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整理过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笔记连载

2017-09-19 14页 doc 60KB 27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2581

暂无简介

举报
整理过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笔记连载绪 论 1、传播学研究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2传播学研究发端于30、40年代美国,至50 年代形成自己体系,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 3、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 (1)拉斯韦尔:五W模式 (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 (3)卢因:守门人 (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队 (5)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 4、 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1)传播学注重理论研...
整理过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笔记连载
绪 论 1、传播学研究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2传播学研究发端于30、40年代美国,至50 年代形成自己体系,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 3、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 (1)拉斯韦尔:五W模式 (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 (3)卢因:守门人 (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队 (5)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 4、 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1)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而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2)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研究的范围相对窄些。 (3)从研究内容上看,有差别。 (4)从研究方法上看,单调(新闻学),全面系统(传播学) 5、 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1)内容分析法:材料易获取、费用较低 (2)社会调查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 (3)实验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多用于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的反应。不一定可靠刺激因素的设计与现实不一致。   第一章 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传播 传播的定义:(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第二节  传播与语言学、符号学研究 信号: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信息。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不仅表示……,它还使人能够引出指说对象的概念。 区别:(1)信号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掌握,而符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掌握和运用, 信号活动一般只能在相当固定的时空场合,并结合特定的客观事物进行。而符号具有超越时空力量。人所创造的符号一经约定俗成便可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内发挥作用。 (2)符号是人类独有的。 (3)符号可以表达信号所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可以用来表示事物表象掩盖下的性质特征和范围。(指抽象能力) 共同性:指说性 3、意义理论、语言一般特性、传播互动障碍、语言互动原则(教材缺,参见大纲)   第三节  传播的基本要素及方式 教材中九要求,与大纲八要素比(情境、传播者与受传者、信息与通道、制码与译码、噪音、传播效果、经验范围、反馈)增加能力和行动。   第五节   传播的类型: A、 亚里斯多德模式   静态因素及其关系的描述,适合描述公众传播 B、拉斯韦尔模式     以“任何讯息总是有效果”为假室前提,忽略了反馈及动机的分析。 C、 香农一韦弗模式  “传播数学理论”,以电路原理的直线性单向过程比作人的传播过程,十分机械,忽视了内容,效果、情况,人的功能性,强调了噪音。 德福勒模式:开始注意反馈的存在,直线性循环性、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与直线性模式决裂,适合人际传播的描述。 D、丹斯模式:强调动态过程,循环往复,不断上升,利于描述传播的连续性。 E、 纽科姆  ABX模式及其它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ABX局限性,把趋向一致视作传播主要原因和效果。 “风筝”互向模式:不再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F、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传播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反馈可以是有目的,也可是无目的。 G、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 H、 赖利夫妇社会学模式   第五节 传播的种类 A.内在传播(个体传播、亲身传播):指信息作用下人的自身神经思维运动所作的各种反应。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能力制约着内在传播,其它还有想象力、记忆力。 B.人际传播(广义):内在传播以外的一切传播;(狭义)人对人,面对面的传播 这种传播,任何参与者均有充分的反馈机会,最具说服力,特点:直接性,获得的反馈机会多、规模小、范围易控制。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情感因素、个体差别(客观差异性别、年龄,主观差异心理、气质、兴趣爱好)、时空因素。 