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11 秦汉黄河津渡考

11 秦汉黄河津渡考

2013-01-08 8页 pdf 405KB 169阅读

用户头像

is_016876

暂无简介

举报
11 秦汉黄河津渡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No . 3 , 19 8 9 秦 汉黄河 津 渡 考 王 子 今 秦汉时期黄河津渡的设置对宁交通事业的发展有 着 重 要 意 .义 。然而津渡的设置 , 不仅决定于经千百年交通活动考验的交通大 道的走向 , 还要考虑到河流的水位、 流速以及两岸地势等条件。 《苟子 · 子道 》 : “不放舟 , 不避风 , 则不可涉也 。 ’ 还说到涉 渡 “避风” 的 要 求。 放 ·舟 , 即方舟。 一般津渡的渡船应当能保 证载运车辆二 ‘弃车渡河 , 即如 《后汉书 ‘公孙攒传 》所谓黄巾军 “弃其车重数万两 ...
11 秦汉黄河津渡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No . 3 , 19 8 9 秦 汉黄河 津 渡 考 王 子 今 秦汉时期黄河津渡的设置对宁交通事业的发展有 着 重 要 意 .义 。然而津渡的设置 , 不仅决定于经千百年交通活动考验的交通大 道的走向 , 还要考虑到河流的水位、 流速以及两岸地势等条件。 《苟子 · 子道 》 : “不放舟 , 不避风 , 则不可涉也 。 ’ 还说到涉 渡 “避风” 的 要 求。 放 ·舟 , 即方舟。 一般津渡的渡船应当能保 证载运车辆二 ‘弃车渡河 , 即如 《后汉 ‘公孙攒传 》所谓黄巾军 “弃其车重数万两 , 奔走度河 ” 者 , 当是非常情形 。 汉武帝行幸 何东 , 祠后土 , 欢宴至极 , 作 《秋风辞 》有日 “汛楼 船 兮 济 汾 、 柯 , 横中流兮扬素波 ” ¹ 。 可见重要的河津甚至有以楼船作为渡 .船 , 为帝王乘度的º。 云梦睡虎地秦简 《为吏之道_》中有 “除害兴利” 一节 , 每句 四字 , 内容多为官吏常用词语 , 整理者推测是供学习做吏的人使 用 的识字课本» 。 其中有 “千 (吁 ) 佰 ( 陌 ) 津桥” 语 , 可见津 渡管理是当时政府行政事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汉代管理津渡的官 ¹ 《乐府诗集 》卷二四引 《汉武》。 º据 《汉书 · 薛广德传 》 , 汉元帝酷祭宗庙 , 出便门 , 欲御 楼 船 , 显 然 渭河津渡也有使用楼船情形 。 »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 《睡虎地秦墓竹简 》 , 文物 出版社 , 19 78 年版。 · 127 · 吏有所谓 “守 津吏 ”¹ 、 “津长” » 、 “监津椽 ” » 等。 史籍中常见 “关津 ” 、 “津关 ” 并称 , 说明津关建制有同样 作用 。 贾谊 《过秦论 》称秦 “缮津关 , 据险塞 , 修甲兵而守之 ” ; 杜笃 《论都赋 》也有 “杜口 绝津 ” 语 。 津渡与关隘同样 , 既作为 军事治安设施 , 又作为税收稽查设施。 《汉 书 · 王 莽传 中 》 : ‘吏民出入 , 持布钱以副符传 。 不持者 , 厨传勿舍 , 关津苛留。 ” 先秦时期著名的黄河津渡主要有孟津 (盟 津 ) 、 茅 津 和 棘 津。 虽然 当时济渡黄河似乎已并不十分困难 , 然而大多数黄河津 渡的形成以及河津位置 的相对稳定 , , 是在秦汉时期交通空前发展 的形势下实现的。 一 ’ 黄河上游水势浅缓处 , 当多有便子涉渡 , 对济渡工具要求不 高的河段 。 邓训击羌 , 即曾 “发徨中六千人” , “缝革为船 , 置 于算上以度河” ( 《后汉书’ · 邓禹传 》 ) 。 地点在今 青 海 贵 德 东 。 《水经 》: _ “河水又东 , 临津溪水注之。 ” _ 由溪水之名 , 可 以知道雨近有河津设置 。 ‘在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南 , ’ 有河津名君子 济 。 《水经注 · 河水三 》 : “昔汉桓帝十三年西幸榆中 , 东行代 地 , 洛阳大贾 , 费金货随帝后行 , 夜迷失道 , 往投津长 , ,’:’.. 渡 河 , 贾人卒死 , 津长埋之 。 ⋯⋯ 事闻于帝 , 日 : 君子也。 即名其 津为君子济‘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 。 ” 黄河由此南下 , 再东 折向海 。 秦汉时期著名的津渡依次又有采桑津、 汾阴津 、 蒲津 、 风陵津、 豆卜津 、大阳津 、小平津 、 平阴津 、 孟 津 、 五 社 津、 成纂 津 、 卷津 、 杜氏津、 延津 、 围津 、 白马津 、 平原津 、 扇津 、 仓亭 津、 厌次津等。 采桑津 在今陕西宜川与山西吉县间 。 《读汉书 · 郡国志 ¹ 《后汉书 · 方术列传 · 段璐 》。 º 《水经注 · 河水三 》。 » 《汉官 》。 . 12 8 · 一 》.河东郡 “北屈 , 有壶 口 山诊 有来桑津 ” 卜 。二成书于东汉王 国前 后的 .《水经旅也记载: ’ “河水义南为采桑津。 ”、 : 、 ‘ , - 梦一汾阴津 、 令在今陕西韩城南 , 东为汾阴 , 一西为夏阳 。 : 《史记 ‘淮阴侯列传 》载刘邦以韩信为左垂相 , ’ 出兵 壤魏 , ”魏王盛兵 蒲坂 , 塞临晋 , 几,信乃益为疑兵 , 陈船欲渡临晋尸而伏兵从夏阳 以 木婴瓶渡军 , 、袭安邑” · 。 汉武带在汾阴置后土祠 , 于 是 繁 盛 一 时 , 产宣元成诸 _帝 , 纷纷亲幸巡祭 , ‘大约都由汾阴 津 东 渡 , 即 匡 衡、 张谭奏言所谓 !’汾阴则 渡大川 , :有风彼舟揖之危 ”一 (《汉书 一郊祀志下》 ) 厂。 刘秀令邓禹定关中 , “遂渡汾阴河 , 入夏阳尸 ( 《后汉书 · 邓禹传 》 ) 。 陕西韩城汉扶荔宫遗址曾采集到 、代服 ‘ 室 ” 瓦当¹ 。气 陈直认为、 :一 “欣为船字异文‘ 当为收藏行船土具之 所 , 疑为辑灌附属之室。 º愁船室建置 , 可能与汾阴律有关。 ‘ 、之 、 蒲津 一在今山西永济西。 蒲津以东岸蒲坂得名 , ’西岸即为 临普、 《史记 · 高祖本纪 》载 牧王从临晋渡’ * 东进与项羽争锋。 韩信袭魏也曾, , 伙为疑兵 , 陈船欲度临香, 屯狱史记 、一淮阴侯列传, ) 。 汉武帝时于此置蒲关二东汉又称蒲津为蒲坂津。 曹操 与马「超、 韩遂战于河渔 ; : “潜遣徐晃 、 、朱灵等夜渡蒲坂津 , 据河 西为营。 ” ( 《三国志 . 一 魏书 , 武帝记 》 ) 、 ‘ ‘ 风陵津 、、 即今风陵渡 ; 在陕西渔关北、 曹 操 击 马产超、 韩 遂 , ‘曾 ‘自漳关北渡 ” ( 《三国念 一魏书 。 ,武帝纪 )) ) , 当即取 道风陵津 ‘豆万津 传 》 ) 舀 ( 《续汉书 · 郡国志一 》王先谦集解 ) 一 。 又作 “窦津 ” ( 《汉武故 事 》 ) 、 ‘ 豆津 一 ( ’《穆 天 子 在今河南灵宝西北 。 建安十年河东郡椽卫固等反、 , 使兵 数千人绝陕津 , 杜哉前往镇抚 , · “不得渡” , 场遂桅道 一从 郭 津 护一一一一一一一祥一‘‘一一一一 」 凡 ¹ 王玉清 《陕西韩城芝川汉扶荔宫遗址的发现 》 , 乙载 《考古》 1 96 1年3 户 ‘ 期 。 公 : 、 º陈直 《汉书新证 》·扩天津人民 出版社 , 197, 9年版, P . . 11 6式罗‘195 。 1:2 9 渡 . (《三国志 · . 魏书 · 杜徽传 》) 。 大阳津 在今何南三门峡与山西平陆间 。 北岸为大阳 , 南 岸为陕县 , 又名陕津 一(《三国志 · 魏书 · 杜散传 》) 、茅津(《水 经注 · 河水四 》)。 《后汉书 · 邓禹传 》载邓禹 “进围安邑 , 数月 未能下。 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 , 度大阳欲攻禹。 , 小平津 ‘ 在今河南孟津东北。 