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学生心理障碍与治疗

2013-01-08 32页 doc 143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24519

暂无简介

举报
学生心理障碍与治疗学生心理障碍与治疗 儿童和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发展的进程之中,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从儿童到成年人存在着一个“过渡期”,不仅身体的发育产生巨大的变化,而且心理结构变化和特定精神机能的发展也产生人生的飞跃。如今,有些部门创办了“儿童心理咨询门诊”和“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在一般心理咨询中,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占总数的60%~70%。表现行为偏离和心理障碍的人,大多数是从儿童开始,其心理状态就由于受到了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而显得不够正常,后来又因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致使其心理与行为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甚至产生危害...
学生心理障碍与治疗
学生心理障碍与治疗 儿童和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发展的进程之中,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从儿童到成年人存在着一个“过渡期”,不仅身体的发育产生巨大的变化,而且心理结构变化和特定精神机能的发展也产生人生的飞跃。如今,有些部门创办了“儿童心理咨询门诊”和“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在一般心理咨询中,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占总数的60%~70%。表现行为偏离和心理障碍的人,大多数是从儿童开始,其心理状态就由于受到了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而显得不够正常,后来又因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致使其心理与行为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甚至产生危害他人、危害集体、危害社会的行为倾向,少数人随后还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青少年及儿童心理发展问咨询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有利于各种心理行为障碍的早期预防,有利于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科学培养,及时矫正治疗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而且会对一个人一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心理卫生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 儿童期又称为学龄初期,是指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这个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成了儿童的主导活动,学校成为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成为学习的领导者,同学成为一起学习的伙伴。在这个时期,由于儿童是处在成长和发育阶段,大脑的机能尚未发育成熟,人格特征还处在初步的形成过程中,主观的心理状态也还处在幼稚的和极不稳定的发展变化时期。因此,在这个所谓“心理断乳期”之前的儿童时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有害刺激的伤害和影响。任何不合理的教养方式,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以及精神创伤与挫折,都可能引起儿童心理发生障碍问题,造成不良的后果。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的水平和方法尤其显得重要。父母对孩子或者过分的关心和照顾,溺爱和娇宠,或者过分严格管教,都是不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的表现。又如,儿童期双亲去世及其他家庭不幸事故:父母关系不和谐,父母离异,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家人酗酒、道德败坏和违法乱纪等,都可能造成儿童人格的畸形发展,导致行为偏离,形成各种儿童心理发展的障碍。 儿童的心理发展障碍问题,主要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和对学校生活的适应方面,可分为两大类: 一、行为障碍问题 在这里,我们研究的是儿童的个体行为,儿童对于面临的情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生活中)是否能做出适当的反应动作。如果儿童在没有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情况下其行为显著地异于常态,不能对面临的情境做出适当的反应,也就妨碍儿童对正常的家庭和学校生活的适应,因此,它是一种心理发展障碍的表现。 儿童的行为障碍有以下多种表现: 1.情绪发展障碍 儿童的情绪发展本来就处在发育不成熟的状态,但是,一个儿童如果比同龄人表现出较多的幼稚情绪反应,整个行为的水平停留在较早的发展阶段,情绪的发展方面也较身体与智力的发育落后,则情绪发展障碍就显著地表现出来。 例如,一个8岁的男孩,已上小学二年级,但在学校里极端胆怯、恐惧、畏缩,上学要母亲接送,不敢一人回家;老师提问时,说话声音极小,谁也听不清,老师只好不再提问他;遭到同学欺负或讥笑时,他就哭起来,并要求母亲别再送他上学,至今学习成绩中等;但对上学反感,母亲为此很发愁。经心理咨询了解到,这个男孩从小身体瘦弱,经常生病,系独生子,家中奶奶、姥姥等一直对他娇宠溺爱,对成人极端依赖,从小与同龄人接触极少。采用系统脱敏法,鼓励其与同龄人结伴,多做户外活动,增强体质,锻炼勇敢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了情绪发育水平的提高。 还有的儿童其情绪发展障碍表现为另一极端,即典型的“小皇帝脾气”。例如,一名5岁的男孩,在他两岁时母亲病逝,后由奶奶抚养。奶奶视这男孩为掌上明珠,对他百般娇惯,经过三年时间,这个男孩在家中颐指气使,盛气凌人,说一不二,全家七、八个成人都要听他的“指挥”,甚至半夜里突然哭闹,让奶奶给他包饺子吃,奶奶就立即去做,否则就大发脾气,吵得四邻不安。后来这男孩的父亲再婚,这位继母经心理咨询,下决心教育好这个孩子,她与奶奶商量,将男孩子送入幼儿园整托;使他在集体生活中消除了许多坏习惯,情绪逐渐稳定。