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任性的办法

任性的办法

2012-12-29 23页 doc 108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7352

暂无简介

举报
任性的办法如何对待幼儿任性行为 所谓任性,是指对个人的需要、愿望或要求毫不克制;抗拒、不服从大人管教;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当大人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如任其发展,任性的幼儿难以与别人合作,难以与别人友好相处,难以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任性可以说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   一、 幼儿任性形成的原因   1、孩子的任性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宽容的娇纵的结果,   常常是在父母的宽容、娇纵下慢慢形成。而爱不适度和放松教育,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
任性的办法
如何对待幼儿任性行为 所谓任性,是指对个人的需要、愿望或要求毫不克制;抗拒、不服从大人管教;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当大人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如任其发展,任性的幼儿难以与别人合作,难以与别人友好相处,难以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任性可以说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   一、 幼儿任性形成的原因   1、孩子的任性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宽容的娇纵的结果,   常常是在父母的宽容、娇纵下慢慢形成。而爱不适度和放松教育,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下,无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则是孩子产生任性的温床。   2、由于幼儿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思维带有片面性与刻板性。有的父母用训斥、打骂等粗暴方法压制孩子的正当需要和意见或对待孩子的缺点,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抗粗暴,发泄不满,更助长了孩子任性行为。   3、孩子不听话,父母的要求和愿望难以实现,有的父母感到无奈,于是 对孩子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导致任性的形成。   二、 关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反抗期”   在对待孩子任性的问时,充分理解幼儿独立性的发展规律是至关重要的。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3-4岁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这时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经常和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有时好像故意与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有时好像故意与父母和老师作对,你让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让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往往到4-5岁时这种情形依然延续,孩子经常表现出不服管教的特性。当大人提出某种要求时,他们往往会说“我不”或“不要你管”,如果大人加以干涉,孩子就容易变得非常暴躁。孩子的这种独立性倾向常常被大人们认为是不听话,实际上这是孩子的“反抗”心理,是独立性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育现象。此时,如果对孩子横加干涉或者责骂惩罚,孩子可能会暂时变得听话但同时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则受到伤害,独立性的发展便会停滞不前。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关注幼儿的反抗心理的同时,对孩子的合理行为与要求,既要满足且要鼓励;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则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避免采用强硬手段。其实孩子有点“不听话”并非坏事,往往这种孩子兴趣广泛,有独立见解,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心理发展也较健康。而一个一切听从大人安排的特别听话的孩子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同样是有问题的孩子。   三、 正确冷静地对待幼儿的任性行为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应注意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给孩   子把道理讲清楚: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样做才是对的,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观念正是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采取转移、冷处理、适当惩罚等方法把难题巧妙化解。   (1) 转移注意   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为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   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如在玩具商场里,孩子一定要买一个上百元的变形金刚,而家里已有不少类似的玩具,这时家长不要直接回答买还是不买,可以引导孩子:“前面还有更好玩的东西,我们赶紧去看看。”孩子一般会相信商店里还有更好的东西,这样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边走边看边讲解,孩子很容易会将刚才的事情忘掉。   (2) 预先提示   在家长已掌握自己孩子任性行为规律后,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   任性的发作。如:每次带孩子上街,经过小商店总是哭闹着要买雪糕吃,应在上街之前就跟孩子说好:“今天上街经过小店可以不吃雪糕,就带你出去。”   (3) 冷处理   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大人可暂时不予理睬,   给孩子造成一个无人相助的环境,不要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作出让步。事后,家长对孩子简单而认真地说明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并对他说:“相信你以后会听话的”之类的话来鼓励他。   (4) 激将法   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孩子在每餐吃   东西后都习惯不擦嘴巴,还任性地说:“我不喜欢擦。”家长可以说:“你不是说你像白雪公主的吗?我看白雪公主就比你干净。”   (5) 适当惩罚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   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吃早饭,家长既不要责骂,也不要威胁,只需饭后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来。孩子饿时,告诉他肚子饿是早晨不吃饭的结果,孩子尝到饿的滋味以后就会按时吃饭了。   