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寒山诗语法初探_下_

寒山诗语法初探_下_

2012-12-27 12页 pdf 2M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7384

暂无简介

举报
寒山诗语法初探_下_ 气 、寒 山诗一语法初探 · �下 � 钱 学 烈 三 � 寒山诗中的虚词 �一 � 介词 � , 寒山诗 中介词丰富多样 , 大多与名词构成介词短语 , 修饰动 词或形容词 。 有些介词是上古遗留下来的 , 如 “于 ”、 “以汽 、 “与 ” 等 , 多数介词是由动词逐渐虚化来的 , 大部分一直沿用至今。 这些反映 当时 口语的介词是寒山诗中的 白话因素。 诗中“在 ” 、 “为 ” 、 “替” 、 “ 向” 、 “对 ” 、 “当”等都兼有介词和动词两种性质 。 “在 ”用得很普 遍 , 作介词用共 出现 �� 次...
寒山诗语法初探_下_
气 、寒 山诗一语法初探 · �下 � 钱 学 烈 三 � 寒山诗中的虚词 �一 � 介词 � , 寒山诗 中介词丰富多样 , 大多与名词构成介词短语 , 修饰动 词或形容词 。 有些介词是上古遗留下来的 , 如 “于 ”、 “以汽 、 “与 ” 等 , 多数介词是由动词逐渐虚化来的 , 大部分一直沿用至今。 这些反映 当时 口语的介词是寒山诗中的 白话因素。 诗中“在 ” 、 “为 ” 、 “替” 、 “ 向” 、 “对 ” 、 “当”等都兼有介词和动词两种性质 。 “在 ”用得很普 遍 , 作介词用共 出现 �� 次 , 基本上取代了上古表示动作与处所关 系的 “放 ”和 “于 , 。 如 � � ‘ ‘ �� ! 玉为 可惜栋梁材 , 抛之夸幽谷 ·�� ! 东家 � � ,渠笑我在后 , ‘我笑渠在前。 么一陈·人头足当。以个所两 �� � � � 我在 � 诗中介词 “为” 、 “替 ” 、 拾 �� � �世上 � �� � � �说食 , �� � � � 叁坐� �� � � � 买肉 � 我在村 中住 , � 向” 、 “对 ” 、 为他作保见 ,迥�廊。是碑, ’ 有事对面说 , 一朝如破床 , 众推无比方 。 “ 当”用得也比较多 。 替他说道理。 莫向外头看右 女日� 寒山诗 �中还有 “从” 、 “随 ” 、 “缘 ” 、 “共 ”等介词 。 “从 ” 、 “ 随 ”弃现 代汉语里一般只作介词用 , 不单独作动词用· 寒山诗中它们仍有 介 、 动两种用 法。 如 � 、 ‘ � 一 �� �� 春女 � 年少从傍来 , 白马黄金羁。 �介�� � � �� � 可笑 � 此时迷径处 , 形问影何从。 �动 � �� � � � 世有� 不识主人公 , �随客处处转 。 �介 � �� � 琴 � 琴书须 自随 , 禄位用何为 。 �动� “缘 ” 、 “共 ”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不单独使用 , 在寒山诗 中可单独作 介词用 。 如 � �� � � 以我 � 涧水缘谁咽 , 山云忽 合屯 。 �� ! 世有 � 谁能共伊语 , 令教莫此居 。 还有介词 “ 把” 、 “将 ” 、 “被 ”留到 “把字 句” 和 “被字句” 中 去 谈 。 �二� 副词 � 包括一般副词和否定副词 。 �� � 一般副词 � 现代汉语中的一般副词 , 在寒山诗 中已 经 出现了。 它们大多是魏晋以后才产生或者才这样使用的 。 表示范围 的副词有 “都 ”、 “也 ” 、 “只 ”等 。 “只”使用较 普 遍 , 共 出现 �� 次 。 “都 ” 、 “也 ”也经常 出现 � �� � � 富贵 � 富贵疏亲聚 , 只为多钱米 。 �� � � � 有人 � 不恨会人稀 , 只为知音寡 。 �� � � 天高 � 因果都未详 , 盲儿问乳色 。 拾 �� 我诗 � 我诗也是诗 , 有人唤作惕 。 表示语气转折的副词 为 “却 ” 、 “偏 ” 、 “还 ” 等 。 如 � �� � � � 三界 � 不知 自偿债 , 却笑牛牵磨 。 �� �� 茅栋 � 林幽偏聚鸟 , 溪阔本藏鱼 。 �� � � 玉堂 � 更过三十年 , 还成甘蔗滓。 表示时间的副词有 “才 ” 、 “总 ” 、 “又 ” 、 “便 ”等 。 “才 ”表示事 情在 不久前发生 , 有 “刚刚 ”的意思 � “总 ” 表示一直不变 , “又 ”表示同 一件事重复发生 , “便 ”表示两件事紧接着发生 。 如 � �� � � � 买肉 � �� � � 三界 � �� � � 四时� 他人谁敢遏 。 犹如猪及羊 。 年去又年来 。 � � �� � � � 下愚 � 杨修见幼妇 , 一览便知妙 。 表示程度的副词有“最 ”和 “更 ”。 “更 ”表示程度增高 , “最”表示极 端 , 胜过其余。 “最 ”此意 自秦汉就有 , 一直沿用至今 。 如 � 一 �� �� 岁去 � 蜂蝶 自云乐 , 禽更可怜。 �� � � � 上人 � 下士钝暗痴 , 顽皮最难裂 。 � � � 否定副词 � 寒山诗中的否定副词活跃在当时 口语中的 主要有 “不 ” 、 “莫” 、 “未 ” 、 “休 ” 、 “没 ”等几种形式 。 高名凯先生 的《唐代禅家语录所见的语法成分》收集了产生于九世纪的部分禅 家语录中的语法成分� 。 他认为这些语录 “可以说是最初的白话文 的文献 。 ” 在 “否定词 ” 中 , 他列出 “不 ” 、 “莫 ” 、 “ 休 ” 、 “没”四种形 式 , 说明这四种否定副词存在于八 、 九世纪的 口语中。 “未”是上 古就有的 , 表示历程的否定。 魏晋以后的用法没变 , 还没有新起 的词能够完全代替它 。 郭锡 良先生的《汉语史讲授提纲》� 认为 , 中 古口语中否定副词主要用 “不 ” 、 “莫” 、 “未” 三种形式 , 指 出“来” 在唐代诗文中仍大量出现 。 寒山诗中“没 ” 只出现一次 � �� � � 啧喷 � 徐六语破堆 , 始知没道理。 · “没 ” 在《唐代禅家语录所见的语法成分》中也只有一例 。 可见在八 , 九世纪 口语 中 , “没 ” 使用尚不够普遍 。 “不 ” 、 “未 ”表示一般性否 定 , 其中“不 ”使用极频繁 , 诗 中共出现��� 次 , 可以说是 当 时 口 语 中表示一般性否定的基本形式 。 如 � �� � � 富 儿 � 仓米 已赫赤 , 不贷人斗升。 �� � � 我今 � 借问作何色 , 不红亦不紫。 “未 ”表示某种历程尚未结束或 尚未到来 , 诗 中共出现�� 次 。 如 � �� � � �� � � 人问 � 夏天冰未释 � 日出雾朦胧。 默默 � 土牛耕石田 , 未有得稻日。 “莫” 、 “休 ”表示禁戒性否定 , 在唐代 口语中已基本上代替了 上古 的“毋 ” 和 “勿 ” 。 “莫 ”用 得尤其普遍 , 诗 中共出现 � �次 。 如 � � � � �� � � �� � � � �� � � 垂柳 � 寄语明月楼 , 说食 � 迥心即是佛 , 莫贮双飞燕。 莫向外头看 。 蹭蹬 � 贱他言孰采 , 初君休叹息。 �一勿 · 在上古蘸麒否定副讨, � 魏晋以后渐被“郭 、 “休 ”所取代、 寒山诗 中“ 勿” 有一例作禁戒性杏定 , 可算是仿古 。 