继母发现他爱看科幻动画片,就给他买了许多科幻连环画,并培养他专心致志地看电视……,经过一年多的情绪调整,这个男孩上学后适应较好,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并与继母感情较好。对于存在情绪发展障碍的儿童,应注重培养其情绪的稳定性,增强其自我控制能力,以成人成熟、稳定的情绪和爱的情感给儿童以感染,使儿童的情感世界充满温暖、和谐的气氛。 2.心理需要障碍 人的各种心理需要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儿童时期是以生理和物质需求为主的低级发展阶段,但也必须通过正确的引导激发儿童的高级情绪需求的发展。对各种需求不满足是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 一名14岁的女孩竞有“偷窃癖”。其母亲痛哭流涕,万分伤感地向心理医生诉说女儿如何“不争气”。这女孩从4、5岁时就表现为爱拿别人的玩具,上小学后又常顺手拿走别人的文具、本子等,8、9岁时,又开始偷拿父母的钱,到亲戚、朋友家作客,也常常偷窃别人的钱或小东西,多次被发现,屡教不改。在心理咨询中了解到,其母亲性情急躁,而父亲性情温和,对女儿溺爱。女孩常向父亲要零花钱,父亲几乎都不拒绝,而母亲从不肯给她零花钱;母亲恨铁不成钢,有时对她讲道理,有时打骂,并说:“对她实在爱不起来!”在这种家教环境中长大,这女孩对母亲反感,因而母亲买的衣服她不爱穿;对母亲的态度也反感,她渴望父亲的爱和关心,但父亲又无暇顾及她,所以她的偷窃癖是心理需求没有满足的表现。经心理咨询和治疗,女孩的父母注意了教育方法和态度,女孩也认识到自己的偷窃癖只不过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父母关心和正确自己,因而逐步增强了自我控制能力,并且学习上有了进步,经一年心理治疗,偷窃癖得到矫正。 在我国社会开放以后,儿童的眼界扩大,精神与心理需求也增大;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某些儿童物质需求的无限膨胀。有些独生子女,更易形成心理需求的畸形发展,以至形成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心理状态。由此而发展为偷窃癖,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样的儿童少年在增加。因而,对于儿童的心理需求必须适当给以满足,但也必须及早进行适时的教育引导,以防止心理需求障碍的发生。 3.意志行为障碍 表现为不能忍受挫折和失败,惧怕批评、指责和训斥等。正常的儿童有一定自制力,在遭受挫折失败后也能振奋精神,不服输,有一定竞争能力,表现出意志行动的坚决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产生意志行动障碍的儿童则有困难就放弃努力,有失败就怨天忧人,自暴自弃;而他们又常说大话,说空话,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常把失败原因归咎于别人或客观环境。 一名11岁的男孩,在四年级留级,测查智商为110,属正常范围。但他上课精神不集中,时而拿小东西玩或随意在纸上乱画,提问时多半答不上来;他与其他同学合不来,有打人、骂人行为;留级后,学习仍很差。经心理咨询发现,该男孩逆反心理严重,对家长、老师的批评反感,并表示老师讲的内容都懂,就是不爱做作业,因而常不交作业;考试前也不愿下功夫复习,认为读书是最单调、枯躁的事,而爱好踢足球、玩电子游戏和看电影、录相等。这是较典型的意志行动障碍,因而对其心理治疗要从改变行为习惯上下功夫,使其循序渐进地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自觉遵守纪律的行为模式。 有位12岁的女孩一向学习优秀。在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时,她患了重感冒,但仍参加了考试。由于身体不适,数学只得了70分,其他成绩也比过去下降了,这对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此,她变得沉默寡言,悲观失望,逐渐怕见老师和同学,不肯去上学。这是另一类型的意志行动障碍。幸亏她的母亲及时带她来找心理医生。经心理咨询了解到,这个女孩过去一直是一帆风顺,在众人的赞扬中长大;成人的过度期望和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使她意志薄弱,经不起一点挫折。 对于这样的儿童,可用行为疗法。在心理治疗时,为她规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心理训练作业”。例如,每天坚持20分钟体育运动,规定多长时间要她完成数学速算题和其它一些作业;并让她承担一定量的家务劳动(过去她从不做任何家务劳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她在实践中明确“意志行动”和克服困难的真正含义。使她认识到:不顺利和困难是必然的、经常的;一帆风顺倒是偶然的、少见的。心理医生并通过女孩的家长与学校建立了联系,老师和同学们热情对待她,充分肯定她的长处,并在班上表扬了她带病坚持考试的可贵精神,每天有要好的同学陪同她上学。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女孩摆脱了抑郁情绪,又恢复了活泼开朗的性格,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4.不诚实与认知障碍 家长和教师最忌讳儿童的不诚实;一出现不诚实行为,便立即与儿童的品德相联系,这个儿童被另眼相看,并常受到不公平待遇,使其不能象其他儿童一样生活和学习,从而感受到心理压力,以至于不知所措,往往更加剧了其不诚实的表现。 儿童说谎的心理原因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 ①认知上的泛化和概念的混淆。 ②由于谎话逃避了成人的批评或惩罚。 ③由于虚荣心作怪,认为谎话能提高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 ④由于成人教育方式、教育观念不统一,使一些儿童学会察颜观色,阳奉阴违。 ⑤为了引起别人注意,以说谎话形式自我表现,一鸣惊人。 在学龄前期,对儿童不可轻易下结论说其“不诚实”,对由于认知错误引起的不诚实行为应及时矫正,注意使用认识上的强化。应把时间概念的混淆,感知的错觉、记忆的错误,思维中判断的不准确等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与不诚实严格区别开来。 应该对儿童给以“诚实教育”,这不仅是指“诚实行为”的说教,而且包括家长的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对儿童进行知、言、行三者统一的教育和严格要求,给儿童以信任和尊重,并对其诚实言行给予充分肯定和及时强化。 5.对抗心理与盲目反抗的表现 学龄儿童开始萌发独立意识。当孩子的心理上感觉到有关的权威人士或法令规章不够公平,受到不应有的或不适当的待遇,如批评与指责等,或感到自己的正确行为不被理解和接纳等,就易于产生反抗心理,并出现盲目的反抗行为,尤其是对家长、教师等成人的敌视态度和严重对立情绪,还表现出蔑视校规和家规等一些破坏性的行为。 例如,有的儿童对于家长强制自己学钢琴,丝毫不感兴趣,练琴时千方百计逃避、消极应付,并产生破坏钢琴,甚至砍伤自己手指的行为,以达到不练钢琴的目的。 如,一名小学三年级男生,因性格内向,不爱讲话,老师竟认为他智力发育有问题,要求家长带他去测查智力,开出智力正常的证明,才肯让他继续上学。