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契丹民族的发源及发祥地

契丹民族的发源及发祥地

2013-01-03 9页 doc 63KB 1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677

暂无简介

举报
契丹民族的发源及发祥地契丹民族的发源及发祥地(上) ——从解密青牛白马传说真相说起 丹 山 这是一段从传说中而来的传说、这是一段从传说中而来的历史、这是一段从历史中而来的传说、这是一段从历史中而来的历史。 ——题记 契丹,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契丹人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那么,契丹人的族源和祖源在哪里?契丹人的发源地和发祥地在哪里?这是当代学者研究契丹...
契丹民族的发源及发祥地
契丹民族的发源及发祥地(上) ——从解密青牛白马传说真相说起 丹 山 这是一段从传说中而来的传说、这是一段从传说中而来的历史、这是一段从历史中而来的传说、这是一段从历史中而来的历史。 ——题记 契丹,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契丹人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那么,契丹人的族源和祖源在哪里?契丹人的发源地和发祥地在哪里?这是当代学者研究契丹历史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从解析契丹祖源神话传说入手,结合有关史料记载,试解契丹的族源、祖源、发源地和发祥地等谜团。还原一段当年情景,再现当年一段历史,演绎当年一段传奇。一己之见,意在探索,重在参与。 一、族、民族、氏族和部落 “族”,一般是指有血缘关系之亲属的合称。如家族、宗族、氏族等。 民族的概念,一般是指具有共同语言、地域及共同心理素质人的共同体。斯大林于1913年给民族下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中国古代文献中无“民族”一词。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借用汉语文的“民”、“族”两字翻译西方语言中的Nation一词。“民族”一词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随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而被普遍使用。 氏族与民族不同。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氏族先后经历了母权制和父权制两个发展阶段。氏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部落与氏族也不同。部落一般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氏族组成。在其内部,有自己的地域、名称、方言、习俗和宗教仪式,有管理内部公共事务的机构。是一些近亲或相邻的部落走向联合,根据各自的利益需要,结成临时性或永久性的部落联盟。民族与氏族、部落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氏族和部落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而民族是以地域为纽带的非血缘、多源多流的人们共同体。在由部落发展为民族时,冲破了氏族部落血缘的圈子,而容纳了不同部落甚至不同种族的不同血缘的人们。 二、祖源与族源 祖。一般是指父亲的上一辈:如祖父、祖考、祖母、祖妣等。与祖父同辈的人:如外祖父、外祖母。先代:如祖宗、祖业、祖制、祖国(祖籍所在的国家,自己的国家)。祖,也指初和开始,某种事业或派别的创始人等。 源。一般是指水流的源头。汉典:水流所从出的地方,如河源、泉源、发源、源头等。也指事物的根由,如来源、资源、渊源、能源、起源等。 祖源。狭义的“祖源”一般是指一个家族发源于某一个人。“祖源”也可以说是一个家族最早的“始祖”。广义的“祖源”也指水流的起始处,也泛指事物的本源。 族源。一般可以分为民族的族源和家族的族源。民族的族源是指一个民族的主体部分来源于某个氏族部落或民族。例如汉民族的主体族源来源于中原的炎黄氏族部落。家族的族源一般或是指这个家族来源于某个氏族部落或某个民族。所以说,族源是一个人数、地域都比较大的范畴。而祖源则不同,祖源一般是指某个家族最早有记载或者有传说的人。祖源的范围要小,理论上只能具体到一个人。 对于一个民族的来说,不能称某个人或某个地域为这个民族的族源,也不能称某个地域为某个家族的祖源。