨牙 切 牙:牙冠扁平,一个牙根 2(牙的分类尖 牙:牙冠呈锥形,一个牙根 前磨牙:牙冠呈圆形,一般一个牙根,上颌第一前磨牙可 以两个牙根 磨牙:牙冠最大呈方形,上颌磨牙3个牙根,下颌磨牙两 个牙根 27 牙本质:构成牙的大部分 3(牙组织 牙釉质:在牙冠部的牙本质外面覆盖的部分 牙骨质:在牙根部的牙本质外面包绕的部分 牙 髓:位于牙腔内,由结缔组织、神经和血管共同组成 牙周膜:介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 4(牙周组织牙槽骨:属于上、下颌骨的牙槽突 牙 龈:是覆盖在牙颈和牙槽突表面的口腔粘膜 5( 牙式: 右 上 颌 恒牙: 第 第 第 第 第 尖 侧 中左 下 颌 三 二 一 二 一 切 切 磨 磨 磨 前 前 牙 牙 牙 牙 牙 牙 磨 磨 牙 牙 ? ? ? ? ?左 上 颌 乳牙: 右 下 颌乳 乳 乳 第 第 中 侧 尖 一 二 切 切 牙 乳 乳 牙 牙 磨 磨 牙 牙 6(临床牙式记举例: 左下颌第一磨牙;? 左上颌乳尖牙;?右下颌第一乳磨牙 (四)舌tongue 舌的功能:感受味觉、协助咀嚼、搅拌食物、辅助发音 舌尖:舌的前端 1(舌的形态舌体:占舌前2/3,在舌背以界沟与舌根为界 舌根:占舌后1/3 舌乳头:丝状乳头:呈白色丝状,司一般感觉 28 菌状乳头:呈红色圆形,司味觉 叶状乳头:在舌侧缘后部,呈叶状,司味觉 轮廓乳头:在界沟前,7-11个,司味觉 舌扁桃体:在舌根背面的小结节,由淋巴组织组成 2(舌粘膜舌系带:在舌底正中线上的粘膜皱襞 舌下阜:舌系带根部两侧小圆形隆起,是下颌下腺和 舌下腺大管的开口 舌下襞:舌下阜后外侧粘膜皱襞,深面有舌下腺及舌 下腺小管开口此处 伞 襞:舌系带两侧斜行的粘膜皱襞,内有舌静脉 3(舌肌:舌肌为横纹肌,分舌固有肌和舌外肌 舌固有肌可使舌縮短、变窄或变薄 舌外肌有四对,以颏舌肌在临床上为重要,该肌起于颏棘,肌纤维呈扇形向后上方分散,止于舌中线两侧 两側颏舌肌同时收缩时,拉舌向后下方,即伸舌 一側收缩时,使舌伸向对侧 (五)唾液腺salivary gland 大唾液腺有三对,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形态:不规则三角形,分浅、深两部 1(腮腺parotid位置:耳廓前下方,咬肌后缘,下颌后窝内 gland导管:从腮腺前部发出,在颧弓下一横指处,横过咬肌表面,穿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 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开口处称腮腺管乳头 形态:呈卵圆形 2(下颌下腺submandibular位置:在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 gland 导管:自腺体内侧面发出,经口腔底粘膜深面前行,开口于舌下阜 形态:扁长圆形 3(舌下腺sublingual 位置:在舌下襞深面 gland 导管:大管与下颌下腺管共同开口于舌下阜,小管约10条,开口 于舌下襞 二、咽 漏斗形的肌性管道,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方起于颅底,下方在第六颈椎下缘与食管相接,后壁与侧壁完整,前方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 咽分三部:鼻咽、口咽和喉咽 (三) 咽腔 位置:是咽腔的上部 上界:颅底;下界:软腭后缘与口咽分界 1(鼻咽nasopharynx咽扁桃体:是顶后壁粘膜下的淋巴组织,婴幼儿较发达 咽鼓管咽口:在侧壁,距下鼻甲后1cm处,向外通中耳鼓室 主要结构咽鼓管圆枕:在咽鼓管咽口前、上、后方的隆起 29 咽鼓管扁桃体:在咽鼓管咽口周围粘膜内的淋巴组织 咽隐窝:是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凹陷,是鼻咽癌 的好发部位 位置:是咽腔的中部 上界:软腭后缘;下界:会厌上缘 2(口咽oropharynx舌会厌正中襞,位于舌根后部与会厌相连的粘膜皱襞 舌会厌谷:在舌会厌正中襞两侧的凹陷 腭扁桃体:位于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的扁桃体窝内 咽淋巴环:由腭扁桃、舌扁桃体、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共同围成,有防御机能 位置:是咽腔的下部 上界:会厌上缘;下界:环状软骨下缘 3( 喉咽laryngopharynx 主要结构:梨状隐窝:位于喉的两侧和甲状软骨内面之间,粘膜下陷形成,是 异物常嵌顿停留的部位 (四) 咽肌 咽缩肌:有咽上、中、下缩肌三块,呈叠互状排列 咽提肌:包括茎突咽肌、咽鼓管咽肌及腭咽肌 三、食管esophagus 食管全长约25cm,为肌性管道,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或环状软骨下缘高度起于咽, 下端在第11胸椎左侧续于胃的贲门 颈部:上起环状软骨下缘高度,下至胸骨颈静脉切迹水平,长约5cm 食管的分部胸部:上起胸骨颈静脉切迹水平,下至膈食管裂孔,长约18cm 腹部:由食管裂孔至贲门,长约1~2cm 第一个狭窄部:位于食管与咽交接处,距中切牙5cm 食管的狭窄部第二个狭窄部:位于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m 