而他的父亲性情暴躁,动辄对他打骂、训斥;他的母亲没文化,对孩子的心理状态不理解,嫌他带来麻烦;这个孩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后经家长带他测查智商为105,属正常范围。经心理咨询了解到,这个男孩在上小学前,因家里父母上班,没人带他,又找不到幼儿园,常把他一个人锁在家里;因而形成孤僻、不合群的内向性格。但他兴趣广泛,爱看书,有一定动手能力,对电子计算机感兴趣,对数学老师的实验课很入迷,希望各门课程都象数学老师那样讲的内容多些。这说明他求知欲强,无智力障碍;只是由于家长和老师不正确的评价,他才产生逆反心理,离家出走。对他治疗的重点是,训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他与同龄伙伴交往,使他性格开朗,恢复儿童的天性。经半年矫正治疗,这个男孩有了明显进步,能够继续在重点小学上学。 6.冲动性行为表现 有行为障碍的儿童,其行为常常会受到偶然动机和激动情绪的影响与支配,他们所采取的行为反应方式,也常常是带有偶然性和冲动性;即,由不适当的动机和情绪导致不适当的行为,也象是冲动性的行为表现。 例如,一个8岁女孩,因为姐姐批评她吃饭挑食,她就又哭又叫,不再吃饭,并拣起一块砖头,砸坏了窗上的玻璃。这类行为,在独生子女中较普遍,家长的溺爱和无原则迁就往往强化了这种冲动性行为。所以心理治疗中要辅导家长学会对儿童的冲动性行为给以“冷处理”,以平静温和的态度来感染儿童,淡化冲动情绪,使儿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冲动性行为还与缺乏父母之爱有关。一名10岁的男孩在重点小学上学,为上学路近,他与姥姥住在一起,父母每星期来看望他一次。男孩有一次见到父母时,要求给他买一个小机器人玩具,但父母不同意。男孩很生气,正好舅舅要出差,有800元现金放在家里,男孩拿了舅舅的钱,去买了许多小机器人玩具送给同学,还把剩下的钱藏了起来,使大人们十分着急。经心理咨询了解到,这男孩渴望与父母一起生活,他以偷舅舅的钱买玩具这一冲动行为希望引起父母对他的关心。以后父母注意了更多地关心和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并抽时间陪他去玩,这个男孩以后再也未出现类似行为。 7.社会交往困难的表现 儿童期的交往行为是成人期的人际交往的基础,因而儿童期的合群性与合作性至关重要。有行为障碍的儿童往往难于结交同龄伙伴,不能与周围人正常交往,不能与同学、伙伴友好相处,甚至与家人也常相悖。有的儿童因各种原因成为被人欺侮的对象,因而害怕与他人接触而呆在家里,自寻乐趣。还有的独生子女,自小处在成人的包围之中,只会与父母、长辈玩乐,伪装成大人,而又处处被大人迁就、溺爱,从而掩盖了自身幼稚无知的一面,在与同龄人相处时则不能适应。还有的儿童专门与比自己幼小的异性儿童嬉戏,并喜欢做一些与其年龄或性别不相称的游戏,因而使其无法跨越与同龄伙伴相隔的鸿沟,这种情况使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上都人缘不好,没有朋友,对长者怀有敌意,结果总与周围人格格不人,可直至成年。 例如,一名11岁女孩,自上小学以来就害羞、胆怯,同学们做游戏时,她只在一旁观看,到小学高年级,她深感自卑,不愿与同学相处。上课时老师提问,她十分紧张,越紧张越答不好;由于恐惧与同学交往,不愿去上学,已出现旷课逃学行为。经辅导遂与同龄伙伴交往,紧张情绪缓解;此后总有两个女同学与她相伴,她逐渐愿意与同学们一起游戏,不再旷课,上课提问时,也有进步。 对于儿童的社交困难一定要及早矫正,使其尽早解决对学校、社会生活的适应困难。 8.攻击性行为表现 这往往与冲动性行为和敌视权威有关。攻击性行为多指向弱者,例如比自己年幼的小孩或小动物等,即对弱者施行残酷的虐待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是一种转向的攻击的表现,也是压抑心理的一种渲泄,即本来是对父母、老师等成人权威的不满,由于条件限制和本人地位、能力所限而不能实行报复或讲出自己的想法,结果就将其攻击行为指向弱者。小学生中常出现的男生欺负女生,高年级学生欺负、戏弄低年级学生,虐待小动物等恶作剧往往就是攻击行为的表现。 在儿童时期出现的各种行为障碍不仅会严重影响儿童心身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可能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反复表现,并随年龄增长而日趋严重。因此对于儿童行为障碍应及时发现,及时矫治;在儿童期这个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只要施以正确的矫治方法,就会有显著效果,从而有益于以后的健康成长。 二、学习障碍问题 这里所讲的学习障碍问题,主要是指智力正常的儿童在学校学习中常发生的心理行为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学习极其被动,不能专心听讲,对学习没有兴趣;无论在课堂上或在家里均不能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很差,有的还可能留级。有的儿童在学习以外的某些方面表现出一定才能,例如体育、音乐或动手能力方面比其他孩子强,惟学习上不太用心,但老师家长一督促又能学好,这就是儿童的兴趣和学习动机问题了。这些问题如不及时矫治,则影响儿童的学习效果,并可能出现了更严重的学习障碍;可能延续到中学,在青春期影响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儿童学习障碍问题,在儿童心理咨询中占一半以上,因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儿童学习障碍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注意力缺乏症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力的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小学低年级儿童高度集中注意力持续时间一般只有10~15分钟,因而,教师和家长必须引导儿童的学习兴趣,并要用新颖、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和活泼多样的方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儿童从一入学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名9岁女孩,上小学三年级。她天真活泼,而且很会讲故事,但学习成绩不好。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医生让女孩做10道算术题,那是二年级时就会做的,但她竟做了四十分钟,还错了四道题。这是较典型的注意力缺乏症。其原因是缺乏学习习惯训练,家长引导不够,而教师又对她批评过多、苛求过分,形成严重心理干忧;因而女孩学习上烦躁不安,注意力不稳定。经注意力集中训练,女孩反应能力有所提高,经半年心理治疗,学习成绩达到中上等水平。对儿童的注意力缺乏症必须尽早治疗,以保证其学习的顺利进行。 2.儿童多动症十岁以下儿童中,在学习上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安静久坐;爱作小动作,或爱与别人说话,严重干扰课堂秩序,自我控制能力极差,严重的便发展为旷课、逃学,甚至被学校开除。这就是儿童多动症。