例如,“××县”,是一个地域范畴,则不能把这个县称之为“××民族”或“××家族”的族源,更不能把这个县称之为“××民族”或“××家族”的祖源。 三、契丹族源 一般认为,契丹民族来源于鲜卑民族,鲜卑民族来源于东胡民族。以上说法已经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同。但是契丹在东胡民族内部、更具体来说在鲜卑民族内部是属于哪一个氏族?或是哪一个部落?其族源在那里?许多疑问长期以来一直在困扰着人们。作为一个民族,特别是对于像契丹这样一个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古代民族来说,要想准确定位其民族的族源,是一件十分复杂和十分困难的事情。 关于契丹的族源。据《辽史·第六十三卷·表第一·世表》载:“庖牺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考之宇文周之,辽本炎帝之后,而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後。俨志晚出,盍从周书。”以上记载是对契丹族源最具权威性的论述之一,著辽史时应该有多种关于契丹族源的参考资料,元史仅采取了《周书》的记载,认为契丹是炎帝之后,这一观点应该是较为正确。契丹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但是,炎帝与神农氏是不是一个人?现在学术界有争论。炎帝与神农氏应该不是一个人,是两个人或者是两个氏族部落。综合考量,契丹人的族源应该是来源于神农氏。 四、关于契丹祖源传说 历史悠悠过,往事越千年。契丹的始祖究竟是谁?难下结论。但是,关于契丹的祖源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的大意是: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一条叫西拉木伦河,发源和流经沙漠,水中多黄沙,所以也叫“潢河”;另一条叫“老哈河”,发源和流经山地丘陵,水中多泥土,所以也叫“土河”。在这个古老而神奇的两河流域,孕育了中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灿烂文明。传说,在一千六百多年以前,有一位驾着青牛(也有说灰牛,灰色与青色接近,可以认为是同一种颜色)车的仙女顺着潢河而东,有一位骑着白马的神人沿土河而北,二人在两河的交汇处不期而遇。神人仙女一见钟情,相亲相爱,结为夫妻,他(她)们俩人就是契丹人的始祖。 以上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一个好的传说,能反映一段真实的历史。好的传说,一般不全是无中生有,其中应该有一些基本事实的原型掺杂在里面,这就是传说(口传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在契丹祖源的这个传说中应该有真实事迹的反映。解析还原契丹祖源传说的真相,肯定会对揭示契丹祖源有所帮助,或者彻底揭开契丹祖源的谜底也是可能的。 解析契丹祖源传说,有几点首先需要明确: (一)传说发生的时间。北魏(386——534)时,始见契丹族名。在《魏书》卷一百 列传第八十八·契丹条中记载:“契丹国,…登国(386-396)中,国军大破之(约390年左右),遂逃迸,与库莫奚分背。”据以上资料分析,契丹民族应该在北魏建国初期的386年就已经存在了。390年左右被北魏打败,分离为契丹和库莫奚两个部落。在此之前,契丹和库莫奚应该是一个部落或者是联系紧密的近亲部落。据此可以确定契丹祖源神话传说发生的时间在386年之前,距今已经有1600年以上。 (二)传说发生的地点。传说中记载,仙女是沿着潢河而来的,神人是沿着土河而来的,两河汇流了,两个人也相见相爱了,这是没有争议的事实。神人与仙女相见相爱的地方是在两河汇流点西边不远处的广平淀。广平淀遗址的位置在今翁牛特旗白音套海苏木的双河嘎查、大冷嘎查和龙门花嘎查境内。广平淀也曾经叫过榆淀、白马淀和靴淀等,另文详述。 (三)传说中人物的来源。神话中明确记载,神人是从西南方向而来的,仙女从西方而来的。这一点很重要,可以说明两个人或者两个氏族部落人来源的方向。 (四)传说中的人物。这是这则神话中最难确定、也是最重要的事项。历代方家多有见解。一般认为,仙女和神人所代表的是分别居住在两河流域的两个原始氏族,一个以“白马”为图腾,居住在“马盂山”;一个以“青牛”为图腾,住在“平地松林”。后来两个氏族都迁徙到两河汇流处,繁衍生息,他们的子孙分为八个部落,成为契丹民族的主体。但是,从以上的初步定论中,虽然可以认定仙女和神人是代表两个氏族部落。但是,这两个氏族部落不一定就居住在“马盂山”和“平地松林”的两河流域。当时在“马盂山”和“平地松林”也不一定是居住着两个氏族部落。