C.组织传播:一定组织内的成员与成员,组织与次组织,组织与环境之间进行的信息,情感的交流。(又叫群体内传播)组织形成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组织传播是组织活力的源泉,是组织关系的粘合剂,是组织功能的润滑油,是组织机体的防腐剂。 特点:很强的组织性、联系着管理科学和公共关系。 形式:会谈、会议、文件。 D.公众传播:个体对群众的传播。基本上是单向的。演讲是最普遍的形式: 效果流程:吸引注意、保持兴趣、加强印象、建立信仰、指挥行动。 受众类型:流动性、相对稳定、选择性、协同性、组织性。 E.大众传播:利用传播媒介对大众进行的传播(社会大众的传播) 特点:1、有专门传播媒介(机构)  2、受众多无组织性 3、反馈不易获得            4、速度快、时效性强、规模大。 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宣传功能。(政治角度) 传播的方式;口语传播、文字传播、非语言传播。 传播技巧: 要求:1、目的隐蔽2、诚实可信3、指向明确4、内容真实5、手法灵活 技巧:美化、丑化、印证、认同、详略   第二章 传播者分析 1、 传播者:传播活动第一要素,最活跃要素,主要指人员或机构。 2、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决定权: (1)决定传播的时间、内容和形式,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筛选 (2)对传播的信息进行搜集、编辑、制作和传递; (3)对整个传播进程进行控制和制约。 3、 传播者的地位和任务(卢因理论) (1)搜集信息(2)加工制作(3)筛选、取舍(4)控制(5)收集、处理反馈 4、 传播者的素质 1)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 2)专业知识 3)新闻敏感性 4)政治敏感性 5)勇于献身的精神 5、 传播者的社会责任:(1)国家、民族利益致上(2)遵守新闻职业道德 6、 报刊的四种理论四种传播理论。   第三章 信 息 第一节 信息的定义 本书采用香农的定义。什么是信息:(香农语)“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小或降低不确定的任何事物” 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是客观存在物。   第二节 信息的特点和分类 概念:了解信息的几种分类 从哲学角度:客观信息、主观信息 哲学的认识为:潜在信息、先验信息、实得信息 从传播学来看,有以下几种分类: 信息的表现形式:语言、符号、图像 信息的内容:新闻信息、教育信息、说服性信息、商业信息和娱乐信息 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维持性信息、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   第三节 控制信息流量的辩证关系 1、信息流量过低或过高会造成的后果与解决之道 信息量低,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其发展。后果是: ⑴信息量过低: ①信息的匮缺,会阻碍社会发展,使经济停滞不前,无法分享世界各国已开发出来的丰富的信息资源。 ②信息匮缺,科学技术必然落后,民族便处于愚昧状态。 ③信息匮缺,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下降。 ④会让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 ⑵信息量过高: ①受众在大量不需要的信息冲击下,会不安,逐渐形成逆反心理和冷漠感。 ②超出了需要输出信息的那部分信息也是一种人为的噪音。 ③对社会而言,部分信息的超量不仅会掏抑制和限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而且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造成负面的影响。 对策: 一方面,要考虑决定社会信息流量的因素是什么。①最根本的是整个社会对各类信息的普遍需求以及各阶层、各行业的多种需求。②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意识倾向对信息流量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③传播环境对信息流量也有影响。 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社会系统的反馈机制去调节和控制信息流量。当信息超量时,要实行负反馈,;当信息低量时,实行正反馈。 2、 信息革命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①就大众传播领域,传播新技术出现多样化、小型化、分散化以至个人化局面。“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正逐步转向“点对点”双向传播,即把受众细分化和向特定受众提供内容非常专门化的特定服务。 ②传播新技术促进社会信息的加快流通和信息量急剧增长,对整个社会带来很大好处。以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社会,将出现三种转换形态: 三大传统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三大新兴工业(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 以满足物质需求为主的第一、第二产业—→以满足精神需求为主的第三、第四产业 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阶层占优势—→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阶层占优势 第四节  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编码: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有机的组合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意思的工作叫编码。 译码:把通道传来的信号变换成编码前的形式,这个过程叫译码。 讯息与信息: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   第五节  信息源与信息量 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 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和概率成反比。   第六节  新闻与信息 一、(1)新闻是公开的 有些信息是不能公开的如机密情报 (2)确定了的事实不是信息,但可以是新闻 (3)传播途径不一样 (4)信息专业性强 二、具体说,信息和新闻关系表现为 一方面,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新闻是由信息衍化而来而又具备其自身特点的,而且新闻最终目的仍在于传递信息。新闻源于信息,而又终于信息。 