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小巫著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小巫著

2012-12-31 24页 doc 86KB 4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3493

暂无简介

举报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小巫著 作 者:小巫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本书是小巫继《让孩子做主》、《给孩子自由》及《和孩子划清界限》之后推出的最新教育论丛。本书大量引用现代西方先进教育理论和经验,通过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以及对取自现实生活的实例分析,重点论述了父母们所关心的“兴趣班”、儿童社会交往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话题,倡导父母们摒弃跟风时尚、急功近利的心态,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使父母的心灵与孩子一起成长。 小巫,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咨询员,两个孩子的妈妈。近年来致力于儿童发展暨家长心理研究和咨询工...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小巫著
作 者:小巫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本书是小巫继《让孩子做主》、《给孩子自由》及《和孩子划清界限》之后推出的最新教育论丛。本书大量引用现代西方先进教育理论和经验,通过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以及对取自现实生活的实例分析,重点论述了父母们所关心的“兴趣班”、儿童社会交往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话,倡导父母们摒弃跟风时尚、急功近利的心态,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使父母的心灵与孩子一起成长。 小巫,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咨询员,两个孩子的妈妈。近年来致力于儿童发展暨家长心理研究和咨询工作,在多家育儿、时尚及心理类杂志和网站上主持专栏,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周末七巧板”、“宝贝一家亲”等节目中担任长期嘉宾专家。其教育系列书籍还包括《让孩子做主》、《给孩子自由》及《和孩子划清界限》。 上篇:教育国际化 敲响醒世的警钟(上) 我有一位美国朋友Tom,我们俩20多年前在北京结识。Tom毕业于耶鲁大学,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当年供职于IBM公司;他未来的妻子Sharon也毕业于耶鲁大学,当年在中国的另外一座城市生活学习,两人尚未相识。一年多后Tom去哈佛念MBA,Sharon去了斯坦福,我也去美国留学,我们之间几乎完全失去了联络。 两年前Tom和Sharon带着两个女儿重返中国,通过共同的朋友联系上我,我们惊奇地发现,我们居然给自己的孩子起了一模一样的名字!他们两个女儿分别叫做Miranda和Samantha(Sammy),我们两家在一起玩儿的时候,叫哪个名字都会有两个孩子同时应声。 Tom夫妻俩人离开中国17年,重返中国后,最大的感叹是——表面上,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实质上,太多至关重要的东西还在顽固地拒绝改变,其中之一就是教育理念。 Tom离开美国之前,给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列文(Richard Levin)写了一封信,询问在中国有没有他可以帮助耶鲁做的事情。Tom想着校长很忙,可能不会关注到这样一封平平常常的校友来信。没想到两天之后收到副校长的回音,邀请他们夫妇到纽黑文(耶鲁所在城市)面谈。校方高层专门抽出半天的时间跟Tom夫妇协商,委任他们俩在中国启动耶鲁遍布全球的“斗牛犬” 项目(Bulldog Program),也就是每年暑期安排耶鲁大学的在校本科生到中国的跨国公司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习。 2005年的首期“斗牛犬”项目大获成功,2006年举办了第二期,我丈夫的公司也接受了一名20岁的韩裔三年级学生。实习期结束后,Tom夫妻俩为所有的“斗牛犬”实习生举办了一场告别酒会,他们邀请我前往。酒会上,我遇到了很多跨国公司的总裁,他们对“斗牛犬”实习生赞不绝口。一位经理告诉我,他公司接受的那名耶鲁实习生,思维敏捷、敢闯敢干,虽然不会讲汉语,却天下没有难得倒她的事情,总是能够积极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我那几个高薪聘请的中国副手们相形见绌,踉踉跄跄地紧追这名年轻人却还力不从心。”这位经理感叹道。 耶鲁大学十分重视在中国的招生工作,校长列文每年都会亲自来中国五、六次。2005年夏末,他邀请Tom夫妇共进晚餐,感谢他们在中国为耶鲁开展工作所进行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席间谈到耶鲁大学在中国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耶鲁大学已经专门设立对中国学生的款项,准备在中国扩大本科招生,从目前的每年12名扩展到每年100名,提供全额奖学金。最大的困难则是找不到合适的高中毕业生。 几只耶鲁脑袋瓜凑到一起,由校长夫人提议,在中国开办高中生夏令营,为将来在中国招生选拔和培养合格的人才,同时也培训中国家长如何教育国际化人才,在中国传播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校方谨慎讨论权衡之后,决定由Tom夫妇负责筹办、推广该项目。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重大决策,在其300年的历史当中,耶鲁大学严格保护自己的名称和信誉,从来没有委任过任何非耶鲁直接雇员以耶鲁的名义开发新项目。 第一期夏令营原定2006年7月开办,全封闭式,为期两周,由耶鲁大学派出老师,对中国学生的要求和培训重点在于以下几点: * 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 能够独立思考; * 善于解决问题; *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 敢于挑战权威。 * 发现自我、了解自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2005年秋季,Tom夫妇成立并注册了自己的公司。Tom找到我,对我介绍了夏令营项目,问我能否担任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当时我刚刚做完肿瘤切除手术,还需要经历漫长的治疗和修复,无法出来工作,但是答应他可以参与该项目的理事会。Tom找了另外几名美国人分别担任夏令营项目的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和宣传人员,一切都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2006年春节刚过,我听Tom说,夏令营的推迟了。因为就他们进行的调查来看,中国的家长对这种夏令营缺乏兴趣。主要心理障碍在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遍地都是以国际名牌大学命名的幼儿园、培训学校,到处都能看到“哈佛”、“牛津”、“耶鲁”的招牌,怎么能确定你们真是正宗耶鲁大学举办的项目呢?是不是来骗钱的? 第二,孩子们能学到什么?能多会几百个单词?能多说多少英语?有考试吗?有证书吗?(耶鲁夏令营:孩子们的成绩是能够独立演示一场自己独创的power-point presentation)那有什么用?我们怎么跟亲戚朋友说得出口?我们可不在乎孩子是否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我干吗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她学会独立思考了,还听我的话吗?她不听我管教了,我这不是鸡飞蛋打吗?她学会挑战权威了,回到学校,还能舒舒坦坦地过下去吗? 第四,夏令营费用较高,而且是在中国举办,那有啥意义?不如出这笔费用让孩子跟着某著名英语培训学校去美国参观。(耶鲁夏令营:但是这种“参观”,全程说中文、吃中餐,去纽约看看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对孩子来说没有实质性的教育意义。)那我们不在乎,反正说出去,毕竟我们孩子去了趟美国! Tom对中国家长的这种心理状态感到十分困惑。他多次在各种会议、演讲和集会中指出,中国教育的弊端并非在于大学,而是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到了六年级,孩子已经被扭曲殆尽,我们再怎样努力,也回天无术。”一向开朗乐观的Tom有些时候听上去显得特别无奈。中国最近立法禁止小学老师打骂、侮辱、体罚孩子,这在Tom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可见打骂、侮辱、体罚孩子在中国学校的泛滥和普遍。刚刚返回中国的第一年,他把两个女儿送进北京某著名专门招收外国学生的学校,意在迅速提高她们的汉语水平。“我亲眼目睹了老师侮辱我的女儿,甚至还侮辱我。” Tom很快让女儿退学,申请进入国际学校。在家等待几个月后,申请获得批准,孩子们转入一家国际学校,家里则另外聘请老师来辅导孩子们的汉语。 耶鲁大学校长每年亲自来中国招收本科生,Tom和Sharon曾经帮助他面试一些申请人。当问到他们为什么要申请耶鲁时,很多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耶鲁培养了很多顶级领袖,比如克林顿、布什总统等。”提起这些领袖,他们如数家珍。再问,“那么你能预见自己从耶鲁毕业后也成为一名响当当的领袖吗?”孩子们脸上一片茫然。他们连鞋带都系不好,还能做领袖? 接着问:“你们都申请哪些学校了?”回答:“美国大学排行榜前十名。”嚯,野心不小!“那你们知道这些学校之间的差别吗?”又是一片茫然。 “他们完全可以上网查询这些资料,”Sharon对我说,“有些孩子来面试,说他要去耶鲁读一门什么什么学科,其实我们根本没有这个系。” 耶鲁大学想在中国每年数百万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区区100名合格的学生,看来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Tom对我说,“如果你哪位朋友的孩子想去美国上大学,告诉他们申请耶鲁大学。我们有100个名额的全额奖学金,包括父母参加毕业典礼的机票钱。” 敲响醒世的警钟(下) 国内外媒体和学者已经对中国的教育敲响醒世警钟,听到的中国家长却寥寥无几。 中国要在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一代人以考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必须触动形成这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基础教育———继续强力推行新课改,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的素质。 中国的教育部门并非沉睡不醒,而是越来越积极地进行改革,力图与国际接轨。近年来发布了大大小小许多新措施,包括取消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禁止公布考试成绩等等。只是这个系统太庞大了,积累的问题太多了,不可能一下子见到显著的成效,变化注定会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 令人担忧的是,教育改革进程中遇到最大的阻碍,居然来自家长。“给中小学生减负”已经喊了将近十年,不给孩子留太多作业,首先慌了神儿的是家长,甚至集体去学校示威,逼迫校方增加作业量和考试频率。如果哪所学校的确给孩子减负了,家长则会变着法儿地把压力成倍地施加给孩子。 在责备教育系统不完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之前,我们最好看一看:催逼孩子最紧迫的,其实是家长。给各种兴趣班、补习班送钱的,是家长;急于择校、哄抬择校费用、让学校给学生功课加码的,也是家长。学校、补习班不能白收家长的钱,当然要出“成果”,其手段就是给孩子更多的功课和压力。在整个教育文化里,可以说家长起着助纣为虐的作用。 郑渊洁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父亲行使了家长在孩子学龄教育期的自主权和发言权,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他把在应试教育牢笼里备受摧残的儿子接回家,自行教育培养他,郑亚旗成长为一个快乐的成功的人。 上海的“孟母堂”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至今不知结局如何。我不赞成“孟母堂”传授知识的内容和手段,但却坚决支持其创办者和参与者在孩子学龄教育期行使家长的自主权和发言权,勇于脱离应试教育的主流轨道。 前边说过,培养会思考的学生,需要勤于思考的老师。那么,养育创新型人才,则需要勤于思考、勇于行动的家长。 应试教育之所以仍然横行神州大地,家长们的拥戴作用不可忽视。改革教育体系,不仅需要政府制定政策,更需要每一位家长的积极参与。 