即便当时在这里居住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族部落,那么,也不能确定仙女和神人就来源于这里的部落。所以,要厘清传说中两个氏族部落的来源,还应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中去寻找出路。 五、试解契丹祖源传说的真相 寻找契丹的祖源,离不开契丹祖源的传说。因为在这个传说中,应该有一些事实本源的成分掺杂在内。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缺乏文字史料直接记载,恢复契丹祖源事实的本来面目绝非易事。寻找契丹真实的祖源,既不能拘泥于或者全部依赖于契丹祖源传说中的内容,也不能全部偏离其内容。以契丹祖源传说为主线,结合部分史籍记载,可以对契丹的祖源、族源分析如下: (一)契丹的始祖白马神人确实是从西面来到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汇流处居住,繁衍生息,逐渐强盛。 契丹的祖源是鲜卑民族,是鲜卑民族中的一个氏族。但是,契丹始祖白马神人是来源于鲜卑民族中的慕容鲜卑,而不是来源于宇文鲜卑。 从西面而来的仙女是当地宇文鲜卑人。而且,这个宇文鲜卑部落与后来的蒙古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仙女和神人的出发地在哪里?他(她)们出发目的是什么?传说,仙女来源于西拉沐沦河的草原,大兴安岭和西拉沐沦河流域是她的故乡。神人是从阴山山脉的贺兰山、大青山一带出发,那里也曾经是他的故乡。那么,神人一路东下,是在寻找什么?他是在寻找着故乡的情怀(两河流域也曾经是他的故乡),是在寻找事业的希望,也是在寻找家庭发展的梦想。仙女在寻找什么?她在游玩儿,她在踏青,因为西拉沐沦河两岸的草原就是她的家乡。 仙女和神人真的在两河汇流处相会了,相爱了,而且有了爱情的结晶,他(她)们生育了八个儿子,八个儿子后来直接参与和管理了契丹八部。仙女找到了终生的伴侣,神人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希望。 那么,这个神人为什么会从西边来?他为什么而来?他来做什么?等等,要解开这些谜团,还要从当时的慕容鲜卑说起。 六、关于慕容鲜卑 (一)慕容姓氏来源。据有关史籍记载,慕容姓氏得姓来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1、来源于鲜卑中部大夫柯最阙,因居慕容寺而得姓; 2、慕容氏是高辛氏的后裔,居东北夷。到三国时,首领莫护跋时率族人迁至辽西建国,号鲜卑。到涉归单于时,自言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 3、三国时期,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莫护跋在荆城以北(今河北昌黎)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 分析以上几种说法,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慕容姓氏来源于汉桓帝时鲜卑分为中、东、西三部中的中部大人慕容是对的,但不是来源于中部大夫柯最阙,居慕容寺而得姓,这一说法属于古语法断句错误,而且又凭空添加了一个“寺”字,导致其结论也是错误的。其实,慕容就是一个人名,就是鲜卑的中部大夫之一。其后代遂以“慕容”为姓。 慕容氏也不是高辛氏的后裔,慕容氏应该与契丹一样是神农氏的后裔。 3、莫护跋时率族人迁至辽西建国,号鲜卑是正确的,因为原来就是鲜卑的一部分。 4、涉归单于自言“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的说法,这是一种抬高本民族意识的汉语解释,不确切。 5、“莫护跋喜欢戴‘步摇冠’,其后人便干脆以‘慕容’作为部落名称”的说法更加不可信,是荒唐而可笑的。 (二)慕容氏族的活动轨迹。慕容氏族的族源如上所述,属于远古的神农氏。从神农氏至鲜卑时期的中部大人慕容时期,属于断代史时期。存在断代史应该属于正常,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又有哪个氏族或民族不存在断代史呢?在慕容氏的断代史期间,这个氏族曾经有相当长的时期生活在雁门塞外。至少到了鲜卑的中部大人时期仍然是居住在右北平至上谷及其以北的地区。其氏族部落可能在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等地居住的时间相当长。 依据之一:现代慕容姓氏的郡望主要有雁门郡和敦煌郡。郡望能代表家族的发祥地或者发源地。