这样儿童往往在二、三岁时就表现为“多动”,而家长不善于引导和训练孩子,结果使其养成了盲目乱动的坏习惯,没有安静久坐的习惯,对任何活动没有持久的兴趣。 儿科临床实践证明,药物治疗儿童多动症,有一定疗效,但要慎重用药,并配合心理治疗和行为训练。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实践证明,儿童多动症主要病因在于大脑兴奋抑制的失调。除适当使用药物外,应重视对儿童多动症的行为矫正和心理治疗,使儿童恢复大脑有节奏的活动,即可消除多动症状。 一名8岁男孩,过去上幼儿园时就不守纪律。上学以来,他上课时小动作极多:撕纸条,玩橡皮、小刀,刻画课桌,与周围同学讲话,揪女同学的辫子等等,有时无故下座位走动。经心理咨询了解到,在幼儿园时,因他在分糖时多拿了一块,曾被体罚;因他违反纪律,又被阿姨揪耳朵,用头撞墙等,造成他对老师反感。上小学后,一开始还好,比较听话;有一次因上课时说话,被老师没收了红领巾,从此怕抬头看老师,随之多动症状日益严重。家长带他来咨询后,心理医生发现这个男孩心灵手巧,会用纸摺出各种玩具,就鼓励他增强自信心和自我约束能力;又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对他进行集中注意的条件反射训练,对他的正确行为及时给以肯定和奖励,经一年左右矫正治疗,这个男孩消除了多动症状,并成为优等生。 3.慵懒症与心理惰性现在社会上影响广泛的“厌学”情绪,也波及到小学生。主要表现是:学习被动,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即使家长每天花几个小时督促孩子学习,自始至终奉陪,儿童仍对学习厌倦,既无效率,也谈不上质量。这就是儿童的慵懒症与心理惰性。 一名7岁半男孩,其母带来进行心理咨询。这个男孩在校上课时对老师所讲内容常常不知所云,老师提问题时答非所问,在家做功课时,每天做到夜里十一、二点钟,早上又起不来,上学要迟到,形成恶性循环。经咨询了解,这与家长的过度教育,过度期望有关。孩子上学路远,每天要早起与母亲一同赶单位的班车,坐在汽车上,妈妈还让他背语文或做口算题。而每天又要等妈妈下班,才带他回家;等到他吃完晚饭做功课时又困又累,只想打瞌睡;而母亲又盯着他让他做功课,因为成绩不好,还常给他加点“家庭作业”,结果每天全家都搞得精疲力竭。如何改变这种恶性循环呢?针对这个男孩的情况,制定了以下治疗:①从培养儿童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入手,让孩子自己记下做作业的时间,尽快完成作业;②建议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停止附加的家庭作业,允许孩子做完作业可以玩,也可以看电视;③制定严格的作息,保证充足睡眠;④取得教师配合,及时表扬和奖励他的进步;⑤充分发挥男孩爱听故事和会讲故事的长处,引导他读了许多科学家的故事,促进了他的根本转变。 4.学习中的情绪障碍 积极稳定的情绪对学习是一种动力,而消极、变化无常的情绪则对学习是一种阻碍。儿童在学习中较常产生的消极情绪的干扰主要有: ①焦虑紧张。适度的紧张焦虑会形成一种紧迫感、义务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儿童自觉地学习;而过度的紧张焦虑,就成了学习阻力。例如,在心理咨询中常遇到这类病例,有的儿童一临近考试就出现各种躯体症状:发烧、头痛头晕、拉肚子、感冒等等;还有的儿童到考试时即逃学;另外,考试时心慌意乱,情绪干扰严重的也较突出。这主要是有些教师、家长给儿童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过多追求考试分数和名次,而忽视了能力培养与品德教育,致使一些儿童心理上不稳定,情绪易波动,形成不良条件反射。可用系统脱敏法加以矫正,使儿童适应学习和考试情境。 ②恐惧与压抑。健康的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会视学校为乐园,热爱老师和同学,融于集体生活,对学习生活充满向往与渴望。而有些儿童在学校里受欺负、被歧视,就会对学校生活反感;有些儿童在上学前受到成人恐吓:“你再闹,就送到学校去,让老师好好管管你!”这样就在儿童心灵上投下阴影,往往成为“学校恐怖症”的病因之一。当儿童正当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被成人理解,被无故训斥时,也会产生恐惧和压抑,从而成为儿童厌恶学校生活的诱因。 例如,一名8岁女孩,从农村转入城市上学,因她讲话有乡音,又不熟悉城市生活,受到同学嘲笑;老师认为她学习基础不好,故意多次提问她,使这女孩出丑。这女孩回家向父母哭诉,不愿再去上学,心理上极度恐惧与压抑。经心理咨询,首先劝慰女孩,使她情绪稳定;后设法为她转学,得到老师配合。到新学校后,班主任组织同学为她开了欢迎会,并让她介绍农村的生活和学习,在新班级创造了良好的温暖、和谐的气氛;同学们热情地教她说普通话,经过半年的治疗矫正,这个女孩适应良好。 儿童期学习中的情绪障碍必须尽快矫正,才能使儿童顺利而成功地进行学习。教师和家长应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深刻理解儿童的行为特点,努力培养儿童各种健康的情绪。 儿童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有其特殊性。因儿童心理尚不成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且对成人存在各种戒备心理;因而对于儿童,必须善于观察,运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探索儿童的内心世界;以儿童喜闻乐见和易于理解的方法进行矫正治疗。而家庭与学校的配合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必须向家长或教师分析儿童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理解家长与教师对儿童心理影响的效果,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始终如一的协同努力,就会使儿童的心理行为障碍更快得到矫治。 二 这里所指的青少年,是从十二岁左右到十八岁左右的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即人生的第二个发育高峰,是性的萌发到成熟的时期,所以也称为青春期。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转折点,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必然在心理上引起相应的反映;心理上的矛盾又在社会诸关系的相互作用下,经历着起伏不定的激化、转化过程;青春期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离,是各国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的行为偏离,是指在没有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情况下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及社会评价相违背,在行为上显著地异于常态,且妨碍青少年对正常社会生活的适应。