《后汉 书 · 灵 帝 纪 》载 张 让 、 段硅 “劫少帝 、 陈留王走小平津 , 。 东汉末 , 黄 巾起义 爆 ‘ 发 , “诏救 ·“⋯ 自函谷、 大谷 、 广 城 、 伊阔 、 轩 辕 、 旋 门、 孟 律、 小平津诸关并置都尉 口 (《后汉书 · 皇甫篙传 》 ) 。 小平津 被列为八关之一 。 平阴津 · ‘在小平律东。 《史记 · 高祖本纪》载汉王 ‘下河 内 , 虏殷王 , 置河内郡。 .南渡平阴津 , 至锥阳 。 ’ 史籍又屡见秦 ‘ 末至楚汉相争时在这一带 “绝河津” 的记载 (见 《史记 》之 《高 祖本纪 } 、 《曹相国世家 》、 《周勃世家》等) , · 《史记 · 高祖 本纪》‘载 “赵别将司马印方欲渡河入关 , 沛公乃北攻平阴 , 绝河 津 , 。 已把所谓 “河津 , 与 “平阴” ‘ 直接联系在一起 , 《史记 、‘ 绛侯周勃世家 · 正义 》则径云河津 “即古平阴津” , 可见平阴津通 称 “河津” , 是当时黄河上最重要的南北渡口 。 孟津 《后汉书 · 光武帝纪上 》 “时更始使大司鸟朱鳍、 舞阴主李轶等屯洛阳 , 光武亦令冯异守孟津以拒之 。 , ” ’ 李贤注 : “俗名治成津 , 今河阳县津也。 ” 冯异当时拜 为 “孟 津将 ·军’ ( 《后汉书 · 冯异传》 ) , 东汉末 , 孟津与小平津均为卫挽洛阳 _ 的八关宾一 ; 《三国志 · 魏书 · 陈群传 》载三国时曾 “缮洽金墉 城西宫及孟津别宫 ” , 可见孟津是当时洛阳北向交通 的主 要 津 渡 冬。 ¹ 关于孟津 、 平阴津 、 小平津的位置关系 , 请参看 《读史方舆 纪 要 》 卷四八 《河南三 》忘 \ “ - 一 几 1忽0 五社津公 在今河南巩县与温县间。 《后汉 书 · 光武 帝 纪 上 》一 : 经注 弓 社津” , 遣取算率强弩将军陈俊军五社津 , 备荣阳以东。 ” 河永西》河水 “又东过巩县北 , 河水于此有五社渡 , ¹ 。 , 《一水 为五 成皋津 在今河南温县东南。 一 《史记 · 项 羽 本 , 纪 》载 刘从 今 ” , 幕黔公裘聋霎喜瓤喜黔霏轰扩翼箕量步暨耘毛 年 “九月甲戍 , 幸堰师 , 东涉卷津 ; ‘至河内。 ” 《水经注 · 河水 五》 : 、 “晋楚之战 , 晋军争济介舟中之指可掬 , 楚庄祀河告成而 途、 即是处也 。” ’ , ‘ 、一于 ‘ ·_ _ 杜氏津 . : +、 在河南原阳西北; 《三国志 . 魏书 、一于禁传 》 : 伙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 , (袁 ) 绍别营于杜 氏津 。一 卢 弼 集解: 、 “谢钟英日: 杜氏津在今原武县西北。 , 延津 一 在今河南汲县南。 · ,(( 水经 r》一f · ‘河水又东北 , 通谓霭蹂碧器翼喜毓翼黔恕拿.巍袅夺袁绍传 》、载绍军延津与曹操军决战。 户 ‘ 韦、甲瓢者豪薯毫晕霆孰厂忠默赢毫露也‘一邢史犷薛鲡家”一 《廊 · 曹参传 ”俱作搁津’ 。、《史记 》索隐矛产顾氏按 : ‘ 《水经注 》白马津有韦乡、 韦津城 。 ‘围 , 与 ‘韦 , 同 , 一古今字变尔 。 , 又 《战 国 策 · 魏策三 》 、 《史记 . · 魏世家 》及长沙马主堆 3 号汉墓出土帛书 《战国纵横家 书 》中 《朱己谓。魏王章 、》俱作 “桅津” ‘ 白只津 、 在今何南滑县东北 。 《史记 ‘高祖本纪 》 , ‘卢 ¹ 衣后汉书 . 先武帝纪宝》李贤注前《水经注 》 : “巩县名有五社津 , 一名土社津。 ” 131 给 、 刘贾将卒二万人 , 骑数百 , 渡白马津 , 入楚地。 , 《史记 · 距因娜生陆贾列传 》 : “据敖仓之粟 , 塞成皋之险 , 杜大行之道 , 蜚狐之 口 , 守白马之津 。 ” 白马津南为白马县 , 北为黎限县 , 又称黎阳津。 平原津 在今 山东平原西 。 《史记 · 秦始皇本纪 》载秦始 皇东巡 “至平原津而病 ” . 。 集解 : “徐广 日 : 一 ‘渡河而西 。 ”正义 : 、竺今德州平原县南六十里有张公故城 , 城东有水津焉 。 