古代雁门郡秦时治所在善无(今山西旧代州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52702.htm"宁武之北部、及朔平南部、大同东部北部皆其境);汉雁门郡治善无(在今山西右玉县南)。古代敦煌郡由汉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即甘肃省敦煌市。 依据之二:据《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记载:鲜卑至檀石槐乃立庭于弹汗山,兵马甚盛,东西部大人皆归焉。乃自分鲜卑地为三部,各置大人主领之。自檀石槐后,诸部大人遂世相传袭。另据《三国志· 魏书三十·乌丸鲜卑》记载:鲜卑三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有十馀邑,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为大帅。 依据之三:“史书记载,慕容部曾经追随司马懿的部队讨伐在曹魏时期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政权,其首领莫护跋因为战功卓著而被曹魏封为率义王。……他们之所以会来到辽西,并不是出于自愿的迁徙,而是从军征伐之后留驻当地的结果(杨军 吕静植《鲜卑帝国传奇》69页)”。莫护跋在荆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这时候的慕容部应该是从河北右北平郡、山西上谷郡(鲜卑中部地域范围)一带迁来荆城以北。 右北平郡。战国燕置,治平刚。关于平刚的位置,一说在今河北省平泉县。另一说在今内蒙古宁城县黑城。分析以上两说,右北平郡治所平刚在今河北省平泉县应该较为准确。右北平郡下辖平刚、无终(治今天津市蓟县)、俊靡(治今河北承德市兴隆县东南)、徐无(治今河北遵化市东)、夕阳(治今河北唐山市滦县西南)、昌城(治今河北唐山市丰南区西北)、广城(治今河北沧州市献县西南)、土垠(治今河北唐山丰润区东北)等县。 上谷郡。所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张家口市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16474.htm"怀来县、宣化县、涿鹿县、赤城县、沽源县以及北京延庆县等地。 以上两郡的部分地区曾经是慕容部的居住地。 (三)慕容部前期主要人物。 1、慕容。鲜卑中部大人,生卒年不详。曾于东汉约166年鲜卑分为三部时,慕容为中部鲜卑大人。 2、莫护跋。慕容部落首领。约220—245年在位,是慕容的重孙。莫护跋于238年随魏国大将军 HYPERLINK "http://zh.wikipedia.org/wiki/%CB%BE%F1R%DC%B2"司马懿讨伐辽东公孙渊,因其战功受封“率义王”,后居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西)之北。 3、木延。(生卒年不详),慕容部落首领,245—271年在位,其父为莫护跋,其子有涉归、耐(删)。 4、涉归。(?~283),也叫弈洛韩,是莫护跋之孙,木延之子。继任部落首领后不久,将居住地从棘城迁至辽东郡(今辽宁省辽阳市)之北,受晋朝封为“大单于”。晋太康四年(283)十二月逝世。长子吐谷浑庶出,次子慕容廆正嫡。涉归曾分予庶子吐谷浑700户作为部众。慕容部鲜卑与宇文部鲜卑(今内蒙古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347855.htm"老哈河上游)有仇。涉归死后,其弟耐篡夺政权,世子慕容廆逃亡。太康六年(285)耐被部众所杀,慕容廆继位。 5、耐(?~285),或称删,慕容部酋长涉归之弟。西晋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18209.htm"太康四年(283)十二月,趁其兄长涉归逝世之际,成功夺取政权,并企图追杀其兄长遗子慕容廆未果。晋太康六年(285)十二月,被其属下诛杀。 6、慕容廆(269-333)。也叫若洛廆,是慕容部首领涉归之子,若洛廆追思先祖,遂以“慕容”为姓,立家族为慕容氏,自己叫做“慕容廆”。其儿子慕容皝后来建立了前燕国。 7、吐谷浑国(285——663),亦称吐浑,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国家。因其统治地区位于黄河以南,又被封为“河南王”,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吐谷浑是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 七、吐谷浑西迁与契丹人始祖 吐谷浑西迁源于庶长子之间的矛盾。吐谷浑与慕容廆两人同为涉归子,同父异母,吐谷浑年长。