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考古小书生-龙文化与阴阳五行学说

考古小书生-龙文化与阴阳五行学说

2012-12-28 7页 doc 76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83508

暂无简介

举报
考古小书生-龙文化与阴阳五行学说 酌志飞扬 龙文化与阴阳五行学说 ======================================================================================================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文化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而龙文化与我国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说又有着紧密的关系。过去对此...
考古小书生-龙文化与阴阳五行学说
酌志飞扬 龙文化与阴阳五行学说 ======================================================================================================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文化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而龙文化与我国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说又有着紧密的关系。过去对此论述不多,今将此问题试作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和同志们。 一、龙的起源与阴阳五行的起源都和农业生产有直接的关系 关于龙的起源,闻一多先生曾提出“原始图腾崇拜说”。虽然对此说的理解尚多分歧,但此说对传统文化的大一统思想、对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很很有利的,也是应该肯定的。当然,关于龙的起源,仍然还是一个学术问题,是可以讨论的。最近周崇发对闻一多说提出质疑,认为中华龙的真正起源是原始农业保护神。因为农业生产需要风调雨顺,抵御自然灾害,于是先民们把与农业有关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如日、月风雨雷电都奉为神灵,并被推上最显的位置。龙的形象与语音符号,都与此有关。如龙字的发音是摹拟雷声;龙的形体则是闪电形状幻想而产生的,其中加上了与农业极为有关的水,联想出水族的鱼、鳄、牛、的特征,从而成了披鳞带甲、吞吐云雾的龙。(据《新华每日电讯》2001·1·30·戴劲松、郭嘉轩文)我只看到一则简短的报导,其详不得而知。而《说苑·辨物篇》说:“神龙,能为高,能为下……昭乎其高也,渊乎其下也,薄乎天光,高乎其著也,一存一亡,忽微哉,斐然成章。”这是说龙取象于闪电。又隆与龙通。声相类也。因此周崇发之说也不无道理。至少他论及了龙在这方面的特点。虽然中华民族是由多种民族组成的,但都无不与原始农业生产有关。因此它与传统文化的大一统思想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并不矛盾。 “蛇乘龙”——阴阳说与天文历法的关系之一例: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梓慎论阴阳,讲到蛇乘龙之说,是讲阴阳与天文、历法的关系。 “二十八年春,无冰。‘今兹宋、郑、其饥乎!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阴不堪阳。蛇乘龙,龙,宋、郑之星也。宋郑必饥,玄枵,中虚也。枵,耗名也。土虚而民耗,不饥何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这是说:鲁襄公二十八年春,因这一年为建子,当以农历十一月、十二月、及次年正月为春,此时正当今日之冬,鲁国都城曲阜一带本应有冰,但却没有冰,这是气候反常的缘故。鲁大夫梓慎说:今年宋、郑两国要闹饥荒啊!他为什么这样说呢?岁星即木星公转周期是绕太阳一周为一周天,是十一又百分之八六年,而《三统历》以前古人则误以为十二年。因此分周天为十二次。次即日月所会之处。因日月每年会十二次,所以就分十二次,与十二宫相当,一周天三百六十度,每次三十度。中国天文学家,最初则用岁星纪年,而又以十二支与之相配,十二支又叫做太岁,因为不知道岁星公转不足十二年,但十二支又是固定不变。又以十二支配十二次,那么事实上与客观天象当然是不相符合的。这十二次的次序为: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星纪、玄枵、女取訾。若岁星公转以古人十二年一周天来计算,与实际木星速度相较,每一周天岁星超过百分之十四,则七周即八十四年之后,超过百分之九十八年,约等于一次。《三统历》作者开始察觉其间的差误,说一百四十四年,岁星行天一百四十五次,误差仍不小。而祖冲之《历议》说岁星行天七币,辄超一位,仅不足百分之二,则比岁星纪年较为精密。岁星纪年,不能与天象相合,所以到东汉顺帝以后即废除而不用。 据岁星纪年,梓慎的推算,这一年的岁星应在星纪,而观察所得,实际上在玄枵。即过于玄枵。星纪与黄道十二宫之摩羯宫相当,在二十八宿中为斗宿与牛宿。在十二支中为丑。玄枵则与黄道十二宫之宝瓶宫相当,在二十八宿中为女、虚、危三宿,在十二支中为子。故当有时灾,即天时不正常之灾。原因是“阴不堪阳”,即是古人谓寒冷为阴,温暖为阳。这一年的气候本应该有冰的却而没有冰,即本来应该寒冷,却变得很暖和,所以说是阴不胜阳。这就叫“蛇乘龙”。为什么呢?因为古人以为岁星为木,木为青龙。而次于玄枵,玄枵相当女、虚、危三宿。虚危古以为蛇。龙行疾而失位,出虚、危宿下,龙在下而蛇在上,故曰蛇乘龙。 梓慎认为,龙是宋、郑之星。这是因为古分野之说,以土地疆域配天上星宿。