最近10年来,著名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库格曼一直在关注中国的经济动向,也一直在忠告,通过“血汗”(perspiration)提高增长率,不如通过“心血”(inspiration)来发展。他认为,通过勤奋的工作以及利用现成思想所取得的经济增长,与通过智慧型的工作以及创新思想所取得的经济增长,不可同日而语。虽然中国在过去10年内GDP高度增长,但是在这10年间,年度就业率却呈下降趋势,说明中国经济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削弱了。单位劳动力的成本却直线上升,也就是说劳动力变得比从前昂贵许多。TFP(完全因素生产力)的增长也在缩水,说明中国过去10年间的经济奇迹,跟前15年相比,是建立在就业者群体缓速扩容、生产力收益下降和成本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之上。“危险不一定在于负债危机,而在于投资一旦不再涌入,经济则会大幅度停滞不前。” 表面上看,中国劳动力低廉、东西便宜,实际上雇用合格人才的成本却非常昂贵。一旦外资承担不起如此高昂的人才费用,他们会转向人才性价比更加适宜的国家和地区,比如印度和拉美。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经济学家预言,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印度和拉美将会遥遥领先,把中国甩在身后。 麦肯锡公司的报告对中国的现状提出了三条建议:第一,政府应该改变对大学的资助政策,采取长期见效的措施,提高毕业生质量。第二,政府应该修改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以迎合市场和经济的需求,并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第三,政府应该想方设法吸引海外留学生归国。当前的人才短缺不仅会羁绊大陆经济的增长,也会阻碍其成为充分发展的服务性经济的进化过程。强调实践性和语言技能的教育改革,会有助于填充职业人才短缺的鸿沟。 中国科学院的专家提出了警告: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异常潜在的危机,该危机可能来自因人才短缺造成的乡村衰败。 知名学者如此评说:数亿农民将成为熟练的高级技工,还是缺乏技能的廉价劳动力,将决定中国经济是否有竞争力。这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大挑战之一。 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海克曼在对中国进行考察后敲响警钟:中国这些年热衷于设备投资,却没有对人进行投资,是犯了致命的错误。中国的许多工厂花巨资进口最先进的设备,却根本找不到能够操作的技术工人。引用该文的旅美学者薛涌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久可能就会出现花叶凋零的局面。 醒世的警钟已经敲响,中国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应试教育再推行30年,后果无法想象!实际上,GDP的上升和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离开教育的改革,GDP能凭空翻6番吗? 如果我们这些当父母的,还只紧盯着眼前的那点儿利益,还要强迫孩子适应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我们就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我们不仅会毁灭孩子的前程,甚至会拖累整个国家的发展。 中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天花板上骆驼走(一) 《和孩子划清界限》里提到,我们一次在香港度假,逗留了4夜3天。第一天去海洋公园玩儿,第二天去了美国最大玩具店“玩具‘反’斗城”(Toys R Us)在香港尖沙咀的连锁分店,目的是给孩子买一些在国内买不到的玩具和书。 让我感到有些意外的是,看到满满一间大型商城的玩具,Sam并没有流露出多少兴奋的情绪,而是直接找到挂着蜘蛛侠服装的架子,试了试其中的一种,决定买下来。那一阵子他迷恋上了蜘蛛侠,进入了“身份确认敏感期”,认定自己就是蜘蛛侠,问过我多次他能真的像蜘蛛侠那样飞起来不。当年的万圣节(10月31日)他要扮做蜘蛛侠,临走前,幼儿园老师用报纸和毛线给他做了一套简陋的服装,他梦寐以求一套真格的蜘蛛侠服装,认为只要穿上,就会像真的蜘蛛侠那样拥有飞檐走壁的特异功能。 把这套服装丢进购物车之后,他就消失在给儿童设置的各种各样现场游戏和玩具之中。我每次找他,央求他“再挑选一些玩具吧,今天就这次机会,过两天回到北京就买不到了”云云,他都埋头工作,对我充耳不闻。劝告得多了,他跟着我找了一圈,挑选了一只蜘蛛侠玩偶,而后就再也不理我了。我实在不甘心,自作多情地给他买了两个小玩具,加上给妹妹买的小蜜蜂服装和去玩具店之前给Sam买的耐克牌蜘蛛侠球鞋,我才花了一千多块钱。 于是我感叹,这孩子,真会给妈妈省钱!多有安全感哪!看到那么多的玩具都不动心,买下自己事前想好需要的,对额外的诱惑居然不屑一顾。 呵呵,小巫同志先别得意忘形,更大的惊奇在后边等着哪! 第三天我们去我的大学同学家,他有两个儿子,分别是9岁和5岁。午饭后,女儿留在同学家里睡觉,同学夫妻开车带着我和3个男孩子到了港岛南部一家大型仓储式购物城,来到一家专门销售儿童书籍的商店。 在全球各地我都会去当地的各种书店买书,但是我没有见到过这么丰富这么齐备的儿童书籍!进了门,我就花了眼,不知道挑什么好了。Sam也疯了似地,不断地往我的购物篮子里边扔书、录像带和游戏。最后我们俩来到屋子最里边的一个角落,一只高高大大的架子上,满满当当地摆着全套的Dr. Seuss书籍和The Cat in the Hat教学类书籍,Sam像小强盗一般冲上前,把每一种书都搬下一本来,堆到我面前,不由分说地指令我:“这些我都要!” 看着眼前堆的高高的书,都是硬壳大开本,我坐在地上,央求Sam,“儿子!你老妈没有这么大的力气,这么多的书,我怎么搬回北京哪!你挑一挑,就拿你最喜欢的好不好?”Sam闻言也坐下来,一本一本地听我念题目,念一本他说一声“我要!”的确,这些题目太诱人了,别说他想要,我也想要!左挑右挑,淘汰了10来本书,剩下30多本,还有几样根据Dr. Seuss的书籍改编的游戏。我坐在地上继续发愁,同学的妻子看到后对我说,“你都买了吧,钱不够我们这里有信用卡,行李空间不够我们借给你一只大箱子。”她还说,玩具一般她比较限制孩子,但是书她不限制。 OK,都买了!这里还有一个牵扯到财商的因素:在香港,凡是进口书籍都会涨价50%左右,悄悄曾经从香港给我们带回来一套Thomas the Tank Engine(小蒸汽火车头汤玛斯)故事和练习册,每本按美元折合港币应该是31块,但是商店卖45块。这家仓储书店却按平价卖,书面标价美元多少,就按市价折合多少港币。并且,多买还有折扣,超过5000元港币可打8折。