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整形外科学

2017-12-08 50页 doc 117KB 8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1137

暂无简介

举报
整形外科学整形外科学 中国目前通用的土壤分类系统 1?、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一、 土壤分类系统的确立与土类、亚类单元概念的明确 1992年10月,对30个省(市、区)的省级土壤普查成果验收业已告一段落,其中肯定了一些省(市、区)所划分的 新的土壤类型。加之,全国土壤普查资料汇总与图件的编绘进入全面汇总阶段,深感土壤普查系列成果??《中国 土壤》、《中国土种志》及各不同比例尺的土壤图件的绘制与全国土壤数据资料的汇总这四项成果属于整体,必 须有一份一致的土壤分类系统。 因而,在1991年底,先后在武汉与南京召开了上述四项成果的负责人...
整形外科学
整形外科学 中国目前通用的土壤分类系统 1?、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一、 土壤分类系统的确立与土类、亚类单元概念的明确 1992年10月,对30个省(市、区)的省级土壤普查成果验收业已告一段落,其中肯定了一些省(市、区)所划分的 新的土壤类型。加之,全国土壤普查资料汇总与图件的编绘进入全面汇总阶段,深感土壤普查系列成果??《中国 土壤》、《中国土种志》及各不同比例尺的土壤图件的绘制与全国土壤数据资料的汇总这四项成果属于整体,必 须有一份一致的土壤分类系统。 因而,在1991年底,先后在武汉与南京召开了上述四项成果的负责人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再次确立了12个 土纲、29个亚纲、61个土类和231个亚类的分类单元的发生特征与性状作扼要阐述,便于各组资料汇总时共同使 用。现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表7)与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土类、亚类说明分别附列于后。 表1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92年) 土纲 亚纲 土类 亚类 铁铝土 湿热铁铝土 砖红壤 砖红壤 黄色砖红壤 赤红壤 赤红壤 黄色赤红壤 赤红壤性土 红壤 红壤 黄红壤 棕红壤 山原红壤 红壤性土 湿暖铁铝土 黄壤 黄壤 漂洗黄壤 表潜黄壤 黄壤性土 淋溶土 湿暖淋溶土 黄棕壤 黄棕壤 暗黄棕壤 黄棕壤性土 黄褐土 黄褐土 粘盘黄褐土 白浆化黄褐土 黄褐土性土 湿暖温淋溶土 棕壤 棕壤 白浆化棕壤 潮棕壤 棕壤性土 1 资料来源: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农业出版社,北京:1992。 淋溶土 湿温淋溶土 暗棕壤 暗棕壤 灰化暗棕壤 白浆化暗棕壤 草甸暗棕壤 潜育暗棕壤 暗棕壤性土 白浆土 白浆土 草甸白浆土 潜育白浆土 湿寒温淋溶土 棕色针叶林土 棕色针叶林土 灰化棕色针叶林土 白浆化棕色针叶林土 表潜棕色针叶林土 漂灰土 漂灰土 暗漂灰土 灰化土 灰化土 半淋溶土 半湿热半淋溶土 燥红土 燥红土 淋溶燥红土 褐红土 半湿暖温半淋溶土 褐土 褐土 灰石性褐土 淋溶褐土 潮褐土 土 燥褐土 褐土性土 半湿温半淋溶土 灰褐土 灰褐土 暗灰褐土 淋溶灰褐土 石灰性灰褐土 灰褐土性土 黑土 黑土 草甸黑土 白浆化黑土 表潜黑土 灰色森林土 灰色森林土 暗灰色森林土 钙层土 半湿温钙层土 黑钙土 黑钙土 淋溶黑钙土 石灰性黑钙土 淡黑钙土 草甸黑钙土 钙层土 半湿温钙层土 黑钙土 盐化黑钙土 碱化黑钙土 半干温钙层土 栗钙土 暗栗钙土 栗钙土 淡栗钙土 草甸栗钙土 盐化栗钙土 碱化栗钙土 栗钙土性土 钙层土 栗褐土 淡栗褐土 潮栗褐土 黑垆土 黑垆土 粘化黑垆土 潮黑垆土 黑麻土 干旱土 干温干旱土 棕钙土 棕钙土 淡棕钙土 草甸棕钙土 盐化棕钙土 碱化棕钙土 棕钙土性土 干暖温干旱土 灰钙土 灰钙土 淡灰钙土 草甸灰钙土 盐化灰钙土 漠土 干温漠土 灰漠土 灰漠土 钙质灰漠土 草甸灰漠土 盐化灰漠土 碱化灰漠土 灌耕灰漠土 灰棕漠土 灰棕漠土 草甸灰棕漠土 石膏灰棕漠土 石膏盐盘灰棕漠土 灌耕灰棕漠土 干暖温漠土 棕漠土 棕漠土 草甸棕漠土 盐化棕漠土 石膏棕漠土 石膏盐盘棕漠土 灌耕棕漠土 初育土 土质初育土 黄绵土 黄绵土 红粘土 红粘土 积钙红粘土 复盐基红粘土 新积土 新积土 冲积土 珊瑚砂土 龟裂土 龟裂土 风沙土 荒漠风沙土 草原风沙土 草甸风沙土 滨海风沙土 粗骨土 酸性粗骨土 中性粗骨土 钙质粗骨土 硅质岩粗骨土 石质初育土 石灰(岩)土 红色石灰土 黑色石灰土 棕色石灰土 黄色石灰土 火山灰土 火山灰土 暗火山灰土 基性岩火山灰土 紫色土 酸性紫色土 中性紫色土 石灰性紫色土 磷质石灰土 磷质石灰土 硬盘磷质石灰土 盐渍磷质石灰土 石质土 酸性石质土 中性石质土 钙质石质土 含盐石质土 半水成土 暗半水成土 草甸土 草甸土 石灰性草甸土 白浆化草甸土 潜育草甸土 盐化草甸土 碱化草甸土 淡半水成土 潮土 潮土 灰潮土 半水成土 淡半水成土 潮土 脱潮土 湿潮土 盐化潮土 碱化潮土 灌淤潮土 砂姜黑土 砂姜黑土 石灰性砂姜黑土 盐化砂姜黑土 碱化砂姜黑土 黑粘土 林灌草甸土 林灌草甸土 盐化林灌草甸土 碱化林灌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 山地草原草甸土 水成土 矿质水成土 沼泽土 沼泽土 腐泥沼泽土 泥炭沼泽土 草甸沼泽土 盐化沼泽土 碱化沼泽土 有机水成土 泥炭土 低位泥炭土 中位泥炭土 高位泥炭土 盐碱土 盐土 草甸盐土 草甸盐土 结壳盐土 沼泽盐土 碱化盐土 滨海盐土 滨海盐土 滨海沼泽盐土 滨海潮滩盐土 酸性硫酸盐土 酸性硫酸盐土 含盐酸性硫酸盐土 漠境盐土 漠境盐土 干旱盐土 残余盐土 寒原盐土 寒原盐土 寒原草甸盐土 寒原硼酸盐土 寒原碱化盐土 盐碱土 碱土 碱土 草甸碱土 草原碱土 龟裂碱土 盐碱土 碱土 碱土 盐化碱土 荒漠碱土 人为土 人为水成土 水稻土 潴育水稻土 淹育水稻土 渗育水稻土 潜育水稻土 脱潜水稻土 漂洗水稻土 盐渍水稻土 咸酸水稻土 灌耕土 灌淤土 灌淤土 潮灌淤土 表锈灌淤土 盐化灌淤土 灌漠土 灌漠土 灰灌漠土 潮灌漠土 盐化灌漠土 高山土 湿寒高山土 草毡土(高山草甸土) 草毡土(高山草甸土) 薄草毡土(高山草原甸土) 棕草毡土(高山灌丛草甸土) 湿草毡土(高山湿草甸土) 黑毡土(亚高山草甸土) 黑毡土(亚高山草甸土) 薄黑毡土(亚高山草原草甸土) 棕黑毡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 湿黑毡土(亚高山湿草甸土) 半湿寒高山土 寒钙土(高山草原土) 寒钙土(高山草原土) 暗寒钙土(高山草甸草原土) 淡寒钙土(高山荒漠草原土) 盐化寒钙土(高山盐渍草原土) 冷钙土(亚高山草原土) 冷钙土(亚高山草原土) 暗冷钙土(亚高山草甸草原土) 淡冷钙土(亚高山荒漠草原土) 盐化冷钙土(亚高山盐渍草原土) 冷棕钙土(山地灌丛草原冷棕钙土(山地灌丛草原土) 土) 淋淀冷棕钙土(山地淋溶灌丛草原 土) 干寒高山土 寒漠土(高山漠土) 寒漠土(高山漠土) 冷漠土(亚高山漠土) 冷漠土(亚高山漠土) 寒冷高山土 寒冻土(高山寒漠土) 寒冻土(高山寒漠土) 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土类、亚类说明 1. 棕壤 棕壤是暖温带湿润气候区落叶林下发育的、处于硅铝风化阶段,并具有粘化特征的土壤。母质主要为中、酸 性基岩风化物及其它无石灰性沉积物。分布于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山地丘陵区,另外在河北、河南、山西、皖北 -A-B-C构型。棕壤土体盐基淋失,土壤pH5-6.5,土体中不仅有粘及鄂西的山地垂直带中亦有分布。具A-B-C或A0 粒的淋淀,同时有游离铁锰的形成。B层粘粒硅铝率3.2左右,粘土矿物以水云母、蛭石为主。A层由于生物富集的结果,色泽呈暗棕灰色;由于淋溶及粘化作用,土体中下部呈棕色,且土壤的孔隙壁上普遍有光性定向粘粒胶膜层,A层较厚,有机质含量高。 0和铁质胶膜,或两崐者的复合胶膜。山地森林下的棕壤可有A 亚类划分: (1)棕壤 具土类典型特征。 (2)白浆化棕壤 分布部位比棕壤亚类低,多位于山前高阶地,母质为无石灰性洪冲积物,剖面粘化层之上出 现由漂洗作用所造成的白浆化层。本亚类辟为农地以后,多为低产土壤。营林时由于易产生滞水包浆,林木生长 较差。 (3)潮棕壤 一般见于山麓冲积扇或坡麓,由于所处的地势较低,底层出现潮化特征(具锈色斑纹)。潮棕壤土体较厚,为林果地或农地,因土壤障碍因素较少,林果及旱作物生长良好。 (4)棕壤性土 为发育差的棕壤,土层较薄,剖面具A-(B)-C构型。 2. 暗棕壤 暗棕壤是温带湿润地区针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具有明显有机质富集和弱酸性淋溶的土壤。具A-A-B-C构型;A0层厚度可达5-20cm, 暗棕壤是东北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完达山一带分布较广的山地土壤,另在西南、西北等省区山地垂直带中 亦有分布,其分布特点是向南(向下)过渡为棕壤,向北(向上)过渡为棕色针叶林土。 此土处于温润气候条件,林木及地被物生长繁茂,有明显的腐殖质积累,A层有机质含量最高可达20%左1右。由于腐殖质中酸性物质的存在,下渗水呈弱酸性反应。全量结果表明,铁、铝有轻微下移特征。其次是B层粘粒含量较A、C层略高,显示弱粘化特征。 土壤地表的柘枝落叶层(A层)包括未分解和半分解两个亚层,有较多的白色菌丝体,其下为棕灰色腐殖质层(A0 层)和棕色心土层(B层),B层结构面可出现铁锰胶膜;母质层(C层)多含砾石。 土壤剖面终年处于湿润状态,全剖面呈弱酸性,盐基饱和度70-80%,土壤腐殖质中胡富比由上向下减少,活 性胡敏酸占总量的比例向下递增;与钙结合的胡敏酸在表层约占一半,向下锐减或消失。 亚类划分: (1)暗棕壤 具土类典型特征。 2 (2)灰化暗棕壤 系在A层之下出现弱度灰化的层次(A)及其下铁铝弱度沉积的层次(B)。A层的氧化硅略大于112B层,而A层的氧化铁和氧化铝,均略小于B层。 121 (3)白浆化暗棕壤 主要是在A层之下出现白浆化层(A层),再下为显示铁锰淀积的B层。A层的氧化铁和氧化1ee锰的含量小于B层。此亚类多分布于稍有坡度和具有地上轻下粘母质的条件下,土壤上层发生滞水潜育,造成A层下部土体铁锰还原淋失。 (4)潜育暗棕壤 主要分布于坡麓低平处,排水不良,表层显泥炭化特征,表层以下土层常有潜育斑块,全剖 面呈酸性反应,土壤盐基饱和度约40-50%,低于暗棕壤亚类。由于土壤过于冷湿,林木生长较差。 (5)草甸暗棕壤 所处地势平缓,母质较粘,为疏林草甸植被,腐殖质层较厚,A层不显,土体呈灰棕色,B0层中出现铁子和灰色条纹,剖面自上而下呈中性至弱酸性反应,盐基饱和。 (6)暗棕壤性土 土壤腐殖质层薄,B层发育度差且薄,土体多石砾。 3. 白浆土 白浆土是温带湿润地区森林草原下发育的具有明显白浆层(E层)的土壤。母质主为河、湖相沉积物,多具有“二层性”(上轻下粘)层次排列。 一般分布于黑龙江、吉林等地的高河漫滩及河谷阶地,另在这些省区的山间谷地或盆地以及山前洪积台地上 亦有分布。以黑龙江、吉林境内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降雨较多的季风气候区分布最为集中。 