总的来说,孩子的任性行为一旦出现,也不必太紧张,重要的是疏导。切不可时而抓紧教育,时而放松教导,凭大人的情绪决定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任性行为切勿姑息,不允许的行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放松。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让孩子有信心可以达到、易于被孩子接受。这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会使孩子确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态度坚决。孩子那种“我独占”、“我为主”、“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为,将随着良好环境与教育的熏陶而消失。 【如何对孩子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生来各异。有些孩子可能对音乐敏感,而有些孩子对语言敏感;有些孩子的记忆能力比较好,而有些孩子的观察能力比较强。每个孩子在不同的领域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大文豪钱钟书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如果我们试图把钱钟书培养成一个物理学家,或者把爱因斯坦培养成文学家,我们会发现这些努力最终是要失败的。因此,所谓的因材施教,也就是顺应个体的优势领域进行发展,同时尽可能提升孩子的劣势区域。 很自然地,进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包括他的优势领域与劣势领域。把孩子在各个领域(包括在不同的维度上的能力分布,例如上述我们说的音乐和语言是一个维度,而记忆力和观察力则是另一维度)上的能力综合起来,就得到了孩子的能力结构状态。孩子的能力结构状态往往和我们的直觉判断会有比较大的差异。而且某些关键能力,例如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平时我们难以察觉,因此往往容易发生误判。 个案分析 佳佳从小就是一个运动能力出众的女孩子,对音乐的感觉特别好。从3岁起,只要妈妈一播放有节奏的音乐,佳佳就会随之舞动起来。细心的妈妈发现了孩子的这个天赋,于是就让孩子在3岁时参加了国标舞培训班。佳佳学得很开心,进步也很快。看着女儿在音乐下翩然起舞的样子,妈妈感觉好极了。在妈妈的安排下,佳佳投入了很多时间接受音乐、舞蹈方面的训练,期望孩子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特长。进小学的时候,佳佳能跳出一套非常优美的拉丁舞了。 上了小学后,佳佳的成绩也是一路领先。优秀的学业也让佳佳在舞蹈上越发自信。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初中开始学习几何。佳佳的代数一直不错,但学习几何就特别费劲。发展到最后,佳佳对几何彻底丧失了信心,因而数学也一落千丈。经过心理专家诊断性测试,发现佳佳在认知能力上发展严重不均衡:她对形状和空间位置不具备思维亲和力,并且思维方式偏向发散,记忆力好,但形象思考能力和逻辑演绎推理都比较差。这就导致了她几何上的学习困难。 由于佳佳错过了思维能力的人工干预的唯一窗口阶段-学前期,因此佳佳后来也没有学好数学。进入高中后,佳佳在逻辑演绎能力发面的弱点进一步影响了她在数学和物理学上的表现。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家长已经在用心观察孩子的天赋领域。他们一旦发现孩子在某一领域的特长,便在此不惜重金。但他们往往容易忽略一个简单的常识:孩子有强势领域,也有弱势领域。一味强调强势领域的"扬长",而忽略对弱势领域的"补短",其实对孩子的将来是非常不利的。就如佳佳,家长一味发展孩子的音乐和舞蹈能力,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弱点,结果导致还在在学校学习发生困难。 所以说,家长来了解自己的孩子实施因材施教,不但要努力发展孩子的优点,还要直面孩子的弱点。这样的早期教育,也许从表面看没有那么多激动人心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却是最理性的选择。 【如何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许多孩子文科学得很好,就是对数学不感兴趣,家长非常着急。有些家长就总逼着自己的孩子学习数学,做,平时还总唠叨孩子数学不好,让孩子要好好学。这样做不仅达不到目的,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孩子厌烦“数学”的心理。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培养孩子对数学的敏感。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完全可以通过平时的生活细节渗透各种数学的概念,有意识地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的氛围,让孩子对枯燥的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增加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在家庭生活中教孩子轻松学数学 当孩子还在牙牙学语,父母抱着小宝贝玩得时候,我们就可以教孩子认知我们的身体,教宝贝认知他有一个鼻子,一张嘴巴、两只眼睛、两条胳膊、两条腿等等。给宝宝说有关数字的儿歌,例如: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家长说的时候要加上生动的肢体语言,等孩子熟练后,我们就可以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 孩子每天在家中的活动时间比较长,对孩子进行数学方面的训练可以贯穿到家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早晨起床后,晚上睡觉时,让宝宝数数自己小床的栏杆。一日三餐,在吃饭时,可让幼儿数一数家中有几口人,应用几只碗,几双筷子。在吃水果时,可以让幼儿说出每人吃一个苹果,全家人共吃了几个苹果;每个人吃三颗葡萄,全家人共吃了多少颗葡萄等等。吃苹果的时候,可以给孩子吃一半,告诉他先吃掉苹果的1/2, 1/2+1/2=1,把两个一半的苹果合到一起并成一个苹果给孩子演示。在切西瓜时,可以让幼儿说一说怎样切,在切的过程中让孩子观察怎么把西瓜平均分、四等分、八等分等。 2、在游戏中教孩子轻松学数学。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探索各种事物的性质、作用和关系,从而能更深入地理解事物。家长有意识的和孩子玩一些数学游戏,对发展幼儿对数学的敏感度,以及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孩子玩的时候,可以让他数数他有多少辆汽车,开走一辆还剩几辆。数数喜欢的布娃娃一共有多少个,两个娃娃睡着了,还有几个娃娃没睡觉。玩“1”和“许多”的游戏,使幼儿知道“1”是自然的单位,“许多”是含有两个以上元素的集合,通过游戏,幼儿理解了“1”和“许多”的关系。等孩子大些,可以通过扑克牌玩算24的游戏。 3、在带孩子外出时教他们轻松学数学。 饭后带孩子散步时,看到停在路边成排的自行车,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家长自己点数自行车,每次路过时,家长都数自行车,对孩子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后孩子自己就会主动去数。还可以数路边的路灯1盏、2盏、3盏……;上楼梯的时候可以边上楼梯边数数1级、2级、3级……;在家长这种耳濡目染的影响下,孩子不知不觉就会点数到100。如给孩子买巧克力,可以让孩子说出要多少块巧克力,吃了一块还剩几块。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买东西,把钱给他,孩子会很珍视你给他的权力,他会紧紧抓住你给他的钱,并且算计着应该找多少钱。很自然的孩子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 家长只要肯做有心人,就一定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对数学感兴趣。 