我和同学把我们两家要买的所有书籍放到一起算账,刚好超过5000元,马上省了1000元。回到同学家,他们借给我一只大箱子,把我们家购买的书籍和游戏放进去之后,总重量接近25公斤。 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情:中国孩子缺少的不是经典、不是说教,而是优秀的、引人入胜的儿童文学! 天花板上骆驼走(二) 《和孩子划清界限》里提到,我们一次在香港度假,逗留了4夜3天。第一天去海洋公园玩儿,第二天去了美国最大玩具店“玩具‘反’斗城”(Toys R Us)在香港尖沙咀的连锁分店,目的是给孩子买一些在国内买不到的玩具和书。 让我感到有些意外的是,看到满满一间大型商城的玩具,Sam并没有流露出多少兴奋的情绪,而是直接找到挂着蜘蛛侠服装的架子,试了试其中的一种,决定买下来。那一阵子他迷恋上了蜘蛛侠,进入了“身份确认敏感期”,认定自己就是蜘蛛侠,问过我多次他能真的像蜘蛛侠那样飞起来不。当年的万圣节(10月31日)他要扮做蜘蛛侠,临走前,幼儿园老师用报纸和毛线给他做了一套简陋的服装,他梦寐以求一套真格的蜘蛛侠服装,认为只要穿上,就会像真的蜘蛛侠那样拥有飞檐走壁的特异功能。 把这套服装丢进购物车之后,他就消失在给儿童设置的各种各样现场游戏和玩具之中。我每次找他,央求他“再挑选一些玩具吧,今天就这次机会,过两天回到北京就买不到了”云云,他都埋头工作,对我充耳不闻。劝告得多了,他跟着我找了一圈,挑选了一只蜘蛛侠玩偶,而后就再也不理我了。我实在不甘心,自作多情地给他买了两个小玩具,加上给妹妹买的小蜜蜂服装和去玩具店之前给Sam买的耐克牌蜘蛛侠球鞋,我才花了一千多块钱。 于是我感叹,这孩子,真会给妈妈省钱!多有安全感哪!看到那么多的玩具都不动心,买下自己事前想好需要的,对额外的诱惑居然不屑一顾。 呵呵,小巫同志先别得意忘形,更大的惊奇在后边等着哪! 第三天我们去我的大学同学家,他有两个儿子,分别是9岁和5岁。午饭后,女儿留在同学家里睡觉,同学夫妻开车带着我和3个男孩子到了港岛南部一家大型仓储式购物城,来到一家专门销售儿童书籍的商店。 在全球各地我都会去当地的各种书店买书,但是我没有见到过这么丰富这么齐备的儿童书籍!进了门,我就花了眼,不知道挑什么好了。Sam也疯了似地,不断地往我的购物篮子里边扔书、录像带和游戏。最后我们俩来到屋子最里边的一个角落,一只高高大大的架子上,满满当当地摆着全套的Dr. Seuss书籍和The Cat in the Hat教学类书籍,Sam像小强盗一般冲上前,把每一种书都搬下一本来,堆到我面前,不由分说地指令我:“这些我都要!” 看着眼前堆的高高的书,都是硬壳大开本,我坐在地上,央求Sam,“儿子!你老妈没有这么大的力气,这么多的书,我怎么搬回北京哪!你挑一挑,就拿你最喜欢的好不好?”Sam闻言也坐下来,一本一本地听我念题目,念一本他说一声“我要!”的确,这些题目太诱人了,别说他想要,我也想要!左挑右挑,淘汰了10来本书,剩下30多本,还有几样根据Dr. Seuss的书籍改编的游戏。我坐在地上继续发愁,同学的妻子看到后对我说,“你都买了吧,钱不够我们这里有信用卡,行李空间不够我们借给你一只大箱子。”她还说,玩具一般她比较限制孩子,但是书她不限制。 OK,都买了!这里还有一个牵扯到财商的因素:在香港,凡是进口书籍都会涨价50%左右,悄悄曾经从香港给我们带回来一套Thomas the Tank Engine(小蒸汽火车头汤玛斯)故事和练习册,每本按美元折合港币应该是31块,但是商店卖45块。这家仓储书店却按平价卖,书面标价美元多少,就按市价折合多少港币。并且,多买还有折扣,超过5000元港币可打8折。我和同学把我们两家要买的所有书籍放到一起算账,刚好超过5000元,马上省了1000元。回到同学家,他们借给我一只大箱子,把我们家购买的书籍和游戏放进去之后,总重量接近25公斤。 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情:中国孩子缺少的不是经典、不是说教,而是优秀的、引人入胜的儿童文学! 天花板上骆驼走(三) 欧美国家孩子们的精神食粮太丰盛了!他们的精神宝藏太富有了!流传百世的经典有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红帽、皮诺曹、彼得?潘;近代的有爱丽斯、维尼熊、彼得兔、汤玛斯、米老鼠、唐老鸭、古非狗;现代的有芝麻街里的人物如Barney、Elmo和大黄鸟;最近当代的还有狮子王、Shrek、Nemo、哈里?波特。英雄人物有蜘蛛侠、蝙蝠侠、超人等。在这些人物和故事中,阅读、算术、天文、地理、历史、生物、常识、以及人际关系、品德价值,应有尽有。书籍图文并茂,制作精美,令人爱不释手。用卡通人物制作玩偶、制作教学材料,让孩子们跟着自己喜爱的角色一起学习,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既让商家有更多的钱开发更好的产品,又让孩子们获得了知识、明白了道理。 中国孩子有什么呢? 你可以说我们有女娲、盘古、伏羲,我们有精卫、嫦娥、孙悟空、花木兰,我们有雷锋、王杰、董存瑞,我们有三毛流浪记,但是,我们把他们制作成儿童喜闻乐见的阅读、视听、音像艺术了吗?就说花木兰吧,多少中国儿童是通过好莱坞的动画片了解她的? 给大家解释一下Dr. Seuss——苏斯博士——是谁:这位在欧美国度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及漫画家,1904年出生在美国,毕业于长春藤名校之一Dartmouth,曾于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语文学博士,回美国后为一些著名杂志供稿,逐渐成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了军,官至上校,被派到好莱坞工作,获得过两次奥斯卡奖。1954年,《生活》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讲到美国儿童识字率下降,因为教他们阅读的书籍都很乏味。苏斯博士的独家出版人Random House(蓝登出版社)找到他,给了他400个常用单词,要求他使用250个,为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写一本书。苏斯博士运用220个单词,写成了他最著名的书之一The Cat in the Hat(《戴帽子的猫》),风靡全美。 1960年,蓝登出版社缔造者之一Bennett Cerf跟苏斯博士打了一个赌,说他不可能只使用50个英语单词写一本书。苏斯博士赢了:他用50个英语单词,写出了另外一本脍炙人口的Green Eggs and Ham(《绿煎蛋和火腿》)。 苏斯博士一生为孩子们写了44本书,其中有教给孩子识字、数数、辨色、认知形状、反义词等等的初级教材(Beginner Books),也有很多非常好笑好玩儿的故事书。所有的文字都是合辙押韵的诗歌,配上往往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怪异搞笑的插图,既琅琅上口又耳目一新。苏斯博士富有非凡的想像力、超常的语言驾驭功夫以及难以匹敌的幽默感,不仅仅孩子们热爱,成年人也喜欢看。 