此土具有明显的白浆化作用,在透水不良的粘质心土层顶托下,上层土壤由周期性滞水而产生的低价铁、 锰,大部分沿着缓坡侧向漂洗,另一部分则沿着心土棱柱状结构裂隙下渗,形成锈斑、铁锰结核和胶膜等各种形 式的淀积。由于铁、锰的淋失和淀积,在土壤腐殖质层(A层)之下依次出现白浆层(E层)和淀积B层。 白浆土A层,壤质,粒状和团块状结构,多呈暗灰色,耕种后腐殖质含量降低,呈灰色或浅灰色;E层壤质偏砂,呈灰黄至灰白色,微显片状,后一特征是由于白浆层粉砂含量较高,在干湿交替的水分条件下所造成的。B层较厚,粘质,有明显的淀积粘土膜及铁锰胶膜,暗棕色,棱柱状或棱块状结构。 白浆土的物理性质较差,土壤容重A层<E层<B层。全土层呈微酸性,且较稳定,不受季节性影响。白浆土 的有机质、交换量及其它矿质养分储量均为A层>B层>E层。土壤水分的季节性动态可分过湿期(4-5月)、干湿交替期(6-9月初)、聚水期(9月中-10月)和冻结期(11-翌年3月)。 亚类划分: (1)白浆土 具土类典型特征。 (2)草甸白浆土 草甸植被下发育的白浆土,腐殖质层厚于白浆土亚类,白浆层色泽亦较暗,其下淀积层具有 由地下水升降活动所造成的锈色斑纹,形成Bu层。 (3)潜育白浆土 沼泽草甸植被下发育的白浆土,上层类似于草甸白浆土,但淀积层色泽更为深暗,且有明显 的潜育化特征。土体终年含水量较高。 4. 褐土 褐土是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发育于排水较好的地形部位,具有粘化和钙质淋移淀积特征的土壤。或土母质富含 石灰,成土作用处于脱钙阶段。土壤具弱腐殖质积累、石灰质淋淀、复钙和粘化特征。具有A-B-Bk-C构型。 主要分布于关中、亚东南、豫西以及燕山、太行山、吕梁山与秦岭等山地、低丘、洪积扇和高阶地。另在川 西北及横断山脉中段高山狭谷区亦有其变异类型存在。褐土区年均温10-14?,年寸雨量600-800mm,植被以旱生森林和灌丛草原群落为主。大部分丘岗、阶地的褐土已垦为农地。褐土东与棕壤相接,西北与半干旱区栗褐土 相接,南与黄褐土相连。在山地垂直带中,褐土处于棕壤或暗棕壤之下。 褐土盐基饱和,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伴少量蒙脱石。剖面发生层分异明显,具腐殖质淡色表土 层、粘化层、假菌丝状积钙层和母质层。B层褐色或棕褐色,粘淀特征明显,核块状结构发育良好,氧化铁含量略 高于上层,有粘粒胶膜;底土一般不受地下水作用影响,剖面上部有或无石灰反应,土壤pH7-7.5,盐基饱和度>80%。 亚类划分: (1)褐土 石灰淋溶钙积型,上部土层石灰明显下淋但不完全,其余特征同土类。 (2)石灰性褐土 石灰钙积型,全剖面强石灰反应,pH>7.5。 (3)淋溶褐土 石灰淋溶型,全剖面无石灰反应或C层有石灰反应,pH6.5-7.5,盐基饱和。 (4)潮褐土 分布于华北山麓洪积扇平原末端低阶地,其上与褐土相接,其下连平原中的潮土。剖面上部具褐 土特征,底土受地下水活动影响,具铁锰氧化还原所表现出的锈纹斑特征,有时可见碳酸盐结核。 (5) 土 分布于黄土高原关中和亚南汾、渭河河谷阶地,以及华北平原西缘黄土洪积高台地。系黄土母质经 长期耕种发育而成。土壤具有重叠剖面,上部大于50cm厚的重叠土层,与长期耕作施用土粪以及与间歇性降尘有 关。其余特征同土类。 土的主要粘土矿物为水云母,与黄土母质相似,全剖面呈强石灰反应,土壤呈微碱性。 (6)燥褐土 分布于川、滇、藏接壤的横断山山脉中段狭谷区下部。另在云南金沙江、澜沧江上游段及其支流 河谷干旱区(海拔2000-2500m)以及四川金沙江上游段河谷(海拔2500m以下)也有分布。这些区域年雨量仅300-500mm,植被为次生旱生灌丛与散生乔木,覆盖度30-50%,坡面侵蚀明显,土体厚度一般<50cm,质地松,砾质,石灰反应强,pH>8.0,干燥。 (7)褐土性土 基岩风化物上发育的幼年型褐土,具A-(B)或(BC)-C构型,其余特征同土类。 5. 黄棉土 黄绵土是黄土母质上形成的初育土。土壤严重侵蚀,发育微弱,母质特征明显,多属A-C型。 分布于暖温带半湿润和温带半干旱、干旱地带的整个黄土高原地区,包括晋西。陕北、陇东、宁南及陇中, 以陕、甘、亚三省面积较大。海拔700-1500m,有低山、丘陵、残塬、坡、间、台、弯塌、沟谷等复杂地形,光 热水条件变化较大。 坡地黄绵土侵蚀与耕翻交替进行,土壤肥力较低,塬地、梯田、川(沟)台地黄绵土,土壤侵蚀轻微,长期耕作 施肥,土壤肥力较高。侵蚀黄绵土全剖面显母质特性,颜色、质地、结构均一,土质疏松绵软,粉砂壤质,通体 呈强石灰反应;侵蚀轻微、耕种较久的,表层呈淡灰棕至灰棕色,无粘化。黄绵土土层较厚,富含细粉粒,地表 遇水呈糊状,影响水分下渗。土壤有效水含量由北向南随土壤质地变细而增大。粘土矿物以伊利石、绿泥石为 主。pH7.8-8.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5-10me/100g土。土壤有机质含量0.5%,土壤磷钾储量较丰,但有效性差,速效磷含量仅3-5ppm。 6. 新积土 新积土是新近冲积、洪积、坡积、塌积或人工堆垫而成的土壤,成土时间短,为A-C型、(A)-C型或C型。与其它初育土土类比较,不具备特定的母质起源。 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及低阶地,山麓新洪积扇,山地及丘陵区的谷地,以及广大农区的沟道两侧或 沟坝地。 受河流泛滥影响的新积土,地表处于季节性淹没状态,地下水位的高低随河水涨落而急剧变化,无剖面发 育,有时显层状沉积或含有砾石,无明显的腐殖质层。土层厚薄不一。 海拔在3000m以上的新积土,多处于内陆河的滩地、阶地,土层一般厚30-100cm,粘粒或碳酸钙在剖面中无明显移动。 人工堆垫的新积土,全剖面显示人工扰动的特征,质地层理混乱,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大,一般不受地下水影 响。 亚类划分: (1)新积土 具土类典型特征。 (2)冲积土 发育于河流两侧的冲积物母质上,属近期冲积形成,尚无明显的成土过程。 (3)珊瑚砂土 由珊瑚、贝壳类风化物堆积形成的土壤,见地南海诸岛。 石灰(岩)土 石灰(岩)土是热带、亚热带石灰岩山区经溶蚀风化形成的钙饱和岩性土。广泛散布于长江以南石灰岩山丘区, 以、广西贵州和云南省(区)最多。成土母质为各类碳酸盐岩风化的残积和坡积物。植被类型多喜钙旱生稀疏乔灌草 群丛。 石灰(岩)土土体厚薄不一,溶蚀化学风化与碳酸盐淋溶明显,壤质粘土至粘土,富含钙和铁质胶结物。土体与 基岩面过渡清晰,不含半风化母质碎屑层。粘土矿物多为蛭石、伊利石和高岭石,有的还含蒙脱石和三水铝石。 土壤交换量和饱和度均高,中性至微碱性。 亚类划分: (1)红色石灰土 主要分布于灰岩山地坡麓和岩溶丘陵岗地,地面基岩露头较少。母质为厚层石灰岩古老风化 壳,属风化淋溶较强、脱钙作用较深的石灰(岩)土。土壤主体部分无石灰反应,但局部可出现石灰反应,这与新风 化石岩碎片的残存及钙质水渗入有密切关系。土壤pH7.0,底土可达7.6。其余特征同土类。 (2)黑色石灰土 零星分布于石灰岩山丘上部凹面、岩壁缝隙或峰丛间,土体厚度一般<50cm,属A-D型剖面,有时含砂姜、风化残余物及基岩小碎块。土壤处于脱钙初期,复钙作用明显,游离碳酸钙含量高。A层黑色腐殖质层厚20-40cm,有机质含量5-7%,质地粘重,粘粒含量>30%,核粒状结构发育良好。50cm土体内有或无石灰反应,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含少量蛭石和蒙脱石,氧化钾含量较高,为2.5-3%,盐基高度饱和,pH7.5-8.5。 (4)黄色石灰土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拔800m以上石灰岩山区,常与黄壤和黄棕壤组合,表层腐殖质积累量 较高,以下土层呈黄色或黄棕色,粘土矿物以伊利石、蛭石为主,土壤pH6.5-7.0,盐基饱和。 7. 石质土 石质土是薄层A-R型土,A层(厚度<10cm)以下可见基岩,植被稀疏,土壤风化微弱,A层内岩石碎屑占30-50%,常与粗骨土组成复区。此土的形成与山丘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坡度陡峻有关。 亚类划分: (1)酸性石质土 多在中、低山陆坡及高丘的脊顶,植被覆盖率<20%,土壤pH<6.5。 (2)中性石质土 分布较广,温带至北亚热带山地均有出现,土体无石灰反应,土壤pH6.5-7.5。 (3)钙质石质土 分布于钙质母岩区,A层灰棕色,强石灰反应,碳酸钙含量>8%,有的甚至在15%以上,岩石层(R层)中>1mm的砾石量>50%,土壤pH>8.0。 (4)含盐石质土 分布于干旱山地,表层可见盐分累积,以硫酸盐为主。 8. 粗骨土 粗骨土是土体砾石含量>50%(容积%)的A-C型土,浅薄的A层之下却为含砾石的土状母质层,甚少剖面分异 与发育特征。其上植被覆盖率多<30%,略好于石质土。 亚类划分: (1)酸性粗骨土 母质为酸性结晶岩类、泥质岩类等的风化物,土壤pH<6.5,土层厚30-50cm,A层厚10cm左右。 (2)中性粗骨土 分布较广,南北方石质山区常有形成,土壤pH6.5-7.5,盐基饱和。 (3)钙质粗骨土 分布于钙质页岩和炭酸盐岩区。在高海拔区,表层碳酸钙含量在10%以上。土壤盐基饱和,阳离子交换量高,pH>8.0。 (4)硅质岩粗骨土 分布于岩溶地区,由硅质岩风化物形成。通体灰白色,氧化硅含量在90%以上,层次分异不明显,粗粉砂质地,阳离子交换量<3mg/100g土,pH5-6。土壤有机质及矿质养分含量较低。 9. 草甸土 草甸土是受地下水浸润并在草甸植被下发育成的半水成土,具腐殖质积累层及地下水浸润作用形成的锈色斑 纹层,为A-Cu或A-C-Cu型。 广泛分布于冲积平原、河谷平原、湖盆低地及高原山丘沟谷中,以东北平原,内蒙古及西北的河谷平原沿河 两岸较多。植被为湿生草类或草类灌丛,母质为冲积物、河湖相沉积物、洪积物,少数残坡积物及黄土。后一母 质多为次生性质。 草甸土的腐殖层厚度及有机质含量,大体上由东北向西逐渐变薄和减少。土体下部受地下水浸润,有季节性 氧化还原交替过程,形成铁锰迁移淀积造成的锈色斑纹和结核。此外还随气候干旱程度增强、地下水矿化度增 高,土壤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地下水位较高之处,底层可产生潜育化特征。 土壤A层厚度较幅为20-60cm,有机质含量一般在3-8%,可低至1-2%,高达10%。腐殖质胡富比值>1。由于母质类型不一及多次沉积的影响,剖面质地与颗粒组成差异大,土壤石灰反应的有无和酸度差异也大。 亚类划分: (1)草甸土 由非石灰性河流冲积物或湖积物形成,分布于暗棕壤、黑土及棕壤区。A层有机质含量1.5-6%,结构性好;C层见锈色斑纹或少量铁锰结核,偶见埋藏有机质层。土壤呈酸性或中性,潜在肥力较高。 (2)石灰性草甸土 由石灰性河流冲积物或湖积物形成。土体具石灰反应,pH8.5左右,底土层中可见石灰积聚。A层有机质含量在2%左右。 (3)白浆化草甸土 分布于东北部低平原区,由非石灰性母质形成,土体上部出现白浆化特征。 (4)盐化草甸土 分布于干旱区湖滨及扇缘地带,不具草皮层,A层有机质含量<2%,土体富含石灰,地下水矿化度高,盐分表聚,含盐量<1%, (5)碱化草甸土 呈局部斑块状分布于盐化草甸土区,在薄层表土下有5-10cm厚的柱状碱化层,土壤pH>9. (6)潜育草甸土 地下水位在1m以内,潜育作用明显,底土呈青灰色。多分布于湖滨洼地及河谷低地。 10. 