后 名张公渡 。 恐此平原郡古津也 。 《汉书 》公孙弘平 津 侯 , 亦 近 此 。 盖平津即此津 , 始皇渡此津而疾 。 ” 扁津 、 在今山东德州南 。 《汉书 · 地理志上卜 平原郡扇 县 , . “平当以为扁津。 莽曰河平亭 。 ” 一 ((. 沟恤志 》记许商语 , 扁 津为 “古说九河之名” 之一 , 今见在 “扁县中’. 。 平原津和幕津 在王莽时黄河改道之后 已经远离河道 。 从王莽改称扁津为 “河平 亭” , 也可以看出这一津渡的废置 。 二 仓事津 ‘ 在今山东阳谷北。 《水经 》 : 一 : 河水于范县东北 流 , 为仓亭津 。 ” 《水经注 · 河水五 》 : 散述征榔日 : 、 ‘仓亭 津在范县界 , 去东阿六十里 。 ’ · 《魏土地记 》.日 : 尸津在武阳县 东北七十里 。 ’ 津 , _ 河济名也 。 ’ 《三国志 气魏书 ’ 程显传 》 : 。显又谴别骑绝仓一亭津 , . 陈宫至 , 不得渡 。 ’ ; , · 厌次津 在今山东惠民东南 。 据 《水经往 卜河水五 》 , 人汉 安帝永初二年 · “剧贼 ” 毕毫等乘船寇平厚、 平原县令刘雄及门 下小吏所辅 “俘舟至厌次津 , 与贼合战”一 ’ 一 卜 ‘黄河下游的津渡 , 见在史籍的还有长寿津 、 , 棘津、 淮阳津认 郭口津、 委粟津、 一四读津、 靡角津、 漂沃津等¹ 一 : 、 · “ , 一、— .一 ‘ 卜 _ :资 , 了毯一 ’ _¹ 《水经 》 : “河水又东北 , 为长寿津 。 ” “又东北经广川县故城 西 ,又东经棘津亭南。 ” “河水东北流 , 而经淮阳县北“为膜 用 津。 ”户 J 一 朴 勺 . ‘“河水又东北经卫国县南 , 东为 郭 口津 。 ” “河水 又东 北 经 委 粟一 卫找2 知纂委黔摹装雷岁鹭瞻雪咒默凳器翼森黔霹瓢拿纂粼霍篡嘿黯留黔鹭 · 止 七 秦汉 时期 ·黄河 主 要 津渡 位里 图 妈 、~ 布 雇履 , , 食 读 ” . 的分流汉道 , “散绝无复津径 ” 《水经注 · 河水五》 ) , 造 成交通的一定困难 , 而大河主道上 , 仍分布有密集的津渡 。 由黄河津渡的分布 , 可以知道当时经济重心地区河内、 河南 及魏郡 、 东郡间南北通路的重要 ¹ 。 津渡最为集中的两个河段 , 津 。 ,, “河水又东北流 , 经 四读津。 ” “河水自平原 , 左经安 德 城 东 , 而北为鹿角建; 哲、 “河水又东北为漂沃津 。 ” 〔 ¹ 西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 、 东汉河南尹。 · 飞33 ·是河内、 河南两郡间的孟津和魏郡 、 东郡间的白马津两个渡 口的 附近 。 · 进行关于秦汉黄河津渡的讨论 , 人们自然会注意到在河道稳 定的中游地区 , 两汉时有西河郡隔跨河东西而设的特殊现象。 据 《汉书 · 地理志下 》 , 西汉西河郡有 36 县 , .可考者 20 县 , 河西12 县 , 河东 8县 ¹ , 、又据 《续汉书 ‘郡国志五》 , 东汉西河 .郡 有13 县 , 可考者10 县 , 河西5县 , 河东 5县º 。 西河郡的设置 , 充分说 明当时隔何相望 的陕晋两地可 以通过多处津渡便利地往来交通认 然而史籍中未见西河郡黄河津名 , 可见除上文引述重要津渡外 , 显然还有许多津渡在当时交通中发挥其作用而史书网载。 汉文帝 三年 , “帝自甘泉之高奴 , 、 因幸太原 。 ” ((( 史谬· 孝文本纪)}) 此次出行 , 由高奴东北至太原 , 很可能就是经西何郡境内的河津 东渡黄河。 几 ¹ 谭其骥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 公第二册 , 17 一18 图。 º谭其骥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二册, 59 一60 图。 尹 134 , 价
/
本文档为【11 秦汉黄河津渡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