青春期特有的心理矛盾决定了行为偏离的起因,这些心理矛盾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与未独立的经济地位的矛盾; (2)自主要求与依附关系的矛盾; (3)性活动的要求与道德法制的矛盾; (4)活动能量与认识水平的矛盾; (5)现实与未来的矛盾; 青少年心理行为偏离发生的高峰年龄是14~18岁;由于青少年有早熟与晚熟的不同,又因学校教育时间的延长,青春期的心理行为偏离问题也在年龄上出现“双向延缓”趋势,实际上,早至十一、二岁,晚至二十四、五岁的少年和青年的心理行为问题都未脱离青春期的心理矛盾特征。 青少年心理行为偏离咨询,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适应不良行为问题 青少年的这一类行为偏离主要表现在对学校和社会生活的适应不良,一般与患者从小形成的性格特点有关。 例如,一名16岁的高中男生,是独生子,从小被父母娇惯,直到上初二时,还由父亲给洗脸、洗澡,对父母十分依赖,胆小、怕事、羞怯、畏缩,上高中后不能与同学交往,见人就脸红,老师提问也不敢回答;虽然体质并不差,上体育课也处处不如别人,三千米跑不下来,体育课不及格;因而自暴自弃,自惭形秽,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不愿到学校去,未见心理医生时,已休学一个月。 又如,一名21岁的大学生,已上大学三年级,他极为孤僻,与同寝室及同班同学不能融洽相处,常为一点小事与同学发生冲突,严重缺乏社交能力,难以结交知心朋友;他常常喜怒无常,难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又过分紧张,常常不能对外界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他在南方农村长大,家境较贫困,家中兄弟姐妹甚多,从小缺乏父母的爱;虽然他经自己努力考上了大学,但仍十分自卑,学习上也出现困难;他爱一个女同学,却不敢向她表达,因而心理上极端压抑,又无法解脱…… 适应不良行为问题在中学生、大学生中都占有一定比例,是近年来流失生增加的原因之一。由于对学校生活适应不良,因而出现逃学行为,表现疲踏懒散、厌学,最后导致休学、退学;即使勉强毕业,以后到社会上仍旧难于适应,不仅人际关系紧张,而且也难于顺利胜任本职工作;在个人婚姻家庭问题上也往往连续受挫,……这些人的适应不良行为,如不及时矫正治疗,就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累赘。 对于青少年适应不良的行为问题,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给以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 (1)以认识疗法消除青少年患者的自卑感,使其建立自信心,下决心改变不良的个性特点。 (2)以系统脱敏法解除青少年的焦虑、紧张和同龄伙伴不合群性,促其建立广泛的人际交往,以改变对人际环境的适应性。 (3)家庭治疗。取得其父母和家人的配合,使患者在家里进行适应性练习,并得到家庭的心理支持和情感支持。 (4)严格制定生活学习制度,使患者产生自觉主动的意志行为,克服情绪干扰,就可重新获得对学校与家庭生活的适应能力。 (5)通过体育疗法、音乐疗法等促进患者性格的改变和对生活的兴趣与信心。 (6)通过“心理剧”的练习,克服“心理断乳期”的盲目性与心理矛盾,增强独立意识。 总之,青少年的适应不良问题已是较突出和普遍的心理问题。对于濒临休学或极端厌学的青少年应及时挽救和治疗,以免恶性发展。 二、偏好和怪癖行为问题 在某些生理的或性格的发展不良基础上造成的不良习惯与行为,就是偏好和怪偏行为问题。在青少年,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 1.饮食性习癖 青少年的饮食性习癖主要表现为偏食、贪食、厌食等症状,也称为青春期饮食失调。偏食在不少青少年中存在,大多数在儿童期形成偏好和一些饮食上的不良习惯、表现为对食物种类的极端挑剔,例如,只吃水果、蔬菜,不吃鱼肉;也有的只吃鸡、鱼、肉,不爱吃蔬菜;还有的只吃少数几样食物,其它一概不吃。这样常常造成青少年营养不平衡、贫血、闭经,近视眼的增加可能也与偏食有关,还可能引发各种疾病。从小比较肥胖的孩子常有贪食行为,这不仅与家庭教养方式有关,也可能有生理上原因,如内分泌或新陈代谢异常;但也有可能是情绪困扰所致。例如,一个不为父母所爱,或为教师不喜欢的孩子,有可能无意地从食物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补偿。临床上已发现,贪食的青少年有的已出现高血压症状;心血管研究方面的专家已发现,成人冠心病发病率有提前趋势,冠心病发病原因可追溯到9~10岁及青少年时期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因而,对于偏食和贪食的青少年应及时治疗矫正,使其建立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 现在颇引人关注的是慢性发生的“青春期神经性厌食症”。14~16岁为发病率最高的年龄,女孩多于男孩,还有的厌食与贪食轮番反复出现,导致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的紊乱,饮食规律被破坏后,又会引起连锁反应:失眠、体质下降,学习成绩下降、抑郁、紧张、焦虑;最后导致休学或退学,这在中学生和大学生中都有发生。 青春期神经性厌食症主要发病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①青春期的生理发育在心理上引起剧烈反应,由于怕肥胖,由于对营养方面的一些错误认识,导致对饮食的厌恶和各种禁忌。 ②情绪干扰。随着青春期到来,面临各种压力,由于各方面的不适应,情绪不稳定,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引起食欲改变;模仿成人的生活方式,导致饮食习惯改变,而又不知所措。 ③家庭教育方式失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对父母的唠叨、不尊重、不信任等,最直接而有效的抗拒方式,即是少吃饭、不吃饭,必然引起父母的强烈反应。 ④由于紧张、焦虑、抑郁、烦躁、自卑、失眠等神经症状引起厌食。因而,必须对这类神经症首先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矫治神经症,厌食便会迎刃而解。 ⑤少女的厌食症,大多因为对性特征和正常发育持有不必要的恐惧,对自己的体形和体重不能正确评价,甚至产生错觉。 国内外学者一般都认为,治疗青春期厌食症是一个极其困难、十分棘手的过程,这种病症是综合因素所致,因而不能仅靠一个独立的治疗方案,必须各种治疗方式有效结合,并注重转变患者的认知结构和生活方式,有针对性地灵活安排治疗措施,才会奏效。 例如,一名18岁高中毕业女生,发生神经性厌食症,已休学半年,体重仅35公斤,闭经,面黄饥瘦、情绪抑郁。究其原因,在高中毕业时她一心想考大学,而父母怕她考不上,强迫她报了一所中专,而录取的专业她又不感兴趣,并听说,因某些人走“后门”,使她被排挤,虽然成绩较好,而不能学自己喜欢的专业。因而她未去报到,并一直不肯进食,家人恳求,才吃一点稀饭,因而出现上述病症。经心理咨询和治疗后,了解到她喜爱绘画,并有志从事美术专业,就鼓励她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并帮助她结识了一位画家。经采用系统脱敏法调理饮食,并配合中医治疗,三个月后基本饮食正常;又由于画家的指教和她自己的努力,一年后,她考上了一所大专院校,学习美术专业,入学后适应良好。 另有19岁女大学生的贪食症,则是因过去五年中不科学的节食而引起的。通过认知疗法和家长与医生的监督,这个女青年经过半年的努力,恢复了饮食规律。 2.