两人原本感情良好。慕容廆被挑拨,渐次疏远,有一次以马匹互咬为由与吐谷浑争执,吐谷浑表示求去,虽慕容廆致歉合好,但吐谷浑认为嫌隙已生,于是决定离去。西晋太康4年(283年),吐谷浑率所部700户西迁到今内蒙古自治区 HYPERLINK "http://zh.wikipedia.org/wiki/%D2%F5%C9%BD"阴山一带。313年左右,吐谷浑又从阴山南下,至陇西之地枹罕(今甘肃省 HYPERLINK "http://zh.wikipedia.org/wiki/%C1%D9%CF%C4"临夏)。以此为根据地,子孙相承,向南、北、西三面拓展,统治今青海省、甘肃省南部、四川省西北等地的氐、羌民族。 传说,吐谷浑西迁时不是弟兄一个人走的,与吐谷浑一同出走的还有吐谷浑的两个同父同母年幼的弟弟。这两个弟弟的名字,分别叫做赛保机和赛季玛。这两个弟弟的后代则分别建立了契丹国和库莫奚国。 在史料中记载,慕容廆确实有弟兄多人的证据:“慕容永(?-394年),字叔明,十六国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119101.htm"西燕国主,是慕容廆之弟慕容运之孙。”可见慕容廆与吐谷浑确实还有其他兄弟存在。 据说,赛保机是涉归的第三个儿子,赛季玛是涉归的第四个儿子。按此说法,涉归已知的五个儿子或后代,真是个个能文能武、智慧超群。老大吐谷浑西迁后建立了吐谷浑国;老二慕容廆继承父业任部落首领,其儿子慕容皝建立了前燕国;老三赛保机与大哥吐谷浑分开后又与老四赛季玛分开,定居到西拉沐沦河流域,其后人建立了契丹国;老四赛季玛与大哥吐谷浑分开后又与三哥赛保机分开,定居到老哈河上游及河北北部,其后人建立了库莫奚国;慕容廆弟慕容运之孙慕容永成为十六国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119101.htm"西燕国的国主。 关于吐谷浑的西迁路线。“从现有的史料分析,吐谷浑所部最初迁徙到阴山一带,在这里活动了二十年左右,而后沿河套南下,西南越陇山,再向西、向南发展,进入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杨军 吕净植《鲜卑帝国传奇》118页)据此,结合上文赛保机与赛季玛跟随哥哥吐谷浑约在283年时西迁,当时年龄尚小,与吐谷浑在阴山一带居住了十几年后都长大成人,而且各自又学得了一身好武艺,尚未婚娶。当长兄吐谷浑计划再度西迁之前,两位弟弟十分聪明,为防止族内首领继承的复杂化,也为了避免类似于慕容耐篡权事情的再发生,赛保机与赛季玛向兄长提出了独立发展的请求。赛保机与赛季玛的意见是到先祖中部大人慕容的故土(右北平郡以北)方面去发展,吐谷浑最终同意了两位弟弟的意见。两个弟弟便带了几个亲随,与哥哥挥泪洒别,向东方出发了。这就是当时赛保机、赛季玛与吐谷浑分别时的一般情形。约公元300年前后,赛保机与赛季玛兄弟二人告别兄长吐谷浑后,沿着阴山山脉一路向东方出发。由于当时从阴山至燕山一带都是鲜卑人的故地,所以兄弟二人在东行的途中基本上没有遇到阻力。一路顺利到达了燕山北麓,再向东行就进入老哈河流域的上源了。兄弟二人在燕山北麓停留了一段时间,弟弟赛季玛爱上了当地宇文部落的公主,遂与之成亲。哥哥赛保机与弟弟协商,提出自己想进一步向东北方向出发的建议,弟弟虽然十分不愿意与哥哥分别,但是,看到哥哥去意已决,不便挽留,弟弟便自己留在了那里。哥哥赛保机又独自一个人骑着一匹白马,向着东北两河流域的方向一路走来。最后,赛保机沿着老哈河东北行,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汇流的广平淀附近遇到了一位驾驶青牛车的仙女,并与仙女成婚,定居在了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汇流处。 这个定居在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汇流处的鲜卑首领涉归的儿子赛保机,就是契丹的始祖。所以说契丹的祖源是赛保机。赛保机就是契丹祖源传说中那个骑白马沿着老哈河而来的神人。也是契丹人的第一任首领——奇首可汗。 八、仙女来源 那个驾青牛车沿着西拉沐沦河而来的仙女,是当地宇文部落首领的女儿。这个首领的女儿,年方二八,身材苗条。面似桃花,肤若凝脂。口若樱桃,眼似秋水。聪明伶俐,善舞能歌。音若银铃,动若仙子。长长的睫毛,闪动着述不尽的柔情。就像是草原上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尚未字人,深闺待嫁。 当时,此仙女沿着西拉沐沦河一路游玩儿。草原上的花儿万紫千红,草原上的鸟儿嬉戏鸣唱。此仙女一路踏青游玩儿,来到了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汇流处的广平淀岸边,仙女真的碰见了、看见了一位白马王子来到了她的眼前。