浅谈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如何“为迁移而教” 莫源秋 前言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学习的迁移则可以说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这个目标的最可靠的指标。“为迁移而教”是当今教育界流行的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口号。但遗憾的是迁移问题却是当前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经常被忽视的一个问题,所以特写此文以提醒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同时也在这一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有不足之处,敬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具体地说,迁移就是一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与态度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我们所熟知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学习的迁移现象。迁移又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起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起的干扰或抑制作用。如我们教幼儿认识“星期”时,幼儿的先前所获得的数数经验对认识“星期”就有正迁移和负迁移的作用,我们教他们“今天星期一,明天星期二;今天星期二,明天星期三……”,幼儿很快就掌握了从星期一到星期六的先后顺序,这是正迁移;但是当问及“今天星期六,明天星期几”时,大多数幼儿会认为,明天是星期七。这是负迁移。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幼儿都会把星期天叫做星期七。学习迁移,除了前面的学习对后面的学习有迁移作用外,后面的学习对前面的学习也有迁移作用。如,幼儿初学会“6”的写法时,很少出现书写方面的错误,但在学习“9”的写法后,幼儿往往会把“6”写成“9”,这是后继学习“9”的写法对前面所学的“6”的写法产生的负迁移作用。 从迁移的来看,除了知识的迁移外,还有技能、方法、态度等方面的迁移。如在计算技能方面,假如幼儿在学习5以内的减法时,使用的都是直观水平的逐一减法,如,让幼儿算“5-2=?”,幼儿就会先拿出5根小棍子,然后从中拿去1根,之后又再拿出1根,最后点数得出余下的小棍子的数量是3,那么他就可以算出“5-2=3”。他们习惯使用这种方法后,以后学习较大的数的减法时,他们仍会尝试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自然会影响他们的计算速度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如果幼儿在学习5以内的减法时,已学会运用数的组成知识去进行减法运算,那么以后碰到较大的数的减法时,幼儿就会尝试用数的组成的知识去运算,这样,他的计算速度就比前一种快得多,并且在这种运算的过程中,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综上所述,迁移对幼儿园数学教学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同样的知识,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同,幼儿建构起来的认知结构也不同,其迁移的效果也是大不一样的,对幼儿能力发展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应是尽量避免妨碍幼儿学习的负迁移,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学习的正迁移。 那么,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我们该如何促进幼儿学习的正迁移而防止负迁移呢?我们认为,为更好地促进幼儿学习的迁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让幼儿牢固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结构 迁移理论认为,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为普遍的东西比个别事实的知识更具有正迁移的可能性。 幼儿在幼儿园所学的数学虽然是数学的初浅知识,但同样有它相应的基本结构──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即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幼儿弄清并掌握幼儿园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涵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幼儿从整体上去掌握数学知识,去把握数理关系。只有这样,幼儿掌握的数学知识,其适应性才大,其迁移的可能性才大;反之,孤立地教给幼儿一些零散的知识,其迁移量就极其有限。比如,我们在教幼儿学习“数的组成”时,从一开始,我们就应有意识地将数的组成规律即互换律、互补律,渗透于“5以内的数的组成”的教学当中;那么,到学习大于5的数的组成时,幼儿便可以根据数的组成规律在短时间内学会这些数的组成的知识。其它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或存在内在的相互联系的知识,我们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去教,而不必“一个个”地去教。 而许多幼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忽视“规律性知识”和知识“内在联系”的教学,甚至还把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知识,人为地孤立起来教。比如,数的组成,她们这样教:“2的组成→3的组成→4的组成......→9的组成”;而相邻数又是这样教:“2的相邻数→3的相邻数→4的相邻数→……→9的相邻数”;另外还有“2以内的加法→3以内的加法→4以内的加法→……→10以内的加法”;“2以内的减法→3以内的减法→4以内的减法……→9以内的减法”等等。这种人为地割裂知识的有机联系的呆板的教学,虽然也能使幼儿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却是“死”的知识,它们的迁移量是很少的,并且这种教学的时效性又很差。 二、提高幼儿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迁移理论认为,个体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是影响迁移的又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个体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强,那么他就很容易分析概括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就有利于知识经验的迁移;反之,就难于将以前所学的知识、技能迁移到当前的学习来。 而一个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又是在知识学习和不断的迁移中形成和发展的。要想提高幼儿这方面的能力,我们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训练。布鲁纳认为,这方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幼儿在分析、比较、概括中掌握知识,不但让其“知其然”,还要让其“知其所以然”。平时,有不少的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只管把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灌”给幼儿,而没有真正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幼儿学到的知识基本上是些“死知识”,对后继的学习极少能起到正迁移的作用,幼儿在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亦缺乏相应的灵活性。再者这些知识也没有什么“发展价值”。 