据《史记·天官书》说:‘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又云:‘宋、郑之疆,候在岁星。’即此‘龙,宋、郑之星’之意。 据以上判断,宋郑两国必然有饥荒。因为玄枵有三宿,女、虚、危。虚宿在中。枵,耗名也。《正字通》说:‘凡物虚曰枵,人饥曰枵腹。’土虚而民耗,不闹饥荒才怪哩!(以上解释,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P1140) 同样阴阳、五行观念的产生也与农业生产有直接的关系。先民要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气象十分注意观察,因而我国的历法很早就有了。阴阳、五行的观念的产生则是先民直接观察大自然的结果。班固认为:“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世而任鬼神。”(《汉书·艺文志》)羲和是传说中尧时负责观察天象,以确定季节的官员。阴阳观念的产生,与观察星象与制定历法确实有直接的关系。司马迁说:“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润余。”(《史记·历书》)司马贞《史记索隐》引《世本》及《律历志》说:“黄帝史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由此可见阴阳说起源于黄帝时代,不是没有根据的。又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皇侃说:“乾者阳,生为息;坤者阴,死为消也。”这就是说,乾坤即是阴与阳,消息即是死和生。阴阳的生死与兴废的观念,是因为考订星历发生的。《管子·乘马》说:“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然则阴阳正矣,虽不正有余不可损,不足不可益矣。”这正是利用阴阳说来解释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和节气的更迭以及日夜的往复。而历法则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 二、龙文化反映了阴阳五行说的哲学思想 《说文解字》龙部:“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P582下)这里反映了龙变化多端,能显能藏,能大能小,能上能下的神秘性。 《管子·水地》说:“龙生於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虫蜀,欲大则藏於天地,欲尚则凌於云气,欲下则入於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龟与龙。伏闇能存而能亡者也。”这里说龙出生于水中,其身体为五彩而能游于水,小可象条虫子,大可容于天地之间。上可直升云宵,下可入于深渊。亦可见龙是极具变化的神秘性的动物。 商代安阳西北冈殷王大墓曾出土木雕中交蛇(龙)图案。这里有阴阳两条龙交织在一起。古文字中也有阴阳相互交合的例子。如甲骨文的“虹”字,按郭沫若解释,“象雌雄二虹而两端有首。”(《粹考》)又《释天》说:“虹,攻也,纯阳攻阴气也。”它反映了商代人关于虹自身包含了阴阳两方面的相互交合的思想,从而表现出来两个头的龙的生动形象。这种阴阳相互交合的哲学思想则是伏羲与女娲相互交合而生出人类的神话故事。(参见罗二虎著《龙与中国文化》,三环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因为伏羲为人首龙身,所以有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的说法。 最初的龙自身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易·坤卦》:“上六:龙战於野,其血玄黄。”《文言》解释说:“阴疑於阳,必战。为其嫌於无阳也,故称龙焉。”“疑”,拟也,比也。这是说坤卦皆是阴爻,上六居一卦之最高位,象征着阴达到极盛之位,与阳势均力敌,可与阳相对抗,必然导致相互争斗。“龙战于野,”《辞源》解释说:“本指阴阳二气的交战。”可谓得其本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龙本身包含了阴阳二气相互交合或者说相互斗争的思想。 孔子把老子比成龙:《庄子·天运》:“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予脅张而不能脅(音xie 2)。予又何规老聃哉?”“养乎阴阳”是龙的重要特点。《史记·孔子世家·索引》说:龙能“调和阴阳二气。”也就是《墨子·辞过》所说的“阴阳之和”的作用。这都反映了龙本身包含了阴阳矛盾的两个方面,从而才能有此调和阴阳二气的作用。 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古代关于宇宙观的哲学思想,也就是说,它是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的自然哲学模式。阴阳说、五行说起初是分别并存的学说,后来才结合为阴阳五行说。两者是何时才结合在一起的?一般说是战国中后期邹衍将两者起来的。所以他是阴阳家的创始人。实际上在《管子》中也有阴阳五行相结合的思想,《左传》中更有阴阳五行结合的记载。只是作为诸子百家中一家的阴阳家要在邹衍之时才算成熟。阴阳家之所以是阴阳家,这是说阴阳五行说的核心是阴阳说。 有人认为:“大致到了东周时这种对立的原始观念才概括为阴阳范畴。(罗二虎著《龙与中国文化》,三环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P121)我认为还应该早一些。阴阳对立的观念很早就有了。至少在商代已初步具有阴阳、刚柔对立的观念。陈晋《甲骨文学概论》引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说甲骨文中有“晴”与“阴”。《殷契粹编》第18、70、178片有“晦”,即阴、亦有晴字。《说文》对阴阳的解释说:阴:“云覆日也”。