山地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是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中山顶部及缓坡在草甸或灌丛草甸植被下形成的半水成土。土体较薄, 地表具草皮层(As),心土部位有锈斑或络合铁锰胶膜淀积。具As-A-C-D构型。 山地草甸土面积小,大多分布在海拔1200-2700m的山顶局部水湿条件良好的平洼地段;草甸植被茂密,覆 盖度在90%以上。土壤矿物风化作用弱,剖面中各层粘粒的化学组成接近;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土体夹石砾或半 风化岩块。 剖面草皮层以下的A层,呈灰黑色,可达50cm左右厚度,有机质含量在10-27%。土壤水解性酸达10-38me/100g土,交换性酸3-18me/100g土,盐基不饱和。 亚类划分: (1)山地草甸土 A层有机质含量5-15%,呈黑至灰黑色;心土层深色,具明显或不明显锈纹;底土潮湿,有 时可见轻度潜育现象。土壤pH6.5左右,其余特征同土类。 (2)山地草原草甸土 生境条件干旱,为草原草甸植被,A层浅薄,有机质含量仅5-7%,土体中含游离碳酸钙,土壤pH7.5-8.5。 (3)山地灌丛草甸土 分布在地形平缓的山脊部位,地面生长灌丛草甸植被,植物根系交织,土壤有机质积累 显著,A层有机质含量在15%以上,高的达30%。 11. 潮土 潮土是近代河流沉积物上受地下水影响和长期旱耕而形成的半水成土。土体具A11-A12-Cu或A11-C1-Cu构型。 广泛分布于暖温带,北亚热带的半湿润、湿润地区中开阔冲积平原及河谷地,包括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 及其以南的河谷平原;各大盆地、高原山区沟谷也有分布。 潮土的不同质地层次是母质原有的,从发生层角度看主要是旱耕层(A11)及亚耕层(A12),下为锈色斑纹层(Cu)。在A12与Cu之间有时出现一过渡层(C1)。另在底层可见潜育层或埋藏表土层。由石灰性母质发育的潮土,剖 面中可见碳酸钙沉积物。在母质含盐及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地区,当表土无覆盖或结构性不良时,旱季可出现盐分 表聚现象。 潮土的理化性状与原沉积物的颗粒分选和粘、壤、砂层状排列的厚薄与层位有直接关系。如表耕层为壤土, 心土有一层夹粘层,就会形成宜耕适种的土层排列;反之,如表层为粘土其下为砂层,则构成湿时泥泞、干时开 裂的沉积层次排列。因此,质地层次组合的各种剖面构型,制约着土壤一系列的养分供应和水份物理特性,以及 相应的宜种宜肥性、耕性与改良利用措施等差异。 潮土耕层一般厚15-20cm,色稍暗,有机质含量0.5-3%;亚耕层厚5-10cm,有机质含量介于耕层与心土层之间;心土层色泽较浅,有锈色斑纹。石灰性潮土的游离碳酸钙含量一般在2-12%,心土层中可见雏形砂姜结核。 亚类划分: (1)潮土 具土类典型特征 (2)灰潮土 分布于暖湿地区河谷平原、河湖平原和三角洲,一般无盐渍化威胁,土壤pH6-6,石灰性母质发育的土壤pH>7。耕层有机质含量在2%左右。 (3)脱潮土 分布于冲积平原中地势高起的自然堤及漫岗上部,地下水位3-4m,土壤无盐化威胁,表层土色转鲜艳,锈色斑纹层出现较深。 (4)湿潮土 分布于冲积平原低洼地段,地下水位在1以内,土质大多粘重,色泽暗,多锈纹斑,底土具潜育特 征。土壤有机质及矿质养分含量较高。 (5)盐化潮土 分布于平原洼地及其边缘,呈斑状。地下水矿化度2-10g/L不等,土壤旱季返盐、雨季脱盐,耕层含盐量<0.6%,以硫酸盐一氯化物或氯化物一硫酸盐为主。心底土盐分一般较轻。 (6)碱化潮土 土壤地下水矿化度不高,为1-2g/L,以碳酸盐、重碳酸盐为主。表层含盐量<0.5%,以碳酸钠和重碳酸钠占一定比重,表土交换性钠达1-3me/100g土,土壤碱化度>20%。上层土体pH>9。 (7)灌淤潮土 上部土体有厚度<30cm的灌淤层,其下同潮土。地下水矿化度1-3g/L,土壤有机质含量<1%,有时表层轻度盐化。 12. 沼泽土 沼泽土是长期地表积水、生长喜湿性植被条件下,有机质积累及还原作用强烈的土壤。土体上部有大量有机 质或泥炭,底部为潜育层,中间有时具锈色过渡层。为HA-G构型。 多分布于东北和青藏高原,位于地势较低的沟谷、河边湖滨洼地。母质主要为河湖沉积物,质地较粘。地面 长期积水,有利于喜湿性植物生长,暖季植被生长茂密,地表积累大量有机质,冬季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而形 成泥炭或腐殖质层。下部土体长期被水浸渍,还原作用强,形成潜育层。由寒温带、温带至热带,或从青藏高 原、山地丘陵至东部平原,泥炭积累程度由强到弱,泥炭逐渐减薄,并成为腐泥层。 沼泽土的泥炭层厚度一般<50cm,呈黑色、黑褐色,有机质含量高达10-25%。泥炭状有机质分解弱,C/N比高;腐殖质层中有机质含量约5%,呈暗褐色腐泥状;潜育层呈蓝色或青灰色,有机质含量在1%左右,Eh在250mV以下,甚至-100mV,还原性物质总量为100me/100g土左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达30-50me/100g土,盐基饱和度80-90%;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干旱区为碱性。由于含铁矿物中的铁以离子或络合态淋失,土壤粘粒的 铝铁率和硅铁率仍高。 亚类划分: (1)沼泽土 具土类典型特征。 (2)腐泥土 仅见腐泥层及潜育层,有时有锈色过渡层。水分充足,土体湿软,腐泥层有机质含量在4%左右,潜育层在1%左右,氮、磷较丰,钾偏低。 (3)泥炭沼泽土 上部有<50cm厚的泥炭层,下为潜育层。泥炭层有机质含量高达20-60%。在干旱区,土体中含少量碳酸钙及可溶盐。 (4)草甸沼泽土 是草甸土向沼泽土过渡的类型,有草根层及粗有机质层,下为锈斑层及潜育层。表层有机质 含量8-27%,分解不充分(川西北高于黑龙江地区),向下锐减,至潜育层可<1%。土壤呈酸性至中性不等。 (5)盐化沼泽土 全剖面具石灰反应,旱季地表有盐霜,下盐渍土呈复区分布,其余特征同土类。 13. 泥炭土 泥炭土是具有厚度>50cm的泥炭层,下为潜育层的水成土。有时在泥炭层下有腐殖质过渡层。具H-G构型。 分布于温带北部冷湿气候区低河漫滩地、湖滩地及山间谷地。表层有机质泥炭层,下部矿质土体潜育化。分 别有薹草泥炭、水藓-薹草泥炭和藓属泥炭等多种。地面可有厚20-30cm的草根层。 亚类划分: (1)低位泥炭土 由莎草植被形成塔头并逐年积累而成,处于积水低洼地。泥炭层厚3-5m,有机质含量30- O0.3%左右,水解性酸<40me/100g。土壤pH6.0-7.0,属富营养型。 2570%,全N1.5-2%,全P (2)中位泥炭土 为赤杨沼泽,分布于高山阴坡,地面无积水。泥炭层厚度及性质介于高位与低位泥炭土之 间,有机质含量50-80%,土壤pH5-6,属中营养型。 (3)高位泥炭土 泥炭由水藓残体积累而成,分布于平坦河谷地,地面无积水。泥炭层厚度<2m,有机质含量60-90%,但分解程度低。土壤pH4-5,属贫营养型。 14. 水稻土 水稻土是长期的季节性淹灌水耕或水旱耕条件下,使原来的成土母质或母土雪生特定的周期性氧化还原交替 状况和淋淀状况,导致出现一系列具有新的土壤发生层和构型的一组土壤。水稻土的发生层自表而下依次可有淹 育层(Aa层)、犁底层(Ap层)、渗育层(P层)、潴育层(W层)、脱潜层(Gw层)和潜育层(G层)。对于某一类型水稻土来说,可以只有上层2-3个发生层,也可以有4-5个发生层,视母土情况和水稻土的发育程度而异。 淹育层是所有水稻土共有的特征层,就同一剖面而言,它是所有发生层中受人为影响最深的土层,其铁的活 化度增高,晶胶率(游离铁中晶南铁与活性铁的比率)变小,根孔锈明显。犁底层本质上是表层(A层)的一部分,因经受水旱耕机具的压实作用而容重增大,其铁有活化度略低于、晶胶率略高于淹育层。 渗育层是以接受灌溉水溶淀影响为主的土层,可具棱状结构,铁的晶化度和晶胶率高于表层,结构体面具浅 色胶膜和少量铁锰斑纹。 潴育层是经受长期潴积水(在平原区还包括地下水)升降而形成的具有棱块状或小棱块状结构的土层,结构面具 暗灰色胶膜和多量铁锰斑纹和结核,铁的昌化度和昌胶率显著高于表层和渗潴育层。 脱潜层的前身是沼泽或潜育型母土的潜育层,经排水疏干、实行水旱轮作,原潜育层开始向潴育层过渡而形 成的土层,初显棱块状结构,铁的晶化度和晶胶率在于潜育层。潴育层是平原或谷地裟土中长期浸水处于还原状 况而形成的土层,土色青灰,无结构。 水稻土的分布与稻作土壤的分布基本一致,但在北方平原和高原盆地,前者的分布范围小于后者。水稻土的 集中分布区包括华南滨海平原、低丘谷地和山地丘陵谷地,华中湖滨平原、河谷平原和低山丘陵谷地,长江下游 冲积平原和低丘河谷以及西南山间谷地、河谷平原和山原丘陵谷地。它起源于各种母土,但主要是水搬运沉积物 发育的母土所占比重最大。 同一类型水稻土旱作期间自表而下的氧化还原电位,依次是:淹育层>犁底层>渗育层>潴育层>脱潜层> 潜育层。土壤中铁的晶胶率层段系数(水稻土某发生层的晶胶率层段系数,系该层昌胶率除以同剖面淹育层的晶胶 率所得之值)依次是:淹育层<犁底层<渗育层<潴育层或>脱潜层>潜育层,后两层之所以变得无规律,是由于 受到潜育作用的干扰。 水稻土的腐殖质含量特点一般是高于原矿质母土(A层的色泽深于原表土),而低于原有机质积累显著的森林土壤和沼泽土壤(A层的色泽浅于原表土)。土壤的酸度特点是pH值高于原酸性母土,而低于原碱性母土。易溶盐的含 量特点是低于原盐渍母土。 亚类划分: (1)潴育水稻土 分布于开阔谷地,湖积冲积平原中的平田区,低洼圩区的上框田(圩边田),灌排条件优越,种稻历史悠久。具Aa-Ap-(P)-W-G或C构型。其余特征同土类。 (2)淹育水稻土 分布于山地梯田谷地上缘或平原中旱改水稻区,具Aa-Ap-C构型(大体A层以下仍维持原母土特征)。 (3)渗育水稻土 多分布于冲积平原稻区,灌溉条件较好,多为棉稻轮作田,地下水位较深,以接受灌溉水影 响为主。具Aa-Ap-P-C构型(土体P层以下维持原母土特征)。土壤通透性良好。 (4)潜育水稻土 多分布于湖网圩区或山区狭谷中的低田,土壤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或终年浸水,还原作用强(全 剖面Eh<200mV),常有有母还原性物质积聚,土性冷,水稻迟发。具Aa-(Ap)-G构型。 (5)脱潜水稻土 潜育水稻土经排水疏干,实行水旱轮作而形成,具Aa-Ap-Gw-G构型。 (6)漂洗水稻土 分布于平原地区高田或丘岗区高田,侧渗漂洗强烈,剖面具Aa-Ap-E-C或Ae-Ap-W-C构型。漂 洗层粉砂含量高,有机无机胶粒多淋洗至下层,或随侧渗水淋失,色泽浅淡发白,紧实、贫瘠、滞水,形成作物 的障碍层。 (7)盐渍水稻土 多分布于盐渍土壤区,母土多为含盐土壤,具Aa-Ap-Pz-Cz构型。 (8)咸酸水稻土 母质为酸性硫酸盐土,具Aa-Ap-Psu-Csu构型,土壤处于脱盐(以硫酸盐为主)和酸性被中和阶段。 2?、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一、有关概念 (一)诊断层和诊断特性(Diagnostic horizons and characteristics)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也叫土壤诊断分类),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土壤分类。