值得注 意的是在寒山诗 中 , 一勿”还有另一种用 法 , 即 表 示 “没 有 · , 作 代没有”或 “无 ”讲 , 一般在名词之前 。 这种用法诗中共有七例。 如 � �� � � � ’ 昨到 � 余乃返穷之 , 推寻勿道理。 �� � � � 我居 � 我居山 , ’ 勿人识 。 拾 �� � � 可笑 � 可笑是林泉 , , 数里勿人烟。 比较 “没道理 ” 和 “ 勿道理 ” , 可知 “勿” 即竺没 ” 。 而 、 “没 ” 是来源于 “ 勿 ” 的 。 吕叔湘先生指出 � “没之切韵音为� � � � , 显然不出于无 , 而 出于勿 〔� �� � � �勿�� � � � � �没 � , 比较 � �� � � �弗� , � � � ��不�〕, 此字作没 , 始 自唐人 ’, � 。 寒 山诗中轰 �示 没有的 “勿 ’, 和 “没” 同时 存在 , 且 “勿” 多于 “没” , 说明八世纪 口语中“ 勿 ” 正在向 “没 ” 过渡 , “ 没 ” 还远没有占优势。 � 丈三� 助词 � 时态助词 “了” 、“着只都是由动词逐渐虚化而来的。 “ 一了”在寒山诗中有的仍作动词用 , 表示 “了解” 、 “明除” 或“了结 ” 、 “终了” 之意 。 如 � �� ! 啼哭 � 所为在贫穷 , 未能了因果。�� � �犷荀浪� 速了黑暗狱 , 无书白性昏。前一句的 “ 了·是二孚瓣· 之意, 后一句的 。 了 ·是 “了结 · 之意 。 虚化 为时态助词的 “了” 正是从 “了结 ” 、 “终了”的意义演变来的 。 后 , 语 , 寒 山诗 中还有两例十分重要。 一例是 “了” 放在不及物动词之 表示完成貌 , 一例是 “ 了”放在及物动词 之后 , 后面还带有宾 形成 “动 � 了 � 宾” 结构 � �� � � 多少 � 死了万事休 , �� � � � 寒山 � 但看木傀儡 , 谁 人承后嗣 。 弄 了一场困 。 � � � 这两句中的 “ 了 ” 已经完全虚化为表示完成貌的时态的助词 , 失去 了动词的性质 。 王力先生认为 “作为真正的词尾 ‘了’ 字 , 在南唐已经出现 ” , “不过 , 这时候 , 这种 ‘ 了’ 是很少见的” � 。 梅祖麟先 生 在《现代 汉语完成貌句式和词尾的来源》� 一文中认为 “唐宋之际 , ‘了’字 开始往前挪 , 出现于动词和宾语之间” , 形成 “动 十 了 � 宾” 的结构。 并认为“这种句式在九世纪已经出现 , 但还不常用 ” , 到十世纪才 作为新兴结构出现。 寒山诗中这两个例句把王 、 梅两位先生关于 词尾 “ 了” 产生的时代提早了一个世纪 。 它说明真正的时态助词 “了”和 “动 � 了十 宾 ”这种新兴结构不是在“南唐 ”或 “唐宋之际 ” 才 出现 , 而是早在唐代八世纪就已经产生 了 。 寒山诗为中古汉语及 汉语史的研究 , 提供 了重要的论据。 “着 ”本作 “著 ”寒山诗中都作 “著 ” 。 “著 ”作动词表示 “衣著 ”的 “著 ”或 “附著 ” 的 “著” 。 寒山诗 中有不少这样的用例 � ���� 低眼 � �� �� � 我今 � 只为著破裙娜吃他残挤瓣 。 顶礼无所著 , 我师大法王 。 有的 “著” 开始虚化 , 与前面动词构成或类似动补式结构 , 用于处 所状语之前 , 动词后不带宾语 。 如 � � � � 气 � � � � 庄子 � 饿著首阳山 , 生廉死亦乐 。 竟日 � 埋著蓬篙下 , 晓月何冥冥。 真正表示行为在进行中的时态助词 “著 ” , 是紧跟在动词之后 , 后 面不再有处所状语的 。 寒山诗 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用法。 