言语性行为偏离 青春发育期,由于活动范围扩大,情绪波动,言语表达开始复杂化,易发生言语性行为偏离。口吃是言语性行为偏离的主要表现。口吃是一种言语节律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声音、音节或单词等的不自主的重复、延长或受阻,或者由于经常发生独特的犹豫和暂停,以至中断有节律的语流。 这种不伴有其它异常的口吃症状是儿童发育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行为偏离;尤其在言语能力大发展的3~4岁阶段;儿童入学时期,由于开始面向众多陌生的同学、老师,容易紧张,也容易发生口吃。在儿童中,口吃现象约占总人数的4%。但在有些人身上这种行为偏离可在青春期加重,持续到成年,甚至持续终生。 有关研究结果证明,口吃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过度的精神紧张、外界刺激、疾病后神经功能减弱,模仿和遗传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口吃。 言语性行为偏离,在青少年期的矫治很关键。由于口吃影响人的交往,会导致青少年的自卑感,因而青少年产生矫治口吃的强烈愿望。首先缓解口吃者的心理紧张,并运用一定的技巧和适当方式加以言语训练,大部分青少年口吃者可以得到矫治。 例如,一名20岁青年,从小性格腼腆,不爱讲话;上初中后口吃问题突出起来,怕老师上课时提问,虽然他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因口吃的毛病,总有自卑感。上高中以后更感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由于口吃,在与男女同学交往中都产生阻碍,并被同学嘲笑,影响了学习,未考上大学。参加工作以后,因他各方面表现好,担任了团干部,但仍为口吃问题苦恼。经心理咨询了解到,他青春期间有手淫行为,被父亲发现后大骂一顿,造成心理压力;他上高中时,因口吃问题多次受到几个老师的讽刺挖苦;母亲也不体谅他,曾说他“窝囊”、“没出息”。这些因素,使他自卑感更强,经心理咨询后分析了口吃形成原因,并鼓励他正确评价自己,后参加一期口吃矫正班,并配合心理治疗,经一年左右,口吃毛病基本矫正,能在全厂上千名团员大会上发言,并担任了厂团委副书记,社会工作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个案说明,口吃可矫正,心理治疗是矫正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程序。 3.酗酒行为 许多长寿者的事实证明,适量饮用低度酒有益健康;适量饮酒也被当作一种娱乐消遣和增进人际交往的手段,这是人类自远古时代就已存在的相当普遍的行为。 但是,酒精滥用或酗酒却是少数人的癖好。酗酒者可能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不分年龄,不分男女老少。不过,许多临床学者认为,有某种特定类型人格的人容易形成酗酒行为;而且大多数酗酒行为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形成,而遗害终生。 酗酒者一般对外界社会心理压力的耐受力较差,不善于应付寻常的生活挑战;经常回避对社会、家庭的责任,而且缺乏自知之明;虽然有时可能表现为盛气凌人、飞扬跋扈,但是内心却是虚弱的。这种人还具有冲动性,否认或拒绝接受的趋向,常运用“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人际交往的内容极为贫乏等特点。在青少年中,由于独立意识萌发,盲目地模仿成人借酒浇愁,当发生情绪困扰或遭遇挫折时就以饮酒作为解脱手段;还有些成帮结伙的青少年小团体,以暴食暴饮或请客送礼等手段表现“哥们儿义气”,团伙聚会部不泛酗酒这一“节目”,而且必须“一醉方休”以示豪侠气魄。这种自我陶醉、集体麻醉的反常行为,由于经常反复运用,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瘾癖,从而大量饮酒,形成酗酒恶习,以致饮酒本身不再是目的,而只是某种习僻,即偏离行为的条件。 应该使青少年认识到酗酒行为的不良后果,以便在酗酒行为刚出现时就尽快矫治、避免形成恶劣影响。短暂的酒精中毒,一般会出现言语、判断和感知觉的明显扰乱,还会表现出步履踉跄,东倒西歪,甚至失去知觉的现象;常做出妨碍公共秩序或危害他人等过失行为。长期的、严重的酒精中毒则可导致身心的严重损害,如肝硬变,伴有大量幻觉的震颤性谵妄,酒精中毒性妄想和柯萨科夫氏综合症(一种以记忆障碍为主如遗忘症、错构症、虚构症并兼有定向力障碍和运动失调的症候群)等,这就可能成为行为残疾者。 据调查资料证明,在车祸及其他事故、死亡事件中约有一半是由于喝醉酒造成的;在犯罪案件,特别是强奸、抢劫或各种人身攻击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罪犯也有酗酒行为或经历。酗酒行为还是造成许多家庭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酗酒成为发达国家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在我国,老年人中本来就存在一定数量的酗酒者,青少年中饮酒者也在增加。酗酒作为一种瘾癖或偏离行为,不仅危害自身健康,而且还会危害他人和社会,因而,必须及早矫正青少年大量饮酒的行为。 4.吸毒行为或药物依赖 在我国,吸毒行为和药物依赖人数尚少,在边境某些省市及少数民族地区有吸海洛因的现象;个别省市发现有对吗啡、杜冷丁等药物依赖的典型个案。由于这种行为偏离已在西方世界盛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国际交流加强,毒品也进入了我国,因而,对青少年加强教育是在所难免的。 吸毒行为或药物依赖是指对人能引起身体有害变化的有毒药物的主动寻求和过分服用的倾向,并且形成一种自身无法控制的瘾癖。能使人成瘾的药物有几百种,最常见的有海洛因、可卡因、大麻和巴比妥类等。 毒品依赖和酒精一样,一旦成瘾,就很难戒除。由于在戒除过程中,一般都会出现使成瘾者难以忍受的“戒断反应”,而使任何戒除措施归于失败。因为吸毒成瘾者身心都会遭受严重的损害,不少人会出现精神异常症状,有些人还会产生危害社会的行为,因而实际上已成为一类丧失社会功能的后天残疾者。 我国与国外情况有所不同,但在边疆及少数民族的地区吸毒人数也在增加,应尽快采取防治措施。在我国已报道过药物依赖的典型个案,其表现特点是发生在青年中,利用医院管理中的疏漏环节,不择手段地大量搞到成瘾药物:杜冷丁、吗啡及某些麻醉类、止痛类药物。并最后发展到诈骗、贪污等违法犯罪行为。这些现状提醒我们,这些药物依赖者没有治疗愿望,已成为病态人格,最后成为危害社会的罪犯。因而应对这类情况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以避兔悲剧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量相当大的慢性病患者中,实际上不少人也形成了药物依赖;虽然那些药物并不是毒品,但长期服用,仍旧危害健康,影响寿命;并且许多患者不遵医嘱,自行用药,使某些药物成为心理上的“安慰剂”,这些药物依赖者且大多数是从青年时期开始用药的。尤其是下列慢性病患者,如神经衰弱,消化系统疾病,高血压等。而这些心身疾病单纯靠药物很难治愈,因而应配合心理治疗。 5.吸烟行为 在许多发达国家已将吸烟行为与吸毒行为相提并论。世界性的戒烟运动近年来日益发展。烟草燃烧时所产生的烟气中,大约含有1200余种有害物质,尤其是尼古丁、烟焦油和一氧化碳及各种致癌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显而易见。 