凡用于鉴 别土壤类别(taxa)的,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称为诊断层;如果用于分类目的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 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则称为诊断特性。它们并不体现或表现为特定的土层,而是泛土层 的或非土层的。 由于土层和土壤性质是不同成土过程的产物,故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本身体现了土壤形态、土壤特性和土壤发 生三者的结合。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来鉴别土壤,实际上就反映了土壤分类与土壤发生的相互联系;而且不把 成土过程,甚至成土条件作为分类标准,而是以反映成土过程结果、有定量规定的土层或性质作为分别标准,保 证了土壤分类的客观性。 2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研究协作组著,《中国土 壤系统分类》(修订),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北京,1995。 (二)诊断现象(Diagnostic evidences)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还把在性质上已发明明显变化,但尚未达到诊断层或诊断特性规定指标,但在土壤分类 上具有重要意义,即足以作为划分土壤类别依据的称为诊断现象(主要用于亚类一级)。其命名参照相应诊断层或诊断特性的名称,例如碱积现象、钙积现象、变性现象等。各诊断现象均规定出一定指标及其一限,其上限一般为 相应诊断层或诊断特性的指标下限。 二、主要诊断层 (一)诊断表层(diagnostic surface horizons) 诊断表层是指位于单个土体最上部的诊断层。在土壤系统分类中这种表层用epipedon表示,表明是单个土体的上部层段。因此,它并非发生层中A的同义语,而是广度的“表层”。既包括狭义的A层,也包括在土壤形成中由A 层向B层过渡的AB层,例如在具均腐殖质特性的土壤中,其腐殖质的聚积由上表向下逐渐减少,颜色逐渐变 “淡”,常与草本动植物的根系活动层相一致,这样形成的暗沃表层就包括了A层和AB层;又如肥熟土的肥熟表层应包括其上部的高度肥熟亚层(相当于A层)和下部的过渡性肥熟亚层(相当于AB层);还包括在人为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人为耕作施肥活动造成的覆于原土壤单个土体上部、厚度达50cm或更厚的灌淤表层、堆垫表层等上部的层段,不论它们是否已有50cm或更厚的灌淤表层、堆垫表层等上部的层段,不论它们是否已有Bp层(耕作淀积层)的分 异。如果原诊断表层上部因耕作被破坏或受沉积物覆盖影响,则必需取上部18cm厚的土壤的混合土样或以加权平均值(耕作的有机表层取0-25cm混合土样)作为鉴定指标。 本系统分类共设11个诊断表层,可以归纳为四大类:即有机质表层类、腐殖质表层类、人类表层类和结皮表层 类。 A.有机质表层类(Organic epipedons) 1.有机表层(Histic epipedon):矿质土壤中经常被水饱和,具高量有机碳的泥炭质有机土壤物质表层;或被水分饱 和的时间很短,具极高量有机碳的枯枝落叶质有机土壤物质表层。 (1) 泥炭质表层具有以下全部条件: 3至少有一个月被水分饱和(人工排水例外);和 a.大多数年份 b.厚度: 3(a)若水藓纤维按体积计?75%,或容重<0.1Mg/m,为20-60cm或 (b)若水藓纤维按体积计<75%,或有机土壤物质主要为半腐和高腐的(参见诊断特性一节中“有机土壤物质”),或 3容重为0.1--0.4Mg/m,则为20-40cm;或 (c)若上部50cm范围内覆有或夹有矿质层次,其总厚度应?10cm;和 c.有机碳含量 (a)在符合b(b)项条件的泥炭质表层各亚层中(不包括所夹的矿质层次): i. 若矿质部分粘粒含量?600g/kg,则有机碳含量?180g/kg;或 ii.若矿质部分不含粘粒,则有机碳含量?120g/kg;或 iii.若矿质部分粘粒含量<600g/kg,则有机碳含量应?[120g/kg+(粘粒含量g/kg×0.1) ];或 (b)若该泥炭质表层上部为耕作层,则0-25cm深度内土层混合后的有机碳含量为: i.若矿质部分粘粒含量?600g/kg,则?160g/kg;或 ii.若矿质部分不含粘粒,则?80g/kg,或 iii.若矿质部分粘粒含量<600g/kg,则?[80g/kg+(粘粒含量g/kg?7.5) ]。 (2) 枯枝落叶质表层具有以下全部条件: 3 指10年中有6年或6年以上,下同。 a.大多数年分被水分饱和时间不到一个月;和 b.厚度?20cm;和 4。 c.有机碳含量?200g/kg有机表层按原有植物物质分解程度和种类可细分为四类:纤维的、半腐的、高腐的和枯枝落叶的(简称落叶的)其定义参见“诊断特性”一节中有机土壤物质。 1.1 有机现象(Histic evidence):表层中具有有机土壤物质积累,但不符合有机表层厚度条件的特征。其厚度下限 定为5cm。 2.草毡表层(mattic epipedon):高寒草甸植被下具高量有机碳有机土壤物质、活根与死根根系交织缠结的草毡状 表。它具有以下条件: (1) 厚度?5cm,有一定弹性,铁铲不易挖掘;和 (2) 缠结根系按体积计?50%;和 (3) 缠结根系之间有不同分解程度的其他有机土壤物质,色调为7.5YR-10YR,润态明度<3.5,干态明度<5.5,润态彩度<3.5;和 (4) 有机碳含量(待定);和 (5) 大多数年分被水分饱和的时间<1个月;和 3(6) 容重为0.5-1.1Mg/m;和 (7) 具寒性或更冷的土壤温度状况。 2.1 草毡现象(Mattic evidence):表层草毡状有机土壤物质发育较弱的特征。厚度为2-5cm,或草毡按体积计仅占10%-50%。 B.腐殖质表层类(Humic epipedons) 1.暗沃表层(Mollic epipedon):有机碳含量高或较高,盐基饱和,结构良好的暗色腐殖质表层。它具有以下条件: (1) 厚度: a.若直接位于石质、准石质接触面或其他硬结土层之上,为?10cm;或 b.或土体层(A+B)厚度<75cm,应相当于土体层厚度的1/3,但至少为18cm;或 c.若土体层厚度?75cm,应?25cm;和 (2) 颜色:具有较低的明度和彩度;搓碎土壤的润态明度<3.5,干态明度<5.5;润态彩度<3.5;若有C层,其干、润态明度至少比C层暗一个芒塞尔单位,彩度应至少低2个单位;和 (3) 有机碳含量?6g/kg;若大多数年份被水分饱和时间?1个月,其上限为120g/kg;若被水分饱和时间<1个月,则其上限为200g/kg;和 (4) 盐基饱和度(HNOac法,下同)?50%;和 4 (5) 主要呈粒状结构、小角块状结构和小亚角块状结构;干时不呈大块状或整块状结构,也不硬。 2.暗瘠表层(Umbric epipedon):有机碳含量高或较高,盐基不饱和的暗色腐殖质表层。除盐基饱和度<50%和土壤结构的发育比暗沃表层稍差外,其余均同暗沃表层。 3.淡薄有层(Ochric epipedon):发育程度较差的淡色或较薄的腐殖质表层。它具有以下一个或一个以上条件: (1) 搓碎土壤的润态明度?3.5,干态明度?5.5,润态彩度?3.5;和/或 (2) 有机碳含量<6g/kg;或 (3) 颜色和有机碳含量同暗沃表层或暗瘠表层,但厚度条件不能满足者。 4 包括枯枝落叶层(O层) C.人为表层类(Anthropic epipedons) 1.灌淤表层(Siltigic epipedon):长期引用富含泥沙的浑水灌溉(Siltigation),水中泥沙逐渐淤积,并经施肥、耕作等交迭作用影响,失去淤积层理而形成的由灌淤物质(参见“诊断特性”一节中人为淤积物质)级成的人为表层,它具有以下条件: (1) 厚度?50cm;和 (2) 全层在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碳酸钙含量等方面均一;相邻亚层的质地在美国农部制质地三角表中也处 于相邻位置;和 (3) 土表至50cm有机碳加权平均值?4.5g/kg;随深度逐渐减少,但至该层底部最为3g/kg;和 (4) 泡水一小时后,在水中过80目筛,可见扁平状半磨圆的致密土片,在放大镜下可见淤积微层理;或在微形态上 有人为耕作扰动形貌--半磨圆、磨圆状细粒质团块,内部或可见有残存淤积微层理;和 (5) 全层含煤渣、木炭、砖瓦碎屑、陶瓷片等人为侵人体。 1.1 灌淤现象(Siltigic evidence):具有灌淤表层的特征,但厚度为20~50cm者。 2.堆垫表层(Cumulic epipedon):长期施用大量土粪、土杂肥或河塘淤泥等并经耕作熟化而形成的人为表层。它具 有以下全部条件: (1) 厚度?50cm;和 (2) 全层在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等方面相当均一,相邻亚层的质地在美国农部制质地三角表中也处于相同或 相邻位置;和 (3) 土表至50cm有机碳加权平均值?4.5g/kg;和 (4) 受堆垫物质来源影响,除具有与邻近起源土壤相似的颗粒组成外,并且具有列之一的特征: a.有残留的和新形成的锈纹、锈斑、潜育斑、或兼有螺壳、贝壳等水生动物残体等水成、半水成土壤的特征(泥垫特征);或 b.有与邻近自成型土壤相似的某些诊断层碎屑或诊断特性(土垫特征);和 (5) 含煤渣、木炭、砖瓦碎屑、陶瓷片等人为侵入体。 2.1 堆垫现象(Cumulic evidence):具有堆垫表层的特征,但厚度为20~50cm者。 3.肥熟表层(Fimic epipedon):是长期种植蔬菜,大最施用人畜粪尿、厩肥、有机垃圾和土杂肥等,精耕细作,频繁 灌溉而形成的高度熟化人为表层。它具有以下条件: (1) 厚度?25cm(包括上部的高度肥熟亚层和下部的过渡性肥熟亚层);和 (2) 有机碳加权平均值?6g/kg和 浸提磷加权平均值?35mg/kg(PO?80mg/kg);和 325(3) 0-25cm土层内0.5mol/L NaHCO (4) 有多量蚯蚓粪;间距<10cm的蚯蚓穴占一半或一半以上;和 (5) 含煤渣、木炭、砖瓦碎屑、陶瓷片等人为侵入体。 3.1 肥熟现象(Fimic evidence):厚度<25cm,但?18cm,而且速效磷加权平均值?35mg/kg;或厚度虽?25cm,而且有机碳加权平均值?6g/kg,但0-25cm土层内速效磷加权平均值为18-35mg/kg;或厚度虽?25cm,但全层有机碳加权平均值为4.5-6g/kg,则0-25cm土层内速效磷加权平均值应?35mg/kg。 4.水耕表层(Anthrostagnic epipedon):是在淹水耕作条件下形成的人为表层(包括耕作层和犁底层)。它具有以下全部条件: (1) 厚度?18cm;和 (2) 大多数年份当土温>5?时,至少有3个月具人为滞水水分状况;和 (3) 大多数年份当土温>5?时,至少有半个月,,其上部亚层(耕作层)土壤因受水耕搅拌而糊泥化(Puddling);和 (4) 在淹水状态下,润态明度?4,润态彩度?2,色调通常比7.5YR更黄,乃至呈GY,B或BG等色调;和 (5) 排水落干后多锈纹、锈斑;和 (6) 排水落干状态下,其下部亚层(犁底层)土壤容重对上部亚层(耕作层)土壤容重的比值?1.10。 4.1 水耕现象(Anthrostagnic evidence):水耕作用影响较弱(或种植水稻历史较短,或在某些水旱轮作制下10年中只有一半或不到一半时间,当土温>5?时至少有3个月具有为滞水水分状况特征)的表层。缺乏下部亚层(犁底层),或虽有微弱发育,但对上部亚层(耕作层)的土壤容重比值<1.10。 (二)诊断表下层(Diagnostic subsurface horizons) 诊断表下层是由物质的淋溶、迁移、淀积或就地富集作用在土壤表层之下所形成的具诊断意义的土层。包括发生 层中的B层(例如粘化层)和E层(例如漂白层)。在土壤遭受剥蚀的情况下,可以暴露于地表。 本系统分类共设20个诊断表下层。 1.漂白层(Albic horizon):粘粒和/或游离氧化铁淋失或氧化铁分凝后形成漂白物质,颜色主要决定于砂粒和粉粒的 土层。它具有以下全部条件: (1) 厚度?1cm;位于A层之下,但在灰化淀积层、粘化层、碱积层或其他具一定坡降的缓透水层如粘磐、石质或准 石质接触面等之上;可呈波状或舌状过渡至下层,但舌状延伸深度<5cm;和 (2) 由?85%(按体积计)的漂白物质组成(包括分凝的铁锰凝团、结核、斑块等在内)。漂白物质本身显示下列之一的颜色: a.彩度?2,以及或是润态明度?3,干态明度?6,或是润态明度?4,干态明度?5;或b.彩度?3,以及或是润态明度?6或干态明度?7,或是粉粒、砂粒色调为5YR或更红,明度同a。 3.雏形层(Cambic horzon):风化-成土过程中形成的无或基本上无物质淀积,未发生明显粘化,带棕、红棕、红、 黄或紫等颜色,且有土壤结构发育的B层。它具有以下一些条件: (1) 除具干旱土壤水分状况或寒性、寒冻温度状况的土壤,其厚度至少5cm外;其余应?10cm,且其底部至少在土表以下25cm处;和 (2) 具有砂壤或更细的质地,粘粒含量?80g/kg;和 (3) 有土壤结构发育并至少占土层体积的50%,保持岩石构造的体积<50%;或 (4) 与下层相比,彩度更高,色调更红或更黄;或 (5) 若成土母质含有碳酸盐,则碳酸盐有下移迹象;和 (6) 不符合粘化层、灰化淀积层、铁铝层和潜育特征、氧化还原特征的条件。 9.水耕氧化还原层(Hydragric horizon):是水耕条件下铁锰自水耕表层或和下垫土层的上部亚层还原淋溶,或兼有自 下面潜育层或具潜育现象的土层还原上移,并在一定深度中氧化淀积的土层。它具有以下一些条件: (1) 上界位于水耕表层底部,厚度?20cm;和 (2) 有下列一个或一个以上氧化还原形态特征: 5a.铁锰氧化淀积分异不明显,以锈纹锈斑为主;或 b.有地表水(人为水分饱和)引起的铁锰氧化淀积分异,上部亚层以氧化铁分凝物(斑纹、凝团、结核等)占优势,下部亚层除氧化铁分凝物外,尚有较明显至明显的氧化锰分凝物(黑色的斑点、斑块、豆渣状聚集体、凝团、结核 等);或 c.有地表水和地下水引起的铁锰氧化淀积分异,自上至下的顺序为铁淀积亚层、锰淀积亚层、锰淀积亚层和铁淀积 亚层;或 6d.紧接水耕表层之下有一带灰色的铁渗淋亚层,但不符合漂白层的条件;其离铁基质(Iron depleted matrix)的色调为10YR-7.5Y,润态明度5-6,润态彩度?2;或有少量锈纹锈斑;和/或 (3) 除铁渗淋亚层外,游离铁含量至少为耕作层的1.5倍;和 (4) 土壤结构体表面和孔道壁有厚度?0.5mm的灰色腐殖质-粉砂-粘粒胶膜;和 5 符合此项特征和/或具有水耕氧化还原现象者相当于前“淹育性水稻土”。 6 当该亚层厚度?10cm,离铁基质占85%以上时,可作划分铁渗土类(相当于前渗育水稻土)的依据。 (5) 有发育明显的棱柱状和/或角块状结构。 9.1 水耕氧化还原现象(Hydragric evidence):土层中具有一定水耕氧化还原层的特征。但厚度为5-20cm者。 10.粘化层(Argic horizon):粘粒含量明显高于上覆土层的表下层。其质地分异可以由表层粘粒分散后随悬浮液向下 迁移并淀积于一定深度中而形成的粘粒并聚集而形成的次生粘化层(Secondary clayific horizon)。若表层遭受剥蚀,此层可位于地表或接近地表。它具有以下条件: (1) 无主要是沉积成因的粘磐的、或河流冲积物中粘土层的、或由表层粘粒随迳流水移失等而造成B层粘粒含量相对增高的特征;和 (2) 由于粘粒的淋移淀积: a.此层从其上界起,在30cm范围内,总粘粒(<2μm)和细粘粒(<0.2μm)含量与上覆淋溶层相比,应高出: (a)若上覆淋溶层中任何部分的总粘粒含量<15%,则此层的绝对增量应?3%(例如13%对10%);细粘粒与总粘粒之比一般应至少比上覆淋溶层或下垫土层多1/3; (b)若上覆淋溶层总粘粒含量为15%-40%,则此层的相对增量应?20%(即?1.2,例如24%对20%);细粘粒与总粘粒之比一般应至少比上覆淋溶层多1/3; (c)若上覆淋溶层总粘粒含量为40%-60%,则此层的绝对增量应?8%(例如50%对42%); (d)若上覆淋溶层总粘粒含量?60%,则此层的绝对增量应?8%;和 b.厚度至少为上覆土层总厚度的1/10;若其质地为壤质或粘质,则其厚度应?7.5;若其质地为砂质或壤砂质,则厚度应?15cm;或 7,而且其数量应占该层体积的5%或更多;或 c.在大形态上,孔隙壁和结构体表面有厚度>0.5mm的粘粒胶膜d. 在微形态上,淀积粘粒胶膜、淀积粘粒薄膜、粘粒桥接物等应至少占薄片面积的1%: (a)在砂质疏松土层中,可见砂粒表面有粘粒薄膜,颗粒间或有粘粒桥接物连接,或形成粘粒填隙体; (b)在有结构或多孔土层中,可见土壤孔隙壁有淀积粘粒胶膜,有时在结构体表面有粘粒薄膜;和 e.无碱积层中的结构特征和无钠质特性,即不符合碱积层的条件;但在干旱土中可因土壤碱化而伴随有钠质特性, 称为具钠质特性的粘化层,简称钠质粘化层(Natro-argic horizon);或 (3) 由于次生粘化的结果: a.在均一的土壤基质中,其总粘粒含量与表层之比同“粘粒淀积层”;和 b.比上伏和下垫土层有较高的彩度,较红的色调,而且比较紧实;和 c.出现深度和厚度因地而异。在具半干润水分状况的土壤中多见于剖面中、上部或地表25cm以下,厚度?10cm;在干旱土中多位于干旱表层以下,厚度?5cm;或表层遭侵蚀,可露出地表。 d.粘粒含量比上伏和下垫土层高,但一般无淀积粘粒胶膜;土体和粘粒部分硅铝率或硅铁铝率或硅铁铝率与上伏 和下垫土层基本相似;和 e.在薄片中可见较多不同蚀变程度的矿物颗粒和原生矿物的粘粒镶边、粘粒假晶、粘粒斑块等风化粘粒体及其残 体,并占薄片面积的?1%,或因受土壤扰动作用影响,它们“解体”后形成的各种形态纤维状光性定向粘粒; f.若下垫土层砾石表面全为碳酸盐包膜,则此层有些砾石有一部分无碳酸盐包膜,或下垫土层砾石仅底面有碳酸盐 结皮,则此层砾石应无碳酸盐包膜。 17.钙积层:(Calcic horizon):为一富含次生碳酸盐的未胶结或未硬结土层。其符合以下一些条件: (1) 厚度?15cm;和 (2) 未胶结或硬结成钙磐;和 (3) 至少有下列之一特征: a.CaCO相当物为150-500g/kg,而且比下垫土层至少高50g/kg;或 3 b.CaCO相当物为150-500g/kg,而且可辨认的次生碳酸盐,如石块底面的悬膜,凝团、结核、假菌丝体、软粉状3 石灰、石灰斑或石灰斑点等按体积计?5%;或 c.CaCO相当物为150-500g/kg,而且(a)细土部分粘粒(<2μm)含量<180g/kg;和(c)可辨认的次生碳酸盐重量比下3 7 在野外应仔细观察,确认系淀积粘粒胶膜,而非具发亮光泽的滑擦面或其他。 垫土层中高50g/kg或更多(绝对值)。 相当物比上覆317.1 钙积现象(Calcic cvidence):土层中有一定自生碳酸盐聚积的特征。厚度为5-14cm;或CaCO土层高10g/kg或经下垫土层高10-49g/kg,或假菌丝体、软粉状石灰、石灰斑或石灰斑点等比下垫土层多2%-5%(按体积计)。 三、诊断特性 共设25个诊断特性 1.有机土壤物质(Organic soil materials):经常被水分饱和,具高有机碳的泥炭、腐泥等物质,或被水分饱和时间很 短,具极高有机碳的枯枝落叶质物质或草毡状物质。其有机碳含量参见了有机表层或草毡表层。 有机土壤物质按原有植物分解程度和种类可细分为5类:即纤维的、半腐的、高腐的、枯枝落叶的(简称落叶的)和草毡的。其中除草毡有机土壤物质是矿质土壤草毡表层的主要特征外,其余均系矿质土壤有机表层的主要特征或 有机土壤的诊断特性。 8(1) 纤维有机土壤物质(Fibric soil materials):搓后的纤维含量(不包括粗碎屑)按体积计占3/4或更多;或搓后的纤维含量(不包括粗碎屑)探计占25%或更多,但将白色色层纸或滤纸插入用饱和焦磷酸钠溶液与该土壤物质制成的泥浆 中显示的颜色明度和彩度应为7/1,7/2,8/1或8/3。 (2) 半腐有机土壤物质(Hemic soil materials):中度分解的有机土壤物质。搓后的纤维含量(不包括粗碎屑)按体积计价于纤维有机土壤物质与高腐有机土壤物质之间(即1/6-3/4) 。 (3) 高腐有机土壤物质(Sapric soil materials):高度分解的有机土壤物质,常呈黑灰至黑色,纤维最少,容重最大, 水分饱和时以干重计含水量最低。搓后纤维含量(不包括粗碎屑)按体积计不足1/6;其焦磷酸钠提取液在白色层或滤纸上所显颜色的明度和彩度,处于比色卡上5/1,6/2和7/3等色块划线外的右方和下方范围内。若无或几乎无纤 维,而且焦磷酸盐提到液所显示的颜色范围处于该划弛的左方或上方,则很可能是湖积物质。 (4) 落叶有机土壤物质(Folic soil materials):?3/4体积的有机土壤物质是枯枝落叶(包括半分解枯枝落叶)。 (5) 草毡有机土壤物质(Mattic soil materials):按体积计?10%的有机土壤物质是活的和死亡的缠结根系群。 2.岩性特征(Lithologic characters):指土表至125cm范围内土壤性状明显或较明显保留母岩或母质的岩石学性质特 征,可细分为: (1) 冲积物岩性特征(L.C.of alluvial deposits):目前仍承受定期泛滥,有新鲜冲积物质加入的岩性特征。它具有以 下两个条件: a.0-50cm范围内某些亚层有明显的沉积层理;和 9b.在125cm深度处有机碳含量?2g/kg;或从25cm起,至125cm或至石质、准石质接触面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呈不规则 的减少。 (2) 砂质沉积物岩性特征(L.C.of sandy deposits):它具有以下全部条件: a.土表至100cm或至石质、准石质接触面范围内土壤颗粒以砂粒为主,土壤质地为壤质细砂土或更粗;和 b.呈单粒状,含一定水分时或呈结持极脆弱的块状结构;无沉积层理;和 c.有机碳含量?1.5g/kg。 (3) 黄土和黄土状沉积物岩性特征(L. C. of loess and loess-like deposits):它具有以下全部条件: a.色调为10YP或更黄,干态明度?7,干态彩度?4;和 b.上下颗粒组成均一,以粉砂或细砂占优势;和 d.CaCO相当物?80g/kg。 3 8 纤维在北是指有机土壤物质中植物组织的碎屑(不包括活根)。其特征是:(1) 有机土壤物质经六偏磷酸钠分散后 过筛,不能通过100目筛(孔径0.15mm);(2) 可见植物的细胞构造;(3) 最短径?2cm,或其分解程度足以用手指搓碎。横切面>2cm的和用手指不能搓碎的木质碎屑不属纤维,而是粗碎屑(如同矿质土壤中的砾石等)。 9 碳应属全新世。碳的平均停留时间(mean residence time)应<公元前11000年。 (4) 紫色砂、页岩岩性特征(L.C.of purplish sandstones and shales)。它具有以下条件。 a.色调为2.5RP-10RP; B.固结性不强,极易遭受物理风化,风化碎屑物直径皆<4cm。 (5) 红色砂、页岩、砂砾岩和北方红土岩性特征(L. C. of red sandstones, shales and conglomerates, and northern red earths) 。它具有以下条件: a.色调为2.5R-5R,明度为4-6,彩度为4-8;或色调为7.5R-10R,明度为4-6,彩度?6;或 b.在北方红土中或具石灰性,或含钙质凝团、结核,或盐基饱和,或具盐积现象。 (6) 碳酸盐岩岩性特征(L. C. of carbonate rocks)。它具有以下一些条件: a.有上界位于土表至125cm范围内,沿水平方向起伏或断续的碳酸盐岩石质接触面;界面清晰,界面间有时可见分 布有不同密集程度的白色碳酸盐化根系;或 b.土表至125cm范围内有碳酸盐岩岩屑或风化残余石灰;和 c.所有土层盐基饱和度?50%,pH?5.5。 (7) 珊瑚砂岩性特征(L. C. of coral sands)。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a.主要组成分为珊瑚砂和贝壳碎屑,其中>0.05mm的颗粒?50%;和 b.碳酸钙相当物?500g/kg。 3.石质接触面(Lithic contact):是土壤与紧实粘结的下垫物质(岩石)之间的界面层。不能用铁铲挖开。下垫物质为整 块状者,其莫氏硬度>3;为碎裂块体者,在水中或六偏磷酸钠溶液中振荡15小时不分散。 4.准石质接触面(Paralithic contact):是土壤与连续粘结的下垫物质(一般为部分固结的砂岩、粉砂岩、页岩或泥灰 岩等沉积岩)之间的界面层。湿时用铁铲可勉强挖开。下垫物质为整块状者,其莫氏硬度<3;为碎裂块体者,在水中或六偏磷酸钠溶液中振荡15小时,可或多或少分散。 5.人为淤积物质(Anthro-silting materials):由以灌溉为目的引用浑水灌溉(Siltigation)形成的灌淤物质(Irrigation-silting materials),或由淤地为目的的渠引含高泥沙河水(放淤)或筑坝围埝截留含高沙洪水(截淤)造成的截淤物质(Interception-silting materials)。它具有以下全部条件: (1) 灌淤物质每年淤积厚度约为1cm,而截淤物质大多数年份每年淤积厚度?10cm;和 (2) 有明显或较明显的沉积层理和微层理。但灌淤物质的层理因每年耕翻扰动,随后消失;而截淤物质若一年中淤 积厚度超过当年或翌年耕犁深度,则在耕作层以下的某些亚层中保留有层理和微层理;和 (3) 失去层理的层次泡水一小时后,在水中过80目筛,可见扁平状半磨圆的致密土片,在放大镜下可见积微层理; 或在微形态上有人为耕作扰动形貌--半磨圆、磨圆状细粒质团块,内部或可见有残存的淤积微层理。 7.人为扰动层次(Anthroturbic layer):由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等形成的耕翻扰动层。土表下25-100cm范围内按体积有?3%的杂乱堆集的原诊断层碎屑或保留有原诊断特性的土体碎屑。 8.土壤水分状况(Soil moisture regimes):年内各时期土壤内或某土层内地下水或<1500kPa张;和持水量的有无或多寡。当某土层的水分张力?1500kPa时,称为干燥;<1500kPa,但>0时称为湿润。张力?1500kPa的水对大多数中生植物无效。 水分控制层段:为便于用气候资料估算土壤水分状况,特规定水分控制层段。水分控制层段的上界是干土(水分张力?1500kPa)在24小时内被2.5cm水湿润的深度,其下界是干土在48小时内被7.5cm水湿润的深度;不包括水分沿裂隙或动物孔道湿润的深度。水分控制层段的上、下限也可按土壤物质的粒径组成大致决定:即细壤质、粗粉质, 细粉质,或粘质者为10-30cm;粗壤质为20-60cm;砂质为30-90cm。 (1) 干旱土壤水分状况(Aridic moisture regime):干旱和少数半干旱气候下的土壤水分状况。大多数年份50cm深度处土温>5?时,土壤水分控制层段的全部每年累计有一半天数是干燥的;而且50cm深度处土温>8?时,水分控制层段某些部分或其全部连续湿润时间不超过90天。 10计算的年干燥度估算,凡年干燥度>3.5者相当于干旱土壤水分状若无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可按Penman经验公式况。 (2) 半干润土壤水分状况(Ustic oisture regime):是介于干旱和湿润水分状况之间的土壤水分状况。大多数年份50cm 11深度处年平均土温?22?或夏季平均土温与冬季平均土温之差<5?时,土壤水分控制层段的某些部分或其全部每 年累计干燥时间?90天;而且生年或累计有180天以上,或连续90天或更多时间是湿润的。 如果大多数年份50cm深度处年平均土温<22?或夏季平均土温与冬季平均土温之差?5?时,则土壤水分控制层段的某些部分或其全部每年累计干燥时间?90天;但当50cm深度处土温>5?时,则水分控制层段全部湿润的时间应 累计有一半以上的天数。 若大多数年份在冬至后4个月内,土壤水分控制层段全部连续湿润时间?45天,则在夏至后4个月内水分控制层段全部连续干燥时间应<45天。 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多具一或两个旱季,夏、冬季意义不大;因此至少应有一个为期3个月或更长的雨季。 若按Penman经验公式估算,相当于年干燥度1-3.5。 必要时可按每年累计干燥天数或年干燥度把半干润土壤水分状况细分为“偏湿润的”、“典型的”和“偏干旱的”三种。例如在钙积干润变性土中按一年中累计90-150天在矿质土表至50cm范围内,厚度?25cm的全土层中有宽度?5mm的裂隙,分出具偏湿润的半干润水分状况的“弱裂钙积干润变性土”;按一年中累计150-210天开裂者(开裂情况同上),分出具典型半干润水分状况的“普通钙积干润变性土”;按一年中累计210天或更长时间开裂者,分出具偏干旱 的半干润水分头状况的“强裂钙积干润变性土”。 (3) 湿润土壤水分状况(Udic moisture regime):一般见于湿润气候地区的土壤中,降水分配平均或夏季降水多,土 壤贮水量加降水量大致等于或超过蒸散量;大多数年份水分可下渗通过整个土壤。其指标是大多数年分水分控制 层段每年累计有90天不干燥。若50cm深度处年平均土温<22?,而且冬季平均土温与夏季平均土温之差?5?,则大多数年份夏至后4个月内土壤水分控制层段的全部呈现连续干燥的时间不足45天。 若按Penman经验公式估算,相当于年干燥度<1,但每月干燥度并不都<1。 (4) 常湿润土壤水分状况(Perudic moisture regime):为降水分布均匀、多云雾无冻结地区(多为山地)全年各月水分均能下渗通过整个土壤的很湿的土壤水分状况。大多数年分全年各月降水量超过蒸散量,土壤水分控制层段中水 分张力很少达到100kPa。 若按Penman 经验公式推算,则年干燥度<1自不待言,而且每月计干燥度几首都<1。 (5) 滞水土壤水分状况(Stagnic moisture regime):由于土体层中存在缓透水粘土怪或较浅处有石质接触面或地表有 苔藓和枯枝落叶层,使其上部土层在大多数年份中有相当长的湿润期,或部分时间被地表水和/或上层滞水饱和;导致土层中发生氧化还原作用或铁质水化作用;或由于土体层中存在具一定坡降的缓透水粘土层或石质、准石质 接触面,大多数年份某一时期其上部土层被地表水和/或上层滞水饱和并有一定的侧向流动,导致粘粒和/或游离氧化铁侧向淋失的土壤水分状况。 (6) 人为滞水土壤水分状况(Anthrostagnic moisture regime):在水耕条件下由于缓透水犁底层的存在,耕作层被灌 溉水12饱和的土壤水分状况。大多数年份土温>5?时至少有3个月时间被灌溉水饱和,并呈还原状态。耕作层和犁 底层中的还原性铁锰可通过犁底层淋溶至非水分饱和心土层中氧化淀积。在地势低平地区,水稻生长季节地下水 位抬高的土壤中人为滞水可能与地下水相连。 (7) 潮湿土壤水分状况(Aquic moisture regime):大多数年份土温>5?(生物学零度)时的某一时期,全部或某些土层被地下水或毛管锋水饱和并呈还原状态的土壤水分状况。 若被水分饱和的土层因水分流动,存在溶解氧或环境不利于微生物活动(例如低于1?),则不认为是潮湿水分状况。 ET10 Penman经验公式:D=,D-干燥度,E-年可能蒸发量,P-年降水量。 TP 其中:E=fE,E-水面年蒸发量,f-随季节而异的系数,11-2月为0.6;5-8月为0.8;其余各月为0.7。 T00 11 夏季指6,7,8月;冬季指12,1,2月。 12 这野指广义的灌溉水,包括雨养田被田埂人为截留的迳流水和雨水。下行同。 若地下水始终位于或接近地表(如潮汐沼地、封闭洼地),则可称为“常潮湿土壤水分状况”。 9.潜育特征(Gleyic features):长期被地下水饱和,导致土壤发生强烈还原的特征。它具有以下一些条件: (1) 50%以上的土壤基质(按体积计)色调比7.5Y更绿或更蓝,或为无彩色(N);或有少量锈斑纹、铁锰凝团、结核或 铁锰管状物;和 Fe(CN)]测试,显深蓝色;或用2g/kgaa'一联吡啶于中性的1mol/L36(2) 取湿土土块的新鲜断面,用10g/kg铁氰化钾[K醋酸铵溶液测试,显深红色;或 (3) rH=[Eh(mv)/29]+2pH?19。 9.1 潜育现象(Gleyic evidence):土壤发生弱一中度还原作用的特征。仅30-50%的土壤基质(按体积计)有比7.5Y更绿或更蓝,或为无彩色(N)的色调,在土体中呈斑状分布。 10.氧化还原特征(Pedox features):由于潮湿水分状况、滞水水分状况或人为滞水水分状况的影响,大多数年份某 一时期土受季节性水分饱和,发生氧化还原交替作用而形成的特征。它具有以下一个或一个以上条件: (1) 有锈斑纹,或兼有由脱潜而残留的不同程度的还原离铁基质;或 (2) 有硬质或软质铁锰凝团、结核和/或铁锰斑块或铁磐;或 (3) 无斑纹,但土壤结构体表面或土壤基质中占优势的润态彩度?2;若其上、下层示受季节性水分饱和影响的土壤 的基质颜色本来就较暗,即占优势润态彩度为2,则该层结构体表面或土壤基质中占优势的润态彩度应<1。 11.土壤温度状况(Soil temperature regimes):指土表下50cm深度处或浅于50cm的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处的土壤温度。 (1) 永冻土壤温度状况(Permagelic temperature regime):土温常年?0?。包括湿冻与干冻。 (2) 寒冻土壤温度状况(Gelic temperature regime):年平均土温?0?。冻结时有湿冻与干冻。 (3) 寒性土壤温度状况(Cryic temperature regime):年平均土温>0?,但<8?,并有如下特征: a.矿质土壤中夏季平均土温: (a)若某时期土壤水分不饱和的,无O层者<15?;有O层者<8?; (b)若某时期土壤水分饱和的,无O无者<13?;有O层者<6?; b.有机土壤中: (a)大多数年份,夏至后2个月土壤中某些部位或土层出现冻结;或 (b)大多数年份5cm深度之下不冻结,也就是土壤温度全年均低,但因海洋气候影响,并不冻结。 (4) 冷性土壤温度状况(Frigid temperature regime):年平均土温<8?,但夏季土温高于具寒性土壤温度状况土壤的 温度状况。 (5) 温性土壤温度状况(Mesic temperature regime):年平均土温?8?,但<15?。 (6) 热性土壤温度状况(Thermic temperature regime):年平均土温?15?,但<22?。可进一步细分: a.温热土壤温度状况(Low-thermic),年平均土温<18?,而且冬季平均土温<10?; b.中热土壤温度状况(High-thermic),年平均土温?18?或冬季平均土温?10?。 (7) 高热土壤温度状况(Hyperthermic temperature regime):年平均土温?22?; 13.冻融特征(Forest-thawic features):由冻融交替作用,在地表或土层中形成的形态特征。