如 � ����� 世有 � 仔细推寻著 , 茫然一场愁 。 ����� 下愚 � 上贤读我诗 , 把著满面笑 。 这说明在八世纪 口语中 , 完全虚化了的 , 真正的时态助词 “着 ”已 经产生 了。 后代流行的另一个时态助词 “过” , 以及结构助词 , 在寒山诗 中都没有出现。 ��� �四 � 连词 � 寒 山诗 中有 些六朝以后新产生的连词 , 都是 由上古的词组逐渐凝固成的双音节复合连词 , 多用来连接两个小 句 。 这些连词大多仍活跃在现代汉语 中。 主要有 “所以” 、 “虽然 ” 、 “假使 , 、 “况复 �� � � � �� � � �� � � � �� � � � 等 。 如 � 出身 � 未能舍流俗 , 若论 � 虽然身畅逸 , 所以相迫访。 却念世间人 。 盖缘多福力 。 无常岂长保。 想夫非凡非诸使。复。假·况· 四 寒山诗的句式 寒 山诗 中有一些句式是上古尚未出现或尚未普遍使用 , 到魏 晋以后才 出现或才‘广泛使用的 , 如被字被动句和动词补语句 。 还 有隋唐时期新出现的句式 , 如把字句 �又称处置式 � 。 系词判断 句在先秦就已经出现了。 寒山诗中已有大量典型的系词判断句及 其否定形式。 以下 着重谈谈梢是 ”字判断句 , “ 被 ” 字句 , 动词补语 句和 “把 ”字句 、 一 �二 � “是 ”字判断句 ’ 一 ‘系词 “是” 是由指示代词发展来的 , 已有不少人证明系词封断 句在先秦就出现 了。 系词判断句在 口语中完全代替上古无系词判 断句 , 大约是在魏晋以后, 寒 山诗中的系词判断句已相当普遍 , 多数�� ! 断句系词 仔是”前面还有副词修饰。 如 � �� � � 闻道 � 谁知席帽下 , 元是昔愁人 。�� � � � 巍 � 供僧读文疏 , 空是鬼神禄 。 说 明这些 ��� �� 五言 � 若能会我诗 � 真是如来母 。 判断句中 , 系词 “是” 已成为不可缺少的语法成分 。 它们 都是典型的系词判断句 。 一 ‘一中古时期系词判断句还可以在 “是” 字前加否定副词 ‘“不 ” 或 ‘非 ” , 表示否定。 ‘非是”可能比 “不是” 出现得早 ‘ 寒山诗中这 两 � � � 种否定形式都有 , 如 � �� � � 笑我 � �� � � � 高高 � 非是不及时 , 吟此一曲歌 , 无钱趁 �不及。 歌 中不是禅 。 寒山诗中 , 有些 “是 ”字不单纯表示判断 , 还有一些活用法 , 表示肯定 、 强调 、 原因等多种语气。 如 � �� � �� 是我 � 是我有钱 日 , 恒为汝贷将 。 �强调 � �� � �� 昨夜 � 应是别多年 , 鬓毛非旧色。 �原 因� �� � � � 国以 � ’ 决破以取鱼 , 是求一朝利 。 �肯定� 这些句中 , “是 ”字后面带的不是名词性宾语 , 而是动宾短语或主 谓短语。 这种 “ 是 ” 已经有了虚化的趋势。 这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十分相似。 �二� “被 ” 字被动句 寒山诗中共有 �� 句被动句 , 其中有三句是古代的被动句形式 , 即 �日“ 见 ” 或 “ 为 ”字表示被动意义 。 这种用法在唐代 口语中一般已 被 “ 被 ” 字被动句所代替 , 诗 中使用可认为是书面语中上古汉语的 遗留 。 王力先生指出 , “被 ” 字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 , 到了汉代 就普遍应用 了 。 魏晋以后 “被 ” 字句也能插入施事者 , 在一般 口 语 中逐渐代替 “为… …所… … ” 式被动句 � 。 