比如,给孩子讲解常识、锻炼观察力、逻辑思维以及脑筋急转弯的一本书The Cat’s Quizzer(《戴帽子的猫给你小测验》)里,把很多正经问题非常搞笑地提出来,很多答案也非常搞笑,间或插进一些干脆无厘头的问题和答案—— 大象有叔叔/舅舅吗?(不仅有叔叔/舅舅,还有姑姑/姨,和表兄弟姐妹。) 你舅舅的眉毛和胡子,哪一个长得更快?(你舅舅也许不知道,但是他的胡子长得更快。) 你多大了才能煎鸡蛋(问你妈妈去)、开汽车(16岁)、给总统投票(18岁)、当总统(35岁)、成为日本人(出生就是)? 倒骑鸵鸟很危险,是不是?(当然了,我才不会倒着骑它呢!) Sam是通过The Cat in the Hat以及Green Eggs and Ham认识苏斯博士的,可以说是一见钟情,有一个时期每晚必读。回京后第一个晚上,他在新书中挑选出On Beyond the Zebra《超越斑马》(即英语字母Z)来念。在这本书里,作者发明了好多新字母,告诉一个叫做Conrad Cornelius O’Donald O’Dell(光这个名字就令人捧腹)的小朋友,认识了全部英语字母还不算数,还有好多其他的字母呢!比如—— My alphabet starts with this letter called YUZZ It’s the letter I use to spell Yuzz-a-ma-Tuzz You’ll be sort of surprised what there is to be found Once you go beyond Z and start poking around 念至此,我和先生对视一笑,听上去差不多就是iambic pentameter(抑扬格五步音)!就好比中文里运用“渔家傲”或者“蝶恋花”这样的词牌来创作儿歌。英语文学中有一个共识,就是儿童文学的创作远远难于成人文学,只有像苏斯博士这样才华横溢、幽默博学的人才能胜任。比如,另外一本风靡西方儿童的书Charlotte’s Web(《夏绿蒂的网》)也是由一位著名学者、语言大师E. B. White创作。 既然说到教孩子认识英语字母,不妨看看苏斯博士是怎样地非同凡响:一般的教材都把字母跟常见字联系到一起,比如A is for apple,B is for bear,诸如此类,比较乏味。苏斯博士为了让孩子们对字母有更深刻的印象,杜撰了很多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东西或者发生的现象,比如—— Big C, little c, what begins with C? Camel on the ceiling(大写C,小写c,什么字以C开头?天花板上骆驼走)。 Big D, little d, what begins with D? Doughnuts and a duck-dog(大写D,小写d,什么字以D开头?甜甜圈和鸭子狗)。 Big T, little t, what begins with T? Ten tired turtles on a tuttle-tuttle tree(大写T,小写t,什么字以T开始?tuttle-tuttle树上疲倦的乌龟有10只)。 Sam对字母Z的认识非常轻松:他整天念着Z那一页画的怪物绕口令式的名字——Zizzer-Zazzer-Zuzz! 优秀的儿童文学决非仅仅适用于本土,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德国的格林兄弟、法国的Antoine De Saint-Exupery(《小王子》)、丹麦的安徒生、新西兰的Lynley Dodd(小狗Harry McClary系列),英国的路易斯?卡洛(《爱丽斯漫游仙境》)、美国的Beatrix Potter(彼得兔系列)、A. A. Milne(维尼熊系列),等等,等等,受到全世界儿童和成人的喜爱。 天花板上骆驼走(四)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谁是泰斗呢? 这么问吧,有多少美国儿童是通过中国的某部儿童文学作品得知花木兰的?抑或他们基本上都是通过好莱坞的卡通片知道了中国历史上有个男扮女装的著名将士? 中国民间有很多动听的儿歌,比如这一首:“高高山上一头牛,两个犄角一个头,四只蹄子分八瓣,尾巴长在身后头。”Sam就是通过这首儿歌学会了山、上、头、牛、后、一、四、八等等简单的汉字。可惜的是,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们,似乎对这些民俗艺术不屑一顾,根本不在儿童文学那里下功夫。我每次买来的汉语儿歌书籍,都会流落到垃圾筒里,内容实在不给孩子任何理由去爱它,总是板着脸说教,什么饭前便后要洗手、遵守交通规则、听老师的话…… 难怪孩子不喜欢。Barney也教孩子洗手,不过是通过唱歌和示范。 我原来一直有个错觉,以为中文单字单音、对仗工整、一音多字,合辙押韵应该不费吹灰之力。英语单词长短不一,不容易合辙押韵。比较双方儿童文学后我才发现,事实恰恰相反。英语儿童读物基本上都是押韵的歌谣,琅琅上口,过目不忘,而汉语儿童读物则都是聱牙拗口的成人文字,一句话老长,读起来别扭费劲,听上去枯燥无味。 比如,我的两个孩子都特别喜欢Room on the Broom这本书,第一段是这样的: The witch had a cat And a very tall hat And long ginger hair Which she wore in a plait 巫婆有只猫 还有顶高帽 辫儿长又长 发色是姜黄 请各位读者回家翻翻给孩子买的汉语儿童读物,哪一本故事是以这种轻快简练的歌谣叙述出来的,劳驾务必告诉我! 明天出版社的发行部主任曾经送给我几套他们出版的儿童读物,我告诉他我们不看翻译过来的书,只要中文原创,他如实做到,寄来的外国书是无字书,中文书则都是原创作品。Sam短暂地喜欢了几天《小鼹鼠的土豆》,我也挺喜欢这本书,绘图特别精彩。煞风景的是封面定位“小企鹅心灵成长故事”以及某教育专家撰写的前言,将这篇故事定义为“挫折教育”。既然是抱着说教目的,故事的结局也牵强附会:受到心灵重创的小鼹鼠连哭都不敢哭。每当念到这里,我们都会讨论一下小鼹鼠为什么不哭,而后娘俩一致同意,如果换成我们,我们都会痛痛快快地哭上一场,再去迎接明天的太阳。 瑞士插图画家莫妮克•菲利克斯编绘了一套无字书,通过一只可爱的小老鼠奇特的境遇和经历,讲述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也让孩子认知数字、颜色、对比、字母、天气等等。因为没有字,孩子可以随意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给故事编出各种情节来。可是这套书进了中国的大门儿,就坏了事儿啦:心理学专家啰啰嗦嗦告诉家长这本书有多好,儿童文学教授絮絮叨叨解释一遍小老鼠在干什么。反正就是不放心孩子跟家长有足够的能力去“正确”地领会书的意义所在。尤其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那个儿童文学教授显然没有认真阅读这些书,讲数字的那本,明明最后画了10只小老鼠,他居然给数错了,一口咬定只有9只,加上猫爪子才凑成10。 西方文学界,即使是大文豪,也会写一写儿歌,比如Robert Louis Stevenson,不仅写了《金银岛》,还写了很多美妙动听的儿歌,如今被“小小爱因斯坦”(Baby Einstein)公司收进他们的儿童书籍里,配上图画,畅销各地。