它具有下列一个或一个 以上条件: (1) 地表具有石环、冻胀丘等冷冻扰动形态;或 (2) A或B层的部分亚层,具磷片状结构;或 (3) 在薄片中可见有: a.冻融团聚体或水平方向延长的断续蠕虫状孔隙;和 b.大量纤维状光性定向粘粒;或 c.粗、细颗粒的层状分选;或 d.>0.01mm粗骨颗粒的聚集;或 (4) 具昼夜冻融现象,全年正负温交替日数占全年总日数的70%或以上。 15.均腐殖质特性(Isohumic property):草原或森林草原中腐殖质的生物积累深度较大,有机质的剖面分布随草本植 物根系分布深度中数量的减少而逐渐减少,无陡减现象的特性。并符合以下条件:土表至20cm与土表至100cm的 1314腐殖质储量比(Rh)?0.4;或50-100cm之间出现石质、准石质接触面,则按相应比例计算,也应?0.4。 16.腐殖质特性(Humic property):热带亚热带酸性土壤或粘质开裂土壤中除A层和/或AB层有腐殖质的生物积累外,B层并有腐殖质的淋淀积累和/或重力积累的特性。它具有以下全部条件: (1) A层腐殖质含量较高,向下逐渐减少;B层结构体表面、孔隙壁有腐殖质淀积胶膜,或裂隙壁填充有自A层落下的含腐殖质土体或土膜;和 215(2) 土表至100cm深度范围内土壤有机碳总储量?12kg/m;和 (3) 除由土体开裂、自吞作用造成B层腐殖质积累的土壤外,盐基饱和度<50%。 24.盐基饱和度(Base satruation):吸收复合体被碱或碱土阳离子饱和的程度(NHOAc法)。 4(1) 适用于铁铝土和富铁土之外的土壤: a.饱和的?50%; b.不饱和的<50%; (2) 适用于铁铝土和富铁土: a.富盐基的?35%; b.贫盐基的<35%。 三、土壤分类、命名原则和检索方法 (一)分类原则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分类,共七级,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前四级为高级分 类级别,主要供中小比例尺土壤图制定制图单元用;后三级为基层分类级别,主要供大比例尺土壤图确定制图单 元用。现就高级分类级别的分类、命名原则和检索方法阐述如下。 1. 土纲 土纲为最高土壤分类级别,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产生的或影响主要成土过程的性质划分。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产 生的性质划分的有:有机土(根据泥炭化过程产生的有机土壤物质特性划分)、人为土(根据水耕等人为过程产生的 132a.根据土壤容重和有机质含量分别计算0.2m厚(0-20cm)和1m厚(0-100cm)土层中有机质总储量(kg/m) ,再求出Rh值; b.在无实测容重资料时,假设壤质或更砂土壤容重:A层为1.2,AB怪为1.3,B和BC层为1.4,作为C层的黄土等土状沉积物母质也为1.4;粘壤和粘质土壤容重:A层为1.3,AB层为1.4,B和BC层为1.5; 33c.计算方法:各土层厚度(m)×容重(kg/m=mg/m×1000) ×有机质含量(kg/kg=g/kg?1000) =各土层有机质储量 2(kg/m) ; d.0-1m土层有机质总量=各土层有机质储量之和;当土壤最上部的A层亚层不足或超过20cm时,应取其下垫土层的一定厚度补足或减去其多余厚度并划归下垫土层。 14 例如土层厚度仅75cm,则Rh值为0-15cm与0-75cm之比。 15 有机碳总储量=各土层有机碳储量之总和;或50-100cm之间出现石,持或准石接触面,虽只计算土体层的有机 碳总储量,但仍视为0-100cm的值;无实测容重资料时,假设A层为1.3,AB层为1.4,B和BC层为1.5。 有机土壤物质特性划分)、人为土(根据水耕等人为过程产生的性质,如灌淤表层、堆垫表层、肥熟表层、水耕表 层、耕作淀积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划分)、灰土(根据灰化过程产生的灰化淀积层划分),干旱土(根据在干旱水分状况影响下,有机质矿化和弱腐殖化过程所产生的干旱表层以及现代或过去的钙化、石膏化和盐化等过程所产生的 钙积、石膏、盐积层等划分)、盐成土(根据盐渍过程产生的盐积层和碱积层划分)、均腐土(根据腐殖化过程所产生的暗沃表层、均腐殖质特性和高盐基饱和度划分)、铁铝土(根据高度富铁铝化过程产生的铁铝层划分)、富铁土(根 据富铁铝化过程产生的低活性粘粒富铁层划分)、淋溶土(根据粘化过程产生的粘化层划分)。根据影响主要成土过程的性质,如土壤水分状况、母质性质划分的有:潜育土(根据影响潜育过程的常潮湿土壤水分状况和潜衣特征划 分)、火山灰土(根据影响成土过程进一步发展的火山灰特性划分)。 2. 亚纲 亚纲是土纲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影响现代成土过程的控制因素所反映的性质(如水分状况、温度况和岩性特征)划分。按水分状况划分的亚纲有:人为土纲中的水耕人为土和旱耕人为土,火山灰土纲中的湿润火山灰土,铁 铝土纲中的湿润铁铝土,变性土纲中的潮湿变性土、干润变性土和湿润变性土,潜育土纲中的滞水潜育土和正常 (地下水)潜育土,均腐土纲中的干润均腐土和湿润均腐土,淋溶土纲中的干润淋溶土和湿润淋溶土,富铁土纲中的 干润富铁土、湿润富铁土和常湿富铁土,雏形土纲中的潮湿雏形土、干润雏形土、湿润雏形土和常湿雏形土。按 温度状况划分的亚纲有:干旱土纲中的寒性干旱土和正常(温暖)干旱土,有机土纲中的永冻有机土和正常有机土, 火山灰土纲中的高寒火山灰土,淋溶土纲中的冷凉淋溶土和雏形土纲中的寒冻雏形土。按岩性特征划分的亚纲 有:火山灰土纲中的玻璃质火山灰土,均腐土纲中的岩性均腐土和新成土纲中的砂质新成土、冲积新成土和正常 新成土。此外,个别土纲由于影响现代成土过程的控制因素差异不大,所以直接按主要成土过程发生阶段所表现 的性质划分,如灰土纲中的腐殖灰土和正常灰土,盐成土纲中的碱积盐成土和正常(盐积)盐成土。 3. 土类 土类是亚纲的续分。土类类别多根据反映主要成土过程强度或次要成土过程或次要控制因素的表现性质划 分。根据主要过程强度的表现性质划分的如:正常有机土中反映泥炭化过程强度的高腐正常有机土,半腐正常有 机土,纤维正常有机土土类;根据次要成土过程的表现性质划分的如:正常干旱土中反映钙化,石膏化、盐化、 粘化、土内风化等次要过程的钙积正常干旱土、石膏正常干旱土、盐积正常干旱土、粘化正常干旱土和简育正常 干旱土等土类;根据次要控制因素的表现性质划分的有:反映母质岩性特征的钙质干润淋溶土,钙质湿润雏形 土、含疏正常潜育土、富磷岩性均腐土特,反映气候控制因素的寒冻冲积新成土、干旱冲积新成土、暖热冲积新 成土、干润冲积新成土和湿润冲积新成土等。 4. 亚类 亚类是土类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是否偏离中心概念,是否具有附加过程的特性和是否具有母质残留的特性 划分。代表中心概念的亚类为普通亚类,具有附加过程特性的亚类为过渡性亚类,如灰化、漂白、粘化、龟裂、 潜育、斑纹、表蚀、耕淀、堆垫、肥熟等;具有母质残留特性的亚类为继承亚类,如石灰性,酸性、含硫等。 (二) 命名原则 至于土壤命名,我们比较了国内外的土壤命名以后决定采用分段连续命名。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为一 段。在此基础上加颗粒大小级别、矿物组成、土壤温度状况等,构成土属名称,而其下的土种则另列一段,单独 命名。 (三) 检索方法 土壤系统分类的各级类别是通过有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检索系统确定的。使用者如能按照检索顺序,自上而 下逐一排除那些不能符合某种土壤要求的类别,就能找出它的正确分类位置。因此土壤检索系统既要包括各级类 别的鉴别特性,又要包括它们的检索顺序。 四、高级类别的检索 (一) 土纲的检索 A.土壤中 1.土表至60cm或至浅于60cm的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之间,有60%或更厚的土层中无火山灰特性;和 2.有符合下列特征的有机土壤物质: a. 覆于火山渣、碎屑或浮石物质之上,或填充其间隙中,并有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直接位于这些物质之下;或 b.土表至50cm范围内与火山渣、碎屑或浮石物质相加的总厚度?40cm;或 c.至石质、准石质接触面范围内有机土壤物质占总土层厚度2/3或更厚;若有矿质土层,其总厚度?10cm;或 d.大多数年份每年6个月或更多时间被水饱和(人为排水除外),而且其上界位于土表至40cm范围内,总厚度如下: 3,为?60cm;或 (1)若苔藓纤维占体积的3/4或更多,或容重<0.1g/cm3(2)若有机土壤物质由高腐物质组成,或由纤维物质组成,其中苔藓纤维(按体积计)<3/4或容重为0.1-0.4g/cm,则为?40cm。 有机土 B.其他土壤中有: 1.水耕表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或 2.肥熟表层和磷质耕作淀积层;或 3.灌淤表层或堆垫表层。 人为土 C.其他土壤中无人为表层和在灰化淀积层之上的粘化层,但有: 1.上界在矿质土表至60cm范围内的灰化学淀积层;和 2.在矿质土表,或具火山特性的有机层次顶部至60cm范围内或至汪竽60cm的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之间,占有60%或更厚的土层中无火山灰特性。 灰土 D.其他土壤中占下列60%或更厚的土层中有火山灰特性: 1.若无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时,则在矿质土表至60cm或具火山灰特性的有机层次顶部至60cm,两者取其较浅薄者;或 2.若有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时,则在矿质土表或具火山灰特性的有机层次顶部至浅于60cm的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之间,两者取其较浅薄者。 火山灰土 E.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矿质土表至1.5m范围内的铁铝层。 铁铝土 F.其他土壤中有: 1.在矿质土表至100cm范围内有变性特性;和 2.矿质土表至50cm深度内无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 变性土 G.其他土壤中有: 1.干旱表层;和 2.上界在矿质土表至100cm范围内的下列一个或一个以上诊断层:盐积层、超盐积层、盐磐、石膏层、超石膏层、 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粘化层或雏形层。 干旱土 H.其他土壤中有: 1.上界在矿质土表至30cm范围内的盐积层;或 2.上界在矿质土表至75cm范围内的碱积层。 盐成土 I.其他土壤中在矿质土表至50cm范围内至少有一土层(厚度?10cm),呈现潜育特征。 潜育土 J.其他土壤中有: 1.暗沃表层;和 2.均腐殖质特性;和 3.在下列任一深度范围内盐基饱和度?50%: (1)粘化层上界至25cm范围内;或 (2)在矿质土表至180cm范围内;或 (3)在矿质土表至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 均腐土 K.