所以,我们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要注意通过数学概念、原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如概念的提出、概括、抽象过程,原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让幼儿在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进而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而不应简单地机械地将数学知识直截了当地“告诉”幼儿。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重视“‘过程’教学”,重视通过“‘过程’教学”来发展幼儿的能力,进而提高知识的迁移量和提高幼儿的迁移能力。 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用简单的重复来代替丰富多采的知识发生过程,我们要通过“‘过程’教学”来促进幼儿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一些“规律性知识”的教学中,要重视其产生的过程的教学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有关的知识和原理 教育实验证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知识或原理,就会有广泛的迁移。理论已经把有关的经验概括化,人们一旦理解了它,就可以利用它去迅速地解决需要按实际情况作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只有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良好的迁移效应。如幼儿通过5以内数的组成的学习,理解并掌握了数的组成规律,那么到学习大于5的数的组成时,他们就能运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认识较大的数的组成。 对那些基础性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还应让幼儿熟记它。这样,就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如,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数的组成知识,那么对以后的加、减法的学习就会产生高效的迁移;又如,如果幼儿能够正确、牢固地掌握数前知识与技能(如,一一对应、分类、比较、排序等),这对其后继的数的概念的掌握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向幼儿提供有关原则或概念的充分的实例 如果教学中所使用的实例不充分,概念或原则所显示的概括性就受到限制。这不仅会影响幼儿对概念或原则的理解,也会影响到迁移的广度。 因此,我们在有关概念或原理的教学中就应该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实例,使幼儿正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我们在教数学概念或原理时,仅举一个或有限的几个实例,往往会使幼儿对概念或原理的理解和运用仅局限于习得该概念原则时的情境的情况。如,我们在教幼儿认识梯形时,如果仅向幼儿呈现“”这一种变式;幼儿就易误认为,梯形就是上小下大的四边形,即把“上小下大”当作是梯形的本质属性,进而把“”、“”等看作是“非梯形”。为此我们应从各方面尽可能全面地向幼儿呈现表面上不相类似的实例,以帮助幼儿认识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进而避免知识的负迁移。 五、帮助幼儿辩认所学材料的重要特征 各种概念、原理都有自己的特征和适用范围。教师应该帮助幼儿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的主要特征,教会幼儿如何去辨认各种现象或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特征,这对沟通已知材料和新材料、新课题的联系,顺利地完成正迁移是极为有利的。幼儿可能难以发现他们应学些什么,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所以教师在这方面的指导就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注意的规律来引起幼儿对相应的内容的重视。比如,我们可通过“对比”、“提高语调”、“配以适当的手势”、“直观教具”、“反复”等手段来强调、突出所学材料的重要特征。 六、应为幼儿提供多种迁移的情境 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应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境,使幼儿在其中得到尽可能多的机会来应用所学的原则,这样可以使幼儿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迁移练习和经验。如幼儿在学习2、3、4、5的相邻数后,理解了相邻数的特点,我们可以让幼儿自己找出6、7、8、9的相邻数。通过多数的类似的尝试练习,幼儿的迁移意识和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为迁移而教”是我们教师应树立的一个现代教学观念。但幼儿园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为迁移而教”还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探讨。 家长沙龙——家园共育的有效模式 作者:甘肃省张掖市河西学院教育系 龙红芝 马富成 [2006-05-01]   家园共育在幼儿园中是一个持续而永恒的话题,有很多有效的模式可资利用,本文在实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针对有特殊需要家长的家园共育模式——家长沙龙,并分析了家长沙龙所必备的有效要素。   随着幼教改革的日益深入,幼儿教师和研究者越来越认识到家园沟通所创设的中间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各类幼儿园都非常重视家长教育和家园共育工作。研究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幼儿园经常采用的家园沟通方式有:家园联系栏(册)、家长课堂、亲子活动、网络平台、家长开放日等。这些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家园沟通,能很好地解决一些普遍性、普及性的问题。但是,家园共育工作远远没有走向完善,许多家园共育方式重视家长的普遍性而忽视其个别差异性,重视静态联系而忽视动态的交流,重视幼儿园与家长的互动却很少建构家长之间的互动平台。调查发现,很多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及其家长还是没有适当的平台进行家园互动,而这些家庭恰恰是迫切需要教育帮助的群体。笔者在近几年幼儿同伴关系的干预研究中所采用的家园沟通方式之一——家长沙龙,是一种能有效补充上述不足的家园沟通方式,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共享,希望能成为家园互动的有益补充。 一、家长沙龙的模式 (一)家长、研究人员、幼儿教师研讨式互动模式(以下简称家研园互动模式)   笔者在对被忽视幼儿的干预研究中发现,在日常交流中教师就可能已经对幼儿存在的某些问题向家长提过一些建议,但是由于家长原有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主要表现在学历层次比较高的家长)或家长没有干预幼儿发展的有效策略与能力,使得此类家园沟通无效或效果不显著,而家研园互动模式可弥补以上不足。该模式首先是研究者、幼儿教师与家长共同观察与讨论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让家长确认孩子存在的一些发展问题,然后让家长陈述亲子互动或教育孩子的案例,研究者解剖家长的教育案例,让家长从要素上认识到自己在观念或行为上存在的问题,从而转变教养观念,掌握科学、有效的做法。例如,一名退缩型幼儿的家长经常用吓唬的方式要求孩子与他人交往:“一定要向老师说再见,不然就不让你回家。”“你一定要和别的小朋友商量,不然我就不要你了。”