T. S. Eliot不仅为英国文学史贡献了浩瀚的诗作,也给全世界的孩子们留下了《猫》。 明星和名人们也撰写儿童读物,比如麦当娜,还有奥斯卡金像奖获得者、著名演员John Lithgow和Jamie Lee Curtis,以及约克公爵夫人等等,都出版了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作品。 多亏了政府的开放政策,中国的孩子们得以接触世界各地优秀的儿童文学。孩子们是真诚的,不会骗人的,他们喜欢什么,都让我们看得明明白白。 于是就有人恐慌,都喜欢米老鼠、维尼熊了,岂非全盘西化了?但是算术、几何、天文、常识等等学科是没有国界的,关爱朋友、尊重他人、保护环境、礼貌谦让等等美德也是各个文化都共通的。与其跟着课本枯燥地学,不如跟着Barney他们乐呵呵地学。 我们的儿童文学专家们都在忙些什么呢?为什么不去发掘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宝藏,将之以孩子们能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呢?为什么要按着孩子的头往他们的脑子里边灌输所谓的经典,还要他们死记硬背下来呢?这难道不是在践踏儿童智力、抹煞儿童想像力、剥夺儿童思考权利吗?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上) 一位妈妈在论坛上问大家: 我家宝贝诚诚已经六周岁了,可我还在为他的兴趣班烦。去年暑假在少年宫学了两个月围棋,后来报了幼儿园的围棋班,又从头开始学了一阵。我考虑到马上就上小学了,每天功课做完后再练棋太费脑子。我觉得学琴挺好的,可以开发右脑,而且练琴相对于功课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所以又想让他学钢琴,可又觉得围棋已经入门了,放弃了有点可惜。我想得头都大了,也没个结论。 诚诚妈的疑惑非常具有普遍性。相信很多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都为孩子的兴趣班问题操过心,大家的困惑可以说集中在以下三点: 第一,孩子的智力和兴趣是否开发得越早越好? 第二,应该给孩子挑选什么样的兴趣班? 第三,如果孩子坚持不下来,我们该怎么办? 市面上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孩子的智力和兴趣一定要早早开发,否则,儿童大脑的发育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完成了,以后再开发就晚了,因此一定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大脑有几百亿个神经元,通过自身的成长机制,以及外界的刺激,神经元之间形成链接,婴儿逐渐开发与其年龄相符合的反应、技巧、能力和记忆。这些链接不仅仅关乎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塑造个性品格,建立世界观。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大脑会进行修剪(pruning),保存有用的链接,摒弃无用的部分。按照某些理论,人类大脑应用的平均值仅仅为其容积的10%,因此有些人力图通过早期人为的刺激来进一步开发大脑的应用。有的家长相信这样的理论,早早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为的是不漏掉任何一种可能开发出来的“本事”。 科学家对大脑的研究证明,人类大脑的自然修剪,是为了让人能够更加集中精力、更加具体细致地运作生活、降低可塑性(和轻信度)、并抑制自动性反射。人类的成长是分成阶段的,某些大脑的功用只是配备给某个具体的阶段,一旦那个阶段已经顺利度过,大脑会自动弃除这些功用。某项大脑功用比较发达,就会占据其他功用的空间,比如我们大多数都是右撇子,那么控制左手功用的空间就会缩小,这不是什么坏事,而是有利于我们生存的好事。 科学家通过对人类婴儿的试验和观察发现,八九个月以下的婴儿有两项特殊的本领,一是能够辨认不同的猿类面孔,二是能够分辨出极其细微的语言发音差别。但是这两样本事基本上过了8个月之后就消失殆尽。科学家们分析总结出这样一个理论:辨认猿类面孔以及细微发音差别对于婴儿的生存来说没有很多益处,反而侵占了有用的空间,因此大脑自动“删除”了这些功能,以便婴儿集中精力开发对其生存有益的能力。 每个人生下来都具备许多天赋和潜能,都有可能在音乐、美术、语言、舞蹈、运动、棋艺、文学、生物、科技等等方面成才。但是我们不可能发展所有的天赋和潜能,不可能成为什么都精通的全才,除非我们不睡觉了。实际上,即便我们不睡觉,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开发所有的潜能。人的潜能是无限的,然而人的生命,也就是时间和精力,却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有所选择。如果我们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开发才艺上,势必会剥夺我们享受生活以及和亲友共享生命的时光,并且妨害我们最基本的健康。一个长期严重缺乏睡眠和休养的人,生命质量能有多高?一个无亲无友、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暇欣赏鸟语花香的人,生命的意义又何在? 大自然也在帮助我们选择。就好比一颗果树,如果每一根小枝子都保存下来,“平均”分配营养,很有可能到最后结不了什么果,或者结一些小小的酸涩果子。如果修枝剪叶,保存主要的枝干,去除次要的发育不良的枝干,则成熟时期能够结出硕果。 果树需要人为的修剪,但是人脑的发育基本上靠自然的修剪。人为的过度刺激和开发,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下) 让孩子很小就开始学习某些技巧,首先违背人类大脑的自然发育过程,其次侵占了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样活动的时间: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 那么我们人类从小最最应该注重开发的是什么?不是智商,而是情商。知识可以后补,人格却很早就成型,今后改变非常困难。 人的记忆和学习动力,是跟情绪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跟荷尔蒙的分泌息息相关。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度过快乐的时光,增强他体内内酚酞、多巴胺、血清素等等令他安宁、愉快的激素的分泌,从而让他在学习和考试的时候应对自如,而不是早早地逼迫孩子学这个会那个,增加他体内皮质醇、肾上腺素等等令他焦虑、紧张的激素分泌,让他面对任何挑战都厌恶、恐慌、不知所措。 就好比你要做一锅炖菜,门外有一个菜市场,永远有新鲜蔬菜供你挑选。这锅菜,最重要的是把汤(情商)熬好,熬不好汤,放多少蔬菜(知识、技能培训)都做不出那个正宗味道来,拿给客人(生活的考验)吃,人家尝一口就吐了(成功与否)。 