在我国15岁以上的人口平均吸烟率为34.45%,其中男性吸烟率为60.01%,女性为7.04%。而极为引人关注的是,开始吸烟年龄;男性在24岁前开始吸烟者占75%左右,女性占50%,这说明在青少年中宣传吸烟的危害十分重要。青少年的吸烟行为有下列特点: ①由于社会因素及同龄人相互影响,在男性青少年中以吸烟行为为荣,将吸烟行为视为成人风度的标志,认为吸烟是人际交往的必要手段;而“递烟”行为常常“教唆”青少年吸烟。 ②吸烟行为与青少年的超前消费有关,因为手中有较多的零用钱,还尝试各种名牌香烟和进口香烟,形成攀比心理,以名牌烟显示自己的身份和优越地位。 ③吸烟行为还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有关,父母和教师越反对他们吸烟,他们越要偷偷尝试,并以此为乐。 ④违法犯罪行为常以吸烟行为为“前奏”,“敬烟”之举往往是违法犯罪团伙发展成员的青少年,团伙成员几乎个个有吸烟行为。 ⑤从小就吸烟的人,开始吸烟越早,成瘾的可能性越大,戒烟越难,而且往往终生吸烟,对生理和心理都造成危害。 青少年吸烟的当时影响是:吸烟后发生短时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还可使学习成绩下降。据调查,吸烟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要比不吸烟的学生分数低,记忆和思维能力受到影响;普遍出现咳嗽、多痰,有些青少年还出现呼吸短促的现象。青少年吸烟的后期影响有: ①从少年期就开始吸烟的人,要比成年后才吸烟的人更容易患慢性支气管炎,并且有更多的人会发展为肺气肿及肺原性心脏病。 ②吸烟可能产生肺癌。由于儿童时期对致癌物质具有易感性,所以吸烟开始年龄越早,发生肺癌的机会越大。据调查20~26岁开始吸烟的人比不吸烟的人肺癌发病率高10倍,15~19岁开始吸烟的人要高15倍,小于15岁开始吸烟的人高 ③从小就有吸烟习惯的人,开始吸烟年龄越早,到成年时死亡率越高。15岁开始吸烟的人要比25岁以后才吸烟的人高55%,比不吸烟的人高一倍多。 培养不吸烟的下一代应做为奋斗目标,对于已有吸烟行为的青少年,应下大力气去矫正,因为这不仅是青少年本身的行为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今后的人口素质问题。 对于青少年的戒烟应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成人戒烟方式也都适用于青少年;另外,还可针对青少年特征采取以下不同于成人的戒烟方式: ①大力宣传吸烟危害,使青少年在吸烟未成瘾之前自觉戒除。 ②通过学生守则、行为、团员义务等行政干预手段要求青少年戒烟,可建立无烟班级、无烟学校,教师要以身作则。 ③取得家长配合,保证青少年在家中不吸烟,家长也要首先戒烟。 ④青少年保护法要真正实施,不卖烟给青少年,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⑤对青少年个体戒烟提供心理支持和监督,学校和共青团、学生会等可建立戒烟委员会,并争取心理专家和医生的支援。 总之,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要重视青少年戒烟问题,干预吸烟行为应作为青少年心理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并要制定严密治疗措施和长期监督制度,以促进青少年的心身健康。 三、过失行为问题 青少年的过失行为问题,主要是指违法犯罪行为和某些影响社会安定的问题行为。近年来我国刑事案件的特点和趋势是罪犯的年龄低龄化、做案手段智能化和社会阶层的普遍化。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已不再仅仅是家庭和父母文化层次低的原因,而主要是缺乏健康的心理与行为。生理发育过早过快,而心理成熟滞后,使不少青少年产生精神上的烦恼和过重的心理负担,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必将影响社会安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的过失行为问题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做了不少调查研究,并从中总结出某些青少年出现过失行为的征兆,可概括为以下十条: ①讨厌上学,学习成绩很差; ②不诚实,有时逃学; ③偷偷摸摸地写信或打电话; ④回家很晚,夜间也常出去; ⑤异性交往过多,与坏孩子交往; ⑥吸烟、喝酒,出入经营性舞厅; ⑦常去商业区、电影院、咖啡厅等热闹繁华场所; ⑧与家长、老师等成人发生口角增多; ⑨服饰上追求时髦、怪异,不符学生身份; ⑩零花钱增多,有时不知钱是从哪儿来的。 青少年的过失行为常带有反社会性质,故一般也称为反社会行为。这些反社会行为往往给家庭、学校或社会秩序带来消极影响,造成破坏性后果,因而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青少年的过失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敌视权威 对于那些应该听从、应该尊重的权威人物或规章制度,法律法令,由于不理解而难于接受,并认为是不公平的,总感到个人自由受到限制,因而表示敌意,甚至公开反抗。矛头常针对教师、家长或其他成人;也有的针对校规、纪律条例乃至法律条款等。 例如,一名18岁的男性中学生,小时由爷爷奶奶带着,上小学时到父母身边。他从小学即不太用功,学习成绩较差,父母都是军人,工作忙,没有很多时间具体关心教育他。他利用父母抽屉不上锁的特点,偷偷拿家里的钱花,养成爱吃零食的坏习惯。父母发现后,他不但不承认,还变本加厉,索性用刀子逼着父母给钱花;还把家里的衣服和其他东西拿出去卖掉换钱花。他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并在家里破坏、浪费各种生活用品,无法无天。在学校里,也多次破坏纪律,谩骂老师。这是一个敌视父母、教师等成人的典型例子。 (2)破坏公物 这与敌视权威有关,不同之处是敌视权威是公开的、对立的,而破坏公物常常是暗地进行的。他们认为公物是权威者的权力象征,但又不敢公开表示敌视的态度或反抗行为,由于自认为无力应付充满挫折与不公平的世界,即只有通过破坏公物来发泄其敌视权威的情绪。 例如,有些青少年破坏学校的桌椅、图书、树木等;在社会上也有些青少年破坏公用电话亭、路灯、公园花草树木以及各种公共设施等,这不仅在经济上造成一定损失,而且给他人造成各种不便,这种破坏公物的过失行为常常引起公愤。 (3)施虐行为 与前两种过失行为相类似,施虐行为同样是对权威的敌视和反抗心理,但又不能去直接针对其所面对的权威者(如父母、教师或领导者),因而转向于对小动物虐待,或虐待比自己幼小的儿童——小弟弟、小妹妹或其他低年级小同学等,施以淫威,或制造各种恶作剧,例如,罚站、鞭打、污辱、罚跪,甚至故意伤害、残害等等,平时所见的那种专会欺软(弱)怕硬的孩子或成人,也都是这种不正常行为的表现。 另外,日本研究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专家认为,由于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顶多有两个孩子,即使偶尔有机会打架,也会被父母尽早阻止,他们体验不到互相争夺玩具时对他人的谦让和伤心,更体验不到互相扭打一场、公平竞争、较量的滋味,也不懂得打架的“规则”和伙伴之间友谊的可贵,因而只会以强凌弱,以大欺小,欺侮行为体现了某些青少年的攻击冲动,正是他们心理弱点的集中体现。 (4)离家出走 这是向成人权威反抗的一种表现。