用明显不可能发生的后果吓唬幼儿,结果轻易地被幼儿识破,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在经过研究者、家长和教师共同分析之后,建议和鼓励家长使用正面的、非惩罚性的语言向孩子提出要求,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对照两种不同的方式后,家长深有感触:“真的,我一直认为把后果说得越严重就越能把他吓住,没有考虑到孩子一旦认识到结果不可能发生就会导致教育无效。” (二)家长与幼儿教师互动模式(以下简称家园互动模式)   在教育幼儿的方法和行为上,幼儿教师可以称得上是这方面的专家。通过教师与家长的个别互动,双方平等地探讨如何做更有效,此为家园互动模式。在与家长交流过程中,幼儿教师不能简单地给家长指出不好的地方,而是要向家长说明怎样做是合理的,怎样做更能解决孩子的问题。沟通的关键是让家长知道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正确做法的要素是什么,并且能使这种交流与互动分阶段地持续进行,直到家长掌握干预幼儿问题的方法。教师的讲解和举例要尽可能以幼儿现实生活为基点,特别是针对幼儿自身的实例进行分析,效果会更佳。家园互动模式是家研园互动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因为研究者不可能持续在幼儿园“蹲点”,但家园研互动模式为家园互动提供了一种行为范例。 (三)家长之间互动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要充分调动家长的教育资源,通过教子有方的家长与教育观念或教育行为上有偏差的家长的互动来达到提高家长教育水平的目的。研究发现,如果信息由一个相似的人来传递,也会成功,不一定依赖于具有专门知识的沟通者 。如果说幼儿教师和研究者主要触动的是家长的认知因素的话,家长之间的互动则会因为彼此具有相似性而能够激起情感上的认同。所以,要充分利用家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提高家园互动的成效。   家长之间的互动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幼儿园为交流平台的互动模式,即幼儿园为有交流需要的家长提供交流的时间、地点、场所。如一位家长认为孩子同伴关系好与不好主要取决于孩子胆量的大小,同时他认为胆大胆小是天生的,因而形成了“树大自然直”的教育观。教师多次沟通之后家长仍然“不作为”,在邀请班级中最受欢迎幼儿的母亲讲了自己胆小的女儿培养经历后,这位家长才感悟良多:“真的,你不说,我还真看不出你的孩子也非常胆小,你们的这种做法让人佩服。我们过去真的没有付出太多的耐心,太任其自然了,孩子害怕交朋友我们就没有想办法帮他克服。在孩子教育方面还真是要多看看,多学学。”   另一种是园外的家长沙龙。在教子有方的家长讲了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之后,有些家长仍然觉得意犹未尽,想亲自体验一下高质量的亲子互动和优质的教育行为,对此,可以鼓励家长自发组织民间家长沙龙。由某个家长带头发起,几个家庭以集体春游、聚会、逛公园等形式现场体验“好做法”,从而使需要帮助的家长的行为方式得以改变,同时增加幼儿之间交往的机会。在体验了质量较高的亲子互动之后,一位家长这样说:“你看人家的妈妈,总是鼓励孩子,我有点理解了人家的小孩为什么能和小朋友玩得好了,以后真应该和他们多交流交流。” 二、家长沙龙有效性分析   这几种模式是针对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家长的家园互动模式,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平等的交流   研究者、家长和幼儿教师的平等交流是该模式有效的关键要素。家长,特别是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家长,特别希望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合作伙伴关系与亲密感情。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与行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教师需与家长平等协商而不是武断评价。当家长感受到教师的确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尽心尽责时,自然会产生信任感;当家长感受到教师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自己、理解和尊重自己时,就会消除心理上的距离,乐于与教师沟通并和教师相互配合教育孩子。教师与家长间架起平等交流的桥梁,才能为家园沟通与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共同目标的行动   目标明确而一致是这种互动模式不可或缺的要素。让孩子养成什么样的行为是教育的具体目标,这种目标要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要改善幼儿的某些方面,绝不仅仅是幼儿园里改变一些要素就能奏效的,长期的幼儿园教育如果没有得到家长的认可,必定收效甚微。所以,要站在改善幼儿整个生态环境的高度致力于家园的沟通。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在观念和方法上的改变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合理的建议因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支持会取得丰硕的回报,而这种合作如果建立在一个共同目标的指引下,更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基于有针对性的需要   家园沟通有面向全体家长的沟通方式,也有面向部分家长的沟通方式,还有针对个别家长的沟通方式。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家长来讲,由于孩子的情况更为特殊,家长的情况各不相同,尤其要具有针对性,需要采用个别沟通的方式。个别化的沟通要着重针对每个幼儿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针对每个家长教育上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换句话说,就是要为家长和幼儿量身定做最适合家长需要的、适合其孩子实际情况的教育方案。这样更能提高家长的认可度,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教育行为,促进孩子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明.推进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素质.学前教育研究.2002/1. 2. 郑全全、余国良著.人际关系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摘自:上海托幼 第200605期 孩子是幼儿教育的中心   一、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必要性   幼儿教育工作,仅靠家长或仅靠教师都是不够的。因为教师看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不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只有教师与家长建立起合作关系,才能使幼儿教育具有针对性和一贯性,才有利于孩子在健康轻松的环境下成长。   1.从幼儿成长发展的角度看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必要性   著名心理学家Erik Erikson的社会心理学发达理论把人的一生按照心理的成长发育分为8个阶段。其中出生后到一周岁左右为第一阶段,Erikson把这一阶段叫做“基本信赖感对不信感”时期。他认为,这一时期的婴儿与主要养育者母亲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人生最初的阶段里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他后期成长的基础。这一时期里,母亲对于婴儿的身体上、心理上的要求或需要给予适当的、一贯性的满足会使婴儿形成对母亲的信赖感。这种信赖感会影响到他将来成人后的社会关系中也能比较容易对他人建立起信赖感。   同样,人生初期的幼儿阶段因为对世界缺乏认知性,自己又不具备判断能力,需要成人予以一贯性的教育和指导。可是教师和家长因为文化背景、世界观等不同,对孩子的教育上也一定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如果是原则上的、根本上的而且非常大的话,会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一贯性的教育。