第三个狭窄部:为膈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 四、胃stomach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起食管,下续十二指肠 (四) 胃的形态、分部 两口:入口称贲门,接食管 出口称幽门,下续十二指肠 1(形态两缘:右上缘称胃小弯,凹向上,最低点有一切迹,称角切迹 左下缘称 胃大弯,起自贲门切迹,呈弧形凸向左下至第10肋软骨平面 两壁:前壁和后壁 贲门部:位于贲门周围的部分 2(分部胃 底:指贲门切迹以上的部分,亦称胃穹窿 30 胃 体:位于胃底与幽门部之间的部分 幽门部:为角切迹与幽门之间的部分 左侧管腔扩大,称幽门窦;右侧管 腔狭窄,称幽门管 (五) 胃的位置 胃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贲门和幽门位置较固定, 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1腰椎右侧 前壁右侧邻肝左叶,左侧邻膈和左肋弓,在剑突下贴腹前壁 后壁邻左肾、左肾上腺、胰、脾和横结肠等 胃底与膈和脾相邻 (六) 胃壁的结构 粘膜层:在胃小弯处有4~5条纵行皱襞 在幽门处,粘膜覆盖幽 门括约肌形成环行皱襞,叫幽门瓣 由内向外分4层粘膜下层: 肌层:为外纵、中环、内斜三层平滑肌 在幽门处,环层肌发达, 形成幽门括约肌 浆膜层:即脏腹膜 五、小肠small intestine 小肠上起幽门,下续盲肠和结肠,全长5~7cm,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 (三) 十二指肠duodenum 十二指肠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腔最大的一段 包绕胰 头,呈“C”字形,长约25cm,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 5(上部superior part:长约5cm,起自幽门,向右后方至胆囊颈后下方转折向下移行为降部 转折 处称十二指肠上曲 上部近幽门处的一段肠管,壁薄内面光滑,环状襞少,称十二指肠球 6(降部descending part:长约7~8cm,在右肾内侧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转折向左续水平部,转折 处称十二指肠下曲。 降部左侧贴胰头,其后内侧壁上有十二指肠纵襞。 纵襞下方有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距中切牙约75cm 。大乳头稍上方,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是副胰管的开口 7(水平部horizontal part:长约10cm,自右向左横过第三腰椎,至左侧续于升部 。肠系膜上动、 静脉贴前面下行 8(升部ascending part:长约2~3cm,自第3腰椎左侧上升至第2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 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为空肠。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此肌是手术时确定空肠起点的标志 (四) 空肠和回肠 空肠和回肠由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又称系膜小肠,其波动度较大 其区别如下: Meckel憩室:距回肠末端0(3~1m范围的肠壁上,有2~5cm长的突起,是胚胎 时卵黄蒂末端消失形成 出现率为2% 六、大肠large intestine 盲肠 升结肠 阑尾横结肠结肠袋 分部结肠降结肠 盲肠和结肠的特征结肠带 直肠乙状结肠脂肪垂 肛管 (六) 盲肠cecum 位置:位于右髂窝内,长6~8cm,与回肠、结肠、阑尾连接 。回肠末端开口于盲肠 称回盲口 回盲瓣ileocecal valve:在回盲口上、下方有两个半月形的瓣,称回盲瓣,是回肠突入盲肠形成 可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还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 (七) 阑尾appendix vermiformis 位置:位于右髂窝内,长6~8cm,分回肠前、后位和盲肠后、下位等 三条结肠带汇集在阑尾根部,是手术中寻找 阑尾的方法 根部体表投影: ? 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McBurney点) ? 