寒山诗 中的被字句多 数是带施事者 , 即 “被 十 名 十 动 ”式 。 如 � � � � � � 有汉 � 一身无所解 , 百事被他嫌。 � �� � 我见 � 天生还 自有。 有些虽然不带施事者 , � �� � 两龟 � � ��� � 书判 � 我见被人谩 , 一似园 中韭 , 日日被刀伤 , 但动词是带补语的 。 如 � 不载爽人情 , 始载被沉累。 锉曹被拗折 , 洗后觅疮瘫 。 诗 中多数被字句是既带施事者 , 动词后又为补语的这就更近似现 , 代汉语的用法了 , 如 � � ��� � 为人 � 老去不 自由 , 渐被他排斥。 �� �� � �� 我有 � 昨被我捉得 , � 恶骂悠情掣 。 � 产 、 夕产 一 拾 ��� �闭门 � 被他恶部童 , 抄得报阎王 。 这种被动式与使成式相结合的句式 , 说 明在八世纪 口语中 , “ 被 粉 字被动句已 发展得相当成熟了 。 �三 � 把字句 �即处置式 � 所谓处置式 , 即动词 “将 ”和 “把 ”虚化为介词以后 , 与句子 中 宾语组成介宾结构 , 在动词前表示对宾语的某种处置 。 王力先生 指出 � 一匕世纪以前汉语还没有处置式 , 处置式大约产生于七 世纪 到八 一世纪之 间� 。 处置式 一早期 , “将 ” 字用得比“把 ” 普遍 , 后来才 渐渐 为“把 ” 字所代替 。 寒 山诗中 “将 ” 和 “把 ”用处置 式 的 各 有两 例 � � � �� � 三五 � 将他儒行篇 , � �� � � 君看 � 将世 比于花 , � � � � 有人 � 有人把椿树 , � �� � 寒 山 � 世间有王傅 , 唤 作贼窃律。 红颜岂长保 。 �负作白梅檀 。 莫把同周邵� 。 这四 句中 , 有三句的主要动词是带补语的 , “唤作 ” 、 “比 �� ” 都是 动补式短句 。 . 王力先生指 出: 处置式产生早期 , 宾语后面可以只有一个单 音节动词 。 但是 , 一方面 由于语言节奏的理由 , 宾语提前了 , 单 音节动词就显得孤单; 另一方而 (就是更重要的t一方而 ) , 山弓l带 了补语 , 比较适宜于宾语提前 , , 所以处置式的动词后面逐渐偌有 补语 。 由于使成式的普遍应用 (使成式的第二部分是补语 ) , 近代 汉语动词后带补语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 处置式的应用也就跟着普 遍起来 。 王先生还指出 , 处置式和使成式结含着用 , 这种语法 结构 , 至少在宋代就已经产生了 。 可见处置式在寒山诗 中虽然 出现次数不多 , 但已不是初期形式 。 并且说明在唐中期八 世纪的 lLl 语 中, 就己经产生 了处置式和使成式相结合的语法结构 。 ( l少) 动补句式 ].4{圣 魏晋以后 , 动词补语越来越丰富多样 。 ‘其中趋向补语 、 数量 补语和可能补语已经形成并普遍使用 。 郭锡良先生指出 , 这三种 补语的形式和普遍使用 , 是对上古汉语句式的重大发展 。 在寒 lU诗 中, 这 三种补语都存在。 ( A ) 趋向补语: 寒山诗中的趋向动词主要有 “来” 、 “去 ” 、 “到 ”、 “至 ” 、 “人”等 , 它们都在主要动词后面作补语 , 表示动作的 趋向。 “到 ” 、 “至 ” 、 “人于后面一般总跟着表处所的名词或词组。 如: 一 (1 2 0) 筒是: 行到食店前 , 不敢暂回面e’’ (65) 乘兹: (258) 五岳 : 行至大海中 , 波涛复不止 。 大海一滴水 , 吸人其心田 。 寒山诗中还有动词和趋向补语之间插入表完成体的词尾 “将 ” 的形 式 。 