这位白马王子就是慕容鲜卑部落首领涉归的三儿子赛保机。仙女微闪凤目,观看这个白马王子。你道这白马王子怎生摸样:八尺身躯,虎背熊腰。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鹰头鹞眼,两耳垂肩。两手过膝,浓眉覆面。身披铠甲,腰悬宝剑。坐下白龙,昂首啸天。空气凝固,河水停留。神人下马,仙女停车。王子近前,互质寒暄。方言有别,母语相通。一见如故,似曾相见。梦中情人,相见恨晚。 仙女邀请赛保机到她家里做客:“前面不远,广平淀岸边的沙阜上,就是父亲的穹庐大帐,请哥哥回家与父亲一叙如何?”赛保机随仙女来到部落首领的大帐里,见到了部落首领。原来这里是宇文鲜卑的一个部落,由于这个部落当时居住于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的汇流处,此部落叫做奇首部落,奇首是这个部落的名称。赛保机与奇首部落首领进行了促膝长谈。长谈后,奇首部落首领被赛保机的才学与风度所震撼。十分爱惜赛保机这个人才,便把赛保机留在部落里。赛保机时常与首领的女儿相见,在两个年轻人之间迸放出了爱情的火花。赛保机有时候也与部落的武将们切磋武艺,十八般武艺,赛保机表现的无不超群。特别是在北方“铁人三项”(摔跤、赛马、射箭)的比赛中,全部落的武士无一人能胜过赛保机。由此,奇首部落首领十分喜爱赛保机,对赛保机多有器重。部落里的大事,首领也总愿意找赛保机切磋,总想听一听赛保机的意见。加之心爱的女儿也总在耳边吹风,夸赞赛保机,首领也就同意把自己唯一的宝贝女儿许配给赛保机,只等春暖花开的时候就给她(他)们完婚。 九、赛保机指挥的奇首部落保卫战 赛保机落脚到宇文奇首部落不久,宇文鲜卑部落就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因为这件大事情,使得奇首部落首领对赛保机更加佩服,更加另眼相看,不但把自己心爱的女儿托付给了奇首,而且,还把奇首部落首领的位置也交给了赛保机。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时的老哈河与西拉沐沦河流域处于宇文鲜卑的控制之下。但是,宇文鲜卑与当时在辽西一带正准备建立燕国的慕容鲜卑有世仇。当慕容廆于285年即位慕容部落首领后,双方又多次发生战争。然而,宇文部败多胜少。此事,成为当时宇文部举国上下的一件大事,失败的屈辱感到处蔓延,复仇的信念上下燃烧。各部落的将领们也纷纷请缨,特别是当时的宇文鲜卑大首领宇文莫圭,对再次向慕容部开战信心十足,积极准备向慕容部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此信息自然传达到了宇文奇首部落,奇首部落首领对此事一筹莫展,多次与赛保机攀谈,想听一听赛保机对此事的意见。赛保机根据自己学到的知识,结合宇文部落与慕容部落的现实,从军力的优劣,地理位置的利弊,战争胜败的可能,以及作战的取舍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了战争的可能前景及变数。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就宇文部落与慕容部落的现状看,慕容部连年获得战争的胜利,正在兴盛的时期,宇文部落的实力弱于慕容部,全民守土当可实现。但是,不易主动对外发动战争,如果宇文部主动发动对外战争,慕容部城坚将勇,以逸待劳,宇文部取胜的可能性不高,应该以休养生息为主,韬光养晦,等待出现彼消此长之时机,再考虑对慕容部发动战争也不迟。 奇首部落首领听后,十分赞许赛保机的观点。但是,发动对慕容部的战争是宇文部大首领宇文莫圭做出的决定,其他部落无权反对或者抵制。全宇文部落15—70岁的男子都必须从军上前线,不得有误。奇首部落首领组织起全部落的兵力,出发前把赛保机召入首领大帐,委托赛保机留守部落,防止发生意外。两河部落首领的部队出发后,赛保机及时组织起部落里能行动的老弱男子及年轻力壮的妇女,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分别担负起部落各关隘路口的防卫事宜。 赛保机刚把防卫布置好,就从前线传来了一些进攻失利的消息,接着不好的消息越来越多。后来就看到了从前线上败退下来的人员,残兵败将,惨状难睹。最后,首领也被抬了回来。首领受到了箭伤,伤势十分严重。紧接着,慕容部追击的军队也如潮水般涌来,情势万分危急。这时候,只见赛保机骑着他的高头白马,驰骋穿梭于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的防线上,指挥若定,防卫有差。当时,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汇流的三角洲地区,植被繁茂,到处是参天的大柳树、大榆树,加之黄柳、灰柳、雪里洼、桦树洼、杏林、柏树洼、蒿草等灌木和乔木,生长的参差错落,密不透风,连禽兽都难以穿行,更何况人乎?