另一方面,新闻和信息之间也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信息的概念非常大。 三、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主要特点有: ①新闻要求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②新闻要求对某一事件、人物或非事件性的问题作比较完整、全面的反映和表达。 ③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众多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大传播”的信息。 ④新闻有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 从信息理论来看,新闻是一种信息,那么: ①新闻中的信息量是可以度量的。 ②控制论提出了信息反馈这一重要原理,即信息的流动多半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③新闻的提取、制作和传递,和其他信息一样,需要物质和能量,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介和载体才能进行传播。   第四章 传播媒介 第一节 媒介发展历程 原始媒介、语言(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 发展趋势:A、网络化、B、有线非大众化、C、高度商业化。 蔡伦 东汉 造纸 毕升 宋 活版印刷 戈登堡 德国(15世纪中叶)印刷机 1956年前后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最早现代意义的报纸。;1827年美国第一架动力印刷厂,大量印刷。;1846年呼式轮转印刷机。;银板法照相术—-真正意义的报纸。;美国人本杰明、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广告出现。 电子媒介发展史: 无线电的有声传播,标志着无线电进入大众传播领域 爱迪生和托马斯·阿麦特研究的放映系统—维太放映机。 底特律8MK电台有关该州初选的新闻,是最早的广播新闻。匹兹堡KDKA电台世界第一家正式电台。   第二节  大众传播旧媒介的特点 (广播、电影、电视)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发射台。 印刷媒介特点(报纸、杂志、书籍)电子媒体(广播、电影、电视)称为旧媒介,有线电视、电脑报刊、网络电视、卫星电视,称为新媒介。 印刷媒介特点: (1)读者可自由控制阅读; (2)可重复阅读 (3)可充分提供某一问题的相关信息。 (4)能满足读者的特殊兴趣和需要。 (5)能形成一定的权威。 电影特点: (1)视觉性和逼真性。 广播特点: (1)速度快、时效性强;(2)声情并茂;(3)群众基础。 电视的特点: (1)视听兼备;(2)真实性和现场;(3)参与感节目主持人。 电子媒介总的特点:速度快、时效性强;很强现场感,亲切感人。 新媒介特点:(1)依赖高科技;(2)受众的主导性、自主性强;(3)网络化;(4)速度更快。   第五节 媒介与大众文化关系 (1)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得以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大众传媒媒介对大众文化的复制、传播不是被动、消极的; (3)大众文化影响着大众传媒的内容和形式。 (本节要求观摩一下两部专题片《流行乐坛》、《法国新浪潮电影》)   第六节 主要的媒介理论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批判 麦克卢汉的研究是以将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探讨而著称的。 1、“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他这个观点,与英尼斯关于传播和文化史的理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英尼斯观点是:对边远地区原材料的开发利用以及帝国权力的扩张,都与有效的传播系统分不开。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麦克卢汉看来,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他借用了英尼斯关于媒介偏倚性的观点中的某些成分,,又大加发挥。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论点。他提出“感觉的平衡”概念,提出:对于不同传播技术的使用会影响人类感觉的组织,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媒介的影响改变人类的感觉生活,进而和社会的发展有关。他把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口头传播时期、文字印刷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他提出,新的电子媒介延伸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整个世界成了地球村。 英尼斯关于媒介偏倚性的观点中的某些成分(英尼斯认为,文明的兴起、衰落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一切文明都是靠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而存在的,与之相关的是,任何传播媒介不是具有长久保存的倾向性,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便是具有远距离运送的倾向性,便于对空间领域的控制,二者必居其一,他把前者称为“偏倚时间的”媒介,把后者称为“偏倚空间的”媒介。) 3、“冷媒介”与“热媒介”之分 麦克卢汉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及信息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及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将媒介划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 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 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理论启示我们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探索其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影响。但他们的理论都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把媒介描绘成导致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从而走向技术决定论的极端。他们的理论无视内容的重要意义。麦克卢汉的著述对一些基本概念未作严格的科学界限划分。   