这个选择,相信大家都能明白。 然而,现实生活中,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已经将我们孩子的生活塞的满满当当。我们孩子在小小年纪,过得居然是比父母还要繁忙还要沉重的生活。 儿童不是小小的成人。他们并不具备成人所拥有的生理、社交、情感以及认知技能。但是越来越多的家长表现得好像孩子具备这些技能。更糟糕的是,家长要求孩子过的日子,家长本人作为成年人都力所不能及。因为孩子急于讨好家长,他们只好服从。因为孩子急于讨好家长,他们经常参与自己并不喜欢甚至厌恶的活动。因为孩子急于讨好家长,当家长把成绩看得高于一切——把孩子的行为看得高于孩子本人时,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 童年并非为了成年而进行的彩排!童年是生命中独立的、独特的、奇妙的一段时光。当我们努力让孩子超过他人时,就将他的童年一把夺走了。(瑞•皮卡《活跃的儿童》) 作者建议每一个家长扪心自问: * 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像成年人一样生活,他们还有什么盼头? * 我们怎么知道他们不会在青春期尚未来临时,就已经在不断的敦促和压力之下精疲力竭了? * 如果我们剥夺了他们童年的魔力,他们怎能在今后生活的挫折当中找到应对困难的魔力呢? * 如果“成功”变成他们生活唯一的目标,他们长大之后,童心泯灭殆尽,无法享受生活最简单的乐趣,生命也变得毫无价值了。他们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 谁在童年结束的时候会长叹一声:“要是我少玩儿了点儿就好了”?谁会乐意在追忆往昔的时候后悔当年错过了唯一能够做一个小孩子的机会呢? 当家长对孩子怀有不现实的期待时,全美青年运动联盟主席弗莱德•恩格将之称做“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尤其是当这种期待发生在孩子成长时期,这些期待和要求会让孩子一辈子不得安宁。他们永远不会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幸福,永远不满意也不满足,因为他们小时候做得不够好。失败将主导他们的生活并击垮他们的意志。 在努力达到家长所要求的成就的过程中,这些孩子逐渐积存起压力所带来的症状。在他们20岁和30岁时,他们开始出现慢性头疼或者肠胃问题——腹泻、便秘、胃酸。当他们40岁和50岁时,他们过渡到胃溃疡、高血压、精神过度紧张、惊慌失措以及抑郁症。无论他们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他们已经形成习惯:这还不够,他们还需要努力得到更多。 研究表明,重压之下学龄前儿童的大脑非常类似重压之下成年人的大脑,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分泌过度。 《要求完美的负面作用》作者伊丽莎白•顾斯瑞克和凯西•马修斯说,当家长不容儿童自己找到学习的兴趣、动力和干劲儿时,他们“无法开发成年后真正成功所必备的想象力、对自我能力的内在肯定以及动力。”而对于成功来说,动力(motivation)往往比才华更加重要。 被家长催促的儿童,往往会和家长失去感情联络,也无法发现自我。一个被催促的儿童在发现自我方面面临更大的困难——我是谁?我到底对什么感兴趣?什么给我乐趣?因为无论在意识层面还是潜意识层面,他都被家长蚀空了,他的家长一直在努力创造他们自己所需要的孩子,而不是接受上天赋予他们的那个孩子。其结果就是,当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挣扎着成为独立的成人的过程当中,他们没有快乐可言。 专家们警告,在这种重压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难免患上抑郁症,甚至导致青春期自杀。 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踮着脚尖无法长久站立,迈着大步无法长远行走。 愿天下所有家长引以为诫。 下篇:让孩子做孩子 原来这些都是正常的啊(上) 2006年秋季,我独自回美国度假,在首府华盛顿,参观了两所美国小学。回到北京后,在李跃儿巴学园举办的家长沙龙里,我给家长们讲述了在这两所小学的一些见闻。其间,一位妈妈的发言,可谓一针见血、一语中的:“我们和美国教育理念的根本差别之一,在于对儿童的评价,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衡量。美国的教师和家长,注重发掘孩子的长处与优点;中国的教师和家长,却往往着眼于孩子的‘缺点’,一定要找到孩子的不足之处才罢休。” 在李跃儿教育论坛网站上,一位大家熟悉的妈妈带着女儿移民加拿大后,给网友们写来有关女儿在加国求学的见闻手记,其中一篇恰恰说到两国老师家长看待孩子的不同态度,摘抄如下: 每次打电话回家,给我家、给我朋友, 老是听这个孩子老师找谈话了, 说如何如何的缺点了,那个孩子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说如何如何了。每次都听着家长们气乎乎的样子, 无论多出色的孩子, 都会被夸奖一通后, 有个“但是……” 比如, 我一位朋友的孩子, 从小是蒙园长大, 学习好, 守纪律, 嘴甜会来事。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不忘了说: 但是写字难看, 老出格。简直是没有缺点也要发掘出缺点, 似乎不如此就是对家长对学生不负责。 我朋友和我妈妈说, 每次家长会回家, 心里都是气的, 恨不得回家就抓着孩子暴炼一顿。我家弟媳妇每次家长会回家, 就要请出她的"法宝", 一条细棍子, 然后拿着守着孩子写作业。一走神, 嘣, 敲一下桌子。 可是这里的老师是夸的,给家长从来就是夸孩子,而且小心剔除一切可以引起家长之间互相攀比的因素。 妞妞学校的家长会一般2个月一次.。所谓家长会, 是每个时间段只有一家家长和老师见面。这一天, 学校放假, 老师一个一个的和家长谈。然后你只可以谈你家孩子, 只可能看到你家孩子的作业。看着他的作业一天比一天好, 简直心花怒放啊。老师又在旁边说, 你家孩子在学校非常好, 如何好, 还有具体事例, 更是让你心甜如喝了蜜。 我给老师说, 妞妞或许脾气大, 太过急噪。老师说: 这是因为她追求完美, 她想要每件事情都要最好。瞧, 老师开解我呢。怕我不懂教育, 在家用错误方法对待孩子. 想想如果妞妞在中国上学, 这段对话可能会倒过来。 我又给老师说, 妞妞不爱动, 希望多让她锻炼锻炼。老师马上认真地记录下来. 说她要其他老师如何如何。这点的确贯彻执行了。我后来每次接她, 都发现她运动过, 开过家长会现在也有一个多月了, 现在腿上的肉肉结实多了, 小屁股一拍, 弹弹的。 我还给老师谈到: 我认为控制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事情很重要, 因为我成人后发现自己缺乏这个能力, 给自己生活带来了麻烦. 希望老师能给孩子一定的训练。老师说: 她有训练给孩子, 拿出一个教具, 展示给我看, 我看的确很直观很好的。