由于与父母或教师的对立,一赌气即离家、离校出走,声言自己要独立生活,不再依赖父母,也不要家长、教师再限制自己的“自由”。 例如,目前离家出走较多的是十四至十六、七岁的少女,因父母或教师反对她与男孩交往,她就索性不回家,甚至与男友未婚同居。男孩离家出走的也不少,多是因为与父母闹翻,鄙视父母,便弃学离家去自谋生路。 (5)偷盗行为 这是一种企图无偿地占有他人利益的心理冲动造成的扰乱他人的行为。青少年的偷盗行为,常与超前消费有关,为了满足个人生活经济条件的不足而采取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在物质生活上贪婪的追求和盲目的攀比心理,也是造成偷盗行为的起因。在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偷盗总是占第一位。 但也有的青少年偷盗是无目的的,而只是为了满足其心理上的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或者纯粹是为了给别人造成困难而获得快感。如盗窃经济价值不大的物品,有的只是把窃得的东西扔掉、损毁或随便送人,这就是一种病态心理的偷窃癖或称为偷窃狂了。这大多是由于幼时家庭教育的失误,或者缺乏父母的爱而引起的一种补偿反应。 (6)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青少年由于心理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极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由于缺乏法制观念,调节情绪的能力也很差,由于一时冲动而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在青少年犯中占多数。除偷窃行为外,还有欺骗与诈骗行为,抢劫、强奸、轮奸等,打架斗殴导致的故意伤害和杀人等重大违法犯罪中青少年犯占60%~70%。 (7)拉帮结伙 这是一种过度地向团体认同的不正常心理表现。本来,人是社会性动物,集群倾向是很自然的,人人都需要学会人际交往和与他人合群与合作,并在一个社会团体中工作和生活。但是,如果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些青少年的拉帮结伙需要与动机过分地强烈;或伴随对成人世界的冷漠与敌意,而出于讲义气,就会促使过失行为的发生。一是拉帮结伙使一些青少年产生反常的领袖欲或指挥狂;二是过分地依赖伙伴团体,以获得别人的注意与安全感。这些不良少年结成的团伙,由于盲目的从众心理,由于团体内部消极心理倾向的互动作用,使他们结帮结伙而“安身”、“抗命”,变得胆大妄为,身不由己,一哄而起,危害他人与社会,不能自拔,在违法犯罪道路上越走越远。 总之,青少年的过失行为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良社会风气薰染的恶果,是人类社会一些不良人际关系或伤风败俗的腐朽社会现象的反映。而酿成这些过失行为的直接相关因素,往往都是由于幼年时期缺乏家庭温暖,缺乏正常的母爱。父爱,或者受其他不良家庭环境影响所造成。如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过分保护,或者相反,采取过度的限制、约束、歧视或惩罚等,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中出现各种各样与社会不相协调的反常行为与过失行为。而这些行为一旦发生又很容易变成习惯性行为,或成为人格结构中的一部分,因而往往难以矫正与改变。有些青少年的过失行为与不良行为,甚至可能持续终生;因此,对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应该及早发现,及时矫正治疗,以免遗害终生。 对于已有过失行为的青少年,不仅要教育改造,也应重视对他们的心理治疗,以便促使他们扭曲的人格得到矫正。 例;一位16岁的中学生,曾因打架斗殴被公安局拘留过,并在初二时留级一年,学校勒令其退学。经他主动找心理医生咨询,测出他求知欲强烈,不愿辍学。经心理医生帮助,他认识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决心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并主动与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断交;以后他又多次遇到困难和心理障碍,都及时求助于心理医生,使他能够逐步矫正自己的弱点,学习成绩提高,顺利初中毕业,并考上了高中。青少年时期心理尚不成熟,可塑性较强,即使出现过失行为也是可以治疗矫正的,只是尽早治疗效果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青少年因过失行为而受过行政处分、拘留、劳动教养和刑事处罚等,因而他们的心理障碍更严重,所以也应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笔者曾在南方某监狱进行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和调查,在与青少年罪犯接 触中,发现他们被判刑后。渴望理解和尊重,希望冷静地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珍惜倾诉心声的机会;他们也能分析和认识自己的过失和违法犯罪的原因。而经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后,他们悔罪态度诚恳,并能正确认识自己个性的弱点。这些情况说明,对于青少年的过失行为应立足于矫正治疗,这样可挽救大多数失足青少年。 青少年过失行为的发生,大多数与家长教养方式有关,因而在心理咨询中必须了解家庭背景,有效矫正家长错误的管教方式和其它不良影响,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青春期性问题 青春期是人生中第二次生长高峰,是一个关键的转化时期,个体在生物学上和心理学上都从不成熟到成熟。青春期最明显的变化是出现青少年生长突增和第二性征的发育。根据性医学的研究,女孩加速生长的发生年龄是12.14±0.88岁,男孩则迟2年才出现,平均为14.06 ±0.96岁。每个人情况各不相同,发育有早有晚,无论是性早熟或是青春期延迟,都会使青少年产生各种社会心理问题。 在心理咨询中青春期的性问题占有相当比例。青春期性激素分泌的增加对性行为的启动和追求,起生物学催化剂的作用。社会经济、文化教养及宗教背景对青少年性行为都有极大影响。 青春期性问题大致可分为几下几种; 1、青春期体像问题假如青少年的身体形态不同于他们的同龄人,就会产生体像问题,因此使他们对性问题的态度和性行为发生改变,并产生相应的心理障碍和一系列行为问题。体像问题中又可分为以下两种表现: ①对第二性征的烦恼由于缺乏有关的性生理知识,有些青少年在第二性征发育时期不理解、不接受和产生各种紧张、焦虑心理。例如,一位18岁男青年,因青春痤疮十分严重,影响了面容,他十分苦恼,从此不敢见人,不敢上学,并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经心理咨询,首先使他明白了青春期痤疮产生的原因,引导他积极治疗;由于态度改变,重新认识青春期的正常现象,并帮助他调理饮食,配合中医药物治疗,这种由于第二性征问题引起的抑郁与社交恐怖症也就很快得到治疗和矫正了。 此外,还有女孩由于乳房发育引起的种种疑虑:乳房疼痛、肿块、大小与形状的忧虑
/
本文档为【学生心理障碍与治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