二、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与英尼斯媒介的理论的关系及发展。 ①麦克卢汉的研究是以将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探讨而著称的。事实上,真正首先开拓传播学中这一研究领域的,是他的老师罗德·英尼斯。 ②《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这个观点与英尼斯关于传播和文化史的理论的影响是分不开。英尼斯的理论认为,控制传播媒介是行使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一种手段,而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可以打破旧的垄断权。 ③“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看来,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英尼斯认为,文明的兴起、衰落和传播媒介息息相关;一切文明都是靠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而存在的。麦克卢汉借用了英尼斯关于媒介偏倚性的观点中的某些成分,又大加发挥,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论点。他提出“感觉的平衡”概念,提出:对于不同传播技术的使用会影响人类感觉的组织,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媒介的影响改变人类的感觉生活,进而和社会的发展有关。 ④英尼斯的研究方法偏重归纳,麦克卢汉是拼盘式表述方式。   二、英尼斯偏向时间、偏向空间 偏向时间的媒介: 有利于保存文化遗 偏向空间的媒介: 有利于帝国的扩张   三、 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 1、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 2、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同上 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包括理论及评价)要点: ①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梅罗维茨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素。 ②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梅罗维茨认为,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的情境重叠时,会混淆不同的社会角色,令人们感到困惑、不知所措。 ③电子传播媒介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由于电子传播媒介代码的简单性,它们能将来自不同的经验世界的视听形象显示给许多不同的受众群,造成不同阶层的受从群对信息更大程度的分离,从而促成许多公众活动领域的合并。他得出结论说,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形式也在变化。 梅罗维茨理论认为,谁被包括进某一情境,谁被排斥外,这是规定情境形式及与此适应的行为形式的界限之关键因素。根据这一观点来,受众的类型、人数多少和特征实际上影响着传播方式。因此,在通过媒介进行的传播活动中,应根据受众群的分离和结合形式设计媒介讯息。 在承认受众重要性同时,梅罗维茨理论也未低估媒介的力量。受众成员并不能完全随心所欲选择自己对媒介的使用方式。他们的选择,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而媒介正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 梅罗维茨理论的缺陷:过于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几乎将媒介描绘成引起社会变化的唯一原因。只字不提社会制度同媒介制度的联系,无视社会意图对媒介管理、媒介使用情况的影响。梅罗维茨理论往往把媒介本身的特点和媒介传递的内容混淆在一起,缺乏连贯性。 第五章   受 众 1、概念及要点: 受众是传播过程中讯息的接收者,是传播的对象或“目的地”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时又是传播者积极主动的接近者和反馈者。 特点:(1)人数众多; (2)广泛样、复杂性;(3)分散性、无组织性; (4)不固定、不确定; (5)隐匿 教材中,参予性、积极性 2、受众理论: 德福勒归纳为四种:(1)个人差异论:大纲中心理差异; (2)社会类别论:个人差异论的放大和扩展; (3)社会关系论:组织、宗教、团体; (4)文化规范论:与媒介即讯息论有关。 3、受众接受传播内容的动机(参见大纲) 4、反馈:受众对传播信息的一种反应,这一反应传回传播者以供参考。 具有延迟性、间接性、零散性和累积性。 5、受众调查: (1)、受众来函、来电进行简单调查获得反馈的最好方式; (2) 综合调查; (3)、专题调查:当面询问、电话、日记、机械; (4)、民意测验:对人民群众的见解和态度进行调查。   第六章 传播效果 1、 传播效果理论: (1)枪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机械的刺激反应理论。 (2)有限效果论: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两级传播。 (3)适度效果论:创新扩教论、使用满足论、议程设置论,文化规范论、创扩: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 (4)强大效果论:伊丽莎白、内尔《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大众传播的累积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对舆论产生强有力的效果。“沉默的螺旋” 2、 影响传播效果的外部因素: (1)先验观念:人们头脑里固有的对世界的印象和形成的主观观点; (2)团体规范、组织关系; (3)受众个人差异; (4)社会类型; 3、 影响传播效果的内在因素: (1)传播的信息来源; (2)传播的媒介; (3)传播的态度、方式、技巧; (4)传播的内容。 4、 传播的社会影响: 正面:认识功能、教育、宣传功能、娱乐功能。 反面:社会问题、社会风尚、儿童问题、鉴赏力下降。  第七章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传播与现代化: 1、讲解三代范式: A、早期的现代化理论 罗杰斯:现代化的定义; 勒纳:“倍加器”“加速器”; 施拉姆:推动者 ; B、拉美学者的世界新体系理论 弗兰克等的“依附理论” C、国际新秩序理论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口号的提出 2、 早期研究的得失:(参见教材“回顾与审视”) 3、 媒介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教材第33页“告知、决策、教育”   第八章 传播的控制 学习说明:本章开始进入到传播过程5W的研究,社会控制属于对传播者的研究。