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矿质土表至125cm范围内的低活性富铁层。 富铁土 L.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矿质土表至125cm范围内的粘化层或某些部分有达0.5mm或更厚淀积粘粒胶膜的粘磐。 淋溶土 M.其他土壤中有: 1.雏形层;或 2.矿质土表至100cm范围内有如下任一土层:漂白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石膏层或超石膏层;或 3.矿质土表下20至50cm间至少有一个土层(厚度?10cm)的n值<0.7,或细土部分粘粒含量<8%;并有有机表层、或 暗沃表层、或暗瘠表层;或 4.永冻层和10年中有6年或更多年份一年中至少一个月在矿质土表至50cm范围内有滞水土壤水分状况。 雏形土 N.其他土壤。 新成土 L 淋溶土 亚纲的检索 L1 淋溶土中有冷性或寒性土壤温度状况。 冷凉淋溶土 L2 其他淋溶土吉有半干润土壤水分状况。 干润淋溶土 L3 其他淋溶土中有常湿润土壤水分状况。 常湿淋溶土 L4 其他淋溶土。 湿润淋溶土 L1 冷凉溶淋土 土类的检索 L1.1 冷凉淋溶土中在粘磐层之上有一漂白层。 漂白冷凉淋溶土 L1.2 其他冷凉淋溶土中有暗沃表层。 暗沃冷凉淋溶土 L1.3 其他冷凉淋溶土。 简育冷凉淋溶土 L1.1 漂白冷凉淋溶土 亚类的检索 L1.1.1 漂白冷凉淋溶土中表层有有机现象。 有机漂白冷凉淋溶土 L1.1.2 其他漂白冷凉淋溶土中粘磐层上界向下100cm范围内一个亚层(?10cm)有潜育现象。 潜育漂白冷凉淋溶土 L1.1.3 其他漂白冷淋溶土中有暗沃表层。 暗沃漂白冷凉淋溶土 L1.1.4 其他漂白冷凉淋溶土粘磐层盐基饱和度均<50%或pH<5.5。 酸性漂白冷凉淋溶土 L1.1.5 其他漂白冷凉淋溶土。 普通漂白冷凉淋溶土 L1.2 暗沃冷凉淋溶土 亚类的检索 L1.2.1 暗沃冷凉淋溶土中在矿质土表至50cm范围内有石质接触面,或无石质接触面,但在该深度范围内有一半以上的土层?2mm的砾石或岩屑?70%(按体积计算)。 石质暗沃冷凉淋溶土 L1.2.2 其他暗沃冷凉淋溶土中有上界在矿质土表下50至125cm范围内的钙积层。 钙积暗沃冷凉淋溶土 L1.2.3 其他暗冷凉淋溶土中粘化层之上有一漂白层或舌状层或舌状现象。 漂白暗沃冷凉淋溶土 L1.2.4 其他暗沃冷凉淋溶土中表层有潜育现象。 表潜暗沃冷凉淋溶土 L1.2.5 其他暗沃冷凉淋溶土中在矿质土表下50至100cm范围内部分土层(?10cm)有氧化还原特征。 斑纹暗沃冷凉淋溶土 L1.2.6 其他暗沃冷凉淋溶土。 普通暗沃冷凉淋溶土 L1.3 简育冷凉淋溶土 亚类的检索 L1.3.1 简育冷凉淋溶土中在矿质土表至50cm范围内有石质接触而,或无石质接触面,但在该深度范围内有一半 以上的土层?2mm的砾石或岩屑?70%(按体积计算)。 石质简育冷凉淋溶土 L1.3.2 其他简育冷凉淋溶土中在矿质土表下50至100cm范围内部分土层(?10cm)有潜育特征。 潜育简育冷凉淋溶土 L1.3.3 其他简育冷凉淋溶土中粘化层之上有一漂白层或舌状层或舌状现象,同时在50至100cm范围内有氧化还原 特征。 斑纹-漂白简育冷凉淋溶土 L1.3.4 其他简育冷凉淋溶土中粘化层之上有一漂白层或舌状层或舌状现象。 漂白简育冷凉淋溶土 L1.3.5 其他简育冷凉淋溶土中在矿质表土下50至100cm范围内部分土层(?10cm)有氧化还原特征。 斑纹简育冷凉淋溶土 L1..3.6 其他简育冷凉淋溶土。 普通简育冷凉淋溶土 L2 干润淋溶土 土类的检索 L2.1 干润淋溶土中在矿质土表至125cm范围内有碳酸盐岩岩性特征。 钙质干润淋溶土 L2.2 其他干润淋溶土中有上界在矿质土表下50至125cm范围内的钙积层。 钙积干润淋溶土 L2.3 其他干润淋溶土中在矿质土表至125cm范围内B层均有铁质特性。 铁质干润淋溶土 L2.4 其他干润淋溶土。 简育干润淋溶土 L2.1 钙质干润淋溶土 亚类的检索 L2.1.1 钙质干润淋溶土中有腐殖质特性。 腐殖钙质干润淋溶土 L2.1.2 其他钙质干润淋溶土中在矿质土表至125cm或至浅于125cm的石质接触面的范围内,有一半以上的土色色调比5YR更红。 暗红钙质干润淋溶土 L2.1.3 其他钙质干润淋溶土。 普通钙质干润淋溶土 L2.2 钙质干润淋溶土 亚类的检索 L2.2.1 钙积干润淋溶土中在矿质土表下50至100cm深范围内部分土层(?10cm)有氧化还原特征。 斑纹钙积干润淋溶土 L2.2.2 其他钙积干润淋溶土。 普通钙积干润淋溶土 L2.3 铁质干润淋溶土 亚类的检索 L2.3.1 铁质干润淋溶土中粘化层直接裸露地表。 表蚀铁质干润淋溶土 L2.3.2 其他铁质干润淋溶土中在矿质地表下50至100cm范围内部分土层(?10cm)有氧化还原特征。 斑纹铁质干润淋溶土 L2.3.3 其他铁质干润淋溶土。 普通铁质干润淋溶土 L2.4 简育干润淋溶土 亚类的检索 L2.4.1 简育干润淋溶土中在矿质土表至50cm范围内有石质接触面,或无石质接触面,但在该深度范围内有一半以上的土层?2的砾石或岩屑?70%(按体积计算)。 石质简育干润淋溶土 L2.4.2 其他简育干润淋溶土中有堆垫现象。 堆垫简育干润淋溶土 L2.4.3 其他简育干润淋溶土中在矿质土表至100cm范围内细土部分游离碳酸钙的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复钙简育干润淋溶土 L2.4.4 其他简育干润淋溶土中在矿质土表下50至100cm范围内部分土层(?10cm)有氧化还原特征。 斑纹简育干润淋溶土 L2.4.5 其他简育干润淋溶土。 普通简育干润淋溶土 L3 常湿淋溶土 土类的检索 L3.1 常湿淋溶土中有碳酸盐岩岩性特征。 钙质常湿淋溶土 L3.2 其他常湿淋溶土中在矿质土表至125cm范围内B层均有铝质特性或铝质现象。 铝质常湿淋溶土 L3.3 其他常湿淋溶土。 铁质常湿淋溶土 L3.1 钙质常湿淋溶土 亚类的检索 L3.1.1 钙质常湿淋溶土中有腐殖质特性。 腐殖钙质常湿淋溶土 L3.1.2 其他钙质常湿淋溶土。 普通钙质常湿淋溶土 L3.2 铝质常湿淋溶土 亚类的检索 L3.2.1 铝质常湿淋溶土中在矿质土表至125cm范围内B层的部分亚层(?10cm)有富铝特性。 强度铝质常湿淋溶土 L3.2.2 其他铝质常湿淋溶土中有腐殖特性。 腐殖铝质常湿淋溶土 L3.2.3 其他铝质常湿淋溶土。 普通铝质常湿淋溶土 L3.3 铁质常湿淋溶土 亚类的检索 L3.3.1 铁质常湿淋溶土中有耕作淀积层。 耕淀铁质常湿淋溶土 L3.3.2 其他铁质常湿淋溶土。 普通铁质常湿淋溶土 L4 湿润淋溶土 土类的检索 L4.1 湿润淋溶土中在粘磐层之上有一漂白层。 漂白湿润淋溶土 L4.2 其他湿润淋溶土中有碳酸盐岩石性特征。 钙质湿润淋溶土 L4.3 其他湿润淋溶土中在矿质土表至125cm范围内有粘磐(?10cm). 粘磐湿润淋溶土 L4.4 其他湿润淋溶土中在矿质土表至125cm范围内B层均有铝质特性或铝质现象。 铝质湿润淋溶土 L4.5 其他湿润淋溶土中在矿质土表至125cm范围内B层均有铁质特性。 铁质湿润淋溶土 L4.6 其他湿润淋溶土。 简育湿润淋溶土 L4.1 漂白湿润淋溶土 亚类的检索 L4.1.1 漂白湿润淋溶土中漂白层之下有铁锰凝团和结核含量?30%(按体积计)的硬结亚层(?5cm)。 结核漂白湿润淋溶土 L4.1.2 其他漂白湿润淋溶土中粘磐层有铁质特性。 铁质漂白湿润淋溶土 L4.1.3 其他漂白湿润淋溶土。 普通漂白湿润淋溶土 L4.2 钙质湿润淋溶土 亚类的检索 L4.2.1 钙质湿润淋溶土中有腐殖质特性,并在矿质土表至125cm或至浅于125cm的石质接触面的范围内有一半以 上的土层色调呈5YR或更黄棕的色调。 腐殖一棕色钙质湿润淋溶土 L4.2.2 其他钙质湿润溶淋土有腐殖质特性。 普通钙质湿润淋溶土 L4.3 粘磐湿润淋溶土 亚类的检索 L4.3.1 粘磐湿润淋溶土中粘化层或粘磐直接裸露地表。 表蚀粘磐湿润淋溶土 L4.3.2 其他粘磐湿润淋溶土中在矿质表土下50至100cm范围内部分土层(?10cm)钙质凝团或结核(砂姜)含量?30% (按体积计)。 砂姜粘磐湿润淋溶土 L4.3.3 其他粘磐湿润淋溶土中粘化层或粘磐有石灰性或pH?7.0。 石灰粘磐湿润淋溶土 L4.3.4 其他磐湿润淋溶土中粘化层或粘磐层的盐基饱和度均<50%或pH<5.5。 酸性粘磐湿润淋溶土 L4.3.5 其他粘磐湿润淋溶土。 普通粘磐湿润淋溶土 L4.4 铝质湿润淋溶土 亚类的检索 L4.4.1 铝质湿润淋溶土中在矿质土表至125cm范围内B层部分亚层(?10cm)有富铝特性。 强度铝质湿润淋溶土 L4.4.2 其他铝质湿润淋溶土中在矿质土表至50cm范围内有石质接触面,或无石质接触面,但该深度范围内有一半以上的土层?2mm的砾石或岩屑?70%(按体积计)。 石质铝质湿润淋溶土 L4.4.3 其他铝质湿润淋溶土中有腐殖特性。 腐殖铝质湿润淋溶土 L4.4.4 其他铝质湿润淋溶土中有偏向常湿润的湿润土壤水分状况,在矿质土表至125cm范围内至少B层上部 (?10cm)呈现7.5YR或更黄的色调。 黄色铝质湿润淋溶土 L4.4.5 其他铝质湿润淋溶土 L4.5 铁质湿润淋溶土 亚类的检索 L4.5.1 铁质湿润淋溶土中在矿质土表至50cm范围内有石质接触面,或无石质接触面,但在该深范围内有一半以 上的土层?2mm的砾石或岩屑?70%(按体积计)。 石质铁质湿润淋溶土 L4.5.2 其他铁质湿润淋溶土中有耕作淀积层。 耕淀铁质湿润淋溶土 L4.5.3 其他铁质湿润淋溶土中粘化层之上有一漂白层或舌状层或舌状现象。 漂白铁质湿润淋溶土 L4.5.4 其他铁质湿润淋溶土中在矿质土表下50至100cm范围内部分土层(?10cm)有氧化还原特征。 斑纹铁质湿润淋溶土 L4.5.5 其他铁质湿润淋溶土。 普通铁质湿润淋溶土 L4.6 简育湿润淋溶土 亚类的检索 L4.6.1 简育湿润淋溶土中在矿质土表至50cm范围内有石质接触面,或无石质接触面,但在该深度范围内有一半 以上的土层?2mm的砾石或岩屑?70%(按体积计)。 石质简育湿润淋溶土 L4.6.2 其他简育湿润淋溶土中有耕作淀积层。 耕淀简育湿润淋溶土 L4.6.3 其他简育湿润淋溶土中粘化层之上有一漂白层或舌状层或舌状现象。 漂白简育湿润淋溶土 L4.6.4 其了和育湿润淋溶土中在矿质土表下50至100cm范围内部分土层(?10cm)有氧化还原特征。 斑纹简育湿润淋溶土 L4.6.5 其他简育湿润淋溶土。 普通简育湿润淋溶土 M 雏形土 亚纲的检索 M1 雏形土中有寒性或更冷的土壤温度状况。 寒冻雏形土 M2 其他雏形土中有潮湿水分状况和在矿质土表至50cm范围内至少一个土层(?10cm)有氧化还原特征。 潮湿雏形土 M3 其他雏形土吉有半干润土壤水分状况,其中包括由人为灌溉引起的从干旱水分状况变成的半干润水分状况。 干润雏形土 M4 其他雏形土中有常湿润土壤水分状况。 常湿雏形土 M5 其他雏形土。 湿润雏形土 M1 寒冻雏形土 土类的检索 M1.1 寒冻雏形土中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或在矿质土表至200cm范围内有永冻层次。 永冻寒冻雏形土 M1.2 其他寒冻雏形土中有潮湿水分状况和矿质土表至50cm范围内至少一个土层(?10cm)有氧化还原特征。 潮湿寒冻雏形土 M1.3 其他寒冻雏形土中有草毡表层。 草毡寒冻雏形土 M1.4 其他寒冻雏形土中有暗沃表层。 暗沃寒冻雏形土 M1.5 其他寒冻雏形土中有暗瘠表层。 暗瘠寒冻雏形土 M1.6 其他寒冻雏形土。 简育寒冻雏形土
/
本文档为【整形外科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