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lanz点) (八) 结肠colic 位置:起于盲肠、续于直肠,围绕空肠和回肠,呈“M”形排列 升结肠:在右髂窝起于盲肠,上升至结肠右曲(肝曲) 分部横结肠:从结肠右曲向左至结肠左曲(脾曲),有系膜连于腹后壁 降结肠:自结肠左曲下降至左髂嵴平面续于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从左髂嵴水平转入盆腔内,至第32 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 (九) 直肠 rectum 位置:位于盆腔后部,从第3骶椎平面下降至盆膈,长约10~14cm 两个弯曲:骶曲和会阴曲 骶曲凸向后,会阴曲凸向前 特征一个膨大:位于直肠下部,称直肠壶腹 三条横襞:上、下两条位于直肠左壁;中间一条大而明显,位置恒定,位于直肠右壁,距肛门7cm (十) 肛管anal canal 境界:上界为盆膈平面,下界止于肛门,长约4cm,平时处于收缩状态 肛柱:肛管内面的纵行粘膜皱襞,有6~10条 肛瓣:肛柱下端之间的半月形粘膜皱襞 齿状线:肛柱下端与肛瓣基部连成锯齿状环行线,环绕肛管内面 肛窦:肛瓣和肛柱下端共同围成的小隐窝 结构白线:在肛门上方1~1.5cm处,在活体皮肤上可见有浅蓝色的环形线,相当于肛门内、外括约肌之间 肛门:肛管下口,为前、后纵行的 裂孔,前后径约2~3cm 肛门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为平滑肌,是肠襞环行肌增厚形成 肛门外括约肌:属横纹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外面,又分 皮下部、浅部、深部 肛门直肠环:肛门内括约肌、肠壁的纵行肌、肛门外括约肌的浅部、深部以及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等共同围绕肛管, 形成强大的肌环,称肛门直肠环,对肛管起括约作用 七、肝liver (三) 肝的形态 肝在活体呈红褐色,质软而脆,呈不规则的楔形 上面(膈面):被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后部无腹膜覆盖部分称“裸区” 两面:被“H”形沟分为4叶:左叶、右叶、方叶、尾状叶 横沟:称肝门,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 右管,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 出入肝门的结构称肝蒂 肝蒂内结构排列顺序是:肝左、右管在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 左纵沟:前方容纳肝圆韧带,后方容纳静脉韧带 右纵沟:前方是胆囊窝,容纳胆囊;后方是腔静脉窝,容纳下腔静脉 下缘:是肝膈面和脏面之间的分界线,后方和右侧圆钝,前方和左侧锐利 前方有胆囊切迹和肝圆韧带切迹 (四) 肝的位置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上界:与膈穹窿一致,在锁骨中线右侧平第5肋,左侧平第5肋间隙,在前正中 33 线位于胸骨体与剑突结合处 肝下界:成人与肋弓一致,在剑突下约3cm,幼儿可低于肋弓,但不超出2cm,7岁以后与成人相等 (三)肝的分段 肝按Glisson系统(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分为:两半肝、五叶、六段 右前叶 肝右后叶:分上段和下段 左外叶:分上段和下段 左内叶 尾状叶:分左段和右段 (四)肝外胆道 位置:位于肝右叶下面胆囊窝内 1(胆囊胆囊底:圆钝、多露出肝下缘 投影部位在右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交点处 胆囊体:中间大部分,与底无明显分界 胆囊颈:胆囊体向后变细的部分,内面粘膜形成螺旋状的皱襞,称螺旋襞 2(输胆管道:包括: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 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3(胆汁和胰液的排泄途径: 十二 指肠 降部 胰液 肝胰壶腹hepatopancreatic ampulla:胆总管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中,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 八、胰pancreas 胰有内、外分泌作用,全长14~20cm,呈狭长的三棱形,横卧于腹后壁,约平第1腰椎 胰头:上、下及右侧被十二指肠包绕,其下份向左后方突起,钩突 分部胰体:横过第1腰椎之前 胰体与胰头之间狭窄部分称胰颈 34 胰尾:较细,达脾门 胰管:位于胰实质内,贯穿胰全长,在十二指肠降部壁内与胆总管汇合 排泄管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副胰管:位于胰管上方,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第八章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教学大纲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鼻nose 1)了解外鼻的形态结构。 2)掌握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 3)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部位。了解上颌窦的形态特点。 2(喉larynx 1) 掌握喉的位置。 2) 掌握喉软骨的名称、主要体表标志。了解喉软骨的连结及喉肌的组成和作用。
/
本文档为【最全的系统解剖学重点复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