女l一: ( 1 0 ) 天生: (244) 昔 日: 识者取将来 , 大有碧眼胡 , 犹堪拄马屋 。 密拟买将去 。 播允中先生在《汉语动补结构的发展》一文中指出这种 形 式 “ 葫芽 于南北朝及唐人著作 ” @ , 并引《颜氏家训》和白 居 易《长恨歌》为 例 。 寒山诗中的例子说 明在唐代八世纪时 , 此种形式在口 语中已 相当普遍。 . 寒山诗中也有 “动 + 宾 十 单趋补 ” 的形式 , 不过宾语不是一般 名词 , 而是个方位词组 。 如: (1”“) 查些, 贾客却归 l’} 内寺, 明珠元在我心头 。播先生认为这种类型汉代既已产生 , “南北朝以后 , 得到 相 当广 泛的发展” @ 。 . ’ ‘ , ! ( B ) 数量补语: 魏晋以后由于动量词的产生 , 出现 了表示 行为次数的补语 。 寒 山诗 中也有这种数量补语 。 如 : (“5 8 ) 五鱼二 语汝慕道者 , 慎 莫绕士琴。 ( 2 8 3) 劝你: 失脚人三途 , 粉骨遭千祷 。 (3 1 1) 家有: 书放屏风上 , 时时看一遍 。 1 5 0 可能补语: 主要指 “得 ” 在动词后作补语 , 几表示行为的可 能性 , 这种补语是魏晋以后形成并普遍使用的 。 寒山诗中这种可 能补语句不少 , 有 一肯定式也有否定式 , 后而一般不带宾语。 如: 拾 (1 9) 娜猴 : (20 ) 欲得 : (243 ) 我有: 扬;猴尚教得 , 人何不愤发 。 十年归不得 , 忘却来时道。 打伊又 不得 , 骂伊又不著。 ( D ) 结果补语: 王力先生称之为 “ 使成式” 。 即主要动词 后 而加上表示结果的动词或形容词 。 王瑛在《云梦秦墓竹简 所 见的 语法现象》 中指 出 , 使成式句法结构 “ 在秦墓竹 简文 中运用得相 当广泛 。 ” 郭锡 良一先生认为: “上古由连动式转变成的结 果 补语 , 到 中古得到了普遍运用 ” º 。 寒山诗 中结果补语 句是相当丰 富的 。 有动词 作补语的: (39) I全l鹤 : (搜6 ) 讹家 : (22 1) 自在: 也有形容词 作补语的: (182) 可惜 : (14 ) 富贵: (243) 我有: 未达毛摧落 , 离群心惨恻 。 行到伤心处 , 松风愁杀人 。 朋友虽阴.绝 , 春至鸟唁唁 。 墙壁分散尽 , 木植乱差横。 浪行朱雀街 , 踏破皮鞋底 。 学业攻 炉冶 , 炼尽三山铁 。 结果补 语和动词之间为插人宾语的 : 拾 (29 )少年: 闻伐匈奴尽 , 婆婆无处游 。 “得” 字不仅可以作可能补语 , 还可以作结果补语 。 潘允中先生认 为 : “到了汉代 , ‘得’ …… 由动词前 转移到动词 后 , 从而演化为补 语 , 表示动作所得的结果 ” 。 那么 “得 ”作结果补语是起源于汉代 。 “得” 字在动词后 , 既作可能补语 , 又作结果补语 , 二者区别何 在? 我们认为 “ 得” 作可能补语 , 只表示动作行为的可能性 , 后面 一般不带宾语 , 在动词与 “得 ”字之间加否定词 “不 ” , 可以构成相 应的否定形式; 而 “得 ”作结果补语 , 是表示动作的结果 , 后面一 151 般带名词性宾语 , 一般不用 “得” 前加 “不 ” 为否定形式 。 寒山诗中 有 “得 ”作结果补语 , 后面带宾语的例句。 如: (132) 丈夫、. 养得一特牛 , 生得五犊子 。 这里 “ 得” 不宜看作结构助词 , 后面的名词性词组也只能认为是宾 语而 不是补语 。 因此我们仍然认为寒山诗 中没有出现 结 构 助 词 “得” 。 一 \ 在使成式普遍使用以后 , 又产生一种新的可能式 , 即使成式中 间加上虚化成结构助词的 “得” , 如 “打得破 ” 、 “煮得烂 ” 之类。 