从而在心理上、行动上和情绪上发生混乱,甚至可能导致成人后的性格不确定性以及与他人交往的困难。   比如,孩子在幼儿园做完游戏后要自己动手把玩具归类摆放回原处,而在家里玩过的玩具顺手放下,由家长来整理;孩子在幼儿园扔垃圾时需要垃圾分类,可是由于很多地方还没有普及垃圾分类处理,在家的时候又把所有的垃圾都扔在一起;在幼儿园老师会教小朋友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但现在很多独生子女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亏”,会教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常识”;再有,孩子在家里睡觉前都会洗手洗脚洗脸刷牙,可有的幼儿园或教师在孩子午睡前没有这样的要求。甚至在笔者小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对孩子做出过分的惩罚等行为后,恐吓孩子回家不可以跟家长说,否则孩子将受到更严重的惩罚,而家长和教师又都在教孩子诚实,不可以说谎,这样就会使孩子对“诚实”的行为产生模糊不确定的判断。我想这样的教师现在应该不多了,但是一定还存在着。 诸如此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在大人眼里看来微乎其微的小事,对不具备判断能力的孩子来说都有可能造成认识上的混乱。   另外,孩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受到的都是单一的教育,教师和家长和做起来,可以给孩子创造出更多样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知识。   因此,教师与家长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经常对于的教育方式进行探讨,并共同制定短期内的教育目标,有助于孩子养成一贯性的良好行为以及在人生初期形成对他人的信赖感。   2.从家长的角度看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必要性   中国一般都是双职工家庭,孩子普遍都送幼儿园,孩子的成长过程大部分是在幼儿园度过,这样家长跟孩子一起接触的时间很少,对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家长希望有更多得更全面的了解,有的家长还希望得到更多的关于科学的育儿知识。与教师建立起积极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成长,也有助于家长获得更多的有关于孩子,以及育儿方面的知识。   3.从教师的角度看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必要性   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与期望都很高。 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可以放心了,对于孩子的教育任务则完全交给教师。而教师的经历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在孩子的教育活动中家长应该是主体,教师是起协助作用的。   教师需要对孩子平时在家的情况有所了解,并以此作为前提条件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帮助也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而且教师在幼儿园家长和孩子当中起着平衡的作用。与家长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教师把幼儿园的信息,和孩子的情况更好的与家长沟通。   二.韩国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关系的特点   1、教师的主动性   在教师与家长的合作中,很多家长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做,这时候教师应发挥出专业人士的主动性。   1) 通过保育日记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一天的主要表现。   班主任教师每天记保育日记。保育日记中包括班里每个孩子的出勤、一天主要活动表现、间食及午餐吃没吃、大小便是否正常等情况。纪录好以后放在教室外面孩子的衣柜上面,家长在接孩子回家时会翻看纪录,了解孩子一天在幼儿园的表现,有疑问时可向教师作进一步了解,这样孩子有问题时基本上都能够当天及时解决。   2) 定期或不定期的家庭通信让家长了解近期幼儿园的活动动向。   定期的家庭通信就是班主任老师把打印好的信放在宣传栏,家长接孩子时取信。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幼儿园的一些信息传达给家长。内容主要是每学期期末时询问下学期孩子是否继续在本园升级,并告知交学费的日期及交费方式,还有每个月的食谱等。   不定期的家庭通信主要是幼儿园本班或相同及相近年龄的班级共同组织的一些非正常教学内容活动。比如天气好时组织的野餐会,去园外现场参观、看演出等活动时,班主任老师提前一周或两周把活动时间及费用打印好放在宣传栏等。   当然,家庭通信的活动中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通信桥梁作用,更进一步的沟通还需要教师与家长直接对话。   3)充分利用早晚接送孩子的时间与家长交流。   韩国的幼儿园早上入园时间一般是9点到10点之间,因为孩子的父母同时出发上班的情况不多,孩子入园的时间比较自由和分散。这样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家长来送孩子的时间与家长进行短暂的和必要的交流。晚上放学的时间也是一样。   4)教师掌握每个孩子家长的通讯录,以便紧急情况发生时可以尽快地联系家长。   2. 家长的积极配合   在教师主动创造与家长合作的机会时,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才能使合作关系融洽的发展。   1)家长轮流协助食堂准备午餐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等,韩国妇女的就业率逐渐升高,但是大部分女性婚后特别是生育以后主要还是在家里照顾孩子,整理家务。还有一些主妇做一些parttime的工作。这样就使妈妈们有自己可以调配的时间参加幼儿园或是学校的支援工作。韩国有很多幼儿园或是中小学校的食堂都实行家长自愿者的经营方式。也就是说,幼儿园的食堂有若干名固定的营养师、厨师,但是每天请一位或是两位家长来做其他的辅助工作,这样既可以节省幼儿园的一部分用人开支,同时可以让家长看到食堂厨房的工作情况,让家长能够放心幼儿园的伙食,并起到监督作用。   2)充分利用可利用的家长资源   (1)邀请家长参与教学   家长参与教学的方式很多,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各位家长的特长以后根据班级现阶段教育的特点邀请家长参与教学。班里所有孩子的家长所从事的工作一定不同,教师可以在方案教学过程中邀请一些专业知识丰富的家长来班里为孩子们上一节课,让孩子们有新鲜感,生动感,为孩子创造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幼儿园里工作的老师大部分是女性,经常邀请男性家长来参与教学的话,既会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让孩子有更广泛的社会交流,也可以给爸爸们创造更多的与孩子接触的机会,参与到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来。   (2)请家长提供有可能的帮助。   比如提供参观的场所,远行时提供汽车等等。当然,这些帮助应与家长协商,在家长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实行,教师不能强行要求家长提供这些帮助以给家长造成不便。   (3)教师和家长一起为孩子办生日会。   每个孩子过生日时,全班小朋友会一起为他开生日会庆祝。开生日会时家长会带一些食品饮料来到班里分给小朋友们吃。并协助老师布置会场,结束后清扫教室等。因为开生日会所花的时间和经历以及经济上的负担很大,也会影响到班里教学工作的时间安排,生日会一般每个月举办一次,在本月过生日的孩子一起过。   3.家长的主动性   韩国的妈妈们把对孩子的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来看待。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家长为孩子的教育所做的工作也有所不同,但都是以教育孩子为中心的。