本章在5W的研究中属于相对次要的部分,主要内容也比较简单。重点掌握"把关人"概念的发展和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关于传播社会控制的论述。 第一节 控制研究的含义及内容 一、媒介的双重角色及控制研究的三方面主要内容 媒介的双重角色: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①分析传播者的施控行为,如把关研究及理论;②分析传播者的受近控情状,如批判学派的研究;③指出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如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  第二节 把关与把关人 一、概念: 1、把关人(守门人):卢因说的把关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住处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2、双重行动模式:巴斯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说的“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第二个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 把关人概念及理论的演变及各个理论的不足之处 3、把关:卢因说的把关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二、怀特的把关研究 它是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对比,考察在一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怎样被过滤被筛选的,公式 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 输入信息→门区→输出信息 他将把关人当作一个孤立的因素来考察,过分强调把关人独立的权限,而忽略同把关人相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制约。人们容易产生这种错觉,那就是把关人对信息的传播可以为所欲为。 怀特的把关研究为以后的同类研究打开了门路。   三、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它是对怀特单一化的把关模式的修正与发展。这一模式上的C1、C2、C3、C4、C5、C6等都是把关人。把关人对经过他们的大量信息一层一层地加以筛选,然后分别发出S1、S2、S3、S4、S5、S6等互不相同的信息。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在理论上纠正了怀特把关模式的单一化缺陷,揭示了在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条由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这是它的长处所在。但它也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它把每个把关人及其作用都等同起来。人们看不出哪道关口最关键、最重要。于是,便有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对此作出修正。   四、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巴斯的所谓“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正如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是对怀特的发展一样。在巴斯看来,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固然很多,但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介。 他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上阶段、两个步骤。其中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不是有闻必录的,他会进行取舍和加工。 传播媒介中的第二个把关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这一阶段的把关活动(编辑)比第一阶段的把关活动(采写)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经过新闻媒介的双重把关之后,一幅人为的现实图景便呈现在受众眼前,而这幅图景同世界的本真面貌不完全一致。 总之,在信息的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决定信息中转或中止的把关人;把关人的行为包括对信息的抑制和疏导(筛选与过滤)两个方面;从整个社会系统上看,传播媒介起着关键的把关作用,是信息流通渠道上的主要把关人。 第八章  传播的控制 四种大众传播理论:   1)        集权主义传播理论; 2)        自由主义传播理论: 3)        社会责任理论:主张媒介对政府负责、受政府控制,强调国家对媒介垢干预。 4)        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来源于集权主义传播理论,大众传播与政府合二为一。 来自政府的控制、受众对传播行为的监督、传播内容对传播行为的制约、行业团体、传播业职业道德自律。 国家政府对意识的管理和控制;   1)        制定法律; 2)        检查内容; 3)        政治与经济软化、拉拢; 4)        暴力干预 5)        利用官方媒介进行舆论导向。 受众对传播的控制;   传播业职业道德的自律;   控制的方法(大纲)   第九章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的方式:   1)        对外出版:《中国时报》、《北京周报》、美国《交流》; 2)        对外传播:苏联最早; 3)        对外电视;INTERNET 4)        信息高速公路; 国际传播的不平等现象;   1)        媒介分布不平等; 2)        信息量不平等: 3)        资源利用不平等 国家传播机构:   美联社、合众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塔斯社、新华社、安莎社; 1)        美联社:1848年最初由6家纽约市报纸组成; 2)        合众社:1858年合众新闻社和国际新闻社组成; 3)        塔斯社:1917年; 4)        路透社:1851年,德国人路透创办; 5)        法新社:1835年; 6)        共同社:日本,1945年; 7)        新华社:1931年; 国际传播的展望;  
/
本文档为【整理过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笔记连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