不沿着人工开拓的路口,任何人也难以进入宇文奇首部落。 赛保机派人把进出奇首部落的路口密布陷马坑和陷阱,把路口封死,派兵防守,在沿河的丛林中埋伏下弓箭手,绊马索,严阵以待。只见慕容部的追兵已经在河的对岸集结,赛保机不动声色。追兵已经在过河,赛保机仍然不动声色。追兵已经过了河,在河的这边集结,赛保机还是不动声色。追兵已经在小心翼翼地沿着河岸与路口向赛保机的阵地发起了冲锋,这时候,赛保机仍然紧盯着追兵,没有下达战斗的命令。追兵眼看着已经接近了奇首的阵地,也没有见到对岸有什么动静,追兵有点儿骄傲了,他们可能以为宇文奇首部落也像他们追击其他宇文部落一样,这个部落也已经被彻底打败,没有任何防守与抵抗能力了。所以,追兵门不再小心翼翼了,他们大摇大摆地走向了奇首部落的阵地。两军的距离越来越近,仅有一箭之地了,还是没有听到赛保机发布攻击的命令。这时候,忽然听到“噗通”“噗通”的几声,原来是沿着大路冲在前面的几个骑兵掉进了陷马坑里了,追兵们刚要有所骚动,这时候,猛听见树丛中“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传来三声震撼空气的震耳欲聋的战鼓声,鼓声隆隆、震天撼地,一声比一声急促、一声比一声催人。这一下可不得了了,只见从奇首部落的阵地里,从每一个掩体内,从每一株树丛中,突然间飞出了数不清的利箭,迎面直飞入追兵的队伍中。追兵毫无防备,纷纷中箭。冲在前面的追兵被射倒了许多,其中,有一个带头冲锋的头领也中箭身亡了。追兵纷纷后撤。这一阵,追兵伤亡了一百多人,损失惨重。追兵们被箭射的懵了头,不知道利箭为什么会突然降临。追兵的头领不甘失败,又组织了两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追兵头领和士兵们都忙于抢救伤兵,无心恋战,向后撤退了,无功而返。这次的奇首部落保卫战,赛保机获得了完功。整个战斗奇首部无一人伤亡,成功击退了慕容部的乘胜追击。赛保机在此次战斗中展现出了优秀的指挥才能,为保全宇文奇首部落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鲜卑人作战冲锋使用战鼓为进,在《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中记载:“轲比能本小种鲜卑,以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众推以为大人。部落近塞,自袁绍据河北,中国人多亡叛归之,教作兵器铠楯,颇学文字。故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出入弋猎,建立旌麾,以鼓节为进退。” 赛保机指挥奇首部落防御战大胜,回到部落首领的穹庐,奇首部落首领紧紧抓着赛保机的手长时间不放,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奇首部落首领把女儿叫到近前,当面把女儿交给赛保机。并且找人为他(她)们选择良辰吉日,于饶乐水上成婚。这个首领女儿的名字叫做额玛,是奇首部落首领的独生女儿,后来成为契丹人的始祖母——可敦。当时,此地鲜卑人的婚姻习俗,据《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记载:“唯婚姻先髡头,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今西拉沐沦河)上,饮晏毕,然后配合。” 至此,契丹祖源神话的青牛白马传奇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事情的发展还远不止于此。这一天,奇首部落首领召集了部族内的长老会议,奇首部落首领当众宣布,他百年以后的部族首领职务由赛保机接任。 关于赛保机参与的这次战役,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宇文莫圭,晋代北方宇文部鲜卑首领,是宇文丘不勤之子。《魏书》中为了避北魏道武帝拓跋圭讳,把莫圭改称莫廆,而《晋书》则作莫圭。在晋太安(302-303)年间,宇文莫圭曾出兵进攻慕容廆失败。《魏书》列传第九十一记载:莫廆遣弟屈云攻慕容廆,廆击破之;又遣别部素延伐慕容廆于棘城,复为慕容廆所破。《晋书》第八载记:太安初,宇文莫圭遣弟屈云寇边城,云别帅大素延攻掠诸部,廆亲击败之。素延怒,率众十万围棘城,众咸惧,人无距志。廆曰:“素延虽犬羊蚁聚,然军无法制,已在吾计中矣。诸君但为力战,无所忧也。”乃躬贯甲胄,驰出击之,素延大败,追奔百里,俘斩万余人。 本文叙述的赛保机指挥的这次奇首部落保卫战,就发生在慕容廆大破素延十万众围棘城战役之后期的追击战斗,时间为公元303年春。(待续)
/
本文档为【契丹民族的发源及发祥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