一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主动查看书籍,或在网上寻找资料,丰富自己在儿童成长发育及育儿方面的理论知识。   教室一侧墙上一般安装有单面镜,主要用来教学或研究者在外面观察孩子的活动,也有很多家长抽时间或是在接送孩子的时候来观察自己的孩子在班里的活动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态度等。   4.教师与家长交流的礼仪   韩国人非常尊师重教。   韩国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一个国家,韩国语至今保留对上级或长辈使用的尊敬语和对平级下级使用平语的语言习惯。通过使用哪一阶的语言,可以看出说话双方的地位。在韩国的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之间不管谁的年纪大,不管家长的职位高低,不管教师是否已婚,双方都使用尊敬语说话。通过语言可以看出韩国的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   三. 中国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关系建议   国家的国情不同,社会体制不同对于基础教育也会千差万别。我认为与经济建设相同,吸取外国的各种经验经验,借鉴外来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并结合我国的特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方式方法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   1.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关系应以平等互助为原则。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家长同样是教育者的身份应该是平等的。双方以平等的身份互相尊重为前提才能建立积极健康的合作关系。   教师过分地以专家自居,不能够理解尊重家长的教育方式理念的话,就会在教育方式方法最基本的问题上开始与家长产生分歧。如果教师以上对下教育人的方式对待家长,会使家长更加被动甚至产生负面效果。   在经济社会,家长花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教师受雇于幼儿园,家长与教师之间又形成了一种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家长一味地强调这一关系,在孩子的教育中要求教师以家长希望的方式进行的话,就不能够客观地针对孩子的特点来进行教育。   因此,在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关系中,以任何一方为主导,另一方为随从的关系都是不能够达到良的效果的。在合作当中,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在自尊自爱的前提下,尊重家长,家长也同样要尊重教师,并能够平等地与教师讨论自己的观点。   2.教师在向家长介绍孩子的情况时应客观全面地介绍。   由于孩子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较低,家长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只能通过向教师询问。在教师向家长介绍孩子时,不论是教师凭借自己主观评价只是数落孩子的淘气不听话,与其他小朋友打架等不良表现,还是报喜不报忧地向家长只说孩子好的一面,都不能够帮助家长正确地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前者,还会伤害到家长的自尊心以及对教师的信任度。   因此,教师应在平时多注意观察孩子的各方面表现,在向家长介绍孩子的情况时,尽量客观全面地介绍,多说一些观察到的现象,少说自己的评价。给家长留有一个自己评价判断的空间。   3,多给家长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   教师与家长合作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既可以是单独交流,也可以是集体交流。   1)单独交流   单独交流包括教师与家长一对一的面谈、电话通话或是通信。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也可以把沟通的方式教给家长,让家长自己选择方便的方式与教师联系。在家长主动提出与教师沟通时,教师也应该积极配合协调时间,如果是通信的话应该按时给家长回复。教师积极的回应态度可以鼓励家长主动与教师沟通的积极性。   教师作为专业人士比家长更加了解幼儿在每一阶段的成长特点。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某个孩子出现严重的问题,特别是成长障碍时应尽快了解原因。不能够解决的话应该主动寻找治疗机构,并以适当的方式告知家长,以免耽误孩子的治疗。   2)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可以通过家长会、联谊会或请家长观看孩子们自己的表演等方式。   (1)家长会可以是全园或全学年范围的,主要在学期初或学期末向家长介绍幼儿园一学期的工作重点、教学目标等。也可以是小范围的,比如教师可以把具有共性的一些孩子的家长请到一起,共同探讨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们会减小对自己孩子的担心,找到更多的共同感。   (2)联谊会可以是教师与家长们一起参加,互相交流幼儿教育中的经验与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家长孩子共同参加,增加三者之间的合作和信赖度。   (3)幼儿园里组织的一些孩子们的歌舞,话剧表演可以请家长来观看。既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内容,也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3)给家长创造受教育的机会   很多家长没有时间自己学习育儿知识,再加上独生子女的家长没有什么育儿经验,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可以在家长自愿参加的情况下组织一些育儿知识讲座,请专家或由本园教师来向家长介绍一些育儿常识,为家长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的困惑。   四. 教师之间也需要相互交流   熟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更何况是受过高等教育人民教师呢!每位教师在教学或与家长交流的工作中都会总结积累出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教室之间经常相互交流,交换信息,可以获得更多的方法,也可以节省很多自己摸索的时间。这也可以为教师与家长合作的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援。   五.本的不足之处及今后改进方向   本论文中所提到的韩国幼儿园相关事例主要是笔者实习过和参观过的教育机关附属幼儿园,相对来讲幼儿园设施、师资力量、生源质量比较单纯、高级。更多其它的幼儿园,如私立幼儿园、外语幼儿园及其他教学方式的幼儿园等实际情况没有包含在内。   本论文作者由于在韩国接受大学教育,在专业课学习及实习过程中对韩国的幼儿园教育模式比较了解,对于中国的幼儿园的现况并不了解,只能通过网上收集的一些资料来进行比较。很多论点缺乏实际鉴定性。   本论文以一般的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进行论述,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会出现教师双重身份的情况。即,既是教师同时又是家长的同学、朋友(形成教师与家长关系之前)、亲戚或同事等关系。这样的双重甚至多重关系共同具备时,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关系一定还会有微妙的变化。如果在今后的工作与研究中有条件的话希望可以针对这一群体进行具体的调查分析,找出利弊,希望可以对幼教工作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注:韩国语中,一般对比自己年长,比自己职位高,陌生人或是已婚者说话使用尊敬语;对于自己同岁,比自己职位低,比自己年龄小,熟识的朋友之间,使用平阶语。