其 否定形式是将 “得 ”字换成 “不” 字 , 成为 “打不破 ” 、 “煮不烂 ” 的形 式 。 刘月华同志在《可能补语用法的研究》 一文中指出:“ v 得C ” 和 “ v 不C ”是肯定否定两种形式 , 在汉语里使用频率相差极 为 息 殊 , “v 不C ” 使用大大超过 “ v 得C ” , 说明这两种形式表达功能 有 所不同 。 寒 山诗里没有 出现 “ v 得C ” 形式 , 但有一些 “ v 不C ” 句 式: (58) 我见: 良由为骨少 , 狗多分不平 。 ( 1 5 2) 人生: 家狗赶不去 , 野鹿常好走 。 (3 Q I) 寒山 : 八风吹不动 , 万古人传妙 。 寒山诗例句说 明不仅在现代汉语中, . 而且在八世纪口语 中, “ v 不 C ” 也比“ v 得C ” 用得普遍。 王力先生认为: “ 最晚在第十世纪 (南 唐时代) 这种使成式 中插人 ‘不 ’序表示对可能的否定的结构就已 经出现了 ” 。 现在看来 “ v 不C ” 这种结构不是到十世纪 , 而 是早在 八世纪就已广泛使用 了 。 “V 得C ” 与 “v 不C ” 虽是相对应的肯 定否 定形式 , 但未必是同时产生的。 4一目前看来 , 八世纪及八 一世纪以前的 材料尚未发现有 “ v 得C ”结构 (其中C表示动词或形容词 , 不代表 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 ·再联系这两种形式在表达和使用频率上的 差别 , 我们设想 , “V 得C ” 可能比 “ V 不C ” 产生得晚些。 附注 高名凯 《 唐代禅家语录所见的语法成分 , 戴 《 燕京学报 》第三 十 四 1 52 期 @ 郭锡良编 《 汉语史讲授提纲 》 ( 下) 1979年10 月油印稿。 @ 吕叔湘 《 版出。 汉语语法论文集 :黔竺 ‘第2释 衅 出版社 ‘9 5 5 年_‘ 二 _ 护 飞 . 声 二 王力 “ 汉 语史稿 》第306 页。 @ 梅祖麟 《 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和词尾的来源 》 , 载华中工 学 院 《 语 言研究 》创刊号 , 1 9 8 1 年7月出版。 见王 力《 汉语史稿 》第 425 、 招6 页。 ‘ 同上 , 见第411、 4 1 3 页。 À 句中 “王 ” 可能指古代仙人王子乔 , 事迹见《列 仙 传》。 “ 傅” 可能 朝高 僧傅大 士 。 “周 邵” 可能周代辅佐周成王的周 公召 公 , “ 召 ” 通 “ 邵” 此句意为 “莫把王傅视同 周邵 ” : , 由于诗句字数所限 , ‘将王傅 提 到 前句了 。 : 王力 《 汉 语史稿 》第414 、 4 15 页。 同上 , 第 415 页。 1 屯 之 见郭锡良《 汉语史讲授提纲 》 ( 上)油印稿第63 一65 页 。 @ 潘允中 《 汉语动补结构的发展 》 , 载 卜《 中菌语文 》19 80 年第 一 期。 @ 同上。 ’ 王瑛 《 云梦秦墓竹简所见的语法现象 》 , ’载华中工学院 ‘ 语言研究 卜 第二期 , 1 9 82 年5月出版。 À 郭锡 良《 汉语史讲授提纲 》 ( 下) 油印稿第63 页。 À 播允中抢 汉语动补结构的发展 》 。 刘月华 《可能补语用法的研究》, 载 ‘ 中国语文 》 1 9 8 0 年第 四 期 。 王力 《 汉语史稿 》第372 页 。 1 5 3
/
本文档为【寒山诗语法初探_下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