又说:“水之南,山之北也。”阳:“开也。”又说:“高明也。”“水之北,山之南也。”又说:商王以阳甲命名,反映了崇阳的自发倾向。商代历法为阴阳合历。对月份、昼夜、四季、闰年规律的观测对一年四季,寒暑往来的规律的认识,自然会产生阴阳对立的观念。商代后期则萌芽了以刚柔配阴阳的观念。《曲礼》:“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疏》:“十日有五奇五偶,甲丙戊庚壬为刚,乙丁己辛癸五偶为柔也。”在甲子中,殷人祭祀选择丁日(即柔日);征伐选择春季(即阳动之时)。 在周代有“既景乃刚,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经·大雅·公刘》)追述公刘率其部族,在山岗上观测日影,以确定向阳和背阴的方位,又观测水流的走向。 后来这种阴阳观念发展为阴阳相互转化的思想。《国语·周语下》记载,伶州鸠曰:“阴阳序次,风雨时至。”这里把风雨看成自然现象,是由于按阴阳转化的规律产生的。《国语·越语》记载:“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明确说出了阴阳相互转化的思想。 关于宇宙生成论,春秋战国时期至少有三种学说: 一是《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道指什么?一指什么?还需进一步研究,而二是指阴阳,三则是阴阳相互交合而产生,进而产生天地间之的万物。 二是《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者所讲的道理有同有异。这里的“太极”是否即“道”,还需进一步研究。有人认为太极即是道,也即是太一。因为《易传·系辞》说:“易有太极”,而马王堆帛书作“易有大恒”。大通太,恒为常,可见:“太极”相当于老子的“太一”,即“道”。我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而“两仪”当即阴阳。《吕氏春秋》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则更为明确。“四象”,则是由阴阳所生。“八卦”则是由四象变化而来。(《礼记·礼运》则说:“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其思想亦是由此进一步推论而来。) 三是《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所说宇宙生成说。这里所说的“太一”与上面所说的“太一”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太一”即是老子的“道”。《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的写作时间当早于邹衍。限于篇幅我们不在这里展开讨论。 上述这几种宇宙生成论,其基础是阴阳的矛盾对立,即相互交合。从而生出宇宙的万物。因为宇宙间的万物均有着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矛盾: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有刚就有柔,有干就有湿,有男就有女,有君就有臣,有善就有恶,有喜就有怒,等等,等等。 邹衍的阴阳五行说,则总结了上述几种宇宙生成论,形成更深刻的自然哲学模式。它反映了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矛盾的关系决定的,从而用来解释论证宇宙和人类社会。 阴阳五行说,将五行的结构增强了自身运动的调节作用。即是说,五行之所以能够运转,其动力是阴阳这两种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和相互作用。《说苑·辨物》说:“玄象著明,察变之动,莫著于五星。天之五星,运气于五行,其初犹发于阴阳。”这里把阴阳、五行的关系说得明白,并把天上的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等五星与地上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联系起来了。把历法与占星术也联系起来了。占星术是以日月与五星的变动来占卜凶吉的。天上的五星之气,运于地上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而最先还是起源于阴阳的消(死)与息(生),这样既把阴阳说与占星说也联系起来了,又把阴阳说与五行说也联系起来,而且阴阳是五行变化的动因。 在龙文化的深层结构里包含了中华民族的阴阳五行说的哲学思想,也就是说,龙文化反映了我国古代的自然哲学模式。这是一些西方国家的著明哲学家,比如说黑格尔所未能认识的。 参考资料: 《诗经》 《左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说文解字》 《殷契粹编》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史记》 司马贞《史记索隐》 张守节《史记正义》 《世本》 《汉书》 《说苑》 《礼记》 《易传》《三统历》 祖冲之《历议》 《老子》 《墨子》 《管子》 《庄子》 《国语》 《新华每日电讯》2001·1·30·戴劲松、郭嘉轩文 《说文解字》 《郭店楚墓竹简》 陈晋《甲骨文学概论》罗二虎著《龙与中国文化》,三环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 孙开泰著《邹衍与阴阳五行》山东省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孙开泰著《中国春秋战国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 《新华每日日电讯》2001·1·30·戴劲松、郭嘉轩文。
/
本文档为【考古小书生-龙文化与阴阳五行学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