一般说话时要同时考虑多种因素来决定对对方使用那种语阶,而对于教师或是家长则无条件使用尊敬语。 (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儿童家庭学专业学士课程 孙传鑫)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 健康是人们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条件,健康是人类最大的财富,进入21世纪,健康的儿童将是21世纪的宝贵资源。 何谓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然而纵观近20年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产生了许多后遗症。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发生这样一些不应发生的事件: 一个年仅10岁的小学生,因为期中考试成绩未达到父母的要求,心中害怕,便离家出走,在外流浪多日,险些被人拐卖。 一名高三男生,因怕考试成绩不好遭到母亲的责怪,边用铁榔头砸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某名牌大学一位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因为在一次晚会上唱歌跑了调,引起同学哄笑,便觉无地自容而自杀..... 那么在我们幼儿园,带有心理问题行为的孩子同样存在,有些孩子由于性格内向,表现出胆小、不善言语,缺乏自信;有个别孩子由长期受家长溺爱而任性、霸道,受不了挫折,......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教育目标的落实,孩子的心理品质下降,使得他们成人后难以面对竞争、挑战,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必须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际需要。 幼儿期是人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中的经历与教育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甚至是终生的。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不适当的环境影响与教育作用,会导致幼儿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产生,乃至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当代社会是一个日趋开放的多样化的社会,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大增,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个人具有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这意味着,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有一种健康的心理素质。 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和策略就显得极其重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标准与目标内容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广义和相对狭义的两个角度来看。 就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是指一切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和人格健全的教育活动,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的有关教育、学科渗透和社会影响等。 而相对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的、以心理素质培养和健全人格为目的的专门教育。 2、 心理健康的标准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只有相对的标志,没有绝对的界限,但根据有关资料的观点可以将幼儿心理健康归纳为:情感健康;智力正常;适应性好,乐与人处;勇敢坚强,乐于抗争。 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积极参与;愉快活泼;好奇好问;勇于探索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儿童期情绪愉快是心理健康的核心,适应社会环境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培养自信心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与内容。 近年来,我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重点的研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幼儿园园本课程中,以幼儿现状出发,以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为依据,把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力求以良好的意志特征和对周围事物的态度特征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线,以“积极参与,愉快活泼,好奇好问,勇于探索”为重点,构建了具有我园特色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体系。 三、我园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与 (一)以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客观环境激发并制约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重视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使幼儿感到心理安全。因此,幼儿教师要发挥其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最重要也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那么怎样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呢? 1、幼儿教师要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儿童。 我们经常听到许多老师说起工作劳累,心情烦躁,确实,幼儿教师每天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操心,弹唱跳画说样样要做,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再加上现在家长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自我卫生保健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有病态人格的教师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儿童来,有些幼儿拒上幼儿园常常是因为惧怕或不喜欢班上的老师。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健康人格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不断改造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积极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比如游戏“我是小司机”,两个幼儿开车撞到一起便吵了起来,一位教师生气地说:吵死了,到一边坐着,不要玩了。”另一位教师则以加入游戏,以交警的身份进行调节,游戏正常进行。不难看出,第一位教师的处理办法使幼儿处于惊慌的状态,长此以往,幼儿变得胆小怕事,第二位教师则让幼儿愉快地重新投入游戏,处理方法较好。
/
本文档为【任性的办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