老师又说: 她以后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这个的确老师在做, 因为妞妞每天都要拿回些纸片, 上面是他们课堂练习, 多数是画些画, 涂涂颜色的。前期, 妞妞通常很认真地涂完一大半, 另一小半就胡乱画画, 显然是开头花时间太多, 后来时间不够了, 就胡乱完成。家长会后不久, 她的作业拿回来就比较完整, 整体感就很好, 没有太多于雕琢的认真, 也没有胡乱应付的迹象。 老师总结: 妞妞是个优秀的小学生, 上课专心, 做自己的事情很专注, 不容易受人打扰. 观察力非常强, 绘画表现力也是很强. 让我不用担心, 妞妞管理自己很好。 于是, 我高高兴兴地告别了老师, 几乎是飘着回家了。 我给这位妈妈回帖说:“看你这个帖子,特别亲切,跟给我儿子在国际学校开家长会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师的态度、语气、理念,都那么相似。会后咱俩这当娘的心情,也都差不多。” 讲座中,一位妈妈问我,“美国的老师和家长怎样发现和处理孩子的缺点的?” 我问她,“为什么一定要在孩子身上找缺点呢?” 她不无担忧地说:“孩子怎么能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呢?只有了解自己的缺点,人才能够进步啊!” 我告诉大家,美国老师和家长的看法与做法恰恰相反。在他们看来,人只有知道自己的优点在哪里,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向前走。成年人完全接纳孩子,才能给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而孩子必须对自己感觉良好,有足够的自信,方是成长的真正动力。 更何况,到底什么是孩子的缺点呢?很多成年人看不顺眼的地方,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甚至就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特征。但是成年人出于内心的恐惧,不能够坦然接受,而是一律贬斥为“缺点”并要求孩子加以改正,孩子感觉对此无能为力。这种恨铁不成钢式的百般挑剔和苛求完美,非但不能激励孩子进步,反而是对孩子极其沉重的打击。 原来这些都是正常的啊(下) 就像北美的很多学校一样,Sam所在的双语国际学校也邀请家长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2006年11月开始,我每个星期都抽出一个上午去他们A班里当志愿者,协助老师的工作。于截稿日止,我已经参与了三次语言教学。 第一次去之前一周,Sam的班主任白丝小姐与我进行该学期期中家长老师会晤,并趁机向我交代了下周助教具体工作内容:帮助班里两名英语进度比较缓慢的孩子。白丝小姐说,其中那个叫文文的男孩子,她担心他有一定程度的“诵读困难”(dyslexia),或曰“学习障碍”。 “但是,”白丝小姐说,“他并不笨,其实他挺聪明的,只是一到连接字母和读音,他就一无所知。我们不敢轻易下结论他到底是不是有问题。你帮我看看,给我点儿意见。” 到了那天上午,白丝小姐交给我满满两页笔记、一堆教学材料,我带着茵茵和文文到楼上的英语图书室,给他们俩开小灶。 茵茵很开朗活泼,做练习的时候进度很快就超过了文文。于是我给他们不同的练习和游戏来做,看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就做什么,并且尽量加进去一些好玩儿的成分。茵茵不断地咯咯大笑,扑进我怀里跟我抢游戏纸条,并且一遍一遍地向我宣告:“哼!没有什么能难倒我!我什么都会!我什么都能做好!给我更难的,看我给做出来!”而且一丝不苟地监督我把她会拼写的词都记录下来,待会儿给白丝小姐汇报。 我知道,茵茵这种快乐的自信,绝对不是那天从我这里得到的,而是她的老师和父母长期给她爱护和鼓励的自然结果,只不过在我这里又一次得到印证而已。 茵茵有些地方的确做的不够准确,比如,她尚不能区分短音a与短音i,也不会将辅音L与元音联读。我除了向她多示范几遍、让她跟着我读、并且多做与之相关的练习之外,并没有直接告诉她“你读错了、你没说准。”而是课后向白丝汇报了一下,让老师掌握其中情况,以便今后更好地“对症下药”。 文文则非常安静和腼腆,他明显比茵茵的对文字的反应慢很多,并且基本上不知道怎样拼写和发音。每次他拼写了一个字,我问他怎么读,他都会害羞地看着我,不好意思地笑着。即便我向他示范多次,他还是不得要领。 既然他这么羞怯,我就跟他做“悄悄话”游戏,我们俩抱着头互相耳语。这种身体上亲密的接触和不公开的对话显然鼓励了文文,也让我飞快地发现,文文的确存在听力或者口齿方面的生理缺陷:有几个发音,无论我怎样清晰地对他说,他都会说错。 但是文文的确不笨,他也的确聪明。虽然羞于开口,他对中英文的指令都能够正确理解。他有极强的逻辑能力,在给字尾找辅音的游戏当中,他很快琢磨出来只要把我挑出来的辅音放在字尾前边,就肯定是一个字,至于怎么发音,他就不清楚了。在组字练习时,他主动把字母按顺序排列好,以便查找方便。他还会模仿茵茵,茵茵拼写什么,他也拼写什么。这都是他小小年纪就已经熟练运用的生存技巧。 我们上课半途,学校专职的ESL老师 恰巧结束了一堂课,也来到我们桌边耐心地帮助和启发文文,他对我说,“文文其实什么都听的懂,他只是一个……”我知道他在找一个不会伤害孩子的词,于是接上话头“很特别的孩子。”他会心地笑笑。 下课后,我对白丝小姐建议,让文文的父母带他去检查一下听力、口齿和视力,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在妨碍他的学习进度。 临走之前,茵茵跑过来谢谢我,文文还是一如既往地沉默着,只是听到我说下周还来的时候,腼腆地笑了,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感染着我。我好好抱了抱两个可爱的孩子,心想,他们能够在这所学校上学、能够从师于白丝小姐,真是天大的福气。换了一个环境,他们会遭受到怎样的打击、抱怨、歧视和白眼呢?文文的害羞、安静、怯懦、小声说话、不会认字、不能回答问题,等等,都会被列举为“缺点”吧?他是不是每天都会承受“改正”的压力呢?在一个以成绩论英雄的养育文化里,他肯定是不及格的学生,也多半会被贴上“笨”、“傻”的标签,被孤立、鄙视、冷落、乃至淘汰。 而白丝小姐在描述文文的时候,对负面用词慎之又慎,却毫不吝啬溢美之词。从第二周开始,我每次单独帮助文文,白丝小姐则加紧跟文文父母的沟通。短短三周之内,文文有了一些明显的进步,不仅是在学习方面,最让白丝小姐惊喜的是,他克服了羞怯,主动要求在圣诞演出中担任角色。与此同时,他的某些特殊问题也越来越清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私下讨论时一致同意,这个孩子需要特别的关照,可能需要特殊教育的专业人士来帮助他。白丝小姐,还有ESL老师,都在真诚地关心文文,都在努力地想办法,期待能够找到有效地帮助他的办法。 因为,在他们心中,也是在我心中,所有的孩子都是优秀的,所有的孩子都没有缺点。
/
本文档为【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小巫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